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三、感叹雨果胸怀
2.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 征中国的“胜利”歌功颂德,但雨果作为法国人, 面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 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 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请结合下面文 本来思考。
(1)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 属于人类的。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 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 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分析:这些句子中的“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胜 利者、文明”等词都是褒义词,都运用了反语修辞。
反语,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 本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 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眼花缭乱: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可名状: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气势盛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赃物: 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一、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简述信件概要
1.现在假设你是巴特勒上尉的副官,收到了 这封信后并进行朗读,请采用合适的措辞和口吻, 用一句话为巴特勒上尉概述信件内容。
示例:尊敬的巴特勒阁下,雨果先生在信中……
明确:雨果先生在信中对圆明园高度赞美,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 行径严厉谴责,对被掠夺的中国深表同情。
2.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言明写信缘由:巴特勒上尉征求远征 中国的意见。 第二部分(2—3):盛赞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 第三部分(4—9):谴责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嘲讽。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真相。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1. 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课文的学习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明确程度、论据的合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等。

人教版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人教版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态度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历史、珍视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雨果的观点,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点。

2.难点:深入分析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态度和观点,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图片和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活动:展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相关历史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o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和资料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你们对这段历史有什么了解?”o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就是一位法国作家雨果对这段历史的评论。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雨果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

”2.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和资料,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活动: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o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是什么?o雨果在信中表达了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什么态度和观点?2.学生活动:认真听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尝试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3.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

o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给巴特勒上尉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这场战争的谴责和对被掠夺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同情。

o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介绍了写信的缘由;第二部分是主体,详细阐述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看法;第三部分是结尾,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案例3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案例3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案例3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同学要有宽阔的胸怀和宏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好的内容,盼望对你们有所关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案例3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⑵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⑶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力量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行。

⑵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德育目标: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_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敬重,呈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喜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同学喜爱祖国,喜爱人民,喜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责备,理解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同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争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老师须引导同学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化理解句意。

【教具预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惋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名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维克多·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信件的文体特点和论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信件中对战争与文化遗产的深刻反思,激发学生对和平与文化保护的重视。

教学重点:信件的文体特点和语言风格。

信件中对圆明园事件的批判和对文化遗产的尊重。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果的道德立场和对文化遗产的情感。

激发学生通过写作表达个人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战争的看法。

教学准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圆明园事件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信件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讨论用的便签纸。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圆明园事件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关注。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维克多·雨果的生平和信件的创作背景,为理解信件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议论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信件分析:分析信件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信件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情感体验:学生阅读信件,记录自己对雨果立场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信件的主题思想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每组准备分享。

3. 角色扮演:学生尝试扮演雨果和巴特勒上尉,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探讨信件内容。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信件的写作手法,创作自己的短文,表达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战争的看法。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信件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见解。

第8课《就英法联军》教案

第8课《就英法联军》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概念。鸦片战争是19世纪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而发动的侵华战争。它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南京条约》的签订,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条约内容及其影响,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鸦片战争相关的问题,如战争背景、过程或影响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模拟英法联军和中国政府进行谈判,体验战争过程中的冲突与妥协。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作为引导者,适时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深入思考。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新课讲授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仍不够深入,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简化表述,或者采用更多实例来辅助讲解。其次,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效果不错,但时间安排上可能有些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国家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就英法联军教案

就英法联军教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中生字词;2.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情感目标: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振兴中华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1.教师:设计思路,制作幻灯片。

2.学生:(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理生字词;(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出示幻灯片):由讲故事导入。

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

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

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

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

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

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

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看看这两个强盗的暴行。

今天我们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看看伟大作家雨果发出的正义的质问。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出示幻灯片)。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3. 圆明园。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文化自信:了解中国近代受列强欺凌的历史,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

语言运用: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思维能力: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犯下了焚毁圆明园的罪行。

遗憾的是历史没有为我们,为中国人民,留下多少可以见证的文字。

但幸运的是,有一个难能可贵的例外。

在和北京远隔千山万水的根西岛,有个巨人站立起来,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握住文明和野蛮的标尺,大义凛然,对圆明园的被毁进行了义正词严的总结。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预习检测1.走进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著名浪漫主义文学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写作背景(1)圆明园焚毁事件: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抢劫和焚烧。

