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药分类法与记载形式
生药学课件:第二章 生药的分类与生药的记载大纲
2、按化学成分分类
根据生药的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类别分类。
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 : 有药理作用的成分。
活性成分(active constituent): 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有效成分和活性成分两者常通用。 成分类别(类型):生物碱、皂苷、挥发油等。
生药的化学成分分类
会议达成的道地药材定义如下: 道地药材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
选出来的,在特定地域,通过特定生产过程 所产的,较在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品质 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 道地药材的英文:Dao-di Herbs
六、采制、贮藏、炮制、销售
简述生药的采收(collection)、产地加工(processing in the producing area)、干燥(drying)、贮藏(storage) 和炮制(special processing)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② 有利于从同科同属植物中寻找类似成分、类似 功效的植物,以扩大药物资源。
5、按生药的字母顺序或笔划顺序编排
这不是生药分类法,只是一种编排法, 它便于查阅,但不反映生药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 生药的记载大纲
要学习和研究生药,首先要了解、认识生药。 一个生药需要用哪些要素来描述或记载 掌握一个生药,需要了解哪些内容
十三、附注
类同品(allied drug)、代用品(substitute) 掺杂品(adulterant)、 伪品(假药)(counterfeit drug)
我们的教学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请认真阅 读教学大纲相关内容。
大纲中要求同学们学习的生药共有130种,均 要求会辨认药材外形,其中35种为重点药(课 堂讲21种,自学14种),要求按生药记载大纲 内容全面掌握,其余的为非重点生药。
2生药的分类与记载大纲
2008-3-30
6. 性状
16
叙述生药的外部形态、颜色、大小、质地、断面特征
和气、味等特点。利用感观或借助扩大镜正确掌握和 熟悉生药的性状特征,这对于识别和鉴定生药具有重 要的意义。
2008-3-30
7. 显微特征
17
记载生药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
或显微化学反应的结果。
例如:《中药学》、《中药药理学》。
2008-3-25
生药的中药功效分类表
功效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泻下药 攻下药 润下药 峻下药 祛风湿药 化湿利尿药 芳香化湿 药 利尿渗湿药 温理祛寒药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 理气药 理血药 活血化淤 止血药
药物举例
含木质素类生药 含挥发油类生药
含生物碱类生药
麻黄、益母草、山豆根、苦参、龙胆、秦艽、槟榔、白鲜皮、黄连、 防己、延胡索、黄柏、勾藤、吴茱萸、马钱子、洋金花、颠茄草、 川贝、浙贝、川乌、附子、百部
绵马贯众、柯子、山茱萸、五倍子、儿茶 升麻、关木通、金银花、山楂、马兜铃、木瓜、地龙、蜂蜜 5 2008-3-25
第一节 生药的分类
3
优点:商品学角度比较便利(药房管理)。便于比较
各类生药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有利于学习生药的 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
例如:《生药学》统编教材第三版、《中药鉴定学》
2008-3-25
第一节 生药的分类
4
2.按化学成分分类: 根据生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类别来分类
2008-3-30
二、生药的拉丁名
25
有些生药的拉丁名中没有药用部位的名称,直接用原
植(动)物的属名或种名。
中药2知识点总结
中药2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起源中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中药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在《尚书·禹贡》中就有中药的记载。
中药的起源主要可以分为神话传说、药物实验和临床经验三种来源。
神话传说中,中药多源于天地自然,有许多传说中的仙草神木。
药物实验则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各种药效。
临床经验指的是医生通过诊断和治疗中总结出的药物经验。
这些都为中药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记录。
二、中药的分类根据中药的来源和性味功效可以将中药分为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比如,根据中药的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植物药包括了来自植物的各种药材,比如人参、白术、黄芪等。
动物药主要来源于动物,比如鹿茸、鱼鳔、牛黄等。
矿物药则是来源于矿物质,比如硫磺、石膏等。
另外,根据中药的性味功效还可以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滋补、清热等不同的分类方式。
三、中药的药材中药的药材是中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有效原料。
中药的药材主要分为三种形态:植物药材、动物药材和矿物药材。
植物药材主要包括了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位。
动物药材包括了动物的各个部位,比如水獭、鹿茸、鹿角等。
矿物药材则主要来源于地下矿物质,比如硫磺、石膏、丹砂等。
此外,中药的药材在采摘、贮存、加工等方面也有很多讲究。
四、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是指中药对疾病的有效治疗作用。
中药药效有多种不同类型,比如温中理气、益气健脾、清热解毒等。
不同的中药药效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
比如,一些凉性药物适合清热解毒,而一些温性药物适合温中理气。
