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确的血培养培训课件
2023版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023版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67276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6.png)
汇报人:xxx 2023-1-03
目 录
• 共识背景与目的 • 共识内容概述 • 共识详细解读 • 共识实施建议与挑战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共识背景与目的
血流感染现状及挑战
血流感染发病率
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感染类型 ,发病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
提高患者及家属认知度与配合度
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 普及血流感染相关知识,提高认知度。
心理疏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 治疗依从性。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护理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生 活照顾,减轻患者负担。
优化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政策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根据共识和指南,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 、剂量和疗程,降低耐药风险。
加强抗菌药物监管
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 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完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
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处方审核 和点评,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血液培养技术应用前景
病原体多样性
导致血流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 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给诊断和治 疗带来挑战。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 不断增多,给血流感染的治疗带来困 难。
临床诊断需求
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病原体鉴定对 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 意义。
血液培养技术应用与发展
血液培养技术原理
通过制定共识,规范血液培养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血流感染的诊 断准确性和及时性。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血流感染与血培养 PPT课件
![血流感染与血培养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7f513d763231126edb11e3.png)
外科ICU常见感染的部位
下呼吸道6%
手术切口15%
肺炎33%
胃肠道4%
心血管4%
眼耳鼻喉3% 皮肤软组织3%
血流13%
尿路18%
Richards M, et al. Epidemiology, prevalence, and sites of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Seminars in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03;24(1):3-22
送检方法:不保留情况
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 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尖端或近心
端交付实验室进行Maki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或 者定量培养(Following Vortex或超声降解)
的45% ICU的医院感染率比一般病房高5~10倍 ICU的耐药菌分离率高,感染难治
Richards M, et al. Epidemiology, prevalence, and sites of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Seminars in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03;24(1):3-22
完整的血培养过程
医师开出医嘱 护理人员收集送检样本 实验室检测、分离并鉴定导致血流感染的
微生物 三级报告: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敏感
性试验结果
国内血培养现状 —阳性检出率低10%(国外约为15%)
原因何在?
血流中含菌量低 血培养的临床实践
血液中抗菌物质
欠规范!!
抗生素的应用
第一套取血量 ml
血培养采集ppt课件
![血培养采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087e550b1c59eef8c7b459.png)
血培养的时间
当前推荐的标准培养时间是5天,它是连续血培养监测系统 完成的常规血培养时间。
14
苛养菌的培养பைடு நூலகம்
当用连续血培养监测系统时,另一个最近的研究证明, 99.5%的非心内膜炎血流感染和100%的心内膜炎在 5天时间内可以被检出。
包括布鲁杆菌属、噬碳酸菌、弯曲杆菌属和HACEK 组(嗜血杆菌属、放线杆菌属、心杆菌属埃肯菌属和 金杆菌属)。
如果使用蝶形针采集,血液要首先装入需氧 瓶内,以免装置里的空气传送到厌氧瓶内。 如果用注射器及针,首先接种厌氧瓶避免空 气进入
如果抽取血液的量少于推荐量,血液应首先 接种到需氧瓶内,因为多数菌血症是由需氧 菌和兼性细菌导致的。剩余的血应该接种到 厌氧瓶中
10
血培养需要的血量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推荐的采血量是每个培养组合 达到20-30毫升。因为每个培养组合包括一个需氧瓶 和一个厌氧瓶,每个瓶子都应接种10毫升以上的血 液。在每毫升血液少于1CFU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 多数病例中,这个量被推荐为最佳病原体检出量。
20
专题#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
炎、骨髓炎、关节炎、肺炎
培养物
不明原因的发热(例如:隐匿的脓肿、伤 寒、布鲁氏菌病或其它诊断不明的发热综 合征)
从不同的解剖学位置连续采集两份或三份血 培养物,如果经24-48h培养后结果是阴性, 从不同的解剖学位置再次连续采集多于两份 的血培养物
血培养持续阴性的可疑菌血症或真菌血症
考虑转换血培养方法,使其能够提高对分枝 杆菌、真菌或苛养菌的覆盖检出率
4
血流感染及血培养ppt课件
![血流感染及血培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0a565802768e9951e73837.png)
15 – 20%
Severe Sepsis 25 – 35%
Septic Shock 50 – 70%
阳性百分率不高,如何解决?!
2019/8/30
20
如何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2019/8/30
21
何谓血培养?
