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经典课件——温度
农业气象学温度
(4)潜热交换
• 是水汽在蒸发或 凝结时吸收或放 出的热量。 • 大气中水汽集中 在5km以下大气 层中,故潜热交 换主要发生在对 流层下半层。
• 地面和大气之间热量交换,以辐射为主。 • 在气层内,以对流和湍流为主,其次是 潜热交换。 • 在不同纬度和地区之间的热量交换以平 流为主。
• 2、空气绝热变化
• 绝热冷却:气块上升时体积膨胀对外做功而降温。
• 绝热增温:气块下沉时体积减小,外界对其做功而
增温。
• 对于垂直运动的气团,其温度变化取决 于气团内水汽含量的多少,所以绝热变 化又分为干绝热变化和湿绝热变化两种。
(1)干绝热变化:
• 定义: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 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 干绝热直减率 rd :干绝热过程中其温度
• 实际上r随时间和高度不同而变化。
( 1 )日射型:随 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温垂直分布类型 12 h • (2)辐射型: 随高度增加而增 加。0 h • (3)上午转变 型:上面为辐射 型,下面为日射 型。6 h • (4)傍晚转变 型:上面为日射 型,下面为辐射 型。18 h
2、大气中的逆温
1、日变化
• 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温度在一昼夜间随时 间的连续变化。 • 晴天时,土表最高温度13h左右,最低温度 在次日近日出时。
为何地面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落后于 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
• 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不断得 到热量,到12h后,虽然太阳辐射逐渐减少 但地面仍在得到热量,一直到13h时左右, 地面得到的与失去的能量相当,地面温度达 最大值。 • 同理,到次日近日出时地面热量收支达到平 衡,出现地面温度最小值。
《第二章温度》PPT课件
分子热传导是土壤中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分子热传导过程的强弱对土壤层内热状况的形成 有着重要意义。
二、辐射
辐射热交换是地面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主 要方式,不同空气层之间也可以进行辐射交换。
h
5
三、对流
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大规模的,有规律的升降运动称 为对流,根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如下两种:
春季时,干燥的沙质土壤,由于迅速升温, 农事活动可以相应提早九天至十几天。
h
20
(二)导热率(λ)---表示土壤传递热量的能力。 ----单位:J/m.s.℃(焦耳/米.秒.度)
导热率的大小,也决定于土壤的组分及其比例:
土壤空气-----导热率最小 土壤固体成分------导热率最大 土壤水分------导热率居中
五、乱流(湍流)
因为地面受热不均匀,或者空气沿一粗糙不平的下 垫面移动时,常出现一种小规模的、无规则的升降 气流或空气的涡旋运动,这种空气的不规则运动称 为湍流,习惯上常叫乱流。
h
8
乱流可使空气在各个方向得到充分混合,并伴 随着热量的交换。
乱流是地面和空气、空气和空气之间热量交换 的重要方式之一。对缓和贴地气层的温度变化,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h
16
(二)土壤的热力学特性
土壤温度的升高和降低不但受地面热量收入多 少的支配,还将受到土壤本身的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土壤的热力学特性包括: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等。
(一)热容量-------表示土壤容纳热量的能力
容积热容量(CV):J/m3·℃(焦耳/米3.度) 重量热容量: J/g·℃ (焦耳/克.度)
热通量项 LE:土壤表面与空气层间以潜热形式进行交换的热通量
项
h
11
《农业气象学》课件第二章 温度
