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ebc5e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1.png)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第一篇:《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新华三中陈晓东【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2、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了解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目标:1、联系实际,调查当地大气污染情况,提出防治措施。
2、学会应用有关图表和资料,揭示问题,总结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三情感目标: 认识环保的意义,树立“ 环境意识” ,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 全球意识” ,认识参加国际合作在保护大气环境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及保护的措施。
【教学难点】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2、对学生各种活动在方法上的指导和在时间上的调控。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具准备】漫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是我们生存的环境, 大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但是, 目前的大气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应怎样保护大气环境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气环境保护》。
(进入新课在地球赤道和国际日期变更线交界的南太平洋上, “ 镶嵌” 着许多风景绮丽的岛国, 人们将他们形象地喻为“ 一串璀璨的明珠” ,在这串“ 明珠” 之中,位于斐济以北的图瓦卢便是其中亮丽的一颗。
这里第一眼看上去, 一派典型的热带岛国景象:穿着蓝色衬衫和短裤的警察光着脚走在街上, 孩子们在珊瑚礁围成的湖中嬉戏,渔夫们用网捞上新鲜的金枪鱼。
下午时光,常常在吸烟、品尝酸椰汁和小憩中度过。
在很多人眼里,图瓦卢真的像一个“ 世外桃源”。
然而,这个国家的居民却在 2002年开始进行了举国搬迁,科学家预测,再过50-100年,这些美丽的小岛将永远被海水淹没,消失在湛蓝苦涩的太平洋中。
(设问:图瓦卢居民为什么要举国搬迁?(引导学生回答:搬迁---被海水淹没→ 海平面升高→ 全球变暖。
11.4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
![11.4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85e561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d.png)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化学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分析环境污染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1.实验室设备:试管、烧杯、滴定管等实验器材。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计算机和投影屏幕。
课程平台:
1.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
2.化学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
1.相关的在线教学视频和讲座。
2.环境污染案例的图片和数据。
3.化学知识应用的实例和新闻报道。
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
2.实验演示。
2.综合应用题:
题目:假设你所在的社区存在空气质量问题,请提出一个利用化学知识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答案:方案:建立社区空气质量监测站,定期监测空气质量;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燃煤、燃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强绿化建设,增加绿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开展垃圾分类,减少垃圾焚烧量,降低空气污染。
2.证据推理与论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
3.社会责任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参与环境保护,培养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究问题。同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如通过阅读教材、做练习题等来巩固知识。
化学与环境保护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化学与环境保护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94ff9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3.png)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能量转化等方面的知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加强化学与环境保护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对环境的影响;2.掌握化工过程中的环保技术;3.认识环保政策和环境法律法规;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化学对环境的影响;2.掌握化工过程中的环保技术。
四、教学过程1.化学对环境的影响1.1 探究化学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如工业废气、废水排放等。
引导学生了解甲醛、硫酸雾、重金属等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1.2 分析化学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化学对环境造成的具体影响。
鼓励学生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引导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化工过程中的环保技术2.1 介绍常见的化工过程通过讲解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化工过程,如反应器、蒸发器、分离器等。
2.2 探究化工过程中的环保技术引导学生思考在化工过程中如何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提出环保技术,如催化剂的应用、污染物吸附和吸附剂再生等。
3.环保政策和环境法律法规3.1 讲解环保政策和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性通过讲解环保政策和环境法律法规的背景和目的,让学生了解环保政策和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2 介绍相关环保政策和环境法律法规讲解国内外相关的环保政策和环境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以及各种环保认证标准。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0ece0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6.png)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教案主题: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目标:1.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环境污染与化学因素的相关性;3.化学实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以讲授为主,结合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3.进行化学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对环境的影响的认识。
教学准备:1.相关教学图片和实例资料;2.化学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3.课堂互动的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来导入话题:“你们了解环境污染吗?你们认为化学和环境保护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单点评和介绍。
Step 2: 知识讲解 (30分钟)Step 3: 讨论环境污染与化学因素的相关性 (20分钟)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环境污染与化学因素的相关性,并提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建议。
每个小组派代表来进行汇报。
Step 4: 演示化学实验对环境的影响 (40分钟)教师进行化学实验演示,注重实验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废气排放、化学废液的处理等。
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Step 5: 总结和课堂作业 (10分钟)教师对本课讲解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以“如何保护环境”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Step 6: 课后延伸 (10分钟)教师推荐一些与化学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书籍或纪录片,鼓励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学习。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演示中的表现;2.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拓展:1.在相关化学实验中加入环保的意识,促使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环境保护;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化工厂和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教学反思:。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初中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cb48c17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65.png)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初中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 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3.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如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2. 提问:你们认为环境保护重要吗?为什么?二、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2. 提问: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三、介绍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0分钟)1. 教师讲解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如环境友好化学、原子经济性等。
2. 讲解绿色化学的原则,如预防污染、减少废物、使用无毒害物质等。
3. 提问:绿色化学与传统化学有什么区别?四、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净化污染物质、开发可再生能源等。
2. 举例说明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3. 提问:你们认为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还可以做些什么?五、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绿色化学的原则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2. 每组选取一个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简要阐述。
