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得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与罕遇地震(大震)得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得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就是小震、中震、大震得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7(0、15g)8(0、20g)8(0、30g)9(0、40g)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 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 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得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得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得规定,因此首先就就是要将时程得地震波比如简单得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5、1、2、2表中得规定,将、Elcentro得最大峰值与5、1、2、2规定得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得就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得Elcentro给出得相对得值即多少倍得g,比如0、3559g,则系数为35/(0、3559*9、806*100)=0、1,注意选择得就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就是所需要得一条曲线得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得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得地震影响曲线就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得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得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与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得规范规定得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得选择一般就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得试验后得到一定得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章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2
max
1
Tg
2021/3/7
结构抗震设计
16
设计特征周期
规范规定,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将地震动反应
谱特征周期Tg,取名为“设计特征周期”。
设计特征周期的值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环境 确定。(所谓地震环境,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区及周围 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以 及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场地条件等。)
式中 k11——使质点1产生单位位移而质点2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所需施加的水平力; k12——使质点2产生单位位移而质点1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引起的弹性反力; c11——质点1产生单位速度而质点2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产生的阻尼力; c12——质点2产生单位速度而质点1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产生的阻尼力;
在进行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 除了少数质量比较集中的结构 可以简化为单质点体系外,大 量的多层和高层工业与民用建 筑、多跨不等高单层工业厂房 等,质量比较分散,则应简化 为多质点体系来分析,这样才 能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
一般,对多质点体系,若 只考虑其作单向振动时,则体 系的自由度与质点个数相同。
1、两自由度运动方程的建立 2、两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组 3、两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三、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1、n自由度体系运动微分方程组 2、n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四、振型分解法 1、两自由度体系振型分解法 2、n自由度体系振型分解法
2021/3/7
结构抗震设计
21
一、多质点和多自由度体系
15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的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的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的规定,因此首先就是要将时程的地震波比如简单的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5.1.2.2表中的规定,将. Elcentro的最大峰值与5.1.2.2规定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的Elcentro给出的相对的值即多少倍的g,比如0.3559g,则系数为35/(0.3559*9.806*100)=0.1,注意选择的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是所需要的一条曲线的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的地震影响曲线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的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的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和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的规范规定的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的选择一般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的试验后得到一定的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开始错误的以为直接将地震波简单处理与a普比较,实际这里的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波只是一个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而a谱则是多个自由度体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而得到的,因此必须将地震波进行转换,幸好有了midas的转换工具可以直接生成,不然要自己编写傅立叶转换程序了。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5.2.1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各楼层可仅取一个自由度,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图5.2.1):式中F 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α1——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应按本规范第5.1.4、5.1.5 条确定,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G 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F i——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G i,G j——分别为集中于质点i、j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本规范第5.1.3 条确定;H i,H j——分别为质点i、j的计算高度;δn——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多层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房屋可按表5.2.1采用,其他房屋可采用0.0;△F n——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5.2.2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1 结构j振型i 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2 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当相邻振型的周期比小于0.85 时,可按下式确定:5.2.3 水平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扭转耦联地震效应应符合下列要求:1 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各构件,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
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 采用,长边可按1.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周边各构件宜按不小于1.3采用。
角部构件宜同时乘以两个方向各自的增大系数。
2 按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计算时,各楼层可取两个正交的水平位移和一个转角共三个自由度,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确有依据时,尚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确定地震作用效应。
2)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耦联效应,可按下列公式确定:3)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耦联效应,可按下列公式中的较大值确定:5.2.4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计入;采用振型分解法时,突出屋面部分可作为一个质点;单层厂房突出屋面天窗架的地震作用效应的增大系数,应按本规范第9章的有关规定采用。
(完整word版)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6度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计算方法方法一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4-1,查得6度地震下,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对应的αmax分别为0.04和0.28。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10.3条可知,6度地震下,设防地震对应的αmax为0.12。
方法二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1条“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倍确定”可知,多遇地震下αmax≥0.125/3=0.04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2条“罕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1.6~2.3倍确定”,罕遇地震下αmax=(1.6~2.3)×0.125=0.2~0.288。
方法三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其中g=9.8 m/s2=980 cm/s2,计算可知设防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0.05×980=49 cm/s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2-2,6度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分别为18 cm/s2和125 cm/s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6度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方法二)。
根据相应比例关系可推导出6度多遇地震αmax=(18/49)×0.125=0.046,罕遇地震αmax=(125/49)×0.125=0.319。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 7(0.15g) 8(0.20g) 8(0.30g) 9(0.40g) 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7度0.10g,8度0.20g,9度0.40g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2.关于《抗震规范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的区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指的是建设部1992年7月3日颁发的建标【1992】419号《关于统一抗震设计规范地面运动加速度设计取值的通知》规定的加速度值,其规定如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 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地震影响系数计算表
