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诗词四首 归园田居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诗词四首 归园田居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c3fb6b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1.png)
诗词四首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诗词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素养。
本次教学设计基于四首著名的唐诗《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通过比较分析这四首诗歌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唐诗《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比较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
难点: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通过讲授介绍四首唐诗的背景、作者和基本信息,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讲授和反思等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介绍四首唐诗(30分钟)讲述四首唐诗《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的背景、作者、情感和主题等基本信息,帮助学生对诗歌有个初步了解。
步骤三:分组讨论比较(60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分析比较它们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并用诗歌朗诵和阐释的方式展示讨论成果。
步骤四:总结讲解(20分钟)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梳理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再通过总结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鉴赏方法。
教学评价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通过总结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
八上语文《归园田居》《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八上语文《归园田居》《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98c01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8.png)
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
”甲:如果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
小熊说: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
花说: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没有水,我们早就枯死了,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
主持人: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洗碗筷,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生活处处离不开它。
栽小树,种庄稼,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日日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
主持人: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快板,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
乙说:看了表演后,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丙说: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
2.主持人:水有这么多用处,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我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
(2)(生):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
(3)(生):前几天,我看到了学校电视里转播的“水日谈水”的节目,很受教育,同学们看得可认真了,知道了我们北京是个缺水城市,我们再不能浪费水了。
(4)(生):我要用洗脚水冲厕所。
3.主持人:大家谈得都很好,下面谁想出题考考大家,答对了请给点掌声。
(1)(生):小明让爸爸刷车时把水龙头开小点,请回答对不对。
(2)(生):小兰告诉奶奶把洗菜水别到掉,留冲厕所用。
30 《诗四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教案
![30 《诗四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f0e0305727a5e9856a61c9.png)
30 《诗四首》教案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文学常识及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2、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1、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一、预习导学:初读诗歌,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荒秽(huì) 荷(hè)锄道狭(xiá)沾(zhān)沾湿愿无违(wéi)2、反复诵读诗歌。
3、文学常识积累:要求: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如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2)、背景:这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检查导入:1、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4、检查诗歌朗读情况。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f90457b9d528ea80c77983.png)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诗四首》说课稿
![《诗四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788bca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a.png)
《诗四首》说课稿《诗四首》说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四首》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四首》说课稿1一、说教材《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二、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
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四、说教学设想: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
![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8226a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9.png)
归园田居说课稿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归园田居说课稿1一、说教材《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
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
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
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对以后继续学习诗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市优质课比赛《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学课件
![市优质课比赛《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1042ca6f1aff00bed51e16.png)
1.下列对《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D
)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王维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 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写景,以“蓬”“雁”自比,暗写 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 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 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 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火,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
zhǎng
h1、营造氛围,奠定情感基调
2、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3、衬托人物品质或性格
注释: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 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 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37e3f4ee45c3b3567ec8b13.png)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一、关于教材《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两首。
这四首古诗分别为魏晋古诗和唐宋近体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两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摸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说教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诵读法并加以合作探究的方法去学习,另外教师适时点拨。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1课时三、关于学生对于有一点文言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两首诗歌并不难,但要从诗人的经历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入手,从字里行间理解他们的理想志趣和人生追求就有一定难度了;另外,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说出事物特征却又是另一大难关。
四、关于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三分钟演讲第二步:学习《归园田居》1、提出学习诗歌的要求。
2、提醒学生重点字词读音:荒秽荷锄道狭草木长愿无违3、再读诗歌,注意节奏。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4、分析思想感情,重点解析“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
5、总结: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e36f8a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e.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一、教材综述《使至塞上》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课文。
本课文选自唐代文学家王昌龄的《塞下曲》。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边塞的生活风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故乡、父母的感情,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边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况; - 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边塞的不屈精神; - 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 - 掌握生词和短语的词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课堂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欣赏能力; -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通过课后阅读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家乡、亲情和祖国的感情;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 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结构;–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感受作者对塞上风光和塞上人民的描绘;–通过朗读、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识记和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义;–理解古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合理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课件、教材、黑板、笔2.教学资源:–课文《使至塞上》–PPT教学课件–生词表和课文解读参考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师生互动: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边塞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好奇和兴趣。
–老师:你们知道什么是边塞吗?–学生:边塞是指国家边境地区,常常是军事重点地区。
–老师:对,边塞地区通常有什么特点?–学生:边塞地区环境恶劣,常常有战火和战士的存在。
–老师:非常好。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关于边塞生活的,请大家认真听讲。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b9cc8cb0975f46527d3e134.png)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滁州三中陈乃云一、说学情初中学生记忆力好,古诗读起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学生对古诗学习还是较感兴趣的,但他们对古诗的鉴赏,特别是古诗的诵读技巧还是感到有难度的。
如何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把握好节奏、重音、韵律,达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诗中受到熏陶,享受‘只可意会,无需言传’的陶冶,享受学语文乐趣”的境界,是教师要花大力气达到的目标,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二、说教材《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的佳作。
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大漠烽烟,或自得其乐,或苍茫壮阔,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复杂的情感。
通过诗人描绘的景物,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有关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教学,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韵律等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分析景物意象,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背诵默写两首诗,揣摩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诵读教学法: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到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作品的画面,充分享受诗歌的意境美。