3. 各组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讨论其可行性和效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 提问:你们认为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环境污染图片。
2. 绿色化学相关资料。
教学建议:1. 在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如当地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初中化学_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c6c37b4172ded630a1cb60e.png)
初中化学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2.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和目标。
过程与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的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污染及防治、大气污染及防治难点:认识酸雨的成因及危害及“绿色化学”理念的宗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 环境污染——人类的灾难。
【讲解】我们知道,一直以来化学都在为人类造福,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但是今天我们也必须共同面对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通过刚才的短片不难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和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又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人类将如何发展?地球又将走向何处?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经成为我们人类共同的呼声!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化学来一起认识环境污染及其危害,并共同探究解决的方案!二、推进新课、探究创新【过渡】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开启本节课的环境之旅!首先,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水污染景区【提问】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
那么目前水课前认真观看老师播放的《环境污染——人类的灾难》的视频,渲染气氛听讲并思考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保护家园、拯救地球的责任感。
使学生明确环境污染并非化学之过,化学的发展应该也能够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过度】正常的雨水酸碱性如何?什么样的雨水才称之为酸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呢?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一段视频。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3b7ea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f.png)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教案标题: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目标:1. 了解化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 掌握一些化学原理和技术,以促进环境保护。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介绍。
a. 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严重性。
b.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 环境污染与化学原理。
a. 大气污染:酸雨的形成原理。
b. 水污染: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原理。
c. 土壤污染:土壤酸碱度的测定原理。
3. 化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a. 环境监测技术:气体和水体中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b. 环境净化技术:废气和废水的处理方法。
c. 环境友好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4. 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a.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环保设施或实验室。
b. 进行环境保护实验,如水质检测、废气处理等。
c. 参与社区环境保护项目,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实验和项目,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引入真实的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评估方法: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对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小组项目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环境保护项目,并进行展示和评估。
3. 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化学实验室设备和试剂。
2. 环境保护案例和资料。
3. 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体验。
2. 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科技竞赛,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化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掌握一些化学原理和技术,以促进环境保护。
同时,通过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初中化学_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008e5b3f18583d0496459e4.png)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课标分析】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开发、使用教材,将教材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
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三废、人们日常生活等对环境的污染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国水、大气的污染情况及治理情况和措施,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主题,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本节内容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知道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从情感上来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科学,认识化学在消除或防治污染中发挥的作用,形成科学价值观。
增强社会责任感。
从知识层次上来说,本节课是在初三空气的成分知识学习之后,酸雨知识对空气污染的的补充学习。
复习回顾空气污染物,用化学的视觉观察日常生活中得污染问题,让学生站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这是教学的重点。
从学习方法来说,学会收集资料,从网上查阅资料,拓宽视野。
通过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顺畅的思维动机下,快乐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是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用一节课的课时完成,通过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点。
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初中化学_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331765fb9d528ea80c77953.png)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第四节的内容。
对于环境问题,在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中均较多的涉及,而在初中化学教材中也备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
本节课便是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对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总结。
本节课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借助许多图片及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利用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作出判断与解释,体会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并富有责任心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⒈了解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
2、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2、在合作活动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及对社会事物的关注和敏锐的观察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
难点:①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②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化学意识的形成。
课前准备:(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两项活动:1、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调查发生在身边的破坏环境或保护环境的事例。
(2)课件、相关图片四、活动过程五、板书设计:化学与环境保护水空气 环境 绿色化学 其他《化学与环境保护》效果分析《化学与环境保护》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能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空气污染及污染来源:空气污染主要是空气中存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和烟尘,目前计入空气污染的项目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而这些物质主要来自于燃料的燃烧、化工厂产生的废气等。
九年级《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e8cae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d.png)
3.问答题:设计一些与环保法规、政策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反思: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环境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其化学解决方法。
2.了解化学在环保中的应用,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生活实例:分享一些生活中化学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如废水处理、空气净化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环保的紧密联系。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系统地介绍以下知识点:
