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案例分析
![拉维莱特公园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fefa4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19.png)
拉维莱特公园案例分析
拉维莱特公园是一座位于美国纽约的城市公园,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活动而闻名。
本文将对拉维莱特公园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设计理念、文化活动和社区影响。
首先,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城市公园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
公园内部的景观设计融合了自然元素和现代建筑,营造出宜人的环境。
同时,公园还设有多功能广场、户外剧场和儿童游乐区,满足了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提升了公园的吸引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拉维莱特公园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闻名。
每年,公园都会举办各种艺术展览、音乐会和舞蹈表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公园的生活气息,也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公园还定期举办社区义工活动和环保宣传活动,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最后,拉维莱特公园对当地社区的影响是深远的。
公园的建设和运营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公园还成为了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此外,拉维莱特公园还通过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拉维莱特公园作为一座城市公园,不仅在设计理念、文化活动和社区影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为当地社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为其他城市公园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https://img.taocdn.com/s3/m/efc67a73866fb84ae55c8d1d.png)
建造目标
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 • 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 •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 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 人的交流场所。
中国园林.1999(2):74-76 6 /view/704670.htm 7 国外后现代建筑
尹国均,著 重庆出版社 8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伯纳德•屈米的作品与思想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18-19.
了的 “ 情景构造物 ”。
建筑思想 概念一 Technologies of Defamiliarisation 概念二 The Mediated Metropolitan Shock 概念三 De-structure 概念四 Superimposition 概念五 Crossprogramming 概念六 Event:The Turning Point
从音乐城看展厅
疯狂的构筑物:Folies
红色钢铁怪物
是公园中最著名的, 这40个明显具有构 成主义风格的
小建筑物采用 钢结构,出现在 120m×120m的方格 网的交点上,这些 疯狂物以10m边长的 立方体做基本形体 加以变化,达到了 变化与统一的效果。
在公园极为平 坦的地形和空旷的 草原上,特别显著 和张扬。
平面总概
屈米抛弃原有的 构图形式,和谐秩序 和其他一些形式美原 则通过点线面三个不 同系统的叠合,有效 的处理整个错综复杂 的地段,使设计方案 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 可塑性。
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PPT课件
![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750f5a7375a417866f8fbe.png)
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他主张必 须认识到建筑是自由空间、事件和活动组合而成 巴黎的十。大最佳休闲娱乐公园之一
城市改造的成功典范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是对西方传统园林的超越
巴黎凡尔赛宫公园是19世纪的法国园林的象
征,而拉维莱特公园则是20世纪的象征
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上,采用解构主义,运用重复与重叠的手法,通过点、线、面概念的延 伸,既打破了传统的中心思想,又实现了多元的价值观念。
01拉维莱特结构体系
点线面系统
屈米从园林设计中发现了这样普遍的规律即: 几乎所有的园林的构成成分都可以将它们分别归 类为点,线和面。因此,屈米在拉维莱特公园的 设计中着重提出了点系统,线系统和面系统,并 将这三套系统贯彻到公园的设计的每个细节中, 形成明显的系统格局。
01改建情况与功能分区
南侧有一幢建于1867年的家畜肉类市场,保留
并改建为多功能大厅。北端的科技工业城原来是计
划建造屠宰场,改建为科技与工业博览馆,改建后 的科技与工业馆或称科技工业城是典型的高技派建
.
筑,主馆南侧还有一个不锈钢抛光的镜面球形大屏
幕电影馆。拉维莱特公园南端的音乐城被公园入口
广场分割为两部分,西侧是国立音乐学院,平面布
高处平台的孤植树,远处建筑前种了紫 花泡桐,不同颜色的植物相得益彰
01拉维莱特解构主义特征
。
(1)拉维莱特公园以不同于传统园林结构的新的结构体系来重构公园,强调随机
性与偶然性,强调空间不连续性,强调疯狂与机会,强调非理性的总体布局。
(2)拉维莱特公园是无中心或是中心缺失的,无边界的,开放的21世纪新型公园.
