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第一次作业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一)(第一~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一)(第一~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B;2、A;3、D;4、D;5、A;6、D;7、A;8、D;9、C;10、D;11、D;12、C;13、B、14;A;15、C;16、D;17、C(二)多项选择题1、ABCE;2、BCD;3、ABCDE;4、ABD;5、ABCD;6、ABD(三)名词解释1、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2、经济流量和存量,经济流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数量,包括生产、分配和再分配、变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价值量。
3、购买者价格,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应支付的市场价格。
4、生产,是指生产者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5、中间消耗,是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6、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四)简答题1、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什么?答:(1)从总体上说,目的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监测、分析、比较,为制定和分析政策及宏观调控管理服务;(2)从内容上说,是揭示运行系统的主要经济功能及相互联系;(3)从方法上说,是通过一系列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实现对运行系统的描述;(4)从发展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将是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述三等价原则。
答:(1)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2)一国常住机构单位所生产的全部增加值总量,与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后的国民原始收入或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量相等;(3)初次分配、再分配会改变机构单位之间的收入比例关系,但并不改变其价值总量。
国开电大国民经济核算第一次形考任务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国民经济核算第一次形考任务参
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非实时网上讨论
本次讨论包括三个问题,分别涉及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以及生产核算的理论依据和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
关于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它们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分析的方法,但目的和对象不同。
会计核算主要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国民经济核算则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两者的联系在于,会计核算提供了国民经济核算所需的企业数据,而国民经济核算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背景。
关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
它可以通过产值法、支出法和收入法进行计算。
其中,产值法是根据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根据各种支出(如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根据各种收入(如劳动报酬、利润、租金和税收)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据了解,中国2000年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中均有较大提升。
关于生产核算的理论依据和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生产核算的理论依据是价值规律,即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可以通过价值评估、成本法和市场价格法等方法进行。
在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中,(1)—(3)部门和(4)-(8)部门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基础产业部门,生产的是
生产资料,而后者是上游产业部门,生产的是最终消费品。
因此,前者的产出主要用于后者的生产,而后者的产出则直接用于最终消费。
2022年国民经济核算新版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新版
国民经济核算新版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一一简答题、1、答:(1)增长值是一种机构单位在一定期期内,生产活动发明旳新增长值和固定资产使用旳转移价值。
机构单位计算增长值旳措施有生产法和收入法。
产业部门计算增长值旳措施有生产法和分派法。
(2)国内生产总值指一种国家或地区一定期期所有生产单位所进行生产发明旳增长值旳所有或总量。
三个角度理解1 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价值总量。
2 社会最终使用旳产品或服务价值总量。
3 生产过程成果旳收入分派旳收入总量。
(3)粮食产量旳年平均发展速度=(78704/46251,1/5)×100%=100.91国内生产总值旳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2.03929 按X∧Y下(1/5)=0.2=1.1531×100%=115.31%2、中国记录年鉴中旳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重要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长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旳增长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构造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旳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com7 o! @, v, Z/ w, \二、计算分析题:1、解:企业增长值=劳动者酬劳+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2+4+8+21=65(亿元)2、答案:GDP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8110 +2037 +(1200 -1060 )=10287中间消耗=总产出-GDP=15000 -10287=4713营业盈余=GDP-劳动酬劳-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生产补助=10287 -5240-1480-610+15 =29720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单位:亿元3、解:(1)国内生产总值、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旳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旳比率计算如下表:(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品和服务净出口)(2)(3)各项分析如下:支出法计算旳国内生产总值指一种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期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品和服务旳净出口总额,它反应本期生产旳国内生产总值旳使用及构成。
国民经济核算-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第一次形考任务本次作业的说明:国民经济核算非实时网上讨论(1)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什么关系?具体说明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