1.环境污染的类型及成因:讲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常见环境污染的类型,分析其成因,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根源。
4.部分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较为浅显,教师需通过生动案例、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环保情感,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5.学生对化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了一段引导性的话语,帮助学生理解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以下为正文:
九年级《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教学设计
3.认识到环保法规、政策的重要性,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实践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环保问题,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或解决方案,将观察和实验过程拍照记录,撰写实践报告。
2.知识梳理:请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环境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化学在环保中的应用,形成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以便于复习和巩固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设计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73a8571eb91a37f1115c69.png)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了解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3.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和目标。
过程与方法:1.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的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拒绝有害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2.联系实际,调查当地大气污染情况,提出防治措施。
3.学会应用有关图表和资料,揭示问题,总结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认识环保的意义,树立“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全球意识”,认识参加国际合作在保护大气环境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及保护的措施。
【教学难点】1.大气污染的危害性。
2.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3.“绿色化学”理念的理解。
4.认识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5“绿色化学”理念的宗旨。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视频:环境污染与环保。
一、保护生命之源【引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
那么目前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的现状如何呢?哪些同学收集和整理了有关水污染与保护方面的资料?让我们请他们给大家介绍好不好?观看视频、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尽管地球的表面70%都覆盖着水,只有2.53%是淡水,而这其中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还不到总水量的1%。
[生2]: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污水排放。
目前,每年全国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增长速度极快。
1980年为478亿吨;1990年为830亿吨;2000年达1449亿吨。
由于废水处理率低(仅为20%),大部分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严重污染了水资源。
初中化学_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a5adabf998fcc22bcd10dc8.png)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
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
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六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
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
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水污染有多严重,你敢看吗?>>二、出示目标。
三、保护生命之源――水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
那么目前水资源的现状如何呢?1.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2.水污染的危害有哪些?水污染不仅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影响工农业和渔业生产,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3.目前各国防治水污染的措施有哪些?目前治理水污染的常用方法是利用化学方法如(中和法、氧化法等)。
目前世界各国对水污染普遍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依据不同的水质标准对水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加强水质监测,禁止污水的任意排放;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力争实现无污染生产。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与环境保护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c820450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d.png)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意识到化学对环境的影响;2.掌握一些化学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3.了解环境治理和环保的相关措施;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化学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2.环境治理和环保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1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了解什么是环境保护?你们认为化学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讨论。
通过引导,引出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探究(约25分钟):教师给学生发放化学实验报告,并播放一个关于化学实验对环境污染的视频。
要求学生阅读实验报告,并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中使用了哪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2)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如何处理?学生讨论和回答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损害,并让学生总结一下。
3.讲解(约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化学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
(1)化学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例如工业废气、废水、废弃物等。
(2)化学物质对人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例如挥发性有机物对空气和水体的污染,重金属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等。
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化学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4.实践(约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环境,观察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化学污染物,并让学生记录下来。
回到教室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化学污染物,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危害,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每个小组报告自己的分析和建议,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巩固(约20分钟):教师发放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列举一些化学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损害;(2)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点评和讲解。
6.拓展(约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环境治理和环保的措施,例如减少废气排放、改善废水处理技术、加强环境监测等。
化学课环境保护教案设计
![化学课环境保护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7e36d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3.png)
化学课环境保护教案设计第一章:化学与环境1.1 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介绍环境的概念、种类和功能阐述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1.2 化学物质与环境污染讲解化学物质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分析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途径和危害1.3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调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第二章:大气环境保护2.1 大气污染的来源与危害分析大气污染的来源、成分和浓度讲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危害2.2 大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介绍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和方法探讨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2.3 空气质量与健康阐述空气质量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第三章:水资源保护3.1 水资源的概念与分布介绍水资源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分析水资源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3.2 水污染的来源与危害讲解水污染的来源、途径和类型阐述水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3.3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介绍水资源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土壤环境保护4.1 