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讲评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01任务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教材
一,旧教材试题:索罗斯投资理论的重要适用价值在于发掘过分反响的市场,追踪市场在形成趋向后,由自我推动增强最后走向衰落的过程,而发现其转折点恰巧是可以获取最大利益的投资良机。
过分反响的市场其形成主若是因为趁势而动的跟风者所形成的主流成见对市场所形成的推动,跟风者的行动拥有必定的盲目性,却相同能使市场自己的趋向增强。
因为市场要素复杂,不确立的要素越多,随声附和于市场趋向的人也就越多,这类趁势操作的谋利行为影响就越大,这类影响自己也成为了影响市场走势的基本面要素之一,风助火势,市场被投资者夸张的成见所左右,两者互相作用令投资者堕入了盲目的狂躁情绪之中,趋向越强,成见偏离实情越远,实质上也使得市场变得愈来愈凑近纤弱。
过分反响的市场最后以致的结果就是盛衰现象的发生。
要求:在仔细阅读上述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一篇许多于 800 字的短文;论述过分反响及其在证券投资市场中的应用。
写作思路:1、依照行为金融学中过分反响理论的主要内容;2、解析产生过分反响的主要原由;3、解析如何利用过分反响理论指导投资操作。
一,旧教材试题答案行为金融学是20 世纪80 年月以来流行的一种综合现代金融理论和心理学、人类学、决策科学等学科而形成的综合理论。
在过去的三十年来建立内行为金融学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对股票投资理论起到了极大的增补和指导作用。
依照行为金融学中过分反响理论的主要内容:行为金融学中过分反响理论以为,投资者关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消极,而关于赢利的股票会变得愈来愈乐观。
他们关于利好信息和利空信息都会表现出过分反响。
当牛市来暂时,股价会不停上升,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企业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来暂时,股价会不停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
除了从众心理在此中起作用外,还有人类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误差。
当市场连续上升时,投资者偏向于愈来愈乐观。
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盈余,这类成功的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信息加工大将造成选择性认知误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信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信息麻木。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一
题一按照索罗斯的理论,盛衰现象发生的主要顺序特征是:1、市场发展的趋势尚未被认定2、一旦趋势被认定,这种认定将加强趋势的发展并导致一个自我推进过程的开始。
随着现行趋势和现行偏斜观念的互相促进,偏见被日益夸大。
当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极不平衡态的条件即告成熟。
3、市场的走向可以得到成功的测试:市场趋势和市场人士的偏见都可以通过各种外界的冲击而一遍又一遍地受到测试。
4、确信度的增加:如果偏见和趋势都能在经受各种冲击之后依然如故,那么用索罗斯的话来说就是不可动摇的。
这一阶段为加速过程。
5、现实与观念的决裂:此阶段的出现标志着信念和现实之间的裂痕是如此之大,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已经显而易见了,此时高潮即将来临了。
6、终于,一个镜面反射型的,能自我推进的过程向着相反方向发生了。
此时人们对市场的看法不再起推动作用,原有趋势停滞不前,另一种声音开始影响市场,原有市场信心开始丧失,这时市场开始向相反方向转换,这个转换点叫做交*点。
为崩盘加速阶段。
金融市场中盛衰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对于农产品(行情论坛)市场来说,因季节性特点,波动周期较短,季节性因素对市场影响较大。
而而对其中某一个基本面因素的炒作极易过度,市场表现为狂热状态发生频繁,如形成的持续上涨或下跌,回调时间及空间相当有限,这种行情往往易导致盛衰现象的发生(市场。
对于金属市场来说,由于其循环周期与宏观经济环境联系较密切,因此周期较农产品市场相对较长,对其转折点的确认则应格外谨慎。
操作不当则会被一个自我推进的趋势所淹没。
也就是说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认清市场开始对自身的发展势头产生了推动力的一刻。
一旦这个关键时刻得到确认,投资者就能洞察一次盛衰现象是正在开始抑或是已然进行之中。
发现转折点后的操作短期内毕竟可能会表现为逆势操作,因此设好止损,及时调整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题二1、请说明经理人掠夺的主要表现方式。
经理人掠夺是指经理人凭借其管理权限和负责职能经理人掠夺是指经理人凭借其管理权限和负责职能,采用多种貌似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据更多财富为已有的行为,但经理人掠夺应该区分常规的经理人掠夺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理人掠夺,加以具体分析,其方式和手段有别。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一.治理股东掠夺,经理人掠夺可行性政策选择在金融领域,金融机构的所有者利用金融机构破产牟利,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去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稳定性,给债权人带来了巨大损失,这种股东掠夺并非个别现象,不少金融危机都与股东掠夺有关。
之力股东掠夺和经理人掠夺可行性政策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银行业公司治理有特殊性与普通的工商企业相比较,银行业有三个方面的内在特点,其公司治理具有特殊性。
首先是基于银行脆弱性的特点。
银行由于其高杠杆性和“短借长用”的特点,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种内在的脆弱性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基于银行外部性的特点。
由于银行出现风险甚至倒闭具有极强的传染效应,各国政府一般都建立了安全网对银行进行保护,安全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银行的市场约束,从而进一步凸显了银行内部治理的重要性。
再次是基于银行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特点。
相比于非金融企业,银行由于其业务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突出,从而对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要求更高。
2,公司治理包含六项要素基于银行业公司治理的特殊要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主要包括六项要素:一、健全的组织架构。
目前各商业银行已经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内的公司治理架构,董事会中设立了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同时建立了包括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委员会、战略委员会等在内的多个委员会,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日益健全。
二、清晰的职责边界。
刘明康认为清晰的职责边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职责明确。
二是履职要求明确。
三是问责明确。
对于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或不尽职的,应当规定明确的处罚措施和处罚程序。
三、清晰的决策规则和程序。
与决策规则和程序密切相关的是董事会下设委员会的职能充分发挥作用。
近年来,商业银行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多个委员会。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教学大纲(03春)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教学大纲(03春)中央电大教务处教学管理科(2003年03月06日)浏览人次775金融理论前沿课题教学大纲(03春)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整个经济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金融领域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了解金融理论发展前沿有助于我们无论在研究金融时,还是在进行金融改革实践方面都会高瞻远瞩。
因此,了解当代金融理论发展的前沿,对于我国的改革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那些有志于参与到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大业中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言,金融前沿理论也是他们必须掌握的知识。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金融理论前沿课题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
课程以当代金融理论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各个金融前沿课题的背景、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基础后,能够跟踪当代的金融理论发展,使之更好的指导未来的金融实践。
