儿童人格发展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https://img.taocdn.com/s3/m/4e52ec4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2.png)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性本能冲动的影响,并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 岁)在口唇期,婴儿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口腔部位,如吸吮、吞咽和咬等动作。
这个阶段的婴儿通过口腔的活动获得满足和快感。
如果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口腔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或者受到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其在成年后形成一些特定的人格特征。
比如,口唇期满足不足的人可能会在成年后表现出贪吃、酗酒、咬指甲等行为,甚至在性格上变得悲观、依赖和嫉妒。
二、肛门期(1-3 岁)肛门期的儿童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排泄功能。
这一时期,儿童会从排泄过程中获得快感。
如果父母对于儿童的排便训练过于严格或过于宽松,都可能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过于严格的训练可能会导致儿童长大后变得吝啬、固执、有洁癖;而过于宽松的训练则可能使儿童长大后变得邋遢、无条理和浪费。
三、性器期(3-6 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并意识到性别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
男孩会对母亲产生爱恋,并将父亲视为竞争对手,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则会对父亲产生爱恋,并将母亲视为竞争对手,即“厄勒克特拉情结”。
这种情结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儿童对同性父母的认同而得到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超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四、潜伏期(6-11 岁)在潜伏期,儿童的性冲动被压抑下来,他们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学习、游戏和其他社交活动上。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性方面的兴趣相对较弱,而是更多地关注外部世界和与同伴的关系。
五、生殖期(11 岁或 13 岁开始)生殖期也被称为青春期,个体的性器官开始成熟,性需求再次觉醒。
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试图建立成熟的两性关系。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人格已经基本形成,如果前几个阶段的发展顺利,个体就能形成正常的人格,能够以成熟的方式处理性需求和人际关系。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604c22d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1.png)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培
养
当今教育界热衷于探索与了解发展中的孩子,父母和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的重要参考。
下面我们就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来分析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健全的人格:
一、学前期:准备阶段
1、爱的阶段:为孩子提供一个必要的环境,让孩子从家庭中得到关爱和爱护,因此他会有信任和友谊的感情。
2、社会参与阶段:引导孩子充分参与集体活动,建立起他和家人、同伴、社会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龄期:成长阶段
1、自我控制阶段: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以避免意外发生,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控能力。
2、解决问题阶段: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教会孩子系统思考,以灵活解决复杂的问题。
三、青少年时期:独立阶段
1、批判性思维阶段:教会孩子正确批判别人的能力,培养他们去随机
应变和独立思考,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社会参与阶段:营造一个营造良好社会参与意识的环境,通过父母、老师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发挥社会贡献。
借助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可以为学前儿童的人格发展制定
出较为完善的培养方案,来满足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培
养他们健全的个性。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ddde28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c.png)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心理学领域。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了个人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口腔期(出生至1岁)1.1 原始的满足需求:弗洛伊德认为,在口腔期,婴儿主要通过吮吸来获得满足,这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1.2 儿童的依赖:在口腔期,婴儿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依赖非常强烈,他们需要得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
1.3 口腔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口腔期得不到足够的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口腔相关的心理问题,如暴食或吸烟等。
二、肛门期(1-3岁)2.1 控制欲望的阶段:在肛门期,儿童开始学会控制排泄,这也是他们第一次体验到自我控制和自我满足的过程。
2.2 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在这个阶段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在教育中平衡约束和自由。
2.3 肛门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肛门期受到严格的约束或过度的自由,可能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控制欲望相关的心理问题,如强迫症或反叛等。
三、阴茎期(3-6岁)3.1 性别认同的阶段:在阴茎期,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认同感,这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
3.2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儿童在阴茎期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阴茎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阴茎期受到性别认同方面的困惑或否定,可能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性别认同相关的心理问题,如性别焦虑或性别认同障碍等。
四、潜意识期(6-12岁)4.1 自我意识的形成:在潜意识期,儿童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4.2 学习社会规范: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这对他们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4.3 潜意识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潜意识期受到严厉的批评或缺乏自我意识的培养,可能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自我认同相关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或自我认同困惑等。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五个阶段特点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五个阶段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5c8eb2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1a.png)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五个阶段特点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也叫作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此区域被称为性感区。
