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口服药强化治疗方案-final-2图文.ppt13
合集下载
2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治疗ppt课件
双胍类药物的副作用
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 发生在服药早期,轻度、短暂、可自消失 与食物同服或饭后服用可减轻
乳酸酸中毒 发生率极低 , 仅为 0.03‰/年 多发生在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中 当排除有禁忌征的病人时,发生率接近于零
双胍类降糖药禁忌症
• 肾功能不全Scr>1.4mg/dl • 严重心功能衰竭 • 肝功能损害或酗酒者 • 缺氧性疾病 • 静脉使用造影剂当天
糖尿病的口服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糖代谢正常
4 -7 年
IGT
显性糖尿病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遗传、营养
衰老, 遗传, 葡萄糖毒性
胰岛素抵抗
衰老 遗传, 营养 , 肥胖
体力活动减少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发生
自身免疫
胰岛素分泌
微血管并发症
Clinical Diabetes Volume 18, Number 2, 2000
磺脲类疗效
•空腹血糖下降3.3-3.8mmol/L •HbA1C下降 1.5 - 2% •单药控制率达25 – 30%
磺脲类药物
• 导致B细胞衰竭 • 对心血管事件有益还是有害 • 严重低血糖 • 增加体重 • 继发性失效
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餐时血糖调节剂) 作用特点
作用于胰腺,促进胰岛素分泌 作用快而短暂(2~4小时),快速降低餐后血糖 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服药灵活方便
双胍类降糖药
作用机制
• 主要抑制肝异生和糖元分解,减少肝糖输出 • 增加葡萄糖无氧代谢 • 抑制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吸收 • 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 • 弱的调脂效应
双胍类降糖药
2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治疗PPT课件
胃肠胀气 肠鸣音 腹泻,腹痛
肝
Qd-Bid
低血糖
格列吡嗪控释片
5-10
24
肝
低血糖
Qd
40-160
格列齐特
10-12
12-24
肝
Qd-Bid
低血糖
15-90
95%经胆道,
格列喹酮
15
8
低血糖
Qd-Bid
5%经肾排出,
格列美脲
1-8
5-8
24
Qd
肝
低血糖
12
磺脲类药 物的不良
反应
低血糖
(老年人慎 用,个体差
异大)
体重增加 (高胰岛 素血症)
-糖苷酶抑制剂
碳水化合物
肠
胰岛素促泌剂
葡萄糖 I
I
胰岛素 胰腺
脂肪组织
肝脏
I 肌肉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双胍类
11
常用磺脲类药物的临床特点
药物
半衰期 (小时)
作用时间 (小时)
每次剂量与 次数(mg)
代谢途径
副作用
格列本脲
1.25-10
5-7
16-24
Qd-Bid
肝,肾
低血糖
2.5-20
格列吡嗪
2-4
12-24
其他:胃肠 道反应,皮 肤过敏,血 细胞减少等
13
使用磺脲类药物的注意事项(1)
1. 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不宜首选或单独服用磺脲 类药物。
2. 磺脲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避免发生低血糖。 3. 磺脲类药物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但格列美脲可以在
餐时服用。 4. 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慎用磺脲类药物,但格列喹酮可
2型糖尿病的口服药治疗 ppt课件
瑞格列奈– 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
瑞格列奈 – 降低餐后血糖5.7mmol/ 瑞格列奈 – 降低空腹血糖4.1mmol/l 瑞格列奈 – 降低 HbA1c 1.8%
Goldberg; 1998 Diabetes Care; 21
HbA1c (%)
各种药物对HbA1c的影响
0 -0.5
-1 -1.5
半衰期1h
控制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
Diabetes Intervention Study (DIS) ( 1139名患者,平均追踪11年 )
餐后高血糖是引起心肌梗塞发生的危险因素 餐后高血糖使心血管并发症死亡率升高 空腹血糖水平与心肌梗塞发病率及死亡率无
显著的统计学相关关系
Hanefeld M, et al.: Diabetologia, 1996
ATP
K+
ADP
瑞格列奈结合位点
磺脲类降糖药物结合位点
K+
Ca++
去极化
Ca++
Fuhlendorff, Diabetes 1998; 47
瑞格列奈的作用机理
葡萄糖
依赖钙离子的 钾通道
3
蛋白质 胰岛素 合成
颗粒
2
Ca2+
细胞核 代谢
ATP 细电 胞位 膜
胰岛素
电压依赖的 钙离子通道
ATP敏 感 的 钾通道
瑞格列奈的不良反应
瑞格列奈主要的副作用为轻度低血糖, 通过给碳水化合物较容易纠正
瑞格列奈无肾毒性作用
➢ 此药主要由肝脏CYP 3A4酶系代谢为非活性物,肝损害 者血浆药物浓度升高
➢ 92% 经粪胆途径排出,无肾毒性作用
➢ 欧洲药物评审委员会认定瑞格列奈是目前唯一可以在 “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安全使用口服降糖 药药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课件
调整胰岛素治疗方 案,强化控制血糖
强化治疗
合理选择胰岛素起始及适时开始强化治疗
强化降糖治疗可以降低微血管
病变发生率,早期治疗患者的 获益明显大于病程较长的患者 强化降糖治疗在短期内虽未被
早诊断 早治疗 早达标
证实可带来大血管病变和死亡
率的下降,但确实有可能带来 长期的心血管获益
长期稳定控制
血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 伴有严重循环障碍的高血糖者
中国胰岛素泵指南.2010版.
