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桃花源记》测试题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_________的作品。

2. 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_________的地方。

3. 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那里的人们生活_________,_________。

4. 桃花源中的人自言“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他们_________。

5.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按照_________找到了出口。

# 答案1. 陶渊明2. 与世隔绝,环境优美3. 怡然自乐,不知有汉4. 避世而居,不问世事5. 沿途标记二、选择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跟随蝴蝶B. 误入桃花林C. 被邀请进入D. 寻找水源时发现答案:B2. 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外界的了解如何?A. 完全了解B. 一无所知C. 略知一二D. 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答案:B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何没有再找到桃花源?A. 被桃花源中人阻止B. 故意不标记C. 标记被破坏D. 记错了方向答案:C4.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了桃花源中人怎样的生活状态?A. 与世隔绝B. 知识渊博C. 社会地位高D. 经济富裕答案:A5. 文章最后提到的“后遂无问津者”意味着什么?A. 再也没有人去过桃花源B. 桃花源中人不再与外界交流C. 渔人没有告诉别人桃花源的位置D. 桃花源已经不存在了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2. 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哪些特点?3. 桃花源记中“此中人语云”所反映的是什么?# 答案1. 渔人在捕鱼时偶然发现了一片桃花林,好奇心驱使他沿着桃花林走进去,发现了一个山洞。

他穿过山洞,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自给自足。

2. 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状态特点包括:与世隔绝,不知外界世事;生活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社会关系简单,没有外界的纷争和战乱;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和习俗。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哪位?A. 陶渊明B. 苏轼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A. 陶渊明2. 桃花源中的人们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里的?A. 逃避战乱B. 寻找宝藏C. 放逐之地D. 宗教信仰答案:A. 逃避战乱3. 桃花源中的人自称是“先世避秦时乱”来到这里的,请问“秦时”指的是哪个朝代?A. 商朝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B. 秦朝4.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通过一条神秘的小径B. 跟随一只奇特的鸟C. 误入一片桃花林D. 通过一个山洞答案:C. 误入一片桃花林5. 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隔绝了多久?A. 几十年B. 几百年C. 一千多年D. 两千多年答案:C. 一千多年二、填空题1.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了标记路径,他沿途做了标记,这些标记是________。

答案:桃花2.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是________。

答案:怡然自乐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尽管有当地官员的资助和支持,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回到桃花源的路,这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________的地方。

答案:难以寻觅4. 桃花源中的人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________已经统一了中国。

答案:汉朝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在溪边行走时,偶然进入了一片桃花林。

桃花林深处有一山,山中有一个小洞口,渔人便舍弃船只,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内非常狭窄,但经过数十步后,视野突然开阔,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那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的人们过着和谐安宁的生活。

2.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何不愿意随渔人离开?答案:桃花源中的人们表示,他们的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朝的战乱才来到这个地方,从此与外界隔绝。

他们对外界的生活并不了解,而且对桃花源内的生活非常满意,因此不愿意离开。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白居易B. 李白C. 陶渊明D. 孟浩然答案:C2. 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中的村落特点?A. 安静宁和B. 山清水秀C. 资源丰富D. 高墙茅屋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人民的特点?A. 安于现状B. 热情好客C. 勇敢坚强D. 温文尔雅答案:A4. 桃花源的村民是如何保持与外界的隔绝?A. 设有封锁卡点B. 高墙茅屋限制出入C. 不与外界接触D. 山高地远无人发现答案:B5.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林则徐D. 老舍答案:B二、简答题。

1. 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居住在茅屋之中,纯朴而舒适。

他们耕种谷物养家糊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桃花源的人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喜欢与来访的客人交流。

他们不追求名利,安心于现状,过着宁静而满足的生活。

2.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答:桃花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

它提醒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远离纷繁复杂的尘世。

桃花源警示现实社会中人们追逐名利的盲目,暗示社会里应该有更纯净和平静的空间。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教育我们珍惜现有的资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三、论述题。