土壤污染的来源与危害分析土壤污染的来源、途径和类型讲解土壤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4.2 土壤污染的控制与修复介绍土壤污染控制的技术和方法探讨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和措施4.3 土壤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阐述土壤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土壤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第五章:化学品的安全生产与使用5.1 化学品的生产与安全介绍化学品的生产过程和安全措施分析化学品生产中的安全风险和事故预防5.2 化学品的储存与运输讲解化学品的储存方法和安全要求探讨化学品运输中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5.3 化学品的使用与废弃处理阐述化学品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操作介绍化学品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回收方法第六章:噪音与振动控制6.1 噪音污染的来源与危害分析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和产生途径讲解噪音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6.2 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介绍噪音与振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噪音与振动控制的最新技术和应用6.3 噪音与振动控制法规及措施阐述我国噪音与振动控制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关注噪音与振动控制的个人和公共责任第七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7.1 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介绍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和来源分析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处理需求7.2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讲解固体废物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探讨固体废物处理的发展趋势和挑战7.3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减量阐述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意义和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减量措施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8.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目的分析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8.2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介绍生态系统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策略8.3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挑战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和路径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中的实践和挑战第九章:环境监测与评估9.1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介绍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内容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9.2 环境质量评估与指标阐述环境质量评估的意义和目标分析环境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9.3 环境监测与评估的应用探讨环境监测与评估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监测与评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第十章: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10.1 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与价值观介绍环境伦理的概念、原则和价值观分析环境伦理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10.2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讲解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10.3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阐述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环境与化学的关系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是理解环境保护的核心,需要重点关注化学物质与环境污染的环节,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教育。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96972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0.png)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2. 掌握一些常见的环境问题,并理解其与化学的关联;3. 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三、教学内容及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并向学生介绍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紧密联系。
Step 2:概念讲解(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并介绍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影响。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化学可以解决一些环境问题?Step 3: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列举几个常见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
2.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并讨论如何利用化学的知识来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
Step 4:实验演示(30分钟)1. 教师进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化学实验演示,如水的净化实验、空气净化实验等。
2.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的原理和目的,以及实验结果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Step 5: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提供更多与化学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案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2. 学生可以选择一项感兴趣的环境问题,并利用化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化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课堂作业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或自行选择一个环境问题,撰写一篇短文,介绍该环境问题以及利用化学解决或缓解该问题的方案。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了解了一些常见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化学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ec88a15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a.png)
化学与环境保护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2. 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方法;3. 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学会分析环境问题中的化学原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环境数据的能力,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依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化学观念;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环境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示范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对环境问题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具体的学习成果为依据,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基本概念:介绍环境保护的定义、意义及其与化学的关系,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讲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结合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实例3.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介绍水体污染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 水体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水体污染防治技术及实例4.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阐述土壤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参考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及实例5. 化学实验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学习实验操作技能,结合课本实验部分内容。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初中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99c2102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d.png)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2. 掌握化学对环境的污染及其危害;
3. 学会减少化学污染,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化学对环境的污染及其危害,减少化学污染方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化学污染及环境保护相关的实例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讲师引领学生观看一段有关化学污染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 讲师提问:你们对化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看法?
二、化学对环境的污染
1. 讲师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化学污染源,如废水、废气等;
2. 分析化学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如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减少化学对环境的污染?