;;作者:徐翔(高强螺栓);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电子信箱:xuxiang@;;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 3.2.2;阻尼比ζ =0.05 5.1.5砼8.2.2钢;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表5.1.4-1;特征周期T g=0.45表5.1.4-2;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0.9;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0.02;阻尼调整系数η2=1;;说明: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5条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 2.红色为输入值;将A1至D46格粘贴到".txt"文件。
; 3.“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g”宜用文件名"8d3102g.txt"。
; 4.在SAP2000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Number of Points per Line'为24。
; 5.在ETABS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Header Lines to Skip'为22。
;;结构自振周期T地震影响系数α0.000.0720.100.1600.450.1600.540.1360.630.1180.720.1050.810.0940.900.0860.990.0791.080.0731.170.0681.260.0631.350.0601.440.0561.530.0531.620.0511.710.0481.800.0461.890.0441.980.0422.070.0412.160.0392.250.038 6.000.026。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是用来衡量建筑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力系数。
它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与地震作用引起的应力之间的比值,也即建筑结构所能承受的地震力与其自重之比。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大小取决于结构的性质、土壤条件等因素。
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结构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对地震作用的响应方式不同,所以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也不同。
比如,混合结构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通常较大,而钢结构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相对较小。
其次是建筑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刚度是指结构抵抗地震力的能力,强度是指结构的应力应变性能。
刚度大的结构能够减小结构变形,降低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因此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较小。
而强度大的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力,因此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较大。
此外,土壤条件也会影响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地震波传播的衰减和反射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程度。
一般来说,软土地基会增大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因此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较大。
最后,建筑物的高度也会影响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
建筑物的高度越大,地震作用的振动也会越强烈,因此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也会越大。
综上所述,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需要考虑结构类型、刚度、强度、土壤条件和建筑物高度等因素。
不同的建筑结构具有不同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而且还会受到外力、地震波传播和结构响应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准确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和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一、基本概念和公式: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αmax=K*αmax基本αmax: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α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6.2条取值多遇地震取1/3罕遇地震取1.9极罕遇地震取2.9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的K取值见高孟潭主编《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第230页12.2.3节)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αmax=Fa*αmaxⅡ(GB18306-2015附录E.1)α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αmaxⅡ: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E.1。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γmax=β*αmaxγ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β: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F.1取2.5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二、示例:1、确定7度015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15。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1/3=0.05。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加速度为0.05时的Ⅲ类场地FA=1.30。
注意:按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15,查得Ⅲ类场地的FA=1.0的用法是不正确的.2)、则7度0.15g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2.5* 1.30*(1/3)*0.15=0.16252、确定8度0.2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8度0.2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2。
地震影响系数计算
作者:徐翔(高强螺栓)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电子信箱:xuxiang@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 3.2.2阻尼比ζ =0.05 5.1.5砼8.2.2钢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表5.1.4-1特征周期T g=0.45表5.1.4-2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0.9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0.02阻尼调整系数η2=1说明: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5条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2.红色为输入值;将A1至D46格粘贴到".txt"文件。
3.“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g”宜用文件名"8d3102g.txt"。
4.在SAP2000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Number of Points per Line'为24。
5.在ETABS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Header Lines to Skip'为22。
结构自振周期T地震影响系数α0.000.0720.100.1600.450.1600.540.1360.630.1180.720.1050.810.0940.900.0860.990.0791.080.0731.170.0681.260.0631.350.0601.440.0561.530.0531.620.0511.710.0481.800.0461.890.0441.980.0422.070.0412.160.0392.250.038 6.000.026。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677889小震中震大震-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的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的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的规定,因此首先就是要将时程的地震波比如简单的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表中的规定,将. Elcentro的最大峰值与规定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的Elcentro给出的相对的值即多少倍的g,比如,则系数为35/(**100)=,注意选择的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是所需要的一条曲线的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的地震影响曲线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的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的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和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的规范规定的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的选择一般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的试验后得到一定的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开始错误的以为直接将地震波简单处理与a普比较,实际这里的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波只是一个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而a谱则是多个自由度体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而得到的,因此必须将地震波进行转换,幸好有了midas的转换工具可以直接生成,不然要自己编写傅立叶转换程序了。
注意理解公式各项的意思。
六、时程分析法(一)选取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条文说明中规定,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要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要符合规定。
地震影响系数计算
作者:徐翔(高强螺栓)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电子信箱:xuxiang@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 3.2.2阻尼比ζ =0.05 5.1.5砼8.2.2钢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表5.1.4-1特征周期T g=0.45表5.1.4-2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0.9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0.02阻尼调整系数η2=1说明: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5条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2.红色为输入值;将A1至D46格粘贴到".txt"文件。