桃花源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桃花源以一个隐居的山林村落为背景,通过描述那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的隔绝状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从桃花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里的村民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纯朴而宁静。

他们不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安于现状,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向来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善良。

他们对外界的隔绝给了人们美好的遐想,让我们对于宁静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然而,桃花源的隐居状态并非现实社会可以实现的状态。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李白C. 杜甫D. 王维答案:A2. 《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A. 一个充满战争的地方B. 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C. 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D. 一个繁华的城市答案:B3.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误入B. 被邀请C. 跟随向导D. 通过地图找到答案:A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的居民告诉他________。

答案:不足为外人道也三、简答题1. 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与桃花源居民的交流情况。

答案:渔人与桃花源的居民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居民们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告诉他桃花源的来历和他们的生活情况。

2. 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的行为。

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沿途做了标记,回到自己的家乡后,报告了太守,太守派人跟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但最终没有找到。

四、论述题1. 分析《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答案:《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与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桃花源中,人们过着和谐、宁静、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贫富差距,人们和睦相处,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同时,桃花源的不可寻找也暗示了理想社会的难以实现,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五、翻译题1. 将《桃花源记》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答案:树林的尽头是水源,那里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洞口,洞口处似乎有光透出。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李白对桃花源的描述中,以下哪个选项与原文不符?A) 花团锦簇,景色如诗如画B) 人间仙境,宛如桃花源C) 清泉涓涓,流经村落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答案: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2.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B) 居民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D) 居民生活简朴,无私欲之心答案: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3. 小船抵达桃源村后,居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是: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B) 冷漠疏远,不愿与陌生人交流C) 担心生活秘密被泄露,远离陌生人D) 主动阻止陌生人进入桃源村答案: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4. 桃源村居民为何决定向外界保持隐秘?A) 担心资源过于丰富,遭到掠夺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C) 为了保护桃花源纯净的环境D) 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意愿答案: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5. 桃花源是一处人间仙境,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水如画,景色宜人B) 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D) 村内村外清洁,无一丝垃圾答案: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2. 桃花源记中记载了找到桃花源并留下的人是__________。

答案:渔父3. 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朝代。

答案:东晋4. 桃花源中的居民不通过_____________来往外界。

答案:关隘5. 桃花源位于桃江之北,具体位置是__________。

答案:终南山脉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它的特点有哪些?桃花源是位于终南山脉桃江之北的一处隐世的地方,人称人间仙境。

桃花源的特点有:山川秀丽,景色如画;村落之中溪水流经,宛若山泉涓涓;村民们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生活简朴,没有私欲之心;村内村外环境清洁,无一丝垃圾。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篇一」《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1. 《桃花源记》选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

作者是____朝的____。

是著名的____。

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____________。

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15. 第3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完整版)桃花源记测试卷(含部分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测试卷(含部分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完成文后各题。

(一)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仿.佛.若有光(6)才.通人7)屋舍俨.然.(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阡陌交.通.(10)其中往.来.种作11 )悉.如外人(12)并.怡然自乐13)具.答之(14)便要.还家15)咸.来问讯(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8)遂.与外人间隔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完整版桃花源记测试题

完整版桃花源记测试题

《桃花源记》测试题一、文学常识:作者,字,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10公里)人。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这篇“记”实际上就是这首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记,古代一种文体。

二、课文分析:文章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文字。

它叙述的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经过,描绘了情景,虚构了一个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当然,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这一点,作者也是清楚的: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段)写渔人,发现;第二层(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人。

第三部分即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三、生字:豁()然俨()然垂髫()间()隔邑()人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欲穷其林4、阡陌交通阡陌:交通:.....5、豁然开朗6、屋舍俨然....7、黄发垂髫8、便要还家...9、咸来问讯10、遂与外人间隔.....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3、一一为具言所闻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6、诣太守说如此17、寻向所志18、欣然规往19、后遂无问津者20、怡然自乐五、翻译句子:1、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六、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唐代诗人XXX的作品,他的别名是XXX,自号浔阳柴桑人。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桃花源”,现在用来比喻一个安宁美好的世外桃源。