三、减少化学污染,保护环境
1. 讲师介绍减少废水、废气排放的方法,如使用环保产品、降低能源消耗等;
2. 分析环保技术在解决化学污染方面的作用;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四、总结与评价
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对化学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
2. 讲师评价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观念和行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保工作。
五、作业布置
1. 请学生以“我如何减少化学对环境的污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参与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分析化学对环境的污染及减少污染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1c9ac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4.png)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目标1.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3.了解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要点精析一、环境及环境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破坏,使得组成环境的大气、水体、土壤等发生了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并造成有害于人类或其它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展;因此,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二、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坏的物质都是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约有100多种;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另一种是气体状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主要有粉尘、烟液滴、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有以二氧化硫为主的硫氧化合物,以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合物,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氧化合物以及碳、氢结合的碳氢化合物;大气中不仅含无机污染物,而且含有机污染物;随着人类不断开发新的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变化着;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空气质量报告中涉及的污染物主要是:SO2、NO2和可吸入颗粒物;1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淡蓝色的烟雾,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里含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这些气体在阳光和紫外线作用下,会发生光热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它的毒性很大,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严重时会使人出现呼吸困难,视力衰退,手足抽搐等症;光化学烟雾的来源:NOx 、CxHy如下图:光化学烟雾的成分:臭氧、醛类、酮等光化学烟雾的防治:省环保局指出,首先要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主要是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其次是加强燃煤电厂烟气脱硝工作;相关人士还提出,可建立一个臭氧超标预警系统,当臭氧浓度达到预警浓度时,将建议公众尽量少出门,减少私车使用;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某些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使得臭氧层密度降低形成空洞的现象;原因:氟氯烃、NO x危害: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破坏植物的生长,使农作物减产;会引起皮肤癌和白内障等;防治:1禁止或限制使用氟利昂 2汽车尾气安装净化装置3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中某些气体对地球辐射的红外线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进而导致地球温度不断上升,类似温室大棚的一种吸热效应;原因: CO 2、C x H y危害:使环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引发酷热、旱涝等;防治:1. 改变以煤油、天然气等为主要能源的现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2. 绿色植物是自然的调节师,我们应该多进行植树,不胡乱砍伐树木;4二恶英污染——来自对垃圾的不完全焚烧所产生的烟雾,属于二次污染;二恶英是二苯基1,4-二氧六环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如:结构式OO—ClCl —、、、、危害:“二恶英” 是迄今为止毒性最强的化合物,能致癌,毒性相当于氰化钾KCN的1000倍,砒霜的900倍;对人体有很强的致畸作用;国际组织已把二恶英从可疑致癌物重新划分为人类一级致癌物; 防治:减少垃圾污染,进行高温焚烧;5酸雨——通常指pH 值低于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湿沉降是指酸性物质以雨、雪形式降落地面干沉降是指酸性颗粒物以重力沉降、微粒碰撞和气体吸附等形式由大气转移到地面;pH 值低于的酸雨叫重酸雨;来源:SO 2 、NO x成分:H 2SO 3、H 2SO 4、HNO 3形成原因:SO 2+H 2O= H 2SO 3 2H 2SO 3+O 2=2H 2SO 4 3NO 2+H 2O=2HNO 3+NO危害:毁坏森林、湖泊和土壤,导致渔业和粮食农作物减产;腐蚀文物、工厂设备和建筑物;防治:1、改善能源结构,大力提倡民用石油气、天然气;2、减少用煤量; 3、对煤进行脱硫处理:将生石灰跟煤均匀混合,煤燃烧时防除的SO 2跟生石灰放映生成CaSO 3,CaSO 3再被空气氧化成CaSO 4石膏而被“固化”,从而减少SO 2向大气的排放;SO 2+CaO = CaO 3 2CaSO 3+O 2 = 2CaSO 44、加强对工厂废气排放的监测:硫酸厂通常用氨水吸收二氧化硫SO 2+2NH 3+H 2O = NH 42SO 3 NH 42SO 3+SO 2+H 2O = 2NH 4HSO 35、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用铂、钯合金催化转化法消除汽车尾气的污染;2NO+2NO 2===3O 2+2N 2 2NO 2+4CO===N 2+4CO 2 6、积极开发新型的清洁能源例1下列关于酸雨的危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能影响人的消化系统B .破坏生态平衡C .破坏建筑物D .使水中溶解的氧气减少,造成水生生物死亡E .发生赤潮答案:ADE例2早在唐高宗时代,炼丹家孤刚子所着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九里有“炼石胆取精华法”制硫酸的记载,“石胆”即胆矾,“精华”指冷凝所得的液体;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记有:“青矾厂气薰人,衣服当之易烂,载木不盛”,青矾即绿矾,强热绿矾,得红色固体,气体冷凝得“矾油”;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写出“炼石胆取精华”和炼“青矾”得“矾油”的化学方程式;2“青矾厂气薰人”的原因 ;3衣服易烂的原因 ;4“载木不盛”即树木枯萎的原因 ;答案:1CuSO4·5H2O=CuO+SO3+5H2O,2SO3=2SO2+O2;SO3+H2O=H2SO4;2FeSO4·7H2O=Fe2O3+SO2+SO3+14H2O,2SO3=2SO2+O2;SO3+H2O=H2SO4;2SO2等有强烈刺激性气味;3SO3遇水气形成硫酸酸雾腐蚀衣服;4硫的氧化物SOx污染环境,伤害植物,使植物枯死;2、水体污染——指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其容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引起水质恶化,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造成对环境、人体和其它生物的危害现象;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⑴生活废水排放;⑵含有机农药的废水排放;⑶来自化学、电镀、煤气、炼焦等工业废水的排放例3目前,我国的太湖、巢湖等淡水湖泊受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污染,这种污染是湖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的,这些元素主要是A H 、OBC 、Cl C N 、PD Cu 、Hg 答案:C例4某地有一池塘,生长着丰富的水生植物和多种鱼、虾;后来,由于化工厂将大量污水排入池塘中,使水质恶化,各种水生生物先后死亡;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平衡角度看,池塘这种变化说明了 ;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3经检验,污水中含有L 的游离溴,可用亚硫酸钠除去污水中的溴,请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4处理5L 这种污水,需加入L 的亚硫酸钠 升才能将溴全部除去; 5要使池塘恢复本来面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首先要恢复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答案:1池塘的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2化工厂对池塘的污染超过了池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3Na 