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案

合集下载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最苦与最乐”的主题,认识到人生的苦与乐是相对的,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态度。

2. 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探讨课文中的苦与乐的例子,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观点。

3.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课文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讨论作者的论证方法和解说方式。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苦与乐的例子,思考其中的经验和启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阅读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以及他们的观点阐述和逻辑思维。

六、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优点并指出不足之处,引导他们进行改进。

2. 课后反馈: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和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在课文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后续章节待补充。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课文作者:梁实秋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分析并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写作技巧的欣赏和借鉴。

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解读和领悟。

2. 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体会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梁实秋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最苦与最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以及课文主题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解读课文深层含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实践。

(2)教师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共7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共7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背诵精彩段落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重点、难点:1、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2、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作:《饮冰室合集》三、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学生再分段落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造成人们痛苦和快乐的原因。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最苦与最乐”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面对苦难时应保持积极的心态。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最苦与最乐”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造成痛苦和快乐的原因分析。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最苦与最乐”原则。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最苦与最乐”的原则及原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最苦与最乐”原则。

3.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最苦与最乐》相关内容。

4.2 辅助材料:案例分析、讨论题等。

4.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出“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讲解知识讲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造成痛苦和快乐的原因。

5.3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如何运用“最苦与最乐”原则。

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5.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苦难时应保持积极的心态。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强调“最苦与最乐”原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最苦与最乐”原则,并将体会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拓展6.1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其他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哲学观点。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苦难和快乐的理解。

6.2 实践拓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

教学内容:1. 介绍“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含义。

2. 分享生活中个人的苦与乐经历。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你们认为生活中什么是最苦的?什么是最乐的?2. 分享个人的苦与乐经历。

3. 引导学生思考苦与乐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苦与乐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个人经历,分析他们对苦与乐的态度。

第二章:理解苦难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

2. 引导学生理解苦难的价值。

教学内容:1. 讨论苦难的普遍性。

2. 分享名人的苦难经历及他们如何从中成长。

1. 讨论:你们是否经历过苦难?苦难给你们带来了什么?2. 分享名人苦难经历及成长的故事。

3. 引导学生思考苦难的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苦难的认识。

2. 收集学生的感悟,分析他们对苦难的态度。

第三章:面对苦难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面对苦难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内容:1. 讨论面对苦难的心态。

2. 分享应对苦难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讨论:你们在面对苦难时,通常会有怎样的心态?2. 分享应对苦难的方法和技巧。

3. 引导学生练习积极应对困难。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面对苦难的心态。

2. 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分析他们应对苦难的能力。

第四章:享受快乐1. 让学生认识到快乐是可以追求的。

2. 引导学生学会享受生活中的快乐。

教学内容:1. 讨论快乐的追求。

2. 分享享受快乐的方法。

教学活动:1. 讨论:你们认为怎样才能追求到快乐?2. 分享享受快乐的方法。

3. 引导学生练习享受快乐。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快乐的理解。

2. 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分析他们享受快乐的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苦与乐的理解。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⒈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脉络。

⒉*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⒊*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

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⒋“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丰富的人文,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⒈学习略读的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⒉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准备:⒈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⒉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⒊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

(ppt 显示课题)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ppt显示)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⒈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⒉读准字音。

达(d)观安分(fn)恩惠(hu)赔(pi)礼纵(zng)然契(q)约循(xn)环悲天悯(mǐn)人⒊理解词义。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1.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最苦与最乐”的概念。

2.2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最苦与最乐”的深层含义。

3.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最苦与最乐”的理念。

四、教学方法:4.1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4.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最苦与最乐”。

五、教学准备:5.1 准备相关的案例和讨论话题。

5.2 准备教学PPT,包括“最苦与最乐”的定义、案例分析等。

教案内容: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最苦与最乐”?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认为哪些是最苦的,哪些是最二、讲解“最苦与最乐”的定义:1. 解释“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看待和处理,以达到成长和进步的目的。

2. 强调“最苦与最乐”是一种态度,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

三、案例分析:1. 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最苦与最乐”的理念。

2. 引导学生思考,从案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用“最苦与最乐”的态度去面对。

2. 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1. 总结“最苦与最乐”的理念,强调在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挑战。

3. 提醒学生,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时刻,都是成长的契机,要珍惜并从中学习。

