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87-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民俗学概论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4103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
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
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此表仅供参考使用,具体详见各科目考试大纲
2012 年版。
语言学理论
参考书目:
1)叶蜚声、徐通锵:《语 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①社会语言学 ②汉语史 参考书目: 1)刘宝俊:《社会语言 学》,科学出版社,2016 年版。 2)王力:《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2003 年版。
说明: 1.用▲标注的,为全国统考或联考科目。 2.第一单元考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为“▲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3.第二单元考试科目为 204-英语二,(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为 201-英语一,翻译硕士各领域为 211 翻译硕士)。
2008 年。
论》(第六版),复旦大 告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年。
2)高卫华:《新闻传播学导论》,武
学出版社,2018 年。
2018 年。
3)谢新洲:《媒介经 汉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营与管理》,北京大
学出版社,2011 年。
新闻传播史+媒介理
论与实务
620 新闻与传播理论
832 传播实务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 2020 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复试科目设置及参考书目一览表
此表仅供参考使用,具体详见各科目考试大纲
所属学 院
一级学科名称
0303 社会学
005 文 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 (027678428
12)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名称及研 究方向
030304 民俗学 01 民俗社会学 02 民俗艺术学 03 民间文学
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年。
2)程曼丽:《外国新 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良荣:《新闻学概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研究型)一、专业简介民俗学专业(含民间文学)是中央民族大学富有鲜明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着重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
本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设有四个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少数民族口承文学研究、民俗文化创意与开发应用研究。
导师组成员有:林继富教授、苏日娜教授、朱雄全副教授、王卫华副教授。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养良好,治学态度严谨,系统掌握民俗学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查阅民俗文献和田野调查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民俗学教学与研究,以及行政机关、文化宣传、旅游行业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1.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3. 少数民族口承文学研究4. 民俗文化创意与开发应用研究四、培养方式课堂讲授与研讨相结合;文献查阅与田野考察相结合,撰写论文与调查报告相结合。
五、学习年限与学分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短学习年限可提前至2年,最长学习年限可延长至4年。
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课程修习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2门(6学分)、公共选修课1门(1学分)、专业必修课程7门(19学分)、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门(8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见课程设置)港澳台研究生、外国留学生之学分要求,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六、课程设置七、其他必修环节1.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阅读专业文献,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不少于8千字)。
论文开题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完成,但不得迟于第四学期。
开题未通过者可延期1-3个月再次开题。
2.学术活动:每年至少参加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组织的4次学术讲座, 至少参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或学院以上级别学术交流2次,不计学分。
第一讲 民俗学绪论
• 民间文学说: • 在德国、意大利、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的学者大 多是将民俗的范围主要限定在民间口头文学的范 围之内。 •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厄特利(F· Utley)将民俗 L· 定义为“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 • 前苏联民俗仅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 在我国,过去研究的较多的民俗现象也主要是民 间文学。
• 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结合 • 战后,日本广泛吸收了德国、法国等民俗 学研究成果,对folklore的范畴赋予了新的 内容“初期的民俗学似乎只是以开化民族 的生活事项中所看到的,稍稍奇异的文化 残存为研究对象……今天则扩大到庶民生 活的整个领域,其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形态 都作为研究对象”
3、古代学——现代学
•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坪井正五郎为中心的东京人类学 会成立,他们的宗旨是“土俗研究”,1890年,坪井提出 “土俗学”等同于民俗学;并预示将来民俗学将作为正式 的学术名称。 • 19世纪末柳田国男在著作中广为运用“民俗学”,成为日 本民俗学界通用的名称。 • 中国——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发刊 词》中第一次出现作为学科专业名称的“民俗学”。 • 1927年11月,中山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 第二年出刊《民俗周刊》之后,“民俗学”这个名称才逐 步得到国内学术界的承认和广泛运用。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民俗学英文名称:Folklore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总学时:60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民间文学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概括地说,本课程是介绍民俗学学科原理,练习民俗事象认识方法。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学科体系中,民俗学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方向。