农业气象学第二章温度第一节热量交换方式一、辐射热交换是地面与大气之间热交换的主要方式,也在空气和空气之间进行二、分子传导是土壤中热交换的主要方式;三、流体流动热交换1.对流热力对流; 由热力原因引起的,通常发生在低层气温剧烈增高或高层温度冷却时动力对流:由动力作用而引起的,通常发生在空气水平运动遇山时被迫抬升时2.乱流:当地面受热不均匀,或空气沿粗糙不平的下垫面移动时,常出现一种小规模、无规则的升降气流或空气的涡旋运动3.平流:大范围空气的水平运动四、潜热交换:通过相变转移热能的方式第二节土壤温度一.地表的热量收支R = Q(1 - r)- F = P+ Qs+ LEQs:土壤热通量 LE: 潜热热通量 L : 汽化热 P : 乱流交换热通量二、土壤热特性土壤热特性包括:容积热容量: 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 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导热率: 当土壤温度垂直梯度为1℃/m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上的热量。
导温率:土壤的导热率与容积热容量之比。
单位:m2·s-1三.土温的变化(一)土壤表面温度的日变化1.日变化规律: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最高值出现在13时左右2.影响土温日较差因素:1)太阳高度角:辐射日变化大,日较差也越大.2)土壤热特性:λ大的土壤ΔT较小; Cm大的土壤,温度日较差较小.3)土壤颜色:深色ΔT日>浅色ΔT日4) 地形:凹地ΔT日>平地ΔT日>凸地ΔT日5)天气:晴天ΔT日>阴天ΔT日(二) 土壤表面温度的年变化:土壤表面月平均平均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7~8月,最低出现在1~2月.(三)温度在土壤中传播规律1)土层深度按算术级数增加,而土壤温度的振幅按几何级数减小.2)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深度增加而落后,其落后的时间与土壤深度成正比.大约深度每增加10cm,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落后2.5~3.5小时.(四)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1 日射型:土壤温度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农业气象学经典课件——温度
发育天数 发育速率 大于5度有效积温
31 0.0323
499.1
29 0.0345
452.4
41 0.0244
578.1
38 0.0263
433.2
48 0.0208
494.4
54 0.0185
540.0
59 0.0169
572.3
发育速率 发 育速 率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间的发育速率与平均气温的关系 0.040
三、 积温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热 量条件的指标,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分布、产 量和发育速度,从而影响着作物全生育期的长 短及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
积温
– 作物生育要求一定的累积热量强度,其表征指标为 积温。
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和 有效积温: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温度为日平均气温减去
单位温度垂直梯度℃ /m、单位时间S、通过单位 面积m2(单位换算),它表示物体对热量传导快慢的 一种能力。
例如:水(指4℃静止的水) λ =0.57J/m.s.℃, 空气(10℃静止空气) λ =0.025J/m.s.℃
水导热比空气快22.8倍。导热率只说明物体传 导热量速度快慢。
水的λ 比空气大22.8倍,可空气的Cv只是水的 1/3483,所以,空气比水增温得快得多。
–喜凉作物分别为: 5℃、 20-30℃ 35-40℃
–喜温作物分别为: 10-15℃、 30-35℃
45℃
生物能生存的 温度范围较生长 的温度范围宽, 冷致死温度较生 长最低温度低, 热致死温度较生 长最高温度高
二、农业界线温度
0˚C-农事活动开始或终止,喜凉作物生长的起始温度,小
农业气象学温度..
随高度的变化率,大概地,rd=1℃/100m
(2)湿绝热变化
• 定义: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 过程中温度变化。 • 湿绝热直减率rm:湿绝热过程中其温度
随高度的变化率,平均值rm=0.5℃/100 m
•为什么 m <
r rd?