二、解释下列词语1.XXX:沿着溪流走。

2.夹岸数百步:两岸距离约为数百步。

3.芳草鲜美:鲜美的草木芳香。

4.落英缤纷:落花纷飞。

5.复前行:继续前行。

6.欲穷其林:想要走遍整个林子。

7.林尽水源:林子的尽头是水源。

8.初极狭:一开始非常狭窄。

9.才通人:刚刚开辟出来,还没有人走过。

10.土地平旷:土地平坦开阔。

11.屋舍俨然:房屋整齐有序。

12.桑竹之属:指桑树和竹子等植物。

13.悉如外人:对待陌生人一样。

14.黄发垂髫:形容老少皆有。

15.阡陌交通:道路纵横交错。

16.乃大惊:非常惊讶。

17.便要还家:就要回家。

18.咸来问讯:大家都来问讯。

19.率妻子XXX:带着妻子和村里的人。

20.来此绝境: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

21.遂与外人:就和外人成为朋友。

22.乃不知有汉:不知道有汉朝。

23.无论魏晋:不管是魏晋还是其他朝代。

24.延至其家:邀请他到家里去。

25.此中人语云:当地人说。

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适合让外人知道。

27.便扶向路:就帮助他走向路上。

28.处处志之:到处都留下了标记。

29.及郡下:到了郡城。

30.诣太守:去拜访太守。

31.遣人随其往:派人跟着他去。

32.寻向所志:按照他的标记寻找。

33.欣然规往:高兴地继续前行。

34.未果:没有找到。

35.寻病终:最后因病去世。

36.豁然开朗:一下子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自得其乐。

38.遂迷:最终迷失了方向。

39.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再也没有人来问路了。

三、原文填空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缘溪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桃花坞里桃花庵,绝世好景空悠然。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A. 陶渊明B. 杜甫C. 白居易D. 韩愈2.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原因是()A. 寻找食物B. 寻找水源C. 避雨D. 追逐鱼群3.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居民()A. 生活贫困B. 生活富裕C. 生活简朴D. 生活奢华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季节是______。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事情______,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跟随他寻找,但最终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2. 桃花源中的居民有哪些特点?3.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理解。

四、翻译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五、阅读理解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 文中的“武陵人”是指谁?2. 渔人为什么会“忘路之远近”?3. 请简要描述桃花林的景象。

六、作文题请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描述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七、判断题1.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一开始就知道桃花源的具体位置。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

()3. 《桃花源记》通过渔人的经历,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八、名词解释1. 桃花源2. 武陵人3. 绝境九、句子仿写请仿照《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创作一个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

十、段落分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题目一:“桃花盛开”的意思是什么?A. 桃花在开花的季节里充分开放,花团锦簇。

B. 桃花全面开放,遍地芬芳。

C. 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情爱,能遇到如意的良缘。

D. 形容美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

答案:C题目二: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旨?A. 表达对于人类欲望世界的贬低。

B. 探讨一个和谐、完美、幸福的乌托邦社会的产生。

C. 暗喻中国古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矛盾的产生。

D. 追求生存环境与领土的平等、公正、自由。

答案:B题目三: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题?A. 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

B. 反映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

C. 探讨社会乌托邦的建立和伦理观念的形成。

D. 题材广泛,主题深奥多元。

答案:C题目四:桃花人怎样使用火把导航的?A. 每个人手持一支火把,以亮光互相导航。

B. 只能随缘漂流,求神拜佛走路。

C. 没有火把导航,只能靠感觉和经验。

D. 装置了一根红丝线的火把,以此为引路。

答案:D题目五:以下说法与《桃花源记》不符的是:A. 桃花源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理想国家,这是一篇政治著作。

