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大鼠
大鼠基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大鼠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捉拿、固定、称重、性别鉴定等。
2. 熟悉大鼠的解剖结构,了解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3. 学习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二、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动物:成年大鼠若干2. 器材:鼠笼、天平、注射器、灌胃针、止血钳、手术剪、平皿、托盘、烧杯、解剖显微镜、生理盐水等三、实验方法1. 大鼠捉拿与固定(1)捉拿:右手提起鼠尾,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大鼠颈部皮肤,使其头部自然下垂,右手用食指和无名指夹住鼠尾,轻轻将大鼠拉出鼠笼。
(2)固定:将大鼠固定在手术台上,用手术剪剪去大鼠腹部毛发,用止血钳夹住大鼠腹部皮肤,用手术剪剪开皮肤,暴露腹腔。
2. 大鼠性别鉴定(1)外观观察:观察大鼠的体型、毛发、生殖器等特征,判断性别。
(2)解剖观察:将大鼠解剖,观察生殖器官,判断性别。
3. 大鼠称重将大鼠放在天平上,去皮称重,记录体重。
4. 大鼠灌胃给药(1)准备:将药物溶解于生理盐水中,配制成所需浓度。
(2)操作:右手提起大鼠,使其头部后仰,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大鼠颈部皮肤,右手用灌胃针插入大鼠口腔,缓慢注入药物。
5. 大鼠腹腔注射给药(1)准备:将药物溶解于生理盐水中,配制成所需浓度。
(2)操作:将大鼠固定在手术台上,用手术剪剪去大鼠腹部毛发,用止血钳夹住大鼠腹部皮肤,用手术剪剪开皮肤,暴露腹腔。
用注射器将药物注入腹腔。
6. 大鼠解剖(1)观察:观察大鼠的器官位置、形态、颜色等。
(2)记录:记录各器官的重量、长度等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大鼠性别鉴定:实验过程中,共鉴定出雄性大鼠若干只,雌性大鼠若干只。
2. 大鼠体重:实验开始时,大鼠体重为(平均值±标准差)g;实验结束时,大鼠体重为(平均值±标准差)g。
3. 大鼠灌胃给药: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的精神状态、活动能力等,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4. 大鼠腹腔注射给药: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的精神状态、活动能力等,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大老鼠解剖实验报告
大老鼠解剖实验报告引言解剖实验是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解剖动物可以深入了解其内部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解剖大老鼠,观察和探索其特征解剖结构,进一步了解大老鼠的生物学特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 大老鼠- 刀具- 实验台方法1. 将大老鼠放置在实验台上,保持其身体放松。
2. 用刀具小心地剪开大老鼠的皮肤,从胸部开始向腹部剖开。
3. 慢慢解剖并移除腹肌,保留器官的完整性。
4. 依次观察并记录大老鼠的器官,包括心脏、肺、肝脏、胃、肾脏等。
实验结果1. 心脏:大老鼠的心脏位于胸腔的前部,包裹在围绕心脏的透明薄膜中,被肺脏所遮盖。
心脏分为心房和心室,具有明显的血管与动脉。
2. 肺:大老鼠的肺部位于心脏的两侧,呈粉红色。
通过观察可以看到肺组织细密且有弹性,能够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
3. 肝脏:大老鼠的肝脏位于腹腔的上部,呈褐色。
肝脏是人和动物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解毒、代谢和贮存营养物质等多种功能。
4. 胃:大老鼠的胃位于肝脏下方,通过食道与口腔相连。
胃可以分为贲门、体部和幽门三个区域,用于食物的储存和初步消化。
5. 肾脏:大老鼠的肾脏位于胸腔和腹腔的后部,颜色深红。
肾脏是身体的排泄器官,通过滤波、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结论通过本次解剖实验,我们对大老鼠的内部器官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大老鼠的心脏、肺、肝脏、胃以及肾脏等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着与人类相似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通过观察和学习大老鼠的解剖结构,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大老鼠的生态学、行为学和疾病模型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此处列出使用到的参考文献)致谢(此处致谢实验中的指导教师和实验室成员等)。
大鼠自发活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鼠的自发活动行为特征;2. 探讨不同实验条件下大鼠自发活动行为的变化;3. 为进一步研究大鼠的行为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SD大鼠10只,体重(200±20)g;2. 实验设备:动物活动箱、电子秤、秒表、温度计、湿度计、录音笔、摄像设备;3. 实验药品:生理盐水、苯巴比妥钠(镇静剂)。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1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2. 实验条件:A组大鼠置于正常活动箱中,B组大鼠置于活动箱中,温度(22±2)℃,湿度(55±5)%;3. 实验步骤:a. 实验前,将大鼠放入活动箱中适应环境,观察其活动情况;b. 使用电子秤称量大鼠体重,记录数据;c. 使用秒表记录大鼠在一定时间内(如10分钟)的活动次数;d. 使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记录实验箱内的温度和湿度;e. 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如奔跑、跳跃、攀爬等;f. 实验结束后,使用录音笔和摄像设备记录大鼠的活动情况。
四、实验结果1. A组大鼠活动情况:a. 体重:平均体重(200±20)g;b. 活动次数:平均活动次数为(50±10)次/10分钟;c. 行为表现:大鼠在活动箱中表现出奔跑、跳跃、攀爬等行为。
2. B组大鼠活动情况:a. 体重:平均体重(200±20)g;b. 活动次数:平均活动次数为(35±8)次/10分钟;c. 行为表现:大鼠在活动箱中表现出奔跑、跳跃、攀爬等行为,但活动次数较A组明显减少。
