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五观总结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1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1切被安排的阶级受1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它包括3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1种历史现象,不是历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构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样,国家也必定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完全消灭而自行灭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

2.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1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1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托它的政治统治来保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协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气力的表现,1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3.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分,就在于它有逼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类权利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类权利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迫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迫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1种组织气力和物资气力,即特殊的社会权利。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1,民族是1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构成、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构成的1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11月21日马克思主义五观

11月21日马克思主义五观

时间:2014.11.21
地点:多功能厅
主讲人:胡文英
学习内容: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4,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宗教的本质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
(4)宗教的社会功能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1。

马克思五观

马克思五观

马克思五观引言马克思是近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深刻洞察使他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马克思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观点,在这些理论和观点中,有五个是他特别强调的,它们被称为马克思五观。

本文将对这五个观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观1.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发展受到物质生产力的推动和物质生产关系的制约。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社会变革的动力和规律,主张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和社会现象。

1.2 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意义历史唯物主义观对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观,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找到改进社会制度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路径。

二、阶级斗争观2.1 阶级斗争的本质和形式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不同社会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社会资源和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阶级斗争的形式包括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等。

2.2 阶级斗争的发展和消灭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的发展呈现起伏波动的趋势,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阶级斗争形式和强度。

最终,随着社会主义的实现,阶级斗争将被消灭。

三、剩余价值观3.1 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实际工资的部分。

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3.2 剩余价值的分配和利用马克思强调,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

资本家占有大部分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资。

解决剩余价值分配不公的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之一。

四、唯物史观4.1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解释。

唯物史观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反映,是经济基础决定性的上层建筑。

4.2 唯物史观的意义和应用唯物史观对我们正确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__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__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__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__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各民族之伺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这“五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职能不仅仅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还包括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要不断推动国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使国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民族观在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团结,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和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历史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历史的发展。

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一)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点。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和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无论谈论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其他,马克思主义都有一个基本的着眼点——人。

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自然,“人是自由的自觉的”类存在物。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

突出“五观”教育是新世纪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展、深化、整合,也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和进一步贴近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更是党和国家加强民族工作和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客观需要。

要使学生能够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必须以坚实的思想、正确的理论来说服和充实他们,并使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了解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正确地认识和看清现实生活中的民族、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现象,自觉地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质 , 宗教的发生和发展 ,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 ,宗教的社会功能 , 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几方面构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

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1998年,基于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保证的认识,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在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宣传教育的指示。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的五观

马克思的五观

马克思的五观
马克思的五观分别是:
1.国家观:认为国家应该是一个代表人民利益、公正无私的机构。

2.民族观:马克思认为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3.历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文化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文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5.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摘要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发生和发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几方面构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

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1/ 1。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1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1切被安排的阶级受1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它包括3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1种历史现象,不是历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构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样,国家也必定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完全消灭而自行灭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

2.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1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1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托它的政治统治来保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协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气力的表现,1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3.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分,就在于它有逼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类权利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类权利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迫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迫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1种组织气力和物资气力,即特殊的社会权利。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1,民族是1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构成、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构成的1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里二中马克思主义“五观”
教育活动总结
我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活动,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党的十九大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直接负责,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阵地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和学生了解“五观”知识。

提高了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使“五观”知识真正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并有重点分阶段地完成了“五观”教育学习的各项内容。

一、领导重视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认识做好这项工作,从讲政治的高度把“五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维护稳定,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努力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学校立即成立了党政领导第一把手任组长的“五观”教育领导机构,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五观”有计划进行。

二、扎扎实实的“五观”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我校的“五观”教育工作,使全校师生对“五观”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各族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五观”观念,推动我校的“五观”教育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学校开展了以下教育活动。

(1)通过升旗仪式对全校广大师生进行“五观”教育。

(2)发挥广播、板报的阵地作用,学校广播站定期向全校师生宣传“五观”知识。

(3)通过每天下午的政治学习,有计划地对教职工进行“五观”教
育知识等的学习。

(4)为把“五观”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落实到实处,学校把这项工作的重点放到了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教育上,引导师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在全校组织了以“五观”知识为主题的班会课。

在“五观”教育工作中,学校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五观”教育学习和研讨活动,并结合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在学校内掀起了一个旨在树立“五观”教育学习高潮,并有重点分阶段地完成了“五观”教育学习的各项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验。

托里二中
2017年12月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