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端干旱地区存在CaSO4的积累过程。
• (4)盐化与脱盐过程 • 盐化----土壤中易溶性盐积累过程
• 盐化过程主要是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 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 渐向地表积聚 。 • 脱盐过程是土壤中可溶性盐通过降水或人为灌溉
洗盐、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迁移到下层或排出
(1)地质大循环涉及空间大,时间长,植物养分元素不积 累; (2)生物小循环涉及空间小,时间短,可促进植物养料元 素的积累,使土壤中有限的养分元素发挥无限作用。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物
• 主要成土过程
• (1)有机质的积聚过程
• 漠土有机质积累 <1% • 草原有机积累--较旱,生长量少,好气分 解,有机质少1-3% • 草甸有机积累---- 土壤含水量高,有机质生成 量大,嫌气分解慢,含量高3-8% • 林下有机积累--有枯枝落叶层 • 高寒草甸有机质积累--有一个毡状的草皮 层,表层有机质可达10%,土层浅 • 泥炭有机质积累--沼泽条件下的积累
土壤在成土过程中分化形成的层次 发生层的区分:主要根据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 新生体、石灰性和酸碱性等形态特征 A0
(一)自然土壤发生层
枯枝落叶层((A0) 未分解、半分解的有机物质积累的层次, 木本植被下的森林土壤最为明显。
淋溶层(A) 又称腐殖质层 由于腐殖质的累积,腐殖质和矿质养料 含量丰富,且结合紧密,多呈良好的 团粒结构,土色较深。林地土壤可能存在 A2
人为活动
• 1 母质:是指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
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 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土壤矿物质是从母质继承过来的,二者存在“血缘”关 系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母质不同的土壤性质可能存 在很大的区别,如基性岩发育的土壤较肥沃,母质深 色矿物多,含养分多,酸性岩发育的土壤养分少,但 钾丰富。酸性岩母质发育土壤,本身盐基少,在强淋 溶条件下易形成酸性土。而基性岩或石灰岩发育的土 壤,由于富含盐基,延缓土壤的酸化过程
土体 • 井灌井排,抽咸补淡
(三)土壤剖面
反映成土过程
1、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的主要形态特征
Fra Baidu bibliotek
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
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大体 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土壤剖面是成土因素长期作
用的历史记录,是认土、用土、 改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土壤发生层(土层)(soil horizon)
A1
A2
B
淀积层 (B)
A层淋溶下移物质淀积而成,矿质养分含量丰
富。有时也会下面物质上移淀积
母质层(C)
基本是未受成土过程影响的层次
母岩层(D)
(二)旱地土壤发生层(upland soil horizon)
耕作层(surface soil layer)(A)
受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等影响,有机质含量丰 富,颜色较深,疏松多孔,结构良好。(20cm左右)
• (2)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 过程。又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前 者是由于某一层次水热条件好,化学风 化作用强,形成粘粒多,但由没有发生 随水移动,从而形成一个上下层都粘的 层次。,而后者是由于 粘粒发生迁移然 后在下层一定深度淀积。温带半湿润或 半干旱地区土壤残积粘化为主,而水热 条件好的暖温带与亚热带地区多发生淀 积粘化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布与分类
本章分三节讲述: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 土壤分类 第三节 我国土壤资源分布概况
分述于下: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一 土壤形成因素
(soil-forming factor)
母质
土 壤 形 成 因 素
19世纪末
生物 气候 地形 时间
道库恰耶夫提 出:土壤中五 大成土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 各因素同等重 要和不可相互 代替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寒温带) 湿润 (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中国土壤水平 地带分布模式
(南亚热带)
(热带)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山地土壤(mountain soil),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土壤 也呈带状变化(变化规律同水平地带性由南而东北)。
犁底层(plow sole layer)(P)
耕作层之下,由于长期受耕犁、机械 挤压,粘粒下移,较紧实、粘重,起托水 托肥作用。(6—8cm)
A B
心土层(subsoil layer)(B)
犁底层之下,起保水保肥作用,对作物 后期生长有一定影响作用。(20—30cm)
C D
底土层(substratum)(C)
4 地形
地形主要是影响水热条件及母质的再分配, 进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 在较高的地形部位,部分降水受径流的影响,从 高处流向低处,部分水分补给地下水源,土壤中的物 质易遭淋失; • 在地形低洼处,土壤获得额外的水量,物质不易淋 溶,腐殖质较易积累,土壤剖面的形态也有相应的变 化。 • 随海拔增加温度与湿度的变化引起土壤变化。 • 阴坡:冷、湿; 阳坡:干、热
2.诊断特性:用于分类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 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称为 诊断特性。 如石灰性:土表到50cm内所有亚层中的CaCO3 ≥10mg/kg,用1:3的盐酸处理有泡沫。且某亚层 与上下相比如果含量较高,则绝对增加量少于20 mg/kg 25个诊断特性 诊断表层36.4%为直接引进,27.2%个为引进并加以 补充,36.4%个为新提出。而诊断特性按顺序分别 为31%,32.8%,36.2% 以检索系统代替分类的个人判断,这样也在很大程度 上避免了发生学分类中因对土壤发生的看法不同而 导致分类结果不一致。
