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具有规范性、 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 性等特点。可以看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 的内容取向为:
第一,兼顾了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如 “能主动参与”,“乐于与人交往”其主体词 都是幼儿,其视点是从幼儿出发的。
第二,以幼儿情感性发展为基础的目标 取向,如,“乐于、同情、爱”等都是情感词, 这表明情感目标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方向 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 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 性与合宜性。
(二) 整体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即在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 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 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 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 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 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 面的协调发展,要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 视情感和行为习惯培养,应把三者有机地 协调起来。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 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 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 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 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 层次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 标的建构是有层次的系列,这是由幼儿社 会性发展水平的层次系列所决定的。 整合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目标建构的综合系统性,层次性原则保证 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差异性。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
(一) 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即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目标的建构要有一定的思想与价值指向。 具体来说,是指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的目标一定要反映我国教育目的与方针, 反映我国幼儿教育的法规政策及政策精 神,反映有关儿童教育及儿童保护法律 文件的精神,使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有 明确的思想与价值指向。尊重幼儿的人 格和权利,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 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幼儿全 面和谐地发展是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目标的基本价值方向。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二) 以一定社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宗旨,这一宗 旨要在各个教育领域里贯彻落实。未来的一代 应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是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 担负的责任。在制定目标时,应追求能为幼儿 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行为基础的 长远目标。时代的变革,使社会对人的需求发 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 要求和愿望,并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社会的 未来和世界的未来。因此在制订幼儿园课程目 标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幼儿 园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既符合社会需要, 又能主动适应社会并因此体验到成功、自主和 自信的人。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纲要》,将社会领域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五 大领域之一,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总目标,目标主要表明了该领域重点 追求什么,它主要的价值取向何在。以下为《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 五条目标: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及建构原则。 2、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并掌握《纲要》中学前儿童社会 教育目标所表述的内容。 3、 理解并掌握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 4、 理解不同年龄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要求。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2) 中班幼儿社会教育目标 ① 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和同伴,并能 说出一些异同点; ② 帮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 绪、情感,并能通过语言、动作、表情 来了解别人的情感,初步懂得同情和关 心他人,并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③ 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 不任性,不随意发脾气,引导幼儿懂得 不损害同伴; ④ 帮助幼儿掌握礼貌用语,能较为 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并能在不同的场 合恰当地加以运用; ⑤ 培养幼儿与同伴轮流、分享、合 作、谦让的能力; ⑥ 增强幼儿的独立性,鼓励幼儿遵 守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克服学习中遇到 的困难;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段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年龄段目标服从于总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反映了儿 童社会性发展目标的年龄差异性和连续性。 年龄段目标的主要特点就是将社会教育目标分化为不同的要求,形成对每一个 年龄段幼儿逐步提高要求的具体目标,引导幼儿逐步达到社会教育的总目标,而且不 同年龄段的目标之间应该是连续的、衔接的。 我们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阶段目标表述如下。
⑦ 帮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认识自 己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幼儿对行为的动 机进行评价;
⑧ 引导幼儿认识社区的公共设施, 了解周围人们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萌发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⑨ 引导幼儿了解周围成人的劳动, 鼓励幼儿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初步 养成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⑩ 帮助幼儿初步理解中国的传统节 日和民间工艺品,加深幼儿对中国文化 的认识和情感;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三) 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 当是一个符合幼儿自身发展与教育规律的科学 体系。一方面它要反映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 律,是适合幼儿发展的;另一方面,它应当具 有科教育性与可操作性。一个目标体系只有能 付诸实践,并能通过实践真正起到引导幼儿健 康的效果,才是科学而有效的,因而学前儿童 社会教育目标应该是在充分研究儿童社会性发 展规律与教育原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动态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 行调整。教育目标的制定应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保持目标的动态性与开放性,让教师有更多的 创造空间,也让儿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科学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 制定的合理性,动态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 会教育目标制定的生成性与开放性。
