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与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与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与政治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一直是世界文明的研究重点。

在中国的数千年历史中,政治文化和官僚制度不断地演变,塑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

一、官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官僚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起源于商代,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明清两代的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是一种集中政府权力、依靠选才上位的行政制度。

在官僚制度下,政府各级机构的领导人员都是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这种制度强调了政治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和公正性。

中国的官僚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官员之间的地位和职权都是严格划分的。

官员的职位通常是以品级来划分,从低到高分为九品、八品、七品、六品……一品。

每个品级中又细分为正、从、员、佐等不同级别。

中国的官僚制度也有独特的薪酬制度。

在明清两代,官员的薪水不是以货币形式发放的,而是通过发放米袋和衣物等实物来实现。

这种薪酬制度能够保证官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财政开支。

二、政治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特征政治文化是指一种由政治、文化、历史和思想等因素交织而成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是一种兼具道德、礼仪和法律因素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强调了礼仪作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正如《尚书》所言: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 这种强调礼仪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文化还体现在官员的道德和责任意识上。

官员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公仆,必须时刻为百姓着想。

并且在官场上,道德水平和能力是选择官员的重要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保证了政府中的人才选拔高效和公正。

三、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维护社会秩序和谐。

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相互促进
传承为创新提供基础和方向,创新则为传承注入活力和内涵,二者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传承与创新在互动中发展
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不断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实现 着对传统的超越和发展。
06
古代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政治文化建设的启示
传承优秀政治文化基因
古代政治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 思想,“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等,这些优秀基因对现代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 要启示意义。
弘扬政治文化中的道德精神
古代政治文化强调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如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 道德观念,对于现代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借鉴意义
借鉴古代政治智慧
古代政治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如法家的法治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等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

汇报人:XX
2024-01-12
• 引言 • 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 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方式 • 古代政治文化的创新表现 • 古代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关系 • 古代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
01
引言
古代政治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代政治文化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与政治相关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效率;六部则分管各项具体事务,使中央政府的职能更加完备。
思想创新
儒家思想的发展
从孔孟之道到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家思想不 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道家思想的演变
道家思想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到庄子的“逍遥游 ”,逐渐发展出一种追求自由、顺应自然的人生哲 学。

浅析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政治文化在当今政治体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中国这样一个历经千年,源远流长,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以其独特的形成过程与特点,影响着中国古代乃至当代政治体系的运作。

应清楚地认识到,古代传统的政治文化也有其两面性,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扬弃,使之与当代的世纪情况相契合,促使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也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政治文化;历史样态;价值一、政治文化的内涵(一)政治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在国内外政治学界受到重视,但是,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对于这一概念的定义存在明显的差别。

1.国内学者的定义(1)政治文化应包含三个层次。

政治文化在国内的一些学者看来政治文化应该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心理和政治制度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在20世纪80年代,朱日耀认为传统政治文化有三个层次:第一,支配和规范人的政治行为的政治思想,这是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精华部分;第二,在社会政治运行过程中起着潜在作用的社会政治心理;第三,传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方式。

①(2)政治文化包含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

与第一类观点不同,一些学者主张只有政治思想与政治心理两个层次的内容包含在政治文化之中。

这些学者认为政治文化的概念特指观念的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政治和文化的简单组合。

(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内涵在封建社会中长久以来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包括从一个中心点(君主)出发的单项辐射型的政治意识形态;天、君、国、家合而为一体的政治认识;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之上的政治评价模式;丧失主体性的政治依附情感;小康、大同的千年政治思想;名教精神的政治思维内核,等等。

②对于传统的中国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是透视其内涵的窗口,传统的政治心理、政治体制都可以从政治思想中体现出来,要想全面的透析中国政治文化,就离不开古代的政治思想。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相关推荐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一、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1.秦朝:①建立皇帝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发展,使得大量文化典籍失传);④统一文字,最初使用小篆,后推广隶书。

2.西汉: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②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造成知识分子的思想被毒害)。

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②设立宣政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和琉球、澎湖列岛。

5.明朝: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6.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注意】中国古代地方三大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2)秦朝的郡县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些制度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重大经济决策与调整1.秦国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等。