此外,中药的药效还受到配伍、炮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根据具体病情来选用合适的中药。
五、中药的制剂中药的制剂是指中药的用药形式,主要包括了汤剂、丸剂、散剂、饮片等多种类型。
汤剂是中药的主要制剂形式,它是通过中药药材煎煮后制成的液体剂型。
丸剂是中药粉末制成的固体剂型,它的服用方式比较简单。
散剂是将中药粉末包装成小袋,方便携带服用。
第二章、生药的分类与记载大纲
1 生药的分类: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生药的分类一般有: ⑴按生药中文名首字的笔划顺序编排分类:如中国药典(一部)、中药大 辞典、中药志等。此种分类方法简单,易于查找,但各生药之间缺乏联系,生 药学教材都不采用此种分类方法。 ⑵按药用部分分类:即先把生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三类,然后 再把植物类生药安照药用部位的异同分为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藻菌类及其它类。如第三版生药学、中药鉴定学、 专科生药学等教材即采用此种分类方法。此法有利于生药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的比较,有利于同学对生药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的学习及掌握。 ⑶按化学成分分类:即根据生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类别进行 分类。如第一、第二版生药学即把生药分为糖类、苷类、木质素类、挥发油类、 生物碱类、鞣质及多元酚类、甾体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类、有机酸类、 无机化合物类、脂类、其他类等12类生药。国外的生药学一般也多采用此种 分类方法。此种分类方法有利于研究和学习生药的有效成分及与功效间的关系, 利于生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化学分类的研究,但目前对生药化学成分的研究还 不全面和深入,一种生药中常有多种成分或多种生药含有一种成分,难以进行 严格的分类;同时,同类生药中的生药性状及内部结构关系较少,不利于对生 药进行全面的鉴定。
第二章、生药的分类与记载大纲
3 生药的拉丁名:生药的拉丁名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药用部位的名称,用第一格来表示:常见的有:根 Radix,根 茎 Rhizoma茎 Caulis,木材 Lignum,枝 Ramulus,树皮 Cortex,叶 Folium,花 Flos,花粉 Pollem,果实 Fructus,果皮 Pericarpium, 种子 Semen,全草 Herba ,树脂 Resina,分泌物Venenum ,等。 第二部分:有多种形式: (1)原植物(动物)的属名(第二格):如黄芩 Radix Scutellariae (原 植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牛黄 Calculus Bovis ( 原动物Bos taurus domesticus)。 (2)原植物(动物)的种名(第二格):如颠茄 Herba Belladonnae (原 植物)Atropa belladonna)。 (3)兼用原植物(动物)的属名和种名(第二格):如青蒿 Herba Artemisiae Annuae ,茵陈蒿 Herba Artemisiae Scoporiae ,羚羊角
第2章 生药的分类与记载
构造、化学成分与功效方面的共同点,揭示其规律性;有利于
从同科属中寻找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扩大生药资源。
• 如:《生药学》教材、《药用植物学》、《中国高等植物
图鉴》
返回
按药用部位分类
首先将生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根、根茎、皮、叶、花、果实、种子及全草类。
优点:商品学角度比较便利(药房管理)。便于比较各类生
药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有利于学习生药的性状鉴定和显微 鉴定。
例如:《生药学》统编教材第三版、《中药鉴定学》
返回
按化学成分分
根据生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类别来分类 如含糖类生药、苷类生药、生物碱类生药、挥发油类生药等
优点:有利于研究生药有效成分与功效间的关系及含同类成 分生药的科属来源之间的关系。
有些生药的拉丁名中没有药用部位的名称,直接用原植(动)物的属名或种名。 例如: ⑴某些菌藻类生药,如:海藻Sargassum(属名),茯苓Poria(属名); ⑵由完整动物制成的生药,如:斑蝥Mylabras(属名),蛤蚧Gecko(种名); ⑶动植物的干燥分泌物、汁液等无组织的生药,如:麝香Moschus(属名)、芦 荟Aloe(属名)。 有些生药的拉丁名采用原产地的土名或俗名
生药的拉丁名
生药的拉丁名通常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生药名,第二部分是药
用部分名。
叙述原植(动)物的主要外形特征及生长习性。
名称 便于野外采集,也有助于生药性状的理解,尤 附注 来源(或称基源) 其是全草类生药。 包括中文名、拉丁生药名、英文名和日文名 植(动)物形态 记叙与该生药有关的其它内容, 功效 生物来源包括原植(动)物的科 如类同品、同名异物的生药、掺 名、植(动)物名称、拉丁学名和 杂品、伪品等,或同种不同药用 药用部位。 多数生药的名称与原植(动)物 包括性味、归经、功能、主治、 部位的生药及其化学成分,或含 采制 药理作用 生药记载 名称是一致的,有些生药名称与原 用法与用量等。性味、归经与功 相同化学成分的资源植物等。 植物名不同,如大青叶的原植物名 能是中医对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 记载生药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组织构造和粉 叙述生药的外部形态、颜色、大小、质地、断面特征和气、味等特 称为菘蓝,金银花的原植物名为忍 的认识,主治是指生药应用于何 末特征,或显微化学反应的结果。 简述生药的采收、产地加工、干燥、贮藏和炮 冬。 种疾病或医学上的价值。 熟悉生药的显微特征,对于鉴定外形相似 点。利用感观或借助扩大镜正确掌握和熟悉生药的性状特征,这对 理化鉴定 产地 制的要点和注意点。对需要特殊采制的生药则 记述生药及其化学成分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结 对于生药的功能,既要记载中 及碎片或粉末的生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记述已知化学成分或活性成分的名称、类别 于识别和鉴定生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传统用药的经验,也要记载现 这是生药真实性鉴定的手段之一。 