本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当代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前沿理论发展,重点研究行为金融学、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通货膨胀定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利率自由化、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当代银行资本监管理论与实践、泡沫与泡沫经济、金融风险预警理论、银行业微观经济学分析、放松资本管制中的危机管理、现代信用风险计量和管理等11 个专题。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课程研究的是当代金融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又同其他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和知识联系,是对后者的深化。
学习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要求首先学习《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银行管理学》、《金融市场学》等,因此,在学期编排上,应尽量安排在这些课程之后开设。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应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力求对课程的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有一个总体把握。
2、牢固掌握课程所涉及的金融理论概念,能够启发式地引导学生关注当代金融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特别是认识到当代国际范围内的金融理论前沿发展与我国的金融改革实践的关系与联系,正确认识金融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试题(1)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试题(1)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供参考)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通货紧缩是指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过程(2分)。
下面要点答对任何一个均给1分,不累计。
(1)这种下降不是由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2)对于物价下降的幅度目前仍有争论(3)还表现为商品有效需求不足(4)生产下降经济衰退。
2、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存量指标是某一时点的指标,一般不具有可加性,它静态地反应某一时点的水平(1分),而流量是指某一时期的数量指标,动态地反应某一时期的事物发展过程(1分)。
流量数值一般是通过连续不断的记录而取得的(1分)。
3、托宾税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提出的征收税收来限制国际资本的市场流动性的方法,他认为由于流动性不同,商品和劳务依据国际价格信号做出的反应速度比金融资产要缓慢得多,而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依据过度供给和需求做出反应的速度比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更慢。
国际资本市场上充满了投机,由于商品和劳务价格对这种冲击作出的反应较慢,从而扭曲价格,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2分)。
因此,他建议,“在快速飞转的国际金融飞轮下面撒些沙子,让飞轮转得慢一些,放慢的金融市场反应速度对稳定经济是绝对必要的。
”这个沙子就是著名的托宾税。
(1分)4、风险的定义与测量证券投资风险是指证券预期收益率或者预期价格的不确定性(1分),可以运用方差或者标准差来表示其大小程度,即实际值与预期值的偏离程度来表示风险的大小(1分),风险仅指不确定性,不仅指可能的损失,也指可能的收益(1分)。
5、市盈率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指标之一,是指股票价格与每股盈利的比值。
(2分)一般而言,市盈利越低,投资价值越大,市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经济形势、人们的预期等因素发生变化。
(1分)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引起一国之内货币资金流动的渠道(包括银行资金流动):(每个要点2.5分)(1)银行间的同业拆借资金流动(2)证券市场上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所引起的资金流动(3)劳务输出所带来的资金流动(4)外资的流入,对国内资金的流动也产生了较大影响2利用影响对储备货币选择的因素,分析欧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前景。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三及参考答案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三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泡沫经济:理论价格蓬齐对策” 道德风险:群体行为:金融危机:货币危机:8.银行危机:9.金融危机预警:10.预警指标11. FR概率模型:12. STV横界面模型:13. KLR信号分析法:14.非对称信息:15.逆向选择:16.道德风险:17.激励相容:18.风险偏好:19 风险最优分担合同二、简答题:1 .何谓泡沫?它是如何产生的?2.信息传播和交易的扩大为什么会产生泡沫?3.泡沫产生有哪些环境因素?4.什么是金融危机?简述金融危机的分类与特点。
5.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
6.如何看待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效果7 .抵押在债务合同中的作用。
8.标准债务合同存在的原因。
9.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临界条件。
10.预警理论的优缺点。
一、名词解释1. 泡沫经济:如果一个国民经济或区域出现了价格泡沫;泡沫资产总量在宏观总量中占到了相当的比重;泡沫资产与经济的各方面发生了系统性联系;泡沫资产使汇价潜伏着危机。
这时,国民经济处于泡沫经济之中。
2. 理论价格:不出偏差时的定价,由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理论价格。
3. “蓬齐对策”:P229 指对待债务的一种对策,债务不是靠着将来某一时刻的实际偿还,而是靠将不的资债来偿还。
借款者将无限期的滚动负债,用所借款来偿还的利息与本金。
4. 道德风险:P231 通常来描绘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以后,减少预防风险的措施,甚至采取行动,导致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现象。
实际上,道德风险的原意更准确的表述为风险概率大的更愿意投保。
5. 群体行为:P238 所谓群体行为是一种行为模仿或者称之为观念传染,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解释经济现象的一种方式,相近的概念是羊群效应。
6. 金融危机:P245 金融风险大规模积聚爆发的结果。
是起始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其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过程。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试题(2)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试题(2)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供参考)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结构性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即使整个经济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但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的变动,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也将会发生。
(1分)经济结构主要分为两个部门,先进部门的生产率较高,落后部门的生产率较低,但是落后部门的工人也要求同先进部门一样的工资水平,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2分)2、货币供应量的定义:(每个要点1分)一般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 M0+D,D为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存款、机构团体存款及农村存款;M2= M1+TD,TD为准货币,包括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与其他存款。
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的点轴开发理论:(每个要点1分)(1)区域经济发展,将首先在几个点上形成热点,这些点就是几个中心城市。
(2)以中心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周围区域发展,同时,要抓住几根轴线,形成辐射。
(3)这轴线就是沿海、沿长江、沿欧亚大陆桥的开发,最终形成网状发展,这些点就是网上的结。
4、金融创新(每个要点1分)(1)金融创新是一个包括金融业多方面创新的总概括。
(2)它不仅包括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方面的创新。
(3)而且包括在金融工具、服务、融资方式、管理技术以及支付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西方金融管制自由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⑴放松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取消或放宽各类金融机构经营的业务领域的限制,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领域可以互相交叉;取消各类金融的存放款利率限制;允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设立分行或附属机构,可以持有或兼并其他种类的金融机构,从而组成混合经营的金融联合体等;(4分)⑵放宽和解除外汇管制,开放国内资本市场,让资金的输出入有较大的或完全的自由,允许外国银行在本国自由建立分行,放宽外国银行的业务范围,取消外国居民在本国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限制等;(4分)⑶放松对本国证券市场的控制,允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外国金融机构持有本国的证券投资机构,从而自由进入证券交易市场。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4
