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感染事件

合集下载

埃博拉出血

埃博拉出血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BHF)是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人的严重出血性热病。

EBV有极高的传染性,有传染性的试验操作要在P4级高度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EBHF对人类的危害极大。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一,该病毒始发现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故命名为EBV和EBHF。

【病原】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V)引起的人的严重出血性热病。

EBV有极高的传染性,试验操作要求在P4级的高度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一。

【症状】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为5-14天,感染者最初的症状是感到胸闷、憋气,一般人都会以为是感冒或流感;几个小时后,患者会突然大量出汗、发烧,看上去像疟疾;几天之内,患者开始感到头部和全身肌肉极度疼痛、难以忍受,随后患者开始呕吐、腹泻并出现肾功能障碍,最后患者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开始出血,血液从身体的各个孔冒出来,怎么也止不住,此时,50%-90%的患者生命已无法挽回。

【病理】目前,对于埃博拉的病理不详。

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感染EBV-Z之后,可以抑制MHC-I蛋白的基因表达,抑制IFN-α和IFN-γ靶基因的诱导,其中包括编码MHC-I蛋白基因,2′-5′多聚腺苷酸合成酶以及IFN调节因子,由此引导的免疫抑制是EBV感染具有高度致死性的原因之一。

通过猕猴实验证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是EBV-Z的主要侵袭目标;肺中病毒滴度较高,肺部充满蛋白性渗出液,存在纤维蛋白及大量抗原阳性巨噬细胞;病猴胃与十二指肠连接处出现损害性出血点,认为是出血热引起血液循环紊乱导致的损害。

用豚鼠和4只不同种类猴为实验动物,通过皮下、气溶胶和腹腔接种感染不同剂量EBV,发现不论何种途径感染,首先感染的是动物的巨噬细胞、肝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感染,发生在感染后期病毒复制过程中。

对感染小剂量EBV的猴,因其种类不同,导致不同程度或不同类型的凝血障碍;绿猴和猕猴在病毒感染末期血管腔内普遍出现纤维蛋白沉淀,导致DIC发生,感染狒狒观察到持续性出血及DIC综合征中的纤维蛋白溶解现象;对食蟹猴(Cynomolgus)和豚鼠不出现DIC综合征。

埃博拉毒

埃博拉毒

埃博拉毒(Ebola)【病原】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丝状病毒属(filovirus),它具有四个亚种,分别为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Reston埃博拉病毒,苏丹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埃博拉病毒。

它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

埃博拉病毒的名称出自非洲中部的“埃博拉河”。

【症状】“埃博拉”病毒症状十分恐怖,感染者最初的症状是感到胸闷、憋气,一般人都会以为是感冒或流感;几个小时后,患者会突然大量出汗、发烧,看上去像疟疾;几天之内,患者开始感到头部和全身肌肉极度疼痛、难以忍受,随后患者开始呕吐、腹泻并出现肾功能障碍,最后患者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开始出血,血液从身体的各个孔冒出来,体内的心肝脏内部器官开始糜烂成半液体的块状,最后患者眼睛、嘴、鼻子和肛门大量出血,全身皮肤毛孔浸满污血而死。

【病理】埃博拉病毒的病理不详,有美国科学家报道埃博拉病毒可能是借助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L,入侵细胞。

在埃博拉病毒黏附到细胞表面之后,依靠这两种酶来“溶解”自己的蛋白质外壳,然后病毒将其携带的遗传物质注入细胞内部,并在被感染的细胞内开始大量复制。

【流行病学】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埃博拉病毒极易通过患者的血液、精液、尿液和汗液传播,一般潜伏期为三周,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90%!发病初期的症状极具迷惑性,容易被医生误认为是普通的发烧或者麻疹。

【诊断】目前未见有更先进的诊断方法,但对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诊断须同时符合下列要求:1)实验室检查证实埃博拉病毒的存在;2)从发病开始有超过30天的进行性感染症状。

但国外有实验室报道一种新型的免疫诊断技术已经开发出来,可参考后附的外文文献4。

【治疗】未见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国外有报道需要在短时间内阻止埃博拉病毒复制,才希望治疗感染者,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下的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制,已经进入了临床实验阶段。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作者:李金红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第12期吉林省实验中学李金红理查德·普雷斯顿:《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作品简介:《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所著,成为有关埃博拉病毒最具影响力的非虚构经典之作。