01拉维莱特设计者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9f84b41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1.png)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导言】巴黎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其标志性的拉维莱特公园是游客们必到的景点之一。
然而,为了研究和了解这个公园的多元背景以及其独特的设计和规划理念,本文将对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进行解构式的实践探索和分析。
【一、引言】拉维莱特公园是巴黎十分著名的城市公园,也是个人和家庭休闲、运动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公园毗邻塞纳河,占地约22.4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城市花园之一。
公园内有小型建筑物、花坛、绿草地和湖泊等,同时还有各种文化设施和体育设备供市民们使用。
【二、多元背景】巴黎作为一个多元背景的城市,其公园承载了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期望。
拉维莱特公园在其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多元背景因素,如不同年龄和社会群体的需求、文化多样性、环境可持续性等等。
1. 不同年龄和社会群体的需求拉维莱特公园旨在满足不同年龄和社会群体的需求。
它提供了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的游乐设施,如鞦韆、滑梯和迷宫等。
同时,公园内还设有专门的健身区域,供成年人进行锻炼和休闲活动。
公园提供了各类设备和场地供老年人进行户外休闲活动,如散步、下棋和聊天等。
2.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巴黎是一个充满文化多样性的城市,拉维莱特公园也体现了这种多样性。
公园内有各种文化设施和场所,如露天音乐会场地、文化展览馆和艺术装置等。
这些设施和场所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可以在此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文化艺术。
3. 环境可持续性的考虑巴黎一直致力于推动环境可持续性的发展,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和规划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
公园内有大量的绿化和植被,这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如空气净化、水源保护和栖息地提供等。
公园还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电,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新型公园的探索】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和规划体现了新型公园的探索和创新。
它在传统公园的基础上引入了多样化的元素,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805a2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6.png)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在持续扩大。
在这其中,新型公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而作为欧洲城市的典范,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不仅是一种生态休闲的空间表达,更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实践。
本文将通过解构实践的方式,对拉维莱特公园进行深入解读。
二、拉维莱特公园的背景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市区的东北部,原为废弃的工业区。
经过改造,成为了一个集艺术、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公园。
其背后蕴含的是对城市空间的重塑和对多元文化的融合。
三、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实践1. 空间布局的解构拉维莱特公园的空间布局打破了传统公园的线性结构,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多层次的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也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公园的多元性。
同时,公园内的各种设施和景观也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了这个空间结构中,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关系。
2. 艺术与文化的融合拉维莱特公园在改造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艺术元素。
公园内设有艺术画廊、雕塑、装置艺术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艺术欣赏的空间。
同时,公园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节、艺术展览等,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这种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使得拉维莱特公园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地标。
3. 生态环保的实践拉维莱特公园在改造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的理念。
公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植被,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同时,公园还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利用等环保技术,以降低能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措施使得拉维莱特公园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也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四、拉维莱特公园的意义拉维莱特公园的成功改造和运营,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拉维莱特公园的生态环保实践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城市设计经典案例总结
![城市设计经典案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5921e3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2.png)
城市设计经典案例总结1.法国拉维莱特公园PPT中:P21: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的发展: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工业用地再开发,“都市化、快乐和体验”1983-1997,屈米(B.Tschumi),解构主义设计在大众眼中,伯纳德·屈米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总是被看作异类,“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建筑作品,??屈米的作品属于这一类概念艺术作品”,拉维莱特的设计被理解为“与《乔伊斯花园》,《曼哈顿抄摹》没什么区别,都是屈米的思想,是他的一次建筑思维的投入和活动,一次概念操作的过程”,用屈米自己的话说,是一次“建筑游戏”。
然而在分析了具体的作品之后,他却告诉人们一些不同的声音———在那些所谓的理论、概念和思想的堆积之下,设计师在拉维莱特的设计中体现出了很多随机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拉维莱特公园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不要成为传统的公园设计,设计本身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鼓励表现冲突胜过合成,片段胜过统一,疯狂的游戏胜过谨慎的安排的理念”。