知识框架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引导他们 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促进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 的过程。其目的性和计划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时制定教育目标、确 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以及对教育效果的评价等方面。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启蒙性的目标,这种目标是为儿童社会 性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同时,也是终身 持续的发展性的目标,如自信、同情、 责任感等,都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社会 性品格。这种目标应以幼儿社会生活经 验为前提,尤其对社会教育中与一定的 学科系统知识有关的目标更应注重基础 化、启蒙化,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 点所决定的。因而,最基本、最粗浅、 最初步等限定语经常出现在学前儿童社 会教育的具体目标的描述之中。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是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来源”。 在考虑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时,应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 现代幼教改革,一直都强调“以幼儿为本”的基本教育思想。而真正将“以幼儿为本”的 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便是将幼儿的发展作为制订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此外,引导幼儿社会性 健康发展,也是幼儿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幼儿 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幼儿的社会认知、社 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表现出大致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反映了某个时期幼儿社会性发 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制定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必须依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大致特征,才能更 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果我们制定社会教育目标时“心中无幼儿”,那么所制定的教 育目标就可能过高或过低,幼儿难以达到这一水平,既无法实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根本目 的,还可能阻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从而降低社会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制定社会教育目标时, 尤其是对于制定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教师而言,需要经常观察幼儿,以便真正地了解幼儿的社 会性发展水平,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合理可行的社会教育目标。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三) 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依据 幼儿社会教育涉及的学科众多,如历史学、社会学、地理 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等。每一个学科中的基本目标或启蒙性 目标,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选择和确定。 如社会学中关于了解和理解一定的社会角色,参与社会交往等 目标,都将以最基本、最启蒙的形式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 确定。又如人类学中关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应理解其 民族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这也会以最 基本、最启蒙的形式体现在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体系中。 总之,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三大依据来源必须相互 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我国幼儿教 育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目标所蕴含的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要塑 造这种“整体的人”。
Biblioteka Baidu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一个由多种内容构成的、 多层次的体系。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具有一般的层次结构,目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共分 为以下几个层次:总目标(也称社会领域目标、课程目 标)、年龄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活动目 标(单元教育活动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各层 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从横向的角度来 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则具有独特的分类结构。
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 传统和风俗习惯。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3) 大班幼儿社会教育目标 ① 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是不断发展 变化的,自己的进步是父母和教师教育、 帮助的结果; ② 发展幼儿的独立性,指导幼儿按 照社会准则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对自己 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价,正确认识自己的 能力和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③ 增加幼儿对集体的了解,培养幼 儿的集体荣誉感; ④ 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要求幼儿 自觉遵守各种规则; ⑤ 帮助幼儿克服各种困难,培养幼 儿的责任感; ⑥ 引导幼儿主动关照、关心小班和 中班的小朋友; ⑦ 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初 步懂得应向好的榜样学习,萌发初步的 爱憎感;
⑤ 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 法,喜欢和同伴一起活动,能与同伴 协商、轮流、友好玩耍,不抢占、独 霸玩具;
⑥ 教育幼儿初步懂得不得提出无 理要求,不无故发脾气;
⑦ 培养幼儿初步的独立性和自控 力,保持愉快的情绪,遵守集体的规 则,爱护玩具、图书;
⑧ 教给幼儿粗浅的交通安全知识, 使幼儿学会遵守交通安全规则。
(1) 小班幼儿社会教育目标 ① 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性别、年 龄,了解自己身体的部位、特征及作 用; ② 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哪个班 的小朋友,熟悉生活环境,了解同伴、 教师、保育员,初步适应集体生活; ③ 教给幼儿基本的卫生常识,帮 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④ 帮助幼儿掌握礼貌用语,能运 用“你好”、“对不起”、“没关 系”、“谢谢”等语言,有礼貌地与 别人交往;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 总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制定其他所有社会教育活动目标 的重要依据。教育部的《规程》规定了有关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目标是: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诚实、自信、好问、 友爱、勇敢、爱惜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 朗的性格。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制定, 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开展的起点和归宿,也 是整个社会教育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只有 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内容与方 法去实现这一目标。活动目标是开展有效教 育活动的首要环节,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教 育活动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关 注活动目标的重要意义。只有提高教师的目 标意识、加强制定目标的能力训练,才能逐 渐减少教师“眼中无幼儿,心中无目标”的 现象,切实提高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质量。