B. 桃花源不是一个在地理上的具体的地方,而是象征一个人心灵美满的境界。

C. 桃花源既是幸福美好的境地,也是藏于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

D. 桃花源只是作者幻想的一种理想场所,不代表现实。

答案:A题目六:桃花源人主张:A. 精神追求为先,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B. 以自然和谐为本,标本兼治。

C. 世间万物,皆应珍爱保护。

D. 自由自在地、没有一点拘束的生活方式。

答案:B题目七: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人的特点?A. 家家户户都非常富裕,田野里盛产玉米、豆类、粮食水果等等,毫无温饱之忧。

B. 桃花源人没有国家、官府等等形式,是个简单自然的社会。

C. 桃花源人通行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充满着哲理、诗意、智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D. 桃花源人反对和消极面临现实要求的!答案:D题目八:桃花源与明清小说的差异有:A. 桃花源是与人文文艺有关的,而明清小说是与神怪传说有关的。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人民生活安宁的理想境界。

以下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答案:C2.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跟随一只白鹤B. 迷路后偶然发现C. 根据地图找到D. 被一位老人指引答案:B3.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看待外界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了解C. 有所耳闻但不愿了解D. 非常排斥答案:B4.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选择与世隔绝?A. 为了逃避战乱B. 为了追求财富C. 为了享受权力D. 为了追求自由答案:A5.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何再也没有找到回去的路?A. 被桃花源的人阻止B. 被外界的官员禁止C. 因为桃花源已经消失D. 因为渔人忘记了路线答案:D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人民生活非常________,与外界隔绝,不知道________。

答案:安宁;有汉,无论魏晋2.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为了标记路线,沿途做了________。

答案:标记3.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是因为________而来到这里的。

答案:避秦时乱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在捕鱼时,偶然发现一片桃花林,穿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他好奇地进入山洞,发现洞内别有洞天,那里的人民生活安宁,与外界隔绝,不知道外界的变迁。

2.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选择与世隔绝?答案:桃花源中的人选择与世隔绝,是因为他们想要逃避战乱,追求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

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带领家人和乡亲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四、论述题1. 你认为《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理想境界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答案:《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理想境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人们应该追求和平与安宁,避免战争和冲突。

精 《桃花源记》试题(含答案)

精 《桃花源记》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基础达标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yǎn()然问津.()诣.()垂t iáo()豁.然开朗()间.隔()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初极狭,才.通人()(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屋舍俨然..()(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此中人语.云()(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花源记》以为线索安排情节,描绘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5.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哪位?A. 杜甫B. 白居易C. 陶渊明D. 王维2. 桃花源中的人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的?A. 寻找宝藏B. 逃避战乱C. 探险失踪D. 放逐边疆3. 渔人在离开桃花源时做了哪个动作?A. 沿途做了标记B. 带走了一些特产C. 邀请村民离开D. 留下了一封信4. 桃花源的居民对于外界的态度是怎样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感兴趣C. 有一定了解但不愿接触D. 渴望回到外界5.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桃花源中的人:A. 知道历史变迁B. 完全与世隔绝C. 只了解汉朝D. 熟悉魏晋文化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________时期。

2.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一个________。

3. 桃花源中的居民生活得非常________和________。

4. 渔人在离开桃花源后,试图再次找到这个地方,但是最终________了。

5. 桃花源记这个故事象征着人们对于________的向往。

三、简答题1. 描述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2. 渔人为什么没有再次找到桃花源?你认为这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3. 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什么意思?这反映了桃花源居民的什么特点?4. 你认为《桃花源记》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或影响?四、论述题1. 论述《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并探讨其在当今环境保护议题中的现实意义。

3. 从文化角度探讨《桃花源记》中的隐逸思想,并比较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逃离现实压力的渴望。

4. 论述《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

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A4. B5. B二、填空题1. 东晋2. 渔人3. 和平,幸福4. 失败5. 理想生活三、简答题1. 桃花源是一个被桃花林环绕的地方,有高山流水,土地肥沃,居民种植五谷,养鸡养猪,生活自给自足。

