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及训练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宋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琵琶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该诗以琵琶为载体,描绘了唐代长安城的画面,反映了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导学案的形式,我们将深入分析《琵琶行》这首诗的内涵,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著名文学家,对唐代文学和文言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游历辗转多地,历任诸司马、秘书监等职,后辞官隐居,饱经沧桑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多的情感和思考。
二、诗歌赏析《琵琶行》共七章,以琵琶女的视角描绘了长安城盛衰变迁的景象。
首先展示了琵琶女的琴艺和内心愁苦,通过琴音传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其次描绘了盛极一时的长安城,金房银座的辉煌景象令人心驰神往;接着揭示了长安城频频受到外敌入侵、战乱连连的现实,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痛心;最后以琵琶女的抒情哀歌表达出对故国的深情不舍,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三、文学内涵1. 对比手法:《琵琶行》通过对琴艺和城市景观的对比,展示了荣华富贵与战乱动荡的鲜明对比,表现出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感受。
2. 悲壮情感:诗中蕴含了琴声悠扬、歌声凄厉的悲壮情感,展现出作者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和抒发。
四、学习任务1. 明确诗歌主题: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掌握《琵琶行》这首诗的主题和内涵。
2. 理解文学意义:深入阅读诗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思考《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对自己的启发和感悟。
五、总结与展望《琵琶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琵琶女的悲怆情感和长安城的盛衰景象,反映了作者在动荡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本次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拓展文学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和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愿大家能够在挖掘诗歌意义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水平。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学习目标1.理解本诗描述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领会由琵琶女的遭受引出的诗人对出身的感触。
3.理清全文脉络,剖析本诗的构造特点。
教课重难点1.品尝诗句“同是天涯堕落人,相遇何须曾认识”的丰富内涵。
2.赏析作者描绘音乐的高明技术。
有关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期间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穷,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许多的接触和认识。
念书期间特别勤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访大诗人顾况,深得赏识。
29 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议者,与元稹踊跃倡议“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重申解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许多揭穿现实黑暗,反应劳动人民难过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平常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期间。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周流浪,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许多的接触和认识。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频频上书针砭弊端。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应了劳动人民的难过生活,揭穿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因为冒犯了官僚及皇帝, 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医生,次年因为上书皇帝,言辞急迫,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季。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受共识自己天涯堕落的不幸。
3.对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纳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一、导言《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作者白居易。
诗中通过描写主人公美女王昭君的遭遇和从贵族到平民的降格生活,反映了唐朝社会的政治腐败和阶级固化。
本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以及与当时社会的相关性。
二、创作背景1. 唐朝政治和社会环境唐朝的变法时期终于结束,武后掌权,唐朝进入了一个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社会上的阶级固化和贫富分化也日益严重。
白居易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琵琶行》的。
2. 白居易的创作背景白居易生于唐代中期,家境优越,曾经担任过左补阙、侍御史等官职,但后来因为与权臣李輔国之间的矛盾而被贬谪。
贬谪期间,白居易开始了文学创作,并且就是在此期间完成了《琵琶行》。
三、文学价值1. 表现主题深刻《琵琶行》以王昭君的遭遇为主线,反映了唐代官场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愚昧,描写了平民百姓的艰辛生活。
通过深刻而真实地描写这些问题,诗歌表现出了深刻的主题。
2. 擅长抒情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大量运用抒情手法,通过描写王昭君与其丈夫的离别、她在流亡中的艰难遭遇和寂寞的心理,凸显了个人情感的强烈和共情效果,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3. 作品受欢迎《琵琶行》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唐代文学评论家刘义在其《广论》中就赞誉这首诗歌为“凄婉哀怨,张狂有力”,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四、与当时社会的相关性1. 政治隐喻《琵琶行》通过对王昭君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唐代官场上的腐败和贪污。
王昭君的遭遇成为了腐败和封建礼教的象征,从而通过诗歌反映了唐代当时社会的问题。
2. 阶级反叛《琵琶行》通过对主人公的平民化描写,反映了唐朝社会阶级固化和贫富分化的严重性。
王昭君由贵族女子变为平民百姓,使得反对封建礼教和阶级固化的压力和声音渗透到了文学创作中。
五、结语《琵琶行》是唐朝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反映了唐代当时社会的问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一曲传心声,天涯共知音”——《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2.了解白居易本人及诗歌的创作主张,归纳其语言的风格和特色;3.反复朗读诗歌,感受理解诗中表达的同病相怜的情感;4.鉴赏描写音乐的诗句,学习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无形的声音描写得形象可感的写作技巧。
【必备知识】(一)走进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九岁,谙识声韵;十八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二十九岁,以第四名中进士第;三十二岁,授校书郎;四十四岁,贬为江州司马。
(二)背景链接——贬谪江州唐宪宗元和十年,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大逆不道,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白居易早也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
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得罪了很多权贵。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2.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3.重点字词的读音4.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和意义。
【安排课时】1课时预习案(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教材助读】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2.背景:《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3、解题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引:李贺《李凭箜篌引》)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预习自测】(一)注音1、湓()浦口2、铮()铮然3、商贾()4、悯()然5、转徙()6、迁谪()7、荻()花8、幽咽()9、虾()蟆() 10、红绡() 11、钿()头 12、银篦()13、春江花朝() 14、呕()哑()嘲()哳()15. 霓裳() 16.转轴() 17.慢捻()(二)【整体感知】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导学案:琵琶行
