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一章绪论
(完整版)自考00320《领导科学》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
00320领导科学第一章绪论1.领导活动是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人来最初的领导活动在原始社会就有了。
1)2)3)4)3.4.亚里士5.科学。
6.现代领导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是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7.领导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第二章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1.【简答】领导认识的特征:1)原则性2)超前性4)5)2.3.4.“5.6.1)拥有职权2)负有责任3)提供服务4)富于创新7.【简答】被领导者的特征:1)服从性2)受动性3)对象性5)8.1)2)3)9.1)2)3)相互支持4)相互转化5)相互监督第三章领导的职能和原则1.领导的一般职能1)引导正确地规划目标是引导的核心。
正确地提出任务是实现领导的中心环节。
3)4)5)6)2.1)2)3)思想政治工作3.领导的总原则:1)党的基本路线原则2)事实就是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群众路线原则4.领导的基本原则1)统一领导原则3)4)5)6)1.1)2)i.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
ii.【论述】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基本要求:1.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2.坚持依靠关键人才的原则3.树立人尽其才的观念4.鼓励人才竞争的意识5.倡导人文关怀3)权利观念4)2.法制观念是切实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3.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4.法治观念是保障人权的需要5)市场经济观念6)改革创新观念7)政绩观念i.【论述】领导者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的基本要求:1.明确什么是政绩1.1)2)3)4)5)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i.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的区别在于。
是否实现知道每个方案的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
2.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4.科学决策的程序:1)明确问题,确立目标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3)分析评估,选择方案5.1)2)3)4)6.1)2)3)中枢系统7.危机决策要求:1)快速果断2)高效准确3)非程序性第六章领导用人1.人才类型:1)3)2.1)2)3)3.人才选拔制度1)选举制——群众投票表决2)考选制——公开考试,根据成绩选拔3)荐选制——推荐第七章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1.【简答】思想政治工作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1)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2)是领导过程中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即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其他一切工1)2)3)3.4.1)2)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4)表扬和批评相结合的原则5)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6)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8)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行政管理、严格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5.思想政治工作方法:1)说理教育法2)情感交流法4)5)6)1.1)2)3)4)稳定性2.矩阵式领导结构与事业部式领导结构3.领导的层次与幅度:反比关系1)领导层次:指组织系统中自上而下地实施指挥与监督权力级差数量。
(完整版)流体力学重点概念总结
第一章绪论表面力:又称面积力,是毗邻流体或其它物体,作用在隔离体表面上的直接施加的接触力。
它的大小与作用面积成比例。
剪力、拉力、压力质量力:是指作用于隔离体内每一流体质点上的力,它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重力、惯性力流体的平衡或机械运动取决于:1.流体本身的物理性质(内因)2.作用在流体上的力(外因)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流体的质量。
单位:kg/m3 。
重度:指单位体积流体的重量。
单位: N/m3 。
流体的密度、重度均随压力和温度而变化。
流体的流动性:流体具有易流动性,不能维持自身的形状,即流体的形状就是容器的形状。
静止流体几乎不能抵抗任何微小的拉力和剪切力,仅能抵抗压力。
流体的粘滞性:即在运动的状态下,流体所产生的阻抗剪切变形的能力。
流体的流动性是受粘滞性制约的,流体的粘滞性越强,易流动性就越差。
任何一种流体都具有粘滞性。
牛顿通过著名的平板实验,说明了流体的粘滞性,提出了牛顿内摩擦定律。
τ=μ(du/dy)τ只与流体的性质有关,与接触面上的压力无关。
动力粘度μ:反映流体粘滞性大小的系数,单位:N•s/m2运动粘度ν:ν=μ/ρ第二章流体静力学流体静压强具有特性1.流体静压强既然是一个压应力,它的方向必然总是沿着作用面的内法线方向,即垂直于作用面,并指向作用面。
2.静止流体中任一点上流体静压强的大小与其作用面的方位无关,即同一点上各方向的静压强大小均相等。
静力学基本方程: P=Po+pgh等压面:压强相等的空间点构成的面绝对压强:以无气体分子存在的完全真空为基准起算的压强 Pabs相对压强:以当地大气压为基准起算的压强 PP=Pabs—Pa(当地大气压)真空度:绝对压强不足当地大气压的差值,即相对压强的负值 PvPv=Pa-Pabs= -P测压管水头:是单位重量液体具有的总势能基本问题:1、求流体内某点的压强值:p = p0 +γh;2、求压强差:p – p0 = γh ;3、求液位高:h = (p - p0)/γ平面上的净水总压力:潜没于液体中的任意形状平面的总静水压力P,大小等于受压面面积A与其形心点的静压强pc之积。
(完整版)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植物学第一章绪论一.1.植物:一般有叶绿素,自养;无神经系统,无感觉,固着不动。
2.植物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雌蕊植物维管束植物裸子植物高等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颈卵器植物真菌细菌菌类植物卵菌黏菌孢子植物地衣地衣植物褐藻红藻非维管束植物蓝藻低等植物绿藻黄藻藻类植物金藻甲藻硅藻裸藻轮藻3.生物界的分。
○1二界系统:植物界(光合,固着)、动物界(运动,吞食);○2三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变形虫,具鞭毛,能游动的单细胞群体);○3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原始核);○4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5六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非细胞生物界(病毒、类病毒)区别:原生生物界与原核生物界4.植物作用□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功能◇1合成作用(光合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三大宇宙作用)○1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2将光能转化为可贮存的化学能;○3补充大气中的氧。
◇2分解作用(矿化作用)复杂有机物→简单无机物意义:a、补充光合作用消耗的原料b、使自然界的物质得以循环□2植物与环境○1净化作用:对大气、水域及土壤的污染具有净化作用,其途径是吸收,吸附,分解或富集。
○2监测作用:监测植物-对有毒气体敏感的植物。