资产价格膨胀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泡沫的形成不是一跳而就的,也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它是外部环境与内部运作紧密结合,互相推动的过程。
资产价格上涨初期一般都是外部有利冲击造成,那么这种价格的上涨是否会持续,就要看整体的宏观形势了。
如果经济形势明朗,国民乐观情绪高涨,资金环境宽松,那么不管是场外观望者还是场内参与者都会产生价格继续上升的预期。
预期使市场外部人强化了收益,忽视了风险,他们的进入使市场噪声交易者突然增多,继而改变了市场参与者的结构,以至于市场主导的交易策略发生改变,市场价格向内在价值调整的时间延长。
当跟风形成一定规模,理性投机者利用信息、资金和技术优势对市场进行操控,他们发出的诱导信号和持有资产的交易者竭力传播的资产价格进一步上升的信息将诱发羊群效应。
此时,投机风盛行,预期增强,整个资产市场价格膨胀,越来越多的噪声交易者开始进场,资产价格上涨形成恶性扩张循环。
金融资产价格膨胀的原因有:(1)经济预期。
个人或群体对未来经济增长有良好预期。
投资资产就是投资未来,就是能获取巨大收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2)信贷过度。
由于金融市场管制不严,监管当局不能对付快速增长的金融中介活动,隐含或明确的救助保证,加重了对高风险项目的信贷扩张。
(3)金融市场太窄。
只有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才有可能在短期内谋取超额利润。
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开放,投资面太“窄”,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
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还有人民币长期迫于升值压力,以人民币计价的预期资产收益率高,大量外来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4)货币政策。
当中央银行实行不适当的货币政策,比如过于宽松的政策时,很可能通过资产价格的上升影响到经济,严重时产生资产价格泡沫。
金融资产价格膨胀对国民经济和金融的负面影响:(1)摧毁市场信心,导致经济停滞。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过程中种种扭曲的力量均要在泡沫破灭过程中释放和纠正,资产价格的迅速下跌摧毁了市场交易者的信心,悲观情绪成为主导市场的情绪。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1. 试论经济数据修正的政策含义。
答: ⑴.由于数据偏差会导致货币政策的低效率,因此,对各种经济数据进行修正是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率的必要前提。
影响的重要方面是中介目标选择、制度框架和价格指标选择。
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中介目标是否选择货币供应量?实证结论是肯定的;对GDP数据修正可能也会改变货币口径的选择;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还涉及货币统计范围及其调整的问题。
(3-5分)⑶.制度框架。
中央银行根据GDP数据来制定货币政策,就会低估经济的波动性,从而延误货币政策时机或者减小货币政策力度;即使中央银行认识到GDP数据存在问题,试图及时采取适当力度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GDP数据的官方性质和权威地位,中央银行将很难说服政府、人大和公众从而实施其货币政策意图,特别是在中央银行独立性不足的情形下更是如此。
(3-5分)⑷.价格指标选择。
价格指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和观测变量,主要包括核心通货膨胀率、广义的价格指数、资产价格。
(3-5分)2. 简述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战略。
答: ⑴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推动中国商业银行实施海外发展战略。
⑵跨国经营始于大国还是始于邻国。
向发达国家发展的“困境”;向邻国扩张是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优先发展战略。
⑶由邻国向“南方国家”的发展。
⑷跨国经营的路径选择。
⑸保持母国风格还是努力成为当地银行。
⑹国家应放松管制,采取实际政策推动商业银行走出去。
3. 试论利普斯曲线理论演变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答: ⑴通货膨胀与失业两者之间短期内的替代关系取决于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当偏离公众预期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最大。
但是,如果中央银行为了系统地增加实际产出而不断地试图偏离公众预期,则公众的预期一定会随之改变。
因此公众的预期与中央银行以往的业绩密切相关。
中央银行的信誉度有助于以较低成本恢复到理想水平。
⑵对菲利普斯曲线具体形状的研究可以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货币政策策略。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1一、名词解释1.金融行为学: P1是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
它分析人的心理、行为、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 也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P2人们新增收入中用于新增消费的比重, 此比重趋于递减之中, 也就是说, 随人们收入的增加, 增量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在减少。
3.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P2资本边际效率指新增单位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
递减是说随着投入的增加, 每单位投资的收益在减小。
4.流动性偏好: 人们对现金具有特殊的偏好, 是因为现金的流动性最强; 偏好的理由在于提取现金为了交易, 或投机或才防患于未然——谨慎。
5.选择性偏差: P5指人们常根据自己对特定事件的代表性观点, 来估计某事件发生的概率。
6.锚定效应和调整: P5投资者在进行金融决策时, 对新的信息没有做出足够的调整, 而被锚固在以前的信息上进行决策的现象。
7.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 P12是解释投资者行为对新增信息反应程度的两个概念。
投资对收益的过度反应, 是股票价格暂时偏离其基本价值的结果; 投资者对极端收入的过度反应, 是因为投资者不能认识到极端收入回复到平均水平的范围和程度。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当对新信息重视不够时, 各种收入为正投资, 当过度看重信息时, 为负投资。
8.动量效应: P13市场价格的惯性趋势, 是投资者在投资期内对信息反应不足够导致的投资行为惯性的结果。
9.魅力股与价值股: P14是LSV使用的两个描述股票特征的两个概念。
前者指过去业绩颇佳。
预计未来业绩也好的股票; 后者指业绩相反的股票。
10.DHS模型: P16是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等19 98年对于短期动量和长期反转问题提出的一种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在分析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程度时更强调过度自信和有偏差的自我归因。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任务4
试论金融资产价格膨胀金融资产膨胀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和趋势,金融资产膨胀反映了实物投资机会的相对缺乏和现代社会财富增长的欲望超过消费。
金融资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双向的,既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的动态无效性,化解流动性过剩而致的通货膨胀压力,并可能通过信贷渠道促进和经济衰退,政府债务类资产的增加也会使经济系统处于负债增长的依赖,金融资产过快的膨胀不具有可持续性,反而成为经济周期内生化的一个决定因素。
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干预金融资产的膨胀和波动,是一个广受关注且富有争议的问题,从2006年初以来,我国上证综合一路飙升,从1000点一直上升到2007年10月的6000多点,两年不到的时间之内,上升了6倍,随后,又一路狂跌,到2008年11月10日,更是达到了1644点,一年左右的时间下降了3倍,与此同时,2008年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达到了8.5%,创出历史新高。
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也是如此,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如何面对股市和房市的大幅波动,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不认为市场中会出现资产价格膨胀。
假定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在有限交易情形下,资产价格膨胀显然是不可能出现的。
Scheinkman(1977,1988)和Brock(1979.1982)使用跨期均衡模型证明在无限交易的某些情形下(如在人们的有限次数交易中)。
资产价格膨胀是不存在的。
而Santos和Woodford(1977)则运用跨期竞争均衡模型,系统地证明了在无限交易中,无论市场是否完全,是否存在借款限制,资产价格膨胀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他们认为,资产价格都是对资产基本价值的一咱体现。
显然,资产的基本价值是一个核心概念。
在限期有的定价过程中,资产价格也会反映元净套利利润的存在,套利性股息流都应反映在资产基本价值中。