据此,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五个阶段,并且他认为,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各种经验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五个阶段年龄及特点1.口唇期(0-1岁)婴儿的活动大部分以口唇为主,诸如吸吮、咬、吞咽等,口唇区域成为快感的中心,嘴巴几乎是他们的整个世界。
婴儿的口唇活动如果没有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婴儿的口唇活动如果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依赖、悲观、被动、猜疑和退缩等。
2.肛门期(1-3岁)儿童因排泄解除压力而产生快感,肛门一带成为快感中心。
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过程,使它们的功能符合社会的要求。
也就是说,儿童必须接受在厕所中大小便的训练。
大小便排泄对成人的人格有很大的影响。
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不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不讲卫生、浪费、凶暴和无秩序;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严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爱清洁、忍耐、吝啬和强迫性。
3.性器期(3-5岁)这一时期力比多集中在生殖器上,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快感的中心。
此时儿童以异性父母为“性恋"的对象。
男孩要占有他父亲的位置,有与自己父亲争夺母亲的表现;女孩要占有她母亲的位置,有与自己母争夺父亲的表现。
男孩爱母亲,妒嫉父亲;女孩爱父亲,妒嫉母亲。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本能的异性爱的倾向,一般由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所促成。
这种幼年的性欲由于受到压抑在男孩心理上就成了恋母情结,在女孩心理上就成了恋父情结。
如果这两种情结获得正当的解决,儿童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导致超我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就会形成与年龄、性别相适应的许多人格特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6aac43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e.png)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 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 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004d8b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b.png)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婴儿期(0~1岁)此阶段的矛盾是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他对初次降临的这个世界是否安全、能否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问题有着本能的敏感,婴儿如果能够得到成人的精心照料和保护,便会逐步形成对周围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即安全感。
否则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并将在今后的生活过程中,对周围人及这个世界充满了内心的疑虑。
信任感是整个人格发展的基础。
/2、儿童早期(1-3岁)此阶段的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
此阶段儿童的活动能力快速发展,特别好动,凡事都想亲自尝试,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并藐视外部的控制。
这时候儿童想通过靠自己吃饭、穿衣、如厕等等而习得能力感。
“让我来”、“我不”成为这时孩子的口头禅。
如果父母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获得自主感。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限制过多、指责或惩罚过多,便会使儿童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羞怯感。
3、学前期(3~6岁)此阶段的矛盾是主动对内;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此阶段儿童在自主性基础上,发展出更广泛地探索世界、扩充环境的愿望。
如果他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内疚。
4、学龄期(6~12岁)此阶段的矛盾是勤奋对自卑;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意味着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了社会。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为了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与他人共处,儿童必须勤奋努力。
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儿童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儿童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ecb9b75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0.png)
儿童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儿童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是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理论提出的,这些阶段描述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社会发展。
以下是这五个阶段的简要介绍:1. 信任与不信任阶段(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建立与主要照顾者的信任关系。
如果他们得到了适当的照顾和满足基本需求的关爱,他们将发展出基本的信任感。
否则,他们可能会形成不信任感。
2. 自主与怀疑阶段(1-3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自主性和独立性。
他们探索环境、学习新技能,并逐渐建立起自我意识。
如果他们得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将培养出自信心。
否则,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3. 玩耍与劳动阶段(3-6岁):在这个阶段,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游戏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开始表现出积极参与和社交合作的能力。
如果他们得到充分的鼓励和认可,他们将培养出一种积极的劳动态度。
否则,他们可能会出现自卑感。
4. 勤劳与自卑阶段(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进入学龄期,他们开始面临学习和社交方面的更多挑战。
如果他们在学校和社交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将发展出一种勤劳和自信的态度。
否则,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和无能感。
- 1 -5. 身份与角色混乱阶段(12-18岁):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并面临更多的个人和社会压力。
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未来的职业方向。
如果他们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身份认同,他们将发展出自信和明确的自我概念。
否则,他们可能会经历身份危机和角色混乱。
这些阶段代表了儿童从早期到青春期的人格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对后续阶段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 2 -。
人格发展儿童时期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人格发展儿童时期对人格形成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4878e7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f.png)
人格发展儿童时期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人格是指个体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而人格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儿童时期的经历和环境对人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儿童时期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儿童时期是个体的成长发展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从无知无觉到慢慢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人格特质也逐渐显现出来。