五、实验讨论1.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大鼠在正常活动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自发活动行为特征,如奔跑、跳跃、攀爬等;2.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实验条件下大鼠的自发活动行为存在差异。
B组大鼠在活动箱中活动次数较A组明显减少,可能与实验箱内环境有关;3. 本实验为后续研究大鼠行为提供了实验依据,有助于深入了解大鼠的自发活动行为特征。
-实验报告-大鼠
姓名:薛桂凤学号:132015200300实验报告(二)一、实验目的:1.掌握大鼠的抓取和固定。
2.掌握大鼠的编号与标记方法。
3.掌握大鼠的常用实验方法。
4.掌握大鼠的常用麻醉方法。
5.掌握大鼠的安死术。
6.掌握大鼠的釆血方法。
7.了解小鼠的采尿、粪的方法。
8.了解小鼠各种脏器标本的采集方法。
二、实验器材:SD大鼠、电子称、手套、实验托盘、固定板、烧杯、注射器(3支)、剪刀、镊子、灌胃针头、毛细管、酒精棉球、5%水合氯醛、生理盐水三、实验内容1.抓取: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大鼠颈部,使其头部固定,右手拇指及无名指分别在大鼠前爪下抓住大鼠身体。
第二种方法类似单手抓取小鼠的方法,用右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并捏住大鼠颈部背部皮肤。
2.称重:小鼠放在烧杯中称重(去除烧杯重量),记录小鼠体重210g。
3.鉴别大鼠性别:观察生殖器雄性大鼠的阴囊非常明显。
4.编号:染色法:逆毛方向涂上有色斑点,顺序由左到右,由上向下,用两种颜色可标记99只动物。
5.给药:(1)皮下注射小于1ml/100g(俯卧固定,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肤提起,右手持针沿纵轴方向刺入皮肤,阻力消失后回抽无血注入药物,拔针)(2)皮内注射小于0.1ml (麻醉后进行,先备皮)(俯卧固定,与皮肤平行刺入捏起的皮肤,阻力大,注射药物局部有皮丘后停留片刻后拔针)(3)腹腔注射0.01-0.02ml/g(仰面固定,在腹正中线两侧腹股沟平行的位置30-45°进针,挑起皮肤和肌肉,回抽无血,注药)(4)灌胃1-2ml/100g (大鼠固定身体呈一条直线,灌胃针头顺着上颚插入咽部,先少量注药证明未入气管后继续给药)6.釆血:尾尖釆血法、眼眶静脉丛釆血法、心脏釆血法(麻醉后) 。
7.大鼠的采尿、粪的方法(1)少量采集:在抓取固定时受到刺激排出少量尿液和粪便(2)长期大量采集:使用代谢笼8.麻醉:根据大鼠体重计算麻醉药物用量5%水合氯醛按300mg/kg,给药,计算药量为 1.26ml,ip 麻醉小鼠,观察小鼠麻醉期。
药理实验报告大鼠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某新型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g,共20只。
2. 药物:某新型药物(以下称药物A),纯度≥98%,由某制药公司提供。
3. 试剂与仪器:生理盐水、注射器、电子天平、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恒温箱等。
三、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为实验组(药物A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
2. 给药方法:实验组大鼠按照体重计算药物剂量,对照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
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注射速度为0.5ml/min。
3. 样本采集:给药后0.5、1、2、4、8、12、24、48小时,每组大鼠随机选取5只,眼眶取血,分离血清。
4. 药代动力学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药物A的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半衰期(t1/2)、AUC0-t、AUC0-∞等。
5. 药效学分析:观察大鼠的一般行为变化,记录死亡率、体重变化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药代动力学分析:- 实验组大鼠血清中药物A的Cmax、Tmax、t1/2、AUC0-t、AUC0-∞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
- 药物A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具有明显的首过效应。
2. 药效学分析:- 实验组大鼠在给药后0.5小时出现轻微的兴奋症状,随后逐渐恢复正常。
- 对照组大鼠在给药后无明显行为变化。
- 实验组大鼠死亡率、体重变化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五、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药物A在大鼠体内具有明显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
2. 药物A在大鼠体内的Cmax、Tmax、t1/2等药代动力学参数符合预期,表明该药物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
3. 药物A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无明显不良反应。
大鼠解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大鼠的解剖结构。
2. 了解大鼠各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实验动物解剖的熟练程度。
二、实验材料1. 大鼠1只(成年雄性)2. 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盘、解剖图谱、解剖记录表三、实验步骤1. 麻醉与固定- 将大鼠用乙醚麻醉,待其呼吸平稳后固定于解剖盘上。
2. 皮肤切开- 从大鼠的颈部开始,沿腹中线切开皮肤,直达耻骨联合处。
3. 腹腔暴露- 用解剖剪剪开腹壁肌肉,暴露腹腔。
4. 内脏观察- 观察腹腔内的主要器官,包括肝脏、胃、脾、肾脏、大肠、小肠、膀胱等。
- 逐一分离并观察各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5. 胸腔暴露- 在大鼠的颈部,沿胸骨中线切开皮肤,暴露胸腔。
- 观察胸腔内的主要器官,包括心脏、肺、食管、气管等。
6. 神经系统观察- 在大鼠的颈部,沿颈椎中线切开皮肤,暴露颈椎和脊髓。
- 观察脊髓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7. 肌肉系统观察- 观察大鼠的肌肉系统,包括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等。
8. 骨骼系统观察- 观察大鼠的骨骼系统,包括颅骨、脊柱、肋骨、四肢骨等。
9. 生殖系统观察- 观察大鼠的生殖系统,包括睾丸、附睾、前列腺、卵巢、输卵管等。
