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张仲景原序
中医古籍《伤寒论》序全解
演:《说文》“长流也。‛
长流 长远 推衍;扩大 引申义 本义
终始:即始终。
一说,指诊病方法,古人以诊视十 二经脉之所终始,为诊病要务。《灵枢· 终 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 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诊脉法的发展 三部九候遍身诊脉法
三部诊脉法 三部九候寸口诊脉法
张仲景重视三部九候诊脉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 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 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 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 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 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 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 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 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 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 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 词:秀、曾、企踵、孜孜汲汲、婴、钦、赍、进、 退、游魂、徇、冰谷。 • 词类活用: 华其外而悴其内。使……华丽,使……憔悴。 • 特殊语序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宾语前置。宾语:安。) 唯名利是务。(宾语前置。宾语:名利。) 彼何荣势之云哉!(宾语前置。宾语:何荣势。)
第二段
• 游魂:游荡的鬼魂。喻苟延残喘的无用之人
华、悴:使其 外表华丽却使 其身体衰败。 注释: • 孜孜汲汲:急急忙忙迫不及待的样子。 ‚华‛、‚悴‛ • 崇饰:修饰。末,枝节。此指名利荣势。均为使动义。 • 忽弃:轻弃。本,根本。此指身体。
附焉?
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 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
伤寒论原序及译文
伤寒论原序及译文【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冬至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辛年七月中指魏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迎春九月节指鲁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膝节十二,中气存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间苯二甲酸七十二候,决病命运,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解】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于”通在“冽”,寒冷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够特别注意无为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慨侮辱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珍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迭,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播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着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毋扰乎阳。
”这就是古人从自然界寒暑替变,阴阳消长的现象,认识到人体生长珍藏的生理动态,必须随着气候的转型而调节适应环境,才不致受六淫的影响而出现疾病。
《伤寒论》之张仲景原序
《伤寒论》之张仲景原序——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小引:古人之经典,序通常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表达了作者写作此书的宗旨,有的佛经,甚至只要能把序言看明白,理解整本书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伤寒论》的序也是如此,不仅有书名的解释,写作的目的,而且提出作为一个医者所应有的态度。
此序绝不能粗略读过,而是需要我们熟记一生。
今后,我们还将推出《伤寒论》的翻译,敬请关注。
余每览越人(扁鹊)入虢之诊,(据《史记》记载:一次,扁鹊带几个学生路过虢国,大街小巷都传太子已死。
扁鹊走到宫门前,问国王身边的中庶子太子的事情,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错乱,突发暴病,造成内脏受伤。
扁鹊又问,什么时候死的,是否下葬。
中庶子回答,死去半天时间,并未下葬。
扁鹊听到这儿告诉中庶子,请转告大王,秦越人愿意为太子看病。
虢国国君亲自接待扁鹊,并向他叙述了太子的病情。