以下是儿童时期对人格形成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儿童人格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氛围都会直接影响儿童的人格形成。
温暖、支持和关爱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尊、自信和合作精神。
2. 学校教育:儿童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学习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
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师生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正直、诚实和责任感等人格品质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传输给学生,促进其良好的人格形成。
3. 同伴关系:儿童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学习与人相处、合作和分享。
同伴之间的友情、互助和合作可以促使儿童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如友善、乐观和包容。
4.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人格的塑造也有重要作用。
社会的习俗、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会对儿童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影响。
比如,中国文化注重孝道,儿童在孝敬父母的过程中,培养了尊重和责任感等人格特质。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儿童时期的人格发展,帮助其形成积极正面的人格特质:1. 创造温暖、稳定和富有爱心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以身作则,注重与孩子间的积极互动和沟通,给予合理的关注和支持。
2. 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鼓励儿童参与家务和学习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 注重儿童的情商和社交技巧培养。
教导儿童如何与他人相处、表达情感,并解决冲突和问题。
4. 倡导正面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教育活动、文化熏陶和道德训练,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
![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1248655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c.png)
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这个阶段对于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儿童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关键的阶段,这些阶段对于儿童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并探讨这些阶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一、婴幼儿阶段婴幼儿阶段是从出生到2岁左右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基础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主要通过与父母和其他抚养者的互动来建立初步的人际关系。
他们依赖父母提供的安全感和温暖来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婴幼儿可能会出现安全感缺失和依恋障碍等问题,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
二、幼儿阶段幼儿阶段是从2岁到6岁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逐渐独立,对外部世界有着更多的探索和认知。
他们开始建立自我意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和喜好。
同时,幼儿在这个阶段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开始学会与他人进行社交活动。
在这个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可以提供给幼儿安全感和情感支持,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和积极的人格特质。
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丰富经验和正面激励则可以帮助幼儿培养社交能力和探索精神,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
三、童年阶段童年阶段是从6岁到12岁的阶段,也被认为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龄期,面临着更多的学习和社交挑战。
他们需要逐渐独立地处理自己的问题,学会自我管理和应对压力。
在童年阶段,儿童需要逐渐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信心,同时也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和接受不同意见。
他们需要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来提升自己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能力。
此外,童年阶段也是培养儿童团队合作意识和培养兴趣爱好的重要时期。
四、青春期阶段青春期是从12岁到18岁的阶段,也是人格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f1a8af8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8.png)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童年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童年期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包括1-6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不稳定,他们面临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挑战,如焦虑、恐惧、安全感不足等。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阶段,儿童的人格发展处于萌芽状态,他们通过探索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来形成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婴儿期是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早期阶段,包括1个月到3岁。
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吸吮、拥抱和玩耍来建立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阶段,婴儿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欲望和冲动,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
幼儿期是一个人人格发展的第二阶段,包括3-6岁。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并发展出自己的基本社交技能。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阶段,幼儿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基本情感,并开始探索自己的潜意识。
学龄前期是一个人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包括6-9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并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阶段,儿童形成了自己的自我和超我,并开始探索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学龄期是一个人人格发展的第四阶段,包括9-1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行为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阶段,儿童形成了自己的个人意识和心理防御机制。
最后,弗洛伊德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挑战和机会,这些挑战和机会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
儿童在出生后第一年最重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是
![儿童在出生后第一年最重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是](https://img.taocdn.com/s3/m/211f86c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2.png)
儿童在出生后第一年最重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儿童在出生后第一年最重要的人格发展任务具体如下: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休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周围环境产生了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但又不止是弗洛伊德的门唇期。