• 在湿绝热变化中,气块上升降温时,水汽遇冷 凝结,放出潜能,使气块降温缓和,降温幅度
气温日较差利于作物
获得高产。
• 因白天温度高使叶片
积累的光合作用强,
制造的碳水化合物较 多,而夜间温度低使 呼吸消耗少,积累较 多,使作物产量高, 品质好。
• 在城市绿化中,据观测:公园中绿化区 比未绿化居民区日最高气温低4.2 ℃, 日平均气温低2.1 ℃,绿化街道比未绿 化街道低0.4~2 ℃。
• 2、气温的年变化
• 在北半球,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
• 在海洋和沿海地区,最热月在 8 月,最冷月 在2月。 •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 低值之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子:
• (1)纬度 • (2)距海远近 • (3)地形和天气状况
(1)纬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 (2)距海远近:离海近,年变化小;内 陆地区年变化大。
(3)地形和天气状况:
• 凹地>凸地,雨季可使气温年较差减小。 • 泼水节是我国云南傣族的新年 — 约 4 月 15 日, 这里每年雨季前的 4 月最热,而印度夏季风带 来雨季开始于 5 月上旬,雨水带来风调雨顺, 所以泼水节又是“求雨节”“祈年节”。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 气温除因太阳辐射作用引起周期性的日、 年变化外,在大气水平运动时还会发生 非周期性变化。
d、下垫面性质:
• 海洋<陆地 • 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粘土、浅色土、 潮湿紧密土壤
农业气象学 第四章 温度
近地层气温的垂直分布
• 日射型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以12 时为代表。 • 辐射型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以0 时为代表。 • 上午转变型 下部为日射型,上部为辐 射型, 以6时为代表。 • 傍晚转变型 下层为辐射型,上层为日 射型, 以18时为代表。
近地层气温的空间分布
等温线是指同一水平面上气温 相同各点的连结。任意一条等温线 上的各点温度都相等。 表示同一时间等温线水平分布 状况的地图,叫做等温线图。
土 壤 温 度 的 垂 直 分 布
放热型:
受热型:
清晨转变型:
傍晚转变型:
以01时为代表,土 温随深度增加而升 高,热量由下向上输 送 以13时为代表,土 以19时为代表,此 温随深度增加而降 时上层是放热型,下 低,热量由上向下输 层是受热型 送 以09时为代表,此 时5厘米以上是受热 型,以下是放热型
流体流动
交换方式
辐射热交换 是地面与近 地气层之间 热量交换的 主要方式。
交换方式
分子传导是土 壤中热交换的 主要方式,贴 地气层与地面 之间热量传递 的重要方式。
交换方式
流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 下垫面的增热不均引起 大气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流特别旺盛
流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冷暖转换季节出现的温度改变 冷平流、暖平流
最低温度出现在 北半球高纬度大陆
等温线较疏,北半 比南半球疏,说明 夏季各纬度温差减小
北半球大陆 等温线向北 凸出,说明 陆地比海洋 热,南半球 相反
北半球等温 线沿大陆西岸 向南凸出,反 映了寒流对气 温的影响
最高温度出现在 北半球低纬度大陆
大气中的逆温
辐射逆温
• 在晴朗的夜间,近地气层易出现。 • 中、高纬度地区,秋冬两季易出现。 • 山谷和盆地易出现。 (1)冬季晾晒农副产品应置于距地面较高处。 (2)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应选择清晨最佳。 (3)山区综合开发时,应注意“爬坡”种植。 (4)冬季熏烟防霜时,应防止对流发生。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
华氏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
华氏温标: 1709年德国人华伦海发明。规定在标准大气压
下冰的熔点为32度,水的沸点为212度,中间划分180等分, 每等分代表1度。符号为oF
摄氏温度:1742年瑞典人摄尔司发明。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
冰的熔点为0度,水的沸点为100度,中间划分100等分,每 等分代表1度,符号为℃
• 土壤组成分为:固体物质、水、空气 具体变化情况 • 影响土壤热容量的因素是:水和空气在土壤 中所占的比例。 • 土壤潮湿 vs 土壤干燥
农业生产中,采用中耕、松土、灌溉等农业技 术措施,改变土壤的热容量来调节土壤温度。
热容量的应用
导 热 率(λ)
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 个面在单位时间中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称为导热率(λ) 。单位:J/(cm·s·℃)或者是W/(cm·℃)。导热率表示物质 输送热量的能力
年变化
土层越深,位相落后越多( 10cm……2.5~3.5h)
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
北半球地面最热月出现在7、8月,
日变化
最冷月出现在1、2月; 土温年变化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低纬度太阳一年辐射总量变化不大, 年温不变层深度较浅(5~20m)。高 纬度地区较深。 各层土壤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的时 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延迟 (1m……20~30d)
热量收支
(一)热量收支方式 1.辐射热交换 2.传导热交换 3.流体运动热交换(对流、平流、乱流) 4.潜热交换
热量收支(平衡)
(二) 活动层和活动面 活动面:凡是辐射能、热
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 而能调节邻近气层(或土层)
作物层
的辐射收支、温度 高低或 湿度大小的物质面 活动层:凡是能够调节自 身内部及相邻其他物质层 的辐射、热量、水分分布 状况的物质层
《农业气象学》第3章 温度
• (5)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大风天,气温日较差小
