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宁波高教园区北区规划范
第 围二为节南临甬江,北、东至 城规市划化过北程外与特环点路和东外环路,
这种逆城市化现象进一步促进了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
基西本至协调世,纪但也大存道在许,多规问题划,用特别地是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 城平市方文化公向里乡村。广高泛地教扩园散渗区透北,影区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1三以9大大产业学对为城市主化体的影,33响是:以发45展 城教市育边缘产和业小城为镇基基础础设的施完集善居,再住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许多人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移动。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三大产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产业 影响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 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 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 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城市化的意义
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 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产业结构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的带动广大农 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 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进步,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 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 发展水平。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东部新城规划
东部新城明湖地区
一、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下是有关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的详细介绍:一、城市化进程1.第一阶段: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的移民主要是农业劳动力,他们迁移到城市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在此阶段,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不足。
2.第二阶段: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的速度逐渐加快。
在这一阶段,城市的人口增长迅速,城市面积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也变得更加迫切。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
3.第三阶段:城市规模达到饱和状态。
在这个阶段,城市的人口增长逐渐趋于稳定,城市的面积也不再扩大。
城市化的重点转向优化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人口聚集在城市。
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导致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
人口聚集在城市,有利于集中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2.城市功能多样化。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功能不断扩大,除了原有的生产和居住功能,逐渐增加了商业、金融、教育、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
城市的多样化功能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迁入城市。
3.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临的市场规模更大,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城市更容易吸引和集聚人才,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电、市政设施等不断优化。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改善了城市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5.城市社会面貌多样化。
城市化使得城市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多样。
城市化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口流入城市,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社交方式。
城市中的社会群体多元化,社会结构更加复杂。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一、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过程:1.农业城市化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人口主要以农业为生,农村是主要的人口聚居地。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农村逐渐发展成为农业城市。
2.工业城市化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进行工业生产,城市快速发展,成为工业城市。
这一阶段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工业的集聚和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3.现代城市化阶段: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城市化进入现代阶段。
现代城市化的特点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功能复杂化。
现代城市化是以经济为重点,兼顾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
二、城市化的特点:1.人口集聚: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
这是城市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人口集聚可以带来人口规模经济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人口集聚也带来了城市社会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不足、环境污染等。
2.资源集中: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城市成为各种资源的中心,吸引着各种资源的流动。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集中在城市,形成城市资源聚集效应。
这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但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均衡。
3.功能多样性: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城市不仅承担了经济功能,还承担了政治、文化、教育、科研、医疗等多种功能。
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增加了城市的复杂性和社会发展的压力。
4.文化多元化:城市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地方。
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口相互融合,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这使得城市成为文化的熔炉,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5.制度变革:城市化对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城市化要求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好用
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概念和基本过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具有以下基本过程:1.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现象是城市人口的增加。
城市的人口通常会以一个相对较快的速度增长,从而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2.城市功能转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会逐渐转变。
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强,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中心。
3.城市空间扩张: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扩张是不可避免的,城市会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张,形成城市圈或都市圈。
城市化的特点1.人口集聚: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口差距逐渐拉大。
2.功能多样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也不断扩大和多样化,城市不再只是一个工业化的中心,也成为了文化、教育、贸易、服务等方面的中心。
3.空间扩张:城市空间的扩张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城市会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张,形成不同的城市等级和城市圈。
4.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5.环境改变:城市化进程中的高密度人口聚集和产业的大量排放,也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虽然带来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但也会带来以下问题:1.人口过多导致社会问题增加: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密集的城市通常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例如积累的垃圾、交通拥堵、人口密集带来的感染病等。
2.面临环境压力:城市化的高密度人口聚集和产业的大量排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环境。
3.居住和就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内就业和居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房价上涨、城市内部的发展不平衡等。
4.区域分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差异也会导致一些地方的不平等问题,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它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和发展。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 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人口迅速膨胀 大城市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 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
