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第二章
第二章环境生物学
思考题ຫໍສະໝຸດ 何为行为毒性?污染物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 有哪些? 何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 用?
2.3.4 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污染物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可通过生长指示器来测定 • 生长指示器(Scope for Growth, SFG)是反映生物 机体能量获取利用和代谢的综合指标。 • P=A-(R+U) • 注:P——SFG; A——从食物获得的能量; R—— 呼吸作用的能量损失; U——排泄作用的能量损失
第二章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2.3 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污染物对植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 主要表现为生长减慢、发育受阻、失绿黄化、 早衰等 污染物对动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 主要表现为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 长和发育抑制、疾病敏感性增加、代谢率变 化
2.3.1 死亡
衡量死亡的指标 • 死亡率:死亡比例的大小,为评价污染物毒性大小 的生物学指标 • 致死剂量(Lethal Dose)或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能引起动物死亡的污染物的剂量 或浓度。 •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 能引起50%的动物死亡的污染物的剂量或浓度。 影响致死效应的主要因素: • 污染物的种类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 生物的种类 • 作用时间、水质条件,如温度、硬度、溶解氧等 • 多种污染物的综合作用
2. 5 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Combined Effect)的概念 •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 合生物学效应。 联合作用的类型: • 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 等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强 度大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 独立作用(Independent Effect)各污染物对机体的 侵入途径、方式、作用部位、产生毒作用的机理各 不相同,因此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 •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 强度小于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单独作用强度。
环境生态学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um) 定律的基本内容 李比希定律补充条件:
2020/3/10
3. Shelford耐性定律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1)基本概念
耐性定律 生态幅 (ecological amplitude) 或生态价 (ecological valence)
2020/3/10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
2020/3/10
2.主导因子作用 主导因子概念 光合作用——光强——主导因子;
温度和CO2——次要因子; 春化作用——温度——主导因子;
湿度和通气——次要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020/3/10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光照长短
春化阶段
2008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 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 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2008年世界环 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 社会”,标识为地球和奥运五环。
2020/3/10
第一节 环境及环境因子
沙鼠 驼鹿,紫貂 驯鹿,北极狐 北极熊,海貂
典型土壤 砖红壤 砖红壤性
红壤 燥红土 荒漠土
褐土
红壤
棕壤,褐 土
黑钙土
荒漠土
灰化土
冰沼土 未发育
2.垂直地带性 3.经度地带性 (水分差异)
东南沿海 西北内陆
第二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一)生物的起源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Miller S L 实验 化学进化阶段 生物学进化
生态学基础: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 远红光 ~ 红光 ~ 黄橙 ~ 蓝光
• 动物的种群分布也存在明显地带性。
(2)生态因子的经向递变性
经度(东经)
80º~90º 90º~100º
100º~ 110º
110º~ 120º
120º~ 125º
125º~ 130º
代表地区 准噶尔盆
及分界线
地
马鬃山
阿拉善高 原
内蒙古高 原
东北平原 长白山脉
年降水量 (mm)
区域
100~120 干旱区
3.生态位(niche)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
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空间生态位
生态位 营养生态位
多维生态位
湿度
湿度
pH
温度
温度
温度
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
一个物种所划定的多维体就可以看作生态位的抽 象描绘,他称之为基本生态位(基础生态位)。但在自 然界中,因为各物种相互竞争,每一物种只能占据基 本生态位的一部分,他称这部分为实际生态位。 实 际生态位小于基本生态位。
(4)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指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种群结构、密度、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5)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即指人类活动对 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生态因子的类型
美国生态学家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 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这三大类可归结为7个并列的项目: 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 生物。
C G Cao
(2)物种分类的复杂性
形态学种:是一群在外观上不同的生物,例如我们可以分辨 出鸡和鸭,但四不像让人们困惑!以至于林奈认 为有些事仿制品!