在具体的解释上有很大的扩展。
他强调,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急切的接受方式。
婴幼儿之所以喜欢把东西放进门中,是因为他想把周围的东四与自己合并,使之成为白己的一部分,埃里克森把这种方式称为口腔合并,具体地说,埃里克森认为这种阶段的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是相依性,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中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埃里克森认为,这时幼儿除厂养成适宜的大便习惯外,而且他已不满足仅仅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且渴望着探索新的世界。
这一阶段术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但从内容上同样有很大的发展。
儿童一方面在信任感和初步的成熟(独立行走和自己进食)的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另为一而又本能地觉得依赖过多而感到疑虑。
这时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相互调节关系受到严峻的考验。
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要注意掌握分寸,一方面要利用儿童对于白己的信任,在某些方面给子有节度的控制,同时也要在某些方面给予适度的自由。
儿童个性与人格的发展
![儿童个性与人格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8f3b0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c.png)
儿童个性与人格的发展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涉及多个层面的心理成长和社会互动。
以下是关于儿童个性与人格发展的详细解析,结合了心理学理论和实际成长阶段的特点:1.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几个关键阶段与儿童时期相关:●信任对不信任(出生至1岁):婴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建立基本的信任感,这对未来的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主对羞愧怀疑(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探索自我,学会控制身体,如自己穿衣、吃饭。
成功体验促进自主感,过度干涉可能导致羞愧和自我怀疑。
●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通过游戏和探索展现主动性,尝试新事物并承担小责任。
若得到鼓励,会形成积极的主动感;反之,频繁的批评可能引发内疚感。
2.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在现代心理学中受到一定争议,但他关于儿童发展阶段的理论仍有一定影响力:●口唇期(出生至1岁):满足口腔欲望,如吃奶,影响信任感的建立。
●肛门期(1-3岁):通过控制大小便,儿童体验到自主感的初步形成。
●性器期(3-6岁):性别认同和对父母的爱慕影响个性发展,特别是俄狄浦斯情结和伊莱克特拉情结。
3. 气质类型气质是儿童早期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通常分为:●抑郁质:敏感、谨慎、内向。
●胆汁质:冲动、好动、外向。
●粘液质:稳定、迟缓、冷静。
●多血质:灵活、乐观、适应性强。
气质类型影响儿童如何应对环境,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后天因素如教育、家庭环境也会对其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4. 社会环境与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温暖、支持、一致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形成稳定、自信的个性。
●同伴关系:随着年龄增长,同伴在个性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交往学习社会规则、解决冲突。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教育理念、习俗等也会影响儿童的人格形成。
5. 认知发展与个性●认知发展(如皮亚杰的理论)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儿童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形成更为复杂的情感和社会关系理解。
儿童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理论
![儿童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55190416c175f0e7dd13729.png)
01
儿童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 习技能。在此过程中,儿童获 得自信,否则就会感到自卑。
03
04
这一段对应于弗洛伊德的 潜伏期。
阶段5:12-20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 感,防止同一感混乱。
02 在此阶段,青少年反复思 考“我是谁?”
04
这一段对应于弗洛伊德的 生殖期。
智慧、贤明
阶段1:出生—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发 展 任 务 是 获 得 信 任 感, 克服不信任感。
02
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 任感是以后各阶段发展的 基础,尤其是青年期同一 性形成的基础。
04
这一阶段对应于弗洛伊德 的口唇期。
01
婴儿必须学会信任别人对 他们基本需要的照料。
03
发展的主要社会动因是照 料者及时的和前后一致的 照料。
03
阶段7:40—65岁 繁殖对停滞
获 得 一 种 综 合 的 完 善 感, 避免对自己的失望,体现 着智慧的实现。
02
个体的生活经验,尤其是 社会经历,决定着最终生 活危机的结果。
01
积极的成果是体验完整人生 的使命感。
03
儿童人格发展的前五个阶段
ݎᴤྦྷ
Ԇᥝጱݎձۓ
ᑌຄጱߥ
၎նቘᦞ
चמձचӧמձ տמձڦՈ ҁ0-1҂
ᛔԆᗪᘫወᡤ ҁ1-3҂
ᶳտ“ᛔԆ”҅دڞވᒏտወ ᛔ૩ጱᚆکఽ҅ێᗪᘫ̶
ᛔԆٖዎ ҁ3-6҂
“ݎᛔ౯”ጱԎ҅ইຎፓຽᤈ ۖӨᆿྮํ٫ᑱڞտఽٖکዎ̶
ِᙙᘏشჿᆽጱԻ ၞ̶ ᆿྮጱඪ೮Өৼጱ ཛྷճ ᆿྮጱඪ೮Өৼጱ ᦊݶ
儿童人格发展
![儿童人格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696ee97ad51f01dc381f13a.png)
儿童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定义:人格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
实质上在西方心理学上,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
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指导着行为,而行为表现着心理特征。
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粗略行为阶段(Rudimentary Behavion)(10个月―16个月)。
婴儿在这时期有企图消除内驱力、紧张度的要求。
母亲的果断、敏捷、可靠性、规律性以及对婴儿的态度(如温存、亲密的接触等)为婴儿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强化。
当孩子需要强化时,密切注意孩子行为的母亲就要给孩子以适当的强化。
反过来,孩子借助于母亲的注意,也更加牢固了他学习的行为。
这样,孩子的变化就能达到他这个年龄机能发展的水平。
在这种双向的强化过程中,孩子和母亲双方都保留了有意义的相互强化,作出与他们各自期望相符合的刺激性的回答。
积极地维持儿童与父母之间相互依赖是通过父母给孩子提供满足,特别是由父母提供抚爱、重复控制需要来达到的。
这个发展阶段的本质是对食物欲望和对母亲的形象、微笑等的需要,它决定了后来的社会化阶段的发展。
母亲不仅带来了食物,也培养了双向关系,增加了孩子对她的依赖性。
无视孩子的自然欲望可能形成一种反社会的欲望。
对孩子的护理、维持身体卫生等,是为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会欲望。
西尔斯认为攻击是由于挫折造成的,这一时期挫折的造成大多是由于生理上的不满足,由于挫折会使婴儿感到不舒服、疼痛,所以,攻击很快就变成早期学习行为的一部分。
父母如果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放纵将有损于他们孩子行为模式的强化,给孩子人格品质里留下任性的攻击性;相反,过分允许孩子的依赖性,又会导致儿童离不开成人,久而久之,孩子会拒绝从事他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影响到儿童对挫折的克服。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人格发展与个体差异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人格发展与个体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d67823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7.png)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人格发展与个体差异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人格发展与个体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儿童的人格发展与个体差异。
