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中的一词多义_特殊句式_古今异义_通假字_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荆轲刺秦王译文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

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

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血沾湿衣裳,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

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

荆轲刺秦王逐段解析并一词多义

荆轲刺秦王逐段解析并一词多义
品德高尚之人,古今异义 另外
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对待 被动句 刻毒,古今异义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 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
表疑问,怎么办

10
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表轻微转折

解释,说明 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 劝说,说服 推导提示: 地可尽王也 “说”的本义是“说明,解 学说,主张,观点 3.著书立说/然是说,余尤疑之 说”,经过“解说”,就能 4.秦王必说见臣/秦伯说,与郑人 通“悦”,喜悦,高 “说服”别人;还可形成自 兴 盟 己的“学说,主张”。说服 5.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焉/ 别人,当然很高兴,故又有 杂说,一种文体 爱莲说 “喜悦”之义,后写作“悦” 6.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字。 相约的誓言
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 句里
13

推导提示: “见”的本义就是“看 • 我见相如,必辱之 看见、看到 见”。看见的东西多了, •曹刿请见 就会有“见识、见解”; 拜见、谒见 至于“召见、谒见”等都 •各抒己见 与“看见”有关。被看见 见识、见解 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 被 •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后作“现”),由此被 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高考必备120个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固 顾国 过 何恨胡患戎或疾及即既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贻如若善少涉胜
1
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 私素汤涕徒亡王望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荆轲刺秦王》字词归纳

《荆轲刺秦王》字词归纳

一词多义兵:①军队(进兵北略地秦兵旦暮渡易水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②士兵(不及召下兵)③兵器、武器(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私:①私利(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②私自、私下、偷偷地(乃遂私见樊於期)穷:①窘迫、走投无路(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穷尽、完结(图穷而匕首见)为:①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对(为之奈何)③准备(乃为装遣荆轲)④做(乃令秦武阳为副)⑤发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就:①接近、趋向(于是荆轲遂就(上)车而去)②完成、达到(轲自知事不就)引:①挣着(自引而起,绝袖)②举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见:①谒见(秦王必说见臣)②被(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③凸现(图穷而匕首见)意:①情意、心意(而伤长者之意)②意料(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③意思(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使:①让(使工以药淬之使毕使于前)②命令,派遣(使使以闻大王)③使者(使使以闻大王见燕使者咸阳宫)④使命(使毕使于前)还:①返回(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②通“环”、绕(秦王还柱而走)陈:①陈述(恐惧不敢自陈)②通“阵”、列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顾:①只是,不过(顾计不知所出耳)②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提:①携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②投掷(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诚:①表假设,如果(诚能得樊将军之首)②确实(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古今异义1、【信】古义:信物,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今义:书信2、【涕】古义:眼泪;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今义:鼻涕3、【币】古义:礼品;如: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4、【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如: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今义:年长之人6、【购】古义:重金收买;如:今闻购将军之首今义:购买7、【可以】古义:可以用(它);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有意】古义:同意,愿意;如:将军岂有意乎今义:故意9、【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7.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8.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10.愿大王稍微假借之11.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1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4.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三、一词多义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动词,回来】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顾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兵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诸郎中执兵奉荆柯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轲即取图奉之四、词类活用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8.使使以闻大王9.乃朝服,设九宾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1.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五、特殊句式A.介词结构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购之金千金:购之(以)金千金,以金千金购之。