你知道中国2000年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吗?(3)生产核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教材上第32页到37页中讲到了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
根据你对生产核算理论依据及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的理解,说明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中(1)—(3)部门与(4)-(8)部门在总产出核算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本次作业的说明:(1)本次作业以非实时网上讨论(课程论坛发帖)的形式进行,可在上述讨论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讨论;主要发言字数为800字左右。
(2)任课老师根据发帖内容进行成绩评定。
国民经济核算一、单项选择题1.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
A.机构单位B.机构部门C.基层单位D.产业部门正确答案: A2.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A.交通运输业B.物资供销和仓储业C.科学研究事业D.畜牧业正确答案: D3.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A.机构单位B.机构部门C.基层单位D.产业部门正确答案: D4.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最综合的分类是()。
A.一次产业分类B.二次产业分类C.三次产业分类D.四次产业分类正确答案: C5.工业企业自建厂房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出成果()。
A.包括在工业总产出中B.包括在工业增加值中C.包括在建筑业总产出中D.包括在房地产业总产出中正确答案: C6.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0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3000亿元,支付生产税净额900亿元,则其营业盈余是()亿元A.5000B.1100C.1000D.2000正确答案: C7.下列各项不能看作是增加值的是()A.中间消耗B.劳动报酬C.生产税D.营业盈余正确答案: A8.服务的特点是()A.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B.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C.其总产出只能采用虚拟核算的方式D.无增加值核算的内容正确答案: B9.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是()。
《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什么是中间消耗?在核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有哪些方面的区别?解答: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1)小型工具。
一般是价值低于 200元的工具都被视为中间消耗;(2)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3)将核算中不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和核定折旧率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视为中间消耗。
2、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试将以上所列指标按生产成果价值测度的分类进行划分:(3)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解答:(1)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2)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包括两种:一个是以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测度,一般称为总产值或总产出,另一种是以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测度,一般称为增加值。
生产成果的总产值或总产出是指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全部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价值,具体包括生产消耗的转移价值、劳动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资本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它与经济学中一般表示的(C+V+M)的总价值或总产出是一致的。
全年粮食产量属于全部价值的范畴。
从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出发测度生产成果的价值,是指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全部过程中所新增加的价值部分进行计算,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作业册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册答案作业1(第一章~第三章)一、简答题1.什么是中间消耗?在核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有哪些方面的区别?答: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在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主要包括:(1)小型工具。
一般是价值低于200元的工具都被视为中间消耗;(2)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3)将核算中不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和核定折旧率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视为中间消耗。
2.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3.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国开电大国民经济核算第一次形考任务参考答案
答案见后一页
国民经济核算非实时网上讨论
(1)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什么关系?具体说明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
你知道中国2000年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吗?
(3)生产核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教材上第32页到37页中讲到了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
根据你对生产核算理论依据及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的理解,说明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中(1)—(3)部门与(4)-(8)部门在总产出核算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本次作业的说明:
(1)本次作业以非实时网上讨论(课程论坛发帖)的形式进行,可在上述讨论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讨论;主要发言字数为800字左右。
(2)任课老师根据发帖内容进行成绩评定。
一、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什么关系?具体说明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1)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在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会计核算是从资金角度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包括利润分配表和业务收支表)及财务善变动表等,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作业1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1答案(第一章~第三章)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 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九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1)从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出发测度生产成果的价值,是指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全部过程中所增加的价值部分进行计算,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一般称为增加值。