10. 结扎血管- 在观察完各器官后,用线结扎大鼠的颈动脉和颈静脉,使血液回流至心脏。
11. 心脏采血- 用注射器抽取大鼠心脏血液,进行相关实验。
12. 解剖结束- 解剖结束后,将大鼠解剖部位依次缝合,并清理实验场地。
四、实验结果1. 腹腔器官- 肝脏:呈红褐色,位于腹腔右上角,具有分泌胆汁、代谢等功能。
- 胃:位于腹腔左上方,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
- 脾:呈暗红色,位于腹腔左上方,具有过滤血液、产生白细胞等功能。
- 肾脏:呈红褐色,位于腹腔左右两侧,具有排泄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功能。
- 大肠:位于腹腔下方,分为盲肠、结肠、直肠等部分,具有吸收水分、形成粪便等功能。
- 小肠:位于腹腔中部,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部分,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等功能。
大鼠认知训练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认知功能是大脑执行复杂心理活动的能力,包括记忆、学习、思维、判断和解决问题等。
近年来,随着对大脑功能和疾病研究的深入,认知训练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研究旨在通过大鼠认知训练实验,探讨认知训练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大鼠认知训练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
2. 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3. 分析大鼠认知训练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220g,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训练组A、训练组B。
2. 实验仪器:Morris水迷宫、听觉启动箱、脑电生物反馈仪等。
3. 实验方法:(1)训练组A:采用Morris水迷宫训练,每日训练2次,每次训练5分钟,持续2周。
(2)训练组B:采用听觉启动箱训练,每日训练2次,每次训练5分钟,持续2周。
(3)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
4. 认知功能评估:(1)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在寻找平台的时间、次数、速度等指标。
(2)听觉启动箱实验:观察大鼠在听觉刺激下的反应时间、次数等指标。
(3)脑电生物反馈实验:观察大鼠在认知训练过程中的脑电变化。
四、实验结果1. 训练组A和B的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寻找平台的时间、次数、速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 训练组A和B的大鼠在听觉启动箱实验中,反应时间、次数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训练组A和B的大鼠在脑电生物反馈实验中,α波、β波等认知相关脑电成分的功率明显增加,表明认知训练提高了大鼠的认知功能。
五、实验讨论1. 认知训练对大鼠认知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2. 不同训练方法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Morris水迷宫训练和听觉启动箱训练均能有效提高大鼠的认知功能。
3. 认知训练能促进大鼠脑电活动的改变,有利于提高大鼠的认知功能。
实验报告-大鼠
姓名:薛桂凤学号:132015200300实验报告(二)一、实验目的:1.掌握大鼠的抓取和固定。
2.掌握大鼠的编号与标记方法。
3.掌握大鼠的常用实验方法。
4.掌握大鼠的常用麻醉方法。
5.掌握大鼠的安死术。
6.掌握大鼠的釆血方法。
7.了解小鼠的采尿、粪的方法。
8.了解小鼠各种脏器标本的采集方法。
二、实验器材:SD大鼠、电子称、手套、实验托盘、固定板、烧杯、注射器(3支)、剪刀、镊子、灌胃针头、毛细管、酒精棉球、5%水合氯醛、生理盐水三、实验内容1.抓取: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大鼠颈部,使其头部固定,右手拇指及无名指分别在大鼠前爪下抓住大鼠身体。
第二种方法类似单手抓取小鼠的方法,用右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并捏住大鼠颈部背部皮肤。
2.称重:小鼠放在烧杯中称重(去除烧杯重量),记录小鼠体重210g。
3.鉴别大鼠性别:观察生殖器雄性大鼠的阴囊非常明显。
4.编号:染色法:逆毛方向涂上有色斑点,顺序由左到右,由上向下,用两种颜色可标记99只动物。
5.给药:(1)皮下注射小于1ml/100g(俯卧固定,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肤提起,右手持针沿纵轴方向刺入皮肤,阻力消失后回抽无血注入药物,拔针)(2)皮内注射小于0.1ml (麻醉后进行,先备皮)(俯卧固定,与皮肤平行刺入捏起的皮肤,阻力大,注射药物局部有皮丘后停留片刻后拔针)(3)腹腔注射0.01-0.02ml/g(仰面固定,在腹正中线两侧腹股沟平行的位置30-45°进针,挑起皮肤和肌肉,回抽无血,注药)(4)灌胃1-2ml/100g (大鼠固定身体呈一条直线,灌胃针头顺着上颚插入咽部,先少量注药证明未入气管后继续给药)6.釆血:尾尖釆血法、眼眶静脉丛釆血法、心脏釆血法(麻醉后) 。
7.大鼠的采尿、粪的方法(1)少量采集:在抓取固定时受到刺激排出少量尿液和粪便(2)长期大量采集:使用代谢笼8.麻醉:根据大鼠体重计算麻醉药物用量5%水合氯醛按300mg/kg,给药,计算药量为 1.26ml,ip 麻醉小鼠,观察小鼠麻醉期。
实验动物学实验报告(大鼠,小鼠),小鼠的基本实验操作,大鼠的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一小鼠的基本实验操作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小鼠的一般操作方法,包括小鼠的抓拿、标记、给药(灌胃、腹腔注射、皮下、肌肉、尾静脉注射)、取血(眶后静脉丛,摘眼球)、脊椎脱臼法处死、大体解剖。
二、实验动物:昆明小鼠2只(1雌1雄)三、实验步骤1、抓取和固定,标记2、去毛3、给药:消化道、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4、取血:眼眶后静脉丛、尾静脉、眼球摘除法、断头法5、麻醉:氯胺酮腹腔麻醉6、处死:脊椎脱臼法7、解剖:雄性:睾丸、附睾、输精管、鼠蹊腺(在膀胱下方,胶质状,透明)雌性:双角子宫、卵巢肾上腺、胆囊、甲状腺、胃、肝脏、脾、肺、肾、心脏、甲状腺四、实验结果1、抓取和固定标记:抓取:抓小鼠的尾根部固定:抓住小鼠的尾根部,让小鼠在粗糙平面上爬行,后拉尾跟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及其间的颈部皮肤,小指和无名指将尾巴固定在手掌面.并标记:2、灌胃法:左手抓取小鼠固定后,右手持特制灌胃针,沿一侧口角进针,紧贴咽后壁,头后仰以便伸直消化道,进针2/3后灌生理盐水0.5ml3、注射给药:腹腔注射:从下腹部的两侧进针 ,进针时针与腹部成45°.进针后稍微晃动针,如无粘滞感则可注射药物尾静脉注射:一人固定小鼠,另一人用左手中指和拇指将尾拉直,食指托住尾部,在尾动脉位置进针注射0.5ml生理盐水。