3.“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g”宜用文件名"8d3102g.txt"。
4.在SAP2000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Number of Points per Line'为24。
5.在ETABS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Header Lines to Skip'为22。
结构自振周期T地震影响系数α0.000.0720.100.1600.450.1600.540.1360.630.1180.720.1050.810.0940.900.0860.990.0791.080.0731.170.0681.260.0631.350.0601.440.0561.530.0531.620.0511.710.0481.800.0461.890.0441.980.0422.070.0412.160.0392.250.038 6.000.026。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一、基本概念和公式: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αmax=K*αmax基本αmax: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α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6.2条取值多遇地震取1/3罕遇地震取1.9极罕遇地震取2.9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的K取值见高孟潭主编《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第230页12.2.3节)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αmax=Fa*αmaxⅡ(GB18306-2015附录E.1)α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αmaxⅡ: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E.1。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γmax=β*αmaxγ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β: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F.1取2.5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二、示例:1、确定7度015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15。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1/3=0.05。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加速度为0.05时的Ⅲ类场地FA=1.30。
注意:按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15,查得Ⅲ类场地的FA=1.0的用法是不正确的.2)、则7度0.15g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2.5* 1.30*(1/3)*0.15=0.16252、确定8度0.2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8度0.2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一、基本概念和公式: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αmax =K*αmax 基本αmax :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α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6.2条取值多遇地震取1/3罕遇地震取1.9极罕遇地震取2.9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的K取值见高孟潭主编《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第230页12.2.3节)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αmax=Fa*αmax Ⅱ(GB18306-2015附录E.1)α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αmax Ⅱ: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E.1。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γmax=β*αmaxγ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β: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F.1取2.5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二、示例:1、确定7度015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 基本=0.15。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1/3=0.05。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加速度为0.05时的Ⅲ类场地FA=1.30。
注意:按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15,查得Ⅲ类场地的FA=1.0的用法是不正确的.2)、则7度0.15g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2.5* 1.30*(1/3)*0.15=0.16252、确定8度0.2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8度0.2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 基本=0.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6度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计算方法方法一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4-1,查得6度地震下,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对应的αmax分别为0.04和0.28。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10.3条可知,6度地震下,设防地震对应的αmax为0.12。
方法二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1条“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倍确定”可知,多遇地震下αmax≥0.125/3=0.04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2条“罕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1.6~2.3倍确定”,罕遇地震下αmax=(1.6~2.3)×0.125=0.2~0.288。
方法三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其中g=9.8 m/s2=980 cm/s2,计算可知设防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0.05×980=49 cm/s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2-2,6度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分别为18 cm/s2和125 cm/s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6度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方法二)。
根据相应比例关系可推导出6度多遇地震αmax=(18/49)×0.125=0.046,罕遇地震αmax=(125/49)×0.125=0.319。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 7(0.15g) 8(0.20g) 8(0.30g) 9(0.40g) 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7度0.10g,8度0.20g,9度0.40g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2.关于《抗震规范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的区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指的是建设部1992年7月3日颁发的建标【1992】419号《关于统一抗震设计规范地面运动加速度设计取值的通知》规定的加速度值,其规定如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 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一、基本概念和公式:
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
αmax=K*αmax基本
αmax: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
α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6.2条取值
多遇地震取1/3
罕遇地震取1.9
极罕遇地震取2.9
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的K取值见高孟潭主编《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第230页12.2.3节)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
αmax=Fa*αmaxⅡ(GB18306-2015附录E.1)
α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αmaxⅡ: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E.1。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γmax=β*αmax
γ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β: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F.1取2.5
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
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
二、示例:
1、确定7度015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15。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1/3=0.05。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加速度为0.05时的Ⅲ类场地FA=1.30。
注意:按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15,查得Ⅲ类场地的FA=1.0
的用法是不正确的.
2)、则7度0.15g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
γmax=β* Fa*K*αmax 基本
=2.5* 1.30*(1/3)*0.15
=0.1625
2、确定8度0.2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
1)、确定FA:
8度0.2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2。
8度0.2g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1/3=0.06667。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用插值法确定加速度为0.0667时的Ⅲ类场地
Fa=1.3-(0.06667-0.05)*(1.3-1.25)/(0.1-0.05)=1.283
2)、则8度0.2g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
γmax=β* Fa*K*αmax 基本
=2.5* 1.283*(1/3)*0.2
=0.2138
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
3、确定7度015g地区、Ⅲ类场地的罕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
=0.15。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罕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1.9=0.285。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加速度为0.285时的Ⅲ类场地FA=1. 0。
2)、则7度0.15g区、Ⅲ类场地罕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
γmax=β* Fa*K*αmax 基本
=2.5* 1.0*1.9*0.15
=0.7125
参考书目: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2、《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高孟潭主编主编
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