本课程定位于社科知识的扩展,主要介绍:1.民俗学基础原理;2.现实生活中各种民间文化事象;3.民俗学学科的文化意义。
其中,文化事象的介绍与学科文化意义将作为重点。
前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认识、理解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文化现象,促进作为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作品欣赏与分析能力。
后者是思维锻炼的极佳途径,通过与其他文艺学课程的配合,可以传授给本专业学生解决人文学科领域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文化原则。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民俗学概论》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基本民俗学理论知识,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主要的民俗调查方法,理解历史的、当下的民俗学学科文化立场。
开设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民俗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外来学科本土化、学科理念演进等文化样本事件,最终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学科特征,承认并致力维护文化多样性,努力探索体现文化主体意识的途径,这与学校教育理念、与社会和谐发展导向是相通的。
本课程将在具体学科知识、方法的传授中强调这一理念,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本课程计划理论讲授课时10课时;要求完成4-6次课堂实践,合计2课时;并根据情况进行一次课外实践。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讲授一个学期,分为《民俗学原理》、《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田野调查》三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学习民俗学学科知识;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学科观念;难点是训练学科原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民俗学原理》的重点章节是第二章。
难点章节是第四章。
民俗学概论
第一讲 概说——民间、民俗、民俗学
第 一 讲
概 民说 俗 学民
间 、 民 俗 、
——
推荐阅读书目
董晓萍, 《现代民俗学讲演录》, 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 论与方法》
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 叶涛,《民俗学导论》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
中国的民俗学——启蒙与救 亡
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
主张利用民俗作为工具,开化民智、救 治时弊 ,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
黄遵宪:中国民俗学的先驱 民俗具有难 以改变性和可以变异性的特征,初步形 成较为系统的民俗学理论
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现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表现
在创作革命童谣和弹词 ,章炳麟的《逐 满歌》,陈天华的《猛回头》和秋瑾的 《精卫石》;
民俗学对人类学的依附关系形成。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了民俗 学:
俄苏的民俗学——争霸世界的需要
俄国的民俗学 :前期受到格林的理论影响, 后来接受了进化论。
苏联民俗学继承了俄国民俗学:接受了古 典进化论。
苏联民俗学与早期古典英美民俗学的相似 之处: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面纱下重述了帝 国主义的中心观。
西方世界的民间
德国(民俗学产生的摇篮)的民
二
间
、
对应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时
民
也指分层社会中人口基数最大的一 部分
间
赫德尔首先是从民族精神开始入手
的
寻找民族精神的载体 ,由此他找到 民歌,民歌的创造者既是下层人民,
基本贡献——
将人类学理论中国化,力图创造一个中国 的神话系统,同时以文学研究吸纳人类学 理论。
重文献分析,在抗战期间于西南地区开始 注重收集口头文学。
(最新整理)《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1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1的全部内容。
课程编号:01024345《民俗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Folklore Studies)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总学时:34(其中理论34学时)学分:2制定单位:中文系执笔者:李丹审核人:卢太康编写日期:2013年9月1日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民俗学”是我校本科生的选修课。
开设本课程旨在在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也为有相关研究兴趣,毕业后准备继续在此方向深造或者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同学铺垫基础,培养他们的研究热情,引导他们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索研究.(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方法,以及主要的民俗文化知识。
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
理解今天人们为什么还要遵循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普及民俗知识,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民间文化的认识,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各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及多样性的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程任务这里所展示的民俗学概论计划,旨在使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民俗学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了解和掌握吉祥民俗艺术在中国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相关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为发扬光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今后社会经济生活中,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储备必要的知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俗学》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学时数:36 学分: 2一、课程性质与目的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旨在在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也为有相关研究兴趣,毕业后准备继续在此方向深造或者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同学铺垫基础,培养他们的研究热情,引导他们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索研究2.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民俗学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方法,以及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知识。