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3.燕王拜送于庭4.使毕使于前B.省略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5.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6.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10.使毕使于前1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13.顷之未发C.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总结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yuè)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侵犯,欺侮)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回来)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显现)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11.卒起不意(通“猝”,仓促,突然)二、文言实词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8.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9.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四、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复习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复习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复习进入到高中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荆轲刺秦王知识点为大家总结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复习,希望大家喜欢!《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复习一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一)指出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燕王拜送于庭5.秦王还柱而走6.卒起不意7.日以尽矣8.图穷而匕首见(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8.北蛮夷之鄙人9.图穷而匕首见10.秦王还柱而走11.诸郎中执兵12.左右既前(三)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1.进兵北略地3.丹不忍以己之私4.樊龄期乃前曰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6.其人居远未来7.至易水上,既祖,取道8.皆白衣冠以送之9.发尽上冠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2.(秦王)乃朝服1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14.群臣怪之15.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6.非有诏不得上17.箕踞以骂曰18.乃欲以生劫之(四)一词多义:1、实词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穷①图穷而匕首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陈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②恐惧不敢自陈私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②乃遂私见樊於期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②秦王还柱而走③计日以还——《黄生借书说》④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周亚夫军细柳营》振①诚振怖大王之威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④迁我如振落叶⑤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奉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②轲既取图奉之顾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④顾恋慈母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亲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图①乃骇而图之②图穷匕首见③不图子自归被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③被明月兮佩宝璐——《离骚》请①乃请荆卿曰②请辞决矣③乃置酒请之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信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听其言而信其行——《论语》③言必信,行必果——《论语》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⑤信可乐也⑥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⑦欲信大义于天下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遇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④斯固百世之遇也辞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④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遗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③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④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引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⑥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卒①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②卒成帝业——《出师表》③卒起不意就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②轲自知事不就2、虚词岂①将军岂有意乎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③岂可得哉以①何以言之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⑤日以尽矣⑥皆白衣冠以送之⑦以次进⑧以故荆轲逐秦王乃①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④乃今得闻教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之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秦王购之金千斤③为之奈何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⑤顷之未发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五)指出句式特征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⑵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⑶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⑷常痛于骨髓⑸燕王拜送于庭⑹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⑻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⑼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⑽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⑾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六)、固定句式积累(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复习二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高兴。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应。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快乐。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附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附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假设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荆轲刺秦王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型,古今异义

荆轲刺秦王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型,古今异义

荆轲刺秦王1.(打败)(占领 夺取)3.(拜见)4. (接近)(表假设如果)6.(名作状,早晚)7.(走投无路,陷入困境)8. 愿足下更虑之 (心意改变)9. (刻毒)10. 父母宗族, (戮,杀戮没,没收)(前者,不过,只是 后者,回头)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13.(好好地)14.(把:握,抓住 揕:刺)15. (欺侮,侵犯)16. (名作状,用匣子)(匣子)17. (浸湿,沾湿)18. (忤:逆,违反忤视:迎着目光看) 19.(俱:一起 远:adj.作n. 远方) 20.(“决”通“诀” 诀别 辞决:辞别,告别) 21.(赠送) 22. (方名作动,走上前)(方名作动,走上前)(名作动,走上前) (走上前)(动词并,列)(使:前者:动词,派遣;后者,名词,使者唯:希望) 25.(n.作v.穿上朝服 通“傧”,傧相,迎宾赞礼的人) 26. ( 通“捧”捧着)(按照; ……顺序)(打开 全部通“现”) 29.(身子向上起 举起) 30. (掷击 )31.(受 伤)32.(生:形作状,活生生地 劫:强迫)33.(名作动,出行前祭路神)34. (名作动,哭)35. (意动,以……为怪,认为奇怪)36.(使动,使……断了)37.(使动,使……闻,禀告)(身边侍臣)39.40.没有来)42 43.法)过了一阵) 45.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 )4.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6.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9.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10.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2.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3.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14.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三、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总结

《荆轲刺秦王》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总结

《荆轲刺秦王》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决”通“诀”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三、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中的一词多义_特殊句式_古今异义_通假字_词类活用

荆轲刺秦王中的一词多义_特殊句式_古今异义_通假字_词类活用

《荆轲刺秦王》1、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 (bīn 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古今异义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3、一词多义见:见陵之耻:被(表被动)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顾: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顾笑武阳:回头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为变徵之声:发出4、文言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②省略句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欲与 ( 之 ) 俱 ( 往 )③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倒装句常痛于骨髓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5、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荆轲刺秦王》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总结

《荆轲刺秦王》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总结

《荆轲刺秦王》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决”通“诀”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三、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型,古今异义)复习过程