作有关介绍。 果。有利于联系其功能、主治,有利于理解其 及主要成分的结构与含量,并记述其在植物 代医学的内容。 记载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所含化学成分所作 化学成分 体内的生物合成、分布、积累动态及其与生 指生药的主产地。对栽培植物来讲,是指主要的栽培地区; 临床疗效的作用原理。 性状 的定性与定量测定。现在较普遍的应用薄层色 药栽培、采制、贮藏等的关系。 对野生植物来讲,是指主要的采收地区,多数野生植物的 显微特征 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理化鉴 生药的化学成分,尤其是活性成分或有效成 别是生药品质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分是生药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也是生药理 分布区比较广,而采收地区比较窄。 化鉴定与品质评价的依据。 返回
最新第二章 生药的分类与记录纲目教学讲义ppt课件
病因病机
体质因素——体质特殊,陡遇
气
机
巨大精神刺激——气血逆乱
逆
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超过 生理调节范围——脏腑功能失调
乱
厥
气
血
证
亡血失精——气随血脱,阳随阴消,神明失主 运
行
饮食不节,聚湿成痰,痰随气壅,清阳受阻
失
常
转归:阴阳离绝,一厥不复——死亡;
正气来复,厥而复生——复苏。
第二章 生药的分类与记录纲目
厥证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 张成新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篇学习的重点是:厥证的概念、病因、病位、 病性、基本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1.掌握厥证的概念、病位、基本病机、病性,及各 类厥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2.熟悉厥证的病因、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及各类厥证的兼次症的变化和主要方药加减。 3.了解厥证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断、 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
血厥实者,乃肝阳上亢,阳气暴张,血随气升,气血并 走于上,表现为突然昏 仆,牙关紧闭,四肢厥冷,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 表现为突然昏仆,呼吸气粗,口噤握拳,舌红苔黄,脉沉而 弦;
(二)治疗原则 醒神回厥为基本治疗。施治之时又需分实证与虚证之不
同。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亦可加入白豆蔻、檀香、藿香之类以理气开郁。 2、若肝阳上亢,症见头晕而痛,心烦易怒,可加入钩藤、菊
花、石决明、磁石等药以平肝潜阳。 3、若苏醒后食欲不振,可加茯苓、白术、炒谷麦芽健脾利
湿,消食和胃。 4、若醒后悲伤欲哭,或哭笑无常,睡眠不宁者,可加茯神、
中药三类分类法
中药三类分类法
中药的分类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其中比较常见且被广泛接受的分类方法是按药物性质和功效的三类分类法,即药物药性分类、归经分类和功能分类。
药物药性分类:按中药药性的特点将中药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这一分类方法主要基于中医药学中的“四气五味”理论和中药的药性特点,如寒、凉、平、温、热、苦、甘、酸、辛、咸等,将中药分为寒药、凉药、平药、温药、热药等。
这种分类可以用于指导中药的配伍应用和药物的搭配。
归经分类:按中医药学中的经络理论将中药进行分类。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不同的经络贯穿不同的脏器和组织。
将中药按其对经脉的归属分类,主要有十四经药、十二经药等。
例如,归肺经的药物称为肺经药,归心经的药物称为心经药,以此类推。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指导中药的选择和应用。
功能分类:按中药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将中药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将中药按照其具有的功效和治疗特点进行分类,如温阳补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清热凉血等。
通过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
以上三类分类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中药分类方式,它们在中药学研究和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药的分类
中药分类概况黄艳菲分类的方法是人们认识和区分事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中药品种繁多,好的分类方法尤其重要,从古到今,中药的分类方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科学到科学的演变。
本文将简述中药传统的分类方法,着重介绍当今科学的分类方法。
一﹑传统的中药分类方法中药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对中药的研究和发展各不相同。
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本草著作中的中药分类方法亦不相同,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1.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此法形成大约在汉代到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间。
在这期间的中药本草学中,将中药以人为固素及应用经验归纳分为上,中、下三类。
如《抻农本草经》即采用三品分类法,认为上品药为君,无毒无害,可长服久服,能益寺延年;中品药为臣,可治病教人,但有一定毒性;下品药为佐使,毒性较大,使用当慎。
这种分类法也反应了当时中药研究的落后及人们对中药的肤浅认识。
2.中药自然属性分类法。
此法在我国古代本草著作中采用较多,但不同历史时期本草中的分类方法亦不相同。