3.西汉时,汉武帝规定货币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4.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唐朝:①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贞观之治”。

②武则天鼓励百姓植桑养蚕、开垦荒地。

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等。

③唐玄宗下令整顿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出现“开元盛世”。

6.宋朝: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居粮食产量首位。

陶瓷生产进入新阶段,出口海外,被誉为“瓷之国”。

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元朝:忽必烈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开凿新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民的政治观念、社会制度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化既包括了政治制度、政府组织与管理方式,又融入了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多种思潮。

古代中国政治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夏朝是一个以家族血缘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后来的历史中一直延续。

夏朝的政治文化主要体现在家族族长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力,以及儒家思想中对家族伦理的强调。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中国政治文化逐渐演变出君主专制制度,这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国家,皇帝是统治者,占据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此后的周朝、秦朝等朝代继承了这种君主专制制度,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儒家思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等家族伦理,提倡君主以仁德治国。

这种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的许多特点,例如礼仪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等。

礼仪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人们注重礼仪,认为通过规范的行为和礼节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礼仪制度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官员的晋升和任免要经过一定的礼仪程序,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礼仪规范的制约。

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官僚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官僚制度指的是通过选拔和晋升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

在官僚制度中,官员被赋予了特定的职责和权力,同时受到一定的监督和制约。

官僚制度在中国政治文化中长期存在,并且对后来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的出现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和公正。

科举制度从唐朝开始实行,一直延续至清朝。

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权力不再受到贵族血统的限制,也使得具备才智的人有机会参与政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它在政治制度、政府组织与管理方式、思想理念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一、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前2010年至前771年政治:1、夏、西周的建立2、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

经济:1、农业:耒耜助耕、青铜农具二个发展阶段.井田制。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原始绘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二、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前770年至前221年)政治:1.春秋改革: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2.战国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封建制度得以确立,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水利;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2.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形成。

2.文化:《诗经》;《离骚》;战国绘画成熟;司南。

三、秦汉(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汉初郡国并行。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经济:1、农业:耦犂、犁壁、代田法;农学2、手工业:东汉瓷器成熟,出现青瓷;丝路开通。

3、商业:重农抑商,但商业也有所发展文化: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

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汉赋。

3、科学:造纸术的成熟、数学体系的形成、医学的发展、农学四、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6世纪晚期)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经济:1.农业:北方恢复,江南开发;翻车2.手工业:北朝白瓷,南北朝灌钢法;文化:1.思想:佛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2.科学技术:《齐民要术》3.文艺: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真正意义中国画形成,顾恺之《女史箴图》等五、隋唐(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政治:三省六部制;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藩镇割据问题、科举制经济:1.农业: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

历史文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文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文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概述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其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系统。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2.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1 夏朝的政治制度•实行世袭制,封建王朝制度。

•国家以族群为基础,王作为最高统治者。

•理论上实行君主专制,但实际上地方首领有一定自治权。

2.2 商朝的政治制度•实行世袭制,封建社会等级结构较为复杂。

•君主专权形式更加明显,地方官员和掌握实权的贵族占据重要位置。

2.3 周朝的政治制度•政权通过爵位系统得以确立。

•分封制:周王将领土分封给亲信家族,以维护王室统治。

•“天子”(天下万民之主)与诸侯共同掌握实权。

3.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3.1 秦朝的政治制度•强化中央集权,建立专制帝国。

•实行郡县制,加强地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

•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等标准。

3.2 汉朝的政治制度•“皇帝”成为最高统治者。

•郡国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实行中央与地方相互支配。

4. 唐宋元明时期的政治制度4.1 唐朝的政治制度•“天子”拥有至高无上权力,但内阁辅佐作用日益增强。

•分封制逐渐失去力量。

4.2 宋朝的政治制度•把重要官员职位委任给文官而非武将。

•实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4.3 元朝的政治制度•蒙古族人统治中国,实行藩属国管理体系。

•各级官员由蒙古贵族担任。

4.4 明朝的政治制度•实行农田经营与兵役制度,加强对边疆民族的控制。

•爵位制度逐渐废除。

5. 结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并在不同朝代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特点。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政权形式由部落联盟逐渐过渡为中央集权国家。