桃花源记测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测试题及答案

一、(5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到了极点,绝美,绝妙)B.①遂与外人间隔(隔开)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当权者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的态度更加恭敬了,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2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二、(11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词的的含义。

(3分)(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2)悉如外人(完全)(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2.下面加粗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一、选择题1.《桃花源记》是哪位先秦时期文学家的作品?A. 陶渊明B. 陈寿C. 曹操D. 爱因斯坦2.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隐蔽的何处?A. 山脚B. 山洞C. 山谷D. 不详3.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如何被发现的?A. 无意间迷路找到B. 被别人向导带入C. 意外发现D. 历时多年的寻找后发现4. 桃花源中的人们独立自己的生活,没有和外界有什么往来?A. 是B. 否5.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A. 繁华的城市B. 人迹罕至的小村C. 世外桃源D. 世界名胜二、填空题6.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位于_________的地方。

7. 故事中的桃花源所在的山谷之中有清澈的溪水,泉眼不断涌出清甜的_________。

8. 桃花源中的人们没有和外界有什么往来,过着_________________。

9.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如何被发现的?人们迷路而至,并在此定居了下来。

10. 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田园生活,彼此邻里和睦,没有____________之事,生活无忧无虑。

三、简答题11. 桃花源中的人们是如何保护这个隐秘的所在,并防止外人发现的?12. 故事中的桃花源为何被认为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13. 桃花源中的人们没有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存在,其后代又是如何保守这个秘密的?四、翻译题14. 将下面一句话翻译成英文: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

15. 将下面一句话翻译成中文:The story of Taohuayuan is a popular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五、判断题16.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保持联系,经常有人往来的地方。

()17. 桃花源是仅存在于小说中的虚构之地,现实中不存在。

()18. 陶渊明是唐代文学家,创作并著名的《桃花源记》。

()19. 故事中的桃花源所在山谷之中有四季如春的景象。

()20. 故事中的桃花源中的人们是完全与世隔绝的,从未见过外界。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答案:C2.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跟随一只白鹿B. 误入桃花林C. 通过一个山洞D. 被一位老人引导答案:B3. 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隔绝了多久?A. 几百年B. 几千年C. 一百年D. 五十年答案:A4. 桃花源中的人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A. 逃避战乱B. 寻找宝藏C. 探险旅行D. 被流放答案:A5.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找不到回去的路?A. 故意隐藏了路线B. 被桃花源中的人误导C. 记错了方向D. 桃花源消失了答案:A二、填空题6. 《桃花源记》中,渔人最初发现桃花源是因为“________”,从而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答案:忘路之远近7.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是因为“________”而来到这个地方的。

答案:避秦时乱8.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________”作为标记,但最终“________”。

答案: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9. 后来有人“________”寻找桃花源,但“________”。

答案:规往不复得路,未果10. 《桃花源记》最后描述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状态,他们“________”,与外界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三、简答题1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哪些景象?答案要点:渔人进入桃花源后,首先看到了一片桃花林,林中落英缤纷,美丽异常。

随后,他发现了一片肥沃的土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中的居民穿着古朴,男女老少都过着和谐安宁的生活。

12. 桃花源中的人对渔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这反映出他们什么样的心态?答案要点:桃花源中的人对渔人非常友好,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宴会,询问外界的情况。

这反映出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同时也显示出他们对渔人的善意和淳朴。

13. 《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找不到回去的路?答案要点:渔人离开桃花源后,虽然沿途做了标记,但最终还是找不到回去的路。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2.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是?A. 迷路B. 寻找水源C. 逃避战乱D. 寻找桃花3. 桃花源的居民们是如何描述他们祖先的?A. 祖先是仙人B. 祖先是逃难而来C. 祖先是探险家D. 祖先是皇帝的使者## 二、填空题4. 《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_________的地方,与外界隔绝。

