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二) 教学设计-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一
氧化还原反应(二)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我们继续分析一下氧化还原反应。
首先我们来分析锌和盐酸的反应,反应中锌元素和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锌元素从零价升高到正二价,一个锌原子失去两个电子,锌单质被氧化,可表示为化合价升高,失去两个电子,被氧化,氢元素从正一价降低到零价,两个氢原子得到两个电子,氯化氢被还原,可表示为化合价降低,得到两个电子,被还原。
以上,我们用双线桥法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变化情况,双线桥是分析反应前后,同一变价元素的变化情况。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而化合价变化的内在原因是发生了电子转移,因此,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时,我们要在线桥上标明元素化合价升高或降低,得到或失去电子的数目,以及被氧化或被还原的情况等。
下面,我们用双线桥分析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反应中铁元素从零价升高到正二价,一个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铁单质被氧化,铜元素从正二价降低到零价,一个铜原子得到两个电子,硫酸铜被还原。
我们再来分析钠与氯气的反应,反应中钠元素和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钠元素从零价升高到正一价,两个钠原子失去两个电子,钠单质被氧化,生成了氯化钠,氯元素从零价降低到负一价,一个氯分子得到两个电子,同时氯气被还原,生成了氯化钠。
用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箭头从反应物中的变价元素指向生成物中的相应元素。
其次,线桥上标注化合价变化情况、电子得失情况以及被氧化或被还原等情况。
此外,电子转移的总数要相等。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二氧化锰与浓盐酸的反应,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反应的方程式如下所示,请同学们思考,被氧化的元素以及被还原的元素分别是什么?反应中锰元素和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锰元素的化合价从正四价降低到正二价,一个锰原子得到两个电子,二氧化锰被还原,氯元素的化合价从负一价升高到零价,但同时我们还发现,氯化锰中的氯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一价,并未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分析氯原子失电子数目必须要注意到未变价的氯元素。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一、课标要求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凡涉及到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2.学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类推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学会线桥表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电子得失、氧化和还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上,形成对立统•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氧化剂和还原剂四、教学过程[复习]常言“温故而知新”,请思考以下问题,并时下列反应做出判断:1.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根据是什么?2CuO+H2==4cu +H21MnOz+Wl (浓):金==MnS+H2()+Cl2 t却于氧化还原3NQ>+H20======2HN03+NO的京应有哪些?2H2O2====2H2O+O21CaCO3+H2O+CO2===== Ca(HC03)2)[小结]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即化合价变化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属氧化还原反应。
[讲述]在上述氧化还原反应中由一日1。
的实质是失去了电子,被氧化,而CuO-Cu的实质是得到了电子,被还原,其中山为CuO的还原提供了电子,CuO为山的氧化得到了电子,从而使双方完成氧化还原反应,在这里比起还原作用称为还原剂,CuO起氧化作用称为氧化剂。
[板书]三、氧化剂和还原剂1.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一一得电子(电子对偏向)的物质还原剂一一失电子(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思考]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本身所发生的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情况。
[引导]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如何在化学方程式上清楚地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呢?[板书]2.“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
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 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的价态,可通过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从教材安排来看,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离子反应”之后,元素化合物内容之前,这既能发展夯实之前对物质及反应的微观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出新的化学学习思维,又能帮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完善新课标中提出的价类(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思路,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建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
而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分类思想在化学物质及反应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分类观;而第二节“离子反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初步形成了微粒观;并且宏微结合的思想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认识物质及反应的维度越丰富,越能接近其本质。
而本节内容则将突破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一个新的维度,即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必修化学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2课时)《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
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
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
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1、学生在前节课中已经从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知道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本质。
2、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学会用“双线桥法”、“单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及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如何帮助、指导学生从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提升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这是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判断,从外在显形的判断转向隐形本质的判断,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构的基础。
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以氧化剂、还原剂为核心,以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为判断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
本节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本节教学难点:用双线桥和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
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
【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
如在利用几个反应分析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的关系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听取学生的结论加以点评,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实质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特征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反应物 (还原剂、氧化剂) 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 生成物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最新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案
精品文档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化学反应和元素化合价的分析,使学生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并与氧化性、还原性产生联系。
(2) 了解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3) 通过实验,初步认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研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分类常识,进行氧化剂、还原剂的探究。