3.点拨法:教师尽量少讲,稍作点拨引导。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
有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及对诗歌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节奏美,韵律美,领路诗意,感悟诗情。
2.这两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意境优美,情意真挚。
学习它们激发学生的灵性,丰富文化积累,陶冶情操。
人教初中语文八上《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word教案
![人教初中语文八上《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0837717e21af45b307a86d.png)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取向。
(2)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主旨。
五、当堂训练
1.①《 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字,世称,
本诗作于诗人的第二年,选自《________》。
3、中招考点
从近几年的河南省中招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中得知: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为考查内容,注重写景抒情、爱国言志等,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两道,分值4分。
4、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有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在考试中如何运用答题的技巧和方法还未完全掌握,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学习目标
②种豆南山下,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③这首诗中抒发作者情感 的句子是:,。
④这首诗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⑤这首诗中表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
,。
2、《使至塞上》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 ”的名 句是“,。”
1.能说出诗歌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说出诗意及作者感情;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读课文,能翻译并背诵诗句,能理解作者的感情,赏析重点诗句.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3、《使至塞上》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510563267ec102de2bd8956.png)
《归园田居》与《使至塞上》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60号参赛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与《使至塞上》。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俩首诗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课,属于必读课。
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并且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名作,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一共有五首,着重表现诗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课文中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不加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完美的结合起来。
《使至塞上》是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写的。
这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出内心幽微难言的情感。
新教材入选这俩首诗,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根据以上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俩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三).教学重难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能够正确的,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俩首诗,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是学习的重点。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51fd56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0.png)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引言《使至塞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篇诗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绘了古代使者辗转于边塞之间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本篇诗涉及到丰富的词汇、典故和修辞手法,对于学习古典文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课堂目标通过学习《使至塞上》,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掌握诗歌中的经典描述和意象;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4.感受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掌握诗歌中的经典描述和意象。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2.感受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展示(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塞上的图景,向学生介绍边塞的风光,激发学生对于边塞文化的兴趣和好奇。
步骤二:导读诗歌(10分钟)让学生读一遍《使至塞上》,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此诗的标题是什么?2.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色?3.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步骤三:理解诗歌(15分钟)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中有哪些经典的描述和意象?2.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步骤四:分析修辞手法(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让学生找出相应的例子,包括:1.比喻:如何通过比喻营造诗歌的意境?2.拟人:如何通过拟人描写塞上的景色和情感?3.排比:作者是如何通过排比来突出诗歌的主题?步骤五:感受边塞风情(15分钟)通过音乐、绘画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边塞的风情,增强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学生每人选取一段诗歌或一首歌曲,通过写作或演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边塞风情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使至塞上》的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98669a011ca300a7c39099.png)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cc332caf90f76c661371a4a.png)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说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级学习,希望七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又双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直接导入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
教师补充、点评、纠正。
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
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7、课下作业:对名句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b4b749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d.png)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景由情生。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辛苦,他自己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但使愿无违”的“愿”,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从中感受到愉快和喜悦。
)4、小结:(多媒体展示小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心满意足。
四、三读诗歌,感悟意境(约8分钟)同学们现在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同学们觉得读诗的时候应该表现怎样的情感呢?(愉悦、自然)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教师作评点并指导,若第一遍读得不够理想,教师示范个别句子后再读。
同学们读好了这首诗后,再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语言。
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初看此诗,能看懂吗?作者的思想在诗中表现得明显吗?陶渊明是一个大诗人,他的诗句深奥难懂吗?陶诗用语平淡自然,朴实无华,但富于情趣,意境醇美。
(多媒体展示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到唐代有一个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他们所承袭的就是陶渊明的诗风。
五、延伸赏析,加深感悟(约8分钟)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接下来我们再读《归园田居》其一,(多媒体展示全诗)1 、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理解诗意(多媒体展示四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学生自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1)从何而归?(多媒体显现的原诗上这两词色彩变化)明确:“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2)为何归来?明确: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
(3)归向何处?明确:归园田(多媒体展示上色彩变化)(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说课稿
滁州三中陈乃云
一、说学情
初中学生记忆力好,古诗读起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学生对古诗学习还是较感兴趣的,但他们对古诗的鉴赏,特别是古诗的诵读技巧还是感到有难度的。
如何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把握好节奏、重音、韵律,达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诗中受到熏陶,享受‘只可意会,无需言传’的陶冶,享受学语文乐趣‛的境界,是教师要花大力气达到的目标,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二、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的佳作。
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大漠烽烟,或自得其乐,或苍茫壮阔,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复杂的情感。
通过诗人描绘的景物,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教学,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韵律等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分析景物意象,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背诵默写两首诗,揣摩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教学法: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到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作品的画面,充分享受诗歌的意境美。
3.点拨法:教师尽量少讲,稍作点拨引导。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
有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及对诗歌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节奏美,韵律美,领路诗意,感悟诗情。
2.这两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意境优美,情意真挚。
学习它们激发学生的灵性,丰富文化积累,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诵读,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法
1.学生初读两首诗,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细听范读,认准字音,理解词义,感知诗意。
3.再次朗读,把握节奏、重音和音韵。
4.赏析品读,找准意象,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悟情感。
5.反复吟咏,会读会背会默,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6.以《归园田居》为例,教会赏析诗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研读《归园田居》
1、教师指导学习《归园田居》,教给学生欣赏诗的技巧和方法:
(1)初读: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听范读:认准字音,理解词义,感知诗意
(3)再次朗读:把握节奏、重音和音韵
四言诗句,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句,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
如: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五言诗句,按音节可划分为‚二二一‛,或是‚二一二‛。
如: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赏析品读:体会意境和情感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月下归耕图‛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情感:
表现了诗人傲然、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特点: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
2.让学生以学习《归园田居》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1)反复吟诵:读出节奏、音韵。
(2)赏析品读:找准意象,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悟情感。
(3) 找出喜欢的诗句,体会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