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分配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这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核算方法与机构单位一致。
(2)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
从生产角度来考察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从使用角度考察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从分配角度考察国内生产总值,表示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
(3)粮食产量的平均发展速度=%9.10046251484015= 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32.115894041823215=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及国际收支概况四个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根据不同产业部门、不同支出构成的特点和资料来源情况而采用不同方法计算的。
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纵横交叉组成的一张棋盘式平衡表。
它可以用来揭示部门间经济技术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
资金流量表是机构部门与交易项目的矩阵表式,主栏为交易项目,宾栏为机构部门。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1-4)整理版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1答案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15分)(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1) 增加值是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加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
机构单位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收入法。
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分配法。
(2)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三个角度理解1 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价值总量。
2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总量。
3 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
(3){48401/46251,按X^Y(1/5)或科学型(打勾Inv 先5再等于既出结果)}×100%=100.91182321/89404=2.03929 按X^Y下(1/5)=0.2=1.1531×100%=115.31%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主要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1、.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
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
该企业2003年增加值=劳动报酬32亿元+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生产税净额8亿元+营业盈余21亿元=65亿元2、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1)总产出15000亿元;(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5)进口106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8)生产税610亿元;(9)生产补贴15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参考答案第一次作业一、简答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单位和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生产法和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2)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总量。
它表示全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
它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成的收入总量。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主要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计算题:1、解:2003年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2+8+4+21=65(亿元)2、解:(1)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公共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库存增加+贵重物品净获得+(出口—进口)=5600+2510+2018+24+3 +(1200—1060)=10287(亿元)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亿元)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10287—5240—1480—(610—15)=2972(亿元)(2)国内生产总值帐户单位:亿元4、解:(1)国内生产总值、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如下表:(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2)各项分析如下:(二)各项分析如下:2000年至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
2019年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4参考答案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4参考答案小抄第一次作业一、简答题1、(1)增加值是指某单位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生产法和收入法(或称分配法)a、生产法: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 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 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投入b、收入法: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2)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总量。
它表示全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
它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成的收入总量。
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主要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简要说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及投入产出表中存在哪些平衡关系?答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组成。