第一,兼顾了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如 “能主动参与”,“乐于与人交往”其主体词 都是幼儿,其视点是从幼儿出发的。
第二,以幼儿情感性发展为基础的目标 取向,如,“乐于、同情、爱”等都是情感词, 这表明情感目标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方向 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 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 性与合宜性。
(二) 整体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即在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 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 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 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 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 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 面的协调发展,要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 视情感和行为习惯培养,应把三者有机地 协调起来。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 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 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 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 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 层次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 标的建构是有层次的系列,这是由幼儿社 会性发展水平的层次系列所决定的。 整合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目标建构的综合系统性,层次性原则保证 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差异性。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
(一) 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即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目标的建构要有一定的思想与价值指向。 具体来说,是指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的目标一定要反映我国教育目的与方针, 反映我国幼儿教育的法规政策及政策精 神,反映有关儿童教育及儿童保护法律 文件的精神,使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有 明确的思想与价值指向。尊重幼儿的人 格和权利,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 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幼儿全 面和谐地发展是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目标的基本价值方向。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二) 以一定社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宗旨,这一宗 旨要在各个教育领域里贯彻落实。未来的一代 应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是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 担负的责任。在制定目标时,应追求能为幼儿 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行为基础的 长远目标。时代的变革,使社会对人的需求发 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 要求和愿望,并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社会的 未来和世界的未来。因此在制订幼儿园课程目 标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幼儿 园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既符合社会需要, 又能主动适应社会并因此体验到成功、自主和 自信的人。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纲要》,将社会领域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五 大领域之一,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总目标,目标主要表明了该领域重点 追求什么,它主要的价值取向何在。以下为《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 五条目标: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及建构原则。 2、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并掌握《纲要》中学前儿童社会 教育目标所表述的内容。 3、 理解并掌握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 4、 理解不同年龄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要求。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2) 中班幼儿社会教育目标 ① 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和同伴,并能 说出一些异同点; ② 帮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 绪、情感,并能通过语言、动作、表情 来了解别人的情感,初步懂得同情和关 心他人,并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③ 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 不任性,不随意发脾气,引导幼儿懂得 不损害同伴; ④ 帮助幼儿掌握礼貌用语,能较为 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并能在不同的场 合恰当地加以运用; ⑤ 培养幼儿与同伴轮流、分享、合 作、谦让的能力; ⑥ 增强幼儿的独立性,鼓励幼儿遵 守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克服学习中遇到 的困难;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段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年龄段目标服从于总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反映了儿 童社会性发展目标的年龄差异性和连续性。 年龄段目标的主要特点就是将社会教育目标分化为不同的要求,形成对每一个 年龄段幼儿逐步提高要求的具体目标,引导幼儿逐步达到社会教育的总目标,而且不 同年龄段的目标之间应该是连续的、衔接的。 我们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阶段目标表述如下。
⑦ 帮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认识自 己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幼儿对行为的动 机进行评价;
⑧ 引导幼儿认识社区的公共设施, 了解周围人们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萌发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⑨ 引导幼儿了解周围成人的劳动, 鼓励幼儿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初步 养成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⑩ 帮助幼儿初步理解中国的传统节 日和民间工艺品,加深幼儿对中国文化 的认识和情感;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三) 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 当是一个符合幼儿自身发展与教育规律的科学 体系。一方面它要反映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 律,是适合幼儿发展的;另一方面,它应当具 有科教育性与可操作性。一个目标体系只有能 付诸实践,并能通过实践真正起到引导幼儿健 康的效果,才是科学而有效的,因而学前儿童 社会教育目标应该是在充分研究儿童社会性发 展规律与教育原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动态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 行调整。教育目标的制定应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保持目标的动态性与开放性,让教师有更多的 创造空间,也让儿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科学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 制定的合理性,动态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 会教育目标制定的生成性与开放性。