公园基地在历史上包含两个重要的因素:1)1876年在此兴建了牲畜屠宰场及批发市场,鼎盛时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一个混乱不堪的聚居地;2)在基地内有两条水渠穿越。
一条是Ourcq水渠它为巴黎提供水源,还有一条St. Denis水渠,它是用来通航的。
正是由于屠宰厂和这些渠道的存在,所以最后的设计中关于人的活动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
因此,拉维莱特的挑战是双重的:首先,需要疏散城市人口,创造一个新的有活力的城市焦点;其次,还要为巴黎的市民提供一种新的文化理念。
屈米的这件作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建筑作品,他不仅仅是一件实际的工程项目,他和《乔伊斯花园》一样,仍然是一次概念操作的过程,屈米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哲学理念,从而产生多种多的合成和替换的方法。
所以说,拉维莱特公园是开放性的,屈米只是引起这一开放性的发起人。
1.拉维莱特公园与秩序理论:拉维莱特公园,在理性的平面格网中,设置了30多个被称为“Folies(疯狂)”的大型构架。
解构主义美学对空间叙事的意义——以拉·维莱特公园为例
![解构主义美学对空间叙事的意义——以拉·维莱特公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e8d47d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a.png)
accumulation of civilization, the number of spaces expressing rich spiritual content will also increase. For architects pursuing new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schemes, space narrative is undoubtedly a solution strategy. Tschumi uses the event-architecture theory in la Villette park to refer to the three parts of space, events and activities in the city through the three levels of point, line and plane. The narrative of space is well conveyed.Key words narrative space; deconstruction aesthetics; la Villette park; multiculturalism当今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相较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人们受到的多样性数据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对于空间的社会文化情感需求更加突出。
在此背景下,解构主义率先提出融合叙事领域的思想,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以下简称“屈米”)作为先锋,其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是建筑和景观领域运用叙事学进行创作的典例。
文章将以拉·维莱特公园设计方案为例,从建筑叙事学的视角分析该公园内建筑的形成过程与动因,剖析建筑师的思维轨迹及其作品的美学意义,从而使读者领会解构主义美学对当代空间叙事的积极作用,期望建筑师将构建更多元的人与场所的互动。
解构主义设计——拉维莱特公园(新)
![解构主义设计——拉维莱特公园(新)](https://img.taocdn.com/s3/m/a3c6e828b4daa58da0114ae9.png)
• 建筑理论家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 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价值 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 方式来建构新的建筑理论构架。
•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奠基人——埃森曼,他和德里达 所研究的中心意义是如何通过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 通过符号来表达意义,
拉维莱特公园景观设计
概况——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屈米的提案是一篇有关“解构主义”的建筑 学教育论文。设计由点、线、面三个基本元素组 成。他的作品更像来源于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解 析,而不像先前景观或建筑的惯用手法。 屈米认为城市公园不应该被看作是纯粹的乌 托邦世界的缩影,而是提供一个使人们远离现实 烦恼的场所,而且他的公园可以被视为城市中最 大的建筑物之一。
设计手法——案例分析
设计手法
屈米通过一系列手法,把园内外的复杂环境 有机统一起来,并且满足了各种功能的需要。他 的设计非常严谨,方案由点、线、面三层基本要 素构成。他首先把基地按120X120米画了一个严谨 的方格网,在方格网内约40个交汇点上各设置了 一个个耀眼的红色建筑,屈米把他们称为“Folie” (点景物),它们构成园中的“点”的要素。
解构主义背景
19世纪末,尼采宣称 “上帝死了”,并要求 “重估一切价值”, 颠 覆传统的思潮,他的叛 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 了深远影响。 尼采哲学 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 源之一。另外两股启迪 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 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 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 洲左派批判理论。
尼采
解构主义背景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 本主义世界。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 暴”。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转眼即逝。 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 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他 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去 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 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 力网络。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解析.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cd5619ee06eff9aef8073c.png)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解析简介:城市公园通常被作为城市居民的室外活动场,并旨在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
笔者考察参观了欧洲的一些城市公园后,发觉公园也并非只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各国的旅行者也喜欢到这里来休憩、感受城市特色,与当地居民交谈,了解不同的民风。
有特别魅力、特别知名的城市公园尤其吸引了旅游者的到来,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就是一例,无论是对园林景观有独到眼光的专业人士还是观光度假的游客都几乎无不来者。
它的建造形式、景观早已被国人熟知,笔者在这里谈的是它不为人熟知的另一方面:为旅游者的考虑。
拉维莱特公园不仅仅是一个有魅力的、吸引人的公园,而是一个场所:一个城市的客厅,城市居民用以展示自已特色、招待客人的场所。
关键字:法国,拉维莱特公园,解析[1][2]⒂面向2-5岁小孩的启蒙艺术学习工作室(young children workshop),有大人陪伴和教课。
⒃特别适合摇滚乐和国际上变化多样的各种走秀的音乐厅。
⒄介于俱乐部和现代表演厅的场所,厅里能容纳650人听爵士乐、蓝调、摇滚等世界上许多形式的音乐。
⒅这座建于19世纪60年代,长241米、宽86米的金属框架建筑原本是中央市场大厅,现在完美地扮演它的新角色,用于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展览、音乐节、戏剧、贸易展览等。