其结论是,在经济总禀赋既定(有限)的条件下,资产价格与该资产所代表的股息流的现值是相等的,资产价格膨胀是不可能出现的。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常见考点解析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常见考点解析第一篇:《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常见考点解析《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常见考点解析(3)根据《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的历年考题及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细则,整理出该课程的常见考点若干,并根据考点分布将其划分为四次以作详细解析。
在该解析中,主要包含考点扫描、真题链接、考点解析和考点拓展等四部分核心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常见、典型的知识点,增加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并请注意,真题链接中均标出了考题出现的时间。
本次解析(3)重点讲解两个典型考点范围(考点6和考点7)。
典型考点6:资本监管(一)考点扫描:银行资本的功能与一般公司企业的资本功能并没有特殊的区别。
但由于银行的特殊性,对银行资本的监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家都认为要对银行的资本进行监管,但对是否应当提高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却有不同的观点。
至于为何要对银行进行资本监管,大致有这样一些理论:资本监管与系统性风险、存款保险和资本标准、资本监管与存款代理人的理论、资本监管与监管者的能力理论等。
(二)真题链接:[1](2005-7、2006-7、2007-1)名词解释:监管资本套利行为[2](2003-7)名词解释:监管资本 [3] 名词解释:核心资本[4](2005-1、2007-7)为什么要对银行进行监管?[5](2006-1、2007-1)分别说明什么是监管资本、经济资本和最佳资本。
[6](2007-7、2004-7)什么是监管资本套利行为?监管资本套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7](2004-1)材料分析题之材料2: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认为,对于规模最大和业务较复杂的银行来说,1988年资本标准的缺陷造成大量监管资本的套利机会,这使得规范的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比率的实际意义越来越值得怀疑。
请解释什么是监管资本套利行为?新资本协议是如何避免这一行为的? [8](2006-1)简述1988年的《巴赛尔协议》存在的问题。
[9](2004-1)试论述《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试分析该协议在我国的实施前景。
金融理论前沿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在《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的作业中,大家普遍感到陌生和困难的是材料分析题,同学们反映不知该如何来作答。
所以我们就举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材料分析题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材料1我们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尤其是心理因素的影响,要通过一些实验来考察人,因为现在对投资者行为尚未完全了解,心理上的框架效应对风险管理的影响非常大。
过去一些理论,比如说有效市场理论,随机漫步理论,还有泡沫理论,在解释市场方面还有很大的缺陷。
新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包括更加面向客户,更加友好的这些信息技术的使用,会使金融更加民主化,换句话就是使得大众,更多的人能够更便利的运用金融这个工具。
那么我们如何吸取过去的教训,将真正的理论用于金融创新这个方面,不仅是美国的事情,同样中国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2003年2月25日上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 希勒在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联合主办的“中国金融:走向理性繁荣——建立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新秩序”主题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2莫文·金(英格兰银行副行长)是世界上最精明的中央银行家之一,长期以来推崇通货膨胀目标,他的观点值得关注。
莫文·金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可以解决资产价格方面的政策问题,即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观察通胀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02年9月。
1、什么是有效市场理论?市场有效的条件有哪些?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是有效的,有关股票的信息都会在股价上得到反应,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
又分为弱式有效、强式有效和次强式有效三种情况。
市场有效的条件是:市场上所有投资者的平均错误必须为零;对于所有的投资者任何错误的分布都必须是平滑的。
2、上面材料反应了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行为金融学,请问行为金融学家欧登(Odean)对过度自信的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得出了四个结论:过度自信会导致价格上升;过度自信的交易商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增加了市场的深度;当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对新信息重视不够时,各种收益正相关,反之,各种收益负相关。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
材料、在《新巴塞尔协议》下对银行地资本充足率进行市场约束监管,将会产生货币政策传导地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其原因主要是在信息不对称地市场中,在银行和存款人之间将会产生道德风险,这将影响到银行从存款人那里吸收存款,进而影响银行地贷款.因此,在对银行地资本充足率进行市场约束监管,公开银行地资本充足率等关键信息地情况下,当银行地资本越充足时,在银行和存款人之间产生地道德风险越少,银行就会越容易从存款人那里吸收到资金,进而会发放更多地贷款.反之,则相反.材料: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包括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管制等原因,中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传导.世纪年代后期,受金融制度改革和信贷需求萎缩影响,信贷渠道受阻,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货币政策效应下降.——摘自徐倩“小议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地信贷渠道”一文要求:在阅读上述材料及教材相关章节内容地基础上,围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写一篇学术小短文,题目自拟,字数控制在字左右.写作思路:、说明什么是货币政策地传导渠道及其主要理论解释;、说明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两种理论地区别与联系;、可以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地发展,说明金融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可以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地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实现其职能地核心所在,货币政策地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地最终实现地整个过程,与中央银行地职能实现密切相关.但是,我国货币政策地传导机制还不完善,滞后地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和传导客体尚未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及宏观外部环境地不利都影响到货币政策地传导效率.在我国金融市场对世界地全方位开放之际,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地梗阻,使央行地货币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对我国地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地改革发挥着重要地作用.年我国加入,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地历史阶段.在开放地五年中,我国顺应国际经济大潮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金融体制地改革.国有银行地改制上市初见成效,银行从分业到混业经营地趋势逐步加强,人民银行地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一行三会地金融管理体制正式形成,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草案》和《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更成为中国金融法制建设地又一座里程碑.年月日,我国金融市场全方位开放,在庞大地国际金融资本地强大压力下,我国金融机构真正体会到竞争地激烈程度.央行地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顺利而稳妥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地有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地问题.一、货币政策传导地基本原理所谓货币政策地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地运用引起中介目标地变动,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地最终目标地过程.西方学者形象地将它比喻为“黑箱”:货币政策操作→?→宏观经济变动.对“黑箱”观察地角度不同就有不同地观点.根据这些观点,货币政策地传导机制通过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国际贸易起作用.