而秦汉时期强化了中央集权,唐宋元明时期则加强了官僚体系和科举制度,进一步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对于理解其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介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古代政治体制与文化传统深受世人关注。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东周时期东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君主制为主,封建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士大夫阶层则在君主统治下担任官职。

同时,东周时期也是诸侯割据的时代,诸侯国与中央政权形成复杂的关系。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国实现了较为集中的统一政权,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央政府设立了一系列官职,并推行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统一了法律和文字。

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皇权虽然仍然重要,但内外两个制度逐渐形成。

内朝以皇帝为中心,负责决策和管理国家大政方针;而外朝则是士大夫阶层的主要活动场所,起到了参与政治、管理地方的作用。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

君主拥有神圣的统治地位,延续了皇权至高的传统,同时设置了各级官员来管理政务,并对士人进行科举选拔,确保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

二、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古代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儒家强调以仁爱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主张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友善待人等。

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价值观,并对现代中国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强调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我修炼,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道家思想对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同时也对现代中国的宗教观和哲学思考产生了影响。

中国史丨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汇总

中国史丨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汇总

中国史丨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汇总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思想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思想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思想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国度,其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与社会思想根植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道德观念,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影响。

本文将论述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其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对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所谓的“仁者爱人”,就是儒家理论中的仁。

仁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感,是一种深刻的道德理念。

仁者必须追求的是道德上的上进和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仁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感,是一种亲善的信仰,追求着人类之间的关系和秩序的完美性。

“礼”,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另一大重要价值观。

儒家认为,礼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共同的意识。

在古代社会中,礼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礼制才是古代社会的最大特点。

礼可以调和人们之间的矛盾,可以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除此之外,“智”、“义”、“信”等价值观也被儒家视为非常重要的。

智是指人的智慧,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

义是指人们必须遵守的伦理法则,能够约束人的行为。

信则是指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信誉原则。

这些价值观从本质上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

道家的主张是“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治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政治干预和煽动。

道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和谐的规律和节奏,追求生命的自然发展和命运的平衡。

在这个思想体系中,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

道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能够追求自己独特的、自由的、富有创造性的人生,而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提出了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方式,也就是“和谐”和“平衡”。

这种思想体系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石,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认为人类应该充分体现人性的精神内涵,以达到宽容、融合甚至和谐的社会。

高中政治历史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

高中政治历史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

高中政治历史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时期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高中政治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等几个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由氏族土地公有发展为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西周井田制最为典型)。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战国得到确立;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

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的范蠡被后世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1、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始创王位世袭制;商朝奴隶制中央、地方国家机构趋于完备。

2、西周创立宗法制,是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3、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带有血缘宗族和神权色彩。

1、春秋前594年鲁国“初税亩”促进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文化1、思想:周礼是儒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2、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3、科学:中国为世界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国家。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系统的自然数数字。

1、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传统文化体系奠基;孔、孟、荀使儒家成蔚然大宗。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民族认同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民族认同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民族认同中国历史悠久,其政治文化与民族认同也极其重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更成了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政治制度,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政治文化和民族认同。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也是国家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各个小国家不断地互相征战,在这个形势下政治文化与民族认同也开始形成。

对于政治文化来说,显然是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

各个国家都以君主专制为治国方式,遵循“天命”、“孝道”、“礼法”等思想作为国家管理的基石。

在民族认同方面,最为显著的是“中华”和“华夏”这一称谓的出现。

通过这一称谓,各小国家对于自身认同和文化传承,建立起来了共同的文化认同。

随着周朝的建立,以及秦朝的崛起。

封建主义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民族认同中成为主导地位。

在周朝时期,礼制被奉为最高法,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制力图建立一种封建全权主义的政治制度,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了显著的作用,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而在民族认同方面,周王室官员广泛宣传“王天下”之说,以此维系国家稳定。

这种宣传方式虽然传递了民族态度,却没有形成具体概念,没有深层意义。

到了秦朝,随着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民族认同出现了较大变革,成为政治与文化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政治文化方面,秦朝倡导“法家思想”,以法律法规来统治国家,不依靠传统文化的束缚。

