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旳变化
古代: 马车、轿子、木船 海: 轮船(1872,轮船招商局)
体现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近代以来
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凇沪铁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
青藏铁路)
汽车、电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空:飞机(1909、冯如——第一架
2交通工具旳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旳近当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 时,开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旳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 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2)陆:
体现: 习俗风尚旳变革
(1)礼仪: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2)称谓: 大人、老爷—先生、君 (3)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 (4)葬礼: 厚葬、土葬—文明、简洁、火葬 (5)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6)观念:旧道德、旧礼教——民主、平等
原因:1)西方文明旳冲击
2)中国先进阶层旳推动 3)政治运动旳影响
1、近代: 1)总趋势(总特点):
①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以便、平民化
②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体现
①长袍马褂 ----流行整个近代
男子衣饰: ②西装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
③中山装 (民族服装、设计者)
女子衣饰----旗袍(民族服装)旳变化及流行:
宽松肥大 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3年代)
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发生变化旳原因有哪些?
内因:国内旳历史剧变——
1)政治(环境、形势) 2)经济(生产力旳提升) 3)文化(思想观念旳转变)

历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中国近代社会⽣活的变迁1、西式服饰传⼊中国,引发服饰变⾰,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是中西服饰并⾏。

2、允许⾂民⾃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不是⾟亥⾰命后。

3、清朝缠⾜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持缠⾜,还多次下令废除缠⾜。

4、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是英国。

5、中国近现代社会⽣活风俗习惯之最:(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区。

(2)《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的中⽂报刊,《点⽯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

(3)《定军⼭》是中国⼈第⼀次尝试⾃摄影⽚;《难夫难妻》是中国第⼀部故事影⽚;《歌⼥红牡丹》是中国第⼀部有声电影。

(4)1872年近代第⼀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标志着中国新式⽔运业的诞⽣。

(5)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条电报线,成为中国⾃办电报的开端。

(6)1881年,中国⾃建的第⼀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7)2003年中国电话总⽤户量居世界第⼀。

6、报刊、影视、互联⽹的发展给⼈们⽣活⽅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们的政治⽣活,影视主要满⾜⼤众的⽂化娱乐⽣活,互联⽹全⽅位、彻底地改变着⼈们的⽣活⽅式。

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活变化的特点1.近代社⽣活变化受西⽅⽂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彩2.中西合璧、⼟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农村变化慢、触动⼩,⼤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活⽅式、传统习俗⼏乎未变,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化冲突,⼜有东西⽂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深刻反映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5.50-70年代⼈民⽣活基本保障,有较⼤改善,但总体变化不⼤(简单、朴素)6.80年代后⼈民物质⽣活和精神⽣活发⽣翻天覆地变化(根本改观),⽣活质量不断提⾼四、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活变化的因素1.鸦⽚战争后,由于西⽅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先进的⽣产⽅式、⽣活⽅式和习俗(⽂化影响)传⼊中国(西⽅⽂明的先进性是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2.近代以来社会变化巨⼤,受政治运动和政局变化的影响3.政府政策的促进4.近现代⼯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平提⾼(现代社会⽣活变化的根本原因5.西⽅民主思想的影响,促进思想解放,⾃由平等观念等深⼊⼈⼼6.科技⽔平进步,物质产品、⽣活⽤品、娱乐设施等不断丰富7.崇洋媚外、追求时尚、美观、舒适等⼼理8.先进中国⼈认识到⾃⾝落后,主动向西⽅学习,进步⼈⼠的⿎吹与提倡▲影响中国社会⽣活和习俗变化的重⼤事件有哪些呢?▲鸦⽚战争:西⽅侵略、西⽅⽂明和⽣活⽅式传⼊▲洋务运动:兴办洋务、近代⼯业、教育等▲维新变法:向西⽅学习,发展⼯商业,为实现强国⽬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亥⾰命:推翻帝制,建⽴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新⽂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新中国成⽴:⼈民当家作主,⽣活改善,极左思想影响▲改⾰开放: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益接轨近代以来交通业发展的原因:▲近代:①随着⼯业⾰命的扩展,其最新的成果传⼊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列强为满⾜侵华的需要,扩⼤在华利益,达到控制中国⼴⼤地区,加强控制、镇压中国⼈民的反抗的⽬的,争相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客观影响)③先进的中国⼈为改变中国落后⾯貌,救国救民,开始向西⽅学习,积极引进和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④近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交通业进步。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 “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

