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7课 答司马谏议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书信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 B .故今具道.所以 道:说 C .辟.邪说,难壬人 辟:批驳 D .则非某之所敢知.知:明白【解析】 知:领教。
【答案】 D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社稷之臣也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解析】 A 项,为:介词,替/动词,是。
B 项,是:动词,认为正确/代词,这。
C 项,其:代词,自己的。
D 项,以:连词,来,表目的/介词,因为。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致..天下怨谤也B.于反复..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解析】A项,以致: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一设计理念:新课标理念(任务型学习) 单篇设计教学。
教材分析:位于《唐宋八大家选读》书信专题主题: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情境: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如何看待?如何评判?资源:重庆公交车坠江案始末、一则较流行的社会言论(佛系生活方式)任务: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活动: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议论评判的写作与交流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毛泽东研读韩愈文章的故事。
马云与金庸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什么?写作技巧和人文精神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些事件,你如何评判?现状是我们同学写议论文,不会讲理,往往是论据的堆砌。
其实,讲理有讲理的方法,《答司马谏议书》就是一篇完美的示范。
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堂另类的文言文课。
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探究说理方法:王安石政论文突出的特点是:结构谨严,说理清楚,行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
研读文本第二节,讨论作者是如何说理的?(检查预习)(一)分层次问题1:实施变法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问题2:王安石革新变法的理由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问题3:在王安石看来,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二) 如何说理?1.定角度(辨名实,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与革新变法名实不明)司马光3400余字,引经据典、恐吓威胁、面广量大,王安石从宏观角度着眼,综合分析,芟锄枝蔓,敏锐地弄清问题的实质,拎出要点,使得文意显豁,是非判然。
其起也,或从髙远处落墨,或直标题旨,或径为断案,或明揭要旨之定义與说,既善取势,又极简炼。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2、学习教学设计>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生字识记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
(2)姓。
恤(xù):<书>(1)顾虑,忧虑。
如:不恤人言。
(2)怜悯。
如:体恤。
(3)救济。
如:抚恤。
胥(xū):(1)<书>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书〉齐、皆。
如:万事胥备。
度(duó):<书>难测;估计。
如:揣度。
另读(dù):(1)计量长短。
如:度量衡。
(2)程度。
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
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
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
如:虚度光阴。
膏(gāo):(1)脂肪;油。
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
如:牙膏。
(3)肥沃。
如:膏腴。
晤(wù):见面。
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
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
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
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能够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诚信和忠诚的价值观念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词汇解释、例句分析等。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3. 学生准备课文和相关注释,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司马光和司马谏议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合作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诚信和忠诚的短文,可以是故事、寓言或议论文。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和写作练习进行点评和反馈,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阅读学生自行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8. 课程延伸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堂延伸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分析并评价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书信体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基本朗读节奏和停顿;(2)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2)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3)对文中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技巧;(2)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基本朗读节奏和停顿;(2)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讲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技巧,分析其巧妙之处。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模仿本文的书信体写作风格,写一封谏议信;(2)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 总结并记录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技巧;3. 根据本文的写作风格,写一封谏议信。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写作练习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答司马谏议书》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二、整体感知1、题目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2、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3、背景资料: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
教学设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三知识积累1、学习生字:强聒.(guō)卤莽..(lǔ mǎng)见恕.(shù)拒谏.(jiàn)怨谤.(bàng)利弊.(bì)不恤.(xù)盘庚.(gēng)胥.怨(xù)会晤.(wù)2、实词积累重念:又考虑到。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效的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观点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效的论证。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史记》相关内容,了解司马迁和司马光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期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文章的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文言文词汇的意思,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让学生翻译《答司马谏议书》,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2)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论证一个自己选择的观点。
2. 评价:(1)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2)通过学生的短文,评价学生的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文言文词汇表。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论证例子。
高中语文17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17 答司马谏议书清平乐王安国①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②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③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1030-1076),字平甫,安石之弟。
神宗熙宁元年(1068),赐进士出身,历官至秘阁校理。
王安石被罢相后,王安国也被放归田里。
《全宋词》存词三首。
②宫锦:宫中特制的锦缎,比喻落花。
③小怜:北齐后主冯淑妃名小怜,善弹琵琶。
此处泛指歌女。
【赏析】原题作“春晚”。
此词咏春。
词的上片采用卷帘写法。
起首以莺语留春难,谓春之难留。
不说人留春,却说莺留春,构思新巧。
“满地”二句采用卷帘写法,先写春花残落,用美好宫锦被污损作比,痛惜之情可见。
再写落红遍城是因为昨夜南园里刮风下雨。
这种写法,更突出惜花惜春的心情。
下片“小怜”二句写春在琵琶弦上,春在多情人梦中,值得人留恋。
“不肯”二句仍是卷帘写法,写不肯入画堂朱户的是春风中的杨花。
作者惜春伤春,何尝没有个人身世之慨?谭献《谭评词辨》中说:“‘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
”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探寻背景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作者轶事王安石喜做双喜肉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答司马谏议书》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能够默写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答司马谏议书》的内容和结构。
2. 作者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作者论证方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内容进行铺垫。