○3植物对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的作用。
○4美化环境。
○5其它:杀菌(散发杀菌素);减低噪音等等。
□3植物与人类人类的衣、食、住、行、医药及工业原料等都直接或间接大部分与植物有关;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一.1.细胞概念细胞(cell) 是构成植物和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的内容○1植物与动物的组织由细胞构成○2所有的细胞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成○3卵细胞和精子都是细胞○4单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单位,仅由蛋白质外壳包围核酸芯所组成二.原生质(化学和生命基础)原生质是细胞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新陈代谢。
生理学学习指导(完整版)
生理学学习指导(完整版)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必需具备的条件;3.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4.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可兴奋组织的含义。
5.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难点】1.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人体与环境【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3.熟悉体液的组成;人体功能的调节【学习要求】1.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系统;【重点难点】1.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构成及其作用;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3.负反馈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A 分娩B 排尿反射C 降压反射D 小肠运动E 血液凝固5.阈值是指: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大刺激强度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E 组织液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 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负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1.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2.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 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3.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4-8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4.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5.减压神经在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属于6.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属于7.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属于8.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X型题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需后天学习获得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2.以下哪些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3.关于稳态的描述,那些是正确的A.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D.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E.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4.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C.没有大脑则不能发生反射D.没有脊髓不能发生反射E.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5.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6.反射弧组成包括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7.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8.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A.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B.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C.是一个开环系统D.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E.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后达到极端,或结束这一过程9.下列哪些是负反馈的特点A.反应可逆B.有波动性C.有预见性D.有滞后性E.维持机体的稳态(四)简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2.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
仪器分析完整版(详细)
第一章绪论1.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组成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探求这些性质在分析过程中所产生分析信号与被分析物质组成的内在关系和规律,进而对其进行定性、定量、进行形态和机构分析的一类测定方法,由于这类方法的测定常用到各种比较贵重、精密的分析仪器,故称为仪器分析。
与化学分析相比,仪器分析具有取样量少、测定是、速度快、灵敏、准确和自动化程度高的显著特点,常用来测定相对含量低于1%的微量、痕量组分,是分析化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2.仪器分析的特点: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样品用量少、选择性高局限性:仪器装置复杂、相对误差较大3.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评,各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4、灵敏度:仪器或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被测组分在低浓度区,当浓度改变一个单位时所引起的测定信号的该变量,它受校正曲线的斜率和仪器设备本身精密度的限制。
5.准确度:是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实值相符合的程度,用误差或相对误差来描述,其值越小准确度越高。
6.空白信号:当试样中没有待测组分时,仪器产生的信号。
它是由试样的溶剂、基体材质及共存组分引起的干扰信号,具有恒定性,可以通过空白实验扣除。
7.本底信号:通常将没有试样时,仪器所产生的信号主要是由随机噪声产生的信号。
它是由仪器本身产生的,具有随机性,难以消除,但可以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等方法减小;、8.仪器分析法与化学分析法有何异同:相同点:①都属于分析化学②任务相同:定性和定量分析不同点:①与化学分析相比,仪器分析具有取样量少、测定快速、灵敏、准确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②分析对象不同:化学分析是常量分析,而仪器分析是用来测定相对含量低于1%的微量、衡量组分,是分析化学的主要发展方向9.仪器分析主要有哪些分类:①光分析法:分为非光谱分析法和光谱法两类。