5.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的居民们给了他一些_________,并告诉他不要告诉外人。

## 三、简答题6.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7. 桃花源的居民们为什么选择与外界隔绝生活?## 四、论述题8. 论述《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 参考答案1. C2. A3. B4. 与世隔绝5. 礼物6. 渔人在捕鱼时迷失方向,偶然发现了一片桃花林。

穿过桃花林,他发现了一个山洞。

出于好奇,他走进山洞,发现洞内别有洞天,里面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7. 桃花源的居民们选择与外界隔绝生活,是因为他们祖先在战乱时期逃难至此,为了躲避外界的纷争和战乱,他们选择在这里安居乐业,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8. 桃花源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平等、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

居民们生活简单而和谐,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权力斗争。

这个理想社会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追求和平、自由生活的象征,也启发了后世文学创作中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和思考。

《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生活的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测试题一、文学常识:作者,字,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10公里)人。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这篇“记”实际上就是这首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记,古代一种文体。

二、课文分析:文章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文字。

它叙述的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经过,描绘了情景,虚构了一个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当然,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这一点,作者也是清楚的: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段)写渔人,发现;第二层(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人。

第三部分即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三、生字:豁()然俨()然垂髫()间()隔邑()人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欲穷.其林4、阡陌交通....阡陌:交通:5、豁然....开朗6、屋舍俨然7、黄发垂髫..8、便要.还家9、咸.来问讯....10、遂与外人间隔11、率妻子邑人..魏、晋..来此绝境..12、乃.不知有汉,无论13、一一为具言..所闻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6、诣太守说如此17、寻向所志18、欣然规往19、后遂无问津者20、怡然自乐五、翻译句子:1、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六、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邑人来此绝境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⒈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上。

⒉文中加点的“要”读作,意思是,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个意思的词,它是。

⒊“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而在文中,它指的是,是个短语。

⒋翻译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里乱:⒌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⒍在文中用“~~~”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岳阳楼记》一、生字注音谪守()朝晖()迁客骚人()霪雨霏霏()薄幕冥冥()岸芷汀兰()皓月()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浩浩汤汤()樯倾楫摧()二、解释加点词语谪守..:..: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属.予作文以记之:横无际.涯: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南极.潇湘:连月不开.:排空:日星隐曜..:薄幕冥冥....:春和景.明:不惊:沙鸥翔集..:静影沉璧.:何极:翔集:若夫:浩浩汤汤:朝晖.夕阴:三、翻译下列句子: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四、课文分析: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同乡同榜进士) 之约写的。

北宋庆历五年(1045),贬放岳州知府的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氏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有雄才巨卿者不为著”,就邀请当时的文坛巨匠范仲淹“作文记之”。

范仲淹当时因提倡政治改革而被贬邓州(今河南邓县),据传他并未亲眼见过岳阳楼(只看到滕子京随信附上的《洞庭晚秋图》),却提笔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尽显一代文豪的天才本色。

课文虽不足400字,但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文约而义丰。

作者将叙事、写景、论理熔为一炉,交相辉映,了无痕迹。

具体说来,是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叙事则简明扼要,写景则变幻莫测,论理则能警策世人。

整篇文章显得气势宏大,结构严谨。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即第—段,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可视为本文的小序。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段,在概写的基础上,着力描写天气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以及因此产生的的心情。

其中第二段简要描写了的景象,并用“”一句作结,削去繁枝乱叶;第三、四两段则通过描写变化,引出迁客骚人的两种心情,实际上可视为举例说明迁客骚人“”“”。

(从写法上讲,这两段文字,有如双峰对峙。

)第三部分“卒章显志”,作者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和。

这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的。

课文除结构上很有特点外,在语言上也很有特点。

它虽然是一篇散文,但很讲究的运用,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以体会。

大家都知道,课文名为“岳阳楼记”,实际上并不是一篇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一篇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的文章。