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与意义,提高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氧化还原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感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并建立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概念。
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
教学过程:
精品文档。
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一)1、有关概念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就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判断的依据:化合价是否有变化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性质还原剂:失去电子的反应物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性质被氧化:失去电子被氧化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被还原:得到电子被还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氧化产物:氧化反应生成的产物还原产物:还原反应生成的产物2、概念间的关系< height=42>3、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1、两条线桥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且对准同种元素2、要标明"得"、"失"电子,且数目要相等。
3、箭头不代表电子转移的方向。
1、一条线桥表示不同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
2、不需标明"得"、"失"电子,只标明电子转移的数目。
3、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
4、单线桥箭头从还原剂指向氧化剂。
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1)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化合反应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 <> < colspan=2>(3)分解反应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就,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 < colspan=2>(4)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 <> <>5、常见的氧化剂<>6、常见的还原剂<>7、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1)氧化剂2>非金属元素 2> < width="72%" height=25>非金属活动顺序:f > o > cl > br > i > s < width="72%">同周期从左到右,氧化性增强:cl > s > p < width="13%" rowspan=2>(2)还原性< rowspan=2>金属元素 < rowspan=2> < height=23>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h)>cu>hg>ag>pt>au < width="72%">同主族从上往下,还原性增强:mg < ca < ba < colspan=4>(3)氧化剂+ 还原剂== 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 colspan=4 height=26>氧化剂的氧化性 > 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colspan=4>还原剂的还原性 > 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colspan=4>(4)浓度、温度、酸碱性等:< colspan=4 height=21>如:浓hno3的氧化性> 稀hno3,加热时浓h2so4的氧化性增强,kmno4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氧化增强等。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4)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掌握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规律;5)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开放性问题。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2)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2)探究式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3)交互式教学策略: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氧化还原反应,加深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认识;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五)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
3.实验探究(30分钟)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氧化还原反应,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氧化还原反应 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学目标1. 能正确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 通过对化学反应和元素化合价的分析,使学生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认识并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了解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认识并建立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判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那么,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是什么呢?二、讲授新课(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板书】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思考】我们能否方便直观的显示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情况呢?【讲解】1.双线桥法表示反应前后同一元素由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电子转移的情况。
(1)基本步骤(2)注意事项①箭头、箭尾必须对应化合价变化的同种元素的原子;②必须注明“得到”或“失去”;③被还原的物质和被氧化的物质得、失电子数守恒。
如(3)巧记口诀先标化合价,再看价变化;起止同元素,桥上标变化。
2.单线桥法表示反应过程中不同元素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
(1)基本步骤(2)注意事项①不需要标明“得到”或“失去”,只标明电子转移数目;②要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③箭头由反应物中失电子元素原子指向得电子元素原子。
如(3)巧记口诀先确定变价元素,再计算价态变化;桥上标明电子数,箭头还原到氧化。
例1下列反应中,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正确的是()答案D解析选项A中应该转移2个电子;选项B中是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失去电子;选项C中,碳失去电子,氧气得到电子。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讲解】1.氧化剂和还原剂(1)氧化剂①氧化剂是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具有氧化性。
②氧化剂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本身被还原。
2.3.2《氧化剂和还原剂》教学设计(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投影交流2】【探究1】元素由游离态转变为化合态是否一定被氧化?【交流】不一定。
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探究2】非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作反应物时一定是氧化剂吗?【交流】不一定。
非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作氧化剂如Cl2、O2,也可能作还原剂,如C、H2。
【典例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经化学变化变成还原剂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被氧化,还原剂被还原C.在化学反应中,能把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是氧化剂D.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生成的氧化产物一定只具有氧化性【答案】C【解析】氧化剂、还原剂都是反应物,氧化剂经化学变化变成还原产物,A项错误;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还原剂失电子被氧化,B项错误;氧化剂能把其他物质氧化,还原剂能把其他物质还原,C项正确;还原剂、还原产物都具有还原性,氧化剂、氧化产物都具有氧化性,但氧化产物也可能具有还原性,D项错误。
【典例2】某种飞船以N2H4和N2O4为动力源,发生反应:2N2H4+N2O4===3N2+4H2O,反应温度可高达2 700 ℃,对于该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N2H4是氧化剂C.N2O4是还原剂D.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探究1】指出下列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对应的还原产物。
【交流】【探究2】指出下列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对应的氧化产物。
【交流】【典例1】1.实验室制取少量的氮气,常利用的反应是NaNO2+NH4Cl NaCl+N2↑+2H2O。
关于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NaNO2是还原剂B.生成1 mol N2时转移的电子为6 molC.NH4Cl中的氮元素被氧化D.N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答案】C【解析】在该反应中,NaNO2为氧化剂,其中氮元素被还原;NH4Cl为还原剂,其中氮元素被氧化;氮气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生成1 mol N2时转移3 mol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9篇)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9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选自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是中学化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部分。