非光谱法:是不涉及物质内部能级跃迁的,通过测量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其散射、折射、衍射、干涉和偏振等性质的变化,从而建立起分析方法的一类光学分析法。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1 试比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优弊端.解答: 1 开环系统(1)长处 :构造简单,成本低,工作稳固。
用于系统输入信号及扰动作用能早先知道时,可获得满意的成效。
(2)弊端:不可以自动调理被控量的偏差。
所以系统元器件参数变化,外来未知扰动存在时,控制精度差。
2闭环系统⑴长处:不论因为扰乱或因为系统自己构造参数变化所惹起的被控量偏离给定值,都会产生控制作用去消除此偏差,所以控制精度较高。
它是一种按偏差调理的控制系统。
在实质中应用宽泛。
⑵弊端:主要弊端是被控量可能出现颠簸,严重时系统没法工作。
1-2什么叫反应?为何闭环控制系统常采纳负反应?试举例说明之。
解答:将系统输出信号引回输入端并对系统产生控制作用的控制方式叫反应。
闭环控制系统常采纳负反应。
由1-1 中的描绘的闭环系统的长处所证明。
比如,一个温度控制系统经过热电阻(或热电偶)检测出目前炉子的温度,再与温度值对比较,去控制加热系统,以达到设定值。
1-3试判断以下微分方程所描绘的系统属于何种种类(线性,非线性,定常,时变)?2 d 2 y(t)3 dy(t ) 4y(t ) 5 du (t ) 6u(t )(1)dt 2 dt dt(2) y(t ) 2 u(t)(3)t dy(t) 2 y(t) 4 du(t) u(t ) dt dtdy (t )u(t )sin t2 y(t )(4)dtd 2 y(t)y(t )dy (t ) (5)dt 2 2 y(t ) 3u(t )dt(6)dy (t ) y 2 (t) 2u(t ) dty(t ) 2u(t ) 3du (t )5 u(t) dt(7)dt解答: (1)线性定常(2)非线性定常 (3)线性时变(4)线性时变(5)非线性定常(6)非线性定常(7)线性定常1-4 如图 1-4 是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表示图, 图中 Q1,Q2 分别为进水流量和出水流量。
控制的目的是保持水位为必定的高度。
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一、生物化学的的概念: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利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去探讨生命的一门科学,它是介于化学、生物学与物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生物化学的开展:1.表达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开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和研究生物体的组成成分以与生物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蓬勃开展的时期。
就在这一时期,人们根本上弄清了生物体各种主要化学物质的代途径。
3.分子生物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工作就是探讨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方面:1.生物体的物质组成:高等生物体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以与水、无机盐等组成,此外还含有一些低分子物质。
2.物质代:物质代的根本过程主要包括三大步骤:消化、吸收→中间代→排泄。
其中,中间代过程是在细胞进展的,最为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它包括合成代,分解代,物质互变,代调控,能量代几方面的容。
3.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存在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而这些途径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非常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细胞的代、生理活动与生长分化。
4.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理解,提醒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5.遗传与繁殖:对生物体遗传与繁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也是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容。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氨基酸:1.结构特点:氨基酸(amino acid)是蛋白质分子的根本组成单位。
构成天然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约有20种,除脯氨酸为α-亚氨基酸、甘氨酸不含手性碳原子外,其余氨基酸均为L-α-氨基酸。
2.分类:根据氨基酸的R基团的极性大小可将氨基酸分为四类:①非极性中性氨基酸(8种);②极性中性氨基酸(7种);③酸性氨基酸(Glu和Asp);④碱性氨基酸(Lys、Arg和His)。
二、肽键与肽链:肽键(peptide bond)是指由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经脱水而形成的共价键(-CO-NH-)。
(完整版)流体力学 第一章 流体力学绪论
第一章绪论§1—1流体力学及其任务1、流体力学的任务:研究流体的宏观平衡、宏观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
2、流体力学定义:研究流体平衡和运动的力学规律、流体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3、研究对象:流体(包括气体和液体)。
4、特性:•流动(flow)性,流体在一个微小的剪切力作用下能够连续不断地变形,只有在外力停止作用后,变形才能停止。
•液体具有自由(free surface)表面,不能承受拉力承受剪切力( shear stress)。
•气体不能承受拉力,静止时不能承受剪切力,具有明显的压缩性,不具有一定的体积,可充满整个容器。
流体作为物质的一种基本形态,必须遵循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的普遍,如牛顿的力学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
5、易流动性:处于静止状态的流体不能承受剪切力,即使在很小的剪切力的作用下也将发生连续不断的变形,直到剪切力消失为止。
这也是它便于用管道进行输送,适宜于做供热、制冷等工作介质的主要原因.流体也不能承受拉力,它只能承受压力.利用蒸汽压力推动气轮机来发电,利用液压、气压传动各种机械等,都是流体抗压能力和易流动性的应用.没有固定的形状,取决于约束边界形状,不同的边界必将产生不同的流动。
6、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流体微团——是使流体具有宏观特性的允许的最小体积。
这样的微团,称为流体质点。
流体微团:宏观上足够大,微观上足够小。
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为:流体是由连续分布的流体质点所组成,每一空间点都被确定的流体质点所占据,其中没有间隙,流体的任一物理量可以表达成空间坐标及时间的连续函数,而且是单值连续可微函数。
7流体力学应用:航空、造船、机械、冶金、建筑、水利、化工、石油输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等也都遇到不少流体力学问题。
例如,结构工程:钢结构,钢混结构等.船舶结构;梁结构等要考虑风致振动以及水动力问题;海洋工程如石油钻井平台防波堤受到的外力除了风的作用力还有波浪、潮夕的作用力等,高层建筑的设计要考虑抗风能力;船闸的设计直接与水动力有关等等。
动物生理学完整版
一、选择题1、动物生理学的任务在于阐明动物有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 D )。
A. 物理、化学变化过程B. 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C.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D. 功能及其活动规律2、在生理学研究中,为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应选择( A )水平的研究。
A. 细胞、分子水平B. 器官、系统水平C.组织、细胞水平D. 整体水平3、下列几种生理实验中,用于慢性实验的是(B )。
A. 离体肠段运动的观察B. 消化道瘘管的安装C.动物血压的直接测定 D. 蛙心灌流4、内环境稳态(D )。