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生活和发展中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它对儿童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儿童人格的形成机制和个体差异的原因探讨儿童心理学基础中的这一重要议题。
一、儿童人格的形成机制儿童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塑造。
首先,遗传因素在儿童人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的遗传背景决定了他们的基本情绪反应、注意力控制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在儿童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
其次,环境因素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也至关重要。
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儿童往往通过与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互动,学习和模仿他们的行为和情绪表达方式,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特点。
此外,学校、社交圈子和文化背景等外部环境也会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二、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阶段儿童人格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任务。
下面将介绍儿童人格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1. 幼儿期(0-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期的人格发展主要表现为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幼儿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2. 儿童期(6-12岁):这个阶段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并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此时,对儿童来说,自尊心的发展和社交关系的建立变得尤为重要。
3. 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经历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建立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儿童与同伴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对人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认知与人格发展
![儿童青少年认知与人格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d9c715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1.png)
儿童青少年认知与人格发展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认知能力和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加工和处理的能力,而人格发展则关乎着一个人的价值观、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探讨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三个阶段。
在感知运动期,儿童依靠感知和运动经验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而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具备操作符号和思维符号的能力,开始发展逻辑思维和符号运算能力。
最后,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其大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突触密度和连接方式,这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增长。
此外,环境刺激和学习经验也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资源的充足以及合适的学习方法都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人格是指一个人在行为、情绪和思维等方面的稳定个性特征。
人格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和个体经验的共同作用。
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主要包含五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些维度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交、情感、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个性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基因与遗传因素在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人格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的人格特征也会对子女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交经验、学校教育等都能够塑造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同时,人格发展还会受到同伴关系、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三、认知能力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
儿童早期教育与人格发展
![儿童早期教育与人格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eaf855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8.png)
儿童早期教育与人格发展儿童早期教育是指从儿童出生到6岁期间,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对儿童进行的全面培养和教育。
在这个关键时期,儿童的大脑和身体正在快速发育,他们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和经验都非常敏感,因此早期的教育对于他们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人格发展指的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性特征、品格和价值观念。
早期教育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早期教育可以塑造儿童的基本品质和价值观。
在这个阶段,儿童接触到的信息和环境对其形成的品德、人品以及价值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科学的早期教育,可以培养儿童诚实、守纪律、尊重他人的品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促进良好的人格发展。
第二,早期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
儿童在早期教育中接触到其他儿童和成年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和分享,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与此同时,早期教育也为儿童提供了锻炼沟通、表达和解决冲突技能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情商和人际关系能力。
第三,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对于语言、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发展十分关键。
早期教育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他们的智力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四,早期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通过早期教育,可以教育儿童学会适应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的情商和心理抗压能力。
同时,早期教育还可以通过游戏和亲子活动,增强儿童与家人的情感联系,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理心。
综上所述,儿童早期教育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科学系统的早期教育,可以塑造儿童的品质和价值观,培养其社交能力,促进智力发展,以及提升他们的情感和心理素质。
因此,家长和社会应高度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学龄期儿童人格发展主要需要解决的是哪项危机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学龄期儿童人格发展主要需要解决的是哪项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af027a4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4.png)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学龄期儿童人格发展主要需要解决的是哪项危机?