氧化还原反应是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更是元素化合物以及电化学学习的理论基础,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学化学教学重难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只是还不能将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统一起来。
在学生已有的初中基础上,可以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高、降低----原子失去电子、得到电子等角度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从表象到实质,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的带领学生理解领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借助价类二维图和已学习的化学反应,联想化学反应分类新视角,继而认识氧化还原反应;2.通过对化合价的分析,借助线桥表征,认识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特征,并对常见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3.基于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相关性,从微观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对其进行分析;4.通过四大基本反应与化合价的变化,从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评价目标】1.通过借助价类二维图对不同含铜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归纳认识到化学反应分类新视角,继而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发展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线桥表征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特征---化合价的升降变化;3.通过宏观化合价的变化理解微观电子的转移,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2.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归纳法2.讲授法3.PPT演示法……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采用环环相扣,逐步驱动的方式串联起来。
环节一:展示4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反应,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
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CuO与C;Fe2O3与CO的反应。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2》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2.明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行分类,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分类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分类方法。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氧化跟还原的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从学生学过的反应类型入手引入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学生来说较易接受。
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为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在引导学生探究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关系时,有意识地将氧化还原反应分解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有效地突破了重点。
由于学生在此之前还未学习过化学键的相关内容,因此,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为突破难点,通过展示原子结构以及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的微观结构示意图,从原子结构方面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 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另一方面也为原本枯燥的原理课增加了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判据)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六、作业布置课后练习4,5,6 题。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及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及教学设计导语: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从化合价升降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多个化学反应,是学生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存在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通过实验事实和思考,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3、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2通过设计问题情境,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教学过程1、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化学反应的类型A+B=AB AB=A+BA+BC=AC+BAB+CD=AD+CB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个符合条件的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Fe2O3 + 3CO = 2Fe + 3CO2的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氢气还原氧化铜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初中时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讨论结果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去分析,结果也不相同。
四种基本反映类型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反应。
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比较片面,不能真实地反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对于这一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氧与失去氧的数目关系怎样。
哪种元素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化合价降低?升高的化合价降低的化合价关系怎样?二、氧化还原反应1、什么叫氧化还原反应?2、特征: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也是判断依据)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去判断下面的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关键:1)正确判断各反应物、生成物各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2)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发生化合价的变化呢?从NaCl的形成看化合价升降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的得失,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电子的得失。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上学期《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知识点梳理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及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某些物质失去电子(氧化)而另一些物质获得电子(还原)的过程。其特征为化合价的变化,即反应物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发生改变。
2. 氧化剂与还原剂
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接受电子,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层次上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但在复杂问题解决和深度推理上仍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具有较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但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性存在差异。
板书设计注重条理性和重点知识点的突出,同时兼顾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识别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电子转移过程方面存在一些困难。这可能是由于缺乏直观的示例和解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使用更多生动的例子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普遍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喜欢通过实际观察来学习化学知识,但在理论学习上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一方面,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操作过程感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需要教师更多引导和耐心解释,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科学探究与思维、宏观与微观辨识、证据推理与模型建构。通过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提高科学探究与思维能力;能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增强宏观与微观辨识能力;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进行证据推理,并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模型,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建构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与新课标中强调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2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案