扁鹊说,太子恐怕没有死,你现在回去看看,他应该还有呼吸,鼻子还在微微振动,顺着他的两个大腿向上摸,体温还有。
事实果真如此。
扁鹊见到太子后,通过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太子眼下的症状叫“尸厥”,并不是真死,并马上开始施救。
扁鹊让学生子阳在太子头顶的百会穴实施针灸,然后又配了两副热药,让另一个学生子豹拿这两副药在太子腋下不断地熨烫、摩擦。
很快,太子就呼吸正常,活了过来。
这时候,扁鹊又配了药让太子按时服用,20多天后,太子完全康复。
此病例属于实证,元气尚有,但是因某种原因被憋,而不能振奋发挥作用,急救时救活的希望较大,就如汽车有油,但是出了故障,略加修理则能继续前行。
)望齐侯之色,(《史记》记载: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您的气色不好,要赶紧医治。
”桓公不以为然,扁鹊无奈离开了。
10天后,扁鹊又看到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赶紧医治,不治将会恶化。
”桓公还是不以为然。
又过了10天,扁鹊对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
”桓公依然不治。
第四次扁鹊看见桓公后,一语不发,转身就走。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张仲景伤寒论序
张仲景伤寒论序一、导言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伤寒论》是中医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伤寒论》的序言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二、《伤寒论》的背景《伤寒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书中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伤寒病是一种由感受外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总结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伤寒论》的重要性《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这种治疗方法注重个体化,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其次,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如桂枝汤、白虎汤等。
这些方剂经过临床验证,对治疗伤寒病具有显著疗效。
这些方剂不仅在中国古代广泛应用,而且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此外,《伤寒论》还对中医诊断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归纳,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仅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四、《伤寒论》的内容《伤寒论》全书分为六十篇,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其中,第一篇《伤寒论序》是全书的序言,通过对伤寒病的起源和治疗方法的介绍,为后续篇章的阐述奠定了基础。
在《伤寒论序》中,张仲景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起源。
他认为伤寒病是由于感受外邪,导致人体阳气受损而引起的。
他进一步指出,伤寒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有关,治疗伤寒病就是要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其次,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介绍了治疗伤寒病的方法。
他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念,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他指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症状的变化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日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卜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伤寒杂病论原序及译文
伤寒杂病论原序及译文《伤寒杂病论》原序及译文如下:《伤寒杂病论》序余每览越人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伤寒为病,宜准绳阴阳,以立脉辨症,明其表里虚实,随证治之。
若人欲初觉伤寒,发热而不渴,及伤寒二三日,邪气入里,外有热而内寒作渴者,此为病进。
当随其症以法治之。
若二阳三阴受病,为阴证似阳也,宜以热药温治之。
若二阴三阳受病,为阳证似阴也,宜以凉药冷治之。
又如水火相克而为病,火病畏水,水病畏火。
若寒热相错而为病,热病恶寒,寒病恶热。
以此类推。
皆当明理以疏其源,则可得其根本而治之。
伤寒杂病,总在一方。
皆伤寒之类也。
又悉主客之道,以治从少阳入者。
其率相似,谨辞五味,更以禁忌,务在博闻。
译文:我每次阅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于伤寒这种疾病,应该根据阴阳理论,通过把脉和分辨症状来确定病因,明确表里虚实的情况,然后根据病情进行治疗。