注射完毕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4、采血从眼角内侧0。
5cm处进针眼球摘除法:左手抓取用固定小鼠,右手持弯头镊在眼球根部将眼球摘除,头朝下,眼眶内血迅速流出。
5、麻醉:0.5%氯胺酮腹腔麻醉:本小鼠重22g,按100mg/kg的药量给药,2分钟麻醉成功6、处死:脊椎脱臼法:按住头部,将尾根部向后上方以短促的力量拉即可致死7、解剖:雄性:寻找到睾丸、附睾、输精管、鼠蹊腺雌性:双角子宫、卵巢 3。
7.2 肾上腺:米粒大小胰腺:位于胃下方,类似于脂肪组织,浑浊状 3。
7。
4 ,胆囊:芝麻大小,浅绿色,半透明,甲状腺:紧贴环状软骨,另可解剖出胃、肝脏、脾、肺、肾、心脏。
大鼠实验_小鼠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大鼠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神经功能恢复研究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探讨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为临床治疗脑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g,由XX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仪器设备:动物手术台、显微镜、电子天平、酶标仪、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等。
3. 药品与试剂:生理盐水、盐酸氯醛糖、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节苷脂(GM-1)等。
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NGF组、GM-1组,每组10只。
2. 建立脑损伤模型:采用改良的Feeney法,对模型组大鼠进行双侧额叶脑损伤手术。
3. 药物干预:NGF组、GM-1组大鼠在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连续给药7天。
4. 神经功能评估:采用长谷川痴呆量表(BDHI)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
5.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对大鼠脑组织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1. 神经功能恢复:与模型组相比,NGF组和GM-1组大鼠的BDHI评分明显提高,表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2.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与模型组相比,NGF组和GM-1组大鼠脑组织损伤程度减轻,神经元形态恢复较好。
讨论: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发现NGF和GM-1能够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
其可能机制如下:1. NGF能够促进神经元生长和存活,增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2. GM-1作为一种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NGF和GM-1能够促进大鼠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为临床治疗脑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
---小鼠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0-22g,由XX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大鼠智力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大鼠智力测试方法,评估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探讨大鼠的认知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大脑认知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SD大鼠,体重150-200g,雌雄各半。
2. 实验设备:迷宫、水迷宫、T迷宫、Y迷宫、跳台迷宫等。
3. 实验试剂:1%生理盐水、2%戊巴比妥钠、0.5%氯化钠溶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实验步骤:(1)迷宫实验:包括水迷宫、T迷宫、Y迷宫和跳台迷宫。
a. 水迷宫实验:将大鼠放入充满水的迷宫中,要求大鼠找到出口。
记录大鼠寻找出口所需的时间、次数和游泳速度。
b. T迷宫实验:将大鼠放入T形迷宫中,要求大鼠选择正确的路径。
记录大鼠选择正确路径的次数和错误路径的次数。
c. Y迷宫实验:将大鼠放入Y形迷宫中,要求大鼠选择正确的路径。
记录大鼠选择正确路径的次数和错误路径的次数。
d. 跳台迷宫实验:将大鼠放入跳台迷宫中,要求大鼠跳过障碍物。
记录大鼠跳过障碍物的次数和失败次数。
(2)行为学实验: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如探究行为、社交行为、焦虑行为等。
3. 数据收集:对实验过程中大鼠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次数、速度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水迷宫实验:实验组大鼠在水迷宫实验中,寻找出口所需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游泳速度更快,说明实验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较强。
2. T迷宫实验:实验组大鼠在T迷宫实验中,选择正确路径的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错误路径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大鼠的空间认知能力较强。
3. Y迷宫实验:实验组大鼠在Y迷宫实验中,选择正确路径的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错误路径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大鼠的决策能力较强。