而在民族认同方面,先前没有确切概念的“中华”和“华夏”被唯一确定为中国的标志,此概念在历史中得到了广泛传承与强化,成为中国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两千年的大一统王朝时期,从汉朝到清朝,王朝们沿袭了中华文化,政治文化和民族认同再次得到了深化。

汉朝在政治文化层面上,更加强调“五经”文化,这也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意识形态的改变也导致了民族认同的进一步发展。

在汉朝时期,汉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确立了汉族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中央集权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统一的朝廷有朝令夕改的权力,而百姓则通常是被动接受君王的统治。

这种制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对权威、集体主义的尊重和追求。

中国文化中常强调“天命”和“君权神授”,认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由天命来决定,并且礼教约束下的个人要服从集体。

2. 儒家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可能是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强调社会等级秩序,以及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上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强调君臣关系中的忠诚和孝道,认为君主要以仁爱和德行来统治国家。

这种思想深入中国文化中,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考试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科举制度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社会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和知识,鼓励人们通过读书考试来获得官职和社会地位。

这种考试制度使得中国文化中培养了重视学问和知识的优良传统,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和修养的追求。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改变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明清时代特征1.大发展(分裂——统一)2.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称霸民族不断融合)3.大变革(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2.封建经济初步发展1.封建国家分裂割据2.民族融合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和多名族国家的巩固的时期,经历了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堕落政治1.诸侯争霸2.各国变革秦--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中央集权制(置中朝、设刺史、推恩令1.北魏孝文帝改革2.九品中正制3.三省体制明-废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设立内阁,清-军机处经济1.铁器时代2.牛耕推广3.兴修水利4.土地开垦5.冶铸煮盐纺织制漆酿酒1.耒、耜、石、骨刀耕火种;2.井田制;3.青瓷的出现4.耧车(播种工具)5.水利鼓风冶铁工具1.铁农具(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3.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4.土地私有制发展,井田制瓦解,租佃方式产生;5.经济中心南移;6.钢铁冶炼的冶炼;7. 白瓷的出现;8.政策:重农抑商 9.翻车(灌溉工具)10.草市出现11.经济中心南移1.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2.明中后私营才占手工业主导地位;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3.白银为主要货币;4.闭关锁国;5.资本主义萌芽(标志)文化百家争鸣相互独立1:焚书坑儒(秦)2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3:定于一尊经学化1.玄学取代经学2.佛道兴盛冲击儒学正统地位西学东渐传统文化终结版权所有切勿模仿!!!谢明坤彭侠。

中国古代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古代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第一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就是加强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极力削弱宗室、地方和宰相的权力。

一、汉朝削弱宗室(一)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刺史制度(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郡县与秦无异,封国分王国、侯国,侯国受所在郡监督。

同姓封王。

(三)推恩令,酎金夺爵众建诸侯少其力。

二、宋朝对地方权力的制约(一)集中军权1、杯酒释兵权2、禁军统领一分为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执掌统兵权,另设枢密院执掌调兵权,长官为文官。

3、实行更驻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统军的将领不换。

4、地方精壮编入禁军,强干弱枝。

(二)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在地方设知州,还设通判监督知州。

(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在路一级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转运到中央。

三、隋唐宋明清制约相权,巩固皇权(一)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封驳审议。

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二)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设立枢密使分军权,宰相枢密使合称二府,设三司使分财权。

(三)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废丞相,后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权力越来越大。

清朝,康熙设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雍正设军机处,内阁成了虚衔。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经济三大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一、小农经济含义: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小农经济在中国占据主导位置。

二、重农抑商中国古代人分四等:士农工商。

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后来随着生产力发展,阻碍生产力了。

三、海禁政策中国古代一直很开放,到明清开始闭关锁国。

越强大越开放,越落后越封闭。

第三节中国古代的思想流变一、先秦诸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

(一)春秋时期,两位代表人物:老子、孔子。

老子,道家创始人。

道家不是道教主要思想:1、辩证法2、无为孔子,儒家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的教育有教无类3、整理五经(二)战国时期,主要有儒、墨、道、法四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历史教案二: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