如果刚感染上伤寒的人发热但口不渴,或者伤寒二三天后,邪气侵入体内深处,外表有热但内心寒冷导致口渴的,这是病情加重的表现。
应该根据新的症状采取新的治疗方法。
如果是太阳和阳明、太阴和少阴、厥阴受邪而引发的病症,就是阴症似阳的情况,应该用热药进行治疗。
如果是少阳和阳明、太阴和少阴、厥阴受邪而引发的病症,就是阳症似阴的情况,应该用凉药进行治疗。
另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火病怕水,水病怕火;寒热相错而为病的,热病怕寒,寒病怕热。
以此类推,都应当明了这些道理并找出疾病的根源,就可以找到治疗的方法。
伤寒和杂病的病因总是一方致病,都属于伤寒之类的病症。
再仔细研究主客之道以便正确治疗从少阳进入阳明的疾病。
这些病症的机率是相似的。
还要注意饮食五味的问题,以及避免禁忌事项,务必做到广博地了解各种疾病的相关知识。
伤寒杂病论序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伤寒杂病论序原文及译文及注释《伤寒杂病论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
这部经典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中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对《伤寒杂病论序》的原文、译文及注释进行详细探讨。
一、原文《伤寒杂病论序》的原文如下:夫病有所始,有所终,有所生,有所死,始之者谓之本病,终之者谓之标病,生之者谓之先病,死之者谓之后病。
本病未去,标病不起,先病已见,后病犹随,故曰:本病标本,先病标先,后病标后。
是故治未病者,先治其先,治已病者,先治其本,本已去而标未清者,先治其标,标已去而后未宁者,先治其后。
故曰:先本而后标,先标而后后,后病不治,治之无功。
故曰:要病,须要治标本先后之序。
二、译文疾病有起始、终止、发生、死亡的过程,起始者称为本病,终止者称为标病,发生者称为先病,死亡者称为后病。
本病未去,标病不会出现;先病已经出现,后病仍会随之而来,因此称之为本病标本,先病标先,后病标后。
因此,治疗未病者,应先治其先病;治疗已病者,应先治其本病;本病已经消失,而标病仍未清除,应先治其标病;标病已经消失,而后病仍未痊愈,应先治其后病。
因此,治疗疾病,必须遵循标本先后的顺序,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注释1. 本病、标病、先病、后病本病指疾病的根本原因,标病指疾病的主要症状,先病指疾病的早期症状,后病指疾病的晚期症状。
2. 本病标本,先病标先,后病标后本病标本指治疗疾病必须先治疗本病,标病不会出现;先病标先指治疗疾病必须先治疗早期症状,后病仍会随之而来;后病标后指治疗疾病必须先治疗晚期症状,否则治疗无功。
3. 要病,须要治标本先后之序要病指治疗疾病必须遵循标本先后的顺序,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四、分析《伤寒杂病论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医学经典,它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医学体系。
本文对其原文、译文及注释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可以看出其中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首先,本病、标病、先病、后病是疾病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伤寒论序两汉-张仲景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
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对照翻译:论曰:论是这样写的: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
《伤寒论》序
人。傷寒論不作可也。使仲景之法果不 貽禍於後人。傷寒論其可一日缺乎。後 人乃不歸咎於己見之未至。而歸咎於立 法之大賢。可謂溺井怨伯益。失火怨燧 人矣。夫仲景。法之祖也。後人雖移易 無窮。終莫能越其矩度。由莫能越而觀 之。則其法其方果可委廢太半哉。雖然。 立言垂訓之士猶不免失於此。彼碌碌者 固無足誚矣。夫惟立言垂訓之士有形乎 著述之間。其碌碌者當趦趄猶預之
“生而知之”:语出《论语•季氏》“生而 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多闻”:语出《论语•述而》“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 也。”
返回
平素,一向
奉行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斯语:“学而知 之学”“多闻搏 识”
返回
重点内容
字:俞腧、知智。 词:自非、致、演、口给、窥管、识, 知。 句: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 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卒:通“猝”,猝然, 突然。 婴:《说文》本释“绕 也。”——缠染
返回
同 义 连 文
患及祸至:患对祸 及对至 遇灾值祸:遇对值 灾对祸
患与祸同义,及与至同义。 遇与值同义,灾与祸同义。
译:祸患到来。 译:遇到灾祸。
返回
告穷归天:(巫祝)无计可施时则任由天命。
束手受败:无法自救只能忍受灾病的后果。
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 :“賫”与“持” 同义,拿着。
厥身已毙,神明消灭:他们的身体已经败坏,
