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结构与内容解读

一、对音乐课程总目标的理解

(一)培养学生持久兴趣

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就音乐课程的学习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艺术实践、探究、发现、领悟、理解等等,最后归结为一条——培养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这是第一点,其实也是一个终极目标,人生的发展,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包括人的一生当中音乐的伴随,老师们所做的一切也都要为达到这个目标服务。我要牢牢把握第一目标,就是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同时在这个兴趣当中,包括身心的健康,陶冶身心启迪智慧,人格的塑造等等,都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二)涵养美感和谐身心

目标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涵养美感、健全人格、陶冶情操,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用音乐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通过熏陶,陶冶,慢慢达到。也就是说在音乐方面不能急功近利,它必须是要慢慢来的,润物细无声,通过每一堂课,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三)形成基本音乐素养

1.掌握必要知识技能

2.拓展发展三种能力

听觉能力是核心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欣赏能力都得紧紧围绕听力。双基加四个能力,基本上就把音乐素养解释清楚了,老师也好,教学也好,学生学习也好,学音乐最后用什么来形成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双基加四个能力。这次课标在总目标中,把知识技能问题,梳理成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就是双基加四个能力,这无论对规范教材编写,还是规范教学、引领教学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努力追求终极目标

还有一个就是总目标中的第三段。第三段讲到了一个很终极的目标,那就是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这里没有使用“审美能力”,而是使用了“培养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这已经跟音乐本质的目的和本质的内容没有关系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代表人生健康发展,这就体现了音乐学科最高层次的目标,即音乐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最后一段提到所谓“促进身心的、健康的和谐发展”,其本质是人的教育。前面讲的双基和对音乐的兴趣,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说明总目标必须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一个艺术家说,最终解决我们人类问题的是艺术。其中音乐占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要重审这个问题。我们在太阳底下最伟大、最快乐的职业当中,对人的身心健康成长贡献最大的,就是我们音乐老师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所以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我们应该说,我快乐,我要带给大家更多的快乐,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老师在这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也是新课标所追求的一个总目标。

三、音乐课程总目标的理解

(一)关于知识技能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疑问,就是在过去课程标准的实验稿中,为什么淡化知识技能。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实验稿中从来没有淡化知识技能,而是没有把知识技能作为独立的学习内容来确定,它把知识技能贯穿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掌握。所以我们看不到原来课程标准大纲中写的“学习七分节奏”,“学习四分音符”,“学习三拍子”等等,因为它变成了音乐要素,掌握音乐要素就包括了掌握节奏、音符、拍子。“淡化”这个词是指淡化专业倾向的知识技能,就像于仁洋先生说的,讲贝多芬,这就叫做知识技能,这是必备的。除了贝多芬以外,其他很多古典主义的知识,在义务教学阶段没有必要。“淡化”是指淡化不必备的知识技能,淡化的不是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大众教育中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就像刚才所举的例子,古典主义就讲贝多芬,那么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对于普通公民来说,了解这个最必要、最基础的知识可以了。很多老师不理解,讲古典主义连莫扎特都不涉及了。其实,淡化知识技能是淡化专业化倾向的知识技

能,就是淡化了作为大众教育不必备的知识技能。我们培养的是公民,培养的是听众,培养的是素养。

现在的教材和课标现稿当中,只是呈现大量的知识技能。新课标有一句话叫“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掌握知识技能”,这才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并不是只适用于中国,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学习音乐的知识技能都是要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来进行的,这也是实践哲学很重要的一个核心。

但是老师们有一个习惯,说知识技能里不写就不知道教什么。但实际上,音乐有个特点叫整体的作用,无论哪一个版本的教材,第一首歌曲都包含了音乐学习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只是这知识技能你怎么学,按什么逻辑什么顺序来学。所以在讲到新课程教材的时候,我们说最难点的部分就是让老师在教材中发现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逻辑关系。所以,老师们在看教材、分析教材的时候,也要动动脑筋。有一些专家学者可能对这个问题也有些误会,其实这样编写教材是最进步,最先进的,就像我们老师说的,你们有的时候在教师用书中,把教材编写的背景,教材的分析做的很好,但你没告诉我该怎么教,教师用书是不是要写成教案的模式。其实我是非常反对的,老师们有时候在评价某种教师教材时说,某某版的很好,因为那种教师用书写成了教案模式,我给学校报工作量的时候,直接一抄就送去了。这对老师来说,可能汇报工作量,整理工作量很方便,但是真正意义上对教育和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教学本身是创造性的。过去说淡化了一些知识技能,恰恰是淡化了必备的知识技能,其实不必备的知识技能,就应该删去了,毕竟我们学时有限。

双基大家还可以以“双基”的角度理解,什么是基础,什么是基本。咱们还举音乐家的例子,于先生说古典主义讲贝多芬就可以了,就是说老师们应该注意,不是所有大学学过的知识都要和学生讲。所以,这次音乐家又加了一个词:有代表性的。例如,讲巴赫时期,于先生给我们确定,只讲一课:巴赫。为什么只讲巴赫,不讲亨德尔?因为巴赫是那个时期最大的贡献者,他贡献了宗教音乐,他的贡献奠定了西方多声部音乐的基础,并把宗教和浮雕推到顶风,他对那个时期有巨大的贡献。这就叫真正的教材,这就体现代表性,代表性的音乐家。

