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认识平均数

8.1 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5、86页认识平均数⏹教学提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平均数,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就是一样多,设置了移动笔筒里的铅笔数量来理解“移多补少,达到同样多”这一数学活动。

活动二,教材通过“比较哪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的成绩好”来学习平均数;活动三,通过“计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来学习如何利用统计表计算平均数。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理解“总数量”、“总份数”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会计算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数”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笔筒5个、铅笔15支、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铅笔若干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操作中体验“同样多”,引出平均数(课件出示笔筒图)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预设)生1: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一起是15支,3×5=15,所以平均每个笔筒放3支,就同样多了。

教师按上述方法完成操作。

生2:要想让每个笔筒里的铅笔的枝数同样多,可以尝试着把笔筒里多的笔放到少笔筒里,匀乎一下,最后发现,每个笔筒里放3枝时同样多。

师: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样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数量就同样多了,这个数量3,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平均数。

(板书:认识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移多补少”活动体验“同样多”,在操作中将这些枯燥的数学语言,用活动来体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也加深了对枯燥数学概念“平均数”的理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5-86页课题《认识平均数》备课教师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会求平均数。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5个笔筒、15支铅笔。

教师导学学生交流、展示设计意图一、初步体会,揭示课题:师:老师这里有五个笔筒,每个笔筒中放有不同数量的铅笔,那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谁来给大家摆一下?师:很好,那你可以为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吗?师板书:移多补少师:那你也为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吧。

师板书:先合后分师:我们通过摆一摆,算一算,最终都得到每个笔筒是3支铅笔,我们把这个3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师板书课题:平均数二、进一步感知,认识平均数师:在体育课上四一班的同学进行分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读题,想想那组的成绩好?师:你们同意吗?师:可见当数据个数相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总数来进行比较。

师:既然第二组的成绩不够理想,那么老师邀请丁鹏加入,现在同学们再看看哪组成绩更好?请同学们把你的思路和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由组长汇总交流观点,确定发言同学及形式。

稍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师:哪组同学要和大家交流?师:看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师:好,非常感谢你们精彩的发言,请回。

师:通过计算我们得到第一组平均每人投7个球,第二组平均每人投6个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平均数和每个同学投球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师: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它始终介于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有时也用它来比较几组数据的大小。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玩过篮球吗?谁有投中篮球的经验。

(学生畅所欲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你们看这些同学在做什么?(课件显示:一些孩子投球的情景)是的,这些同学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投球比赛。

比赛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观察这张表示投球情况的统计表。

(课件显示:人数不同的投球情况统计表。

如下:某班一组、二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二)合作学习,自主构建1、提问:读图,你知道了什么?假设你是裁判,你认为哪组成绩好?是怎么判断的?2、教师说明: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比较,老师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了统计图。

3、学生活动: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将自己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动手操作:理解用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比较两组成绩的好坏。

学生到前面移动磁力扣(磁力扣代表小球),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如图所示)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移动“小球”,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让学生直观感受第一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整体投球水平好,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哪组成绩好是公平的。

5.总结并揭示平均数概念总结方法: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投得多的给投得少的一些后,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从图上很容易看出第一组同学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好一些,所以第一组成绩好。

当两组人数不相同时,我们用“求总和”的方法是不公平的,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是公平合理的。

揭示概念:实际上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7就是8、7、6、7这组数的平均数。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引导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接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到“移多补少”的过程,从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

3、研究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后,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到数据,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巩固练,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巩固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课堂总结,回顾研究成果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要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研究成果。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意图:使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移多补少”的过程,从中找到合理的“移动”方式,引出数学课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探索发现1) 认识平均数展示四(1)班两个组的投球记录,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如“哪个组的成绩好?”、“平均每个人投中多少个球?”以及“怎样才能让他们一样多?”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找到解决办法。

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这时的“7个”和“6个”就是各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让学生理解“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意思。