被作为公园较大型的活动场地之用。
⒆音乐城:南入口处的综合性建筑,设有音乐博物馆、信息和资料中心、音乐工作室。
拉维莱特公园是开放的城市绿地,公园中随时都充满着各种年龄、各种背景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青年人在草地上踢球、在铺地上玩滑轮,儿童在主题园中游戏,老人在咖啡店外的大遮阳伞下品着咖啡,各地来的游人或徜徉在绿荫与阳光中,各异的主题园带来了惊喜,或参加公园安排的丰富活动……公园充满了城市居民与各地游客互相看、同欢乐的乐趣与生机。
[1][2]。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2d38c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4.png)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篇一一、引言在今日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新型公园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多重的功能与使命。
本文将针对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这一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读,从多元背景出发,探索其作为新型公园的实践与解构。
二、拉维莱特公园的多元背景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市中心地带,是当代巴黎城市的绿色之肺。
该公园的形成,不仅是园林设计的创新成果,更与多个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在全球化和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巴黎以其多元文化和丰富的历史底蕴,为拉维莱特公园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这一新型公园不仅是都市生态建设的重要节点,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追求与理解。
三、新型公园的设计理念与特色拉维莱特公园在设计理念上独树一帜,融合了现代设计手法与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
设计者在考虑空间布局时,充分利用了地形的优势,使公园呈现出开放的态势,并成为都市生活中的一片绿色庇护所。
此外,在公园的设计中融入了多文化元素,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
同时,公园的可持续性设计理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采用绿色植被、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以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四、解构实践中的多维度探索拉维莱特公园在实践中的探索,体现在多个维度上。
首先是在生态层面的探索,如采用雨水花园等措施,为城市生态系统注入活力。
其次是在文化层面的探索,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使得多元文化得以在空间中相互碰撞和融合。
此外,在功能层面上的探索也值得一提,如公园内设有运动设施、儿童游乐区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五、拉维莱特公园的实践意义拉维莱特公园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城市新型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它证明了在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可以成为城市生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其次,通过可持续性设计理念的运用,拉维莱特公园实现了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最后,该公园在功能设计上的创新和多样性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cb889d84868762caaed5cd.png)
.
01拉维莱特区位分析
圣德尼运河
.
乌尔克运河
公园以环城公路和两条地铁线与巴黎相连,交通便利。
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东北角,远离城市中心区。 公园规划范围55公顷,公园绿地35公顷。园区内有 一条东西向的乌尔克苏运河,南北向的圣德尼运河, 从公园的西侧流过,这两条相互垂直的运河是园址上 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东西向的乌尔克苏运 河将地段分为大体相等的两部分。
巴黎十大最佳休闲娱乐公园之一 城市改造的成功典范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是对西方传统园林的超越 巴黎凡尔赛宫公园是19世纪的法国园林的象 征,而拉维莱特公园则是20世纪的象征 .
.
01拉维莱特设计者
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经常参加各 国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其新鲜的设计理念给世 界各地带来强大冲击。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 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 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的城市 公园模式。力求创造一种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 . 结构,改变园林和城市分离的传统。 屈米认为“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 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他主张必 须认识到建筑是自由空间、事件和活动组合而成 的。 巴黎十大最佳休闲娱乐公园之一 城市改造的成功典范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是对西方传统园林的超越 巴黎凡尔赛宫公园是19世纪的法国园林的象 征,而拉维莱特公园则是20世纪的象征 .
.
(4)园内十个主题庭院象征电影片段场景,没有主次的区分,给游客创造了时间感,使空间变 得多维。
伦敦湿地公园
02伦敦湿地公园简介
开发背景 伦敦湿地公园曾是伦敦泰晤士供水公司的蓄水池, 称为维多利亚水库。后由于伦敦泰晤士环城水道建成, 水库被逐步废弃。鉴于该地块原先就有多种鸟类和昆 虫栖息、同时也是多种鸟类迁徙过冬的所在,水库的 拥有者沃特家族决定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The Wildfowl & Wetlands Trust (WWT))合作,将水 . 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 开发策略 在公园北边建造9 公顷房产,然后从卖房所得中 拨出部分资金,作为剩下42 公顷土地上建造湿地公 园的启动资金。 伦敦湿地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位于市中 心的湿地公园,于1995年开始动工,2000年 建成开放,它是城市区域内湿地恢复和保护的 一个成功范例。.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9be68ec1c708a1294a4453.png)
。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他鲜明独特的 建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 的联系。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 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目录
1
背景
2
解构主义
3
伯纳德· 屈米
4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1
背景
拉·维莱特公园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初,正值法国园林复兴的初期。此时城市 绿地的概念已经遭到人们的抛弃,传统的城市公园也使人们失去了兴 趣,人们都在探寻新的园林形式,“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风格独特, 不同于普通园林,新颖有趣,逐渐被广大设计师认可.