历史教案二: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

历史教案二: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

一、古代政治制度1.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先秦时期的中国分裂成百余个大小诸侯国,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当时的政治制度为分封制度,即权力有限的统治集团把领土分给诸侯,这种制度使得各国的自治性较高。

在这个时期,诸侯普遍采用军事斗争和嫁妆娶女等形式维系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封建体系。

2.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汉时期,中国采用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在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制度来加强统治,包括分封制度的废除、设立郡县制、统一货币、车轮制等。

这些改革使得秦朝实现了中央集权,同时也大大限制了地方统治集团的权力。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他设立都尉,扩大了邮驿传递的范围,制订了科举制度,让中央政府进一步掌握人才的选拔和控制机制。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为中国历史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后来的政治制度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3.三国时期的军阀割据三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和战乱的时期。

各种诸侯势力逐渐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而导致战争的爆发。

在这个时期,三国魏、蜀、吴三国相互争斗,互不服从,这种局面称为“三分天下”。

此时的政治制度是唯恐中央太过强大,各为其所欲的局面。

4.唐宋时期的官僚主义唐宋时期的中国实行的是官僚主义制度。

这个时期,政府官员中的“科举”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拔方式,而这种方式减小了地方势力,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随着科举制度的普及,官僚群体也逐渐壮大。

唐朝时期,国家“置省、道、府、州、县、乡、里七级行政区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官僚组织体系,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古代社会文化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在先秦时期的中国,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相继兴起。

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兼容并蓄、多元共存。

这些思想流派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至深,成为了社会文化的基石。

2.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秦汉时期的中国,科技发展水平比较高。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1、远古旳王权与分封制度 王位继承制: 夏朝:没有固定规则 商朝: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原则
7
一、中国政治制度旳起源
1、远古旳王权与分封制度 王位继承制: 周朝采用父死子继制度,并确立“立子 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两原则。
8
一、中国政治制度旳起源
2、分封制 分封即封侯建国。 夏朝:以臣服部族为主,诸侯国与夏朝 关系涣散。
签二书府院事
皇帝
三司
政事堂 枢密府
盐铁 度支 户部
尚书 门下 中书
63
司空 司徒 太尉
太保 太傅 太师
宋朝早期中 央主要机构
主职:三司使 副职:三司副使
判二官府
皇帝
政事堂 枢密府
三司
盐铁 度支 户部
尚书 门下 中书
64
三、行政制度和文官制度
2、地方官制 郡县制度演变大致分三个阶段: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州郡时代 隋唐宋辽金时期为道、路时代 元明清以行省为主。
渐发展为诸侯国。
21
一、中国政治制度旳起源
3、早另期一旳部百分官是制臣度服于商朝旳方国、 商朝部:落首领,被封建为“方伯”或 “外“服诸”侯职”官,,也分属封“地外和服臣”服官地。域旳官 员。分为两个部分:
22
一、中国政治制度旳起源
3、早期旳百官制度 周朝: “周因于殷礼”,承袭了商朝多种政治 制度。
宋朝早期中 央主要机构
皇帝
二府 政事堂 枢密府
三司
盐铁 度支 户部
尚书 门下 中书
61
司空 司徒 太尉
太保 太傅 太师
宋朝早期中 央主要机构
皇帝
主职: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副职:参二知府政事
三司
政事堂 枢密府

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其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史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秦汉时代的统一和经济发展,再到唐宋时期的繁荣和文化大爆发,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程。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一般都是帝王的宫殿所在地。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已有了原始的中央集权制度,它在秦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余个郡,直接掌握政权和经济大权。

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为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在政治领域的发展同时,古代中国的文化也开始逐渐成熟。

早期的文化以神话祭祀为主,而在汉代,随着先秦儒家思想的兴起,中国文化开始深入探讨生活实际问题,尤其是关于政治和道德方面的问题。

到了唐宋时期,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文艺形式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唐代诗人杜甫、李白,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等文学巨匠,成为代表着中国文化的骄傲和荣誉。