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划分,6-12岁是在童年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比较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外在环境和教育通过内在动力发挥作用的时期,克服自卑感这个危机,对以后的积极人格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附: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心理学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3~9岁儿童人格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
![3~9岁儿童人格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d7d24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6.png)
3~9岁儿童人格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3~9岁儿童是幼儿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人格特质开始逐渐形成,同时也开始稳定下来。
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3~9岁儿童人格特质稳定性的发展特点。
首先,3~5岁儿童人格特质较为稳定。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并将其作为自己价值观的基础。
比如,有些儿童可能喜欢冒险和探索,有些儿童则喜欢安静和稳定。
这些特质也开始受到环境和教育经验的影响,并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
同时,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和情感认知也开始发展,他们能够开始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并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次,6~8岁儿童的人格特质开始进一步稳定。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产生对事物的好恶,有自己的爱好和偏好,并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有更深刻的认识。
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并有更强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
此时,儿童开始在双方面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并试图以新的方式表现自己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追求。
最后,9岁以上的儿童观念稳定,维持了一个更为稳定的人格特质。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人格特质基本上稳定下来,成为他们日后表现的基础。
他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他们的价值观、兴趣和行为习惯已经形成,同时也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这个时候,儿童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已经成熟,能够以更加理智和自信的方式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总之,3~9岁儿童人格特质稳定性的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初步认识自我的阶段,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更加稳定的人格特质。
在儿童的人格特质稳定性发展过程中,需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理解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全面、稳定、健康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定义:人格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
实质上在西方心理学上,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
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指导着行为,而行为表现着心理特征。
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粗略行为阶段(Rudimentary Behavion)(10个月一16个月)。
婴儿在这时期有企图消除内驱力、紧张度的要求。
母亲的果断、敏捷、可靠性、规律性以及对婴儿的态度(如温存、亲密的接触等)为婴儿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强化。
当孩子需要强化时,密切注意孩子行为的母亲就要给孩子以适当的强化。
反过来,孩子借助于母亲的注意,也更加牢固了他学习的行为。
这样,孩子的变化就能达到他这个年龄机能发展的水平。
在这种双向的强化过程中,孩子和母亲双方都保留了有意义的相互强化,作出与他们各自期望相符合的刺激性的回答。
积极地维持儿童与父母之间相互依赖是通过父母给孩子提供满足,特别是由父母提供抚爱、重复控制需要来达到的。
这个发展阶段的本质是对食物欲望和对母亲的形象、微笑等的需要,它决定了后来的社会化阶段的发展。
母亲不仅带来了食物,也培养了双向关系,增加了孩子对她的依赖性。
无视孩子的自然欲望可能形成一种反社会的欲望。