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1950年世界十大人口最多城市
城市
人口(万)
1.纽约(美国)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城镇化)
1、概念: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思考:城市化过程中除了地域转变, 还有哪些转变? 如:人口转变(由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由第一产业转 移到第二、三产业
城市化一词的四个含义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各个集中点的扩大) 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 考察,世界城市化可分成四种模式。
一、同步城市化
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 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这里的一致主 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 现得相当明显。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 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应该指出的是, 由于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 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 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 象,基本上属于同步城市化模式
城市人口 比重
2.5%
13.3%
28%
41%
50%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 速度空前,城市人口比 重迅速上升
世界特大城市(100万以上)的变化
城市化过程及特点
一 3.项城、目市城化市意化义
意义
就业
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 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
城市化过程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 业结构
工业 科技
城市化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 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 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丙→乙→甲
(2016·柳铁一中测试)下图是某城市不同 时期人口密度空间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 学知识,完成(1)~(2)题。
(2)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城市用地规模逐渐缩小 B.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少 C.市中心人口逐渐向外扩散 D.城市人口总数不断减少
A.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B.第一产业比重大幅提高 C.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务工人员向第一产业回流
世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虚假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相应的经济 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基础设 施落后。Eg:南美洲。
世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 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Eg:印度、 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
读“我国2010~2012年人口数据统计图”, 完成(1)~(2)题。
(1)目前我国城市化的特点是( ) A.城镇人口数量减少 B.农村人口数量增加 C.城镇规模不断缩小 D.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读“我国2010~2012年人口数据统计图”, 完成(1)~(2)题。
(2)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原因之一是 ()
(2)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城市化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有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主要有三种: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是区域的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三、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1)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不仅可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粮食和副食品,同时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2)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3)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过程正处于上升阶段;发达国家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四、城市化的特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2.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郊区化
迁移方向 城市人口 数量 乡村人口 数量 中心城区 向郊区 增加
逆城市化
城市向 乡村、小城镇 减少
减少
增加
•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
原因(推拉理论): 环境质量: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基础设施: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 善; 便利的交通: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 的普及。
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1.城市化
人口 乡村 向城市地区集聚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1)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城市化意义 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产业结构
工业化 科技 文化扩散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社会 经济 发展
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农业发 展 工业化发展 安 排 大 量 劳 动 力 就 业 第三产业发展 城 市 化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特点
发达国家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动力 产业结构 变动 人口流动 城市建设
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内地向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山区向平原、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 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如劳动力就业问题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人口 1230 870 670 550 530 500 490 480 440 400
城市 东京(日本) 墨西哥城(墨)
人口 2880 1780
1750 圣保罗(巴西) 占墨西哥总人 1740 孟买(印度) 口的16.8% 纽约(美国) 上海(中国) 1650 1400
1300 洛杉矶(美国) 占阿根廷总人 口的30% 1280 拉各斯(尼日利亚) 加尔各答(印度) 布宜诺斯艾利斯(阿) 1270 1230
严,就是在这么喜庆的时刻也没有任何改变。此刻,他正面无表情地望着眼前的这壹切,既没有喜悦,也没有忧伤,只是不经意间偶尔微蹙壹 下眉梢。来得早的宾客已经等了快壹个时辰了,即使来得晚的,也已经有些微微心急。就在众人翘首以盼,苦苦等待之际,典仪官的壹声“吉 时到”,整个王府立即掀起了壹片欢呼声。仆从们早就各就各位,严阵以待,宾客们蜂拥而至,将新郎团团围住,并簇拥着朝王府大门口走。 门口已经聚集了几十口子人,新郎壹行抵达府门之际,眼看着新娘子的花轿也稳稳当当地停在了王府的大门口!由于今日娶的是侧福晋,因此 婚礼仪式比之大婚轻减了许多,但是新郎官在府门口迎亲的程序仍然必不可少。待八抬大轿抬过了炭火盆、抬过了马鞍子,稳稳当当地落地后, 只见新郎弯弓搭箭,“嗖、嗖、嗖”,手起箭落,三支利箭准确无误地射向轿门。“驱邪避秽保平安!”随着嬷嬷的壹声吉利话出口,众人纷 份发出了赞叹声:“好身手!”“王爷果真了得!”“恭喜四哥!”众人的齐口夸赞并没有给新郎带来任何情绪上的变化,他仍然是壹言未发, 面无表情,放下弓箭之后,转身就朝宴席上走去,留下壹众人等面面相觑,不如如何是好。按照迎亲的惯例,宾客们应该随新郎壹并来到宴席 上,可是?按照迎亲的惯例,原本新郎应该与新娘子共同进府,并送至洞房,留下新娘在洞房等候,新郎来到宴席招呼宾客才是。迎亲迎亲, 这亲还没有迎进府,新郎怎么自己就先走了?百思不得其解的众人们很是难办,犹豫半天也不知道是跟上新郎呢,还是跟着新娘去洞房。就在 这思忖之间,无意之中人们分成了两部分:壹部分人急急慌慌、无可奈何地随着新郎来到了宴席上;另壹部分人则磨磨蹭蹭、故意拖延,只求 壹睹新娘的风采。射过三箭之后,按照常规,该是新娘子下轿的时候了。在嬷嬷的搀扶下,新娘子壹身桃红色凤冠霞披,头蒙喜帕、手捧苹果, 缓缓走下轿来。虽然蒙着红盖头,任谁也不可能真正壹睹新娘的真容,但那纤瘦的身材,端庄的体态,稳健的步伐,令余下在场的每壹个人都 禁不住暗暗发出壹声惊叹:果然是名不虚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于是人们也就更加好奇:这喜帕下的容貌该是何等的娇美模样?喜宴上居 主位的,不是新郎本人,而是二阿哥胤礽,当朝太子殿下!与往日不同的是,由于是四阿哥的喜宴,因此四阿哥--雍亲王位居太子右手,三 阿哥--诚亲王改居太子左手,其它众兄弟们长幼有序分坐余位。虽然刚刚有壹些小小的波折,但是大喜的日子,大家都不想让四哥(弟)为 难,特别是在十三阿哥嘻嘻哈哈的壹番招呼下,众人也都暂时忘记了刚刚的小插曲,热热闹闹地投入到了喜宴之中。因为是四哥的喜宴,各位 兄弟们难得有机会可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
2.了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和地域差异。
3.了解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一、城市化1.含义: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标志3.意义4.乡村—城市转型(1)含义: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2)实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
(3)类型: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判断1.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最主要标志。
( √ )2.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 × )3.城市化使城乡差距缩小,影响乡村的生活方式。
( √ )4.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但工业化却阻碍着城市化的进程。