• (6) 空气湿度 一般空气湿度大 日较差较小
• 3.4.1.2 年变化 • 气温的年变化与地面温度的年变化十分相似。大陆性气候区和季风性气候区,
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海洋性气候区落后一个月左右, 分别出现在8月和2月。
• 近地层气温的垂直分布类型 •
• (1)日射型 (2)辐射型 • (3)上午转变型 (4)傍晚转变型
• 水体中的热量平衡特性 • R0=H+LE+ΔQ+ΔA • R0:水体净辐射量 • H:水面与大气热量交换的感热通量密度 • LE:水体的潜热通量密度; • ΔQ:水体热储存变量; • ΔA:因水体流动产生的水平方向的热输送通量密度。 • 综上所述,水体的热量状况与土壤差别很大,因而造成
了水体温度的变化比土壤要小得多。
• 3.3.2、水体温度的变化 • (一)水体温度的时间变化 • 日变化: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h,最低温度出现在日
出后的2~3h内。
• 年变化:水面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 一个月左右。水面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8月;最低温度则出现在 2~3月。
• 日较差:在中纬度湖面上2~5℃,洋面0.1~0.5℃; • 年较差:深水湖和内海表面的温度15~20℃, • 海洋上:热带地区为2~4℃,中纬度地区为5~8℃。 • 垂直方向上:水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深度加深而减小,
1)。物质的导热率只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物理性质。
• 当物质不同部位之间存在温差时,就会借分子热传导的方式产生热能的传递, 热流的方向总是由高温指向低温。
• 热通量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Q(B)与导热率的关系:ΔT/ΔZ为 温度梯度。
《温度》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温度和温度计 • 温度对生活的影响 • 温度的变化规律 • 温度与气候变化 • 生活中的温度现象 • 温度的科技应用
01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的定义和测量
温度的定义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表示分子热运动剧烈 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的测量
经度温差
不同经度的地区温度也有所不同,这主要受到海洋和陆地的影响。一般来说,海洋对温度 的调节作用较大,沿海地区的温度较为稳定,内陆地区的温度变化较大。
地形温差
不同地形地区的温度也有所不同,这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度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例如,山谷地区的气温较低,山脊地区的温度较高。
04
温度与气候变化
温度的测量是借助温度计进行的,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 计、酒精温度计和数字式温度计等。
温度计的种类和使用
温度计的种类
温度计可分为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数字式温度计等。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温度计时,应选择合适的温度计,了解其测温范围和精度要求,然后将 其放置在被测物体上,等待一段时间后读数。
温度的单位换算
日出日落时刻温度变化
随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地表温度也会发生变化,日出时温度逐渐上升,日落时温度逐渐 下降。
不同时刻温差
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温度也会有所不同,早晨和晚上的温度较低,中午和下午的温度较高 。
温度的年变化规律
01
季节温差
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影响,不同季节的温度差异是显著的。一般来
说,春、夏、秋、冬四季的温度依次降低。
交通运输
在交通运输中,温度是确保货物安全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例如冷 藏车、货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积温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热 量条件的指标,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分布、产 量和发育速度,从而影响着作物全生育期的长 短及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
积温
– 作物生育要求一定的累积热量强度,其表征指标为
积温。
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和 有效积温: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温度为日平均气温减去 生物学下限温度。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低9-11,最适18-20,最高32)
•5 热扩散系数K (Thermal diffusion coefficient) (m2 / s)
说明物体增温快慢就有热扩散系数K,也称导温 率。 K与λ 的关系:K= λ / CV (单位换算) 水:K=0· 14×10-6 m2/S 空气:K=20.5×10-6 m2/S (空气大146· 4 倍),空气升温快。 农田土壤湿度B=20%左右时,对农作物生长最为有利。
0.025 0.020 0.015 0.010 0.005 0.000 0.0 5.0 10.0 >5度有效温度 15.0 20.0
• 当量积温 – 活动积温经过温度强度系数订正后得到物理量,反映某种作 物对累积热量的要求。 可表达为:ΣQ=K(T)Σt Σ Q 为 当 量 积 温 , Σt 为 活 动 积 温 , K(T) 为 温 强 系 数 : K(T)=n0T0/Σt ,式中 T0 为作物发育最快的温度, n0 为该温度
1. 太阳照射地表面后,热量可以向上输送到高空 100m以上高度,而且仍很强烈;而往下输送深处还 不到1m就没有多少热量传送了?这是为什么?