生态学课件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一、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二、环境的类型按主体划分人类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生物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按性质划分自然环境:未经人类破坏的环境;如原始森林等。
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如荒漠等。
社会环境:具有人类行为的环境;如城市等。
按范围划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三、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从环境中分离出来的条件单位,称为环境因子,如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等。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生态因子作用分析一、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一)综合作用(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主导因子: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
(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它的坡度、坡向、坡位、海拔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他们能影响光照、温度、水分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四)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五)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
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
(一)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如氧气对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作用。
限制因子往往是局部性和暂时性的。
一般情况下有两类生态因子最容易起限制作用:(1)有机体十分需要而环境中含量很低的物质和元素;(2)有机体对其耐性限度狭窄,而在环境中又易变化的因子。
《环境生物学》 第二章
(二)动物对CAFs的排出
• 经肺随同呼出气体排出。气态或挥发性物质(CO、SO2、HS、 C6H6)可经肺呼出
• 其他排出途径(1)经乳汁排出 (2)随同汗腺、皮脂腺和 唾液排出。 (3)随同动物体组织的坏死而脱落。如毛发和 指甲等。
特点: ①需要有载体参加--生物膜上的蛋白质; ②逆浓度转运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③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具有选择性; ④载体有容量限制; ⑤竞争性抑制,如铝利用钙的载体;钴和锰利用铁 的载运系统
(3)膜动转运
• 细胞与环境进行的一些大分子物质(颗粒物)的交换过程,主 要特点是在转运过程中生物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具有特异性, 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三)CAFs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 CAFs通过吸收进入体液后,经循环系统、输导 组织或其它途径分散到机体各组织细胞的过程称为 分布。
1、CAFs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 植物不同器官中CAFs的含量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从根 部吸收的CAFs大部分分布在根内,其次为茎叶部,种子和 果实组织最少。
• 与物质是否参与循环利用有关。如参与循环的物质如氮和 磷,多分布于代谢较为旺盛的幼嫩部位;不参与循环的物 质如钙和铁则器官越老含量越多。
• 存在于所有动物之中,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肾脏的胞液中。
(五)过氧化物酶 1、过氧化氢酶
可专一性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使H2O2不能在机体 内积累而与O2反应生成非常有害的·OH。具有保护生物机体的 作用。
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是目前已知的哺乳动物体内唯一的一种含硒酶,该酶能利用 GSH作电子供体,即催化氧化GSH,在此同时使H2O2还原为 H2O,消除体内H2O2,也能使其它有机过氧化物(ROOH)还 原生成醇(ROH),前者在抗氧化防御系统中起重要的作用, 后者在脂质的过氧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组织细胞有 保护作用。
环境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 海洋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 适应性: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 高山植物— 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 莲座状叶丛。
• 动物— 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红光的生态作用 (1)光合活性大; (2)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3)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4)促进发芽; (5)增加植物体温度。
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 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所主动调节的。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态适应
1. 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2. 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 光周期现象
13
2)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
a.大气圈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0°~90°) c. 日照长度的变化 d. 地形因素的影响:朝向、坡度、海拔高度 e. 不同的生境中的太阳辐射: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重点)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1.神创论 2.从自然发生说到生源论
自然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古希腊的哲学家自然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前322), 他认为生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方式: ①自然发生,如通常产生蚤类、蚊虫和各种虱子。 ②无性生殖,像海星、蠕虫、贝类等。 ③有性生殖。
环境生态学---第二章 适应
Key Notes
Fitess
Fitness is a measure of the ability of an individual to produce viable offspring and contribute to future generations.Individuals vary in their relative fitness, and this variation is due partly to genetic differences among individuals and partly to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