198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城发生了埃博拉病毒事件。

这个小城位于华盛顿特区以西24公里处,晴朗的天气里,人们都能在雷斯顿城的高层建筑上望见华盛顿纪念碑那米黄色的尖顶。

这里的灵长类动物检疫中心接收了100只从菲律宾进口的食蟹猴。

没过几天,两只死亡。

理论上,少量动物死亡是很常见的。

令人不安的是,不到一个月,又有29只猴子死亡。

随着猴子死亡数量相继增加,科研人员渐渐发现了真相:猴子感染了一种未知的病毒。

在大量研究下,他们认为这是埃博拉病毒。

最后,美军出动将大楼封锁,并将所有动物处死。

幸运的是,在目前已知的五种埃博拉病毒中,这种雷斯顿型只感染灵长类动物,让人类逃过一劫。

例文恐惧,深思,敬仰浙江省新昌中学林侃2020年的春节因为一场源于武汉的病毒疫情而显得不同寻常。

这次疫情不禁让人反思,是不是那个常常为我们所忽视的自然之神为了限制人类的贪欲,做出了必要的反应。

我想,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令人恐惧的,特别是当我们联想到世界上最危险的病毒几乎都是由野生动物传播到人身上的。

理查德·普雷斯顿在其纪实作品《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中曾介绍过,那些曾经甚至现在仍有可能肆虐非洲大陆的可怖的埃博拉病毒,大概是由雨林中的灵长类猿猴们带来的。

也许这次的新冠病毒并不具有埃博拉一般的致死率,却实实在在是令人能够想象,继续无节制地抢占自然的位置会造成怎样令人恐惧的结果。

这样的假设令人后怕,也令人不寒而栗。

如果说种种此类病毒是恶魔最恶毒的诅咒的话,那么可笑而又可悲的是我们必须明白,这个恶魔事实上是由我们人类自己释放出来的。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是自2014年2月开始爆发于西非的疫情,截至10月1日已造成确诊或疑似病例7157例,3330人丧生。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洲联盟委员会、无国界医生组织、欧洲联盟委员会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单位已投入人力和资金控制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的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并仍处于恶化状态中。

病原体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首次被发现,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因其极高的致死率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

埃博拉病毒通常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等途径传播,迄今尚未有确认的通过空气传播的情形,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患者的最初症状是突然发烧、头痛,随后是呕吐、腹泻和肾功能障碍,最后是体内外大出血,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致病原理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

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

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照顾病人的医生护士或家庭成员,和病人密切接触后可被感染。

有时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苏丹流行时,与病人同室接触和睡觉者的感染率为23%,护理病人者为81%。

医院内实验人员感染和发病也有好几起。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近几年实验室的不安全案例

近几年实验室的不安全案例

近几年实验室的不安全案例2008-7-11案例1:云大实验室突发爆炸博士不幸毁容断掌11号10点左右,在云南大学英华园内的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5楼510室内,在进行正常的教学实验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正在该教室进行实验的3年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刘卫红被炸成重伤。

学生回忆爆炸声就像枪响上午10点半左右,在英华园门口,6名云大的保安守在门口,禁止非本校人员进入校区。

而从校园内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对于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门口的保安均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围绕大楼走了几圈,没发现被损坏的玻璃和窗户,从研究所外观上看不出这里曾有实验室发生爆炸的痕迹。

从外面可以看到研究所内的2楼、3楼还有人在活动。

“计算机中心旁边的那栋楼里好像发生了爆炸。

”一名云南大学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表示,事情发生在上午10点左右。

“当时我正在我们学院的楼里做作业,突然就从旁边的楼里传出爆炸声,声音很响,听起来很像枪声。

我们班上的同学就跑出去看,大家只看见有警察和保安一起冲进楼里。

过了10余分钟,120急救车开到这栋楼下面,接着医生用担架从楼里抬出一个人。

当时我在远处没看得太清楚,只看见他的身上和脸上都是血,一只手已不在了,从外貌上判断应该是男性。

”这名同学还表示,这名受伤的男子应该是生命科学院2005级的学生。

医生抢救截肢左掌修整右掌在解放军昆明总医院X光检查室门口,伤者的老师和两名同学已守候在那里。

当看到有记者前来询问此事时,伤者的一名同学情绪有些激动,拒绝透露任何情况。

而伤者的老师则表示自己不清楚具体情况。

上午11点40分左右,照完片子的伤者被医生推出X光室,直接被推到急诊外科急救室内进行伤口处理。

此时伤者的面部被盖住,只露出右肩部一块浸满血迹的衬衫,无法看到受伤部位。

清理完伤口,伤者被直接送到位于住院部4楼的手术室进行手术。

中午12点左右,云南大学的相关老师陆续赶到医院,为伤者垫付了治疗费。

但老师们并没透露任何关于这起事故的消息。

埃博拉病病毒的源头及其影响介绍

埃博拉病病毒的源头及其影响介绍

埃博拉病病毒的源头及其影响介绍埃博拉病病毒我们对于这种病的我们知道的就是这种病死亡率很好,目前为止还没有药物可以治疗,那你们了解多少呢?我们希望你们能够了解到许多,不要忽略这些情况,我们就必须要好好的了解一下,虽然视乎离我们比较远,但是我们了解多一点还是会不同,会更加好的,那么下面就和在这里一起具体的来看看吧!一、疫情源头1、综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研究成果显示,此轮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很可能源于一名生活在几内亚,已经去世的2岁“小病人”,其生前曾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果蝠叮咬。