神明(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思维,判断能 力等)消散不存在了。 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变为别的东西,深深 地埋藏在黑暗的地底下。 徒为啼泣:活着的人空为他们悲伤。 举世昏迷:全社会的人都昏乱迷惑 莫能觉悟:没有人能够醒悟明白(这个道理)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饺,是中国传统节庆的⼀种重要⾷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流传着⼀段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故事的主⼈公便是东汉的神医张仲景,他也是《伤寒杂病论》的创作者。
东汉末年,当时的统治者⽐较昏庸,百姓的⽣活⽐较困苦。
隆冬时节,百姓⾐不蔽体,很多⼈被冻伤,⽿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看在眼⾥,急在⼼上。
为了救济⼀⽅百姓,他命弟⼦把⽺⾁和⼀些驱寒药材在锅⾥炖好,然后捞出来切碎,⽤⾯⽪包成⽿朵的样⼦,称之为“娇⽿”,煮熟后分给百姓。
百姓吃了娇⽿,喝了煮娇⽿的药汤,不但填饱了肚⼦,冻伤的⽿朵也被治愈了。
后来⼈们回家后也模仿张仲景制作娇⽿,最初的药物变成了⽇常⾷物和节令的必需品,名字也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饺⼦”。
⾄今在河南南阳⼀带仍有“过年不端饺⼦碗,冻掉⽿朵没⼈管”的民谣,⽽那⾥正是张仲景的故乡。
关于张仲景的⽣平,历史上记载的不多,只知道他⽣在东汉末年的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曹操、刘备、华佗这些三国著名的⼈物是同⼀时代的⼈。
在他的《伤寒杂病论·原序》记载他⽐较欣赏古代的神医扁鹊,可见他对医学肯定有着天⽣的爱好。
他的从医还跟三国的⼀位“神⼈”何顒有关。
何顒的“特异功能”是看⼈⽐较准,⽐如在曹操还是个少年浪⼦的时候,他就说此⼦将来能成⼤器,后来发⽣了什么,不⽤说⼤家都知道了。
那时候,很多⼈都去拜访何顒,请他来预测下⾃⼰的未来。
少年的张仲景也去了,经过⼀番交谈,何顒下了断语:“君⽤思精⽽韵不⾼,后将为良医。
”⼤意是说,张仲景善于思考,深思熟虑,处事稳重,⾔不张狂,这具备了神医的基本素质啦。
是预测也好,是暗⽰也罢,这让张仲景在医学的道路上⾛得更加坚定了。
后来,张仲景拜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学,没⽤多久,他的医术就超过了⽼师。
后来,在洛阳,张仲景邂逅何顒,后者更是对他刮⽬相看,认为他的医术确实已经⾼过他的师⽗了。
被何顒两次夸奖的张仲景的名声远播,连朝廷也开始注意他了,后来被乡⾥的名⼈推荐到朝廷做官,官最⼤做到了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引子(转引观点不同的两篇文章)一、《伤寒论自序》质疑(《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07期P320)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民医院廖又明《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
传之于世的《伤寒论》一书,学术界一般公认确系张仲景著作。
然而,《伤寒论》之自序(以下简称《序》),恐非仲景原作。
不信,请看以下疑点。
避讳《序》文首句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东汉开国皇帝为刘秀,是时应避“秀”字讳。
如“茂(秀)才异等诏”。
前几版统编本科教材皆谓张机生活在公元150-219年,考其时系恒帝刘志(132-167),少帝刘辩(176-190),献帝刘协(181-234)即位之时,然《序》中“降志屈节”、“平脉辨证”,均未避“志”字、“辨”(“辩”与“辨”通)字之讳,并无改字、空字、缺笔之象。
殇帝刘隆,《金匮要略》中用“淋”而不用“癃”,而《难经》则用“癃”而不用“淋”。
说明仲景有避讳之例,而《序》文却不避讳,当非出自仲景手笔。
史实张机生卒年代有如前所述,今又有人说生活于二世纪中叶至三世纪中叶,而三世纪中叶为三国时代,其时战乱频繁,大疫流行。
如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曹操亦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建安七才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均说明当时大疫流行之广,死证之多,而疟、利、霍乱等病死率应不在伤寒之下,可《序》中却言:“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气。
”又观《伤寒论》文,死证并不多见。
《序》中言:“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上古”一词实指汉代以前,仲景本为汉代,诚非自述之语气。
文体汉代行文用词委婉,常以“不幸”、“见背”、“不禄”表示人之死亡,且有“入境问禁,入门问讳”之礼仪,而《序》中却直言:“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伤寒论序(袁)
❖ 建安196-220
❖ 东汉末期30年间,有明确记载的全国性的大瘟疫有 12次。
❖ 建安九年至二十四年瘟疫达到高峰。
❖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 桢。 )中徐干、陈琳、应瑒、刘桢先后去世。
❖ 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摧其灾。 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 三国晋朝,瘟疫持续。
❖ 受败:承受灾祸。《礼记·孔子间居》: “四方有败。”郑玄注:“败,谓灾 祸也。”此谓等死。
❖ 重器:贵重的器物。比喻身体。