A 树皮纺织娘(Bark katydid) B 枭蝶(Owl butterfly) C 枯叶蝶 (Leaflike insect(Anaea)) D 捕食花螳螂 (Predatory flower mantis) E 蛙鱼(Frog fish)
A B
C
D
E
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1.趋同适应(生活型) 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是指亲缘关系相 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 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 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蝙蝠属哺乳动物,但它与大多数鸟类一样通过飞行来捕捉 空中的昆虫,它的前肢不同与一般的兽类,而形同于鸟类 的翅膀,适应于飞行活动; 鲸、海豚、海狮均属哺乳动物,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水环境 中,体形呈纺锤形,它们的前肢也发育成类似鱼类的胸 鳍。 植物中的趋同现象如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科植物、大戟 科的霸王鞭以及菊科的仙人笔等,分属不同类群的植物, 但都以肉质化的茎、叶子退化呈刺状来适应干旱生境。
环境生态学第二章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基本形式
第三节主要因子的生态作用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一节
一、环境
环境与生物
(一)环境的概念
(二)环境的功能 (三)环境的基本特征 (四)生态环境
二、生态因子 环境因子:环境是人类及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外界 客观条件。对环境进行研究,就会发现环境由若干 因素或条件单位组成。这种从环境中分析出来的条 件要素或条件单位,称为环境因子。这些因子影响 着生物的形态、构造、生长发育、递传变异、分布 等。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 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有气候因子、土壤因 子、地理因子、生物因子、认为因子五类。 二者没有质的区别。
(三)贝格曼规律
动物体型随外界环境温度不同而有差异。 温度低,个体大,温度高而体小。这种趋 势称为贝格曼规律。 这是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个体大,相 对体表面积小,单位体重上的相对散热量 也变小,适应低温。反之个体小,其相对 体表面积大,相对散热量也大,有利于温 暖环境的适应。南方人比北方人个子小。 P61表2—16。
活动和行为:沙漠动物,如昆虫、爬行 类等,由于白天炎热干燥,温度很高, 影响他们的觅食活动,因此多躲在洞内, 到日落时才出来活动。蚊子的活动随大 气中的温度升高而增加,在相对温度为 85%时,歇在人身上的数量最多。 寿 命 : 如 鼠 蚤 在 32℃ , 相 对 温 度 80~90%时,平均寿命152小时,27%时, 27小时。
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活动,只能在一定 温度下进行。 0~50℃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温度范围。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温度上限和下限, 超过温度上限由于蛋白质凝固而死亡, 超过温度下限,由于冰晶的形成,会使 原生质膜破裂产生冻害。
环境生物学1--11章
环境⽣物学1--11章环境⽣物学1、⽐较古细菌和真细菌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研究古细菌有何意义?2、微⽣物⽣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哪五类?各⾃的作⽤是什么?3、微⽣物有什么特点?4、原⽣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举例说明原⽣动物在污⽔⽣物处理中的作⽤?5、轮⾍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在污⽔⽣物处理中有哪些作⽤?6、叙述细胞质膜的结构及⽣理功能?7、何谓芽孢?芽孢有什么样的特点?8、放线菌在⽣产⽣活中的意义与作⽤?9、真核与原核细胞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10、引起富营养化的藻类有哪些?11、真菌的特点有哪些?12、霉菌有什么样的应⽤?13、培养基的类别有⼏个?14、营养物质进⼊微⽣物细胞的⽅式有哪些?15、影响酶活动⼒的因素有哪些?16、ATP在产甲烷菌中的作⽤?1、环境⽣物学:是研究⽣物与受⼈类⼲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个分⽀学科。
2、环境⽣物学的研究⽅法1.野外调查和试验防⽌模拟试验的盲⽬性;2.实验室试验严格控制条件;3.⽣态模拟研究根据⼀些经验或模型,进⾏运算,得到抽象的结果。
3、微⽣物:是⾁眼看不见的必须在电⼦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微⼩⽣物的统称。
4、微⽣物的特点:1个体极⼩ 2种类繁多,分布⼴ 3繁殖快 4易变异5代谢能⼒强 6适应性强5、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是明显区别于原核微⽣物与真核微⽣物的⼀类特殊的超微⽣物。
6、原核微⽣物原核微⽣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DNA链⾼度折叠形成的⼀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线,叫拟核。
原核微⽣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结构体系,如:间体和光合作⽤层⽚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有丝分裂。
原核微⽣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细菌、蓝细菌、放线菌、黏细菌、⽴克次⽒体、⽀原体、⾐原体和螺旋体。
原核微⽣物包括真细菌的细菌门和蓝细菌门中的所有细菌原核微⽣物中古⽣菌和细菌两个域具有⼴泛多样性,依据rRNA序列将古⽣菌分为两个门:1.泉古⽣菌门2. ⼴古⽣菌门7、真核微⽣物真核微⽣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质。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4
按环境的性质分可分成自然环境、半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三类。
5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分可分为宇宙环境(或 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 和内环境。
6
二、环境因子分类
Daubenmire(1947、1959)将环境 因子分为三大类:气候类、土壤类 和生物类;
7个并列的项目:土壤、水分、 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这是以环境因子特点为标准进行分 类的代表。
36
图 2-7 植物光合作用 的昼夜变化 (Larcher, 1975)
37
温度对生物分布有重要作用
我国从南到北植被分布
38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 温度与生物生长 任何一种生物,其生命活动中每一生理 生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每一种 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 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如高温使蛋白质 凝固,酶系统失活;低温将引起细胞膜系统 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以及其他不 可逆转的化学变化。