A blood culture is defined as
culture of blood obtained from a single venipuncture(静脉穿刺),
2019/8/30
5
血流感染常见病原体
院内获得性感染:入院48小时后,多由致病力强、耐药 的微生物引起
致病微生物:细菌(90%)、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ICU常见致病微生物:阳性球菌感染增加、真菌感染增 多
铜绿假单胞 不动杆菌 金葡菌 真菌
不同感染部位常见致病菌:
尿路:大肠杆菌、肠球菌 伤口: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呼吸系统;G-多见,近年球菌增多 腹腔感染:多混有厌氧菌
美国CDC 1996年血流感染诊断标准
2019/8/30
11
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即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 ①血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
(若为常见皮肤菌,如类白喉棒状杆菌、肠杆菌、CNS、丙酸杆菌 等,需在不同时间采血有2次或多次培养阳性。)
和/或 ②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抗原物质。
2019/8/30
2019/8/30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10
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
患者至少有以下1项症状或体征:
发热(380C),寒战或低血压,同时至少满足以下任意1项 ①若血培养为常见的皮肤寄植菌(如:类白喉棒状杆菌、杆菌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ppt课件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70f03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8.png)
性率。
推荐使用抗菌药物
03
• 在采血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提高培养的阳性率。
提高血液培养技术的特异性
推荐使用特异性更高的培养基
• 使用特异性更高的培养基可以减少培养的假阳性。
对可疑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 分子生物学鉴定可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对培养阳性菌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监测复发
• 血液培养技术可监测血流感染的复发情况,及时发 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5
血液培养技术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 优化建议
提高血液培养技术的检测效率
推荐使用自动化血液培养系统
01
• 自动化血液培养系统可以提高培养效率,缩短培养时间
,减少误报和漏报。
常规采用需氧和厌氧两种培养方式
02
• 需氧和厌氧培养可以覆盖更多的病原体,提高培养的阳
• 血液培养是诊断BSI的常规方法,但存在检
2
测时间较长、费用较高等局限。
•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
3
不断发展,血液培养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 改进。
共识方法和范围
• 本共识采用基于文献的系统评价方法,对血液培养技术在BSI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评估和 分析。
• 本共识涵盖了不同类型血液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优缺点及发展方向等内容,旨在 为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BSI时提供参考和指导。
• 对于不同类型血流感染,需要研究更 加快速、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以便更 早地确诊并指导治疗
• 血液培养技术的普及程度和可及性仍 需进一步改善,以便更多患者能够及时接 受诊断和治疗
• 需要加强血流感染防控意识,降低抗 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提高血流感染整体诊 疗水平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PPT课件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27e96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13.png)
3
医院感染控制人员
负责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需要关注血 流感染的发病情况、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等信息 ,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02 血流感染概述
定义与流行病学
定义
血流感染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通过血 液循环途径侵入人体,在血液中生长 、繁殖并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从而 引起全身性感染的一种疾病。
原理介绍
血液培养技术定义
01
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样本,在体外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以检测
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检测
02
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和条件,分离和鉴定血液中的细菌、真菌等
病原微生物。
自动化血液培养系统
03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如荧光法、电阻法等,提高检测速度和准
确性。
操作流程
01
02
03
04
采集血液样本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血流感染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感 染部位相关的局部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 功能衰竭。
诊断依据
血流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培养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血培养阳性是确 诊血流感染的重要依据。
03 血液培养技术原理及方法培养基选择
根据预计检测的病原微生物种 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接种与培养
将血液样本接种于培养基上, 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
观察与记录
定期观察培养结果,记录病原 微生物生长情况。
结果解读与报告规范
01
02
03
结果解读