背景
2
解构主义
拉·维莱特公园
简介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 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 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 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 构的研究更重要。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 ,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 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它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 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 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 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 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 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 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 ,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背 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解构主义的辉煌—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解构主义的辉煌—巴黎拉·维莱特公园](https://img.taocdn.com/s3/m/d4b310c089eb172ded63b7a4.png)
公园简介
拉维列特公园,一座 美丽的城市公园,建于 1987年,设计师为屈米 (Bernard Tschumi)。坐落 在法国巴黎市中心东北部, 占地55公顷,园内有科学 工业城、天文馆和各种各 样的人造卫星。 拉维列特 公园为巴黎最大的公共绿 地,全年24小时免费开放。
倒置的脚踏車踏板形象的公 共景观。
公共景观艺术
是露出地面半截的車身,在黑白 抽象的對比下,给人以幽默。 三分之二埋在地面上的腳踏車輪胎 形象的景观雕塑,吸引了儿童前来 玩耍。
拉· 维莱特公园与城市之间无明显的界 线,它属于城市,融于城市之中。同时 公园中随时都充满着各种年龄、各个 层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青年人 在草坪上踢球,儿童在主题园中游戏、 老人们在咖啡店外大遮阳伞下品尝着 咖啡、茶点⋯⋯公园充满了自然的气 息 与游人活动的生机。
楼梯两侧是潺潺水声的阶梯瀑布。 几何形式竹园由各式各样的高矮粗細 竹子所构成,旁边一大面能量墙散发 湿气及热量,制造亚热带气候环境。
公共景观艺术
拉维列特公园以壮观工业城及 晶体玻璃球为背景,由一条水 光幻影的运河穿越而过。
拉维列特工业科学城的宏伟, 成为城北最现代化的都会风光。
公共景观艺术
多元的公园中还有最具戏剧性的 公共景观艺术,在圆形草原林林 荫两侧,是美国景观艺术家奧登 堡格(C Oldenburg)的杰作。
公园的总体设计:面
现代化园中规划有七大奇妙儿童乐 园,都是儿童们的乐园。
其中有风园、雾园、平衡园、惊 吓园、龙园等等,多元性及开放 性是最大的特色。
公园的总体设计:面
儿童乐园中以龙园最吸引小 朋友,是座巨大的流滑梯。
公园的总体设计:面
园中有別开生面的三大美妙遨 游园,其中以迷魂陣的镜子园 最吸引人。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https://img.taocdn.com/s3/m/96d1fe56312b3169a451a414.png)
对建筑功能确定性和结构形式的解构。 屈米设计的“疯狂物”——folies ,消解了它的具体功能,它在功能意义 上具有不确定性和交换性。消解了传统构筑物的结构形式以及功能的互换性和 因果关系。在这里形式没有服从功能,功能也没有服从形式。“建筑不再被认 为是一种构图或功能的表现”,空间成为了一种“诱发事件”。
城市的布景者
屈米的设计通过组织事件的方法,往往暗示了 一种比平常的生活更有效的生活方式。建筑的责任从
提供功能空间转向了组织社会活动。
“没有事件发生就没有建筑的存在”,他的设计永 远是提供了充满生命力的场所,而不是重复已有的美
学形式。屈米作品在行为学上有明显的动机性,引 导使用者自发革命性地使用他所提供的空间。这样建 筑就成了一个受设计概念、城市地形和规划所界定好 了的 “ 情景构造物 ”。
理论基础
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 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 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 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理论基础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 形而上学的历史,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 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 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 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 逻各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 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 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
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
交叉程序设计: 把所给空间用于与原来空间意图不同的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 把两项设计中的各种空间布置结合在一起,忽略掉其对立性。 解析程序设计: 把两项设计结合起来,让设计A的必要空间设置和设计B的可
能布置两者混合起来。
代表作
新 卫 城 博 物 馆
拉·维莱特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https://img.taocdn.com/s3/m/1303b46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8.png)