2) 计算平均数XXX观察妈妈经常使用塑料袋买菜,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说服妈妈保护环境。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并提出问题,“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学生们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明白求出的“3个”是一个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而不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判断:1.XXX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第 1 课时授课内容:《认识平均数》综合目的预设课时目的:1、通过实例,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生活经历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2、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课时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5个笔筒,15支铅笔。

学具:练习本教学过程预设共案个案环节预设师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课后反思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师: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我们王官庄小学,见到我们四年级同学。

我很快乐,也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小小的见面礼物,如今请每组的小组长代表本小组来领一下礼物。

第一小组有优先选择权,开场你的选择。

其他小组成员对选择结果满意吗?学生可能会说:满意或不满意。

请不满意的组员说一下理由。

生1:不公平,你给每个小朋友的礼物不一样,有多有少,少的自然不快乐。

老师评价:你为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我额外送你一个礼物——代表奥城小学的绿星卡,并为你们小组加上珍贵的一分,其他同学也要努力,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会评选两个优胜小组,颁发团队卡,大家要加油啊!如今开场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认识平均数。

(出示学习目的〕用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双重准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5分钟〕〔3分钟〕〔3分钟〕〔10分钟〕 5分钟自学课本85页例2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师:看课本85页例2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1:一组参加比赛的有4人,2组参加比赛的有5人。

生2:刘杰投中的最多,投中了9个。

生3:王丽投中的最少,投中了3个。

..... 评价:同学们观察的真是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

火眼金睛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1:一组一共投进多少个球? 8+7+6+7 生2;二组一共投进多少个球? 9+8+5+3+5 生3张华比王云多投进几个球? ........ 〔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或〔老师有一个问题谁来帮我解答〕师:哪个小组成绩好?你的理由是什么?〔先独立考虑再对子交流〕生1:一组成绩好,理由..... 师:同意吗?为什么?生2:二组成绩好,理由..... 师:同意吗?为什么 ...... 师小结:每个小组参赛人数不同,所以比总数是不公平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师:我们一直在讲平均数,那到底什么是平均数呢?
3.
4.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及求平均数的公式。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生:明白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 | 冀教版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材:《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2.教具:课件、平均数麻将牌(黑白相间的2-40数字麻将牌各两副)。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1.教师用平均数麻将牌展示以下麻将牌的数量:8, 12, 14, 18, 22。

2.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前,将所有麻将牌都取出来,再将它们平均分成2堆。

3.教师让学生观察两堆麻将牌数量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出这些麻将牌的平均数。

4.教师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求解方法。

2. 讲解新概念
1.教师用教材P67页的例1,讲解平均数的求解步骤。

2.教师用教材P67页的例2,讲解两种不同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 训练新技能
1.教师用教材P68页的练习1,让学生尝试求解各小题的平均数。

2.教师用教材P68页的练习2,让学生尝试求解各小题的平均数,并检查答案。

3.教师用教材P68页的练习3,让学生尝试在题目中填写适当的数字,并检查
答案。

4. 拓展运用
1.教师用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求班里同学的月考成绩平均分数等。

2.教师布置课后练习,并作为下一节课程的复习内容。

教学总结
1.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

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用统计表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认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教具准备:乒乓球、盒子教学过程:一、谈话引课:同学们喜欢玩乒乓球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乒乓球,并拿出准备好的杯子和里面的乒乓球。

利用学生学生平时喜欢玩的乒乓球开始引入到新课中去。

二、新授(一)体会平均数1、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每个杯子中有几个乒乓球。

师板书出每个杯子中的乒乓球的数量。

2、提问:要使每个杯子里的乒乓球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把这些乒乓球集中在一起是12个,把12个平均放到4个杯子里,就是12除以4,得到每个杯子里放3个。

3、教师按照大家同意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完成操作。

并说明:每个杯子里平均放3个,这个“3”叫做平均数。

目的:利用学生“同样多”的操作经验,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的方法和平均数的意义。