A. 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B. 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C.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 D. 是保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5、下列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D )。
A. 降压反射B. 体温调节C.肺牵张反射D. 排尿反射6、畜禽体内占主导地位的调节机制是(B )。
A. 全身性体液调节B. 神经调节C.局部性体液调节D. 自身调节二、填空题1、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等。
2、细胞外液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
3、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4、受控部分回送的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调节,该调控模式称为正反馈调节,它在机体内是较少的调控形式。
5、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机体进行的调节过程一般属于负反馈过程。
6、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其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7、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急性实验、慢性实验。
8、体液约占体重的60%,它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别称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9、动物生命活动具有的共同特点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繁殖活动和应激性。
(没有找到原文)三、判断题1、外环境是细胞外的环境,内环境指细胞内的环境。
错2、整体水平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动物机体各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以及生理功能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及其调节机理。
生理学学习指导(全套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必需具备的条件;3.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4.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可兴奋组织的含义。
5.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难点】1.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人体与环境【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3.熟悉体液的组成;人体功能的调节【学习要求】1.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系统;【重点难点】1.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构成及其作用;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3.负反馈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二、习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2.阈值3.内环境4.稳态5.正反馈6.负反馈(二)填空题1.一切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____________。
2.组织细胞或机体受到刺激以后产生的变化称之为反应,反应有两种表现形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刺激引起机体反应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兴奋组织包括:_________组织、________组织和_______组织。
5.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
7.正常人体内大多数功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_________调节实现的。
(三)选择题A型题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A 细胞的生命现象B 器官的功能活动C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A 物质代谢B 新陈代谢C 适应性D 应激性E 自控调节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A 适应性反应B 旁分泌反应C 稳态反应D 非自控调节E 前馈调节4.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A 分娩B 排尿反射C 降压反射D 小肠运动E 血液凝固5.阈值是指: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大刺激强度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E 组织液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 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负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1.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2.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 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3.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4-8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4.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5.减压神经在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属于6.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属于7.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属于8.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X型题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需后天学习获得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2.以下哪些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3.关于稳态的描述,那些是正确的A.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D.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E.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4.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C.没有大脑则不能发生反射D.没有脊髓不能发生反射E.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5.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6.反射弧组成包括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7.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8.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A.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B.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C.是一个开环系统D.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E.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后达到极端,或结束这一过程9.下列哪些是负反馈的特点A.反应可逆B.有波动性C.有预见性D.有滞后性E.维持机体的稳态(四)简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2.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