长期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证
1型糖尿病患者 器官移植后患者 需要长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以下人群使用胰岛素泵获益更多:
血糖波动大,虽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血糖仍无法得到平稳
1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
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
已经使用胰岛素治疗,但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较高
围手术期 感染 妊娠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 年版,讨论稿)
胰岛素治疗的一般规律:维持血糖长期达标
起始治疗
开始胰岛素治疗
优化治疗
调整剂量使患者达到 最大受益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作用
记”,即使此后血糖良好控制, 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也将大增
胰岛素强化治疗更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新诊断T2DM可诱导血糖长期缓解 ,而早期控制血糖则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强化治疗及强化血糖监测,有利于血糖控制,可减少糖尿病 并发症的发生危险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适用人群
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起始治疗糖尿病强化治疗新观念PPT课件
+ 长期使用强化治疗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的累积发生率
较原使用常规治疗组降低62%(p<0.001)
常规治疗: 原DCCT使用常规治疗的患者 强化治疗: DCCT中已使用强化治疗的患者
EDIC
EDIC. JAMA 2002; 287:2563–9
EDIC研究:大血管并发症
+ 长期使用强化治疗的患者的心血管是事件的风险较原
•UKPDS后续追踪研究提示:
早期强化、永久收益
并发症进展的 累积发病率
0.6 0.4 0.2 0 9.0 8.5 8.0 7.5 7.0 6.5 6.0 0
强化治疗
常规治疗
强化治疗
1
2
3
4
5
6
7
8
9
10
UKPDS. Diabetes 1995; 44: 1249-1258.
试验期(5年)
试验后的随访期
高糖毒性存在记忆效应;
+ UKPDS→UKPDS后续研究:
强化组→非强化→原强化组收益大 + DCCT →EDIC研究 非强化组→强化→原强化组收益大
?
→
早期强化
基线特征 年龄 病程
初诊 8年 大血管病变32%
强化降糖结果
既往CV事件
降低大血管及微血管事 件发生率 减少微血管事件,但未 减少大血管事件 未减少心血管事件
疗
组
常
规
治
P=0.02
135人
强
化
治
疗
0
组
50
100
150
死亡人数
+ 悲:
UKPDS、ACCORD、ADVANCE、 VADT迷茫未褪 喜: UKPDS研究后续随访结果为我 们带来了欣喜
(医学课件)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PPT演示课件
19
.
19
20
.
磺脲类—不良反应
21
.
21
磺脲类药物的选择
1. 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宜选用主要经胆道排泄的药物—格列 喹酮 2. 老年人宜选用作用温和的降糖药如糖适平、达美康 3. 依从性差的患者,建议选用每天服用一次的磺脲类
4. 对一般磺脲类药物失效的糖尿病患者,可换用最新第三代磺脲类的格列
6
.
6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 磺脲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
• 格列奈类 • DPP-4抑制剂
• 双胍类
非促胰岛素分泌剂
• 噻唑烷二酮类 • α -糖苷酶抑制剂
7
.
7
口服降糖药体内主要的作用靶点
DPP-4抑制剂 肠促胰岛素 GLP-1 胰腺 肌肉,肝脏
胰岛素分泌 葡萄糖摄取 胰高糖素 葡萄糖生成
磺脲类
二甲双胍 肝脏
二甲双胍不增加体重,是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二甲双胍有助于血糖控制,减少糖尿病(1型或2型)患者的胰岛素用量 防止IGT发展为糖尿病 二甲双胍不适用于线粒体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13. 11
11
.
11
胰岛素增敏剂-- 双胍类
常用药物
①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但对正常人的 空腹血糖无影响 ②适于肥胖者、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无急性并发 症患者
GLP-1受体
胰岛素颗粒
胰岛β细胞
18 Gromada J, et al. Pflugers Arch – Eur J Physiol. 1998;435:583-594; MacDonald PE, et al. Diabetes. 2002;51:S434-S442. .