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认识并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和思考,初步了解化合价与氧化剂、还原剂关系的一般规律。
(3)了解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能力目标: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断物质的性质,掌握用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认识并建立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教学过程][思考与交流]1、下列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如是用双线桥表示其化合价变化 2KClO 3=2KCl+3O 2MnO 2+4HCl=MnCl 2+2H 2O+Cl 2[过渡]元素化合价由什么来决定? 化合价的升降又与什么有关呢?分析上述原子结构示意图,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有关〔讨论〕 分析化学反应2Na + Cl 2 === 2NaCl 发生的本质2Na + Cl 2 === 2NaCl结论: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有密切关系1 —化合价降低,得到2×e —,被还原(还原反应)[讨论]分析化学反应H 2 + Cl 2 === 2HCl 发生的本质,并用双线桥表示H 2 + Cl 2 === 2HCl结论:元素化合价变化与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有关1、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向)电子的过程。
2.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反应中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O 2、Cl 2、HNO 3、浓H 2SO 4、KMnO 4、FeCl 3等还原剂:Al 、Zn 、FeC 、H 2、CO 、S 、SO 2等[练习]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标出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C +2 CuO === CO 2 + 2CuFe + CuSO 4 === FeSO 4 + Cu3、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表示方法-----单线桥法[练习] 用单线桥法表示以下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C +2 CuO === CO 2 + 2Cu[总结][作业] 课本42页第9题2Na + Cl 2 === 2NaCl还原剂 氧化剂2e-0 0 +1–1 化合价升高,失去2×e —,被氧化(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到2×e —,被还原(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 2.3《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新编精品】人教化学必修一2.3《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第2课时)【温故知新】1. (练习、回忆)⑴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若不是说明原因,若是请指出其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
A.3Cl 2+6KOH =5KCl +KClO 3+3H 2O B.2NO 2+2NaOH =NaNO 3+NaNO 2+H 2O C.SnCl 4+2H 2O =SnO 2+4HCl D.NaOH +HCl =H 2O +NaClE.2KNO 3+S +3C =K 2S +N 2↑+3CO 2↑F.Al 2O 3+N 2+3C=====高温2AlN +3CO 【课堂生成】 【课堂研讨】1. (思考、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的方法有“单线桥”(如课本P 37)与“双线桥”(如课本P 36)两种方法。
请你仔细分析并与同学讨论:两种方法各有哪些特点及注意点?单线桥:箭号不跨过等号,起点为失电子元素,终点为得电子元素;箭头代表电子转移方向; 只标电子不标得失。
双线桥:双箭号跨过等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起止为同一元素;注明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总数,得或失两字不能省略; 标电子转移用a ×be -的形式。
★b 表示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化合价之差) ★a 表示共有多少原子得失电子【练一练】下列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若是请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并分别用单线桥与双线桥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
①Cu+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②2KClO 3 催化剂△ 2KCl +3O 2↑⑦Cu+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⑧NO+NO 2+ 2NaOH =2NaNO 2+H 2O⑨2KMnO4△K2MnO4+MnO2+O2↑⑩KClO3+6HCl=KCl+3Cl2↑+3H2O【课堂生成】⑨⑩是练习的难点,⑨由于Mn元素发生的变价有两种,学生不知道如何标;⑩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转移电子数为6,主要是没有分清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
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
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
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
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
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能判断某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3.体会氧化还原反应的普遍存在,并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四、教学过程:【检查自主学习情况】小组互查,教师抽查。
金太阳P28-30【引言】初中我们学习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回忆一下什么叫氧化反应?什么叫还原反应?【板书】氧化还原反应【探究一】 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小组交流、展示】【总结】得氧失氧同时发生【过渡】有氧得失的反应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探究二】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小组交流、展示】【总结】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并非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反应呢?【探究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小组交流、展示】【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包括得失和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电子转移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失n个电子,化合价升高n价得n个电子,化合价降低n价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电子转移的关系:升-失-氧,降-得-还【过渡】我们知道化学反应有四大基本类型,那么氧化还原反应是否属于第五大基本类型呢?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探究四】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小组交流、展示】【总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既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可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小组交流】列举生产、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反馈练习】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uO+2HCl=CuCl2+H2OB.2Na2O2+2H2O=4NaOH+O2C.Zn+CuSO4=ZnSO4+CuD.Ca(OH)2+CO2=CaCO3 + H2O1、金太阳P29互动探究2、金太阳P30课程达标检测【小结、反思】1、得氧和失氧的反应只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
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
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
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
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
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实验基础: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必修1一二单元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初中校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方法不清楚。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2)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3)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验证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