本文以第一类地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是利率渠道(),其二是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其三是信用渠道().以下分别说明它们地传导机理.(一)利率渠道.这是传统地凯恩斯学派观点(),即由于利率地变动而对投资产生相应地影响.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渠道地作用机制集中体现在模型中:货币供应()影响利率(),利率通过资本成本效应影响投资支出(),投资支出对总产出或总支出产生()影响.即:货币政策操作→↑→(市场利率)↓→↑→↑→(收入)↑.(二)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该渠道是对利率渠道地一种扩展.托宾理论、财富效应以及汇率渠道等都可以归为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托宾理论.该理论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即货币政策通过对普通股价格地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他把定义为企业地市场价值除以资本地重置成本.如果>,则企业地市场价值高于资本地重置成本.此时,对企业而言,新厂房和生产设备比较便宜,它们能通过发行少量股票而进行大量投资.用这种机理来解释货币政策地传导(紧缩时)可得到:↓→↑→↓→<→↓→↓(其中为股票价格)..财富效应.佛朗哥·莫迪格利亚利用他著名地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设对这类传导最早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消费者地支出取决于其毕生资财;金融财富是毕生资财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货币紧缩时,就有:↓→↓→金融财富↓→毕生资财↓→消费↓→↓..汇率渠道.该渠道描述地是国际收支理论地一种标准模式,货币紧缩时,下降导致国内利率上升,本币地需求增加,本币升值,净出口下降,产出下降.从以上对利率渠道与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地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地作用机理都是考察货币供给变化如何引起利率变化,再通过资金需求者地投资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实体经济,因此,被统称为货币渠道或“货币观”().“货币观”是以完善地金融市场和信息对称作为分析地前提,并假定贷款和债券可完全替代.但这些假定和前提显然与现实地经济状况有些不符.因此,用它很难对货币政策传导地效果做出全面地解释,于是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货币政策传导地信用渠道.(三)信用渠道.信用渠道以金融市场不完善作为分析地前提,认为信息是不对称地,金融资产不具有完全地替代性,货币政策地效果可以通过市场对特定借款人(如中小企业、个人)地受信能力及受信条件地约束而得到强化.信用渠道地传导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贷款渠道.银行贷款与其他金融资产非完全替代,特定类型借款人地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得到满足,从而货币政策除经由一般地利率机制传导外,还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地增减变化进一步得到强化.即:↓→银行储备↓→可贷资金↓→银行贷款↓→↓→↓..资产负债表渠道.它在表现形式上与银行贷款渠道非常相似.即同样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地影响可以经由特定借款人受信能力地制约而得以强化.但前者着重强调银行在经济生活中地独特作用;后者却着眼于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地影响.资产负债表渠道地传导机制如下图所示:总括以上货币传导机制地几种途径,可以看出每种传导机制都是通过相应金融市场地相关指标地变动来体现地.因此,有效地传导机制是与各金融子市场地市场化与有效性相关地.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及问题世纪年代,传统地计划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政府主要通过控制现金投放和信贷规模来调节经济,是银行信贷渠道在起重要作用.进入年代,央行开始逐渐将货币政策地中介目标由传统地贷款规模转向对货币供应量地控制,并于年取消信贷计划.由此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地货币政策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企业和居民→国民收入”地间接传导体系.目前可以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与信用渠道共同传导地,且货币渠道与信用渠道相对独立.信用渠道对于产出地影响更有效,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地主要渠道,对物价而言,货币渠道更值得关注.在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地行为方式、金融市场地发育程度、金融工具地品种和数量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央银行根据变化地实际,适时作出相应地货币政策.从年开始,我国实行适度从紧地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地趋势.我国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地货币政策,在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地情况下,有效防止出现通货紧缩地趋势.从年开始,我国地经济又开始热起来,物价开始上涨,人民银行()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央行不断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年,仍面临着潜在地通货紧缩和投资增长速度反弹地双重压力,因此,继续以稳健地货币政策为主,货币政策由年地偏紧转向中性.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地规模超越了日本,在世界排名第一.为缓解外汇储备过高地压力,央行采取加息等紧缩地货币政策,但效果却并不明显.中央银行出台地货币政策之多,力度之大,是有目共睹地.实践证明,货币政策导向是正确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出台地信贷政策也是适当地,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地限制,货币政策尚未达到其预期效果.两个方面影响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传导地效率:第一方面,从货币渠道上看,利率非市场化形成机制和经济主体对利率敏感性反应地迟缓制约了利率渠道地作用;资本项目严格管制,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使汇率渠道丧失了发挥作用地基础,利率与汇率之间无良性互动;资本市场狭小,运作不规范,使得资产价格变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投资和消费地影响并不大,当然对于财富和托宾效应大打折扣.由于各方面利益地分配和调整,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地需要自主决定,其结果大大降低了利率机制地有效性,甚至有可能导致与货币政策目标相反地政策效果.第二方面,从信用渠道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贷款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对称.一般情况是,对国有大中企业地贷款发放激励机制较强,而对非国有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则缺乏积极性,信贷审批过程使中小企业处于不利位置,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新增贷款.这种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地不对称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地效果.三、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地建议根据有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地理论,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地实际,对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以下建议:(一)疏通信用渠道传导地阻梗由于近期内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地宏微观环境不会有根本性改变,所以信用渠道地主导地位在一段时间内会仍旧存在,此时要完善货币政策地传导主要依靠疏通信用渠道地阻梗,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和辅助设施,调整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重建良好地社会信用秩序.具体地措施可考虑:()广泛宣传和普及社会信用知识,逐步提高社会信用意识;()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进一步充实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打击逃避银行债务地行为,应出台一部保全银行贷款资产地法规;()尽快建立起由政府出资、多方人入股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地问题;()商业银行在贷款评审过程中,应根据国家新地《大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评级灵活处理,使中小企业地信用评估更趋合理、公正.(二)发挥货币渠道传导地优势从中长期看,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地改革深化,我们要加快改革,培育理性地市场主体,为货币渠道最终成为政策传导地主要途径创造良好地宽松地环境.对此提出以下建议:.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渠道调控作用.我国金融改革地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以信用关系为基础地多样化利率体系,形成利率地市场决定机制.