(完整版)生理学笔记
生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Internal environment:指细胞在机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Homeostasis:指机体内环境和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的相对稳定。
Positive feedback:指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和原先活动方向相同的活动。
Negative feedback:指反馈调节是受控部分活动向和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1.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和特点?负反馈和正反馈的生理意义?神经调节:快速、准确、短暂体液调节:缓慢、广泛、持续自身调节:强度较弱,范围较小,灵敏度较低负反馈:维持机体内环境和各项生理活动的稳态。
正反馈:使受控部分更加加强,破坏原有的平衡,使某个生理活动更快到达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指借助载体蛋白将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指借助通道蛋白将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直接应用代谢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间接应用代谢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Resting potential:指细胞在不受刺激的情况下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Action potential: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如果收到一个合适的刺激,膜两侧电位迅速发生一次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反复的波动。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指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哪些属于被动转运?简单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
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为被动转运。
遗传学总结(完整版)
遗传学总结(完整版)动物遗传学(总结)第一章绪论1、遗传(heredity):后代和前代的相似性。
2、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或子代与子代之间的不相似性。
3、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与遗传有关的细胞器1、线粒体:由双层膜围成的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细胞器,主要作用是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2、内质网:由单层膜围成一个连续的管道系统。
粗面内质网,表面附有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光面内质网表面没有核糖体,参与脂类合成。
3、核糖体:为椭球形的粒状小体,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蛋白质(40%)和rRNA(60%)构成,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4、中心体:中心粒加中心粒周边物质称为中心体。
或指动物真核细胞质中由两个中心粒组成的物质。
5、核仁:核仁是真核细胞细胞核内的生产核糖体的机器。
二、染色质与染色体1、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期,在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具有一定数目和形态结构的的杆状体。
3、染色质的类型P23: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染色质。
其中异染色质又分为结构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4、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结构及分类P25:(1)形态结构:通常由长臂、短臂、着丝点、次缢痕、随体及端粒几部分组成。
(2)分类:A、B染色质、巨大染色体。
其中巨大染色体又分为多线染色体、灯刷染色体5、染色体的超微结构P26:两条反向平行的DNA双链。
:6、一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X)。
7、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
(2n)8、单倍体: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
(N/2)9、单体:指比正常二倍体缺少一个染色体的个体。
(2n-1)10、缺体:指比正常二倍体(2n)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
(2n-2)11、三体:指比正常二倍体多一个染色体的个体。
第一章 绪论
19
1.2.2状态与状态函数 状态性质的分类: 几何性质:体积、面积 力学性质:压力、表面张力、密度 电磁性质:电流、磁场强度 化学性质:摩尔数、摩尔分数
热力学性质:温度、熵、内能、焓、亥姆霍兹自由 能、吉布斯自由能
对于组成不变的均相封闭系统(简单可压缩系) 来说,两个独立的变量就可以确定系统的状态。
3
1.1.2热力学的发展史
1.1.2 热力学的发展史
科学予以知识,而历史予以智慧!一门科学的历史,
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部分。
热力学发展史,约可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此时期累积了大量的实验与观察的结果,并制造出 蒸气机,对于“热”的本质展开研究与争论。在19世纪 前半叶,首先出现了卡诺理论,热机理论(第二定律的 前身)和功热互换的原理(第一定律的基础)。
概括出的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为基础,引出热力学能、
焓、熵、亥姆赫兹函数、吉布斯函数,加上P、V、T等可
直接测定的宏观量作为系统的宏观性质,经过归纳与演绎 推理,得到一系列热力学公式、结论,用来解决物质变化 过程的能量平衡、相平衡和反应平衡等问题。
8
1.1.3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热力学的特点:不涉及物质内部粒子的微观结 构,只涉及物质系统前后状态的宏观性质。
33
1.2.4过程与途径 非静态过程不能用状态图上的一条实曲线来表示,为了
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用一条虚线来表示它,但是该曲线没
有其他的任何意义。
P
A
非静态过程
B
o
V
准静态过程是一种理想的极限,但作为热力学的基础,我 们要着重研究它。
34
1.2.4过程与途径
典型的几种过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第一部分学习指导生理学、机体、机体功能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学习生理学的目的。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一节兴奋性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繁盛反应的能(特征)。
一、刺激与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是引起反应的条件。
按刺激性质分为:物理刺激、化学刺激、生物刺激、社会心理性刺激(生理学多用电刺激)。
刺激具备的条件: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反应: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是刺激引起的结果。