中国土壤的系统分类 • 1992初稿,1995修订,2000年三版, • 系统分类最大的优点是定量化,每个土壤只有一个位 置。 •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 1.诊断层: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 量说明的土层。定量化的诊断层是现代土壤分类的核 心。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下表层,2 个其它诊断 层 例如石膏层(诊断下表层之一),定量描述为1,不固结, 2石膏层较下层高5%(绝对量)3 其厚度的cm数乘 石膏含量百分数>150
二 土壤形成过程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系指在大陆和海洋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过程。 陆地表面的岩石,经风化作用变成细碎颗粒,并释放出可溶 性物质。部分碎粒和可溶性物质,经降水冲刷和淋溶,随流 水最终流入海洋,沉积至洋底,形成各种沉积岩。在漫长地 质年代里,由于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海洋底层的岩石又上 升为陆地,岩石再次遭受风化。 生物小循环---是指物质和能量在土壤与生物之间的流动
第三节
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一、土壤的地带性(soil zonality)
原因:成土条件在地球上分布有规律。
主要是气候和生物→地带性土壤。 地形、母质→非地带性土壤。 二、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水平方向上,土壤带状分布与纬度或经度相平 行的规律。
1、土壤纬度地带性(soil
• 砂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
2 气候 (水热条件)
• 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 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 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3 生物因素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主要的是高等绿色植物通过选择吸收养分,合 成有机质并在死亡后积累在土壤中。土壤微 生物及小动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出养分,同 时还合成稳定的腐殖质物质。
latitudal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规律。
(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逐渐更替)
N:棕色针叶林土(针叶林→暗棕壤(针阔混交林→棕壤
(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红
黄壤(常绿阔叶林) →砖红壤(热带雨林)) :S
2、土壤经度地带性(soil longitude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呈带状,与经度平行,东西逐渐更 替。 温带:E: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粟钙土→棕钙土→ 灰漠土→灰棕漠土W 暖温带: E: 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W
人类活动(humans activity)
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独特的作用,但它与 其他五个因素有本质的区别 : 有意识、有目的、定向的。 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影 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 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
未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或自然土壤 淀积层原来面貌。
旱地土壤发生层
第二节
土壤分类
• 发生学分类 • 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 类的基本依据 。
• 我国经过两次土壤普查,制定了中国的土壤分类系统
•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年)设立土纲、亚纲、土 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7级分类单元,将中国 土壤划分为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 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和 高山土等共12个土纲。
• (3)钙积过程 • 土壤中钙的碳酸盐移动积累的过程。 钙的淋溶与淀积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高温多雨地区, 钙完全被淋失,土壤脱钙。干旱、半干旱地区,易溶
性盐大部淋失,氧化物基本不动,钙镁在土体中发生 淋溶并在某一个层次(中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 含CaCO3在10-20%。形态的石灰结核,假菌丝体, 粉未状
5.成土时间 ( time factor ) 土壤是一个历史自然体,时间因素对土壤形成没有直 接的影响,但时间因素可体现土壤的不断发展。 成土时间长,受气候、生物作用时间长,与母质、 母岩差异大;反之亦然。
土壤年龄(soil age)
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 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绝对年龄(absolute age):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 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 用年表示; 2)、相对年龄(relative age):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 发育程度。