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数 量及生长情况,判断血流 感染类型及严重程度。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课件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925fb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0.png)
2023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课件•概述•血液培养技术•血流感染的诊断•血液培养技术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目•技术展望•小结录01概述规范血液培养技术应用,提高血流感染诊断准确性和临床诊疗水平。
目的血流感染病情危急,死亡率高,治疗困难,需准确快速诊断以指导治疗。
背景目的和背景定义血流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或其他代谢产物,引起机体严重毒血症症状的全身感染。
分类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分为早期和晚期血流感染。
定义血流感染流行病学血流感染多发生于免疫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器官移植等特殊人群,且病情危急,死亡率高。
诊断现状传统血培养技术存在耗时长、阳性率低等问题,影响血流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流行病学和诊断现状02血液培养技术常用血液培养技术常规培养技术使用常规培养基对血液样本进行培养,是常用的血液培养技术之一。
自动化血液培养技术使用自动化血液培养系统进行血液样本培养,可提高培养效率和准确性。
分子生物学培养技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血液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鉴别,但应用范围尚有限。
血液培养技术是诊断血流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病原体,有助于确定感染类型和病因。
血液培养技术应用诊断血流感染通过对血液培养的持续监测,可以了解治疗效果和评估病情进展。
监测治疗效果通过对血液培养结果的判断,可以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
指导抗菌药物使用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适宜性对血液培养结果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病原体需要不同的培养基和条件。
采样和运输血液样本的采集和运输是影响血液培养技术的关键因素,应尽可能减少采样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和误差。
检测和鉴别对血液培养结果的检测和鉴别是诊断血流感染的关键环节,需要使用多种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影响血液培养技术的因素03血流感染的诊断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白细胞增高、降钙素原增高等感染症状和体征;两份或两份以上血液培养阳性;患者有近期留置血管内导管或近期免疫力低下的情况。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PPT课件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39cb7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e.png)
在患者寒战、发热初期或开始使用抗 菌药物前进行血液采样,以提高阳性 检出率。
与其他检测方法联合应用策略
分子生物学技术
如PCR、宏基因组测序等,可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速度和准确性,有助于早期 诊断和治疗。
免疫学方法
如抗原检测、抗体检测等,可用于辅助诊断和病原体鉴定,提高诊断特异性。
关注特殊人群及复杂情况处理
血液培养技术定义
• 血液培养技术是一种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样本,在 体外进行培养、分离和鉴定病原菌的技术,用于 血流感染的诊断。
血液培养技术分类
需氧瓶和厌氧瓶培养
根据病原菌的需氧和厌氧特性,将血液分别接种至需氧瓶和厌氧 瓶中进行培养。
自动化血培养系统
采用自动化仪器连续监测血液样本中的微生物生长,提高检测速 度和准确性。
采集部位选择
优先选择外周静脉血,必要时 可采集动脉血或骨髓血。
采集时机
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 以提高阳性率。
采集量
成人每次采集10~20ml,儿 童根据年龄和体重适量采集。
转运要求
采集后应立即送检,避免长时 间放置和转运过程中的污染。
实验室检测流程优化
接收与登记
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应立即登记 ,核对标本信息。
考虑采样时机、采样量、 转运过程等因素对结果的 影响,必要时进行复检。
报告规范
采用统一格式书写报告, 包括患者信息、标本信息 、检测结果及解读等内容 。
06 临床实践中应用建议及注 意事项
患者筛选标准与时机把握
筛选标准
对于疑似血流感染患者,应根据其临 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进 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血 液培养。
儿童与老年人
应根据患者年龄、免疫状态等因 素调整采样量和抗菌药物使用策
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及血流感染的治疗原则六安讲座共110页PPT
![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及血流感染的治疗原则六安讲座共110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c4a8ca1caeaad1f347933f68.png)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10
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及血流感染的治 疗原则六安讲座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血流感染诊断的金标准正确的血培养53页PPT
![血流感染诊断的金标准正确的血培养53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7641b70d08a1284ac9504365.png)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全版血流感染诊断金标准.ppt
![全版血流感染诊断金标准.ppt](https://img.taocdn.com/s3/m/aa8f14ff10661ed9ac51f36e.png)
最新.课件
1
埃默里大学附属二院
2011全年血培养送检数41546瓶 137瓶/2011年7月13日,平均113瓶/天 床位数900张
国内统计17家医院1次血培养阳性率10.8%, 18家医院2次以上血培养阳性率14.8%, 台湾地区采取双套瓶策略,阳性检出率20-35%
PCT >2 <0.5 <0.5 >2
建议
按血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
观察,排除其他发热原因
与微生物组沟通,进入污 染排查 重复送检,留意血培养影 响因素,盲转
最新.课件
10
谢谢大家!