需要补充的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另一目的,则是含蓄地劝慰、的滕子京,要他“”,心怀天下,先忧后乐。

虽然范仲淹的“忧君”思想有其局限性,但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课文补充注释横无际涯:横,。

气象万千:气象,。

多会于此:会,。

去国怀乡:国,。

把酒临风:把,握,拿。

进亦忧,退亦忧:进,指“居庙堂之高”,即在为官;退,指“处江湖之远”,即在为官。

又,“去国怀乡”“忧谗畏饥”“岸芷汀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句皆为互文见义,理解和翻译时都要注意。

五、阅读语段并回答问题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他是(朝代)家、家。

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A、“迁客骚人”和“商旅”。

B、“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C、“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和“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

”D、“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

3、“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A、“不以物喜”和“不以己悲”。

B、“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

C、“忧其民”和“忧其君”D、“先天下之忧”和“后天下之乐”。

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指的是,这种人的忧乐观是,。

作者以此鞭策自己并勉励朋友。

六、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

国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家国恒亡国都则有去国还乡或有时而或长烟一空或许或异二者之为居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住面山而居停了居十日通通过初极狭才通人顺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旷开朗则有心旷神恰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古今异义。

制古义规律增其1日制今义制度备古义详尽前人之述备矣今义准备景古义日光至若春和景明今义景物尝古义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今义品尝微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今义微小3.通假字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4.虚词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因不以物喜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用来所以动心忍性其代词他他们其必日语气词其喜洋洋者矣代词他的必先苦其心志《醉翁亭记》一、生字注音:滁( ) 壑( ) 琅琊( ) 辄( ) 霏( ) 晦明( ) 暝( ) 伛偻..( ) 山肴野蔌.( ) 洌( ) 觥筹( ) 阴翳.( ) 提携.(.).弈()二、词语解释:林壑:辄:醉翁之意.:岩穴暝.: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晦明:负者:伛偻提携:山肴野蔌:酒洌:阴翳:觥筹交错:谓:酣:非丝.非竹.:翼然:杂然:颓然:三、课文分析: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全篇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表面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

作者把自己的和之情,储蓄、巧妙地蕴藏在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游乐气氛的渲染上。

课文通篇采用“剥笋法”,即句句用“也”字(说明句式),从容婉转,一气呵成。

全篇表面上在写“醉”,实际上是写“”。

因为“”与“”其实是统一的,“”是表象,“”是实质,写“”是为了写“”,甚至可以说就是在写“”。

全文以“”贯穿始终,各部分都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

起始写“山行”时扣“”,即暗含着“乐”。

至破题“”后补充一句:“”明白地道出文章的主旨(当然也是文章的主线)。

下文承“”稍作展开,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但这样的“乐”,世人都能体会得到,不足为奇。

承此继写“”“”“”“”,其中的“乐”就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到的了。

因为享受“山林之乐”的不仅有“”,有“众宾”,还有“”,“太守”与民同乐,这种感受在官民隔阂的时代是很难为人所体会到的;而以“太守醉”作结,更蕴涵着深刻的含意,说明“醉翁之意”既“”,更在乎。

及至文章结尾,用“”画龙点睛,点明“”与“”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

全文层次清晰,井然有序。

先写 (第1段),继写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第2段),再写、、的场面(第3段),最后写,点明写作主旨。

其中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是按的顺序写的;写山问朝暮的不同景色,是按的顺序写的;写四时的不同景色,是按的顺序写的;写宴饮欢乐的场面,是按的顺序写的。

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有机结合。

如写醉翁亭的环境,用“”“”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秀美的环境;用“”“”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清幽的环境;用“”着力表现醉翁亭外观的特点。

而写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基调服务的。

写醉翁亭四周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则是为了衬托“”,借以表达的意趣。

写滁州官吏与民同乐的图景,则着力描绘和的情态,描绘的形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从侧面反映了的景象,从而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四、翻译下列句子: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