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案2: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2: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纲课标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点概括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①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讲学。

2.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

(2)儒家:、孟子和。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

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为核心;“”,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

2.孟子(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2)在伦理观上,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1)主张施政用“”和“”,“”。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观点。

(3)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③提出“”的政治主张。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提出了。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1)墨子:主张“”;宣扬“”;提倡节俭;主张“”(2)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重点难点突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清单]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错误!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整体把握“百家争鸣”史论共识“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错误!知识图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之性恶”(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特别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错误!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歌诀记忆诸子百家思想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

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3.墨家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

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缺失和文化传 承的困难。在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时,应该看到其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 当时的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种思想流派互相争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因此,推 崇儒家思想并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总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我们应该在评价这一政策时考虑到其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 和问题所在。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该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思想自由的重要性,推动中国文 化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在政治层面上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对中国的教育、学术和思想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由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成为了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意 味着,所有想要进入官场或成为士人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儒家经典。这种教育制度一直持续 到清朝末期,严重限制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和思想自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学术方面,"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导 致了中国学术界的一 元化。学者们主要研 究儒家经典,而对于 其他学派和学科的研 究则相对较少。这种 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和创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思想方面,由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逐渐被边缘化或消失。这 导致了中国思想的单一性和缺乏多样性。虽然儒家思想有其优点和价值,但这种局面也限 制了中国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xxxxxxxxxxxxxxxxxx
汇报人:XXXXX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董仲舒像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XX省枣强 县广川>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 于公元前104年,享年75岁.董仲 舒自幼勤习儒家经典,是研究《春 秋公羊》学的著名学者 ,有"博学 君子"、"汉代孔子"之美誉.汉景 帝时期 ,当上了"博士".汉武帝 时期,其三篇对策都被采纳,成为 汉代治国安邦的三大文教政策先后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与儒家的兴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要点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生平、历史地位及贡献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3、独尊儒术的结果
汉武帝像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
家大政
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 学儒家经典
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A、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B、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C、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 .晚年辞官 著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及贡献
历史地位: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 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关键人物.
贡献: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 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 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 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延续两千年之久.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那些事儿》载:一切的事 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 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 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 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 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 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 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 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 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 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 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 材料五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 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 德主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 贱阴也。 • 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 主,妻为从。
材料五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 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 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 也。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 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 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 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 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 道,重现蓬勃生机。
探究:董学还是原来的儒学吗?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君,天意 所予也。 •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 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道以 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 材料四 •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 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 四时数也 •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 之,天人一也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地位:墨家创始人。

②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学以致用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湖南省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 第1单元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湖南省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 第1单元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下列儒学主张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 意义的有( D ) ①“为政以德” ②以道德理性指导行为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孝为“天经”“地义” ⑤仁、义、礼、智、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此题结合热点问题从儒学的思想入手,
考查儒学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要注意分析各 个历史时期儒学思想的优秀成分和消极因素,做 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解析 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
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故选B。
“百家争鸣”
2.(2010•山东卷)“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 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 于(B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 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
主张 世界本原是“ 道 ”; 政治:“ 无为而 治 ”;朴素辩证思想 世界万物是 相对的 ; 消极主义 “ 以法治国 ”;君主 专制 兼爱、非攻、尚贤
一、“百家争鸣” 4.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 潮流。 (2)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孔 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 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 的唯物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我们可以也应该借 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借鉴儒家 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 “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借鉴 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鉴 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 我们还可以借鉴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 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 等等思想。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材料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 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的一种政治思想,他把统治者与人民的 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这一理论观点对后 代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成为有作为的 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座右铭。 材料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异
爱人 仁政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为政以德 民贵君 想 轻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核心:道 ; 辩证法:朴素辩证法 (相对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材料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 伏。”——老子





文学巨匠——庄子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 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是 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 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 更胜老子。 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 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 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庄子被 唐明皇封为南华真人, 代表作《庄子》受封为《南华 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 本,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 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 “清静无为”。
庄子思想主张 相对主义(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顺从天命、安于现状


墨子 俭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


材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 交相利。” 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 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 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 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 能则举之。 ——《墨子》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这一现象反映了战国时期A.诸侯争霸社会秩序亟需重建B.不同思想相互融合兼收并蓄C.儒家顺应民意成为主流思想D.儒法思想对立阻碍社会发展2.孔子盛赞舜“恭已正南面”实现了“无为而治”。

老子建议统治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商鞅则提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A.核心在于无为B.重视规则和秩序C.热衷于复古路径D.强调要顺应自然3.《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篇提到,以四季配五行,将音乐、色调、祭祀搭配起来,这样政令与时令就有感应。