( ×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1.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2.主要表现思考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这种说法正确吗?答案上述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遵循这种一般规律。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三、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特点目前处于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但推进速度快 问题大城市过度扩张,市中心区衰落,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城市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下降解决措施建设卫星城和工业区,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合理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乡村向城市转变2.中国的城市化(1)特点⎩⎪⎨⎪⎧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过程: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城市与环境之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与环境之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背景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聚居的过程,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增加的现象。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2.1 农业转变阶段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开始吸引农民进城务工。
2.2 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带动城市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2.3 消费社会阶段城市功能不断扩展,文化、教育、服务业等发展壮大,城市化进程逐渐趋于稳定。
3. 城市化特点城市化具有以下特点:3.1 人口聚集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聚集现象。
3.2 城市扩张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边界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不断增大。
3.3 城市功能多样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不断丰富,涵盖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各个领域。
3.4 城市环境变化城市化对城市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如空气污染、水质问题、垃圾处理等变得更加突出。
4.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自然资源消耗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导致自然资源消耗加剧。
4.2 环境污染城市化带来了工业化和交通业的发展,加剧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4.3 生态破坏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开发、建设等活动加剧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影响。
5. 城市化对环境的管理与调控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管理与调控措施:5.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力度。
5.2 推动绿色发展鼓励城市建设绿色绿色基础设施,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的发展。
5.3 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治理体系。
6. 结语城市化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显得密切。
合理引导城市化过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城市化过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及特点城市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城市功能不断扩展的过程。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城市化过程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
下面将从城市化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城市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经济和社会活动主要在农村进行。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增长,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逐渐增加,从而推动大量的农民向城市迁徙。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并成为现代城市化的基础。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农民向城市迁移的阶段。
由于农村人口增加和农业革命的推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形成了城市基础人口。
第二阶段是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随着工业化的推动,城市经济活动的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
第三阶段是城市化进程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面临的问题也随之增加,例如城市的污染、交通拥堵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化进程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密度高。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人口密度更高。
这是因为城市具有丰富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以及各类文化设施等优势。
第二是城市规模大。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有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其人口规模可以达到数千万甚至更高。
第三是社会分工明确。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劳动力分工更加细致。
这使得城市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城市的发展也得以加快。
第四是城市化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加。
城市生活需要大量的能源、水资源以及土地等,这对资源的需求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给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徙到城市地区,加上城市地区的土地和资源被用来扩展城市的规模和范围。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以下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一些重点:城市化的过程:1.人口迁移:城市化的第一步是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人口迁移。
人们离开农村地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这导致了城市地区人口的增长。
2.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化的下一个阶段是城市规模的扩张。
城市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容纳流入的人口,并提供各种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
3.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工业化带来了工作机会和经济增长,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迁往城市。
4.城市化政策:政府的城市化政策对于城市化过程至关重要。
政府的政策可以鼓励人们迁往城市,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来支持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的特点:1.人口密度:城市化导致人口密度增加,人口集中在城市地区。
这导致了城市地区更加拥挤和繁忙,也给城市规划和管理带来了挑战。
2.经济活动: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活动和机会。
城市成为商业和产业中心,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条件。
3.基础设施: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市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包括交通设施、水电供应、医疗设施等。
城市化进程也需要城市规划来确保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有效运营。
4.社会和文化变迁:城市化对社会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5.环境挑战:城市化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城市化导致土地开发和资源消耗增加,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6.不平等问题: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问题。
在城市地区,富裕和贫困的差距更加明显,一些人因为缺乏教育和技能而无法从城市化过程中受益。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趋向集中居住和集聚在城市地区。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对人口分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也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流动性增加: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种转移使得人口流动性增加。
农民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选择流动到城市。
这也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碰撞。
2.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型城市不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有更丰富的文化和娱乐活动。
3.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的工厂、企业、商业中心等不断涌现,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
这种就业机会的增加也促进了人口更多地向城市流动。
4.社会服务设施的完善:城市化是城市面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城市中有更多的医院、学校、娱乐场所等,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此外,城市化也带来了更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信息交流。
5.环境问题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中的建筑和工业排放大量的废气和污水,致使空气和水质污染加重。