4. 跳台迷宫实验:实验组大鼠在跳台迷宫实验中,跳过障碍物的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失败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大鼠的执行能力较强。
5. 行为学实验:实验组大鼠在探究行为、社交行为和焦虑行为等方面,表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大小鼠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大鼠和小鼠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大鼠和小鼠的解剖学特点。
2. 了解大鼠和小鼠的生理学特点。
3.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大鼠:雄性,体重200-250g。
2. 小鼠:雄性,体重20-30g。
3. 实验器材: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镊、解剖针、解剖刀、剪刀、手术刀、缝针、缝线、生理盐水、注射器、酒精、碘酒、棉球等。
三、实验方法1. 大鼠解剖(1)麻醉:将大鼠放入麻醉箱中,采用吸入麻醉法进行麻醉。
(2)固定:将麻醉后的大鼠放入解剖盘中,用解剖镊固定。
(3)剪毛:用剪刀将大鼠腹部和四肢的毛发剪去。
(4)剖腹:用解剖剪在腹中线剪开皮肤,暴露腹壁肌肉。
(5)暴露器官:用解剖镊和剪刀分离腹壁肌肉,暴露胃、肠、肝、脾、肾、膀胱等器官。
(6)观察:观察各器官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7)缝合:用缝针和缝线将腹壁肌肉和皮肤缝合。
2. 小鼠解剖(1)麻醉:将小鼠放入麻醉箱中,采用吸入麻醉法进行麻醉。
(2)固定:将麻醉后的小鼠放入解剖盘中,用解剖镊固定。
(3)剪毛:用剪刀将小鼠腹部和四肢的毛发剪去。
(4)剖腹:用解剖剪在腹中线剪开皮肤,暴露腹壁肌肉。
(5)暴露器官:用解剖镊和剪刀分离腹壁肌肉,暴露胃、肠、肝、脾、肾、膀胱等器官。
(6)观察:观察各器官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7)缝合:用缝针和缝线将腹壁肌肉和皮肤缝合。
四、实验结果1. 大鼠解剖结果(1)胃:位于腹腔左上方,呈囊状,壁薄,内含食物残渣。
(2)肠:分为小肠和大肠,小肠盘绕在腹腔内,大肠位于腹腔右侧。
(3)肝:位于腹腔右上方,呈红褐色,表面光滑。
(4)脾:位于腹腔左下方,呈暗红色,表面光滑。
(5)肾:位于腹腔后部,左右各一个,呈红褐色,表面光滑。
(6)膀胱:位于腹腔下方,呈囊状,壁薄,内含尿液。
2. 小鼠解剖结果(1)胃:位于腹腔左上方,呈囊状,壁薄,内含食物残渣。
(2)肠:分为小肠和大肠,小肠盘绕在腹腔内,大肠位于腹腔右侧。
大鼠解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大鼠解剖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 了解大鼠的内部器官结构和功能;3. 提高动物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健康大鼠1只;2. 仪器: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镊、解剖盘、解剖针、解剖镜、注射器、生理盐水、酒精、碘伏、消毒棉球等;3. 器官: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肺脏、胃、小肠、大肠、胰腺、卵巢(雄性大鼠为睾丸)、神经系统等。
三、实验步骤1. 解剖准备(1)将大鼠固定在解剖盘上,确保大鼠头部朝向实验者;(2)用酒精棉球对大鼠体表进行消毒,然后用碘伏消毒棉球对解剖部位进行消毒;(3)在鼠的颈部做一纵向切口,剪断皮肤、肌肉、筋膜,暴露颈部血管;(4)用解剖剪剪断气管,使大鼠呼吸停止。
2. 解剖过程(1)心脏:剪开胸腔,暴露心脏,观察心脏的结构,记录心脏的形状、大小、颜色等;(2)肝脏:将肝脏从腹腔中取出,观察肝脏的形状、大小、颜色等;(3)脾脏:将脾脏从腹腔中取出,观察脾脏的形状、大小、颜色等;(4)肾脏:将肾脏从腹腔中取出,观察肾脏的形状、大小、颜色等;(5)肺脏:将肺脏从胸腔中取出,观察肺脏的形状、大小、颜色等;(6)胃:将胃从腹腔中取出,观察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7)小肠:将小肠从腹腔中取出,观察小肠的形状、大小、颜色等;(8)大肠:将大肠从腹腔中取出,观察大肠的形状、大小、颜色等;(9)胰腺:将胰腺从腹腔中取出,观察胰腺的形状、大小、颜色等;(10)卵巢(或睾丸):将卵巢(或睾丸)从腹腔中取出,观察卵巢(或睾丸)的形状、大小、颜色等;(11)神经系统:将神经系统从头部取出,观察脑、脊髓、神经等结构。
3. 实验结束(1)将解剖过的器官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后续观察和实验;(2)对解剖部位进行消毒,防止感染;(3)将解剖器材清洗干净,归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心脏:大鼠心脏呈圆锥形,颜色鲜红,心房和心室明显,瓣膜完整;2. 肝脏:大鼠肝脏呈红褐色,质地柔软,表面光滑;3. 脾脏:大鼠脾脏呈暗红色,质地柔软,表面光滑;4. 肾脏:大鼠肾脏呈红褐色,质地坚硬,表面光滑;5. 肺脏:大鼠肺脏呈粉红色,质地柔软,表面有肺泡;6. 胃:大鼠胃呈灰白色,质地柔软,表面有皱褶;7. 小肠:大鼠小肠呈淡红色,质地柔软,表面有皱褶;8. 大肠:大鼠大肠呈暗红色,质地柔软,表面有皱褶;9. 胰腺:大鼠胰腺呈粉红色,质地柔软,表面有腺泡;10. 卵巢(或睾丸):大鼠卵巢(或睾丸)呈粉红色,质地柔软,表面有卵泡(或精子)。
大鼠给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某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SD大鼠,体重180-220g,雌雄各半。
2. 药物:某药物片剂,纯度≥98%。
3. 仪器:分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冰箱、恒温恒湿箱等。
4. 试剂:生理盐水、蒸馏水、氯仿、正己烷等。
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2. 给药方法:将药物片剂研磨成粉末,以生理盐水溶解,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低剂量组给予0.5mg/kg,中剂量组给予1mg/kg,高剂量组给予2m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3. 血样采集:给药后0、0.5、1、2、4、6、8、12、24小时,每组随机选取3只大鼠,心脏采血,分离血浆。
4. 药物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中药物含量。
5.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药物浓度变化。
实验结果: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各剂量组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呈现双峰特征,表明药物在大鼠体内存在吸收和再分布过程。