2、分析称,在受果蝠叮咬后,这名2岁的婴儿开始发烧,排出黑色的粪便并且呕吐,研究人员认为其是“零号”病人,此名婴儿在发病4天后,于2013年12月6日死亡。

研究人员事后追溯了这名婴儿的家族,发现了一系列埃博拉感染病毒的连锁反应。

3、在这名婴儿死去后,孩子的母亲出现出血症状,并在2013年12月13日死亡。

然后婴儿的3岁姐姐也在12月29日死亡,并且症状表现为发热、呕吐等。

婴儿的祖母后来也有同样症状,并于2014年1月1日死亡。

婴儿一家所在的村庄位于几内亚南部靠近塞拉利昂与利比里亚的边境地区。

而就在几名村庄外部的人员参加了婴儿祖母的丧礼后,陆续出现了感染症状。

由于埃博拉病毒随着前来参加葬礼的人越传越远,疫情范围越来越大。

二、经济受创2014年8月26日非洲开发银行总裁唐纳德·卡贝鲁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埃博拉病毒爆发导致了非洲西部地区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外资撤离、商业项目取消,预计西非经济将骤降4%。

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国刚从军事、政治危机中开始恢复,却又遭遇埃博拉疫情,各国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破坏,并可能导致一场粮食危机。

此外,边境的封闭将增加各国间贸易成本,钻石贸易也已经停滞,如整个非洲关闭边境的国家数量逐渐增加,长期来看将打击整个非洲经济。

在这里希望能给各位介绍埃博拉病病毒足够多,疾病不是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了解的就要多。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及历史?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及历史?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及历史?要想搞清楚埃博拉病毒,我们⾸先要从埃博拉病毒的同胞兄弟“马尔堡”病毒谈起。

1967年秋,在西德的马尔堡和法兰克福、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的⼏所医学实验室的⼯作⼈员中同时暴发了⼀种严重出⾎热,31名患者中死亡7⼈,这些患者⼤都接触过⼀批从乌⼲达运来的⾮洲绿猴。

科学家们对患者⾎液和组织细胞进⾏了培养,分离出⼀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

根据发病地点,将这种病毒命名为马尔堡病毒。

以后,在南⾮、肯尼亚、津巴布韦也相继出现过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病例。

近年来较⼤的⼀次流⾏发⽣在1998年⾄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马尔堡病毒造成了149⼈感染,123⼈死亡。

在马尔堡病毒被发现的⼏年后,1976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前扎伊尔)埃博拉河流域的⼀个⼩村庄⾥出现了⼀种特别可怕的疾病。

患者的表现主要是发热、休克,然后七窍出⾎⽽死亡。

短短的⼏个⽉时间⾥,患病者达到300多⼈,88%的⼈死亡,其中1例感染者是⼀位国外的旅游者,因此引起西⽅医学界的注意。

在疾病暴发后不到6个⽉,科学家在电⼦显微镜下发现了⼀种和马尔堡病毒⾮常相似的病毒。

这种病毒像长长的纤维丝,⼀端绕成了⼀个“索扣”,因此被科学家分类为与马尔堡病毒同族的纤丝病毒属。

由于疾病暴发于埃博拉河流域,便把这种病毒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是刚果(⾦)(旧称扎伊尔)北部的⼀条河流的名字。

1976年,⼀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灵涂炭,有的家庭甚⾄⽆⼀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

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苏丹,⼀时⼫横遍野。

经过两次“暴⾏”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影⽆踪。

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样,真可称得上是⼀种“索命病毒”。

⼀旦被这种病毒感染,这像被病毒索住了性命,九死⼀⽣。

它可溶解⾝体⾥的所有组织细胞,使红细胞凝集,阻塞⾎管,导致出⾎和器官坏死,最终导致死亡。

世界著名案件的法律分析(3篇)

世界著名案件的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著名案件因其影响深远、法律意义重大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几个世界著名案件进行法律分析,探讨其法律适用、判决原则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二、案例一:辛普森谋杀案1. 案件背景1994年6月12日,美国著名橄榄球运动员奥詹尼·辛普森的前妻妮可·布朗·辛普森和她的朋友罗纳德·戈德曼在洛杉矶的住宅前被枪杀。

辛普森被控谋杀罪名成立,但最终在审判中获释。

2. 法律分析(1)证据问题在辛普森案件中,检方未能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辛普森有罪。

尽管有目击者证言、现场指纹等证据,但法官最终判定这些证据不足以证明辛普森的犯罪事实。

(2)证据标准美国刑事诉讼中,检方需要证明被告有罪,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

在本案中,检方未能达到这一标准,导致辛普森最终获释。

3. 案件影响辛普森案件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司法制度的质疑,同时也揭示了种族歧视、名人效应等问题。