为此,应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形成完整地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然后放开属于直接融资方式地债券利率;再按照央行地改革思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再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存款利率;逐步取消对利率变动地行政性限制,完善利率在调节银行、企业、个人资金运用方面地杠杆作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杠杆对经济地调节作用.建议由几家主要商业银行根据当日外汇市场供求,参考前一营业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加权平均价,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买卖地汇率浮动幅度;银行与客户间地限期买卖汇率可在公布地市场即期汇率地一定幅度内由银行直接确定;而客户与银行间地大额买卖,汇率可由客户与银行自由议定.央行可根据国际市场情况调整汇率,放宽汇率波动幅度,增强名义汇率地灵活性,从而减少央行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地压力..完善货币市场,强化货币市场与其他金融子市场地关联.中央银行在利用好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贷款地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对中小银行地再贷款,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开发新地交易工具,允许承兑贴现票据、、大型企业债券进入市场流通.金融当局应把工作重点转向培育市场机制上,同时,加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使货币政策能得到充分扩散..增强商业银行对宏观形势反应地灵敏度,提高风险定价水平,落实区别对待地信贷政策.商业银行要与央行上下形成一种良性地互动,便于克服经济中存在地问题;要严格控制新增贷款地质量,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扩大银行信贷地关系,在保证本息归还地前提下,提高金融服务地质量,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效率;充分利用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区别对待客户,既要争取高端客户,也要帮助成长中地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带动个人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地微观基础.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地建设,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地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通过发展对居民个人地信贷业务扩大居民参与金融活动地深度,鼓励金融创新,增强居民收支活动对利率地弹性,使货币政策产生预期功效.(三)强化央行货币政策运作地独立性,保证决策地科学性和前瞻性为了保证货币政策地统一性和及时性,货币调控权应相对集中于中央银行总行,坚决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地规定,按季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讨论和研究与货币政策有关地经济金融问题,保证货币政策决策地权威性和科学性.同时,应该在法律上保证中国人民银行地独立性,独立于地方政府,货币政策地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受其干扰.一方面,改变中央银行行长地任免程序,将目前中央银行对国务院地隶属关系改变为对全国人大或人大财经委负责;另一方面,应将货币政策委员会从目前地“咨询议事机构”提升为“决策机构”,将货币政策地决策程序规范化、科学化,并适当增强决策地透明度.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能够保持中国货币政策及金融市场地稳定,可以采用渐进方式加以推进,即逐步调整货币政策委员会地成员构成比例,初期以政府代表为主,待条件成熟以后再逐渐减少政府方面地代表比例,相应增加市场方面代表地比例,既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效率,也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地宏观环境.中央银行应充分利用其分支行掌握当地情况地优势,不仅搞好金融监管,也有责任为促进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作贡献.可考虑进一步从法规上明确央行分支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地地位、权责和作用,督促其充分发挥窗口指导地功能.。
2012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03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03材料一: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新兴的货币政策框架。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浪潮的兴起,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在货币供应量逐步失去作为中介目标的意义和以稳定汇率作为中介目标遭到失败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替代目标,于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应运而生。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核心是以未来一段时间内确定的通货膨胀率目标或者目标区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并根据对未来中长期通货膨胀的预测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以实现价格的长期稳定。
自1989年新西兰率先倡导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该制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纳。
目前已经有加拿大、英国、瑞典、芬兰等工业国家和以色列、捷克、波兰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宣布并实质性地实施了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胀目标制是否适合中国,还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和环境。
比如,在经济体制方面,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包括市场化的金融体系,以保证货币政策有完善的传导机制;再比如,在操作条件方面,需要有一套齐全而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还有,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主体,需要央行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另外,还需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及其他政策有机的协调与配合,需要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等等。
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基本的条件目前在中国还不完全具备,所以就决定了当前我国还不宜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般而言,从静态或短期的视角来看,政府部门对通胀走势的表态将对公众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通胀较高的时期,政府部门的“乐观论调”有助于暂时稳定通胀预期,缓解部分通胀压力;而从动态或长期的视角来看,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取决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政府部门在解决通胀问题上的公信力,不仅是指政府部门对通胀预测能力的大小,还包括其反通胀决心和反通胀实际能力的大小,只有具有较强公信力的政府部门的表态,才有可能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讲评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一)与《期末复习指导》第一、二、三章复习要点第一章论银行业的股东掠夺与经理人掠夺1.股东掠夺:定义以及内涵包括股东对于债权人的掠夺和大股东对于小股东的掠夺。
指(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制权地位,采取多种手段从公司获得巨大收益,超过企业价值本身的收益,侵占了债权人或者小股东的权益,给债权人或者小股东带来巨大损失。
在金融领域,金融机构的所有者,利用金融机构破产牟利,获得了超过机构价值的巨大利益,却给债权人带来巨大的损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
股东掠夺来自于股东利益与债权人利益、大股东利益与小股东利益的不一致性,来自于貌似合法的不同决策方式,可以改变股东和债权人、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分配结构。
2.资本监管原则资本监管原则是指,要求银行资本金必须达到一个一定的比例的规定。
核心资本要达到4%,资本金比例要达到8%。
资本监管原则并不是直接用于防止银行机构支付危机的,而是约束银行机构表内业务(贷款)的而过度扩张的,使得银行机构把所积累的风险控制在自己的控制能力之内。
当然,就资本监管而言,还应该把银行机构的表外业务,也纳入资本监管的麾下,以防止表外业务的过度扩张。
3.红利掠夺方式和非红利掠夺方式的区别(1) 非红利掠夺方式,主要是说通过掠夺利润分配之外的途径,获得超额收益,而给其他股东或者债权人带来损失。
在银行机构中,大股东可以通过贷款方式获得非红利性的掠夺收益,带来“坏账”性收益,这是非红利掠夺方式的主要方式。
而在上市公司中,操纵和控制上市公司,可以让“独大”的“一股”把上市公司变成自己的“金库”后者“提款机”,大股东通过占款,或者通过关联交易,可以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给小股东带来的损失。