11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 度、坡向、坡度、海拔及经纬度等 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 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 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 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 的作用。
12
4.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 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 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 造成的。如光照长短,在植物的春化阶段并不 起作用,但在光周期阶段则是很重要的。有些 鱼类不是终生都定居在某一环境中,根据其生 活史的各个不同阶段,对生存条件有不同的要 求,如鱼类的洄游,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中, 生殖季节就成群结队洄游到淡水河流中产卵, 而鳗鲡则在淡水中生活,洄游到海洋中去生殖 。
2024年度环境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 公众参与与意识提升:加强公众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环保意 识,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
2024/3/24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4
27
食草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通过摄食植物获 取能量和营养,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 消费者。
食肉动物
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通过捕食获 取能量和营养,是生态系统中的高级 消费者。
2024/3/24
9
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微生物能够将动植物残体和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如二氧 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并释放能量供自身生长繁殖使用。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实现可持续 发展至关重要。
25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 全球变化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 染等全球变化对生物与环境关系产生深远影响,需要加强研究以应对这些挑战 。
• 跨学科合作与创新:未来需要跨学科合作,整合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 、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推动生物与环境关系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
2024/3/24
19
05
人类活动对生物与环境的影响
2024/3/24
20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气污染
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植物光
合作用和动物呼吸系统。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
2. 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
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Liebig)于1840年发 现谷物的产量常不是受常量营养物质(N、P、K 等)所限制,而是取决于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 (B、Mg、Fe等)。
生态因子
4.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具体生物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包括生物本身的影 响。
环境因子的说明
复杂性(Complexity):环境因子的组成和影响 非常复杂,所有生物群落都受到环境因子复杂的 交互作用影响。 变异性(Variation):环境因子在不同的时间尺 度上发生变化。大多数生物必须面对持续变化的 外部环境。
即使有丰富的食物存在,环境因子的限制可以阻止生物生存,如 冬天海鸟死亡、风干土壤微生物死亡; 冰川作用周期上万年,日照强度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发生变 化。 复杂性和变异性研究是生态学永久的热点。
(2)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般很广。生物对 气候因子的耐受范围影响着生物的分布,但是,气候因子只能说明生物不 能分布的地区,却不能准确地说明生物将会分布的地区(生物因子也影响 分布)。
耐受定律的补充
(3)生物会主动的进行生理性的驯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 金鱼的致死温度依赖于先前的生活的水温。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土壤生物区系的作用 1、分解有机质提供有效养分
2、改良土壤物理结构
84
三、以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 态类型
(一)盐碱土植物:(在盐碱土上正常生长)
1、盐土:土壤可溶性盐(氯化钠和硫酸钠)含 量占干土重的2.5%以上。地表形成白色盐皮, 土壤结构尚未破坏,pH中性。
9
生态幅:某生物对某生态因子的耐受范 围。不同生物的生态幅各不相同. (熊猫,大象,北极熊,野兔和麻雀?)。
耐受定律和生态幅钟形曲线如下:
10
11
3、限制因子(定律)
当某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 受极限而其阻止其生长、繁殖、扩散 时,称之。
12
第二节 生物与光的关系
一、光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
13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
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水中的分布。 光的补偿点
14
3、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光饱和点。 阳地植物—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 如蒲公英、杨、柳、桦、槐、松等;
阴地植物—适应于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 如蕨类、红豆杉、人参、三七等。
第二章
[内容提要] 环境
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类型
生态因子限制性定律
光、温、水、土壤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 及生物的适应。
1
第一节
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的环境 生态学的环境 小环境(小气候) 大环境(大气候) 生物改变环境
2