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后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进行性降低,高
峰滞后及分泌量逐渐减少。因而出现餐时 及餐后血糖进行性增高,随着β细胞功能 失代偿而引起空腹血糖逐渐增高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特点
• 胰岛素分泌搏动小而不规则 • 缺 乏 进餐后 第 一 时 相 胰 岛 素 分 泌 应 答 • 餐 后 胰 岛 素 第 二 时 相 分 泌 缓 慢 上 升 ,峰 值
葡萄糖 毒性
2型糖尿病血糖的升高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高糖毒性学说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细胞功能的损害称为高糖毒性 高糖刺激使细胞线粒体产生过量反应性氧化产物
(ROS) ROS抑制了细胞内GAPDH,促使糖代谢转向过度利
用葡萄糖,激活多元醇途径、AGE、PKC途径和己 糖胺途径等4大代谢途径,造成细胞功能异常
高血糖对细胞的损害 机理
降低β 细胞内两种重要的转录因 子—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和胰岛素 启动子3b1活性,抑制胰岛素合成
引起慢性氧化应激,抗氧化酶活性 降低
DIABETES,2003( 52):581
高糖毒性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骨骼肌Akt/PKB活性减低,使胰岛素刺激的糖原合成 受损
目前糖尿病病人中究竟有多少人需 要使用胰岛素?(2)
华东5城市降糖药市场分析
• 磺脲类
46 %
• 双胍类
18.21 %
• a-糖苷酶抑制剂 21.17 %
• 胰岛素
14.58 %
• 诺和龙及其它
4%
(引自2001年3月糖尿病热点讨论会.上海)
结论: 以美国为参照物,我国至少有25%
2型糖尿病应使用而未使用胰岛素
初诊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
• 初诊2型糖尿病22例,血糖F>12mmol/L, 2h>14mmol/L,HbA1C≥10.0%
峰滞后及分泌量逐渐减少。因而出现餐时 及餐后血糖进行性增高,随着β细胞功能 失代偿而引起空腹血糖逐渐增高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特点
• 胰岛素分泌搏动小而不规则 • 缺 乏 进餐后 第 一 时 相 胰 岛 素 分 泌 应 答 • 餐 后 胰 岛 素 第 二 时 相 分 泌 缓 慢 上 升 ,峰 值
葡萄糖 毒性
2型糖尿病血糖的升高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高糖毒性学说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细胞功能的损害称为高糖毒性 高糖刺激使细胞线粒体产生过量反应性氧化产物
(ROS) ROS抑制了细胞内GAPDH,促使糖代谢转向过度利
用葡萄糖,激活多元醇途径、AGE、PKC途径和己 糖胺途径等4大代谢途径,造成细胞功能异常
高血糖对细胞的损害 机理
降低β 细胞内两种重要的转录因 子—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和胰岛素 启动子3b1活性,抑制胰岛素合成
引起慢性氧化应激,抗氧化酶活性 降低
DIABETES,2003( 52):581
高糖毒性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骨骼肌Akt/PKB活性减低,使胰岛素刺激的糖原合成 受损
目前糖尿病病人中究竟有多少人需 要使用胰岛素?(2)
华东5城市降糖药市场分析
• 磺脲类
46 %
• 双胍类
18.21 %
• a-糖苷酶抑制剂 21.17 %
• 胰岛素
14.58 %
• 诺和龙及其它
4%
(引自2001年3月糖尿病热点讨论会.上海)
结论: 以美国为参照物,我国至少有25%
2型糖尿病应使用而未使用胰岛素
初诊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
• 初诊2型糖尿病22例,血糖F>12mmol/L, 2h>14mmol/L,HbA1C≥10.0%
2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治疗ppt课件
口服药物的联合
格列吡嗪 格列齐特 格列美脲 格列苯脲
噻唑烷二酮
罗格列酮 吡格列酮
磺脲类 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 伏格列波糖
a糖苷酶抑制剂
餐时血糖调节剂剂
瑞格列奈 纳格列奈
联合磺脲类药物的问题
低血糖(致死性) 高胰岛素血症 细胞功能衰竭 体重增加
联合噻唑烷二酮类的问题
体重增加 对血脂的不同影响 体液潴留和水肿 需要监测肝功能
联合阿卡波糖的问题
15%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因 胃肠道副反应而终止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
选择降糖药物的原则
• 严格掌握用药的指征
– 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 – 血糖水平 – 不同对象
• 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 病人对使用药物的顺应性 •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药物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根据HbA1c选择治疗方案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a-葡萄糖苷酶 ,从而抑 制小肠淀粉、糊精和双糖(如蔗糖)的吸收,推迟碳 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药物
阿卡波糖(拜糖平):不溶性 米格列醇(倍欣):水溶性
葡萄糖酐酶抑制剂
• 适应症
– 2型糖尿病,可与其它降糖药合用
• 使用方法:50--100mg t.i.d ,餐时服用 • 副作用:
糖尿病的口服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糖代谢正常
4 -7 年
IGT
显性糖尿病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遗传、营养
衰老, 遗传, 葡萄糖毒性
胰岛素抵抗
衰老 遗传, 营养 , 肥胖
体力活动减少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发生
自身免疫
胰岛素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