荆轲刺秦王(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型,古今异义)复习过程

荆轲刺秦王(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型,古今异义)荆轲刺秦王1.(打败)(占领夺取)3. (拜见)4. (接近)(表假设 如果)6.(名作状,早晚) 7.(走投无路,陷入困境)8.(心意 改变)9.(刻毒)10.(戮,杀戮 没,没收)(前者,不过,只是 后者,回头)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13.(好好地)14.(把:握,抓住 揕:刺) 15.(欺侮,侵犯)16.(名作状,用匣子)(匣子)17. (浸湿,沾湿)18. (忤:逆,违反忤视:迎着目光看)19.(俱:一起 远:adj.作n. 远方) 20.(“决”通“诀” 诀别 辞决:辞别,告别)21.(赠送)22.(方名作动,走上前)(方名作动,走上前)(名作动,走上前)(走上前)(动词 并,列)(使:前者:动词,派遣;后者,名词,使者 唯:希望) 25.(n.作v.穿上朝服 通“傧”,傧相,迎宾赞礼的人)26. ( 通“捧”捧着)(按照; ……顺序)全部 通“现”)29.(身子向上起 举起)30.(掷击 )31. (受 伤)32.(生:形作状,活生生地 劫:强迫)33.(名作动,出行前祭路神) 34. (名作动,哭)35. (意动,以……为怪,认为奇怪)36. (使动,使……断了)37.(使动,使……闻,禀告) (身边侍臣)39.40. 没有来)没有)42…43.……的方法)45.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决”通“诀”)4.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6.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9.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10.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2.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3.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14.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三、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用法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用法
1、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之壮也 烛之武退秦师
2、的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
二、之——代词
1、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
三、之——动词
1、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一、而——连词
1、连词,表承接,不译 朝济而夕设版焉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2、连词,表修饰,不译 夜缒而出
5、卒其不意 “卒”通“猝”,突然 6、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8、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显露 1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鸿门宴
1、皆为龙虎,呈五采 “采”通“彩”,彩色 2、具告沛公 “具”通“俱”,全、都 3、距关 “距”通“拒”,把手 4、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9、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 同意 今义:有做某事的意愿 10、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胳膊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11、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考虑
鸿门宴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亡去不义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3、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嫁娶的事
一、其——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 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或第二人称 可译为“我的”“我 自己 ”“你的”“你” 失其所与 烛之武退秦师
3、指示代词,“这”“那” 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二、其——副词
1、表商量或希望语气,相当于“还是”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2、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副词,似乎,好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如果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及,比得上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获 鸿门宴 代词,你

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归纳

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归纳

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归纳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归纳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2、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3、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扁鹊见蔡桓公》4、计日以还──《黄生借书说》5、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6、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周亚夫军细柳营》【振】1、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2、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3、大命将泛,莫之振救4、迁我如振振落叶5、振奋作声6、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奉】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2、轲既取图奉之──《荆轲刺秦王》【兵】1、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2、不及召下兵──《荆轲刺秦王》3、秦兵旦暮渡易水──《荆轲刺秦王》4、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5、犹厌言兵──《扬州慢》【穷】1、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陈】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2、恐惧不敢自陈──《荆轲刺秦王》【私】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2、乃遂私见樊矜期──《荆轲刺秦王》【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4、顾恋慈母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亲】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4、爱臣太亲,必危其身【深】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夜深忽梦少年事久)4、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教】1、乃今得闻教2、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3、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4、十三教汝织──《孔雀东南飞》【解】1、可里解燕国之患──《荆轲刺秦王》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4、土崩瓦解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解元【资】1、持千金之资币物──《荆轲刺秦王》2、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3、此殆天所以资将军4、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图】1、乃骇而图之2、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3、不图子自归【室】1、拔剑,剑长,操其室──《荆轲刺秦王》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陋室铭》3、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2、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3、被明月兮佩宝璐──《离骚》【请】1、乃请荆卿曰──《荆轲刺秦王》2、请辞决矣──《荆轲刺秦王》3、乃置酒请之4、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次】1、以次进──《荆轲刺秦王》2、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3、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信】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2、听其言而信其行──《论语》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5、信可乐也6、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7、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8、欲信大义于天下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1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遇】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廉颇蔺相如列传》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4、斯固百世之遇也5、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刺秦王》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遗】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刺秦王》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3、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4、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4、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6、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卒】1、缮甲兵,具卒乘2、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3、卒成帝业──《出师表》4、卒起不意──《荆轲刺秦王》【就】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2、轲自知事不就──《荆轲刺秦王》【岂】1、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3、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以】1、何以言之──《荆轲刺秦王》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刀试人──《荆轲刺秦王》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荆轲刺秦王》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5、日以尽矣──《荆轲刺秦王》6、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7、以次进──《荆轲刺秦王》8、以故荆轲逐秦王──《荆轲刺秦王》【乃】1、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乃欲以生劫之──《荆轲刺秦王》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荆轲刺秦王》4、乃今得闻教──《荆轲刺秦王》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荆轲刺秦王》2、秦王购之金千斤──《荆轲刺秦王》3、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荆轲刺秦王》5、顷之未发──《荆轲刺秦王》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来源于语文网,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知识扩展请示报告的格式及范文请示报告的格式一、标题:制发机关名称+事由+请示。