除了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外,古代中国的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灌溉技术的提高,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汉武帝时期,封狼居胥的伍员发明了铁耕犁,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各种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经济得以长足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广泛传播、帝制的大兴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持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都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汉代,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中国的政治制度遭到了冲击,造成了长达几百年时间的动荡。

在唐代,五代十国的战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文化和经济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但是,都可以应该说,这些问题和矛盾并不影响中国文化的深入和发展,也没有阻止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

总之,古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庞大的课题。

神话传说、封建王朝、帝制中央集权等各种政治制度,孔孟老庄等各种思想流派,以及五经百家、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文化形式,都展现了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和智慧,代表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传统。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体系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体系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体系自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以来,政治文化与思想体系一直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间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虽然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政治体系和思想面貌多次经历了变迁和转型,但这些思想和文化积淀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政治文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

在中国文化内涵中,天是最高的象征,而天道也是最高的规律。

同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中也有“君臣礼”的概念,表示古代中国的皇帝和大臣之间慎重而亲密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皇帝是“天子”,被誉为“万民之上、万民之下,唯天子独尊”,对国家、社会拥有绝对的权力。

同时,皇帝及其官员也相信“王道”思想,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和谐、君主施政的公正、臣民的忠诚,认为只有这样,国家和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思想体系在古代中国,哲学是一项日益发展的活动。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等。

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并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被誉为“伟大的教育家”和“千古圣贤”,其“仁爱、中庸、礼乐”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时期。

孔子主张“治国平天下”,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仁爱关系,提倡人伦关系的合理性,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倡对自我修养和对社会道德的追求。

老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其“道家哲学”被奉为中国哲学的源头,其代表作《道德经》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老子提出了“道的自然观”、“道是无为而治”的思想,其主要思想在于推行“仁爱主义”,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主张“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一直被看做是中国古代的世界主义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体系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这些早期的理论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价值和社会进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今天,在世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中国人民仍然让这些传统古代文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代代不灭。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之一,其深厚影响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一直被世界各国学者所关注和研究,是了解中国历史整体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着手,深入探讨其中的特点和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以天子为核心,建立了一套稳定的统治体系。

在封建制度下,天子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享有神圣的地位。

在天子之下,王侯贵族拥有各自的封地,在其领地内行使统治权力。

封建制度的存在使得中国古代的政治权力分散,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官僚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一系列官员组成的,官员通过考试选拔。

官员按照不同的职位划分等级,职权范围明确。

官员身份的晋升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表现,这种制度使得政务管理更加规范和有效。

同时,官员担负着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百姓的责任,为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使其能够进入官僚体系,为国家做出贡献。

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士人得到机会提升自身地位,打破世袭门第的限制,提高社会上升的机会。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官员,也为社会流动提供了通道,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化是辉煌而卓越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儒家思想和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

儒家思想尊崇君权,主张仁政,强调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的一种理念,主张遵循中庸之道,即“不偏于任何一方,而是处于中立的位置,保持平衡”。

中庸之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稳定和平衡的社会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儒生与文吏研究—以宋朝儒生与文吏的合流为例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文官执政是一特殊的历史现象,古代的文官是士与官僚的结合。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士与官僚政治的合流也经历了反复的斗争。

虽然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士与官僚的合流,但是二者的真正结合是在宋朝时期形成的。

宋朝出现了儒生与文吏的合流——新型的士大夫政治文化。

它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官僚组成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儒生;文吏;宋朝;士大夫政治前言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士大夫的多方面进行了多角度、有深度的研究。

目前就国内专著性的研究有:郭学信《宋代士大夫文化品格与心态》将宋代士大夫的文化品格放置在当时社会历史的具体环境中,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的变化,进行多方面的探究,总结出其外在形态最突出的表现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关于士大夫主体特征研究的有易小平《试论北宋文人的人格矛盾》对北宋文人面对的社会矛盾进行深人分析,认为其人格矛盾即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他们并借助公私分离来平衡这种矛盾。

对北宋士大夫的个案研究有李馥明《宋代“二程”的国家忧患意识及其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指出程颖、程颐,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现象,“以兴其斯文为己任”,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精神。