对孩子的护理、维持身体卫生等,是为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会欲望。
西尔斯认为攻击是由于挫折造成的,这一时期挫折的造成大多是由于生理上的不满足,由于挫折会使婴儿感到不舒服、疼痛,所以,攻击很快就变成早期学习行为的一部分。
父母如果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放纵将有损于他们孩子行为模式的强化,给孩子人格品质里留下任性的攻击性;相反,过分允许孩子的依赖性,又会导致儿童离不开成人,久而久之,孩子会拒绝从事他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影响到儿童对挫折的克服。
所以儿童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对孩子的自我控制总是产生于父母对他们的控制。
西尔斯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尤为强调母亲的作用,母亲的人格、母亲的能力、对孩子控制的限制、对性别的态度以及她外表的仪容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母亲能受到较高的教育,那么她对儿童就会更加关心,也就更能理智地控制孩子,并加以正确地培养,而缺乏教育的母亲总是用不合适的方法纵容孩子或严加处罚。
第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与孩子的生物基础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的,这一阶段的发展会为儿童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二次动机系统、集中于家庭的学习(Secondary Uotivational systems Family-Centrened Leaning )。
这一阶段从一岁半开始延至儿童期。
儿童开始了社会的交往。
这个时期,儿童最原始的需要继续驱使他活动,但却逐渐地合并到一种强化的学习训练或第二级内驱力之内。
这种二级内驱力便是促使他行为的主要动机。
例如,儿童的饥饿不再完全是由胃部不适引起,一些象征性的诱因,如母亲打开冰箱或瓶子等这些情境也可能引起孩子的饥饿感。
这个阶段早期,母亲仍然是强化的主要因素,她促使行为的变化和更好更成熟的行为方式建立了标准,这时期,母亲必须培养儿童与社会交往的愿望,如果这种培养成功,儿童学习内驱力所引起的社会行为将使他向更为成熟的活动和回答方向发展。
孩子的活动变成一种自我活动动机,他倾向于有意义的、能使他的父母感到满意的行为。
惩罚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反映,惩罚正是表示了一种清楚的对应关系。
重要的是惩罚并不是熄灭行为。
他能改变行为而只是作为拒绝支持行为的标志而已。
这就清楚表明,惩罚是用来表明对那些不合愿望的不指向一般目标行为的阻止。
所以在儿童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母亲应清楚地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出满意、不满意或阻止。
早期儿童的发展是建立在使母亲满意的基础上,孩子最初的学习也是依赖于这种天性。
值得注意的是,过分纵容依赖性并不能促使孩子的发展,因为这样常使孩子保持现状而不图进取。
在这一发展时期里,母亲应不定时地减少对孩子的支持,包括关心、爱、温存的减退,即达到照料的缩减。
依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的。
当然在西尔斯理论中还表明学龄前的女孩在超越依赖性方面比男孩走得更远,保留着更多的坚韧性,所以,一般而言学龄前的女孩独立性大多早于男孩。
儿童在依赖性递减中逐渐学会尊重和热爱关心他的人。
这说明儿童早期的抚养和依赖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
如果母亲试作改变抚养习惯,也就打乱了以来的关系,就会引起孩子已建立的动机系统的改变,促使建立新的动机系统(二级动机系统),如孩子断乳、大小便控制等,这些需要在社会交往中来培养他们控制自发性的行为,母亲不仅只是为”(for )孩子做什么事,而是使”(to )他做什么。
这一时期攻击性发展也是一种活动的结果。
孩子的攻击行为和依赖一样都是为了满足他的需要。
西尔斯认为过分抑制攻击和过分纵容攻击都会培养儿童的攻击性情感,因为过分地纵容儿童的攻击性会导致儿童正面地肯定攻击性行为,而过分地抑制攻击性行为是要求儿童忍受他的挫折和埋藏不满情绪,这样只会更增加儿童的挫折和攻击的欲望。
另外,西尔斯认为适度地让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一些攻击性的撒娇反而可减轻孩子在家庭之外的攻击性,而在家中对于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势必增加他在学校中的攻击性行为和其它一些他不熟悉的生活经验。
所以很小的惩罚或极大的宽容,或是极大的惩罚或极小的宽容,这两个极端都容易培养儿童的攻击性。
所以在儿童人格的培养中适度相当重要。
儿童在三岁时,他的行为开始模仿和父母相似的行为,也就开始了辨别( Identify ),即有自居作用( Identifieation )。
西尔斯强调,女孩的自居主要是模仿自己母亲的行为模式,男孩的自居与父亲的行为是相关的,孩子成熟得越快,这种自居作用也就越强。
如果父亲能具备母亲所尊重的行为模式,男孩对仿效父亲的自居作用就会增强。
同样,当父亲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示对母亲的尊重,也就会增加女孩对母亲的自居心理。
接近学龄期的孩子,倾向于模仿对他最有影响人物的性格。
自居作用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起重要作用。
这时期孩子已从父母的控制发展到通过父母的指导而形成部分性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的过程是孩子逐渐地适合父母的愿望和标准、发展成良心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父母行为品质的标准被合并到儿童自己的行为积累之中。
在第二个发展阶段,孩子通过父母的抚养和长辈的指导,发展了他们的人格。
孩子培养的成功依赖于适中的控制,既不要太多地允许孩子的依赖性,也不要过分地控制儿童;不要使孩子具有过强或过弱的自居作用和良心意识。