二、生态因子及其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概念: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 有影响的环境要素。例如水分、温度、光、 土壤、食物、氧气等。 1、综合作用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绪论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二、环境科学概述三、环境生物学概述重点: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定义,环境生物学任务、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第一节环境污染概述第二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二、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四、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三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生物转运二、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第四节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一、生物浓缩二、生物积累三、生物放大四、生物浓缩系数第五节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一、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二、金属的生物转化重点:要求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以及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思考题1.解释下列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环境生物效应、污染源、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形态、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生物污染。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浓缩系数,前三者有何区别。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一、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二、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一、对细胞的影响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第三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一、死亡二、对行为的影响三、对繁殖的影响四、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第四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一、对生物种群的影响二、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重点:要求掌握环境污染物在不同水平上对生物体的影响规律;污染物对生物体的联合作用。
思考题1.何为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
2.阐述污染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小致死浓度(minimum lethal concentration, MLC):
——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引起个别生物死亡的剂量。 最高允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MAC): ——环境中有害物质允许的最高剂量标准。
生物对污染物的忍耐、毒害程度: 一方面可以放映污染物作用的浓度;
很小的和局部的干扰有时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剂量时(最大无效应浓度),干扰的不利影响就显
示出来了,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下降,超过一定范围,生态系统将
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干扰的范围和规模对生物资源而言,主要是强调关注对资源的获取量:
收获量<=补充量,产期保持收获 收获量>补充量,资源不断减少,最后收获将趋于零。
四 干扰持续的时间和干扰发生的时刻
毒垃圾毒倒一个政府!!!!!!
第三节 生物与受损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在分别研究受损环境个生态因 子作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 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 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是有很多环境因子组合起来的复合体, 这些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 会引起其他因子程度不同的发生变化。
组织性——指系统的复杂性,这一特征会随生态系统的次生演替 而发生变化和作用。 具体指标为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富性、物种的组成特点、外来种 与乡土种的比率、共生程度、乡土种的消亡等。
二 影响的范围和规模
干扰的尺度效应:干扰的后果不仅同强度有关,而且还与干 扰的范围和规模密切相关,这就是干扰的尺度效应(dimension effect)问题。
数百万公顷良田被飓风卷入大西洋。
如: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典型 ——云南 滇池。
5 滞后效应 time-lagging effects 滞后效应产生的原因:
1)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
2)多个层次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因果关系的转化也 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 3) 生态系统的本身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这种能力也使环境受损的后果是必 须在人类活动一段时间后才能展现出来; 4)人类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轻微的、局部的不良后果不为人们所重视, 只有酿成较大规模的不可逆转的后果时,才能确认所引起的破坏和污染, 才会得到人们的重视(从量变——质变)。
环境生物学 Environmental biology
第二章 生物与受损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 第二节 受损环境的分析 第三节 生物与受损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 第四节 受损环境的污染源
第二章 生物与受损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 1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1.1 概念:是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
和能量的总称。 环境生物学中的概念:
——指较少受到人类干扰和影响、仍较完整保持先天状况的环境。
在不同的研究工作和领域中,自然环境的内涵也不一样。
自然环境分类:
根据要素可以分为: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生物环 境等。 根据人类影响程度的不同: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 1.2自然环境的特点:
三 作用速度和干扰频度 干扰的作用速度:干扰产生的快慢问题。越快,影响越大。
如空气中SO2对某植物的毒害浓度是20 mg/L,那么在2 min和2 d
内达到这种浓度,显然对该植物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干扰的频度:指单位时间内干扰发生的次数, ——频度越高,对生物及其环境的影响越大,恢复的难度也越大。