总的来说近年来内地对士大夫的研究是比较深入,成果显著。

1、儒生与文吏的演变进程中国的士大夫具有学者和官僚双重身份的。

在汉武帝在独尊儒术之后,历代的王朝都把士人作为官僚的主要来源,士人阶层在战国时期已经兴起并且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

没有做官的学子称士,做了官的可以称作士大夫,即士大夫可以说是做官的读书人,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统治阶级。

用英语来表示士大夫一般是:scholar-official 学者-官吏;scholar-bureaucrat学者-官僚;litteriti-officialdom文人-官僚,都是用合成词汇来表示士大夫这1个概念的。

这表明士大夫具有学者、文人文化角色和官僚的政治角色,是一个非常具有特征的现象。

士的最初含义是成年男子,在周朝时期是贵族之通称,后来演变成最低级的贵族之称。

到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贵族衰落,文化下移,讲学在民间兴起,没落贵族与民间的知识分子形成了新兴的士阶层。

士大夫最主要的特点是即承担文化又承担行政职能既是学者又是官僚,他们从小接受六艺的教育即“礼、乐、书、射、数、御”。

周朝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乐师和史官。

乐师主要有儒生充任,史官主要有文吏充当,他们是中国早期文化的两大支柱。

乐师不仅主导音乐也掌管古代社会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刀笔吏即儒吏分途的历史变迁,秦朝以刀笔吏治天下,专任文法狱吏,儒生则遭到了“焚书坑儒“的打击。

汉朝时期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外儒内法的政策,因而出现了儒法之争。

这种儒法之争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儒生文吏之争。

例如:汉儒对文吏的抨击路温舒:”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这种冲突形成了党派政治。

但是在二者的斗争中又出现了儒生的文吏化和文吏的儒生化,二者趋于融合。

儒生与文吏的真正合流是出现在隋唐之际的,而科举制的设立是二者合流的重要措施。

科举制的设立不仅突破了长期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打破了士族门阀对政治的垄断现象,也为庶族寒士进入政治开辟了道路,这也为后来宋朝宋朝出现的士大夫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

2、宋朝儒生与文吏的合流2.1儒生与文吏合流的背景2.1.1宋初的“重文轻武“政策宋初,宋太祖吸取唐朝、五代十国的潘镇割据的教训,认为五代十国短命的最主要原因是武官乱政的结果。

宋太祖问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回答说:“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的回答,完全契合宋太祖要维护宋王朝的心愿。

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宋王朝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家法。

建隆初元,宋太祖就”杯酒释兵权“夺去了石守2信等高级官员的兵权。

随后又取消殿前都点检的职称,设置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名义上归枢密院管理,但是实际上是受皇帝支配统领的,又设置枢密使来分割宰相的兵权。

这样在军事上的改革使军权完全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宋太祖认为:“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知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因而,在宋初就开始尊孔祭孔的活动,相应的也重视读书的知识分子。

例如宋朝的一条家法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并且规定“子孙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初,在政治方面就文臣以尊厚的地位,同时也为士大夫参政议政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2.1.2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是儒生与文吏合流的重要桥梁,也是宋朝士大夫政治文化高度繁荣的重要原因。

宋朝继承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并且加以完善使其走向成熟。

首先:严格考试制度。

如废除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962年宋太祖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以防止结成党派的情况。

实行复试、殿试制,以及考官锁院制,推广势家子弟、考官亲属的别试避嫌法,推行封弥、誊录法等。

其次:取消了科举时的门户限制。

这样就打破了士族门阀所垄断政治的局面,形成取士不问出身的局面,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子弟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如宋初的著名政治家欧阳修、范仲淹等他们都出身贫寒,但是在科举及第后也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

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不仅为宋朝的知识分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参政议政机会,而且也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再次: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和提高士大夫的待遇。

宋太宗在位22年,仅进士一科取人近万名,平均每年450多人。

关于两宋科举取士的具体人数,张希清先生曾根据10余种史书、文集和笔记,对两宋贡举登科人数进行过细致考证。

统计与考证的结果表明,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

这个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不仅大大超过了唐代的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亦为后世的元、明、清所不能企及(约为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 4倍)。

唐代科举考试录取后,只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后授予官职。

而宋代进士录取后,不仅可以直接授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榜发,第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名公臣卿皆由此选。