目前已研究的内容是前三个象限。
第一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主要用来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该象限的每个数据都要从横行和纵列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从行横看,它表明每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称为中间产品或中间使用。
从纵向看,它表明每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称为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
第二象限主要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
第三象限主要反映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入构成情况。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净出口 140 出口 1200 减:进口 1060
国内生产总值 10287
4、解:(1)国内生产总值、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
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如下表: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2005 48401 76190 182321 88604
(1)增加值是指某单位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 价值之和。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生产法和收入法(或称分配法)
a、生产法:
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 机构单位(产业 部门)总产出 - 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投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最终消费所占比率 (%) 资本形成所占比率
89340.9 61.1 36.4
98592.9 59.8 38.0
107897.6 58.2 39.2
121511.4 55.5 42.3
142394.2 53.0 44.2
(%)
(2)各项分析如下: 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 成。
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7106-9556=7550(亿元)
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
=9550-(5166+1202+1178)=2010(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从概念、框架及记账方法等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会计核算的思想。
同时,国民经济核算也需要利用会计核算、特别是企业会计核算资料。
因此,两种核算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但企业会计核算之间又绝不是完全对等、简单包容汇总的关系,而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本文拟就核算对象、目标及核算要素、原则、方法等基本问题,对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澄清对二者关系的一些认识问题。
一、核算对象和目标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核算目标是通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为公众提供信息。
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所有者(业主)和债权人等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以及企业管理者,为他们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资料。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国民经济活动整体。
从内容看,它包括一国当期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对外经济往来诸方面的活动;从主体上看,它包容了一国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的所有经济单位。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构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各自独立的核算。
在核算目标上,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个数据信息体系,主要是为了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
与会计核算相比,更多地体现其分析性框架的功能。
不同核算对象和目标决定了核算内容的差异。
企业会计核算明显地具有下述特点:第一,强调资金量的核算,以资产(资金运用)和权益、负债(资金来源)作为基本核算恒等式,把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归纳为“先进->购入商品存货->销售->收取账款->现金”的不断循环,视收入为货币资金的增加,费用为资金的消耗;第二,强调收益尤其是投资收益的核算,它体现了投资者关心的焦点,因而损益使企业会计最重要的报表,盈利是最受关注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尽管采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计量,却更加重视经济过程中的实际流量,常常通过对价值量作物量和价格的分解,通过价格缩减,来观测经济流量及其变动状况。
除在金融交易中是对资金量本身进行核算外,其余价值量资料更多地体现了对表现各异的经济流量以价格为同度量因素所做的综合。
在具体核酸中,国民经济核算遵循生产。
收入、支出三方等价平衡式为核算框架,以生产作为核算的核心;重视比之便冬季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强调以核算期市场价格作为估价基础。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特别强调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机构部门的分量核算,从数量上测度各部门之间及内部的结构关系,整个核算的出发点从国内来看是全方位的。
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是基本的,由此还导致出其他一系列差异。
二、核算的基本概念从构成两种核算的基本概念看,有些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与会计核算指标基本一致,有些则是企业会计核算无法体现或无法直接体现。
下面对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
(一)资产、负债和权益(净值)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对资产的定义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关于资产的分类。
会计核算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将资产区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国民经济核算则首先强调资产的形态,要求区分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然后再作进一步分类。
这两种处理有联系也有区别。
例如,会计核算将那些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定义为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存款、短期投资、应收给预付款项、存货等。
这里,以“一年”为标准来区分固定资产与存货、长期债权与短期债权,这是国民经济核算所沿用的,但将存货(属非金融资产)与现金、存款等金融资产项目放在一起,则不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
关于负债和权益(净值),两种核算的定义表面上看来具有相似性,实际上,由于核算的立足点不同,相似的定义下包含着内容的重大差异。
企业会计是立足于投资者(业主)投入资本之外对外承担的债务相应地,权益作为投资者(业主)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主要体现为投入资本和与此相关的资本公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将企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明确为资金使用者与提供者的关系。