《琵琶行》导学案【课文解读】《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长篇叙事诗。
写于元和十一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
它描述了琵琶女出色的技艺和悲惨的一生,抒发了诗人对歌妓艺人的同情,寄托了诗人贬谪后感伤苦闷的心情。
《琵琶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精彩动人的音乐描写。
为了再现动人的琵琶声,白居易采用了多种表现技巧,互相映衬,互相补充,综合再现了美妙的音乐境界。
善于从各个不同角度,把歌女的动作,音调的变化,演奏的场景,当时的环境,人物的感情恰当的糅和在一起加以细致的描写,写出了琵琶音乐的复杂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字词梳理】1、注音湓浦(pén pǔ)铮铮然(zhēng)商贾(gǔ)悯然(mǐn)憔悴(qiáo cuì)转徙(xǐ)恬然(tián)谪(zhé)浔阳(xún)荻花(dí)捻(niǎn)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裂帛(bó)虾蟆(há)红绡(xiāo)钿头(diàn)银篦(bì)阑干(lán)呕哑(ōuyā)嘲哳(zhāo zhā)2、一词多义(1)言①感斯人言话,名词②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③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2)数①使快弹数曲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②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3)语①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②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4)为①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②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③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5)泣①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②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3、古今异义(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次于今年的。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于是写,如“因为长句”;今,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3)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古,突然爆发出;今,鼓出来,或者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
(4)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琵琶行学案附标准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编写人: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 了解作者、解题2 . 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概括每段内容3. 积累基础知识【知识导学】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_______诗人,字______,晚年号________。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________》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______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3.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______。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富于变化。
【预习检测】1.下列词语中粗体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 )A.湓浦口(pén)憔悴(jiāo)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荻花(dí)C.虾蟆陵(há)嘈杂(cáo)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呕哑(yā)嘲哳(zhā)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钿头银篦连篇累牍杜鹃啼血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8.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琵琶行》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
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
《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2.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准备】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课前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导学案(最新)
《琵琶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熟悉课文,联系时代与背景及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朗读背诵中提升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时代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2)涵咏诗歌语言,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
(3)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提高文学趣味,感受作品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涵咏诗歌形象和语言。
3、背诵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对音乐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法指导: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课前热身】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2、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生于河南新郑。
少年时期,避乱江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琵琶行》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课标要求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二所列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纲要求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培养诗歌的诵读能力;2、整体阅读,结合语境把握诗歌形象及语言的内涵;合作探究琵琶女身世悲凉的根源;3、鉴赏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4、学生能背诵整篇课文【学习重点】通过词语的赏析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课时【预习案】任务一:阅读知识链接,识记重点文学常识。
【知识链接】一、文化常识1、关于歌、行、吟:歌、行、吟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琵琶行》导学案学生版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二、欣赏诗歌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一、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二、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三、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预习案【自主学习】熟读课文,掌握字词读音及其解释。
【预习检测】一、作者介绍:1、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获罪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
但当朝大臣间争权夺利,穆宗不听劝谏,于是竭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他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
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3. 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课前预习】1.查阅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2.熟练诵读课文,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积累字词,找出名句。
【知识导学】1.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知人论世(1)白居易(772- -846)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迁居下封(今陕西渭南)。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的讽喻诗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千古绝唱。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主要作品:《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西凉伎》《涧底松》《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
(2)创作背景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知识链接(1)歌行体“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歌行体的特点有四:①篇幅可短可长。