2.从土壤和空气的温度的年变化曲线和日变化曲 线,都可看到两个特点:
(1)随离地表的距离向上或向下的增加,温度变 化振幅越小。这是由于热量向上,向下输送过程 中,每层空气或土壤都要留下一部分热量,所以 越往上或下获得的热量就越少,增温幅度就越小。
原因:日——太阳高度角,年——赤纬 • 什么是日较差?年较差? • 如果不考虑 下垫面(水、 陆等)的影响, 为什么日较差 随纬度的升高 而减小,而年 较差随纬度的 升高而增加? • 日较差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如何?
℃
北京海淀地区地表温度与气温关系分析
§3.2 土壤温度
• 土壤的热特性 • 土温的时空变化 • 土壤温波方程
介绍描述热量的几个基本概念:
1、 热容量C ( heat capacity ):表示某物体温度每升高 1℃所需要的热量J/℃; 2 、质量热容Cm( mass specific heat ) : 表示单位质量物 体,升高一度所需要热量J/kg.℃ 3、定容热容CV (volume specific heat ) :表示单位体积 物体,每升高一度所需热量J /m3.℃ Cm与CV的关系: CV=ρ .Cm 水:CVw=4· 18×106 J/m3℃ 空气:CVa=0· 0013×106 J/m3℃
粘土
40%孔 隙度 0.18 0.25 饱和
泥炭土
80%孔 隙度 0.10 0.06 饱 和 0.1 2 0.5 0
0.51 1.58
对同种土壤K一样,日和年的土壤衰减深度相差多少?
D年是D日的19倍,即:年恒温层深度是日的19倍。
例如:某块小麦地为饱和沙壤土,求此块地的日和年恒 温层? 解:
所 以 , 日 恒 温 层 Z=3D 日 =0.14×3=0.42(m) , 年 恒 温 层 Z=3D年=0.42×19=7.98(m)。
• (2)大气稳定度的判断
判断某时刻大气是否稳定要由大气温度的 垂直梯度r、干空气绝热直减率rd和湿空气绝热 直减率rm的大小决定。 A)γ>γd 绝对不稳定 B) γ<γm 绝对稳定 C) γ=γd 干中湿不稳 D) γ=γm 湿中干稳 E)γm <γ<γd 条件不稳定。
四、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Z t D sin
, 为Z深度土壤平均温度, 为地表0cm处温 度振幅,Z为任何深度(m),t为任意时刻。
Tmax T0 A, Tmin T0 A
ω指温度曲线的正弦角度,旋转一周为360°=2π,ω=2π/T ,T为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相对日变化而言,则T=24h, 即24h完成360°旋转;相对年变化,则T=365d。t是所求时 刻时间。
土壤温波峰值滞后分析
sinω(t-Z/D/ω)→相当于从sin(α-β)→位相落后β→则峰值滞后 β,即峰值滞后Z/D/ω,与Z有关。当Z=D时,峰值滞后多长时 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相对日温波曲线来说,峰值滞后为 1/ω=T/2π=3.82h, 二 是 相 对 年 温 波 曲 线 来 说 , 峰 值 滞 后 1/ω=T/2π=58.12d。 例:某农田为含40%空隙度的粘土,其地表最高温度出现 在12点30分,问离地表10 cm深处日最高温度将何时出现? 解:
第三章
温度
§3.1 大气温度 §3.2 土壤温度 §3.3 温度与农业
§3.1 空气温度
• • • • 空气的非绝热变化 空气的绝热变化 大气稳定度 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一、空气的非绝热变化
1、 辐射(Radiation) 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 2、分子传导(Molecular conduction) 依靠分子的热运动传递能量
2)随离地表的距离向上或向下的增加,最高最 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滞后 ?滞后现象主要是因 为,热量的传导、输送需要有一定时间,所以每层 达到最高或最低的时间也越滞后。
二、土壤的温波方程
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曲线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T Z ,t T 0 A0 e