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归纳

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归纳

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概括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概括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假如对你有帮助,请持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可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采集最好最适用的文章!一词多义【还】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秦王》2、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秦王》3、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4、计日以还(动词,送还)──《黄生借书说》5、一尊还酹江月(副词,仍是,hái)──《念奴娇。

赤壁怀古》6、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刻,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振】1、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荆轲刺秦王》2、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摆动)──《过秦论》3、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4、迁我如振振落叶(动词,振动)5、振奋作声(动词,抖擞)6、执敲扑而鞭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奉】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秦王》2、轲既取图奉之 (献上)──《荆轲刺秦王》【兵】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秦王》2、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秦王》3、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秦王》4、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斗)5、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扬州慢》【穷】1、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2、樊将军以贫寒来归丹(困厄,穷途末路,动词)──《荆轲刺秦王》【陈】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设,动词)──《荆轲刺秦王》2、害怕不敢自陈(陈说,动词)──《荆轲刺秦王》【私】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辈之意 (私事)──《荆轲刺秦王》2、乃遂私见樊矜期(擅自,)──《荆轲刺秦王》【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管(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秦王》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可是,不过)──《荆轲刺秦王》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看望、拜见)──《出师表》4、顾恋慈母(动词,想念)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亲】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密,靠近)──《荆轲刺秦王》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亲母亲)──《廉颇蔺相如传记》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屈(副词,亲身)4、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密 ) 【深】1、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秦王》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3、夜深忽梦少年纪(形容词,(时间)久)4、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比诸侯之列
而秦法…… 皆陈殿下
三、一词多义
兵:
①军队(进兵北略地 秦兵旦暮渡易水 不敢兴兵以
拒大王)
②士兵(不及召下兵)
③兵器、武器(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
一词多义
①秦兵旦暮渡易水 军队 士兵 兵器

②不及召下兵 ③诸郎中执兵
• 一词多义
兵器 士兵 军队
• 1.兵
• 诸郎中执兵。 •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 秦兵旦暮渡易水。
(四)特殊句式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 介宾短语后置 ) ( 介宾短语后置 ) ( 介宾短语后 置 ) ( 定语后置 ) ( 定语后置 ) ( 介宾短语后置,数 量词作定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邑万家
1.字词注音 2.通假字
5.特殊句式 6.一词多义 7.课堂检测 8.作文材料
3.古今异义 4.此类活用
9.课外拓展
字词注音
樊於期( wū ) 燕(yān )国 匕( bǐ)首 i )蒙嘉 厚遗( wè 轲被八创( chuāng) 箕( jī )踞以骂 n)其胸 揕(zhè 变徵(zhǐ )之声 以药淬(cuì )之 卒( cù )起不意 jū 夏无且( )以药囊,为了一种方式,为 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 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 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 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 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 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 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 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 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 人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 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 的局限。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 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 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 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感受荆柯——浅析荆轲悲 剧结局的无奈》节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1、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古今异义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3、一词多义见:见陵之耻:被(表被动)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顾: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顾笑武阳:回头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为变徵之声:发出4、文言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②省略句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欲与( 之) 俱( 往)③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倒装句常痛于骨髓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5、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同上。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6、文言固定结构: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注音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鲰(鲰,zōu,短小,浅陋) 生说(读“税”劝告,劝诫)我曰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2、通假字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不可不蚤来(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词性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道芷阳间行(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称王)B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C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D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交好)4、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4)省略句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7、难句解析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

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

“车骑”指战车。

“道”用作动词,取道。

“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

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

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

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

”。

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

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词类活用一、字1、字音: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

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

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

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 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读gōng)(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

读zhì)二、词1、词类活用: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

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

例如:共其乏困③乏困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

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3、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4、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