琵琶行导学案_老师版培训讲学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的: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第二诗段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浔阳楼楹联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
————唐玄宗挽白居易联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解题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编号:gswhywbx3—006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王安章审核人:编制时间:2014年3月16日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3、能认识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1、认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现实主义伟大诗人。
读书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16岁时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了解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刺史,又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表现自己天涯沦落的不幸。
3、熟悉乐府本诗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为《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诵读指导1、教师读2、播放录音3、接力诵读三、自主研读1、阅读小序,说说小序跟正文的哪些诗句对应?有什么作用?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①小序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前两句对应;第三、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②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了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原因,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③第一段:“浔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环境的凄凉。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3、作者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这几个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四、合作探究1、“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和琵琶女素不相识、萍水相逢,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有何作用?是音乐,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
2、全诗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第一次是第二段(暗写),江边送客闻琵琶;第二次是第二段(明写且详写),船中聆听琵琶声;第三次是第五段(明写且略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可见,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3、第二段中的乐声描写最为精彩,乐声的起伏实际上是表现了琵琶女的感情变化。
根据这一特点,这一段可以分为几个小层次?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诗人用“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到急促轻细,再到纷繁清脆。
感情由悲愤而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从第一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进而凄楚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个名句,体现了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的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
“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
感情上由第二层凄楚无声的低潮,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了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琵琶声声情并茂,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是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4、诗人为何一闻琵琶邀相见?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乐曲,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
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此句也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5、诗人再闻琵琶声后,为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叹?诗人的形象,在诗中着重表现的是他的“谪居卧病,天涯沦落”之恨。
诗的开头写秋夜浔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
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
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
6、三闻琵琶青衫湿,如何理解诗人之泪?琵琶女第三次演奏“凄凄不似向前声”,是因为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更是被这悲凄的乐声感染而“泪湿青衫”,这是同情琵琶女的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的遭贬之泪。
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可见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形象说明。
7、诗人与琵琶女“沦落”情况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二人命运有哪些相似之处?造成二人“沦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①来自京都。
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白居易:“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才华出众,年青得意。
琵琶女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昔日在京城红极一时;白居易则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29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学士。
③命运转变,落魄失意。
琵琶女命运转变的原因是自己年老色衰及别人重色轻才,非本人过错;诗人遭贬浔阳是因其合理主被腐朽官吏视为越职论事,捏造罪名施以迫害,同样非己之过错。
④结局凄怆,境遇悲苦。
身怀绝技妙艺的琵琶女终因色衰嫁给“重利轻别离”的商人,独自“江口守空船”;诗人有兼济天下之志,却被贬到“黄芦苦竹绕宅生”的边远之地,过着“往往取酒还独倾”的孤愁苦闷的生活。
可见,二人的命运有着太多的相似和无奈。
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情感心弦,使诗人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自身无辜被贬的沦落之感融合为一,不能自持。
二人“沦落”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因而“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感情体验,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鸣。
五、总结全文1、归纳主旨白居易的代表作品《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诗人借一个年老色衰、漂泊江湖的歌女形象,抒发自己沦落之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表达了对被压迫、被蹂躏的弱女子的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打击和迫害。
2、写作特色运用了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班级________ 组名________ 学生________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3、能认识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1、认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现实主义伟大诗人。
读书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16岁时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了解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刺史,又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表现自己天涯沦落的不幸。
3、熟悉乐府本诗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为《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诵读指导1、教师读2、播放录音3、接力诵读三、自主研读1、阅读小序,说说小序跟正文的哪些诗句对应?有什么作用?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①小序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第三、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