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心中要很清楚,而老师作为教学执行者也应该很清楚,为什么只讲贝多芬,为什么只讲巴赫,为什么只讲德彪西,,就是因为从大众教育的角度出发。所以我们看到大纲版和课标版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其实淡化知识技能只是一种感觉。有人看到新课标兴趣谈的很多,审美谈的很多,但是知识技能谈的不多了,尽是有代表性的点了,就认为淡化了知识技能,其实恰恰相反,是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了知识技能的重要部分学习,而且老师们还是应该理解到以点辐射这个层面。就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学时不够,不必要也不需要掌握不必要的知识,而且面面俱到的话,即使学习也不够深入。当然这个必要性每个人理解起来都不一样,我理解的必要,就不是说古典主义只有贝多芬,巴赫时期只有巴赫,那是于先生高屋建瓴,他认为对你们来说必要的就是这个。所以编写教材得专家首先要筛选什么是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老师也可以对教材编写者提意见,如果我们认为教材知识作为老百姓,作为大众,作为公民来说不必要掌握,只要提出来都有利于教材编写者进行修改,这不只是知识方面,还包括能力的培养。其实有很多能力的要求是大可不必的,不是人人都要掌握的一种技能。当然,如果自身有兴趣爱好,在后续发展当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去拓展。所以我们要开放性地学习,就是说课堂上只解决基本问题,课后培养兴趣。可能有人想小学毕业以后学一门乐器或继续学声乐,他就拓展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把音乐学习兴趣拓展了,为很多音乐技能打下了基础,那今后可能奠定人生发展方向了,人生就持续发展了。所以老师们要理解好双基,重提双基,在于很好地理解。

其实,不是说过去实验稿没有知识技能,而是知识技能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提出来,而且教材用全新的方式来编写,这应该是一个最大的进步。关于讲知识技能,还应该再强调一点,就是过去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点狭隘,过去理解的基础知识就是乐理知识,基本技能就是歌唱技巧和读谱能力,而现在所说的基础知识包括音乐要素,基本技能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也包括识谱能力、演奏能力、演唱能力、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还有孩子表现音乐所需要的音乐能力。比如过去说四三拍是什么,作为基础知识来说,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一会儿强一会儿弱,这叫知识。其实在这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当中,在音乐中感受到“强弱弱”有规律的进行是更重要的。所以,谁都能背出四三拍的定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音乐中感受到、听辨出三拍子的存在。比如现在要求在音乐中听出“强弱弱”有规律的进行,这个是加大难度了,这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是丰富了,而且更体现音乐性了,而不是单纯知识概念的记忆,这是一个很大的调整和提升。那么到我们要实施新教材的时候,我们会显性地给老师们一些抓手,这样才能更好地来把控。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知识技能是以隐线和暗线的形式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音乐教材,从小学一年级第一册开始一直有,并且要求很高。例如,初中欣赏教材阿炳的单元,很多老师在看教材时没看着鱼咬尾的知识点,其实都在包含在里面。又如,小学一年级教材,没有讲四三拍和四二拍,只有四三拍和四二拍的作品,但是这就是让你在这学习四三拍、四二拍。一年级第一册,只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那就是说在节奏上,要解决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而且这个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要用问答的方式、语言的方式、舞蹈的方式、形体的方式、乐器的方式这五种不同的方式来体验。这就跟过去的教材和大纲不同,过去是直接讲授什么是四分音符,什么是八分音符,而这次教材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四分八分的概念,但是所有的设计都在围绕这个开展活动,只是老师们没有去深究。因此,我们要提倡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并且在备课的时候要仔细分析研究我们的教材,否则在理解层面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说发现教材的这种逻辑关系价值,是老师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把教材系统化

其实在当初教材设计的时候,对于每一个单元想要培养孩子哪个方面,是很动脑子的。比如小学第一册教材,起码动用了六、七个专家,花了半年的时间,才研究出一册。实际上谈到教材问题,正如我们过去经常讲的一句话——要吃透教材。什么叫吃透教材?怎么才能吃透呢?对于教师而言,不管在小学还是初中,一定要对整个教材有所了解,这就叫做宏观把握。比如你教的是三年级,就直接从第六册开始,那是不行的,必须先熟悉一到四册的体系,然后再看三年级第五、六册,最后还要看后面怎么发展。教材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例如初中阶段讲中国民歌的题材,那么你必须知道在小学阶段已经铺垫了多少民歌,用什么方式来体验得,然后到初中的时候,民歌的概念和民歌的题材、形式才出现,其实教材本身就把系统性放在了首位。总而言之,老师们要有一个宏观和大局的意识,这样才能够完整了解教材,才能将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