2SO 3+Br 2+H 2O =Na 2SO 4+2HBr 4 5化工厂的污染问题 水生植物3、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4、居室污染——来自建筑、装饰和家具材料散发出的甲醛、苯、氨气污染起居空间的现象;甲醛对眼、鼻、喉有明显的刺激性,严重时甚至致癌;苯则会抑制人体造血功能,长期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会有头疼、失眠,严重者则导致某些血液疾病;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5、土壤污染——人们把大地看作处理废弃物的场所,如城市垃圾、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以及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进入土壤而引起的污染;1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对土壤的危害及治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汞、铅、镉、砷、酚、氰化物、三氯乙醛、苯并芘等有害污染物,进入土壤使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土壤盐碱化、环境卫生恶化等;但城市污水、工业废水中也含有氮、磷、钾及其他植物的营养成分,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可使农作物增产;通过污水灌溉,氮、磷及生物能降解的有机物可去除90%以上,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也可以被氧化分解;因此,利用污水灌溉,特别是用工业废水灌溉时,必须要做预处理,以除去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合理适度的污水灌溉可节约农业用水,充分利用污水中的营养元素,是一种经济的、节省能源的污水处理方法;2垃圾及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对土壤的危害及治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消费的增加,堆放垃圾和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占用了大量土地;这些废弃物不仅占用土地,损伤地表,而且会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固体废弃物经日晒雨淋,它们的渗出液中所含有毒物质渗入土壤后,会改变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妨碍植物根系生长或在植物机体内积累;垃圾堆放地往往也是蚊、蝇孳生地和老鼠猖狂活动地区,这与很多传染病的发生有关;但是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各种资源,可合理利用:①利用矿物废料作建筑材料、道路工程材料、填垫材料及冶金、化工、轻工等工业原料;②含碳、油类或其他有机物质的废物,从中回收燃料;③含有土壤、植物所需元素的废物,作土壤改良剂和肥料;④垃圾焚化回收热能,可供热水和发电等;⑤日本采用高压压缩垃圾,制成垃圾块,用作填海造地材料;。
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教案
![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42f2f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1.png)
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原因;3. 理解环境保护工程的原理和方法;4.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学内容1. 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的定义与关系;2. 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原因;3. 环境保护工程的原理和方法;4.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与环境保护活动。
三、教学重点1. 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原因;2. 环境保护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环境保护工程的原理和方法;2.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及方法1. 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幅描绘环境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生活和生态环境有何影响?2. 知识讲解(30分钟)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的定义和关系,详细讲解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原因。
同时,重点讲解环境保护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污染物治理、废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
3. 案例分析(15分钟)选取一个实际的环境污染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保护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要求学生就所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方案。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小组代表将各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并得出结论。
教师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的发展方向。
六、教学资源及实施条件1. 教学课件和讲义;2. 图书馆或互联网上的相关参考资料;3. 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报告。
七、教学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成果进行评价;2. 学生根据所完成的小组研究成果、个人总结及展望进行自我评价。
八、教学拓展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环境保护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复习;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环境保护设施或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初一是新课改年级,所以我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意识或者有时候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
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
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
冲破经验的束缚,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
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
从平时的练习和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惰性表现突出。
在新授的知识中,理解的内容少,记忆的内容多,特别是学生对记忆,掌握不够,容易出现三天不记,几乎忘记的现象。
另外家庭实验支手的少,上课提问鸦雀无声。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
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
“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
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上一学期的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
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
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足够具有全面性、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
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
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
因。
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
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个缺乏:(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
(4)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对听课的反思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四、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成功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五、记教学中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
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
有时学生的解法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应将这些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六、记教学再设计
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