❖ 恣其所措:任凭他们摆布。
❖ 厥:同“其”,他们的。第三人称代 词。
❖ 毙:趴下,倒下去。即死亡。
❖ 异物:鬼物,指死亡的人。《史记·贾宜传》: “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搏?化为异物兮,又何 足患?”《索引》:“谓死而形化为鬼,是 为异物也。”
仲景思想与《黄帝内经》、扁鹊
❖ 诊脉、望色、写形 ❖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
摇者,死。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 积聚病脉证并治》
❖ “死脾脉来,锐坚如鸟喙,如鸟之距,如屋 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素问·平人气象论》
生而知之:语出《论语•季氏》“生 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 也。”
❖ 忽弃其本:轻视弃置养生之道这一根本 的东西。本:根本。此指身体。忽:轻 视、忽视。弃:抛弃、弃置。
❖ 华:形容词用如使动。外:外表,身外 之物。此指社会地位。悴:憔悴,衰弱。 使动用法。内:身体,体内。
❖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皮肤不存在了, 毛将依附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哪 里。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 动词前。此句典出《左传·僖公十四年》。
伶利。《论语》:“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论衡·刺孟》:“可谓御人以口给矣。” (在古汉语中“给”不表给予,只表供给。 给予义由“与”、“予”来表示。)
伤寒论自序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巨著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下面是《伤寒论》的自序:
《伤寒论》自序的内容主要包括作者张仲景的撰写动机、医学观点、医疗经验等。
以下是《伤寒论》自序的主要内容:
自序开篇,张仲景说明了撰写《伤寒论》的缘由。
他在自序中表示,他看到许多患者因误诊而死,深感医学的重要性。
他决心要纠正前人医学的错误观点,总结自己的医疗经验,为医学贡献自己的心得。
张仲景在自序中表达了他对医学的独特见解。
他主张以“望、闻、问、切”为主要的诊断方法,强调了对病人的全面观察和详细询问。
他还强调了治疗的及时性,认为对疾病的治疗应该及早进行,以免拖延病情。
此外,张仲景在自序中还提到了《伤寒论》的分类体系,将疾病分为六经,系统地总结了各类病症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他还特别强调了对病人体质的个体化治疗,认为同一病症在不同的个体中可能有不同的病机,治疗应该因人而异。
总体来说,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表达了对医学的责任
感和对病人生命的珍视,强调了全面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这也为《伤寒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后来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参考。
伤寒论原序-拼音校对版
伤寒论原序-拼音校对版《伤shāng 寒hán 论lùn 》,盖gài 祖z ǔ述shù大d à圣shèng 人rén 之zhī意y ì,诸zhū家jiā莫m ò其q í论lùn 拟n ǐ,故g ù晋jìn 皇huáng 甫f ǔ谧m ì序x ù《甲jiǎ乙y ǐ针zhēn 经jīng 》云yún :伊y ī尹yǐn 以y ǐ元yuán 圣shèng 之zhī才cái 撰zhuàn 用yòng 《神shén 农nóng 本běn 草cǎo》,以y ǐ为wéi 《汤tāng 液y è》。
汉hàn 张zhāng 仲zhòng 景jǐng 论lùn 广guǎng 《汤tāng 液y è》为wéi 十shí数shù卷juàn,用yòng 之zhī多duō验yàn 。
近jìn 世shì太tài 医y ī令lìng 王wáng 叔shū和h é撰zhuàn 次c ì仲zhòng 景jǐng 遗y í论lùn 甚shèn 精jīng ,皆jiē可k ě施shī用yòng 。
是shì仲zhòng 景jǐng 本běn 伊y ī尹yǐn 之zhī法f ǎ,伊y ī尹yǐn 本běn 神shén 农nóng 之zhī经jīng,得d é不b ú谓wèi 祖z ǔ述shù大d à圣shèng 人rén 之zhī意y ì乎h ū?张zhāng 仲zhòng 景jǐng ,《汉hàn 书shū》无w ú传chuán ,见jiàn 《名míng 医y ī录l ù》,云yún 南nán 阳yáng 人rén ,名míng 机j ī,仲zhòng 景jǐng 乃nǎi 其q í字z ì也y ě。
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字仲景
❖ 宗族:谓同宗同族之人《尔雅·释亲》:“父之 党为宗族”。 素:同“夙”,本来,一向,副 词。
❖ 向:先前,过去。
❖ 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220年。 ❖ 纪年:元年。 稔(rěn):年。本为谷物一年一熟。 ❖ 感:为……感慨。为动用法。 沦:沦落,衰落。 ❖ 伤:为……悲伤。为动用法。 ❖ 横:枉死,不该死而死。
❖ 惟名利是务:只致力于追求名利。“是”,宾语 前置的标志。
❖ 崇饰其末:重视讲究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崇:尊崇、 重视。饰:修饰、讲究。末:与“本”相对,枝节性的 次要的东西。此指荣华权势。