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导致了“取士不问家世”原则在宋代的实现,同时也使“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得到了具体体现。

32.1.3疑古惑经思想的盛行经学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政治思想。

汉学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后走向了繁琐考证的趋向,章句训诂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唐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疑经惑古之风,到宋朝时期,随着古文运动的展开,疑古惑经思想也达到极盛状态,文人解经成为最重要的表现。

范仲淹在解释《易》时提出“通彼天地人谓之易”借《易》的变通思想来为他推行的新政提供理论基础。

欧阳修的经学思想上承韩愈的道统思想,主张体、用、文三者合而为一,不可偏废。

他对儒家经典大胆的怀疑。

他认为《易》的《系辞》非圣人所做。

文人解经的流行不仅繁荣了文化,而且也为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思想提供了新的血液,把古代中国的文人政治推向了极致。

2.2宋代士大夫政治2.2.1宋代士大夫注重“内圣外王”之道岛田虔次说:“宋代儒学必不能忽视‘士大夫阶层’的出现”。

余英时认为:“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当于英文的‘political culture’,指政治思维的方式和整治行动的风格。

宋代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集体都表现了独特的新面貌,象形之下,不但前面的汉唐为之逊色,后来的元、明、清也望尘莫及。

”宋代的士大夫继承了中唐韩愈、李翱的道统,以恢复“三代秩序”作为自己的重任,“一天下为己任”是概括宋代士大夫的基本特征。

文彦博所谓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和程颐的“天下安危系宰相”等说法,他们积极上书言事,评判历史,参与政治,有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他们之中,如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都说明士大夫们是以政治主体自待的。

因而,他们把学术探索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重点,力图把自己的主张在社会改革上表现出来,经世致用之学成为主导:如范仲淹、王安石所进行的变法,希望解决朝廷的困境。

宋士大夫这种务实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信念和行为,不单是,“原始儒教的复苏”,也是时代环境所唤起的士人阶层欲忠君报国的思想体现。

虽然变法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们的实践精神也成为后世士大夫所效仿的对象,也对政治、法律、社会、以及法律制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2.2.2士大夫的重视节义的道德观儒家向来重节义,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五代十国时期,“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

”宋朝所面临的问题是:大力提倡名节忠义,以重塑儒家伦理道德观并且要将这种伦理道德观贯彻到日常的行为举止之中。

重义轻利是儒家传统的价值理念,五代十国时期一直是重利轻义的。

宋初士大夫么为了重新塑造儒家道德观就必须解决义、利关系。

程颐认为:“义是人心所固有的至善之德,出于人之‘本心’,也就是所谓的‘天理’。

”因为“义”是“天理”所当行,是人的善良本性的自然指向,所以,不必“有意”为之而能“自正自明”。

人之趋义,不能自已,是一种自然的趋势。

以天下为己任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观念,所谓“达者兼济天下”。

儒家要求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体所有努力的最终目的是“兼济天下”。

宋代为文人士大夫提供的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感觉到可以有所作为。

因此,“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贯彻落实到士大夫的思想和行动中,就进一步发展成为“进退皆忧”、“先忧后乐”的精神。

同样是宋代文人士大夫“贵义贱利”道德观念的一种体现,并且已经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从政的主体精神。

于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待仕途贬谪、人生挫折的态度,就要比前人显得更加豁达开朗。

他们一般并不介意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念念不忘理想抱负的追求。

如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坦然与放达,那是苏轼奉行的人生准则且落实于行动的。

2.2.3士大夫对朋党新的认识朋党古已有之,孔子云:“君子群而不党”,荀子曰:“朋党比周,以环至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

但到了宋代,对朋党一概贬斥的传统发生了变化,一些官僚士大夫则提出“君子亦有党”的全新见解。

王禹作“朋党论”云:“夫朋党之来远矣,自尧舜时有之,八元八凯,君子之党也;四凶族,小人之党也,夫君子直,小人谀,谀则顺旨,直则逆耳,人君恶逆而好顺,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对朋党并未一概否定,而是加以分析,指出有“君子之党”与“小人之党”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