三、案例二:卡恩诉卡恩案1. 案件背景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

凶手托马斯·汉森在校园内射杀了32人,其中包括自己的母亲。

汉森被判终身监禁,但他在狱中通过合法途径获得了假释。

2. 法律分析(1)心理治疗在卡恩案件中,汉森在狱中接受了心理治疗,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法院认为,汉森已经改过自新,具备了重新融入社会的条件。

(2)假释制度美国法律中,假释制度旨在帮助服刑人员在狱中改造后重新融入社会。

在本案中,法院认为汉森符合假释条件,因此作出了假释决定。

3. 案件影响卡恩案件引发了人们对假释制度的关注,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关注罪犯的心理治疗和改造。

四、案例三:埃博拉病毒疫情案件1. 案件背景2014年,西非爆发了严重的埃博拉病毒疫情。

美国护士凯西·约翰逊在援助疫情地区的过程中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并在返回美国后寻求治疗。

美国政府要求对约翰逊实施隔离,但约翰逊拒绝接受隔离。

血疫 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 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埃博拉病毒,曾经是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传染病。

它的出现曾经让人们感到恐慌和绝望,成为了一段血疫的故事。

埃博拉病毒最早在1976年被发现,当时在非洲的苏丹和刚果(现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了一场疫情。

这种病毒以其极高的致死率和恶劣的传染性而闻名。

患者在感染后很快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随后出现呕吐、腹泻、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导致多数患者死亡。

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因此医护人员和家人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群体。

在疫情爆发初期,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知之甚少,这使得病毒的传播更加难以控制。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缺乏足够的防护措施,导致大量医护人员感染,甚至死亡。

而在社区中,由于缺乏对这种病毒的认识,人们的恐慌情绪导致了病毒的快速传播,整个社区陷入了恐慌和绝望之中。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埃博拉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被逐渐揭开,这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疫情爆发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终于在2019年研发出了埃博拉病毒的疫苗,这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除了疫苗的研发,医疗卫生系统的改善也对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立起完善的防控体系,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防护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防范意识,都是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举措。

此外,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也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支持,各国纷纷提供援助和支持,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随着疫苗的普及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逐渐得到了控制。

虽然偶尔还会有疫情的爆发,但整体上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血疫。

人们对这种致命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使得类似的疫情得到更加及时和有效的应对。

血疫,是埃博拉病毒曾经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绝望。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终于战胜了这一病毒,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这段血疫的故事,不仅是对病毒的认识和防控经验的总结,更是人类抗击疾病、保卫生命的壮丽史诗。

埃博拉:人类已知最致命的病毒,患者先变僵尸,死时化为血炸弹

埃博拉:人类已知最致命的病毒,患者先变僵尸,死时化为血炸弹

埃博拉:⼈类已知最致命的病毒,患者先变僵⼫,死时化为⾎炸弹今天我们要聊的⼤瘟疫是——埃博拉,节⽬内容主要来源于理查德·普雷斯顿在2016年出版的那本《⾎疫》,2019年的时候这本书还被翻拍成了同名美剧,应该很多同学们都看过。

⾎疫埃博拉这个名字,⼤家都听说过吧?对于我们来讲,它只出现于电视新闻和⽹络上。

没过⼀段时间就在⾮洲⼩范围爆发⼀次,虽然感觉⾮常的恐怖,但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

但是别忘了我们⽣活在⼀个怎样⾼速的时代,就如普雷斯顿所说:“埃博拉病毒离全⼈类也只有⼀个航班的距离。

”埃博拉有多恐怖?它的⽣物安全等级为最⾼级——4级。

什么概念呢?1级是⿇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治疗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安全保护措施的,洗洗⼿就⾏。

2级病毒是中等危险程度,治疗需要防护措施,进⾏实验是必须要在⽣物安全柜中操作的。

像是流感病毒就归于这⼀安全等级。

3级病毒已经是⾮常危险了,狂⽝病、艾滋病、⿏疫、SARS,都在这⼀级。

进⾏病毒实验那可是要穿着密闭防护服的。

⽽第4级病毒的实验室,是有闭⽓门和缓冲消毒区,研究⼈员不仅要穿上防护服,还要进⾏数分钟的消毒淋浴。

那个场景想想就渗⼈,代表病毒就是埃博拉。

第4级,基本就是为埃博拉设定的,它就是⼈类已知的最致命的病毒。

埃博拉长的异常奇特,其他病毒看上去就跟⿊胡椒差不多,⽽埃博拉病毒则像是⼀根打了结的⿇绳,所以被称为丝状病毒,还有个浪漫、温和的外号:牧⽺⼈的曲杖。

可如果被它感染,那⼀点都不浪漫、温和,致死率90%,根本就⽆药可救。

埃博拉最初的宿主是蝙蝠,也是因为与野⽣动物发⽣接触才传染给⼈类。

当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形容埃博拉的感染者:受到了魔⿁最恶毒的诅咒。

被感染才开始是发烧,全⾝疼痛,眼球变成⾎红⾊,然后是⾮常严重的呕吐跟腹泻。

你吐出的⿊⾊呕吐物⾥⾯,有⾎⽔和⾃⼰坏死的内脏碎⽚。

⽪肤布满红疹,整个⼈⽬光呆滞,变得冷漠迟钝,逐渐丧失所有的活⼒,看起来就像是僵⼫⼀样。

最后是⽌不住的出⾎,那真是叫做七窍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
1. SARS疫情:2002年至2003年间,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在中国广东省首次爆发,并很快蔓延到全国和其他国家。