《应同》篇认为自然与社会间有“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关系。

《精通》篇认为“德也者,万民之宰也。

月也者,群阴之本也。

”三则材料体现的共通思想是A.敬天保民B.道法自然C.天人相分D.天人合一4.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这体现他的思想主张是A.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健全法制C.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D.倡导改革5.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打破了原来“形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提出了“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执法原则,且要求吏民共同守法。

由此可知,当时法家主张A.加强统治秩序B.实现国家统一C.追求自由平等D.维护民众利益6.黄玉顺先生在《咏董仲舒》中写道:“天人合一见天志,天人感应威人主。

抑人扬天似尚同,奉天法古可建功。

”由此可见,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客观上的进步作用是A.有利于神话皇帝的权威B.有利于抑制君主的暴政C.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专制D.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7.战国时有位思想家曾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

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

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所谓推翻百家争鸣,独尊儒术,其中儒术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但到了汉武帝那里,显然已经改变了儒术,即采纳了儒术中有利于统治阶级的部分,而去掉了不利于统治阶级的部分。

因此,后来的学者将这一时期的儒学称为儒教。

事实上,儒家思想在董仲舒那里已经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孔子原来的很多想法都被改得面目全非。

儒学原本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首创。

是一种鼓励人们入世,克己奉公,修身养性的理论。

但是到了汉朝,儒家思想占了主导地位,其他很多学派都被废黜了。

比如百家争鸣时期流传甚广的道家、墨家、法家,到了汉代因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打压,衰落了很多。

背后的社会因素是为了国家的大一统,思想的统一,这正是汉武帝所需要的。

有了思想和文化的统一,他就能更有效地治理国家,对人民采取高压政策。

董仲舒在思想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他首先将儒家思想与当时朝廷的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然后吸收其他学派的精华,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提出为汉武帝采纳他的意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儒家思想的推行铺平了道路。

董仲舒创立的儒家体系有三个思想要点,即天人感应论、大一统论和三纲五常论。

天人感应就是用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活动,比如天上出现了什么异象,然后用来指导政治活动,尤其是治国。

虽然很迷信,但在当时深得皇帝赏识。

毕竟当时科技落后,即使有人不同意,也无法提供反驳的依据和证据。

既然没人反驳,我说的就是对的。

汉景帝在位期间,各地诸侯纷纷扰扰,国家随时有分裂的危险。

为了实现统一,防止诸侯割据的局面,董仲舒适时提出了大一统理论,既实现了国家版图上的统一,又实现了思想文化上的统一,以思想文化巩固政治统一和政治稳定。

汉武帝为此提出,凡是追随儒家的都要重用,其他被认为不配的学说和学派都要废除。

除了儒家思想,其他的思想都是不允许人民相信的,尤其是儒生,否则会受到惩罚。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七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必修三)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七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必修三)

②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儒家经典 ③兴办_____,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太学 ④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地方教育系统
4.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探究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 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提示:(1)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 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2)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3)董仲舒新儒学适应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 纳与强力推行。
【互动探究】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并落实到 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继承 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秦朝统治者“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 击。 ●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传统儒学,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 集权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 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
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 一。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
有教无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第一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教材本课为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前接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了解主流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后,讲述了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本课为儒家思想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下面对学情做扼要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所了解,给本课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儒学如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尚缺乏深刻的认知,教学中应予以较多的关注。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如下1.通过西汉儒学发展的学习,了解儒学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的历程,藉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与概括历史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难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第五说教法学法教法:史料法,阐述法学法:比较法,归纳法下面汇报的是第六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整合,我将从“罢黜百家”提出的背景、内容、地位极其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新课的教学。

1、导入新课2、我会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百鸟争鸣”相关内容,提出“孔子创立了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成为战国时期主流思想之一,那么儒学在秦汉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由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在给学生讲授第一个问题“罢黜百家”提出的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一,2、3相关内容,概括出秦到汉这段历史发展的脉络,又秦的暴政追溯到秦朝重用法家思想再到西汉建立初期采用黄老之术,对“黄老之术”的概念作出解释。