六、教学内容:6.1 分析不同的人生阶段,探讨在不同场景下如何面对“最苦与最乐”。

6.2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勇敢承七、教学过程:7.1 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在不同阶段遇到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理解:提升学生提取信息、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文章内容反思自己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2.语言表达:通过学习课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语和论证方法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3.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要求如下:1.以“一、教学内容”为标题,简述第16课《最苦与最乐》的主要教学内容;2. “二、核心素养目标”为标题,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简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教学内容
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文章主旨、论证方法、重点词语和句子。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述了“最苦”与“最乐”的内涵,教育学生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词语如“最苦”、“最乐”、“责任”等,通过学习这些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句子分析主要围绕文章中的典型句子,如“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责任的基本概念。责任是指在某种情况下,个人或集体承担的义务和担当。它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系到个人的成长 Nhomakorabea社会的和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责任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最苦”与“最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3.句子分析:分析文章中典型句子,如“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生最乐的事,莫乐于把一种责任卸下”等,理解作者的观点。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篇1一、总体构思《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设计1、教法学法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2、教学流程(1)导入课题: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最苦与最乐》是一篇描写生活中苦难与快乐并存的优秀课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读者深刻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思考,学会分析人生中的苦难与快乐。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珍惜眼前的快乐。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简要介绍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

2.2 课文内容解析2.2.1 分析课文中的苦难与快乐描写,理解苦难与快乐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2.2 探讨作者对待苦难与快乐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人生的影响。

第三章:课堂讨论与思考3.1 问题设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悟。

3.3 总结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讨论中总结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实践活动4.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编写关于自己生活中苦难与快乐的作文,或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面对苦难与快乐的情景。

4.2 活动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内心感受。

4.3 活动总结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第五章:课程评价5.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5.2 评价内容5.2.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2.2 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和树立。

5.2.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第六章:课后作业设计6.1 作业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堂讨论,布置相关的思考性问题,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6.2 作业要求1. 阐述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以及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认识到人生中的苦与乐是相对的,如何在面对苦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1.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

1.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学会在面对苦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方法3.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悟,共同探讨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3.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四、教学内容4.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最苦”与“最乐”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

4.2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生活中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苦与乐,并思考如何面对。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5.2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过程6.1 课程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6.2 案例分享:教师分享更多关于“最苦”与“最乐”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苦与乐的相对性。

6.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苦与乐,并思考如何面对。

七、课堂互动7.1 问题解答: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7.2 小组竞赛:教师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点。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华】最苦与最乐教案4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科书分析:1.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这篇议论性散文,从浅显的问题出发,阐释了一个深刻人生的哲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没有尽责任,就是自投苦海。

文章先提出一个常需思考而又困惑着人们的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否定了“贫”、“老”、“死”,而是身背一种未了的责任,然后阐述为什么身背未了责任最苦。

接着又论述了什么事最快乐,为什么“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最后得出身负重任者享受的是苦中真乐的结论,再通过责任能否推卸得出“最苦”与“最乐”关系的认识,使论题更加凸显,观点更加鲜明。

2.《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有关阅读训练的目标共十五项,基本指导思想是: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在新课标下,语文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

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发现,阅读课教学在具体实施中经常出现两个偏差:一种是把“略读”全变成“精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另一种是完全由学生课上或课下“自己看”,几乎没有收效。

这两种情况都严重影响了阅读课的教学。

3. 培养略读能力。

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大意。

其次,化整为零,依照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引导学生整理并加以积累。

最后,再化零为整,理清文脉,在对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感悟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深刻立意的认识。

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框架,从而形成对规范议论文的逻辑感知能力。

指导研读文章。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以及7―9年级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以这样一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实的议论文作范例,有助于学生总结,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知识打下基础。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2.教学难点
-理解梁启超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这种背景如何影响了作者的观点。
-鉴赏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够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如何做到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将课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举例解释:
-针对社会背景的理解,教师可通过提供历史资料或讲述相关故事,帮助学生建立起作者观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梁启超所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基本概念。这是指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面临的极大困境和克服困难后的极大喜悦。(详细解释概念)。它是我们理解人生百态,培养乐观心态的重要基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梁启超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希望,以及这种思想如何帮助我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
5.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勇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和阐述。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事实、例证和对比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识别并学习文章中的精彩语句,理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文章主旨和结构的分析,深化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2.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梁启超及其时代的背景,认识到优秀文化传统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升运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能力。
4.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合理论证。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

教学内容:1. 解释“最苦与最乐”的概念。

2. 分享个人经历,让学生分享他们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是什么?2. 学生分享个人经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经历对他们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二章:理解最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最苦的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最苦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解释什么是最苦的经历。

2. 分享一些常见的最苦经历,如失败、失落、痛苦等。

教学活动:1. 讨论最苦的定义,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最苦经历的理解。

2. 分析一些常见的最苦经历,探讨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最苦经历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理解最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最乐的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最乐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解释什么是最乐的经历。

2. 分享一些常见的最乐经历,如成功、幸福、喜悦等。

教学活动:1. 讨论最乐的定义,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最乐经历的理解。

2. 分析一些常见的最乐经历,探讨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最乐经历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最苦与最乐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最苦经历中寻找最乐。