[ UeD ] 099 | 02 | 2016In 1983 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 was selectedfrom over 470 competitors in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o design the Parc de la Villette in Paris. The project was one of the Grands Projets of the French Government, which included the new Library of France, the Louvre Pyramid, the Arch at La Defense, and the Arab World Institute, among others. The objectives of the competition were to mark the vision of an era and to act upon the futur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a key area in Paris.La Villette is located on one of the last remaining large sites in Paris, a 125-acre expansesituated at the northeast corner of the city that was previously occupied by its centralslaughterhouses. In addition to the master plan, the project involve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over 25 buildings, promenades, covered walkways, bridges, and landscaped gardens over a 15-year period.As described in the competition, La Villette was not intended as a simple landscape replica; in contrast, the brief for this “urban park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developed a complexprogram of cultural and entertainment facilities. Over one kilometer long by 700 meters wide (3,000 by 2,300 feet), the park is a dispersedprogrammatic field containing, in addition to the park, a large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a City of Music, a Grande Halle for exhibitions, and a rock concert hall. The park currently accommodates eight million visitors a year.The concept of the superposition of points, lines and surfaces generate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arguments about architecture and urban landscape in our times.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1983年,伯纳德·屈米建筑师事务所从470支团队里脱颖而出,赢得了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16047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0.png)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篇一一、引言在都市化的浪潮中,新型公园作为城市空间再塑造与功能重组的重要环节,愈发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作为当代都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型公园以其多元化和跨界的属性,实现了文化交流与社区参与的有效途径。
其中,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本篇文章将对拉维莱特公园进行深入的解构,旨在探究其设计理念、功能定位以及在多元背景下的实践意义。
二、拉维莱特公园的背景与概述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市区的东北部,是巴黎市近年来进行城市更新和改造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其前身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区,经过改造后,成为了一个集艺术、休闲、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的改造,不仅体现了对旧工业区的重新利用,也体现了对新型城市空间的探索和追求。
三、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理念与功能定位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理念主要围绕“生态”、“多元”和“开放”三个方面展开。
其通过创新的设计和生态的手法,使得废弃的工业区变身为一个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公园。
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平台和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的舞台。
这种多元化、开放的设计理念使得拉维莱特公园成为了城市更新和改造的典范。
四、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实践(一)空间布局与功能划分拉维莱特公园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充分体现了其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公园内设有各种不同的空间,如自然景观区、艺术展览区、运动休闲区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这些空间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生态设计与绿色理念的体现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生态设计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公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植物,形成了丰富的植被景观。
同时,公园的雨水收集系统、节能照明等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三)艺术与文化的融合拉维莱特公园内的艺术展览区是该公园的一大亮点。
这里经常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成为了公园景观的一部分,使得公园的艺术氛围更加浓厚。