只有这样一来,才不会阻碍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
第三阶段:次动机系统;家庭外的学习 ( Seeondany Uotivational syatems)。
这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学龄期,他们准备超越家庭的范围进入到更广泛的外部世界接受信息。
带着早期童年的模式进入社会,开始逐渐形成社会化行为。
他们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渐渐被对伙伴的依赖所代替。
伙伴能给儿童的行为提供强化。
学龄期儿童独立自由的愿望需要通过接受控制和自由限制的认识来保持平衡。
孩子的自居还带着儿童所期望的模式,如果孩子所期望的模式不能在承认世界中实现,他将寻找在同伴中得到满意的实现。
由于孩子越过了家庭的范围,他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良心的指导。
新的广阔的环境帮助儿童在理解社会的、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价值的同时也一样帮助儿童理解自身利益的价值。
后来一切价值判断的获得都是以和他们父母行为的早期结合以及从父母教育中所学到的东西为基础的。
以上阐述了西尔斯的发展理论,其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尔斯很强调亲子关系与儿童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性。
从西尔斯的发展理论中我们得到以下启示:(一)西尔斯认为孩子的人格培养应早进行。
当孩子还在襁褓中,父母对他的生理性照顾就会增加其对人和社会的信任和友好,反之会增加他的不信任和怀疑。
任何发展都始于发生,婴儿早期发生的交往和认知等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机能,都孕育着品德的胚芽,是品德社会化发展的起点。
早期教育,不是要形成具体的道德品质,而是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早期经验,为日后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奠定基础。
(二)西尔斯的发展理论强调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环境的重要性。
西尔斯认为人格的发展最好通过活动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来测定。
人格也是一种从个体的潜在能力转变为将来行为的一种双维活动的产物。
构成儿童行为主要是环境的作用,发展中的儿童是通过掌握自己的行为和与别人进行交往来不断地提高自己活动的准确性、效率和速度的。
从出身起,婴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个体特征等。
家庭作为儿童接受系统影响与教育的环境之一,对儿童人格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都表现出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还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有自信心等人格特质,而生活在不和谐、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则容易出现孤僻、冷漠、撒谎等不良性格,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4] 。
所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文明、受鼓励的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相反,一个冷酷的、严厉的以及太多约束或被忽视的环境则对儿童成长不利。
(三)西尔斯的发展理论强调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父母素质的重要性。
西尔斯认为孩子的发展依赖于看护他们的成年人――通常是自己的父母―― 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儿童是从父母的言行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开始模仿学习自己的父母,即有自居心理。
父母的言行甚至是习惯、爱好等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烙印。
父母的思想品德、人格特征、价值取向、知识经验、文化水平等等无一不对孩子的人格、学业行为等发生深刻的影响。
所以父母的素质,尤其是母亲的素质是西尔斯发展理论中很强调的一点。
他认为母亲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都预先决定了其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自身的素质最重要的是影响其教育方式。
儿童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他们的自我状况主要是由家长来界定与塑造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儿童在家庭中就养成了会在其走向社会时导致社会环境不良的隐性角色偏常,那么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不仅智力上会受到不利影响,其整个人格的发展也会向真正角色偏常的方向偏多。
所以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孩子终身的良师益友。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5](四)西尔斯发展理论中最可贵之处和最大特点是强调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中教育的适度原则。
西尔斯根据自己的研究强调:儿童的抚养实践不是累积性的直线发展而是一种弧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