知识框架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引导他们 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促进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 的过程。其目的性和计划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时制定教育目标、确 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以及对教育效果的评价等方面。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启蒙性的目标,这种目标是为儿童社会 性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同时,也是终身 持续的发展性的目标,如自信、同情、 责任感等,都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社会 性品格。这种目标应以幼儿社会生活经 验为前提,尤其对社会教育中与一定的 学科系统知识有关的目标更应注重基础 化、启蒙化,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 点所决定的。因而,最基本、最粗浅、 最初步等限定语经常出现在学前儿童社 会教育的具体目标的描述之中。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是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来源”。 在考虑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时,应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 现代幼教改革,一直都强调“以幼儿为本”的基本教育思想。而真正将“以幼儿为本”的 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便是将幼儿的发展作为制订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此外,引导幼儿社会性 健康发展,也是幼儿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幼儿 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幼儿的社会认知、社 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表现出大致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反映了某个时期幼儿社会性发 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制定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必须依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大致特征,才能更 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果我们制定社会教育目标时“心中无幼儿”,那么所制定的教 育目标就可能过高或过低,幼儿难以达到这一水平,既无法实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根本目 的,还可能阻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从而降低社会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制定社会教育目标时, 尤其是对于制定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教师而言,需要经常观察幼儿,以便真正地了解幼儿的社 会性发展水平,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合理可行的社会教育目标。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三) 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依据 幼儿社会教育涉及的学科众多,如历史学、社会学、地理 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等。每一个学科中的基本目标或启蒙性 目标,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选择和确定。 如社会学中关于了解和理解一定的社会角色,参与社会交往等 目标,都将以最基本、最启蒙的形式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 确定。又如人类学中关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应理解其 民族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这也会以最 基本、最启蒙的形式体现在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体系中。 总之,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三大依据来源必须相互 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我国幼儿教 育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目标所蕴含的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要塑 造这种“整体的人”。
Biblioteka Baidu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一个由多种内容构成的、 多层次的体系。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具有一般的层次结构,目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共分 为以下几个层次:总目标(也称社会领域目标、课程目 标)、年龄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活动目 标(单元教育活动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各层 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从横向的角度来 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则具有独特的分类结构。
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 传统和风俗习惯。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3) 大班幼儿社会教育目标 ① 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是不断发展 变化的,自己的进步是父母和教师教育、 帮助的结果; ② 发展幼儿的独立性,指导幼儿按 照社会准则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对自己 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价,正确认识自己的 能力和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③ 增加幼儿对集体的了解,培养幼 儿的集体荣誉感; ④ 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要求幼儿 自觉遵守各种规则; ⑤ 帮助幼儿克服各种困难,培养幼 儿的责任感; ⑥ 引导幼儿主动关照、关心小班和 中班的小朋友; ⑦ 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初 步懂得应向好的榜样学习,萌发初步的 爱憎感;
⑤ 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 法,喜欢和同伴一起活动,能与同伴 协商、轮流、友好玩耍,不抢占、独 霸玩具;
⑥ 教育幼儿初步懂得不得提出无 理要求,不无故发脾气;
⑦ 培养幼儿初步的独立性和自控 力,保持愉快的情绪,遵守集体的规 则,爱护玩具、图书;
⑧ 教给幼儿粗浅的交通安全知识, 使幼儿学会遵守交通安全规则。
(1) 小班幼儿社会教育目标 ① 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性别、年 龄,了解自己身体的部位、特征及作 用; ② 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哪个班 的小朋友,熟悉生活环境,了解同伴、 教师、保育员,初步适应集体生活; ③ 教给幼儿基本的卫生常识,帮 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④ 帮助幼儿掌握礼貌用语,能运 用“你好”、“对不起”、“没关 系”、“谢谢”等语言,有礼貌地与 别人交往;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 总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制定其他所有社会教育活动目标 的重要依据。教育部的《规程》规定了有关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目标是: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诚实、自信、好问、 友爱、勇敢、爱惜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 朗的性格。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制定, 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开展的起点和归宿,也 是整个社会教育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只有 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内容与方 法去实现这一目标。活动目标是开展有效教 育活动的首要环节,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教 育活动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关 注活动目标的重要意义。只有提高教师的目 标意识、加强制定目标的能力训练,才能逐 渐减少教师“眼中无幼儿,心中无目标”的 现象,切实提高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