该疫情导致了8000多例感染和近800例死亡。

这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广泛的恐慌和对传染疾病控制的关注,促使各国采取紧急措施来防止疫情扩散。

2. 埃博拉疫情:2014年至2016年期间,西非国家几个国家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埃博拉病毒疫情。

该病毒通过血液、体液和接触感染的方式传播,迅速蔓延到几个国家,并导致数千人感染和死亡。

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国际上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关注和紧急行动,包括派遣医疗队伍和提供援助。

3. 新冠肺炎疫情:2019年底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中国湖北省爆发,并迅速扩散到全国和全球。

该病毒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和数十万人死亡。

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旅行禁令、社交隔离和大规模检测,并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埃博拉出血热及疫情简介

埃博拉出血热及疫情简介

47

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对象:留观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 调查目的:
发现病例的感染来源和暴露史; 发现病例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确定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来自疫区人员的追踪、管理
来自疫区人员+21天内疫区旅行史人员 参照《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 方案》 随访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
45

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
密接者:接触病例或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 物者(如共同居住、陪护、诊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的人 员)。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 一次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 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 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

加强输入性埃博拉出血热的监控
及时发现和隔离控制输入性病例
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尤其是灵长类和蝙蝠野生动物的检疫

对前往疫区的人员进行防病知识的宣教
使其避免接触丛林中的灵长类动物
在医院接触病人时要提高警惕意识 做好个人防护。

密切关注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动态
高度关注流行地区的疫情情况

临床表现(略) 实验室检测(略)
38


留观病例 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发热(体温>37.3℃)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 • • 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不明原因猝死

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埃博拉病毒介绍

埃博拉病毒介绍

埃博拉病毒介绍埃博拉杀人血淋淋埃博拉是民主刚果北部的一条河流,1976年一场烈性传染病首次肆虐那里,造成沿河55个村庄280人命丧黄泉。

由于这种病病因不明,便称为埃博拉病。

3年后,埃博拉病又在苏丹出现,也造成数百人死亡。

此后,这种不明病因的疾病每隔几年或10余年就要兴风作浪一次,或大打,或小闹,弄得全世界人心惶惶。

比如,1995年埃博拉在民主刚果爆发,夺去245人的生命,2000年又出现在乌干达,导致近百人丧生。

埃博拉的凶险不仅在于其传染途径,而且在于其发病后致死病人的惨状和病人极度痛苦的样子。

埃博拉可以通过任何液体,包括血液、唾液、汗液、精液和任何分泌物传播,经过4—16天的潜伏期后,病毒在患者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侵袭各种器官组织。

病人首先表现高烧、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继而出现呕吐、腹泻、内出血,半数病人在发病后第5天出现皮疹,大多数在第5-7天七窍流血而死亡。

最为恐惧的是,由于埃博拉病毒在体内侵蚀和毁坏各种器官,就像绞肉机一样绞碎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使得病人不断把坏死的组织从口中吐出。

当无数病人都这样口吐鲜血和坏死的组织,并产生广泛的内出血、脑部受损而挣扎着死亡时,无异于一场异常残酷激烈的战役结束后,在战场上留下尸横遍野的血腥场面,连空气中都散发着血腥味和浓烈的臭味。

同样,与SARS一样,埃博拉最易受感染的是医护人员。

1995年,埃博拉在民主刚果流行时,第一例被发现的病人就是医院的36岁的化验师金夫姆,因为他的工作是采集血样,因而最易受到感染。

刚开始医生诊断他时还以为他是痢疾,因为他的症状是发烧和腹泻。

但几天后金夫姆的病情就迅速恶化,出现流血、吐血,在发病后第4天金夫姆便死亡。

随后,参与医护金夫姆的5名医护人员也染病,且全部病死。

这种现代社会的烈性传染病震惊了国际社会,世界卫生组织(WHO)因此把埃博拉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第四级病毒”。

埃博拉的庐山真面目如此凶险的疾病,如此猖獗的病毒,那么它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非常遗憾,从1976年发现这种病毒和疾病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完全弄清埃博拉的真相,目前只知道它是一种丝状病毒,其共同的特征是体积微小,没有细胞结构,仅由一个核酸核心和一个蛋白质外壳组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下面将就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进行剖析和分析,以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非典病毒2003年春季,中国的广东省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传染病,人们称它为“非典病毒”,正式名称是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这种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令当时的中国和世界各国陷入了一次卫生危机。