2. 药代动力学参数:低、中、高剂量组的药物半衰期分别为(1.5±0.3)、(2.0±0.4)、(2.5±0.5)小时,表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消除速率随剂量增加而减慢。
3. 分布: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
4. 代谢:药物在大鼠体内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主要为代谢物A和代谢物B。
5. 排泄:药物在大鼠体内的排泄途径主要为肾脏排泄,少量通过粪便排泄。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某药物在大鼠体内具有良好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征,符合临床应用要求。
低、中、高剂量组的药物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提示该药物在大鼠体内可能存在蓄积现象,需谨慎使用。
药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为肝脏代谢,提示临床应用时需关注肝脏毒性。
大鼠灌注固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大鼠灌注固定技术操作步骤。
2. 观察灌注固定后大鼠组织器官的结构变化。
3. 分析灌注固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大鼠,体重200-250g。
2. 实验仪器:手术器械、手术显微镜、注射器、输液器、灌注针、剪刀、血管钳等。
3. 实验试剂:4%多聚甲醛固定液、生理盐水、注射用无菌注射用水等。
三、实验方法1. 动物处死:采用过量麻醉剂使大鼠处死,确保动物在处死过程中无痛苦。
2. 灌注固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大鼠灌注固定:(1)准备灌注液:将4%多聚甲醛固定液加入500ml输液用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
(2)解剖: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大鼠,暴露心脏。
(3)穿刺心脏:用灌注针从心脏穿刺,插入主动脉。
(4)灌注固定:将注射器连接到灌注针,缓慢注入固定液,直至大鼠肝脏逐渐变为白色。
(5)继续灌注:待肝脏变白后,继续灌注固定液,直至大鼠全身变白。
(6)终止灌注:观察大鼠四肢抽动,表明灌注液进入大脑,待抽动完全停止,全身组织器官固定良好。
3. 取材:将固定好的大鼠组织器官取出,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浸泡。
四、实验结果1. 灌注固定后,大鼠组织器官结构清晰,细胞形态良好。
2. 部分大鼠在灌注固定过程中出现心脏破裂,导致灌注失败。
3. 部分大鼠在灌注固定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需及时调整灌注速度。
五、实验讨论1. 灌注固定是研究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步骤进行,确保固定效果。
2. 动物处死时,应避免过度麻醉,以免影响固定效果。
3. 灌注固定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动物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4. 灌注固定液的选择应根据实验需求进行,如需观察细胞形态,可选择4%多聚甲醛固定液。
5.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完成了大鼠灌注固定,取得了良好的固定效果。
通过观察灌注固定后大鼠组织器官的结构变化,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大鼠尿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鼠尿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不同药物对大鼠尿液的影响,分析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3. 掌握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大鼠10只,体重200-250g。
2. 实验药物:某药物(剂量:10mg/kg体重)。
3. 仪器设备:电子天平、恒温恒湿箱、尿液分析仪、离心机、离心管、移液器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给药:实验组大鼠按照10mg/kg体重给药,对照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3. 给药后观察:给药后观察大鼠的行为、活动、食欲等变化,记录给药后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尿液量。
4. 尿液收集:将大鼠放入代谢笼中,收集给药后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尿液,分别标记。
5. 尿液检测:使用尿液分析仪对收集的尿液进行检测,包括尿量、尿比重、尿蛋白、尿糖等指标。
6.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尿量、尿比重、尿蛋白、尿糖等指标的均值、标准差、t检验等。
四、实验结果1. 尿量:实验组大鼠给药后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尿液量分别为(10.5±1.2)ml、(12.3±1.5)ml、(15.6±1.8)ml、(18.2±2.1)ml、(20.5±2.4)ml、(22.8±2.7)ml、(24.6±3.0)ml、(26.1±3.3)ml、(27.8±3.6)ml;对照组大鼠给药后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尿液量分别为(8.5±1.0)ml、(9.8±1.2)ml、(11.3±1.5)ml、(12.8±1.8)ml、(14.2±2.1)ml、(15.6±2.4)ml、(16.9±2.7)ml、(18.1±3.0)ml、(19.4±3.3)ml。
鼠类疼痛机能实验报告(3篇)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鼠类疼痛机能的生理机制,通过建立疼痛模型,观察和分析鼠类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为疼痛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共30只。
2. 实验仪器:电子痛刺激仪、电子称、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棉球、胶布等。
3. 实验药物:阿司匹林、消炎痛、吗啡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消炎痛组、吗啡组和假手术组。
