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导言:
中央银行为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经济目标,采用调解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经济变量的方针和措施。即利用货币政策调解。为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效用,加强对经济的可控性和可调解性,因此,中央银行推出三大一般性货币金融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实施具有突然的震动性,即使是对准本金率很小的调整,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货币乘数的影响也非常大,因而不常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
再贴现率有以下不足:
①使央行处于被动地位,其成功与否常常取决于商业银行。
②只影响利率的总水平,无法影响利率的结构。
③调整再贴现率常引起利率的升降变动。如时常调整,使商业银行及大众无所适从。
相对前两者来说,公开市场业务有五大优点:
①中央银行能以此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②使央行处于主动地位。
③可进行微调整。
④可持续进行操作。
⑤万一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可迅速进行反向的操作。
因此,公开市场操作成为西方中央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
一、公开市场业务的介绍:
1、定义: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达到扩张和收缩信用、调解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目的。中央银行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和国库券。
2、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格兰银行为了平衡国库收支,开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但20世纪30年代后,公开市场业务才真正成为货币政策的工具。其中,凯恩斯主义使公开市场业务这一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地位得以稳定。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货币理论推动公开市场业务发张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使公开市场业务成为全世界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的日常货币管理工具。
中国从1998年1月放弃贷款限额管理,是公开市场业务成为央行间接调控和日常货币管理的最有力的工具。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本原理:
公开市场业务的基本原理是货币与债券之间的互换。公开市场业务的出发点是基础货币,其目标是银行体系借入准备金。其操作的基础是银行货币创造,及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货币与债券之间的互换,通过买卖债券达到扩张或收缩金融体系内准备金数量。
二、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有效性:
1、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比较分析:
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以下特点:
①、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运用的历史短。
②、公开市场操作的目标仍是数量型。而美日欧等过则早已将基准利率等市场化指标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目标。
③、央票是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券种。而在发达国家,国债是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手段。
④、被动对冲外汇占款影响了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控效果。
⑤、公开市场操作与基准利率是平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发达构架,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是直接作用于基准利率,在通过基准利率对存贷利率产生影响。
2、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有效分析:
①对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了预防意外和支付需要存放在中央银行账上的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资金。一般来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和外汇时,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会相应地减少。反之,买进证券和外汇时,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会相应地增加。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目标是收回流动性,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应相应收缩。2010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比上年末1.13%,说明2010年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力度较大,主要是为了控制通胀。
②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我国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现金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两大部分。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将证券和外汇卖给金融机构时,相应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央行基础货币余额增加。反之,买进证券和外汇时,投放基础货币,央行基础货币余额减少。2006年基础货币余额迅速增至7.8万亿元,同比增长20.9%。2007年末,基础货币余额10.2万亿元,同比增长30.5%。2010年为配合宏观经济目标,基础货币余额再次呈较快增长为25.9%。
③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首先,当央行认为
需要收紧银根时,就将手中的证券和外汇卖给金融机构,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流通中投放的基础货币数量就相应减少,货币供应量也随之收缩。反之,当央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通过买进证券和外汇的方式,投放一部分基础货币,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会增加,货币供应量也随之扩大。其次,货币乘数是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货币乘数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06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4.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比上年低0.7个百分点。2010 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2.6 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比上年末低8.0 个百分点,说明共公开市场业务已开始减慢货币流动性的速度。
三、中西方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对比:
1、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①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可以简单表述为:
M=-B(M表示货币的变动,B表示债券的变动)
即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债券,达到扩张或收缩金融体内准备金数量,进而控制货币的一种交易方法。
②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核心是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可以增减的有关资产项目的操作,调整资产总量,从而达到控制负债的目的。通过基础货币的变动收缩活扩张银行体系内的准备金水平,导致货币供应的变动。其原理是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货币供应量(M)与基础货币(Mb)有着确定的关系:
M=r×Mb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来引起银行体系内贷款数的变动。其以M1和M2作为货币供应的中介目标,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买卖债券。调节商业银行非借入准备金水平影响基础货币。所以,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的传导机制如下:
公开市场业务(OMO)→银行体系准备金(MBR)→基础货币(B)→货币供应量(M)→国民收入(GNP)。
2、美国联邦储备(下文简称美联储)局公开市场业务
美联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也是全世界国家中最广泛、最成功的。1982年后,美联储改以借入准备金为操作的目的,中介的重心也相应从货币总量转到平稳利率上,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美联储有以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标:
①美联储公开市场业务以利率为操作目标。
这一阶段,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吞吐政府债券,从而调节联邦储备上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联邦基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