(2)通过探究活动,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2)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氧化还原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2)探究物质性质(氧化性、还原性)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3. 教学方法与手段任务驱动下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1.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以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教学活动明线是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预测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设计验证物质氧化性、还原剂的实验方案→完成简单的验证实验→依据实验结论提升知识并进行反思。
暗线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教学流程图3.教学资源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点滴板实验药品:月饼中的干燥剂、酸性KMnO4溶液、Na2SO3溶液、KI溶液、变质的Na2SO3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淀粉,碘水。
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4.教学过程设计(五)学习效果评价1.学生学习效果:作为课例研究的第三次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对氧化还原的概念有一定认识基础上进行的。
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2份,其中有31位同学对本堂课表示满意,有1位同学认为一般,满意度为96.9%,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生对实验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喜爱与认同。
选择满意的同学给出的理由是:“生动有趣、亲自动手。
”“实验与理论结合,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学习知识。
且老师讲课思路清晰,容易理解”“实验安排合理,环环相扣,条理层次清楚,引导学生逐步思维。
”“让我们有了研究物质时应有的思维,老师带着我们一步步深入,培养我们的思维。
使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等等。
同时,很多同学也对今后教学提出了有共性的建议:“多开展一些的实验,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
”谈及收获,大多数学生提到的是知识和方法两个层面的收获,如:“了解了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与元素的价态的关系,对强强制弱弱的氧化还原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了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步骤,肯定能应用于今后的实验和解题中,思路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还总结了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知道了怎样设计实验去探究或验证猜想,以及怎样分析”,还有少数同学写道:“我开始培养一种严密的实验意识,明白了步骤的逻辑性的重要”,体现了思维有序性的价值。
“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其中的魅力和值得探究的地方”。
2.教师自身教学效果就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来看,知识目标中“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落实得较好。
但“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由于时间的关系,展开的不是很充分,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较少,但总体上能体现“知识是载体,方法是核心”的教学理念。
能力目标中“初步学会探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和“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
”落实得非常好,基本流程很清晰,实验的功能体现得非常到位,逐步深入。
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会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然后让学生应用这个程序探究陌生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再布置拓展习题,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时间把控上如果能在前段压缩一下,在应用阶段给学生更加充分讨论的时间效果会更好。
情感目标中通过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等目标都落实得很好。
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鼓励。
以往预测和结论都是一致的。
当结果和预测不一致时,别轻易的放弃,想想为什么不发生,有没有新的想法,做出新的预测。
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性实验,而不是验证性实验。
另外,课堂难度也比较合适,学生非常喜欢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反思整堂课的设计思路不错,有新意,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很有意义,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选题很好。
这是该课例研究的第三节课,保留了探究物质性质的主体框架,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动。
首先,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试讲准备内容太多,课时紧,学生又是在刚刚接触氧化还原概念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的情况下开展教学,知识铺垫少,难度大。
课上在核心元素的问题上花费很多时间。
另外,忽视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对Na2SO3、I2和Na2S均不熟悉,学生力图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明确产物才敢设计反应,造成解决问题时难度过大。
可以补充给出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应补充给出锰元素处于不同化合价时离子的颜色并删去Na2SO3与Na2S在酸性条件下的反应来降低难度。
第二次试讲的效果非常好,但没有时间总结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第三次课又将探究H2O的氧化性/还原性作为课后思考,既进行思维拓展,让这节课有延伸感,又节约课时,使要点更突出,也可使学生的讨论比较充分。
留出时间让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一些常见的氧化剂或还原剂。
其次,从教学方式上看,第一次课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部分内容,对氧化还原的概念还没有内化,加上安排的内容多,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虽然在前半节课表面繁荣,但发言的都是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后10分钟基本处于教师一言堂的境地。
第二次课通过调整,整堂课在探究气氛很浓的状态下进行,全班学生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收获很大,并且能够自主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另外,教师设问的改变会带来教学开放度和学生思维的变化。
教师即便是意图上想让学生探究,但由于问题问得较死,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探究Na2SO3的氧化性/还原性这一活动,第一次课基本上是手把手教学生,在提供了一些试剂的基础上设问:“如何选择试剂?如何操作?观察点是什么?预期现象?如何检验产物?”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走;到第二次课的时候有一定程度的放开,先问学生“如何选择试剂?如何操作?”,再提供一些试剂,有利于让学生主动思考;第三次课开放度更大,“请你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来探究Na2SO3的氧/还性。
”让学生主动应用所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设问的改变会带来教学有效性的变化。
比如原来的问题是“实验探究KMnO4和KI溶液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问题问得不明确,学生不知道是每一种物质都要探究其氧化性和还原性还是KMnO4只探究氧化性、KI只探究还原性,改成“探究KMnO4的氧化性和KI溶液的还原性”就更为明确,由于KMnO4的氧化性和KI溶液的还原性实际上是相互验证的,进而可以改成“探究KMnO4的氧化性”会使课堂更为高效。
还有一些细节之处,都值得斟酌和思考。
比如第一节课有个别学生对于高锰酸钾和锰酸钾有些混淆,花费时间较长,第三节课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够熟悉,加上学生思维的发散度较大,在请学生汇报方案设计的环节产生了一些枝节的内容,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太紧,有些内容没有充分展开,比如对方案的优化等等。
教师应如何及时、有效的把控课堂,做出相应调整?再比如学生在回答方案时应给予相应的指导,要先明确实验目的,再说方案,实验方案设计要突出合理性、简约性、现象明显。
处处体现程序的有序,思维的有序。
此外,板书的设计也从便于物质分类的角度做出了相应调整。
为了让课堂的整体实效性更高,对于一些意外的回答,应及时引导,这是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整堂课思路清晰,以两条线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明显是方法线,以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开展;暗线是知识线,以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探究呈现。
以生活中的实例过渡自然,活学活用,对于实验班,还可以在Na2SO3的探究环节完全放开,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再来讨论,可能会更充分,但需要前面的用时需更为紧凑。
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非常有效的一条捷径。
通过三课两反思的教学活动,在其他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不断思考,改进不足,确实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