伯纳德·屈米——拉维莱特公园
![伯纳德·屈米——拉维莱特公园](https://img.taocdn.com/s3/m/1df1c24a852458fb770b562c.png)
点线面三层基本要素返回拉维莱特公园平面图返回伯纳德屈米1944代表作品拉维莱特公园拉维莱特公园科学工业城241m长86m宽的金属框架建筑返回拉维莱特公园巨大的不锈钢球幕电影院位于科学工业城南侧返回拉维莱特公园科学工业城南侧的公园返回在空中步道中远望乌尔克运河与圣迪尼运河交汇处乌尔克运河上的游轮返回空中步道一条位于运河南岸一条位于园西侧贯穿南北
, 作 为
返回
拉·维莱特公园——科学工业城南侧的公园
返回
在空中步道中远望 乌尔克运河与圣·迪尼运河交汇处
返回
乌尔克运河上的游轮
空中步道 一条位于运河南岸,一条
位于园西侧,贯穿南北。
返回
大草坪
林荫大道 返回
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 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屈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作品是他在AA建筑学院所教授课程的总结,这些设计包括《电影剧本》 (1977年), 《曼哈顿手稿》 (1981年)等。
伯纳德·屈米作品---巴黎拉维列特公园
![伯纳德·屈米作品---巴黎拉维列特公园](https://img.taocdn.com/s3/m/8dd9e73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e.png)
伯纳德·屈米作品---巴黎拉维列特公园城市公园出现于19世纪中叶。
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城市污染,人们提出了将自然引入城市、以园林弥补城市之不足的观点。
拉维莱特公园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诞生的作品。
它位于巴黎东北角,是远离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人口稠密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1868年在此兴建了牲畜屠宰场及批发市场,鼎盛时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一个混乱不堪的聚居地。
1973年10月屠宰场关闭之后,德斯坦总统提议兴建一座大型的科技、文化设施,包括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及南面的音乐城和公园。
密特朗总统执政时期,拉维莱特公园才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并列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在巴黎兴建的九大“总统工程”之一。
在总统的要求下,1982年4月8日开始了拉维莱特公园国际性方案招标,这也是法国第一个为选择城市公园的设计师而组织的国际性方案竞赛。
设计纲要明确指出:要将拉维莱特公园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广泛及多元文化牲的新型城市公园:它将是一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法归类”的并由杰出的设计师们共同完成的作品。
拉维莱特公园面积33公顷,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
包括公园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以及南面的钢架玻璃大厅和音乐城,总占地面积达到55公顷。
在交通上以环城公路和两条地铁线与巴黎相联系。
园址上有两条开挖于19世纪初期的运河区,东西向的乌尔克运河主要为巴黎的输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它将全园一分为二:南北向的圣德尼运河是园址上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而且运河本身就是人、自然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公园的主题十分贴切,所以参赛的许多方案都是由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在公园的总体设计上屈米强调了变化统一的原则。
虽然各体系、各建筑要素和植物要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却完全统一在建筑式的处理手法和红色的“游乐亭”的控制之下。
而对于10个主题花园的设计却风格迥异,毫不重复,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感和断裂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系统
两条架空的长廊,连接园内各个建 筑和主题园,形成园内的两条主线
连接公园内各个小主题园的曲折 园路
线性的林荫大道
线系统
线的要素有长廊、林荫道和一条 贯穿全园的弯弯曲曲的小径,这 条小径联系了公园的十个主题园, 也是一条公园的最佳游览路线, 徜徉其间,公园的几乎所有特色 景观与游憩活动都一一网罗
建筑思想
屈米的“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交叉程序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和“解析程序设计”。 “交叉程序设计”,是把空间用于与原来的空间意图不 同的设计。“横断程序设计”是把两项设计的各种空间 布置结合在一起,而忽略掉其对立性。“解析程序设 计”,是把两个设计结合起来,就是让设计A的必要空间 布置同设计B的可能布置两者混合起来。
Parc de la Villette
拉·维莱特公园
伯纳德 ·屈米
建设背景
拉·维莱特公园是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任期间为纪念法国大 革命200周年而主持在巴黎建设的九大工程之一。当时法 国在政府为此组织了一场公开的国际竞赛。公园在建造之 初,它的目标就定为: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 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当时包括瑞姆·库哈斯 在内,一共有472份方案,最终屈米的方案赢得了这次竞 赛。拉•维莱特公园诞生的时代,正值法国园林复兴运动 的初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论是拉•维莱特公园的业主 还是设计师屈米,都意在创造一个与以往园林风格大不相 同的作品,一个21世纪公园的样板。
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 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 惯的否定。
实际上,对一个作品的理解,不能停留在 布局、要素处理等表象上,而是要了解作 品蕴含的本质性内容,从中吸取宝贵的经 验和教训。
设计思想