• (4)盐化与脱盐过程 • 盐化----土壤中易溶性盐积累过程
• 盐化过程主要是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 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 渐向地表积聚 。 • 脱盐过程是土壤中可溶性盐通过降水或人为灌溉
洗盐、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迁移到下层或排出
(1)地质大循环涉及空间大,时间长,植物养分元素不积 累; (2)生物小循环涉及空间小,时间短,可促进植物养料元 素的积累,使土壤中有限的养分元素发挥无限作用。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物
• 主要成土过程
• (1)有机质的积聚过程
• 漠土有机质积累 <1% • 草原有机积累--较旱,生长量少,好气分 解,有机质少1-3% • 草甸有机积累---- 土壤含水量高,有机质生成 量大,嫌气分解慢,含量高3-8% • 林下有机积累--有枯枝落叶层 • 高寒草甸有机质积累--有一个毡状的草皮 层,表层有机质可达10%,土层浅 • 泥炭有机质积累--沼泽条件下的积累
土壤在成土过程中分化形成的层次 发生层的区分:主要根据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 新生体、石灰性和酸碱性等形态特征 A0
(一)自然土壤发生层
枯枝落叶层((A0) 未分解、半分解的有机物质积累的层次, 木本植被下的森林土壤最为明显。
淋溶层(A) 又称腐殖质层 由于腐殖质的累积,腐殖质和矿质养料 含量丰富,且结合紧密,多呈良好的 团粒结构,土色较深。林地土壤可能存在 A2
人为活动
• 1 母质:是指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
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 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土壤矿物质是从母质继承过来的,二者存在“血缘”关 系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母质不同的土壤性质可能存 在很大的区别,如基性岩发育的土壤较肥沃,母质深 色矿物多,含养分多,酸性岩发育的土壤养分少,但 钾丰富。酸性岩母质发育土壤,本身盐基少,在强淋 溶条件下易形成酸性土。而基性岩或石灰岩发育的土 壤,由于富含盐基,延缓土壤的酸化过程
土体 • 井灌井排,抽咸补淡
(三)土壤剖面
反映成土过程
1、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的主要形态特征
Fra Baidu bibliotek
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
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大体 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土壤剖面是成土因素长期作
用的历史记录,是认土、用土、 改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土壤发生层(土层)(soil horizon)
A1
A2
B
淀积层 (B)
A层淋溶下移物质淀积而成,矿质养分含量丰
富。有时也会下面物质上移淀积
母质层(C)
基本是未受成土过程影响的层次
母岩层(D)
(二)旱地土壤发生层(upland soil horizon)
耕作层(surface soil layer)(A)
受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等影响,有机质含量丰 富,颜色较深,疏松多孔,结构良好。(20cm左右)
• (2)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 过程。又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前 者是由于某一层次水热条件好,化学风 化作用强,形成粘粒多,但由没有发生 随水移动,从而形成一个上下层都粘的 层次。,而后者是由于 粘粒发生迁移然 后在下层一定深度淀积。温带半湿润或 半干旱地区土壤残积粘化为主,而水热 条件好的暖温带与亚热带地区多发生淀 积粘化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布与分类
本章分三节讲述: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 土壤分类 第三节 我国土壤资源分布概况
分述于下: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一 土壤形成因素
(soil-forming factor)
母质
土 壤 形 成 因 素
19世纪末
生物 气候 地形 时间
道库恰耶夫提 出:土壤中五 大成土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 各因素同等重 要和不可相互 代替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寒温带) 湿润 (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中国土壤水平 地带分布模式
(南亚热带)
(热带)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山地土壤(mountain soil),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土壤 也呈带状变化(变化规律同水平地带性由南而东北)。
犁底层(plow sole layer)(P)
耕作层之下,由于长期受耕犁、机械 挤压,粘粒下移,较紧实、粘重,起托水 托肥作用。(6—8cm)
A B
心土层(subsoil layer)(B)
犁底层之下,起保水保肥作用,对作物 后期生长有一定影响作用。(20—30cm)
C D
底土层(substratum)(C)
4 地形
地形主要是影响水热条件及母质的再分配, 进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 在较高的地形部位,部分降水受径流的影响,从 高处流向低处,部分水分补给地下水源,土壤中的物 质易遭淋失; • 在地形低洼处,土壤获得额外的水量,物质不易淋 溶,腐殖质较易积累,土壤剖面的形态也有相应的变 化。 • 随海拔增加温度与湿度的变化引起土壤变化。 • 阴坡:冷、湿; 阳坡:干、热
2.诊断特性:用于分类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 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称为 诊断特性。 如石灰性:土表到50cm内所有亚层中的CaCO3 ≥10mg/kg,用1:3的盐酸处理有泡沫。且某亚层 与上下相比如果含量较高,则绝对增加量少于20 mg/kg 25个诊断特性 诊断表层36.4%为直接引进,27.2%个为引进并加以 补充,36.4%个为新提出。而诊断特性按顺序分别 为31%,32.8%,36.2% 以检索系统代替分类的个人判断,这样也在很大程度 上避免了发生学分类中因对土壤发生的看法不同而 导致分类结果不一致。