3.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本课程主要研究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现象,探讨民俗事象形成和演变的规律。
要求:掌握民俗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并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分析自己熟悉的民俗事象。
从宏观上了解民俗特征、本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其社会功能,同时加深对民俗现象背后意义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概论(课堂讲授6学时)使学生了解民俗学的定义、特征、性质、作用。
重点:讲解作为独立学科的民俗学的特征。
难点:理解当前对于民俗学学科性的争议。
第2章居住民俗(课堂讲授3学时)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主要的民居类型、各民族村落传统附属建筑,掌握建房仪式、相关习俗以及居室文化。
重点:地域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建筑空间理解中国人的空间观念。
第3章服饰民俗(课堂讲授3学时)使学生了解服饰民俗的内涵,服饰的功能,掌握服饰民俗的特点。
重点:介绍服饰民俗的特点。
难点:解析服饰民俗流行的特点。
第4章饮食民俗(课堂讲授3学时)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饮食结构和各民族的饮食习俗,掌握饮食烹饪技术、饮食民俗观念、饮食民俗类型。
重点:节日饮食和仪式饮食。
难点:解析物质文化的象征符号意义。
第5章节日民俗(课堂讲授6学时)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以及少数民族的几大节日;掌握节日所负载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的走向;透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政府管理时间的制度。
重点:以功能主义理论解析几大节日的文化内涵。
2024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指导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曦曦老师对2024年中央民族大学030304民俗学专业考研进行解析。
主要有以下板块:专业简介、招生人数、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分数线、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一、专业简介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
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主要研究方向:00 不区分研究方向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在大专院校、民族院校、科学研究、中科院、社科院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民族调查研究;在各级党政机关、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文字编辑和材料管理工作;在文化宣传、行政企业从事实际工作和理论宣传工作;在博物馆、拍卖行、文物或海关行业从事文物保护、古玩鉴定以及拍卖工作等。
二、专业目录030304民俗学(学术学位)招生年份:2023年所属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所属门类名称:法学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302]社会学拟招生人数:5学习形式:全日制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7社会学通论④819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三、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17 科目名称:社会学通论I.考查目标社会学通论考试涵盖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学史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社会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民俗学概论 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民俗学概论”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的文史类学科本科大学生开设的学分选修课程之一,是一门以分析探讨我国民俗学理论为主体,融合基础性、理论性和研究性于一体,对文史专业常规课程进行必要补充和对学生知识结构进-步完善的重要学科。
(二)教学目的通过广泛介绍、分析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原理,旨在丰富提高学生专业文化素质,获得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了解我国传统民俗和现行•民俗特点,自觉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正确而合理地进行移风易俗,投入社会文明建设。
(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民俗事象介绍、原理分析、史学理论三大部分。
民俗事象包含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原理分析包括民俗本体论、民俗主体论、民俗符号论、民俗传承论、民俗控制论,民俗史学理论包括民俗发展史和民俗研究史两部分。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每周2学时,共计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类民俗事象影视资料,使学生掌握民俗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直观了解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二、本文第一章物质民俗教学要点:介绍物质民俗的主要事象和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总论(1学时)民俗学概念,学科特点,民俗特征,民俗功能。
第一节物质生产民俗(3学时)一、农耕民俗。
农耕民俗主要包括农耕时令与过程方式民俗、农事占验与祈禳禁忌民俗。
二、渔猎民俗。
渔猎民俗包括渔猎工具、渔猎方活动、渔猎祈禳禁忌、渔猎生态四个方面民俗。
三、百工民俗。
主要包括传承工艺、行业习惯、信仰崇拜三个方面。
第二节物质流通民俗(3学时)一、运输民俗。
包括运输设施、运输工具、运输特点三个方面民俗。
二、贸易民俗。
包括商贸行为(行商、坐商、白由商、中间商)和商贸标志两个部分。
第三节物质消费民俗(3学时)一、服饰民俗。
包括服饰构成要素、服饰行为惯制、服饰文化内涵三个方面。
二、饮食民俗。
包括饮食制作、饮食惯制、饮食结构三个部分。
民俗学概论重点)