在此基础之上,对汉初在黄老之术的指导思想下国家社会发展状况,我将从“文景之治”、“诸侯王国叛乱”“匈奴侵扰”“土地私有制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再次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回顾所学知识对汉初“黄老思想”的实施作出评价,通过讨论,让学生一方面从汉初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去思考,另一方面从国家面临分裂的、边疆不稳的局面去分析,得出“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发展必然性”理解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出现是和当时具体的社会背景发展条件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
是如何将董仲舒的建
经济: 汉武议付帝诸时实,行经,济使实儒学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民成为生正活统安思定想,的社呢?会繁荣,国力日盛。
政治: 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 匈奴为患。统治者力图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 董巩仲固舒国的家新统儒一。学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 家文“化:大“一无统为”而治的”需思要想,已有不利适宜于时巩代固需统要治;董。仲舒糅 (以思合想了的道大、一法统和巩阴阳固五政行治家的思大想一形统成新)儒学体系。
谢谢指导!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关于“独尊儒术”
二、“独尊儒术”的背 三景、: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思考6:如何评 价汉武帝的“独尊儒 术”呢?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 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关于“独尊儒术”
5、(09.1泰州期末)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 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 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
D 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
释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 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关于“独尊儒术”
7、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
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8、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
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件(共24张PPT)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 董仲舒生平(前179-前104年)
博览群书,专心致志(“三年不窥园”“乘马 不知牝牡”)经历文、景、武帝时代。汉代儒学代 表、大学问家、是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关键人物。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
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5.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6.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 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 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 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道)
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萧规曹随)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水旱,则 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 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董仲舒
《春秋繁露》书影
2.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材料一: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 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4 一

L., 哉 !非 特 我 中华 学 界 之 大 观, 世 界 学 史 之 伟 绩 P 壮  ̄ 亦
二、 帝国——焚 书坑儒 秦
也 ! ”

春秋战国— —百家争 鸣、 百花 齐放
公元 前 3 纪末 期 , 世 秦王赢 政“ 六世 之余 烈 , 奋 振长策 而 御 宇内” 经过数十年的兼并 战争 , , 终于 “ 吞二周 而亡 诸侯 , 履 至尊 而制六 合” 先后灭亡六 国, , 结束 了春 秋 以来几 百年 的分 裂 割据 , 完成 了统 一大业 , 立 了中 国历史 上第 一个 君主 专 建 制 的中央集 权的统一帝 国——秦王朝 , 开创 了 中国统 一 的封 建社会 的新局面。 随着全国专制集权统治政权 的建 立 , 切需要 与此相 一 迫 致 的统治思 想的大统一 。由此 , 具有 法家思 想的秦始 皇决定 继续推行法 家思想路线 。秦始 皇三十 四年 , 受丞相 李斯 的 接 建议 :今诸 生不师 今而 学古 , “ 以非 当世 。 惑乱黔 首。丞 相 臣 斯昧死 言 : 者 天下散乱 。 古 莫之 能一 。 以诸侯 并作 。 皆道 是 语 古 以害今 , 饰虚 言 以乱 实 。 人善其 所私学 , 以非上之 所建 立。

【 文章编号】 1 8 94( 0)5 02 — 4 0 — 1 2 60 — 1 0 0 40 5
发达的文明古 国的基础。正如梁启超在< 中国学术思 想变迁 之势》 中说 的:孔 北 老南 , 垒互 峙 , 流十 家 , 轨 并 作。 “ 对 九 继
如春雷一 声 , 万绦奇 茁 于野 ; 如火 山炸裂 , 石竟 飞于天 外 , 热
又在咸 阳大搜捕 :诸 生传 相告引 。 自除犯禁 者 四百 六十余 “ 乃

课件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社会 地位
代表 人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 ②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 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 打击
孔子、孟子、荀子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 正统思想
董仲舒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 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 的。 ②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 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③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巩 固中央集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法家 (1)战国:韩非子。 ①主张:主张君主要_以__法__治__国_,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法引领]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二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 五大派别:儒、墨、道、法、兵。
4.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 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 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 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5.诸子百家中德治思想的异同 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 “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思想是从小生 产者的利益出发的。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01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 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
课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起、发展及成为正统思想的历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论文500字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论文500字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先秦时期到前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成型期,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要素构成与本质特征基本成型。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的动荡年代,由于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竟然造就了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不同学派的学术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传统文化,使得我国古代文化不仅跨越了南北的广大地域,而且内容更丰富、更多样化,显示出了华夏文化的多元性的特色。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

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董仲舒的“罢绌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了重要位置,从孔子,到子思,再到孟子,儒家学派人才辈出,思想也日益成熟,成为统治中国文化界时间最长的思想流派。

从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演变来看秦汉是一个融合的时代。

从先秦至汉,完成了中原华夏多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构架基本形成,她们之间此消彼长、融会贯通,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
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③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④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
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
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思想主张: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韩非子思想主张
集权观:①加强君主集权;②要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法治观:①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以法治国。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实用的思想”
墨子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主张:非攻尚贤节俭
特点: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奠定中国文化基础,形成传统文化体系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

4)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重要阶段
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
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3、法家: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