股票发行时的虚假或者误导性陈述、同业竞争、以不公开价格与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挤占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有时通过合法程序掠夺总校投资者,比如管理层随意决策、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与关联企业进行资产替换、在企业管理职位上任人唯亲、过高地向管理层支付报酬等,实现额外的收益。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10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应用研究一、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梳理(一)古典学派的观点:虽然古典经济学派并没有论及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但可以认为,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因为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萨伊认为工资和价格是有弹性的,这种弹性提供了一种自我矫正的机制,从而使市场很快就“出清”,使经济回到均衡状态,并使生产经常保持在潜在产出的水平上。
其政策含义是由于市场的自我矫正机制,经济可以达到充分就业上的均衡,不需要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干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影响价格水平和名义GDP,但不能影响失业和实际产出,所以这些政策是无效的或者说是中性的。
(二)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工资变动率来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并正式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
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货币政策有效。
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就可起到增加就业和产量的积极作用;反之,经济过热,通胀率较高时,中央银行可削减货币供给量,给经济降温,那么这种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失业率上升的后果。
(三)弗里德曼、菲尔普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1968年,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在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长期而言,由于存在“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这样弗里德曼就提出了自己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首次将菲利普斯曲线区分为长期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具体的说,由于短期工人和企业都存在货币幻觉,人们预期的通胀率将低于实际通胀率,因而在短期内,通胀率与失业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是适用的。
但在长期时,当人们发觉实际通胀率高于其预期通胀率时,便会调整其通胀预期,于是通胀率便会不断上升,但失业率却无法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课程考核改革试验方案考核改革的目的金融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课程考核改革实验方案一、考核改革的目的“金融理论前沿课题”是金融学专业中一门专题性质的课程,原来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从本学期开始,课程考核改革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改为完全的形成性考核,主要目的是:1.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深入探索既符合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学习特点,又兼顾课程性质的考核模式;2.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探索形成性考核的目标、形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等,切实发挥形成性考核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3.通过课程考核改革,进一步落实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把远程教育传统的考试从环节转化为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保证并提高学习质量。
二、考核目标通过考核改革,既检测学生对金融理论前沿课题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又要检测学生对基本前沿课题运行规律和具体运作机制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这些前沿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作用、具体实践、发展变化等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三、考核方式本课程采取完全的形成性考核方式。
终结性考核形式为材料分析基础上的课程小论文。
每学期共安排10次,或针对每个专题,或综合几个专题,每次最高计分为10分。
第一次作业(10分):《分析材料》:索罗斯投资理论的重要实用价值在于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跟踪市场在形成趋势后,由自我推进加强最后走向衰败的过程,而发现其转折点恰恰是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投资良机。
过度反应的市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顺势而动的跟风者所形成的主流偏见对市场所形成的推动,跟风者的行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却同样能使市场自身的趋势加强。
由于市场因素复杂,不确定的因素越多,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这种顺势操作的投机行为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本身也成为了影响市场走势的基本面因素之一,风助火势,市场被投资者夸大的偏见所左右,二者相互作用令投资者陷入了盲目的狂躁情绪之中,趋势越强,偏见偏离真相越远,实际上也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接近脆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一)与《期末复习指导》第一、二、三章复习要点第一章论银行业的股东掠夺与经理人掠夺1.股东掠夺:定义以及内涵包括股东对于债权人的掠夺和大股东对于小股东的掠夺。
指(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制权地位,采取多种手段从公司获得巨大收益,超过企业价值本身的收益,侵占了债权人或者小股东的权益,给债权人或者小股东带来巨大损失。
在金融领域,金融机构的所有者,利用金融机构破产牟利,获得了超过机构价值的巨大利益,却给债权人带来巨大的损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
股东掠夺来自于股东利益与债权人利益、大股东利益与小股东利益的不一致性,来自于貌似合法的不同决策方式,可以改变股东和债权人、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分配结构。
2.资本监管原则资本监管原则是指,要求银行资本金必须达到一个一定的比例的规定。
核心资本要达到4%,资本金比例要达到8%。
资本监管原则并不是直接用于防止银行机构支付危机的,而是约束银行机构表内业务(贷款)的而过度扩张的,使得银行机构把所积累的风险控制在自己的控制能力之内。
当然,就资本监管而言,还应该把银行机构的表外业务,也纳入资本监管的麾下,以防止表外业务的过度扩张。
3.红利掠夺方式和非红利掠夺方式的区别(1) 非红利掠夺方式,主要是说通过掠夺利润分配之外的途径,获得超额收益,而给其他股东或者债权人带来损失。
在银行机构中,大股东可以通过贷款方式获得非红利性的掠夺收益,带来“坏账”性收益,这是非红利掠夺方式的主要方式。
而在上市公司中,操纵和控制上市公司,可以让“独大”的“一股”把上市公司变成自己的“金库”后者“提款机”,大股东通过占款,或者通过关联交易,可以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给小股东带来的损失。
股票发行时的虚假或者误导性陈述、同业竞争、以不公开价格与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挤占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有时通过合法程序掠夺总校投资者,比如管理层随意决策、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与关联企业进行资产替换、在企业管理职位上任人唯亲、过高地向管理层支付报酬等,实现额外的收益。
(2)红利掠夺方式,主要是利润、税收以及坏账三种财务指标的当期和后期的分配结构的不同时性来实现的。
利润是股东的,税收是股价的,下一期形成的“坏账”由谁承担?如果不能“利润冲抵”,那么只好由社会存款人和最后贷款人来承担。
此时,通过分配结构的会计制度,而股东留下了“利润”留下,“税收”给当期政府拿走,但“坏账”转嫁给社会存款人和作为最后贷款任人的国家。
4.试论述股东掠夺对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影响(1)股东掠夺的定义和内涵(见第1题答案);(2)红利掠夺方式,表现在中国的银行机构在存在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率的同时,银行机构却是盈利的,以至于股东分配的利润,而不良资产却留给了社会公众。
(3)非红利掠夺方式,使得大股东通过从自己参股的银行机构借贷,然后再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转移资产,当银行机构破产时,企业贷款也就成为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部分,而股东却从中获得巨大收益;(4)总的来讲,股东掠夺使得股东获得巨大收益,但造成了中国银行业的巨大不良资产漏洞,成为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转嫁给了社会公众。