(2)激发学生对课文《答司马谏议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讲解与分析:(1)对课文内容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维方式。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答司马谏议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环节。
2.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论证方法的运用能力。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 )利;辟.( ),难.( ),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活用: ,意思: ,句式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句式: )?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句式: ),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 )怨者故改其度.( ),度.( )义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 )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向往之至!知识清单一、作家、作品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字词梳理(1)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主安石的回信。
(2)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
(3)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4)游处:同游其处、交往。
(5)每:常常。
(6)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术,方法,主张。
(7)强聒: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8)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9)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法。
(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论辩技巧和文学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僻字词。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论辩结构和论证方法。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书信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学会理性辩论和沟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法。
(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论辩技巧和文学风格。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法的理解。
(2)作者的论辩技巧和文学风格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论辩技巧和文学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答司马谏议书》,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论辩结构和论证方法。
(2)每组选取一个论点,进行简要分享和讨论。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2)学生互相交换书信,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复习并巩固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法。
3. 深入思考作者的论辩技巧和文学风格,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2. 对学生解决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法的能力进行评价。
3. 对学生的论辩分析和书信写作进行评价。
4. 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以及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六、教学内容1. 讲解《答司马谏议书》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司马光的生平。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
(2)能够分析并欣赏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能够理解曾巩散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曾巩散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人格魅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 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对曾巩散文深层思想的把握。
2.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曾巩及其散文地位。
(2)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让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练习。
(2)让学生进行课文分析练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分析《答司马谏议书》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深入阅读曾巩的其他散文作品,对比分析其写作特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曾巩散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体会曾巩散文的特点。
3. 采用讨论互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6.17 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交往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答案 C解析强:勉强。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度义而后动A.一夜飞度.镜湖月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D.因自度.其曲答案 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估量、考虑”之义。
A项渡过。
C项量长短。
D项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覆..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案 D解析D项生事:制造事端。
A项古义:写回信。
B项古义:书信往来。
C项古义:不同寻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答案 D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项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答案 D解析A、B、C三项为介宾后置句。
D项为陈述句。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和逻辑关系;(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对文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忠诚的品质;(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3. 作者信念和品质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 文章论证过程的分析和评价;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资料;3. 教学设施准备,如黑板、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2)简介《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光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困惑,互相讨论和解答。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和逻辑关系;(2)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和完善。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2)让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来支持自己的观点?(3)学生讨论:对于作者的观点,你是否同意?为什么?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信念和忠诚品质,感悟作者的价值观;(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情感交流。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15.2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学习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
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变法(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
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自幼饱读诸子百家之书,21岁进士及第,历任多处地方官,后拜相,力主革新,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变法,积极推行新法。
后遭保守派猛烈攻击,辞官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其散文雄健奇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是风格高峻。
著有《临川集》。
【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学习课文】1.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的第一段,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书信《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书信《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书信《*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层次清晰的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3、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但又有一些怕文言文,主要原因在于,文言教学枯燥,大量字词理解,段落背诵,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更应该活跃文言教学课堂,运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学能领会到文言中所体现的道理,《答司马谏议书》的教学,在巩固之前的教学基础同时,要积累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逐步培养自主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主旨的能力,使学生在训练思维能力的同时积累一定文学常识。