❖ 忽弃其本:轻视弃置养生之道这一根本的东西。本: 根本。此指身体和保养身体健康的医药之事。忽:轻视、 忽视。弃:抛弃、弃置。
❖ 告穷归天 (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只好归于天 命。
❖ 束手受败:像被捆绑着双手一样等着死亡。受: 接受,此为等待之义。败:坏。身体坏亡,死 亡。
❖ 赍(jī):持、拿。
❖ 重器:贵重的器物。这里喻生命。 ❖ 委付凡医: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 ❖ 恣其所措:任凭他们摆布。恣:任凭。措:摆
布,措置。 ❖ 咄嗟(duō jiē)呜呼:叹词连用,表加强语气。 ❖ 厥:同“其”,他们的。第三人称代词。 ❖ 毙:趴下,倒下去。即死亡。 ❖ 神明:精神活动。 异物:鬼物。 ❖ 幽:深。 潜:本为没于水下,此为深埋之义。 ❖ 重泉:地层极深处,义同“九泉”。 ❖ 举:全,整个。 ❖ 彼:他们。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 云:说,句中动词谓语,宾语为“何荣势”。
❖ 下此以往:即自公乘阳庆及仓公所处的时代往 下至作者生活的年代。意为“由此往后以来。
❖ 未之闻也:还没有听说这样的名医。“未之闻” 即“未闻之”。“之”为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 语提前。“之”,代这样的名医。
伤寒论张仲景自序
伤寒论张仲景自序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领域里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伤寒论》的自序,解读其中的深意。
一、概述《伤寒论》是张仲景整理编纂的医学经典,其颇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伤寒论》前自序分上下两篇,张仲景在自序中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观点,深化了一个开放,分享的态度。
二、知识传承张仲景在自序中,表达了他对先前医学流派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他表示自己研究医学的初衷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医学文化,并借鉴前辈大医家的学说,实现医学知识的传承。
这恰恰也提现出了他作为大医家的担当和责任感。
三、经验总结自序中,张仲景提到自己多次实践治病,总结了大量经验并总结成《伤寒论》。
他认为医学要注重实践,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推进医学的发展。
这一点对于现代医学研究的价值不言而喻。
四、不断改进张仲景在自序中反复强调了“调理”这一概念。
他认为医学的目的,在于辅助自身调理身体,治疗疾病。
这一概念承袭至今并融入现代医学之中,衍生出“无病人”建设的理念,注重了医疗的先防后治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
五、兼容并蓄自序中,张仲景强调了中医和西医的相互融合和借鉴。
他认为西医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具有很高的科学性,而中医却更注重调理身体,这些两方面的观点都应被珍视和吸收。
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开放的思想仍然可以在当今多元的医学领域中起到指导作用。
六、拓展学科张仲景在自序中提到用心于学,不断拓展医学范畴,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尤为重要,拓展学科有助于增强专业技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总之,《伤寒论》自序的精神不仅具有医学意义,还涉及了更多人生哲学、人类情感和文化因素。
张仲景用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明确的医学发展道路。
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意识到人的身体是整体的,健康从调理身体做起,以及医学前进的核心精神:不断学习、总结,兼容并蓄、开放思想,不断拓展医学学科,为患者服务。
这是张仲景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需要珍视的宝藏。
张仲景伤寒论序
张仲景伤寒论序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也是中国医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该书共分为六篇,详细说明了中风、阳明、太阳、少阳、厥阴、太阴等六经气候之病的病理、病证和治疗方案。
《伤寒论》的序文分为上下两篇,主要介绍了创作动机和对于医学发展的理念。
序文的第一篇为《伤寒论序上》。
张仲景在序文中写道,他之所以要撰写《伤寒论》这部书,是因为他看到了周围人们生病的苦楚,以及医学界对于治疗方法的争议和混乱。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广大患者摆脱病痛之苦。
序文的第二篇为《伤寒论序下》。
张仲景在序文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于医学理论的观点。
他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即通过望、听、问、切四项诊断手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他还提出了“辨病依辨证”、“治病依治证”的观点,强调了治疗应该针对患者的病因病机,而不仅仅是对症疗法。
