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知识点汇总收集-复习资料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论1、生态学起源洪堡《植物地理学随笔》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什么驱动力决定着这一草坪上每种植物种类与比例”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坦斯利 1935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G.Evelyn Hutchinson(G.伊芙琳.哈钎森) “现代生态学之父”Raymond Lindeman(莱曼德.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Odum兄弟,能流,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创建了能值理论与方法。
20世纪中叶,“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形成了以Robert MacArthur(侧重于研究较小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和Eugene Odum为首的两大学派。
广泛应用数学模型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酸雨等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生态学兴起,开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寂静的春天》1962 蕾切尔.卡逊2、生态系统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特性4、反馈: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5、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变化与演替,(2)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4)人为影响与调控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过程机理及管理技术的科学。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
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世界上有吃盐植物吗?(耐盐植物)2.为什么大雁冬天要向南飞?(生态系统季节性变化?)3.同一种花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统一?(最小因子定律)4.为什么樱花开的时间有时不一致?5.为什么青蛙只在水源附近地活动?(生态因子)7.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6. 别小看森林中蚯蚓,作用大着呢?(引出土壤中的诸多土壤动物及其生态作用)7. 仙人掌为什么满身长刺?8. 植物是吸尘器?(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9. 壁虎为什么能在墙壁上行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0. 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很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1. 为什么有的树木叶片宽大,松树的叶子变成了针状?(植物的生态型)12. 变色龙真的能变色吗?(生态系统动物的适应性)1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物候现象)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一、种群的动态13. 烦人的水葫芦?(外来入种入侵,特点: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14.椋鸟的故事(生物入侵的危害)15. 草原上能养多少头羊?(种群密度、生态承载力)16. 蒲公英的花随风吹?(种群扩散)二、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17.尾蜂鸟和植物的故事(比如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昆虫获得食物,而植物获得交配的机会)18. 蚜虫与蚂蚁的关系(蚜虫获得蚂蚁的保护,蚂蚁获得食物—蚜虫的蜜露)19. 昆虫和内共生菌的关系(两者相互获得生活必须的特殊的营养物质)。
20. 蝶真的恋花吗?(或为什么蜜蜂爱在花中舞?)(植物授粉)21.地衣进化?三、生活史对策22.为什么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23.蜜蜂妈妈如何哺育自己的后代(R选择)24. 猫为什么白天休息,晚上活动捕鼠?(生态位)四、种内与种间关系25. 青蛙的体色有什么特点?(生物保护色)26. 为什么你很难发现它们——竹节虫的形状像竹枝、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停息在树上的模样像枯叶)(生物的拟态)27. 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生物警戒)28.渡渡鸟与橄榄树的故事29.植物自私吗(植物分泌的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30.蜻蜓点水为哪般?31.牛背鹭的故事(物种间合作)32.七星瓢虫与蚜虫的故事(物种关系)33.什么有些植物生长在树干上?(植物寄生)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一、群落的组成与结构34.为什么说物以类聚?35. 森林王国有哪些成员?(森林是由树木、灌木、小草、藤本、动物、微生物(蘑菇)、昆虫、鸟类等等组成的一个大的王国)36.一花独放不是春?(物种多样性)37.蝙蝠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猫头鹰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生态位)38. 动物的冬眠?39.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生态型)二、群落的动态40.沧海能变成桑田吗?(生态修复)41.地震后为什么会有很多生物消失?(外因性演替)42.春暖花开、落叶知秋?(四季更替——时间结构)43. 秋天妈妈带我上山看红叶?(群落的季节变化)三、群落的分类与排序44.世界上有多少种细菌?(生物多样性)世界上有多少个物种?45.地球上空间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46.为什么不同种类生物分布于不同区间?(空间异质性)47.森林中为什么容易长蘑菇(穿白裙子的姑娘——竹孙菌,松茸、猴头菇……等等)48. 为什么热带地区水果又多又甜?第四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9.能吃细菌的动物?(食物链)50.狡兔三窟?51.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早起的虫子被鸟吃?52 啄木鸟的故事53.孔雀开屏为哪般?(行为传递)54.蜘蛛如何捉害虫?(物理传递)55. 为什么多吃植物食品比吃肉类更有利于保护环境?(生态效率)56. 为什么一山不能容二虎(生态金字塔)57.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58.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食物链)59. 草原上关于狼与鹿的故事(生态平衡)60. 麻雀与“四害”的故事(生态平衡)第五部分人类与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61.为什么说湿地是地球之肾?62.森林是个大水库?(涵养水源)63.平凡的芦苇作用大?(包粽子、净化水质……N,P的净化;由此带出莲藕、菱角、茭白、芡实等等水生植物的作用)64.一棵树的价值?(空气中的氧气为什么没有减少?)65.地球发烧了?(全球气候变化)66.城市为什么比乡村热?(热岛效应)67.黄河水为什么是黄的?(水土流失)68.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怎么形成的(土壤侵蚀)69.楼兰古国为什么会灭亡?(荒漠化)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70.你能算出热带雨林有有多少种动物吗?(生物多样性)71.为什么熊猫只生活在四川保护区?(生态系统多样性)72.南极的虾体内发现了DDT(生物群落)73.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74.神奇的热带雨林(板状根、藤本)75.植物也能“胎生”?(神奇的红树林——红树的“胎生”现象)76.树干生花(你知道好吃的热带水果波罗蜜是长在树干上吗?)。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环境:指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5.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6.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每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单体受精卵发育成一个结构单位,这一结构单位在形成更多的构件和分支结构8.集合种群: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9.生态入侵: 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形态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变化剧烈13.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物种优势层的优势种14.生物多样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15.群落的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16、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17、群系: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8、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9.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集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其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及大气圈下层20.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产有机物的量GP=NP+RPS=C-FU-R 次级生产量=摄入量-未同化量-呼吸损耗量21.显域地境和地带性植被:具有壤质土或黏质土非盐渍化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显域地镜上的植被22.隐域地境和非地带性植被:地区性因素作用下斑块土壤隐域地镜上的植被23.生物地化循环: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地域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使物质总量不变二、填空题(本题共35空,每空1分,共35分)1.以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凸显为分隔点,将生态学分为理论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发展阶段,其中,经典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研究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延伸到分子生态学、向宏观扩展到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圈,现代生态学有四个发展特点:研究层次由微观到宏观发展、研究手段更新、应用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国际性凸显。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型。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