如晋代《南方草木状》中将药括分为草、木、果、竹四类;粱代《本草经集注》中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以药物自然属性为分类基础.每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名称统一.结构严谨,为自然分类之先驱,对中外医药学和生物学科都有巨大影响,比瑞典著名生物学家林奈(Linne)的植物分类学命名法要早将近二百年.这反映了在l6世纪科学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我国中药研究的水平。
3.中药功效性能分类法.此法在古代本草中也有较多使用,一般依据中药的临床功效及作用性能。
采用宣、通、补、泄、轻重、燥、湿﹑滑﹑涩等十剂分类法或其他十二门分类法等。
如唐代《本草抬遗》、金元时代《珍珠囊》、明代《本草集要》、清代《本草求真》等,皆采用此种分类法。
此法结台中药药性和临床功效,有利于临床用药研究,反映了当时中药研竞与临床相结台的趋势。
二现代中药分类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中药科研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中药分类方法越来越多.现代中药分类方法主要有:1﹑中药名称首字笔画分类法。
中药材分类方法
中药材分类方法
中药材的分类方法自古至今不断发展和完善,下面列举几个重要的分类体系:
1. 古代传统分类法:
按自然属性:如您提到的早期中药分类中,将药材分为翡翠玉石、草、木、果蔬、米食、知名未用等类别,并进一步细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了更为详细的十六部分类法,包括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每部又按生态及特性细分。
2. 现代功能归类法:
按药品作用:根据药物在临床中的主要功效进行分类,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化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安神药、止咳平喘药、驱虫药等。
3. 药用部位归类法:
根据药用部分来划分,比如根类、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皮类、全草类、树脂类、菌藻类、动物类(内脏、骨骼、皮毛、分泌物等)、矿物类等。
4. 化学成分归类法:
根据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或化学成分类型进行分类,例如含生物碱类的中草药、含黄酮类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类的中草药、含皂苷类的中草药等。
5. 自然属性与亲缘关系归类法:
先按照药材来源划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再依据原植物或动物的科属进行分类,即同科属的中草药因其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以及有效成分可能有相似性而放在一起。
这些分类方法相互补充,既有利于药材资源的管理和研究,也有利于学习和使用中药时快速定位其特点和用途。
现代中医药教育和研究中,往往会结合多种分类方式对中药进行全面认知和深入探讨。
中药
第二篇中药第一章中药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中药的一般知识第一节命名第二节分类1.疗效分类:《神农本草经》就是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
方法虽较简单,但已给后世奠定药物以疗效分类的基础。
北齐徐之才所著《雷公药对》、根据药物的功用、归纳为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类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十剂,这种分类方法,原则上和《神农本草经》相同,但又迈进了一大步。
2.属性分类:《本草纲目》就是以此分类的,把药物分成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
每部下又分若干类,如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等九类。
这是按药物属性分类的。
3.入药部分分类:将药物分成根、子、花、叶、果实、皮等,这类分类方法是近代出现的,《中药志》就是这样分类的。
4.首字笔划分类:人参二划,三七三划,天门冬四划,白芍五划等这种分类方法也是近代发明的。
第三节采集植物药采集时间表根类——初春或深秋茎叶——生长全盛时花类——含苞或初放时药用部分果实——初成熟未老时采集种子、核仁——完全老熟时树皮——中夏季节树脂——干燥季节第四节贮藏宜选择高爽干燥,空气流通的房屋,并做好防潮防虫工作。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主要目的:一、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
二、适当的改变药物的性能,可以缓和或加强药物的疗效。
三、便于制剂和贮藏。
四、清除杂质及没有用的部分,使药物保持清洁纯净。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1.火制法:煅、炮、煨、炒(清炒、醋炒、土炒、酒炒、盐炒、夫炒、炒焦、炒炭)、炙2.水制法:洗、漂、泡、浸润、水飞3.水火合制法:蒸、煮、淬第四章中药的制剂汤剂丸剂(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散剂膏剂针剂和片剂第五章药物的性能就是指药物的药理作用。
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
第一节四气五味四气五味,是说明药物性能的基本部分。
有气味来说明药性,是中药学的特点。
一、四气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四种不同的药性,都可以从药物作用于肌体所发生的反应上表现出来。
中药剂学 中药的分类方法
中药分类⽅法: 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千种左右,常⽤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
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定的系统,分门别类,才便于学习、研究和应⽤。
药物分类的⽅法是根据⼈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不断发展的。
例如我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药⽬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毒,多服久服不伤⼈,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毒,根据⽤量⽤法⽽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