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

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

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

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
要思想
宣传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民主与科学 。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 传播媒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 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 习的过程; (2)、随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和中国民主发 展程度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 的民族特色。 (5)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 民地化色彩
居住条件和环 境大为改善安 居工程
1、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 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C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A.①② B.①②③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 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 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 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经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济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思 有识之士推动和思想解放运动(A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向 想:西方学习的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B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 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 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 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 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第5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5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 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 丫 • ( )
C
19、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 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 • 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 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大众传媒的变迁 • C、思想领域的变化 • D、民主政治的发展 • ( )
A
• 24、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起步的是( ) • A.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 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 问世 • C. 李鸿章创办开平煤矿 •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
A
• 25、我国近代著名的烟草品牌“红金龙”香 烟的烟盒上写着:“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 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 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由此可以看出 • ①争尝异味乃人之普遍心理 ②反映了民族 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③为追求利润而不惜欺骗 国人 ④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①③ ( )
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报刊:丰富多彩。 电视:基本普及。 《文汇报》 互联网:发展迅速。改变了人们的 影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 生活方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 些?
• (1)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 (2)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影响。 • (3)国家政策的推动(晚清、民国、新 中国)。 • (4)科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 (5)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 (6)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
• 28、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造成的强烈冲击 • B、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 • C、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 • D、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 ( A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习俗风尚 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年代—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六、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1/4/9
6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己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21/4/9
7
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021/4/9
5
五、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的发展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据 世界首位 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3.居室建筑变化: 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 家具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4.习俗风尚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⑴戊戌变法 : 《时务报》 ⑵辛亥革命: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作用: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发挥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国民党:《中央日报》 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 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光明日报》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第一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1、服饰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二阶段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第三阶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饮食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3、住宅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婚姻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3、其他: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陆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2、近代: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轮船(1865年)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 ③运力更大; ④费用更低廉; 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 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老 一辈电 影明星
赵丹
胡蝶
阮玲玉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
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 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 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 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 奖的影片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特别 是辛亥革命期间,易 服饰、剪发辫、改称 呼等成为社会潮流。
导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 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
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 前所未有的变迁。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日益增多,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社 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1、交通的变化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 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 联系。
表现:
习俗风尚的变革
(1)礼仪: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大人、老爷、奶奶 — 先生、君、夫人、 (2)称谓: 太太、小姐 (3)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
(4)葬礼: 厚葬、土葬—文明、简洁、火葬
(5)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6)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民主、平等
原因: 1)西方文明的冲击
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 了变化,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 为娱乐新时尚。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2.饮食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 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这四大菜系的 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土豆、 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 味素等调味品。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 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 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 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 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等。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如 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4.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以婚丧礼俗的变迁最 为明显。 (1)婚丧嫁娶: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 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 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 主成为一种时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 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不过,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葬礼。新 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2)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 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 礼节。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 会。

中国近代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
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的色彩。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
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
社 会 生


报刊、影视
变 迁
促进经济 文化发展
改变人们 思想观念
丰富人们 社会生活
交流联系 更加便捷
推动社会 进步
由传统向西式化发展,逐渐多元化,呈现出追新慕异、 去土存洋、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 (1)衣着: ①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 (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吃西餐成为有钱人 的一种时尚。 (3)住房: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期间成宣传
改良,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
娱乐大众、传播新知。(通俗报,满足市民文化消遣,丰富生活;
专业报,传播新知)
2.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
事业开始起步。 (3)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4)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调整第I卷(选择题)1.20世纪30年代前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机采取的相同做法是()A.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放弃关税壁垒 D.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

“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

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胡佛在四面楚歌中下台B、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克林顿上台后实施了“宏观凋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D、为实现工业化,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ks**5u3.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单位:亿美元),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对数AB.世界的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C.这种经济格局的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D.欧、日经济的发展威胁了美国的霸主地位4.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

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 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B.加剧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D.加快了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进程5.造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基础的变化B、生活习惯的变化C、价值取向的变化D、公民素质的变化6.有人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则用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而亚当·斯密则是挥舞着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缔造了一个新的秩序。