2. 建立疼痛模型:将大鼠进行麻醉后,进行皮肤切口,暴露坐骨神经,给予坐骨神经刺激,造成慢性疼痛模型。
3. 疼痛评分:采用热板法对大鼠进行疼痛评分,记录大鼠对热板刺激的反应时间。
4. 疼痛药物干预:对阿司匹林组、消炎痛组和吗啡组大鼠进行相应药物干预,观察疼痛评分的变化。
5. 数据统计: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疼痛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疼痛模型组大鼠的疼痛评分显著升高(P<0.05),表明疼痛模型建立成功。
2. 疼痛药物干预结果:阿司匹林组、消炎痛组和吗啡组大鼠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疼痛模型组(P<0.05),表明阿司匹林、消炎痛和吗啡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3. 疼痛药物干预效果比较:阿司匹林组和消炎痛组的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吗啡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和消炎痛组(P<0.05),表明吗啡的镇痛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和消炎痛。
1. 本研究通过建立慢性疼痛模型,成功观察到了大鼠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为疼痛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2. 阿司匹林、消炎痛和吗啡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其中吗啡的镇痛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和消炎痛。
3. 本研究结果表明,疼痛药物干预在治疗慢性疼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六、结论1.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慢性疼痛模型,为疼痛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2. 阿司匹林、消炎痛和吗啡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其中吗啡的镇痛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和消炎痛。
大鼠缺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大鼠在不同缺氧环境下的生理反应,了解缺氧对大鼠的影响。
2. 探讨缺氧程度与大鼠生存时间的关系。
3. 分析缺氧对大鼠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或器官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无法维持正常代谢和功能的现象。
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缺氧环境,观察大鼠的生理反应,探讨缺氧对大鼠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大鼠10只,体重200-250g。
2. 实验设备:缺氧箱、呼吸机、心电图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电子天平、手术器械、生理盐水、缺氧气体(氮气)等。
3. 实验药品: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钾、肝素钠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只,分别为对照组、轻度缺氧组、中度缺氧组、重度缺氧组和极重度缺氧组。
2. 缺氧处理:将缺氧气体(氮气)充入缺氧箱,调整氧气浓度分别为21%、15%、10%、5%和2%。
将大鼠放入缺氧箱中,分别记录不同缺氧程度下大鼠的生存时间。
3. 生理指标检测:在缺氧处理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使用呼吸机、心电图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设备,监测大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
4. 组织学观察:在实验结束时,取大鼠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进行组织学观察,分析缺氧对器官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生存时间:随着缺氧程度的增加,大鼠的生存时间逐渐缩短。
极重度缺氧组大鼠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其他组。
2. 生理指标:随着缺氧程度的增加,大鼠的呼吸频率、心率逐渐加快,血氧饱和度逐渐降低。
3. 组织学观察:缺氧对大鼠的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轻度缺氧组器官形态基本正常;中度缺氧组器官出现轻微变性;重度缺氧组器官出现明显变性;极重度缺氧组器官出现严重变性。
六、实验讨论1. 缺氧对大鼠的影响:缺氧可导致大鼠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2. 缺氧程度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缺氧程度越高,大鼠的生存时间越短。
鼠类机能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鼠类生理机能的基本实验方法。
2. 观察和分析鼠类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机能变化。
3. 探讨生理调节机制在维持鼠类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4. 为后续相关生理学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二、实验动物本实验选用体重约200g的雄性SD大鼠,共12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低氧组和高糖组,每组4只。
三、实验器材1. 电子天平2. 麻醉机3. 血压计4. 血糖仪5. 肌肉注射器6. 血液分析仪7. 生理盐水8. 肝素钠9. 肌醇10. 氯化钾11. 葡萄糖12. 低氧装置四、实验步骤1. 麻醉与固定:将大鼠用戊巴比妥钠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将其固定在实验台上。
2. 血压测量:使用血压计测量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3. 血糖测量:使用血糖仪测量大鼠的血糖水平。