总的来说,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文中表达了对于广大患者的关心和担忧,以及对于医学发展的理念和思考。
他强调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倡导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张仲景为穷人治病的故事_张仲景治病的历史典故
张仲景为穷人治病的故事_张仲景治病的历史典故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仲景为穷人治病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张仲景治穷病东汉时期,洛阳一带常年荒旱,瘟病流行,人们缺医少药,不少人死于病魔。
这事传到了张仲景的耳朵里,他不顾年迈多病,从南阳来到洛阳行医。
无论官宦之家还是庶民百姓,凡来求诊的人,张仲景都热情接待,细心诊治,每每药到病除,以至于声名远播。
一个冬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张仲景家的门就被一个叫李生的孩子叩响了。
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李生见了张仲景后,怯生生地说:“大人,您是神医,求您可怜可怜我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给我看看病吧!”张仲景让李生坐下,拉过他的手,认真地切起脉来,然后又看过舌苔、气色,最后肯定地说:“你根本没有病。
”“我有病!我是穷病,请大人诊治!”李生声泪俱下地说。
原来他父母双亡,他卖掉全部家产后才勉强安葬了父母,可现在地主又逼他还账。
因此他恳求张仲景为他开一剂灵丹妙药,医治他的“穷病”。
张仲景听了李生的哭诉,很久没说话。
他行医多年,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但治穷病还是头一回。
他让弟子给李生取了两个馍,又沉思良久,写下了一个药方:白茅根,洗净晒干,塞满房屋。
李生看到这个药方后,十分纳闷,但又不好细问。
他回到自己住的破庙后,就召集穷苦人家的孩子,到茅草地里刨起茅草来。
不几天,他们就把村子附近的茅草都刨完了。
李生住的那个破庙,里里外外被茅草根塞得满当当的。
这年冬天,洛阳一带没落一片雪。
第二年春天,也没下一滴雨,空气干燥,疫病蔓延。
洛阳城的达官贵人都争先恐后地请张仲景看病。
张仲景让弟子在这里应诊,自己则来到李生所住的村子,为穷苦百姓看起病来。
针对这次疫情所表现出来的病征,张仲景开的方子里都少不了白茅根,少则三钱,多则一两。
其他医生见张仲景如此用药,也都暗中仿效。
这样,没过多久,白茅根便成了奇缺的金贵药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之张仲景原序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
小引:古人之经典,序通常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表达了作者写作此书的宗旨,有的佛经,甚至只要能把序言看明白,理解整本书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伤寒论》的序也是如此,不仅有书名的解释,写作的目的,而且提出作为一个医者所应有的态度。
此序绝不能粗略读过,而是需要我们熟记一生。
今后,我们还将推出《伤寒论》的翻译,敬请关注。
余每览越人(扁鹊)入虢之诊,(据《史记》记载:一次,扁鹊带几个学生路过虢国,大
街小巷都传太子已死。
扁鹊走到宫门前,问国王身边的中庶子太子的事情,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错乱,突发暴病,造成内脏受伤。
扁鹊又问,什么时候死的,是否下葬。
中庶子回答,死去半天时间,并未下葬。
扁鹊听到这儿告诉中庶子,请转告大王,秦越人愿意为太子看病。
虢国国君亲自接待扁鹊,并向他叙述了太子的病情。
扁鹊说,太子恐怕没有死,你现在回去看看,他应该还有呼吸,鼻子还在微微振动,顺着他的两个大腿向上摸,体温还有。
事实果真如此。
扁鹊见到太子后,通过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太子眼下的症状叫“尸厥”,并不是真死,并马上开始施救。
扁鹊让学生子阳在太子头顶的百会穴实施针灸,然后又配了两副热药,让另一个学生子豹拿这两副药在太子腋下不断地熨烫、摩擦。
很快,太子就呼吸正常,活了过来。
这时候,扁鹊又配了药让太子按时服用,20多天后,太子完全康复。
此病例属于实证,元气尚有,但是因某种原因被憋,而不能振奋发挥作用,急救时救活的希望较大,就如汽车有油,但是出了故障,略加
修理则能继续前行。
)望齐侯之色,(《史记》记载: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您的气色不好,要赶紧医治。
”桓公不以为然,扁鹊无奈离开了。
10天后,扁鹊又看到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赶紧医治,不治将会恶化。
”桓公还是不以为然。
又过了10天,扁鹊对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
”桓公依然不治。
第四次扁鹊看见桓公后,一语不发,转身就走。
桓公赶紧派人追问,扁鹊说,大王已经病入骨髓,我也没办法。
几天后,桓公果然浑身疼痛,再派人寻找扁鹊。
这时扁鹊巳经跑到了秦国,桓公很快就死去了。
此病例属于虚症,元
气不足,就像是汽车没油,即使司机驾驶技术再高,也难将车开到目的地。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才:博学多闻、博学强记;秀:硕果、能联想,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因此扁鹊
虽然医术之高,但并不是有特异功能,而是勤奋学习而来。
孔子说自己是“困而学之”,而不是生下来就知道这么多;释迦牟尼也是苦极灭道,修行得来的成就。