研究放大效应,提醒人们:
一方面注意环境破坏其后果的严峻性 另一方面也要求在环境分析中,从源头上抓住问题的关键。
5 滞后效应 time-lagging effects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引起的后果并不是伴随着成因的出 现立刻表现出来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充分展示出来。
如:19世纪中期,美国为了开发中西部酿造的大范围生态危机,致使
按照成因: 非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生物资源 按照后果: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包括荒漠化 和沙漠化、森林消失、草场退化、根地减少等)
第二节 受损环境的分析
一 干扰的强度: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强度对环境恢复能力、生物的适应方式关
系很大。根据不同剂量条件下生物效应所做的曲线成为剂量效应曲线
3 积累效应(Accumulative effects) —— 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除了个别情况下是突如其来的环 境灾难外,更多的环境变化是逐步发展的,一开始并不被人们所察觉
或重视,通过初步积累,最后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
如何确定从量变到质变这个转折点? 转折点也就是也就是生态系统在
保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维持良性运转条件下能够接受污染物的最大量或承 受取走的最大量,也就是“环境容量”。
概念: 环境系统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 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 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 其直接后果是:环境恶化和生态退化 —— 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结果。减 少对这些自然的过度利用和以来,是防止生态破坏的根本途径。
2 主导因子 dominant factors
抓住主导因子,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可以根据主导因子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 —— 如针对污染物进入环境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通过防止污染物进 入生态系统来防治;
—— 如果是土地资源过度利用、过度放牧等生态破坏,可以通过减少 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取过多的生物和环境资源来防治。
其中,n为环境要素总和,i位第i个环境要素,j为第i个环境要素中的第j个环境 因子;m为第I个环境要素中环境因子的总数。
1 干扰的强度: 1.2 在环境生物学中,如何来衡量干扰的强度: 1) 污染的等级 以上公式中个环境污染指数是等权重相等,即各个环 境因子的影响作用完全相等。当各个环境因子的权重(Wij) 不同时,环境污染的综合指数P为:
成污染,但环境生物学中,环境污染强调的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不良后果或污染 事件等。 2)判断环境是否污染以及污染的程度,是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尺度的。 ISO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缩写为ISO),成立于1947年。
(Dose-Effect curves)。
——剂量:指生物接触污染物的浓度; ——效应:指生物特性或属性的改变。
1.1 剂量效应曲线主要类型: 1) 直线关系, 即剂量改变与效应强度成正比。 2) 抛物线型,即剂量与引起的效应按对数关系而增长; 3)S形曲线关系,剂量与引起的效应呈现非常态速度变化。
2)毒理学参数
毒性(toxicity) —— 指某物质引起有机体损害的能力。通常用来衡量污染物的毒害能力。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aximum tolerance dose:通常缩写为:LD0或LC0) ——在急性毒性实验中,不引起实验生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最大无效剂量(maximum none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 NOEC): ——在毒性实验中某物质对受试生物无不利影响的最大浓度。
污染物随食物链的延伸而不断积累;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在个体水平上的毒害效应可能不大,但在群体、群体 生态系统层次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 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s)
对生态破坏而言,放大效应主要体现在:
局部的生态破坏产生的后果在全局上表现出来,从而产生更大的危害 关键地区的生态破坏将对很大范围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2.2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3) 环境污染的分类: 按污染物的性质分: 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污染 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分: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 按污染的范围分: 局部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全球性污染
2.3生态破坏 (ecological destruction)
积累效应包括两个层面:
一 人类活动对环境因子的改变程度及其效应程度是不断增加的; 二 环境因子的改变范围和效应范围也是不断积累的。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简单而言,也就是量的积累和范围的延伸是受损环境及其效应不断发 展的两个方面。
在人类的干扰和影响下,环境变化并不是线性增加的,而是逐步以加速 度发展,呈现发达效应 对环境污染而言,放大效应主要体现在:
3个方面。
活力是(vigor)——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营养循环容量,具体指标
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在胁迫下的反应
恢复力(resilience)——指胁迫消失时,系统克服压力及反弹回复
的容量。 具体指标为自然干扰的恢复速率和生态系统对自然干扰的抵抗力。
一般认为受胁迫生态系统比不受胁迫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更小。
5 滞后效应 time-lagging effects
对滞后效应研究的意义: ——可以尽早预警人类干扰可能引起的相关的环境后果,避免大范围 的生态环境恶化; ——可以从更大的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认识人类干扰的后果,警惕自 然的报复,提高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和技巧。
六 适应组合 (adaptive suites) 适应(adaptation):生物体为了应对受损环境,生物在外部形态特 征、内部生理机能、遗传基础等诸多方面将产生一系列的调整, 以保证变化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 适应组合: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适应受损环境时往往涉及多个
1)自然环境是一个综合系统 2) 区域性很强
3)动态变化
2 受损环境 damaged environment 2.1概念——在人为或自然环境干扰下形成的偏离了自然状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