3重点难点1、重点字词的落实,文言知识的积累2、自主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解题“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活动2【活动】师生问答互动,理清文章层次结构1、司马光曾写信给王安石反对他变法中的什么内容?(找出原句——翻译)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王安石是如何一一辩解,作回复的?(找原句——翻译)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3、这一段反驳有什么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目标定位 1.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宋神宗时任宰相。
他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
虽然他的词作不多,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传世。
2.背景探寻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
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
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
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
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3.文学常识“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强聒.( ) ②卤.莽( ) ③壬.人( )④怨谤.( ) ⑤胥.怨者民也( )⑥会晤.( ) 答案 ①ɡuā ②lǔ ③rén ④bàn ɡ ⑤xū ⑥wù 2.一词多义①某⎩⎨⎧某.启 某.所,而母立于兹②操⎩⎨⎧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童子业,久不售③厚⎩⎨⎧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宽厚.而爱人 刀刃者无厚.④壬⎩⎨⎧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夏四月壬.戌,公及晋侯盟于长樗百礼既至,有壬.有林⑤胥⎩⎨⎧胥.怨者民也 就老胥.而问答案 ①作者名字的代字/不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 ②坚持/从事 ③优待,推崇/忠厚/与“薄”相对 ④巧言献媚/天干的第九位/盛大,庄严 ⑤相互/小官吏3.词类活用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答案名词活用为动词,施加恩泽4.古今异义①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义:今义:②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今义:答案①古义:喧扰,大声吵闹。
今义:气势猛。
②古义:衷心,真诚。
今义:很小或很少。
5.文言句式①终必不蒙见察: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案①被动句(“见”表被动)②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6.文学文化常识王安石,字________,晚号________,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列宁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文学上也是革新派,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______________”。
答案介甫半山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务为有补于世一、词句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私下、谦辞;交往②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原谅我③辟.邪说,难.壬人:批驳;拒斥④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顾虑,忧虑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抵御、抵抗答案①私下、谦辞;交往②希望;原谅我③批驳;拒斥④顾虑,忧虑⑤抵御、抵抗二、疑难突破2.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答案因为司马光给他写了一封信,对他的变法加以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答案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司马光认为,这种情形是王安石在变法中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5.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答案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一、文白对读某启: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
我私下以为跟君实您彼此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交游相处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但讨论国事常常看法不一致,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这是由于我们彼此所持的主张和方法多有不同的缘故,即使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我勉强作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为您所谅解,所以只简略地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给您回封信,不再一一加以辩解。
(可是)又想到您一向以宽厚待我,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在书信往来时不宜马虎草率,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大凡读书人所争论的,最主要的是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如果名和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可以认识清楚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现在您所用来指教我的,是以为我侵犯其他机构的职权、制造事端、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与民夺取财物、拒绝旁人劝告,因而招致天下的怨恨和指责。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再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能算是侵犯其他机构职权;施行前代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不能算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整理财政,不能算是与民争夺财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拒斥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巧言献媚的坏人,不能算是不接受劝谏。
至于埋怨和指责的人很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我本来就预料到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流俗之见、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讨好众人为好,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不考虑政敌的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与他们相对抗,那么他们怎么会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争吵?过去(商王)盘庚迁都时,怨恨他的是百姓,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他的计划,度义而后动,是这是由于他先考虑理由正当然后采取行动,认定做得对,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原因。
如果您责备我在此位时间长了,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却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做一番大事业,从而造福于人民,那么我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做,只要墨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前人的成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机会见面,内心实在仰慕您到了极点。
二、文本深读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现在再就第二段驳斥的几个重点进行分析。
关于侵官。
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
关于生事。
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
关于征利。
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利,王安石驳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财政,有利整个国家,表现出政治家的宏伟韬略。
关于拒谏。
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不理会保守派意见就是拒谏,王安石义正辞严,指出自己抨击不正之理,驳斥不怀好意的人,证实自己光明磊落,坚持自己变法应有的态度。
所谓天下怨诽的问题,王安石举出历史事实,并分析说明保守派这些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乃是他们因循守旧的腐败作风。
王安石坚持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对司马光的说法“则非某之所敢知”。
1.结构图解2.中心主旨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
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3.写作特色(1)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
这篇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
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
(2)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堪称古代政论文的典范。
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交往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答案 C解析强:勉强。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度义而后动A.一夜飞度.镜湖月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D.因自度.其曲答案 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估量、考虑”之义。
A项渡过。
C项量长短。
D项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覆..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案 D解析D项生事:制造事端。
A项古义:写回信。
B项古义:书信往来。
C 项古义:不同寻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答案 D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项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答案 D解析A、B、C三项为介宾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