1、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的城市公园模式。力求 创造一种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结构,改变园林和的城市分离传 统。这一结构并非停留将公园的林阴道延伸到城市之中的简单层 次,而是要做到城市里面有公园的要素,公园里面有城市的格局 和建筑。 2、屈米提出了“昼夜公园”的概念。 认为法国的公园只在白天开放,真正 需要公园放松身心的工作人口没有时 间使用公园。为此,应借助美丽的夜 景吸引公众夜晚到公园中来。由此带 来的人气又避免公园成为夜晚的犯罪 多发地,起到改善社会治安的目的。
公园概况
科学工业城
公园用地范围
乌 尔 克 运 河音Fra bibliotek城圣德尼运河
市场大厅
地铁站
环城公路 •占地面积面积33公顷, 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 之一。 •包括公园北面的国家科 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以 及南面的钢架玻璃大厅和 音乐城,总占地面积达到 55公顷。在交通上以环城 公路和两条地铁线与巴黎 相联系。
点系统
第一层为点的体系,点的体系由呈方格网布置的、间距为 120m 的一组“疯狂物”,(屈米称之为folly)构成 。 这些采用钢结构的红色建筑物给全园带来明确的节奏感和 韵律感,并与草地及周围的建筑物对比十分强烈, 因而非 常突出。这些造型各异的红色“疯狂物”以10m 见方的空 间体积为基础进行变异,从而达到既变化又统一的效果。 “疯狂物”有些与公园的服务设施相结合因而具有了实用 的功能;有的处理成供游人登高望远的观景台;那些与其 它建筑物恰好落在一起的“疯狂物”起着强调了其立面或 入口的作用;其它的是并无实用功能的雕塑般的添景物。 屈米不仅以这些小尺度的红色建筑物书写着20世纪的建筑 发展史,同时也给20世纪的景观发展史写下了特别的一页。
继承传统: 建筑师屈米就是从法国传统园林中 提取出点、线、面三个体系,并进 一步演变成直线和曲线的形式,叠 加成拉维莱特公园的布局结构
公园是点、线、面 三个全然不同的系 线系统 统的叠合,每个系 统相互之间没有关 系,但重叠起来就 会相互作用。它们 的相遇可能造成彼 此冲突,可能相得 益彰,也有可能相 点系统 安无事。公园设计 不追求整体的统一 与秩序,而是关注 局部的设计,并将 面系统 它们叠加形成公园 乐趣。
线系统
第二层为线性体系,线性体系构成了全园的交通骨架,它 由两条长廊、几条笔直的种有悬铃木的林荫道、中央跨越 乌尔克运河的环形园路和一条称为“电影式散步道”的流 线型园路组成。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两条长廊将公园的主入 口和园内的大型建筑物联系起来, 作为公园的轴线,同时 强调了运河景观。长廊波浪型的顶篷使空间富有动感,打 破了轴线的僵硬感。长达2km的流线型园路蜿蜒于园中,成 为了联系主题花园的链条。园路的边缘还设有坐凳、照明 等设施小品, 两侧伴有10~30m 宽度不等的种植带,以规 整式的乔、灌木种植起到联系并统一全园的作用。
建筑师简介
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1969年
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l970-l980年在 伦敦AA建筑学院任教,1976年在普林斯顿建
筑城市研究所,1980-1983年在Cooperunion任
教。1988-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 学建筑规划保护研究院的院长职务。他在纽约
藤架园
水园
竹园
线系统
空中廊道
林 荫 小 道 滨河步道
面系统
对于游乐场和露天音乐广场所需要的大型开放空间, 屈米用了面的组织方式来表达。这是空间的第三层。这 个的体系还有10 个象征电影片段的主题花园和几块形 状不规则的、耐践踏的草坪组成,以满足游人自由活动
的需要。
面系统
面系统
原有建筑
开放公园
面系统
面的要素就是十个主题园,包括镜园、风园、水园 、葡萄园 、竹园、 音响圆厅 、恐怖童话园 、少年园 、龙园等 10个主题花园的设计风格迥异,毫不重复,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感 和断裂感 总体设计上强调了变化统一的原则
和巴黎都设有事务所,经常参加各国设计竞赛
并多次获奖,其新鲜的设计理念给世界各地带 来强大冲击。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
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
建筑思想
屈米对建筑批判性的理解至今仍是他设计实践 的中心思想。没有事件发生就没有建筑的存在,
他的设计永远是提供了充满生命力的场所而不
是重复已有的美学形式。这样建筑就成了一个 受设计概念、城市地形和规划所界定好了的 “情景构造物”
建设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初,正值法国园林复兴的初期。 城市绿地的概念已经遭到人们的抛弃,传统的城市公
园也使人们失去了兴趣。
建造于“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逐渐被广大设计师 认可
建设背景
1974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大市 场。
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 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 的公园。 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 娱乐、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 的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
公园平面图
解构主义
简单地说就是采用解析的方法,将传统结构分解成一系列要素并重新组合,组合
的原则却不再遵循传统的均衡与稳定,更加强调因地制宜和随机性。
公园内建筑
公园结构
推陈出新: 采用解构主义理论:将既定的设计规则加 以颠倒,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 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 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认为设 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的环境或文脉等,给人 一种新奇、不安全的感觉。
点系统
点系统是拉维莱特最具标示 性的特征 园内由120mx120m的网格相 交,每个交点设立一个 10.8mx10.8m的红色构筑物, 屈米称之为folly。这26个 folies构成了园内的点系统。 26个鲜红的folies除了作为标 志点和某些特殊功能外,里 面还安排了许多活动。作为 信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 吧、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 。
点系统
在公园的总体设计上屈米 强调了变化统一的原则。 虽然各体系、各建筑要素 和植物要素之间存在着很 大的反差,却完全统一在 建筑式的处理手法和红色 的“游乐亭”的控制之下。
26个红色的点景物 (folie)
点系统
点系统的组合形式
folly与建筑的重叠,引发了冲突
folly与线与面的元素结合,相 得益彰,给游客提供了一个充 满魅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