客家畲族乡钟恩仇整理欢迎报考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朋友下载———追随学人的步履,治求中国的民俗!(一)、名词解释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民间——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5、文化遗物说——这是英国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在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就像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身上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6、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7、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是家庭、家庭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模式。
8、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9、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10、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即由广大民众集体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间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民欲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伸展。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发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横塑作用。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的作用。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学时学分:周周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授课时间:周星期一节授课地点:6F任课教师姓名:郑陶凌职称:副教授所属院(系):师范学院联系电话:()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可分为集体答疑与个别答疑的形式,集体答疑的时间、地点与上课基本相同,个别答疑主要通过电子邮件、与电话联系等方式。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全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人生仪礼、姓氏、生肖、传统节日以及民居和民间信仰共六个部分内容。
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扩大知识面和深入探讨,在思想素质和知识能力上得到提高。
三、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理解各种民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掌握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
包括六大部分:①人生仪礼中的出生礼、成人礼、婚礼和丧礼中的不同仪式及其表达的丰富内涵和中国人的现世观;②中国姓氏的来源和变迁以及传统家庭观念;③十二生肖的来历传说以及各种生肖的象征意义和中国“同类取象”的传统思维;④四大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元素以及传统节日如何传承和发展;⑤民居的建筑和居住习俗及其“天人合一”、“等级有序”“阴阳平衡”的居住理念;⑥民间信仰的类型与特点,以及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
同时,结合实践,通过课外民俗专题的探讨,掌握民俗研究的基本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课时以外,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姓氏和生肖进行探究达到寻根问祖、重视家庭的目的;结合家乡和本土的民俗,理解各种民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注重亲情、热爱家乡以及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民俗学大纲
第一章概论一、民俗的概念二、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2、政治原因3、宗教原因4、地域原因三、民俗的分类四、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2、地域性3、变异性4、传承性和扩布性5、规范性五、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2、民俗的规范功能3、民俗的娱乐功能4、民俗的审美功能5、民俗的维系功能6、民俗的调节功能六、民俗调查的方法七、民俗与旅游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A.重要的旅游资源B.丰富旅游活动,提高旅游地的经济效益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作用A.积极作用: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B.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C.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a.保持民俗文化原貌的原则b.尊重民俗文化习惯的原则c.获得效益的原则八、教学参考书八、教学参考书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2、乌丙安著《民俗学原理》,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3、童恩正著《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学习目标物质生产民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是人类在各种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习俗。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活动,使得生产民俗不仅在乡村社会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城市商业影响甚剧,因而了解生产民俗成为掌握其他民俗事象所必须。
在学习生产民俗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农业民俗、猎获与采集民俗、商业民俗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典型民俗事象。
第一节农业生产民俗一、定义及内容二、农业耕作的节令习俗三、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哈尼族吹“栽秧号”。
湘西土家族“薅草锣鼓”体现了生产中的互助习俗。
瑶族盛行一种“击鼓挖地”的协作形式彝族的“火把节”哈尼族的“捉蚂蚱节”藏族的望果节四、农业祭祀和禁忌有些民族还有在农时节令、节日期间禁止农事活动的习俗。
不许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从事生产劳动是生产禁忌的内容之一。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30304 )一、学科概况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硕士研究生点,于1990年由郝苏民教授领衔申请,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自1991年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民俗学学科自1991年开始招收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硕士研究生。