反应的形式:兴奋: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或者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机体受刺激后,由活动变为相对静止,或者活动由强变弱。
二、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刺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兴奋性∝1/阈值。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兴奋性搞、反应迅速明显、能产生动作电位)。
三、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表1-1)表1-1 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分期对刺激的反应兴奋性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强大的刺激不起反应基本消失相对不应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降低超常期对阈下刺激其反应稍微增高低常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稍微降低绝对不应期的意义:决定组织单位时间内反应的最多次数。
第二节人体与环境一、人体与外环境外环境:人体生活的自然界,人体与外环境相互影响。
二、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稳态: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意义: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的反射。
生物化学绪论ppt课件(完整版)
1953 James D. Watson和Francis H. Crick提出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Maurice H.F.Wilkins和Rosalind Franklin发现 DNA螺旋结构。
Frederick Sanger完成胰岛素序列分析。
生化发展大事记
1955 Arthur Kornberg发现E. coli DNA聚合酶。 Mahlon Hoagland证明氨基酸参与蛋白质合成前需要 被活化。
➢ “燃烧”学说(Justus Von Liebig,19世纪20年 代) —动物通过呼吸获取空气中的O2,氧化分解摄 取的食物,产生水和CO2,并且释放热量,保持体 温,维持活力。
➢ 物质代谢概念的产生 —比希将食物分为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类主要
成分,并提出物质,生物化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 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领头学科。
一、概念:
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 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 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 代谢与调节、及其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 基础和调控作用的科学。
生化的初级阶段:生物体内的物质,如糖类、
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等,它们的组成、结构、 性质、功能等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to Biochemistry
生物:有生命现象 的物体 —— 新陈 代谢,遗传与繁殖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第一章绪论技术术语1.被控对象 :是指要务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施或生产过程。
2.被控量:表征被控对象工作状态的物理参量 (或状态参量 ),如转速、压力、温度、电压、位移等。
3.控制器:又称调理器、控制装置,由控制元件构成,它接受指令信号,输出控制作用信号于被控对象。
4.给定值或指令信号 r(t) :要求控制系统按必定规律变化的信号,是系统的输入信号。
5.扰乱信号 n(t) :又称扰动值,是一种对系统的被控量起损坏作用的信号。
6.反应信号 b(t) :是指被控量经丈量元件检测后回馈送到系统输入端的信号。
7.偏差信号 e(t):是指给定值与被控量的差值,或指令信号与反应信号的差值。
闭环控制的主要长处:控制精度高,抗扰乱能力强。
弊端:使用的元件多,线路复杂,系统的剖析和设计都比较麻烦。
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稳固性迅速性正确性稳固性和迅速性反应了系统的过渡过程的性能。
正确性是权衡系统稳态精度的指标,反应了动向过程后期的性能。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拉氏变换的定义:F ( s) f ( t )e- st d t几种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1.单位阶跃函数1(t)2.单位斜坡函数3.等加快函数4.指数函数e-at5.正弦函数sin ωt6.余弦函数cos ωt7.单位脉冲函数 (δ函数 )拉氏变换的基本法例1.线性法例2.微分法例3.积分法例Lf ( t )d t1F ( s )s4.终值定理e( ) lim e( t ) lim sE ( s)ts 05.位移定理L f (t)e 0 s F(s)Le atf ( t )F ( s a )传达函数: 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 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称为系统 (或元零件 )的传达函数。
动向构造图及其等效变换1.串连变换法例2.并联变换法例3.反应变换法例4.比较点前移“加倒数”;比较点后移“加自己”。
5.引出点前移“加自己”;引出点后移“加倒数” 梅森( S. J. Mason )公式求传达函数典型环节的传达函数 1.比率 (放大 )环节 2.积分环节 3.惯性环节 4.一阶微分环节 5.振荡环节G ( s)12 s 22 Ts 1T C ( s ) = 1 n6.二阶微分环节( s )P k kR ( s )k 1第三章时域剖析法二阶系统剖析2nKJF2nJ2 n(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1.过阻尼 ξ>1 的状况 :系统闭环特色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
(完整版)安全系统工程
安全系统工程第一章绪论-安全系统工程概述1.系统: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理解、掌握)2.系统的特点: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功能性,有序性,环境适应性。
(理解、掌握)3.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理解、掌握)4.安全系统工程:是采用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预先识别、分析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评价并控制系统风险,使系统安全性达到预期目标的工程技术。
(理解、掌握)5.系统的分类(熟悉)a)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b)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c)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d)控制系统和行为系统e)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开放系统指系统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
封闭系统则相反,即系统与环境互相隔绝,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
f)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6.系统原理:(熟悉)指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a)整分合原理: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地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整分合原理的主要含义: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