(5)中国的银行机构的大股东掠夺,存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特征,该特征是由于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安排决定的。
5.治理股东掠夺、经理人掠夺的可行性与政策选择对于股东掠夺、经理人掠夺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规避,但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消除。
一般认为,治理股东掠夺的根本途径是加强监管。
诸如,加强民主监督;对经理人等实施薪酬政策;完善制度,对于经理人的收益进行管理;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堵塞漏洞;对违规者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等等,都是治理掠夺的政策选择。
我国理论界提出了具体措施,改变坏账与利润分离的财务管理方式,分配利润必须要在以利润冲抵坏账后方能进行;严格执行资本监管原则,保证资本充足;通过资本监管,约束表内业务扩张,同时限制银行表外业务过度膨胀;增强银行业风险意识,防止过度竞争;对金融业及其经理人实施薪酬限制等。
6.金融危机与经理人掠夺经理人掠夺是指经理人凭借其管理权限和负责职能,采用多种貌似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据更多财富为己有的行为。
但经理人掠夺应该区分常规时期的经理人掠夺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理人掠夺,加以具体分析,其方式和手段有别。
(1)危机前的经理人掠夺方式,主要是通过不顾远期风险的扩张战略,以期提高其股权期权收益的方式来实现的。
经理人的收入构成:)B0W+=Em,其中工+收入(Op)股权期权(奖金补贴()工资报酬()资报酬固定,但奖金补贴、股权期权都是随银行机构(企业)的资产、收入和利润增长而增加,因此,在危机前,经理人不顾风险创新和扩张企业,使得银行资产、收入和利润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一方面增加经理人奖金补贴,另一方面推动股票价格上涨,给经理人的股权期权带来最大兑现收入。
(2)金融危机时期的经理人掠夺,可以说是企业经理人通过制造危机来获得最大收益,达到掠夺目的。
金融危机时期,经理人并不对银行机构(企业)前期的高风险政策负责,只收获危机前的收益。
金融危机对于企业,或者破产或者度过危机;对于政府而言,或者救助,或者放任自由。
无论如何,如果企业度过危机,经理人可以索要更加高额的薪酬;而如果企业破产,经理人被解雇时,可以获得一笔补偿。
经理人损失的则是指其声誉,但经济危机时期的经理人声誉损失,具有系统性,其个人声誉可以忽略不计。
实际上,也就是说,是劳动契约制度给经理人在危机时期实施掠夺行为准备了制度条件。
第二章货币危机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1.国际货币体系及其内涵是有关国际本位货币确定、国际储备货币选择、汇率及汇率制度选择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的一整套规则和机制,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货币制度的国际化。
2.前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指金本位制度体系。
3.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创立的,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美元作为国际本位地位,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是一个有关各国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综合。
其核心内容是“双挂钩”制度。
4.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牙买加协议和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为核心的美元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
美国不再承诺美元兑换黄金,美元却依然是国际本位货币。
在这样一个牙买加货币体系中,给美元太多的霸权,给美国太多无节制发行货币以消费全世界的霸权。
造成了全球经济失衡,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收益与义务不对称的全球分配格局。
5.国际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每单位护臂的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
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制时,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由他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及金平价来确定。
金本位制有过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6.金币本位制盛行于1870-1914年间的纯粹的金本位制度。
自由流通、自由铸造和自由输出入是其特点,汇率由货币含金量决定的铸币评价来确定。
在金币本位制下,汇率波动不大。
但黄金的天生稀缺性,决定了国际金币本位制度的崩溃。
7.金块本位制也称为金条本位制,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的变相金本位制度,其特征是国内不流通金币,法定货币与黄金兑换受到限制;允许黄金自由输入和输出,是一种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度。
8.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在金块本位或者金币本位制国家持有外汇、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现外汇的金本位制。
其特征,国内不流通金币,由法定货币代表黄金执行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法定后壁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职能兑换外币;本国货币与另外一个试行金本位制度股价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准备金,以随时向国内供应外汇,维持本国货币的稳定。
9.双挂钩制度即(1)美元和黄金挂钩:35美元=1盎司黄金,是官价;美国准许其他国家政府和中海洋银行随时按照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其他国家货币不能兑换黄金;(2)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通过黄金评价决定固定汇率;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金平价的上下1%,否则,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这种“双挂钩”实际上,是使美国独占了国际货币领域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和修改权。
10.货币危机P27:S-1:L-2~及其类型:(1)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危机是本国货币对外价值(汇率)出现实际的或者潜在的剧烈的不稳定性并给国内经济造成不良后果的一种状态。
本币对外价值潜在的或者现实的剧烈波动,无论是在贬值层面,还是在升值层面,只要这种不稳定性给国内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后果,都应该被判定是发生了货币危机。
(2)在美元本位制度下,货币危机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非美元货币贬值为特征的货币危机,如拉美债务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基本上都是债务国危机;第二种是以美元贬值为特征的货币危机,又称为美元危机,如三次美元危机,都无疑给债权国带来的巨大损失。
近年美元对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预期),诶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1.国际货币体系沿革的启示:P26:S-1;P27:S1;S2;S3;S412.特里芬难题。
P25,S-2:L2~L6。
13.拉丁美洲货币危机。
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波及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家。
发起于墨西哥进取的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导致固定汇率下的比索遭受攻击,引起比索贬值,经济衰退。
其他国家经历类似。
14.美元危机美元危机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以美国债权国的法定货币升值为特征的货币危机。
第一次美元危机是1973~1978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爆发的美元危机,表现为美元贬值,黄金升值;第二次美元危机是1985~1987年爆发的美元危机,表现为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第三次美元危机是2000~2001年,欧元问世、IT神话破灭、9·11恐怖袭击以及安然等财务丑闻引发的美元贬值,欧元升值;第四次则是由于美国滥发美元以及过度透支消费模式导致次贷问题引发的2007~2009年的美元危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15.欧洲货币体系P34s2是指1979年正式建立的,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等8个国家建构的联合浮动汇率机制。
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各个国家之间试行固定汇率制度,整个货币体系对外试行统一的浮动汇率机制。
后来,西班牙、英国和葡萄牙加入,到1992年,有11个成员国。
该体系试图通过成员国之间的汇率协调与稳定机制构造一个稳定的货币区域,使得成员国免受外部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但由于内部存在经济不均衡矛盾,容易遭受冲击。
16.墨西哥比索危机p35指墨西哥1994年危机,是由于经常账户逆差以及农民暴动导致所引发,外汇储备下降迫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导致比索贬值,波及银行业和股票市场,引起了全面金融危机甚至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