至2005年招收培养了15个年级,来自14省区的14个民族的102名研究生。
已毕业63人,其中有些学生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大学的博士生,决大多数被高校及科研部门录用并受到好评。
先后有蒙古、日、德、意、韩、美及港、澳留学生前来研修、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两度被评为甘肃省“1999—2001年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2002—2005年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
曾于2001-2003年间与宁夏大学回族文化研究所联合招收2名学生(导师为该所的赵慧研究员、马宗保教授、博士)。
并建立了本学科一级学科所支撑的相关领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点;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点和人类学硕士研究生点。
该研究生点由郝苏民教授、郗慧民教授、马自祥教授等民俗学、民间文艺学领域的老一代知名学者为导师,并培养形成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学术梯队。
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注重交叉学科发展的教学研究,具有现实问题与学术问题相结合的课题意识,注重实地调查研究。
近几年内将相继出版课程相应的研究生教材,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
本专业毕业生学位论文选题多为本学科核心领域的前沿性专题,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和科学的田野作业获得第一手资料,所撰写的学位论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有些成果受到了本学科界的非常关注。
本专业不仅培养了裕固族、东乡族、土族等特有民族的第一代民俗学、民间文学领域的硕士,而且已成为培养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培养目标1、本专业培养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修养品德良好、身体健康的人才。
805-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考试大纲一、考查对象本大纲供全日制攻读昆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参考使用。
二、考查目标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所报考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相关学术问题。
1、系统掌握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科的研究前沿。
2、应用民俗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日常生活文化现象及民俗事象,具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够应用民间文学学科理论分析中国民间文学文本,解决与民间口头叙事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民间文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部分约占60%,民俗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部分约占40%。
(四)试卷题型结构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查范围(一)民间文学部分1、民间文学的历史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民间文学的诞生、民间文学的发展、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2、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的时代性3、民间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民间文学的功能、民间文学的价值4、神话神话定义、神话类型、神话母题、神话的特征、神话的社会功能、神话研究的基本理论、神话与仪式、代表性的神话文本5、民间传说民间传说定义、民间传说类型、民间传说的特征、民间传说的价值、中国四大传说、习俗传说与民俗传承6、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定义、民间故事的分类、民间故事的研究价值、AT分类法、故事类型学、民间故事的叙事特点、民间故事家7、民间歌谣民间歌谣定义、民间歌谣类型、民间歌谣特征8、史诗史诗的定义、史诗的特征、史诗的类型、史诗传承人、互文性、口头程式理论、民族志诗学、表演理论、中国史诗带、中外史诗代表性文本9、民间叙事诗叙事诗定义、叙事诗特征、叙事诗分类、叙事诗的流传、少数民族叙事诗代表性文本10、民间说唱民间说唱定义、民间说唱分类、民间说唱特征11、民间小戏民间小戏定义、民间小戏分类、民间小戏特征(二)民俗学部分1、民俗学概述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学的研究任务、民俗学的诞生、民俗学的发展、20世纪中国民俗学2、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时代性、民俗学与民间文学3、民俗的起源与传播民俗的起源、民俗的传播与传承4、民俗的功能和价值民俗的功能、民俗的价值5、民俗的类型物质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6、民俗学田野调查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定义、民俗学田野调查的类型及特征、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与过程7、民俗学的当代应用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与“一带一路”战略参考书目:刘守华,陈建宪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赣南师范学院民俗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民俗学概论》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一、考试方法:闭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二、试题类型:名词解释、问答题、分析题、论述题
三、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形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口头文学
一、口头散言语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二、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流传和演变
三、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讲述和功能
四、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
五、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
六、民间诗歌的体式、表现手法与功能
七、歌节、歌俗与歌手
第九章民间语言
一、民间语言的性质
二、常用型民间熟语
三、特用型民间熟语
第十章民间艺术
一、民间音乐
二、民间舞蹈
三、民间戏曲
四、民间工艺美术
第十一章民间游戏娱乐
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分类
二、民间游戏
三、民间竞技
四、民间杂艺
第十二章民俗学研究方法
一、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
二、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考试书目: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