非典病毒的突发发生,短短的几个月内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和畏惧。

但是,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严格的封锁措施和大规模的医疗救治措施,使得非典病毒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控制和消灭。

二、埃博拉病毒2014年,非洲的几个国家爆发了一种疾病,人们称它为“埃博拉病毒”。

这种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给非洲各国和世界各国带来了重大的健康威胁。

埃博拉病毒的爆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个国家纷纷提供援助和支持。

经过各国政府和各个组织的努力,埃博拉病毒在一年之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消灭。

三、新冠病毒2019年底,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国的武汉爆发,人们称它为“新冠病毒”,正式名称是COVID-19(冠状病毒病 2019)。

这种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新冠病毒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痛苦。

各个国家和组织纷纷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和医疗救治措施,但由于疫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效果不尽如人意,全球疫情形势一度非常严峻。

综上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要应对这样的挑战,需要各个国家和组织通力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同时也需要广大医务人员勇往直前,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埃博拉病毒感染防控(2014-10-31)

埃博拉病毒感染防控(2014-10-31)

•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的留观病例,由 转运接收的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 各级疾控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 报告信息的三级审核。 • 对报告的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在作出进一 步诊断后,应当及时进行订正。 • 对确诊病例还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 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后,应当按照 国家病例转运要求将病例转运至符合条件 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 使用120负压转运车,舱内相对压强应在30~-10Pa ,必要时病人入负压隔离仓。 •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分开转运,疑似病例 一车一人隔离转运。 • 医务人员严格个人防护 • 转运结束车辆严格终末消毒
对人不致病
病原学特性
•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 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 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 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 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流行病学
• 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是在同时发生的两起疫 情中检出,其中一起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靠近埃博 拉河岸的一座小城,疾病因此得名埃博拉出血热。
一般检查
•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 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核左移。血小 板可减少。 •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 ALT。 •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PT)和部分凝血活 酶时间(PTT)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 高,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全球已有523名医务人员感染埃博 拉病毒,其中269人死亡。
•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新闻发 布会,宣布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 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就各国 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建议。 •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召开记者 招待会时,形容埃博拉为 “现代社会中发 生的最严重健康卫生界紧急危机”。

血疫 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 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可导致出血热的病毒,其致死率可高达90%。

这种病毒最早在1976年被发现于非洲的苏丹和刚果地区,随后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爆发,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破坏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可怕的病毒的故事。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二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物品或环境,如污染的医疗器械、床上用品等。

这种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使得防控工作异常困难。

在疫情爆发的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医护人员不堪重负,病患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疫情迅速蔓延。

埃博拉病毒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随后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这种病毒的致死率极高,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针对埃博拉病毒的威胁,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包括加强疫情监测、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加强公众宣传教育等。

同时,也加大了对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力度,希望能够尽快找到有效的防治手段,遏制疫情的蔓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埃博拉病毒多次爆发,给非洲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然而,正是在这些疫情中,人们也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提高了对这种病毒的认识,加强了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威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是最勇敢的战士。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守护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是人类文明的守护者。

埃博拉病毒的故事,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史诗。

在这个故事中,有无数的生命在病毒的肆虐下消逝,有无数的人们在疫情中奋起抗争。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它却是一场关乎生死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不能退缩,我们必须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疫情,守护人类的生命安全。

埃博拉病毒的故事,是一部关乎人类生存的重要篇章。

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疾病无国界,全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

世界最致命的病毒之埃博拉病毒

世界最致命的病毒之埃博拉病毒

世界最致命的病毒之埃博拉病毒最近,西非出现了新型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

在西非,拉沙(Lassa)热则更加普遍。

但是,该地区也曾经出现过埃博拉病毒的活动迹象(见地图)。

几内亚变种在进化树中的位置更接近根部。

这一发现反驳了这一变种来源于中非的理论,而这株变种可能是有西非独立进化而来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埃博拉病毒要比想象的要分布更广。

图1 紫色的椭圆形表示过去和最近的线状病毒活跃的区域(2000至2005年刚果共和国和加蓬的边界,最近几年刚果和乌干达民主共和国之间的边界),红色椭圆形表示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的最新爆发地点。

90年代中期,科学家发现了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现称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

研究员对受感染的黑猩猩进行尸检时感染了这一病毒,该病毒所致的疾病为非致死性。

这一事件引发了对塔伊国家公园的研究,该研究旨在确定该病毒的储存宿主。

但研究最终宣告失败。

此后,西非国家就没有报道过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

一、埃博拉病毒简介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有包膜,非节段性,负链RNA病毒。

丝状病毒科包括马尔堡病毒属,cuevavirus属和埃博拉病毒属,其中埃博拉病毒属有五个不同的病毒种(见图,埃博拉病毒的结构)。

图2 埃博拉病毒的结构二、埃博拉病毒的储存宿主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

整个撒哈拉中部和南部的非洲地区有不同种类的水果蝙蝠可以携带这种病毒。

而相比之下,马尔堡病毒,其储存宿主已经确定为棕果水果蝙蝠。

尽管有分子和血清流行病学证据,但蝙蝠中仍未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病毒传播给人类最有可能是通过接触蝙蝠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或接触其他终端宿主,如巨猿。