Z D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土壤温度振幅 将按对数 规律衰减,土壤温波 峰值出现时间将按位相Z/ωD滞后。 所以,D是一个重要参数,称为土壤 衰减深度。
2 2K D , 这里, K为导温率, D的单位为(米, m), T
土壤温波的振幅分析
由于D与K成正式,所以,不同的K,D不同,也就是说衰减 快慢不同。 (1)当土壤深度Z=D(1个衰减深度)时,
4 导热率λ (thermal Conductivity) J / m.S℃
单位温度垂直梯度℃ /m、单位时间S、通过单位 面积m2(单位换算),它表示物体对热量传导快慢的 一种能力。 例如:水(指4℃静止的水) λ =0.57J/m.s.℃, 空气(10℃静止空气) λ =0.025J/m.s.℃ 水导热比空气快22.8倍。导热率只说明物体传 导热量速度快慢。 水的λ 比空气大22.8倍,可空气的Cv只是水的 1/3483,所以,空气比水增温得快得多。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间的发育速率与平均气温的关系 0.040 0.035 0.030 y = 0.00214 x - 0.01238 R 2 = 0.85066
成熟发育速率与有效积温的关系
0.040 0.035 0.030
发育速率
y = 0.00201 x R 2 = 0.84720
发育速率
0.025 0.020 0.015 0.010 0.005 0.000 0.0 5.0 10.0 15.0 20.0 25.0 平均气温
滞后5.46h,也就是说12.5+5.46≈18时出现最高温度。
§3.3 温度与农业
• 基点温度 • 农业界限温度 • 积温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一、基点温度
温度三基点:生长最低、最适、 最高温度。 –喜凉作物分别为: 5℃、 20-30℃ 35-40℃
–喜温作物分别为:
10-15℃、 30-35℃
45℃
二、温度的时空变化
(一) 垂直变化(空间变化) 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的三种类型(日射型、辐射型和过渡型) 与气温垂直分布的三种类型。
(二)日、年变化(时间变化)
土壤和空气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与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和年 变化曲线相似,因为土壤和空气的热量是由于地面接受了太阳 辐射增温后,再由地面向上输送给空气,向下传导给土壤,空 气和土壤才得以增温的,因此温度和辐射二者有直接相关关系。
生物能生存的 温度范围较生长 的温度范围宽, 冷致死温度较生 长最低温度低, 热致死温度较生 长最高温度高
二、农业界线温度
0˚C-农事活动开始或终止,喜凉作物生长的起始温度,小 于0℃为寒冷期。 0℃:对某地区(一般而言),广义的生长期系指作物 能生长的时期。以春季的平均气温于0℃开始,至秋季的平 均气温大于0℃终止期的日数计算。某作物的生长期,即为 该作物由播种—成熟期间的日数。鉴定—地区的复种程度, 需考虑夏秋作物及秋种作物接茬的可能性,一般以0℃以上 的日数的指标。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为北方土壤日化夜凉, 早春作物开始播种,冬小麦开始返青,多年生果木开始萌动 的指标,秋季0℃终止日为北方冬小麦及多年生果木停止生 长的日期。故选用≥0℃之间的持续日数,为鉴定地区作物生 长期长度的指标。
3、 对流(Convection)-空气垂直运动
4、 湍流(Turbulence)-大团空气(eddy)向垂直和 水平方向作无规律运动。 5、 平流(Advection)-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6、 相变(Change phase)-汽态-液态-固态:
二、空气的绝热变化
在气象学上,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 时的状态变化过程,叫做绝热过程。在大气中, 作垂直运动的气块,其状态变化通常接近于绝 热过程。 当升、降气块内部既没有发生水相变化,又 没有与外界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称为干绝热 变化;过程发生水相变化的,称为湿绝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