把握时机,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计划,不断改善分工(明确分工),适时综合协调。
b)反馈原理:现代高效率的原理,必须有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这就是反馈原理。
如果反馈使系统的输人对输出的影响增大,导致系统的运动加剧发散,这种反馈叫正反馈;反之,如果反馈使系统的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减小,使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收敛,趋向于稳定状态,则叫做负反馈。
反馈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控制系统本身接收、处理、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如何;二是反馈系统能否保证灵敏、正确、有力地反馈信息。
c)弹性原理:管理是在系统外环境和内部条件千变万化的形势下进行的,管理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授课单元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和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熟悉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微生物学的分科,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二、微生物的定义和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三、微生物学的分科和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四、微生物学发展史、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做出的重要贡献五、微生物学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1. 医疗保健上六大“战役”2. 微生物在工业发展中的六个里程碑3. 微生物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六、微生物学的在工业生产中的发展趋势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处理重点:本章“绪论”意在为刚开始接触微生物学课程的学生讲清楚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什么微生物和什么是微生物学。
前者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五个基本属性等内容,而后者则包括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过程(微生物学简史)、微生物与工业生产的关系、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分科、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等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所覆盖的内容包括(1)和(2)(1)微生物是生物界中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其特点是:形态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或看清)、结构简单(单细胞,简单多细胞和无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进化地位低(原核类、真核类、无细胞类)。
(2)微生物所包括的具体成员:原核类(真)细菌(Bacteria)(“三菌”:普通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古生菌(Archaea)(多数种类能生活在与地球进化早期环境相似的极端环境下,包括嗜热菌、嗜酸嗜热菌、产甲烷菌、嗜盐菌等)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真核类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非细胞类(真)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本课程所要重点介绍的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噬菌体为主)。
(3)由于近年古生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因此要对古生菌有所强调,使学生对古生菌有一个总体的概念,有关其细胞结构和进化地位将放在后面章节中介绍。
虽然从细胞结构而言,古生菌同细菌一样都属原核生物,但两者具有不同的进化路线,在细胞壁、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古生菌是一群生活在与地球进化早期环境相似的极端环境(如高温、高酸、高碱、高盐、高压等)下的微生物(4)对微生物领域的界定:微生物一般定义为:绝大多数凭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或看清,以及少数能直接通过肉眼看见的单细胞、多细胞和无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但近年发现有的细菌是肉眼可见的,因此,著名微生物学家Roger Stanier提出,微生物领域的界定,不应仅根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研究技术。
2.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说明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2)强调在五大共性中,“体积小、面积大”是最重要的属性,微生物由于形态微小而造成小体积大面积系统,是它们有别于所有大生物的本质属性,因而产生了一系列与高等动植物不同的特性,主要有五点:即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3.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1)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易、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学科。
(2)介绍微生物学的具体分科和目前国内在相关微生物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单位和院校。
本课程是在普通微生物学的基础上,介绍在食品、发酵、医药领域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
(3)微生物学的根本任务包括两个: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腐败微生物)。
前者是从事生物工程和发酵工程研究所侧重的方面,而后者是从事食品微生物研究所侧重的方面。
难点:1. 微生物学发展史(1)微生物学发展史分为五个时期,即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在介绍大致年代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介绍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具体事例来说明各时期的发展水平。
如史前期:人们凭经验自发地与微生物打交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曾利用微生物进行曲蘖酿酒方面做出过较大贡献;初创期:人类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个体,但停留在形态描述阶段,其代表人物是列文虎克(微生物学先驱,制造过400多架单式显微镜和放大镜,放大率一般为50~300倍);奠基期:代表人物是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和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根据曲颈瓶实验,彻底推翻了“生命自生说”,建立了研究微生物的独特方法和技术,分离出了许多重要病原菌,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生理学研究水平,微生物学科开始形成;发展期:E. Buchner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的研究,开创了生化研究的新时代,出现了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热潮(“酶猎人”、“抗生素猎人”、“维生素猎人”),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应用微生物分支学科扩大(如抗生素学等);成熟期:1953年,Watson 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表明生命科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阶段。