由于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菲律宾群岛的猪中发现,埃博拉病毒可能是通过中间宿主传播的。

这就需要进一步阐明埃博拉病毒生态学。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引起暴发,这往往是由野生动物库传播到另一个终末宿主开始,病毒变种的遗传基因几乎相同,与当前西非爆发的疫情相似。

其它的疫情可能有多个源头,这会导致更大的遗传多样性。

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

病毒简介埃博拉病毒(EBOV)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已造成10次具有规模的暴发流行。

埃博拉病毒首次暴发就夺走了近300人的生命,2003年又在刚果(金)让100多人命丧黄泉,2004年5月下旬苏丹南部疫情再发,已有4人死亡,同时俄罗斯一实验室女科学家因针刺感染而丧命,这一病毒杀手已引起WHO的高度重视。

病毒名称(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埃博拉病毒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

埃博拉病毒的名称出自非洲扎伊尔的“埃博拉河”。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该地区靠近1976年Nhoy Mushola记载的在扎伊尔的Yambuku 和苏丹西部的Nzara第一次爆发的地方。

在这次爆发中,共有602个感染案例,有397人死亡。

其中扎伊尔318例感染,有280例死亡;苏丹有284例感染,117例死亡。

病毒分型目前已确定埃博拉病毒分4 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型(EBO-Zaire)、埃博拉-苏丹型(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

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特性,EBO-Z和EBO-S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R对人类不致病,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具有致死性作用;EBO-CI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对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

生物学性状“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

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

引起严重且致命疾病的埃博拉病毒

引起严重且致命疾病的埃博拉病毒

病毒在世界引起严重且致命疾病的埃博拉病毒彭永清近年来,埃博拉病毒已经在非洲地区肆虐,引发全球广泛担忧。

在几内亚南部梅利安得村,沿山路走下一处悬崖,穿过齐身高的茂密草丛,可以看见一棵根干部裂开的巨大白色树木。

据称,该树“连猩猩都爬不上去”,可想其有多高。

这棵树内部还有一个高达数米的大洞。

2013年12月,当时只有一岁半的小男孩埃米尔·奥瓦莫诺(音)在洞内玩耍之后便发高烧、呕吐,并于两天后死亡。

男孩祖父切西·登巴多诺说,男孩死后的一个月内,他的姐姐、怀有身孕的母亲和祖母都相继死亡。

不仅如此,负责男孩一家人诊治护理和参加过葬礼的人中,也有人出现呕吐和腹泻现象而死亡。

2014年3月,这种在几内亚爆发的神秘疾病被确定为西非首次出现的埃博拉出血热,其元凶是一种最致命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

作为几内亚首位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埃米尔是如何被感染的不得而知。

不过,由于树洞内聚居着大量埃博拉病毒宿主——蝙蝠,因此该树洞又被称为几内亚埃博拉病毒的“爆发中心”。

几内亚出现疫情后,世界卫生组织随即宣布埃博拉病毒爆发,并派“无国境医师团”进入几内亚进行救援。

但是,医师们却遭到当地居民的莫名抵制。

因为他们认为遗体被医师带走就回不来了,也就无法将死者入土为安(传染上此疾病被禁止当地传统的土葬),认为“无国境医师团”说几内亚出现埃博拉病毒“是在撒谎”、“目的是买卖人体器官”等。

当地保健所职员穆萨·托勒说,医师一到村里,就会被村民扔石子。

不仅如此,几内亚当局当初也对疫情控制情况表示乐观。

2014年4月后,几内亚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数量呈下降趋势,几内亚卫生部门称疫情“基本处于控制之下”,而世卫组织也未予深究。

当时几内亚因全球金融危机造成财政紧张和裁员,加之要应对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因此无法全面应付埃博拉疫情。