4. 血液采集:从大鼠股动脉采集血液,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5. 低氧处理:将低氧装置中的氧气浓度降低至5%,将大鼠置于低氧环境中处理30分钟。
6. 高糖处理:将大鼠放入含有10%葡萄糖溶液的环境中处理30分钟。
7. 肌醇和氯化钾处理:将大鼠分别给予肌醇和氯化钾处理30分钟。
8. 观察指标:观察大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1. 血压变化:低氧组和高糖组的血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肌醇处理组血压明显升高,氯化钾处理组血压无明显变化。
2. 血糖变化:低氧组和高糖组的血糖均明显升高,肌醇处理组血糖无明显变化,氯化钾处理组血糖明显降低。
3. 血液指标:低氧组和高糖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肌醇处理组指标无明显变化,氯化钾处理组指标明显升高。
六、分析与讨论1. 低氧和高糖环境均可引起大鼠血压下降、血糖升高,提示低氧和高糖环境可能对大鼠的生理机能产生不利影响。
2. 肌醇处理可升高大鼠血压,提示肌醇可能具有抗低氧和高糖的作用。
3. 氯化钾处理可降低大鼠血糖,提示氯化钾可能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大鼠生理研究报告
大鼠生理研究报告大鼠生理研究报告1.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大鼠的生理特征和机能。
通过对大鼠的生理参数进行测量和观察,以及对其行为和反应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希望深入了解大鼠的生理状态、生命周期和适应能力,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2.1 实验对象我们选取了随机取得的10只健康成年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保证它们的性别分布均匀。
2.2 实验环境实验室环境保持恒定温度(25℃)和湿度(60%),并且进行了充分通风以保证空气新鲜。
为了排除外界干扰,我们限制了实验室的光照,并在实验过程中保持静音环境。
2.3 实验装置我们使用了专用的生理参数检测仪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包括血压计、心电图仪、体温计、呼吸仪等。
这些设备能够准确测量大鼠的生理数据,并将测量结果转化为数字信号供后续分析。
2.4 测量指标我们测量了大鼠的体温、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
同时,我们还观察了大鼠的行为特征,如进食、活动、睡眠等,并记录了它们的时间和频率。
3. 结果与讨论3.1 大鼠的生理参数我们测量了10只大鼠的体温、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并统计了它们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结果如下:指标平均值标准差体温37.5℃0.2℃心率300次/分20次/分收缩压120mmHg5mmHg舒张压80mmHg3mmHg呼吸频率60次/分5次/分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鼠的生理参数与人类的生理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
大鼠的体温和呼吸频率相对更高,而心率和血压略低于人类的平均值。
3.2 大鼠的行为特征我们观察了大鼠的行为特征,并记录了它们的时间和频率。
以下是我们的观察结果:1.进食行为:大鼠每天进食3-4次,每次进食时间约为20-30分钟。
2.活动行为:大鼠每天活动时间约为8-10小时,主要集中在清晨和傍晚。
3.睡眠行为:大鼠每天需要约12-14小时的睡眠时间,主要分布在白天和晚上。
我们发现大鼠的行为特征与其生理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例如,大鼠的活动行为与血压和心率呈正相关,而睡眠行为与体温呈负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薛桂凤学号:132015200300
实验报告(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大鼠的抓取和固定。
2.掌握大鼠的编号与标记方法。
3.掌握大鼠的常用实验方法。
4.掌握大鼠的常用麻醉方法。
5.掌握大鼠的安死术。
6.掌握大鼠的釆血方法。
7.了解小鼠的采尿、粪的方法。
8.了解小鼠各种脏器标本的采集方法。
二、实验器材:SD大鼠、电子称、手套、实验托盘、固定板、烧杯、注射器(3支)、
剪刀、镊子、灌胃针头、毛细管、酒精棉球、5%水合氯醛、生理盐水
三、实验内容
1.抓取: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大鼠颈部,使其头部固定,右
手拇指及无名指分别在大鼠前爪下抓住大鼠身体。
第二种方法类似单手抓取小鼠的
方法,用右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并捏住大鼠颈部背部皮肤。
2.称重:小鼠放在烧杯中称重(去除烧杯重量),记录小鼠体重210g。
3.鉴别大鼠性别:观察生殖器雄性大鼠的阴囊非常明显。
4.编号:染色法:逆毛方向涂上有色斑点,顺序由左到右,由上向下,用两种颜色
可标记99只动物。
5.给药:
(1)皮下注射小于1ml/100g(俯卧固定,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肤提起,右手持针沿纵轴方向刺入皮肤,阻力消失后回抽无血注入药物,拔针)(2)皮内注射小于0.1ml (麻醉后进行,先备皮)(俯卧固定,与皮肤平行刺入捏起的皮肤,阻力大,注射药物局部有皮丘后停留片刻后拔针)(3)腹腔注射0.01-0.02ml/g(仰面固定,在腹正中线两侧腹股沟平行的位置30-45°进针,挑起皮肤和肌肉,回抽无血,注药)
(4)灌胃1-2ml/100g (大鼠固定身体呈一条直线,灌胃针头顺着上颚插入咽部,先少量注药证明未入气管后继续给药)
6.釆血:尾尖釆血法、眼眶静脉丛釆血法、心脏釆血法(麻醉后) 。
7.大鼠的采尿、粪的方法
(1)少量采集:在抓取固定时受到刺激排出少量尿液和粪便
(2)长期大量采集:使用代谢笼
8.麻醉:根据大鼠体重计算麻醉药物用量5%水合氯醛按300mg/kg,给药,计算药
量为 1.26ml,ip 麻醉小鼠,观察小鼠麻醉期。
(1)全身麻醉的第一期(随意兴奋期):出现运动和运动失调;35秒
(2)全身麻醉的第二期(不随意兴奋期):是由意识完全丧失至深而规则的自动
呼吸开始时止;2分30秒
(3)全身麻醉的第三期:角膜反射由迟钝渐趋消失,翻正反射消失,疼痛反射
消失;
9.安死术:颈椎脱臼法:用左手按住动物的头部于实验台上,右手抓住尾根部,快速、
不间断地向后、略向上使劲拉,以致脊椎脱臼,脊髓与脑干断离而死亡。
10.解剖:观察大鼠的脏器解剖结构
四、总结
大鼠没有胆囊,大鼠不能呕吐,故可以灌胃。
通过此次试验,学习了关于实验动物大鼠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但还需克服心理的恐惧,多加练习,增加熟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