这种分类⽅法简单⽽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也不⼀定恰当。
但当时,可能在避免因⽤错药物⽽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定作⽤的。
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药365种,分为⽟⽯、草、⽊、果菜、⽶⾷、有名未⽤六类,每类⼜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然属性进⾏分类的开端,但仍较粗糙。
直到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书,分类⽅法始有重⼤的发展。
他采⽤了根据以前本草的分类⽅法略加修改,把药物分为⽔、⽕、⼟、⽯、草、⾕、菜、果、⽊、器、⾍、鳞、介、禽、兽、⼈等⼗六部外,⼜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态及性质分为六⼗类。
例如草部分为⼭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草、⽯草、苔、杂草等。
⽽且他还往往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物排列在⼀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且其中10种是连排在⼀起的。
这种分类⽅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作⽤。
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的分类⽅法,根据其⽬的与重点⽽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 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药、活⾎化瘀药等。
2.按药⽤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类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4.按⾃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
中药的分类
中药的分类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为了便于检索、研究和运用中药,古今医药学家采用了多种分类法。
现简介如下:一、古代中药分类法(一)自然属性分类法以药物的来源和性质为依据的分类方法。
古代本草学多采用此法。
早在《周礼》中已有五药(草、木、虫、石、谷)的记载,为后世本草学分类提供了一种模式。
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首先采用了自然属性分类法,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每类中再分上中下三品,这是中药分类法的一大进步。
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等书的中药分类法均与其大同小异。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后,自然属性分类法有了突破性进展。
书中根据“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原则,将1892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介、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60类(目)。
如草部(纲)又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等11目。
析族区类,振纲分目,分类详明科学,体现了进化论思想,是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不少处与近代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分类合拍,对后世本草学分类影响颇大,传沿至今。
(二)功能分类法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首先采用的中药分类法。
书中365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补虚养命,中品补虚治病,下品功专祛病,为中药按功能分类开拓了思路。
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按药物的功用提出了著名的十剂分类法,即宣、通、补、泻、燥、湿、滑、涩、轻、重,使此分类法有较大发展,并对方剂的分类具有重大影响。
经各家不断增补,至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功能分类法已较完善。
书中将520种药分为补剂、收剂、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等7类。
各类再细分,如补类中又分平补、温补、补火、滋水等小类,系统明晰,排列合理,便于应用,进一步完善了按功能分类的方法。
(三)脏腑经络分类法以药物归属于哪一脏腑、经络为主来进行分类,其目的是便于临床用药,达到有的放矢。
中药分类方法
中药分类方法一、背景介绍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中药通过天然草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材料制备而成,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中药资源,对中药进行分类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药分类的目的中药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对中药进行管理、研究和应用。
通过对中药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种类中药的性质、功效和适应症,有助于合理选择中药治疗方案,并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
三、传统分类方法1. 中医四气分类法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将中草药按其性味特点分为寒、凉、温、热四类。
其中,寒凉性质适用于清热解毒,温热性质适用于温阳散寒等。