)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为名利而学,而并不是为君亲、贫贱百姓及自己而学。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本末倒置。
)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毛长于皮上,
只想让毛不掉,但却忽视了“皮”这个根本,则毛依附何处呢?)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jī 怀着)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待到病入膏肓,得了疑难杂症后方觉害怕,或是求助于巫术、祷告于上苍,或是就此认命,将自己如同贵重物品一样宝贵的生命托付给庸医。
)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以把元气随意振奋,来换取自己过度的神彩飞扬作为荣耀。
)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还没到十年。
)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因为是将近十年的时间死了一百四十多人,因此可知张仲景的《伤寒论》之“伤寒”并不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伤寒、副伤寒等传染病,不是瘟疫流行。
仲景师所说“伤寒”就是真阳元气被损伤消伐。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方:方药、方法、规矩。
德行是方,思维是圆。
德行是慢慢积累来的。
思维是积累完以后关联的。
积累多,关联才圆融。
当今有许多人学习中医,都是报着偷招、学技巧而来,很少有踏踏实实一点点积累来巩固自己的基础。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即使是神医也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的,因为医者治三分,病人自己的将养占七分。
有的病人完全依赖大夫和药物,从来不努力改变造病的坏毛病,将自己总也不能痊愈归咎于医生,那病就不可能好。
)庶可以见病知源。
(“睹其机,知其源。
”《伤
寒论》论得表里虚实传变,因此学《伤寒论》需通过条文明理,理通了,则能灵活诊病,而不是简单地看见什么症状,对应什么方药,若《伤寒论》的作用仅限于此,它也就不能成为经典之作,
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人能熟练背诵,但却不会用《伤寒论》方了。
)若能寻余所集,(所谓学问学问,包括学和问两方面,学是死的,问是活的,问一个枢纽,能把学的贯通起来。
如果能够平日玩味《伤寒论》,通过记忆、提问、解决的过程踏实做学问,那么阴阳表里虚实能够明
白一半以上了。
)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元冥幽微,变化难极。
(天人合一。
)自非才高识妙,(中医需要才高识妙者方能学习,因此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可见真正合格的医者需要有治理天下的智慧和能力。
)岂能探其理致哉
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佛教中也说“末法时代”,即人类不断高涨的贪欲和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这个恶魔使得潜心做学问、自觉修行、品德高尚的人越来越少了。
既然超不过古人,哪来资格谈什么“发展”,能继承两三成就很了不起啦!)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看当今的医生,不去思虑经典的宗旨,不去关联推演,自觉有家传的绝技便满足,甚至以此为傲,不思进取。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看病的时候只会问诊,需知中医诊病的顺序是“望闻问切”);相对斯须(把脉只是一种摆设。
)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把脉的姿势和要领一窍不通)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把脉一定要把足时间,在明确正确方法的前提下,认真体会)短期未知决诊,九侯曾无仿佛;(望闻问只能大概能分出阴阳,明确大概的方向,只能模棱两可地给病人一个诸如“脾虚”的诊断,但是为什么给这个诊断,为何会出现病人所述症状,又是如何造成的,往往禁不住人三问。
)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望诊的功夫丝极差,神色变化虚实,都不能查到细微之处)所谓窥管而已。
(像从管子里面看世界、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局部。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
难矣!(要想救人于生死关头,对于学问不精的大夫而言,实在是一件难事)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生来就知道的人是最上等的人,这种人世间并不存在。
)学则亚之,(通过学习就能够马上掌握事物的规律变化的人仅次于上等人,这种人是少数。
)多闻博识,(通过多看多听,尽量记住学过的东西,最终能将所学贯通,明白世间规律的人再次之。
这种人也越来越少了。
)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方:规则;术:变化的规律。
我从来都推崇做事要有方有法,而不按照自己的思虑随意猜测。
)请事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