4、板书课题:认识平均数(二)认识平均数1、过渡:以前我们学到过哪些数?学生回忆并汇报:整数、小数、分数。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学生可能会说: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

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

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第八单元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冀教版

第八单元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冀教版

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思维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如何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

2.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掌握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引导性探究、启发性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大家平时喜欢玩游戏吗?玩游戏时有用到平均数吗?•几个人一起打篮球,每人投篮5次,求这几个人投篮的平均命中率。

2. 引入通过PPT或者黑板写出“1, 2, 3, 4, 5”,询问学生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平均数的意义。

3. 任务驱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道问题,如:•小组A:求2, 4, 6, 8, 10这5个数的平均数。

•小组B:一个人跑步的时间分别为6分钟、7分钟、8分钟、9分钟、10分钟,求他的平均时间。

•小组C:一个班的30名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求这个班的平均成绩。

姓名数学成绩语文成绩英语成绩张三887892李四948881王五788286…………平均数………4. 操作演示以小组C为例,教师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详细讲解公式:平均数 = 这几个数的和÷ 这几个数的个数。

5. 小组讨论、展示与总结小组C讨论后,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计算过程及结果,并向全班发起讨论。

6. 练习教师提供以下练习:•求:15, 18, 20, 24, 27的平均数。

•求以下图形中所有黑点的平均数。

•8月份中山市每日最高温度(单位℃):34, 32, 31, 33, 39, 36, 37, 35, 34, 32, 30, 28, 30, 32, 31, 30, 33, 34, 35, 36, 33, 30, 28, 29, 31, 34, 33, 35, 36, 3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生:比较每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师:那好,既然如此我们就来分别算一算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注多少个球。
3.全班分男女生求第一组和第二组平均每人投球的个数。指定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4.让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
师:在这道题中,问哪个组的成绩好,由于这两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用两组投中的总数来直接比较,那么我们想到了一个比较公平的办法,就是比较他们的平均数。用投中的总数除以人数,得到了平均数。在第一组,我们用8、7、6、7这四个数的和除以人数4,求出的7就是第一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学投球的整体水平。第二组求出的6是第二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学投球的整体水平。你们明白了吗?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出示课件平均数的概念。
课题
平均数(一)(P85~P86)
课时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认识平均数的概念及意义。

2.学生学会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

3.学生学会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3.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学生听懂并理解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2.学生会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四、教学环节1. 导入(5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水果,让学生说出看到的每种水果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算出这些水果总共的数量。

引导学生想到以前学的个数平均数。

2. 认识平均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某班同学期中考试语数外三科的成绩,同学们运动会小组的跳远成绩,让学生讨论出这些数据的共同特点,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3. 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15分钟)引导学生如何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

让学生计算几组数据的平均数,例如:小鸟科技有限公司的7名职员每月的收入分别是1000元、1500元、1700元、900元、1200元、1300元、1500元,请问这7名职员的平均工资是多少?4. 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20分钟)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让学生观察若干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如:某班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期中考试成绩,三组数据分别为:64、58、75;90、76、86;79、85、90。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法求出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进行比较。

5. 练习(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自己练习计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以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6. 巩固和拓展(10分钟)最后,让学生自己布置一组数据,在班内互相出题计算平均数,并学生自己出题求平均数。

五、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利用观察比较法和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出平均数,并通过练习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1.师:圣诞节到了,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不倒翁可是你们觉得老师分的公平吗,为什么呢?2.(出示事物:5个同学分不倒翁)因为第一个同学分到了3个,第二同学分到了4个,第三个同学分到了5个,对于老师这样分,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不公平师:同学们也觉得不公平,那么同学们说说,怎样分就一样多了?生:从多的里面拿出一些补给少的。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3,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你们刚才运用的就是咱们数学上用来研究平均数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

)4.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平均数,研究它的意义。

二、寻求方法,探索新知(一)出示例题2: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情况。

1.说到平均数,通过观察,四(1)班同学们进行的篮球比赛,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即可。