2. 归经分类法根据《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将中草药按其归属的经络进行分类。
例如,归属于肺经的草药适用于治疗肺病,归属于肝经的草药适用于治疗肝病等。
3. 形态分类法根据中草药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
不同形态的中草药具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
四、现代分类方法1. 化学成分分类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中草药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
根据化学成分的相似性将中草药进行分类,有助于了解其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
2. 药理学分类法通过对中药在体内产生作用的方式和机制进行研究,将中草药按其主要作用部位和作用方式进行分类。
例如,抗菌类中药、抗炎类中药等。
3. 综合分类法综合以上多种分类方法,并结合临床应用经验和科学研究结果,对中草药进行综合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中草药的性质和功效,有助于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五、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分类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可以考虑以下方面的发展:1.基因组学分类法:通过对中草药基因组进行研究,将中草药按其基因组特征进行分类,有助于了解中草药的遗传变异和品质控制。
2.药物相互作用分类法:研究中草药与其他化学物质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中草药按其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分类。
中药的分类
中药的分类根据事物的同和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称为分类。
分类的方法,是人们认识和区分事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中药的分类,就是根据中药同和异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而达到掌握药物特性和更好地利用药物的一种方法。
不同的学科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切合实际的分类方法,将众多无绪的药物进行系统的分门别类,对于中药的认识、掌握和利用,可以提高效率和提供许多的便利。
中药的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周礼·天官》就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记载,对于其中的“五药”,汉代郑玄注曰“五药:草、木、虫、石、谷。
”可见在汉代已有对药物进行分类的论述。
在本草书籍中,分类的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根据其药性、功效、毒性等特性,将365种药物分别归纳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
此后,梁代陶弘景在其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在“五药:草、木、虫、石、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无实等七类,从而确立了中药按自然属性的分类方法。
越到后世,不仅分类的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且分类的理论也越来越丰富。
中药分类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传统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系统:即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药性分类法,是根据中药药性、功效等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类分类方法。
因为它有利于医家掌握药物性能,故为历代医家所习用。
性能是药物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数本草书籍的分类,都少不了用它来进行归纳。
这也是多数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仍保留了三品分类方法的原因。
药性分类法,首创于《神农本草经》,它的三品分类法,以“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为其分类的理论依据。
虽然分类比较简略,但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本草典籍中,三品分类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河,因此对后世影响深远。
虽然梁代陶弘景创立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但一直到唐宋金元,历代修订本草,仍然保存了三品分类的属性,并以之作为分类的依据。
中药科属分类
中药科属分类中药科属分类是指对中药进行科属分类,以便于研究和使用。
中药科属分类可以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药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类。
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科属分类对于了解草药的性能和功效,以及对于合理利用中草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药科属分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分类方法。
一、中药科属分类的基本原理中药科属分类是基于植物分类学的原理进行的。
植物分类学是研究植物的分类、归类和命名规则的科学,通过对植物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和遗传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将植物进行分类,以便于对植物进行研究和应用。
中药科属分类则是在植物分类学的基础上,通过对草药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和药用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将中草药进行分类。