比如森里群落中。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成为建群种。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在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不生存条件二生活条件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那么: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原因:动物个体大那么一样质量所对应的体外表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局部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
〔三个定律的内涵记〕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年生态学复习资料及答案---文本资料
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a.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b.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1.,2.森林:森林是以乔灌木等绿色植物为主,兼有其它生物成分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秩序与周围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生着多种功能的一个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食物链:用来说明生物间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5.自养生物:指仅以无机化合物为营养进行生活、繁殖的生物。
能量来源——周围的无机环境。
自养生物又称生产者(producer)或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因为它所生产的高能量有机分子为异养生物提供了能源。
6.异养生物:该类生物不能利用太阳光或无机化学键能,而是从氧化由自养生物所合成的高能有机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中获取能量。
7.营养级:当有机体的食物来自同一链环时,这些有机体更属于同一营养级。
在生物界,绿色植物为第一营养级,草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食肉动物为第三营养级,余类推……,用符号表示为:T1,T2,T3……。
8.生产力: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即生产的速率。
9.生物量:指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
10.·11.菌根:菌根是高等植物的根尖与某种真菌相结合形成互利关系,大大提高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
菌根是根系的延伸,而且能有效防止养分被淋洗掉。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于生物与土壤或大气之间的循环。
生物化学循环:发生于生态系统之间,生物与大气之间的循环。
13.植物耐荫性:植物忍耐庇荫的能力,即植物在庇荫条件下能否繁殖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最小因子定律3、竞争排斥原理4、冻原5、边缘效应6、社会等级7、红皇后效应8、耐受性定律9、生物种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如恒温动物、合欢的昼开夜合.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物种: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知识点汇总收集-复习资料名词解析: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如恒温动物、合欢的昼开夜合。
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
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耐性限度的几种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物种定义: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自疏现象: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
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网状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浓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物质的现象。
问答题:1. 怎样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2. 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概念。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几种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哪几项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 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Shelford 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哪些生态意义?生物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内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
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
8.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理念。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的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种内关系:密度效应,动植物的性行为,领域性,社会等级,他感作用10.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较,种群哪几项重要的群体特征?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群体特征:a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及分布方式;b数量特征密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c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以区别与其它物种。
14.举例说明生态入侵现象。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现已蔓延至25°33’N 地区,并向东扩展到广西、贵州境内。
它常连接成片,发展成单种优势群落,侵入农田,危害牲畜,影响林木生长,成为当地“害草”。
15.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哪几项类型?种群空间格局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17.简述生物繁殖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1)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2)生态学意义:①在现有环境压力下的扩展性;②对多变环境的适应;③繁殖速度;④繁殖潜力;⑤在自然选择条件下的进化速度。
(3)比较而言,无性繁殖在现有环境扩展性、繁殖速度、繁殖潜力方面优于有性繁殖,但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却较差。
23.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研究意义:①他感作用与歇地现象;②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③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24.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种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越相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25.理解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的定义。
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实际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一个种实际占有的实际生态空间。
26.什么是生物群落?它的主要特征哪几项?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外貌;②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④形成群落环境;⑤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⑥一定的动态特征;⑦一定的分布范围;⑧群落的边界特征。
27.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
以发展比较成熟的植物群落为例,群落组成主要有:①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和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②亚优势种(个体数量和作用仅次于优势种的物种);③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但不起主要作用);④偶见种或稀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群落种类组成的研究意义:①群落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②群落学研究一般都从分析种类组成开始。
28.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
群落结构的时间格局:主要是指群落波动(如群落季相变化)和群落演替。
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包括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
生态意义:对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的研究是研究群落性质与功能、群落变化或演替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29.简述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具有相邻群落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生态意义:目前,人类活动正在大范围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形成许多交错带,如城市的民展,工矿的建设,土地的开发等。
这些新的交错带,可以控制不同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
对生态系统交错区生物多样性、能流、物流及信息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污染物的反应及敏感性,也有助于对变化的环境中怎样对生态交错带加以管理。
40.试述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的特征。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般特征:①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单位和结构,属于生态学研究的商层次;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功能;③能流、物流及信息流是其三大功能;④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取决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一般营养级的数目不超过5-6级;⑤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4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金字塔是怎样形成的?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