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物的产生,垃圾处理和资源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6.社会问题的出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的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较低,容易面临就业困难、住房问题、医疗保障问题等。
此外,城市化还导致了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带来了养老和照顾问题。
总体来说,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既给人们带来了机遇和福利,也带来了挑战和问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拉力
乡村的推力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经济的发展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社会 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市 化
安 排 大 量 劳 动 力 就 业
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
小结: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城市化特点 原
工业化早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 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 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因
发 达 国 家 发 展 中 国 家
郊区城市化化与逆城市化的异同
相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不同点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乡村人口数量减少
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数量减少 乡村人口数量增加
四、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晚 目前发展速度快 城市化水平低,城市 人口比重小(40%以 下) 初期和加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 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 中国家为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从城市化 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看,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 产业呈低水平上的相适应。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 (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比仅为0.69,远低于该比值 1.4—2.5的合理范围。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化的滞后, 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1:两幅图相比较,可以总结得出,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该区域1985年只有上海、南京两个特大城市,而到了2000年,特大城市已达到了5个,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
问题2: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世界城市化的推进”
世界城市化的推进
师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特点?
生(回答)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表现在2000年,不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特大城市比重,都有了明显上升。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各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的分析回答。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问题3: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问题4: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南美国家的“虚假城市化”使城市化进程过快,超越了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滞后城市化”又延缓了城市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现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城市和工农业人口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1851年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是795万磅,在工业方面的收入则为1 171万磅。
(2)材料中的统计数字不能说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B.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C.除英国以外其他国家都未开始工业化
D.人身隶属关系阻碍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3)有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城市人口的比重,已达到了90%以上
B.是城市化发展得最早的国家
板 书: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课件展示:
“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图”及“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师
问题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
2.城市化进程中各有何特点?
3.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板 书:
(二)中国的城市化
课件展示: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阶段”资料及“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水平”
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我国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1949~1957年的城市化起步阶段。
2.1958~1965年的振荡阶段。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及“跃进”失败后的调整造成。
3.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文革”十年,使经济停滞,工业化停滞,加上农村人口猛增,使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不前阶段。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并精讲总结)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②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促进了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4.1979~1995年的恢复正常发展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开始步入正常轨道。
5.1995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也正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已拟定《中国城市规划》,决定对城市布局作重大调整,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师请同学们阅读投影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明确答案。
师(总结)①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③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课件展示: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师(激励性评价后,总结指出)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造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和谐,使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大幅度下降。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1.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材料二: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 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 600
75%
25%
俄国(1851年)
约5 900
93%
7%
美国(1850年)
约2 300
87%
13%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欧美主要国家怎样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明确答案。
生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生城市化的表现有三方面:即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承转)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何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讨论。
C.从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D.目前农村人口仍大量流向城市
答案:(1)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
(2)C
(3)ABC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板 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200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上升到39.1%,到2002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60个,建制镇20 601个。我国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回答。
生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速度慢,而且不稳定。城市化进程不仅受到经济发展长期低水平的制约,而且还受经济体制与政策以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出现振荡、波折和停滞,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才走上正常、良性的发展轨道。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 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板 书: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两幅图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何特点?
3.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