二、中药科属分类的主要分类方法1.形态分类法:这是根据中草药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形态分类法是以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如根、茎、叶、花、果等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等。
形态分类法的优点是直观易懂,适用于对植物进行初步分类,但缺点是对于形态相似的植物无法进行准确的区分。
2.化学分类法:这是根据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方法。
化学分类法是根据中草药中所含的活性成分的类型和含量进行分类,如挥发油、鞣质、黄酮类、生物碱类等。
化学分类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判断植物的药用成分,但缺点是无法区分化学成分相似的植物。
3.药用分类法:这是根据中草药的药用作用进行分类的方法。
药用分类法是根据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分类,如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祛湿利水类等。
药用分类法的优点是能够直接判断中草药的功效和适应症,但缺点是无法对药用作用相似的植物进行区分。
综上所述,中药科属分类是基于植物分类学的原理,通过对中草药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和药用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对中草药进行分类的方法。
中药科属分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草药的性能和功效,以及对于合理利用中草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得到准确和全面的中药科属分类结果,可以综合运用形态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和药用分类法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有利于学习和提高传统的药材性状鉴别经验。
化学成分分类法
根据中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类别来分类,如含甙类中药,含生物
碱类中药,含挥发油类中药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学习和研究中药的有效成 分和理化分析,有利于研究有效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含同类成分中药科 属来源之间的关系。
3) 含木脂素类成分的中药
厚朴、杜仲、五味子、连翘
4) 含挥发油类成分的中药
当归、川芎、苍术、石菖蒲、姜、莪术、郁金、姜黄、木香、白术、香 附、沉香、肉桂、丁香、辛夷、陈皮、小茴香、砂仁、枳壳、豆蔻、薄 荷、细辛、紫苏、广霍香、霍香、荆芥、海金沙
5) 含生物碱类成分的中药
a) 有机胺类(Amines):麻黄、益母草 b) 吡啶类(Pyridine):北豆根、山豆根、苦参、龙胆、秦艽、槟榔 c) 喹啉类(Quinoline):白藓皮、伸筋草 d) 异喹啉类(Isoquinoline):黄连、防已、延胡索、黄柏 e) 吲哚类(Indole):萝芙木、钩藤、吴茱萸、马钱子、长春花、麦角 f) 莨菪烷类(Tropane):洋金花、颠茄草 g) 甾体类(Steroid):川贝、浙贝
18) 外用药
青黛、血竭、儿茶、蟾酥、熊胆、斑蝥、炉甘石、雄黄、硫磺、信石 (砒石)
19) 收敛药
长春花、白花蛇舌草
二、古代本草著作的记载大纲
历代医药学家更不断地加以总结、充实与提高,本草著作中 所记述的范围亦扩展,其具体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 面: 中药性能知识与用药法则
中药的性能知识主要包括性味、归经、有毒无毒、阴阳补泻、配伍禁忌、 用药禁忌(包括妊娠用药禁忌与服药禁忌)、剂量、加工方法、用药方式 等。
f) 清退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3) 祛暑药
藿香、广霍香
4) 祛风湿药
虎杖、秦艽、苍术、桑寄生、五加皮、香加皮、槲寄生、马钱子、天仙 藤、木瓜、金钱白花蛇
5) 祛寒药
川乌、附子、姜、肉桂、吴茱 、丁香、小茴香
6) 泻下药
攻下药: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
峻下逐水药:巴豆 润下药:蜂蜜
7) 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茯苓、防已、广防已、薏苡仁、车前子、车前草、猪苓 利尿通淋药:关木通、海金沙、滑石 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
2) 地衣类中药
松萝科:松萝
3) 蕨类中药
石松科:伸筋草 海金沙科:海金沙 鳞毛蕨科:绵马贯众 水龙骨科:石韦
4) 裸子植物
松科:松花粉 柏科:侧柏叶、柏子仁
麻黄科:麻黄、麻黄根
5) 被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
桑科:桑白皮
桑寄生科:桑寄生、槲寄生 马兜铃科:细辛、关木通、广防已、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 蓼科:何首乌、虎杖、大黄 毛莨科:川乌、附子、黄连、白芍、赤芍、牡丹皮、升麻、白头翁 …… 菊科:茵陈、青蒿、苍术、红花、旋夏花、菊花、野菊花、蒲公英
9) 含有机酸类成分的中药
升麻、关木通、金银花、山楂、马兜铃、木瓜、地龙、蜂蜜
10) 含无机化合物类成分的中药
琥珀、珍珠、牡蛎、海螵蛸、朱砂、石膏、赭石、雄黄、芒硝、炉甘石、 硫黄、滑石、信石
11) 含脂类成分的中药
巴豆、薏苡仁
自然系统分类法
根据中药的原植(动)物在分类学上的系统位置和亲缘关系,按门、
中药功能主治和理论研究
主治是药物有效使用的具体目标,功能则是主治和药性相结合的理论性概 括,两者既是药物效应的实验记录,又是指导对症用药的依据。
中药生产、制备的技术
这一方面包括药物的来源、分类、鉴定、栽培(饲养)、采集、贮藏、加 工炮制以及制剂等内容。
三、现代中药的记载形式
在中药学的教材、各论中所载各类中药是按一定次序进行 叙述的。其中对于较重要的中药叙述比较详细,对较次要的 中药叙述则比较简单。 1. 名称name:包括中文名、拉丁中药名和英文名。 2. 基源 origin:包括生物来源和地理来源。生物来源包括原 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称、拉丁学名和药用部 位。 3. 形态 morphology :叙述原植(动)物的主要外形特征及 生长习性,便于野外采集,也有助于生药性状的理解,尤 其是全草类生药。