(2)通过生动事例来介绍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和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对微生物学发展所做出贡献,并在科学思维观和科学家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方面给学生以启迪,如通过曲颈瓶实验的设计无可辩驳地否定的生命的“自生说”;鸡霍乱减毒疫苗和狂犬减毒疫苗的发现过程和证实实验;琼脂作为理想的培养基凝固剂的使用等。
2. 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发展所做出贡献和发展趋势(1)简单介绍微生物学在整个生命科学带领下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例如:生命学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如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对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影响等。
(2)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展望:1)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将全面展开;2)微生物自身的特点(共性和特性)将会更加受到关注和利用;3)与其他学科实现更广泛的交叉,获得新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手段(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微生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既给人类带来无数益处(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及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在冶金、石油、能源、材料及信息等方面的应用),又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对微生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引起学习和探索微生物的兴趣(学生参与的方式,以调动学生参与的意识和活跃课堂气氛)。
(2)其余内容采用教师讲授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板式设计一、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既给人类带来无数益处,又给人类带来灾难。
二、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 什么是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1)定义: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直径< 1um )的总称。
(2)特点:小(个体微小),简(结构简单), 低(进化地位低)。
(3)成员:原核类(真)细菌(Bacteria)(“三菌”:普通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古生菌(Archaea)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真核类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非细胞类(真)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2.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 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2) 吸收多,代谢快(3) 生长旺盛,繁殖快(4) 适应性强,易变异(5) 分布广,种类多三、微生物学的分科、微生物学的任务1.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易、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学科。
2. 微生物学的分科3. 微生物学的任务: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四、微生物学发展史五个时期1. 史前期(曲蘖酿酒)2. 初创期(形态学研究,列文虎克——微生物学先驱)3. 奠基期(生理学研究)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1)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2) 发现并证实每种发酵都是由特定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引起;(3) 免疫学(预防接种)(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等)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1)创立研究微生物的系列独特方法(纯培养方法,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等)。
(2)提出柯赫原则(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4. 发展期(生化研究):E. Buchner: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寻找微生物有益代谢产物(“酶猎人”、“抗生素猎人”、“维生素猎人”)5. 成熟期(分子生物学研究)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工程(Biotechnology):70年代兴起,五大工程(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反应器工程)五、微生物学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1. 医疗保健上六大“战役”(1)外科消毒术的建立(J. Lister,1865年)(2)寻找人畜病原菌(麻风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3)免疫防治法的应用(牛痘;菌苗、疫苗、类毒素、抗血清;卡介苗)(4)化学治疗剂的发明(“606”(砷凡纳明);“白浪多息”磺胺)(5)抗生素治疗的兴起(1929,Fleming 发现青霉素;1944,Waksman找到链霉素等)(6)利用工程菌生产生化药物(干扰素;胰岛素、激素等)2. 微生物在工业发展中的六个里程碑(1)自然发酵与食品、饮料的酿造(2)罐头保藏(1804年)(3)厌氧纯种发酵技术(丙酮、丁醇、乙醇等,20世纪初)(4)深层液体通气搅拌培养(抗生素、有机酸、酶制剂,40年代)(5)代谢控制理论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谷氨酸,1956;肌苷酸,1966年)(6)生物工程的兴起(70年代初;80年代出现基因工程产品,如:胰岛素、ɑ-干扰素、乙肝疫苗等)3. 微生物学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作为理想实验对象,促进了重大生物学理论问题的突破(2)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细胞的人工培养,突变体筛选,DNA重组技术)(3)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模式生物,基因与基因组功能研究的工具)六、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1)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将全面展开;(2)微生物自身的特点(共性和特性)将会更加受到关注和利用;(3)与其他学科实现更广泛的交叉,获得新的发展。
六、思考题1. 名词解释:微生物,科赫法则,自生说2.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其中哪一个最基本?3. 微生物学研究的任务。
4. 简述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所做出的主要贡献。
5. 试述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