与2009年国内指责H1N1新型流感病毒流行时“反响太大”一样,几内亚当局及民众相信埃博拉疫情只是“森林疾病”。

历次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回顾

历次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回顾
历次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回顾
2023-11-04
目 录
• 引言 • 历次重大医院感染事件概述 • 重大医院感染事件的原因分析 • 重大医院感染事件的教训与启示 • 针对重大医院感染事件的防控策略与建议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引言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历次重大医院感染事件的回顾和分析,了解医院感染事件的严重程度、感染途径、 感染菌种等信息,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和借鉴。
病原体传播途径分析
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 播途径之一,如患者之间、医 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飞沫传播
等。
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 途径之一,如医务人员与患者之 间的直接接触、患者与患者之间 的直接接触等。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 径之一,如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 输血感染等。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分类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感染。根据感染来源, 医院感染可以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携带的菌群引起的 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指来自医院环境、医疗器械、药品等外部因素的感染。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历次重大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原因、感染菌种、感 染途径等信息,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 法、结果和讨论等部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重大医院感染事件的原因 分析
人为因素
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不强
部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和防控措施的重要性 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在医疗操作中未能严格遵守规范, 从而增加了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疗操作不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博拉病毒感染事件
2007年11月5日,乌干达卫生部收到报告,在于刚果交界的山村本迪布焦(Bundibugyo)出现20例不明死亡。

因为死亡者中只有少数有出血症状,一开始并没有怀疑是埃博拉病毒感染。

血样送美国CDC,到11月28日,CDC回复:是一种新型埃博拉病毒。

这种新型埃博拉病毒就被称为本迪布焦型。

这次流行导致116人感染,39人死亡,死亡率34%。

除了上面所述上百名感染者的流行外,还有很多次感染者在百人以下的小规模流行,死亡率从47%到91%。

最近的是2012年分别发生在乌干达和刚果的小规模流行。

从河流到丛林(4)
(2013-08-05 05:36:18)
转载▼
2000年,乌干达加入埃博拉病毒大家庭,在与苏丹交接的北方的古鲁(Gulu)镇出现苏丹型埃博拉病毒流行。

埃博拉病毒从一个村庄传到另外一个村庄,也通过病人从一家医院传到另外一家医院,从北方传到西南方,一共杀死224人,占感染者的53%。

非常巧合,这型病毒1976年在苏丹流行的死亡率也是53%。

2001年到2003年,科学家在加蓬和刚果再一次进行大规模调查,希望找到埃博拉病毒的宿主。

他们收集了222个不同鸟类的样品、129个小动物样品和679个蝙蝠的样品,用抗体法和PCR法同时检测,这一次在三种蝙蝠样品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迹象。

这三种蝙蝠都是体型很大的水果蝙蝠,其中最大的一种体型如牛,非洲人将之猎来当食物。

16个蝙蝠样品有埃博拉病毒抗体,13个蝙蝠样品有埃博拉病毒基因片段,一共29个样品,相比采集的679个蝙蝠样品,只占4%。

这些阳性样品中,或者有抗体或者有病毒基因,没有两者兼有的,也没有从蝙蝠体内发现活病毒,因此这项调查虽然和前几次调查相比,终于获得了有价值的东西,但蝙蝠作为埃博拉病毒宿主的证据还不充分,之后科学家继续在非洲疫区抓蝙蝠,希望能分离到埃博拉病毒,始终没有成功。

蝙蝠从一开始就被怀疑,原因之一是非洲的一些蝙蝠体型很大,是非洲人肉食的一部分。

原因之二是蝙蝠特别是水果蝙蝠有劣迹。

1999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发生尼帕(Nipah)病毒流行,病毒的名字来自第一次检测到病毒流行的村庄。

257人感染,100人死亡,死亡率39%,存活者中超过50%留下严重的脑部损伤。

一开始,这场病毒感染流行被认为是日本脑炎(乙脑)病毒引起的,因为得病者都是养猪场的工人,而猪是日本脑炎病毒的扩增体。

但其症状使得研究人员认定是一种新型病毒,从而发现了这株病毒。

新病毒病出现,首先怀疑是来自动物的,对尼帕病毒也一样,研究人员马上着手发现其宿主和传播途径,经过多年的研究,搞清了尼帕病毒的前因后果。

在尼帕病毒的传播中,猪起到了中间宿主的作用,这是很容易断定的,因为马来西亚的养猪业存栏猪的密度很高,非常容易传播和扩散传染性动物源疾病。

马来西亚养猪业为了效益,在猪厂了种了很多芒果树,这样养猪的同时还能收获芒果。

对这
种安排,猪很高兴,因为常用熟透的芒果从树上掉下来,成为猪的佳肴。

另外还有一种动物很高兴,因为它们有芒果吃了,这是一种水果蝙蝠,以吃水果为食,学名叫Pteropus。

当地人没这么斯文,称之为飞狐。

金庸写《雪山飞狐》,不知是否从马来水果蝙蝠处得到灵感?
正是飞狐这种野生动物携带了尼帕病毒,在吃芒果时将病毒通过唾液和尿液留在吃剩的芒果里,这些芒果掉在猪圈里,让猪吃了,感染在猪群里扩散,等猪出栏了,尼帕病毒就由猪传播到其他地方。

尼帕病毒在人群中出现,得益于亚洲饲养业的大力发展。

之后,南亚共发生12起尼帕病毒流行。

在孟加拉和印度,主要是因为吃了被病毒感染的水果或水果制品所致,而且出现从人到人的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