纲、目、科、属和种分类排列。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同科同属中药
在形态、性状、组织构造、化学成分与功效等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特
异性,以揭示其规律性,有利于寻找具有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 扩大中药资源。
2. 自然系统分类法
1) 藻菌类中药
藻类:海藻、昆布 菌类:麦角菌科:冬虫夏草、麦角 多孔菌科:灵芝、茯苓、猪苓 白蘑科:雷丸
补气药:甘草、黄芪、人参、党参 助阳药:杜仲、蛇床子、菟丝子、肉苁蓉、冬虫夏草、鹿茸、鹿角、鹿 角霜、蛤蚧 养血药:白芍、当归、熟地、何首乌、阿胶 滋阴药:麦冬、北沙参、南沙参、玄参、枸杞子、龟甲
15) 收敛药
五味子、桑螺蛸、诃子、山茱萸、麻黄根、五倍子
16) 消导药
山楂、鸡内金
17) 驱虫药
大蒜、槟榔、雷丸
1. 化学成分分类法
1) 含糖类成分的中药
黄芪、党参、黄精、白及、枸杞子、海藻、茯苓、猪苓、昆布
2) 含苷类成分的中药
a) 含氰苷、硫苷、酚苷和醇苷类的中药:白芍、天麻、板蓝根、大青叶 b) 含蒽苷类及醌类中药:大黄、虎仗、紫草、丹参、何首乌、番泻叶 c) 含黄酮类及其苷类的生药:葛根、黄芩、槲寄生、桑白皮、银杏叶 d) 含皂苷类的中药:甘草、人参、三七、柴胡、麦冬、牛膝、川牛膝 e) 含强心苷类的中药:香加皮、洋地黄叶、毛花洋地黄叶、黄花夹竹桃 f) 含香豆素及其苷类的中药:白芷、防风、南沙参、北沙参、菊花 g) 含环烯醚萜苷类的中药:龙胆、地黄、玄参、秦皮、栀子
4. 培育 incubation:了解药用植物的栽培和药用动物的饲养, 对于指导中药的生产、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有很大的意义, 这是提供和保证临床用药的重要措施。
5. 采制collection:简述中药的采收、产地加工、干燥、贮藏和 炮制的要点和注意点。对需要特殊采制的中药则作有关介绍。 6. 产地producing area:对有特殊经济效益的中药介绍其主产区。 7. 性状description:叙述中药的外部形态、颜色、大小、质地、 断面特征和气、味等特点。利用感观或借助扩大镜正确掌握 和熟悉生药的性状特征,这对于识别和鉴定中药材具有重要 的意义。 8. 显微特征microscopic characters:记载中药在显微镜下能看到 的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或显微化学反应的结果。熟悉中药 的显微特征,对于鉴定外形相似及碎片或粉末的中药具有特 别重要的意义,这是中药真实性鉴定的手段之一。
THE END
5) 被子植物
单子叶植物 香蒲科:蒲黄
泽泻科:泽泻
禾本科:薏苡仁 棕榈科:槟榔、大腹皮、血竭 天南星科:天南星、半夏、石菖蒲 百部科:百部 百合科: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知母、大蒜、芦荟 姜科:姜、莪术、郁金、姜黄、砂仁、白豆蔻 兰科:天麻、白及、石斛
6) 动物类中药
钜蚓科:地龙 珍珠贝科:珍珠 水蛭科:水蛭 乌贼科:海螵哨 牡蛎科:牡蛎 螳螂科:桑螵蛸
药理作用(中医功效)分类法
•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中药;解表药、清热药等。
其他分类法
药用部位分类法 首先将中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植物药再依不同的药用部位 分为根类、根茎类、皮类、茎木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和全草类等。
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中药的外形和内部构造,掌握各类中药的外形和显
第二章 中药分类法与记载形式
一、中药分类法
我国中药品种繁多,常见的分类方法有: 药用部位分类法
• 植物药(根及根茎类、皮类、花类等)、动物药、矿物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化学成分分类法
• 根据中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类别分。
自然系统分类法
• 根据中药的原植(动)物在分类学上的系统位置和亲缘关系,按门、纲、 目、科、属和种分类排列。
9. 化学成分chemical constituents:记述已知化学成分或活性成 分的名称、类别及主要成分的结构与含量,并记述其在植物 体内的生物合成、分布、积累动态及其与中药栽培、采制、 贮藏等的关系。
10. 理化鉴定identification:记载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所含 化学成分所作的定性与定量测定。现在较普遍的应用薄层 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理化鉴别是中药 材品质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11. 药理作用pharmacological effect:记述中药及其化学成分 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结果。有利于联系其功能、主治,有 利于理解其临床疗效的作用原理。 12. 功效action:包括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 等。性味、归经与功能是中医对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的认 识,主治是指中药应用于何种疾病或医学上的价值。 13. 附注remarks:记叙与该中药有关的其它内容,如类同品、 同名异物的中药、掺杂品、伪品等,或同种不同药用部位 的中药及其化学成分,或含相同化学成分的资源植物等。
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 根据中药的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来分类,如按现代药理作用分为:作
用于神经系统的中药、作用于循环系统的中药等,或按中医疗效分为解表
药、清热药、补益药等等。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中药的作用与效用,
有利于与临床结合,也可以与所含活性成分相结合。
3. 中医功效分类法
1)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麻黄、白芷、防风、辛夷、荆芥 辛凉解表药:薄荷、葛根、柴胡、升麻、菊花、野菊花、蝉蜕
h) 萜类(Terpenoids):川乌、附子
i) 其他类:百部
6) 含鞣质及多元酚类成分的中药
绵马贯众、诃子、山茱萸、五倍子、儿茶
7) 含甾体成分的中药
五加皮、蟾酥、熊胆、麝香、牛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