其它部门作为投资者(业主)对企业的直接投资,企业会计是为权益,国民经济核算则是为企业对国家、居民、国外的负债。
因此,利用会计资料进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负债与权益资料必须中心组合。
应将权益数据按照资金来源进行细分,分离出其它各部门对企业部门的投资。
(二)收入、费用、受益于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收入、费用和收益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中在性质上与上述概念相近的是总产出、中间消耗和增加值。
但这两组概念在内容上又是有区别的。
第一个区别是总产出的确认标准不同于会计对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依照销售发生来确认收入,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总产出则是依照生产而不是销售作为纪录的时间标准。
不同确认标准的选择在于不同的核算目的。
对企业来说,只有产品销售出去才意味着企业经济过程的终结和真正实现。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总量是当期生产总量,他不直接受是否销售的限制。
产品生产关系到一国经济价值是否增加,而销售是一国内部的交易,只涉及产品在哪里实现(使用),不涉及是否实现问题。
第二个区别是费用与中间消耗的内容的不同。
中间消耗是指生产过程中对各种非耐用物品和服务的耗费,即劳动对象的耗费(计算净增加值时,中间消耗还包括劳动资料的耗费即固定资产磨损),而会计中的费用除以上内容之外还包括或劳动的耗费(工资及工资性支付)和一些计入生产费用的税金(如烧油特别税)等。
差异的根源依然和核算目的有关。
企业会计从投资者(业主)角度认识问题,劳动者与政府是与投资者和企业对立存在的,对活劳动耗费和税金的支付是为获取收入而不得不完成的支付,外在于企业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并在收益计算中扣除。
国民经济核算强调在原有经济价值上的增值,只有原投入的中间产品消耗才属费用消耗,劳动者与投资者一样,使已投入生产要素参与企业生产、创造增值的主体,因而对劳动者的支付与对投资者的支付一样,都是新增加值的经济分配行为。
以上两个区别决定了利润和增加值的区别。
一方面活劳动费用和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纳税是利润计算的扣除项,但却是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利润已销售为基础,是销售收入中实际实现的收益,增加值则以生产为基础,是当期生产价值中所包含的新增加值。
这样,利用会计资料计算增加值,除利润资料外,还须从费用数据中分解出其它增加值要素部分,最后还要注意生产与销售口径差异的影响。
三、核算原则明确核算原则是为了规范核算行为,使整个核算保持统一的处理。
有些原则是所有经济定量核算都应遵守的,如真实客观性,横向可比性、纵向一致性、反映及时性等。
另外一些核算原则也是不同核算都须明确的,但由于多种原因是不同核算所做的规定可能不尽相同。
还有一些原则则是某一种核算所特有的。
下面我们就后两类原则对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进行比较分析。
(一)记账基础记账基础即记账时间原则,一般有两种:依照经济活动自身发生的实践作为记账的依据,称为权责发生制;以货币收支实际发生的时间加以记录,称为现金收付实现制。
企业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其收入和费用,即收入应在销售完成之后加以确认,费用则应以实际消耗发生来确认,支出也以经济行为发生的时间和数额计入相应期间。
对那些货币收支与经济业务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会计通过应收、应付、预提、摊销、递延等账户处理手段,反映在资产与负债诸项目中。
国民经济活动也有实际资源流和货币流量方面。
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比较侧重于经济活动实际流量的核算,因此它全面贯彻了权责发生制,涉及的范围包括产出、消耗、收入、消费、投资诸方面。
由此看来,两种核算在记账基础上有着一致的选择——权责发生制。
但是,由于对收入有不同的确认原则,因此两种核算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涉及的范围包括产出、消耗、收入、消费、投资诸方面。
由此看来,两种核算在记账基础上有着一致的选择——权责发生制。
但是,由于对收入有不同的确认原则,因此两种核算贯彻权责发生制的前提并不相同。
如果确认收入有三种试点选择及生产完成、销售完成和收回贷款,那么两种核算只是在否定第三种选择上取得了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是在生产层次上贯彻权责发生制,而会计核算则主要是在销售层次上贯彻这一原则。
(二)配比原则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利润)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
这首先表现在从经济性质上应有因果关系,即收入是由于一定费用耗费而产生;其次是实践上的一致性,即属于某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收益期的收入相配比。
国民经济核算在计算一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当期净成果——增加值即国内生产总值时,强调要保证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相配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和总产出保持一致,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
这也是配比原则的应用。
但是由于总产出与收入概念的差异,配比原则在此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销售基础上,这是两种核算配比原则的基本差异所在。
还须指出,会计关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是在历史成本(实际交易成本)原则下在资金层面上成立的,是当期收入的资金与所花费的资金的配比。
它注重内容上的配比,却不重视收入与费用中内涵的价格是否一致。
而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规定,在计算增加值时,中间消耗同总产出一样,都应按照现期市场价格估算。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的处理方法,是以经济意义上的配比为基础,不仅在所属时期、所含内容上,而且在价格上都体现了配比。
两种核算在这一点上的差异,在计价原则的比较中可详细看出。
(三)计价原则会计原则和国民经济核算都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的核算,从而对资产及相关流量采用何种价格,两种核算都是为核算的关键问题。
在可供选择的多种计价方式中,现行企业会计采用历史成本即实际交易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即对资产根据其购入成本计价,不考虑资产的重置和变现价值;使用资产形成的经营费用也一起历史成本加以估算。
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使核算具有客观性,也十分符合企业会计从投资者角度核算资金及其收益的特点。
但是这样核算的资产量是不同时期购买价的混合量,经营费用也是资产混合量在当期的派生流量,而收入则总是以当期价格计算。
显然,只有在币值基本稳定前提下,这种计价才有效而合理。
为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持续变动(比如物价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时,如此处理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低估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因当期价格的收入与历史成本的费用向派别而高估受益,将持有资产产生的损益记入当期经营的利润并加以分配。
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上规定,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市场价格作为基本计价基础,在没有货币交易情况下,估价则根据指出的当期成本和可参照的市场价格做出。
通常称此为机会成本原则,即按使用物品与服务是预料到的选择机会估算成本,而不管以前的购买价格是多少。
这里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强调核算期当期而不是历史各时期的价格,二是强调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作为估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