最新.课件
11
孵育5-7天,有利于苛养菌,丝状真菌的 检出
最新.课件
6
是否采用了厌氧瓶培养(专用)
大多数兼性厌氧菌其实更适合在厌氧环 境下生长
采取“需氧+厌氧”模式送检 筛查了“需氧”,“厌氧”,“兼性厌
氧” 为马上开展的“厌氧菌”培养做准备
最新.课件
7
降钙素原检测(! 正常水平低,半衰期短
细菌性感染治疗过程的监控 指导抗生素的应用
见表
最新.课件
8
德国脓毒症学会指导方针:
PCT浓度(ng/ml) <0.25 0.25-0.5
0.5-2 2-10 >10
临床意义
基本没有细菌感染
可能存在局部感染 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不可能是全身感染
建议
不使用抗生素
建议使用抗生素 视病人情况重新评估
SIRS;多发创伤,烧伤 可能有全身感染
氧各一
最新.课件
4
采血时间及方式(标本采集手册)
使用抗菌药之前,发热高峰前1h内或病 人寒战和发热开始时采集
血流感染诊断和金标准正确和血培养共54页
![血流感染诊断和金标准正确和血培养共54页](https://img.taocdn.com/s3/m/8756e088f8c75fbfc77db2b4.png)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确的血培养
15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单一病原体感染:多次血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 24小时血培养次数≥3次或4次的患者,前两次血培养的阳性率<90%; 而前4次血培养的阳性率>99%
阳性率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确的血培养
17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混合感染:多次血培养可提高所有病原体的检出率
• 58例混合感染检出的病原体共121株,所有病原体在前4次血培养可获 得阳性结果 N=121株
下一次用药之前采血培养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 确的血培养
12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 确的血培养
13
血培养次数对阳性率的影响
采血体积及培养皿孵化时间对血培养 阳性率的影响
正确的血培养对判断常见定植菌感染 的意义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确的血培养
14
研究简介
• 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入 住Robert Wood Johnson大 学附属医院及Duke大学医疗 中心且血培养阳性的成人患 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在 24h内均接受 ≥3次血培养
• 各种不同病原体血培养的阳性检出率略有差异,金黄色葡 萄球菌在首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例较高;而铜 绿假单胞菌首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例较低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确的血培养
21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行4次血培养
行3次血培养
阳性率 阳性率
肠球菌 链球菌
肠球菌 链球菌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确的血培养
20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结论
• 24h内进行4次血培养,导致血流感染的病原体阳性检出率 高达99%
阳性率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确的血培养
16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混合感染:多次血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 研究期间,共发生58例由多种病原体导致的血流感染,该类患者前三 次血培养的阳性率为100% N=58例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 确的血培养
3
血培养非常重要
菌血症和真菌血症 → 早期诊断 阳性血培养:证实有感染性的病原体
→ 鉴定病原体 → 优化抗菌药物治疗 → 改善预后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 确的血培养
4
什么时候进行血培养?
脓毒症患者应常规行血培养
怀疑血流感染患者常规行血培养,如:
–不明原因的发热(>37℃)或体温过低(<36℃)
–休克,寒颤,僵直
–严重的局部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肺炎,肾盂肾炎 ,腹部术后感染,…)
–心率异常加快
–低血压或高血压
–呼吸频率加快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 确的血培养
5
血培养现状—假阳性率高
皮肤消毒不彻底 采血操作不规范 临床实践欠规范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 确的血培养
7
优化血培养流程、提高检出 率
9
问题:
怀疑血流感染,何时采血最佳 ?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 确的血培养
10
寒战 体温
血培养
细菌浓度
0
30
60
时间 (分钟)
研究表明:细菌通常在病人寒战和发热前1h进入血流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 确的血培养
11
采集血培养样本的最佳时间?
尽可能在患者寒战或开始发热时采血 如患者已经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应在
采血时机
采血份数
采血量
规范操作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 确的血培养
8
• 由于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多,难以根 据临床表现鉴别,正确的病原学诊断 有赖于早期的血培养及脓液或其他体 液标本进行的涂片和培养1
• 血培养是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血流 感染的重要手段,当血培养获阳 性结果时,可明确诊断,是诊断 的“金标准”,同时也可以为临 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2
行4次血培养
行3次血培养
阳性率 阳性率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确的血培养
19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多次血培养可提高G+菌的检出率
• 导致血流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首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率在90% 左右,其他常见G+菌,大多数可在前3次血培养中获得阳性结果
阳性率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确的血培养
18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多次血培养可提高G-菌的检出率
• 导致血流感染的常见G-菌,首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率较低, 仅60-78%,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但大多数可在前3次血培养中获得 阳性结果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真菌)侵入所引 起的感染
患者有发热、寒战或低血压等临床症状且血 培养有致病菌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 确的血培养
2
基本概念:血培养?
血培养是一项实验室检查,从患者体内采 血,并将其装入含有培养基的瓶中,以此 来确定导致患者感染的微生物(细菌或真 菌)是否已经侵入患者的血液。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 确的血培养
22
问题: 标本须间隔多久采集?
血流感染诊疗的金标准正 确的血培养
23
标本须间隔多久采集?
对于非持续性菌血症,同时或短时间内采集2~3套血培 养,因为体内巨细胞吞噬系统会在15~30min内清除掉进 入人体内的细菌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各医院在血培养的次数以及每次的采血量 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影响血培养的阳性率? 血培养是否可以成为判断某些定植率是感染还是定植的方法?
1.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2005 2. Hall KK血et流al感. C染LI诊NI疗CA的L金M标IC准RO正B确IO的LO血G培Y养REVIEWS.2006;19(4):78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