中国土壤的系统分类 • 1992初稿,1995修订,2000年三版, • 系统分类最大的优点是定量化,每个土壤只有一个位 置。 •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 1.诊断层: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 量说明的土层。定量化的诊断层是现代土壤分类的核 心。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下表层,2 个其它诊断 层 例如石膏层(诊断下表层之一),定量描述为1,不固结, 2石膏层较下层高5%(绝对量)3 其厚度的cm数乘 石膏含量百分数>150
二 土壤形成过程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系指在大陆和海洋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过程。 陆地表面的岩石,经风化作用变成细碎颗粒,并释放出可溶 性物质。部分碎粒和可溶性物质,经降水冲刷和淋溶,随流 水最终流入海洋,沉积至洋底,形成各种沉积岩。在漫长地 质年代里,由于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海洋底层的岩石又上 升为陆地,岩石再次遭受风化。 生物小循环---是指物质和能量在土壤与生物之间的流动
第三节
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一、土壤的地带性(soil zonality)
原因:成土条件在地球上分布有规律。
主要是气候和生物→地带性土壤。 地形、母质→非地带性土壤。 二、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水平方向上,土壤带状分布与纬度或经度相平 行的规律。
1、土壤纬度地带性(soil
• 砂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
2 气候 (水热条件)
• 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 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 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3 生物因素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主要的是高等绿色植物通过选择吸收养分,合 成有机质并在死亡后积累在土壤中。土壤微 生物及小动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出养分,同 时还合成稳定的腐殖质物质。
latitudal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规律。
(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逐渐更替)
N:棕色针叶林土(针叶林→暗棕壤(针阔混交林→棕壤
(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红
黄壤(常绿阔叶林) →砖红壤(热带雨林)) :S
2、土壤经度地带性(soil longitude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呈带状,与经度平行,东西逐渐更 替。 温带:E: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粟钙土→棕钙土→ 灰漠土→灰棕漠土W 暖温带: E: 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W
人类活动(humans activity)
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独特的作用,但它与 其他五个因素有本质的区别 : 有意识、有目的、定向的。 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影 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 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
未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或自然土壤 淀积层原来面貌。
旱地土壤发生层
第二节
土壤分类
• 发生学分类 • 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 类的基本依据 。
• 我国经过两次土壤普查,制定了中国的土壤分类系统
•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年)设立土纲、亚纲、土 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7级分类单元,将中国 土壤划分为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 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和 高山土等共12个土纲。
• (3)钙积过程 • 土壤中钙的碳酸盐移动积累的过程。 钙的淋溶与淀积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高温多雨地区, 钙完全被淋失,土壤脱钙。干旱、半干旱地区,易溶
性盐大部淋失,氧化物基本不动,钙镁在土体中发生 淋溶并在某一个层次(中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 含CaCO3在10-20%。形态的石灰结核,假菌丝体, 粉未状
5.成土时间 ( time factor ) 土壤是一个历史自然体,时间因素对土壤形成没有直 接的影响,但时间因素可体现土壤的不断发展。 成土时间长,受气候、生物作用时间长,与母质、 母岩差异大;反之亦然。
土壤年龄(soil age)
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 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绝对年龄(absolute age):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 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 用年表示; 2)、相对年龄(relative age):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 发育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