有关这三个英国人对工业革命贡献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瓦特改良蒸汽机、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B.牛顿发明蒸汽机、瓦特改良蒸汽机、亚当·斯密提出市场经济理论C.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瓦特发明蒸汽机、亚当·斯密提出殖民扩张理论D.牛顿发明蒸汽机、瓦特发明内燃机、亚当·斯密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7.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涨”,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8.右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右图9中序号①为枪支、手工业品等,那么序号③可能包括()A.黄金、烟草B.黑奴、茶叶C.黄金、黑奴 D.烟草、丝绸9.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稳定。

据此回答16~18题。

16.自2008年9月底以来,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股市强震,已让各国投资者对经济和股市的信心降至历史低点。

不过,学者们普遍认为,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的传播途径、影响范围跟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颇为相似,但不会引发经济大萧条。

因为人类不会再犯那次大危机中所犯的错误。

当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所犯的错误”是()A.纷纷采取国家干预措施 B.都走上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C.纷纷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D.以邻为壑,转嫁危机17.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更进一步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罗斯福新政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的措施包括()①给工人集体与雇主谈判的权利②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③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④建立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8.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

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

……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

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D.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10.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

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11.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

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12.西方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大危机和7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的共同点不包括...:A.破坏生产力 B.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带来深远影响C.经济滞胀 D.迫使西方世界进行政策调整13.某同学搜集到一张上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会见工厂主的照片,你认为当时双方的话题主要涉及:()A.扩大农业街道,为工业原料B.调整工业生产,复兴全国工业C.恢复自由放任,提高工厂主积极性D.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知识经济14.“调整”“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绿色城市”等是2011年中国最热门的词汇。

下列属于美国1929~1944年间常用语的是 ( )A.危机干预法西斯 B.危机绥靖和平C.干预法西斯社会福利 D.干预高度集中法西斯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30年代的沙尘暴和太萧条使人们感到绝望时,她(美国106岁的女选民)看到一个国家用新政、新的就业机会以及对新目标的共同追求战胜恐慌。

是的,我们能做到。

当炸弹袭击了我们的港口、独栽专制威胁到全世界,她见证了一代美国人的伟大崛起,见证了一个民族国家获得拯救。

是的,我们能做到。

――奥巴马胜选演说材料二 1932—1934年,政府投入180亿美元修了13000个运动场、1000个机场、800个医院、2500所学校、100个水电站、20万亩国家公园、种了2亿棵树。

——《美国简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30年代的大萧条”出现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分)这次“大萧条”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6分)(3)奥巴马和美国历史上的伟大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上任时一样都面临非常严竣的形势,你认为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对奥巴马政府恢复经济的稳定与繁荣有何启示?(5分)第II卷(非选择题)16.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其实,资本主义制度也经历了改革,即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

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1分)材料二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

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6年)(2)与材料一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2分)指出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

(1分)为了消除贫困,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历史事件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5分)材料四新经济就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

它最早源于美国,由于9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经济一直处于高增长状态。

——《专家细说新经济》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5月31日(3)带领美国进入材料四所说的新经济时代的是哪位总统?(1分)他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他在任时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分)17.有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是一只“看得见的手”。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兼用“看得见的手”的过程。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30年代初,胡佛政府运用的是上述哪只手?其主要观点是什么?结果如何?(2)罗斯福总统运用的是上述哪只手?列举三例说明他在社会救济方面是如何用这只手的。

并说明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里根总统和克林顿总统分别是如何运用“看得见的手”的?结果如何?试卷答案1.B2.B3.A4.B5.A6.A7.B8.A9.D10.B11.B12.C13.B14.A15.(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1分)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突出。

(1分)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社会动荡不安。

(2分) (2)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2分)作用:解决就业,扩大需求;稳定社会和完善设施。

(4分)(3)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2分)扩大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生产。

(3分)16.答案:(1)思想:国家不干预经济(答自由放任亦可)(1分)(2)不同主张:政府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分)历史事件:罗斯福新政。

(1分)措施:举办救济的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分)影响:①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分)②缓解了社会矛盾(1分),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1分)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1分),对战后美国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