2.提问:哪一组的成绩好些?可以怎样进行比较?说说看,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可以比较总数,可以比较平均数,也可以用移多补少法)他们的说法你们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3.小结:由于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投中个数,应该求两个组平均投球的个数,也就是它们各自投中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地用语言解释什么是平均数;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平均分配物品等;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等;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数学建模。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2.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1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配这10本书,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数字,并让学生依次将它们相加,最后得出它们的和,然后问学生如果要平均分配这些数字,应该怎么做;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用总和除以数字的个数,将其称作平均数;3.老师再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自己计算它们的平均数;4.老师再让学生自己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五个人的身高,然后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3.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有10个人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分配6个饼干;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将饼干数量除以小组人数得到平均值,然后将平均值分配给每个人;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在选举中得票数是7、8、6、5、4,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得票数。

4.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更复杂的问题(2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2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先将这20本书分成两组,使得每组的书的数量相等;2.老师引导学生将20除以2得到10,然后让学生将这20本书按顺序逐个分配,每个小组每次分配一本,相互比较,直到10本为止,证明10为这20本书的平均数;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的年龄是10、11、8、9、12,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年龄。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5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5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5_冀教版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运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进一步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运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明白得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昨天玩得投球游戏吗?(记得)谁能谈谈那天的竞赛情形呢?生:我是我们小组投得最多的,我投中了……师:你真棒!生:我们小组投中的最多,投中了……师:是吗?恭喜你们!【讲授】探究(一)、认识平均数师:老师呀告诉你们一个隐秘,昨天你们在竞赛的时候,我偷偷地记录了一组同学的成绩,请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投球成绩统计图。

师:你发觉了什么?生谈发觉。

师:这一组的情形真复杂。

人数不相等,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各不相同。

谁的成绩好呢?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生1:男生最多的投中8个,女生最多的投中9个,女生投得准。

生2:如此比也不行,你能够比最多的,我也能够比最少的,男生最少投中6个,女生最少投中3个,不确实是男生准了吗?师:有道理!看来,男、女生每人投中的个数不一样多,比其中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个数是不行的。

那如何比呢?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生:男生一共套中21个,女生一共套中24个,因此女生套得准一些。

师:你们同意他如此比吗?生1:如此比不行,男、女生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生:假如能把男生每人投中的个数变得一样多,把女生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变得一样多,就能够比了。

师:(引导学生看统计图)这位同学的意思是,假如把男生每人投中的个数匀一匀,变得同样多,把女生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匀一匀,变得同样多,然后再来比。

如此比能够吗?(学生都表示同意。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3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3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3_冀教版认识平均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观点:觉得第二组投得准,因为她们有一个同学投了9个,是所有同学中最多的。

反驳:第二组投的不如第一组准,因为她们有一个同学才投了3个。

小结:因此不能单单从谁投得最多或最少来裁决是哪一组多。

(二)观点:女生套的准,因为他们一共套了30个,而男生才套了28个。

反驳:这个说法也不对,对男生不公平,因为女生人数多,男生人数少。

小结:说得很有道理。

也不能从总数上来裁决谁套得准一些,因为人数不一样。

(三)观点:可以分别来计算一下男生组和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了几个,算出来之后再比一比,就能比出那一组套得准了。

师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公平合理吗?小结:看来,在男女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算出男生或女生平均每人套了几个,也就是说要算出每一组的平均个数,然后再来比较,这样就公平合理了。

4、提问:怎样才能求出男生与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我们先来看男生平均每人套了几个,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学生回答的两种可能性,并相机进行教学:(一)、先把男生4人套得的个数相加,6+9+7+ 6=28(个),再用28÷4=7(个)[老师板书分步算式:6+9+7+6=28(个)28÷4=7(个)]师强调(指着得数“7”):这个7是不是说实际每个男生都套了7个呢?师:那这个7是指什么?(这个7是指4个男生平均每个人套得个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
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
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
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
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

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

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
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
(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在合作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写上组名。