教学内容:1. 讨论最苦与最乐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分享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从最苦经历中寻找最乐。

1. 引导学生思考最苦与最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

2. 分享一些方法,如积极思考、寻求支持、改变态度等,帮助学生从最苦经历中寻找最乐。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最苦与最乐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关系。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支持论据。

1.2.3 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2.1.2 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支持论据的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2.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3.1.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1.3 思考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课件:使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关键词汇和句型。

3.2.2 视频:播放相关视频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引入话题:谈论人生的苦与乐。

4.1.2 课文《最苦与最乐》。

4.2 自主学习4.2.1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2.2 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针对课文的问题,检查理解程度。

4.3 课堂讨论4.3.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4.3.2 分享观点: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思考与反思4.4.1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4.2 分享感悟:学生分享对人生的苦与乐的思考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最苦与最乐》是一篇关于人生哲理的课文,通过分析人生中的苦难和快乐,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担当责任,体验人生的苦乐。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最苦与最乐》,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最苦与最乐》一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人生的最苦,第二部分论述人生的最乐。

作者通过对比,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担当责任,体验人生的苦乐。

2.2 课文重点词汇解析(1)苦难: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痛苦;(2)快乐:生活中感受到的幸福和愉悦;(3)担当:承担责任,面对挑战;(4)价值: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阐述课文中的哲理和论证方法;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哲理;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2 讲解课文:详细解析课文内容,阐述人生的苦乐哲理;4.3 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论证过程,提高思维能力;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4.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哲理;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5.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5.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5.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心得体会,检查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和案例,制作PPT;6.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乐,激发学习兴趣;6.3 课文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人生哲理;6.4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讨论;6.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案例中的哲理;第七章:教学资源7.1 课文原文:提供《最苦与最乐》的原文,方便学生查阅;7.2 相关文献: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献,拓展学生视野;7.3 案例库: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7.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7.5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课堂教学。

最苦与最乐教案9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9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9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__的结构,感受__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__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__思路,从论述中理解__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责任的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学习__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__的脉络.2.理解__所运用的论证方法.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四、学习课文,整体把握(一)我是课堂小主人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__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思考:1.用自己的话说说__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五、总结课文,梳理结构(课件出示)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__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齐读最后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最乐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最苦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乐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最苦七、思维拓展:(一)我说你说明责任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1、学生自我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认识到人生中的苦与乐是相对的,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苦与乐。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中困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内容简介。

2. 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3.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苦与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观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内容。

2. 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3. 分组讨论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苦与乐。

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进行评价。

2. 学生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评价。

3. 学生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后作业和阅读笔记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最苦与最乐》原文。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辅助材料,如文章、视频等。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4. 学生作业评价标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苦与乐,提高应对生活中困难的能力。

八、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讲解材料。

2. 准备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所需的实例。

3. 划分小组,分配讨论任务。

九、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一、复习有关议论文的常识
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

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二、展示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三、简介写作背景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揭示课题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五、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
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六、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恩惠huì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监督dū包揽lǎn悲天悯mǐn人卸xiè却què排解jiě循xún环
2、多音字
luò落日děi 觉得
luō落落大方dé心安理得
落là丢三落四得
de办得到
o落枕
3、学习词语
达观dáguān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qìyuē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条款、文书。

如释重负rúshìzhòng fù释:放下;重负:重担子。

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

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hǎi kuòtiān kōng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dé得:适合。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仁人志士rén rén zhìshì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无入而不自得wúrùér búzìdé君子无论到了什么境地都可以安然自得。

任重而道远rèn zhòng ér dào yuǎn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七、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八、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是“最苦”的?
明确: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失意、老、死;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2、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
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能让读者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

3、分析“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
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论说更加深入。

4、由“一日”到“一生”强多了什么内容?
明确: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说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排解。

5、“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里
引用古语、俗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
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明确:人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乐的程度就越深,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7、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
苦呢?
明确: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8、如何理解加点词“卸却”“解除”的含义?
明确:“卸却”是逃躲责任,是懦弱地推卸责任。

“解除”是本来有些责任,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

9、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三段
(1——3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明确: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与痛苦是分不开的,
或者说快乐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

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
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
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
就行了。

九、课文小结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章深入浅出,见解卓越,论证层次分明,引用例证恰当,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读来气势雄浑,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十、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十一、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该如何理解“痛苦”与“快乐”的含义呢?
明确:【1】对苦乐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用一颗平常心生活,快快乐乐;(知足常乐)
【2】有的人为工作尽心尽力,取得想要的成功,也是快快乐乐;(成功之乐)
【3】有的人追求着极高的目标,在登上巅峰的时候也取得了快乐;(进取之乐)
【4】虽然,每个人对苦乐的理解不同,但是,只要我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的人生也一定是会快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