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1.分步:(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综合算式:(找小组同学讲出解题思路)
(蓝兔)第一组:8+7+6+7=28(个)
(虹猫)第一组:(8+7+6+7)÷4
28÷4=7(个)(4表示什么?7个是什么?) 第二组:9+8+5+3+5=30(个)
30÷5=6(个)第二组:(9+8+5+3+5)÷5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生:不同点:一个是分步计算,一个是列综合算式。

生:相同点:都是用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

现在谁能大声说出那组的成绩好?
生:第一组!
师:通过踢毽子这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要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应用这组的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生:要知道哪组的成绩好应比较每组踢的平均个数。

师:看来这个数的作用真不小呢,他能反映出每组的整体水平!(用手指板书)谁来给每组平均每人踢得个数起一个名字?
生:平均踢的个数……(很好!能不能再简捷一点?和我们的名字一样两个字或三个字?)
生:平均数。

(非常好,那我们就把平均每人踢得个数叫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用“平均数”这个新朋友解决了哪组成绩好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

看,这是我班环保小卫士统计的他家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课件出示)
师:请你们帮他算一算,他们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自己独立试一试,有困难的可以找同桌帮忙。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生1:先算出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除以7。

(实物投影)
分步:1+3+2+3+2+6+4=21(个)综合算式(1+3+2+3+2+6+4)÷7
21÷7=3(个)(7表示什么?) =21÷7
=3(个)
答: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师:你们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求出了他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我们的好朋友蓝灵鼠听说大家在研究平均数,特意赶来向我们请教一个它一直很糊涂的问题。

你看!(求出的“3个”是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吗?)小组讨论一下帮蓝灵鼠解决
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有两种认识:
生:我认为“3个”就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3个”不是实际数)。

生:我认为“3个”不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而是平均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

它是一个“平均数”。

师:平均数“3个”和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比较可能会怎样?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适时激励表扬)
生:实际丢的个数有的比平均数多,有的比平均数少。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给予提示)
师:蓝灵鼠听了大家的解释满意吗?一起了解一下!
师:我们算出了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照这样计算,请想一想我们班有80个同学,那么80个家庭一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算一算一周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
生:那就会到处都是塑料袋,我想对丢弃塑料袋的人说:“请不要随意丢弃塑料袋了。


生:塑料袋满天飞。

……
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的努力,相信我们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
好!
三、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装筷子游戏。

请各组派代表准备好杯子,按老师的要求做。

师:仔细观察装好的筷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中筷子的根数不一样。

生:……
师:如果要使纸杯中的筷子一样多,可以怎样做?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然后再试一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有创意。

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1)把铅笔都取出来,用刚学过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先求纸杯中共有多少根铅笔,再求平均每个纸杯放几根。

(必须出现)
分步:3+4+2+5+1=15(根)综合:(3+4+2+5+1)÷5
15÷5=3(根) =15÷5
=3(根)
师:你真聪明,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我们为她鼓掌!
(2)把所有的小棒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的分次放到纸杯里。

(3)先算出平均数,再移多补少。

把多的移到少的中,使每个纸杯中都是3个。

(你的方法更有创意,你真棒!)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求平均数的方法不只一个。

其实,解决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要根据实
际情况和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开拓出新的天地!
四、走进生活,应用新知。

师:同学们,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处,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面的信息,课本86页练一练1、2题。

五、深入生活,拓展应用。

屏幕出示画面
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20厘米,你们看。

谁来了?小明来了!我的身高可是140厘米,不会游泳,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会有危险吗?
师: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小明一定不会在河里玩耍了。

(德育教育)六、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好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希望同学们的每一节课多能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七、课间游戏,体验应用。

师:课下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结合小组,进行一次拍球比赛,比一比哪组的成绩好。

规则如下:
1.以小组为单位,在室外进行。

2.每人拍3次,记录最好成绩。

3.计算出小组同学的平均成绩。

师: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下节课我们选出优胜组,大课间给大家表演!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