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

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3.相关介绍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掌握信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口头表达和辩论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多元性,培养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尊重。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信件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信件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

3. 信件内容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价值观和立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件的背景和意义。

2. 信件结构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信件的结构,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3. 信件内容解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并进行小组分享。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信件分析:评估学生在信件分析和论点阐述方面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表达。

五、教学资源1. 信件文本:提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历史背景资料:提供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资料,供学生参考。

3. 案例分析资料:提供相关历史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等奖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等奖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等奖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等奖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吧!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一、导入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悟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投影圆明园的图片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等奖内容预览: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初中二年级、两课时四、教学手段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五、教学方法激趣法六、教学步骤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

(2)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信件的内容。

(3)通过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和经过。

(2)通过分组讨论,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信件的背景和内容。

2. 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信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2. 对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2. 准备信件的文本,以便学生进行朗读和分析。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题目和写作练习的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信件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信件:(1)学生朗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基本内容。

(2)教师对信件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信件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总结,强调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组织学生对比研究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与八国联军侵华的异同,分析两次事件的背景、目的和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两次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些事件中的应对策略。

2. 参观考察:(1)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博物馆或展览,加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认识。

(2)鼓励学生实地考察相关历史遗址,增强历史现场的感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朱lù()晨xī()瞥()见箱箧()惊hài()2.写出反义词。

文明()干净()朴素()赞誉()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②眼花缭乱:③不可名状:④荡然无存:⑤富丽堂皇:⑥丰功伟绩: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二、阅读比较比较阅读(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此外,本次教学中,我也在尝试引导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他们意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历史,培养爱国情怀,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对部分难点内容的讲解不够细致,课堂互动环节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这些问题,以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收获满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书信的基本格式、表达技巧以及鲁迅先生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技巧,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解释:
-通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性质及其对中国的危害,强调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这场战争的反对态度。
-指导学生关注书信的格式,以课文为例,明确写信的各个部分,并通过练习加强记忆。
-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和效果,如课文中对英法联军的讽刺描写,增强了作者观点的表达力。
2.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培养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责任感;
3.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国内外历史事件,激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5.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掌握书信格式,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19世纪中期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事件。

强调英法联军的行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遗产的巨大影响。

1.2 目的说明解释本章节的目的,引导学生了解并思考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二章:信件阅读与分析2.1 信件展示向学生展示巴特勒上尉的信件,并让其阅读。

2.2 信件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信件中的内容,包括巴特勒上尉对远征中国的描述、感受和观点。

鼓励学生关注信件中的细节,如巴特勒上尉对中国人民的描述、对中国的文化遗迹的破坏等。

第三章:历史背景与事件联系3.1 英法联军的行动回顾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具体行动,包括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等事件。

强调这些行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2 中国的反抗与抵抗介绍中国在英法联军远征期间的反抗和抵抗行动,包括民间的抵抗和义和团运动等。

第四章:文化遗产的破坏与影响4.1 圆明园的毁灭详细介绍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英法联军的破坏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华文化的损失和影响。

4.2 其他文化遗产的损失探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期间对其他文化遗产的破坏,如对故宫、颐和园等的洗劫和破坏。

第五章:讨论与反思5.1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信件内容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观点。

5.2 反思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珍惜文化遗产,以及如何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第六章:历史视角下的英法联军远征中国6.1 英法联军的组成与目的详细介绍英法联军的组成,包括英国和法国的军事、政治和外交代表。

探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目的,包括打开中国市场、传播西方文化等。

6.2 军事行动的过程分析英法联军的军事行动,包括战斗、战略和战术等。

引导学生了解英法联军在远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征服城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3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

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

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

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

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

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

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圆明园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案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这是一封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信件,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信件格式和修辞手法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观点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的案例分析。课文展示了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规范地书写信件。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语言素养: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能力。
2.增强历史意识:使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历史事件对现实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培养跨文化素养: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信件格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为了巩固这些知识点,我计划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所学。
最后,我认为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有效的。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关注,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导致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前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历史背景的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文。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我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多地采用轮流发言和小组互动的方式,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讨论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课文精彩的语言;2、体味雨果的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1、体味雨果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

1、导入。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5、感受雨果精神。

6、小结。

7、布置作业。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2分钟)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顶峰之作,是万园之园。

但是却在1860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上。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悲剧。

而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的指挥官法国的巴特勒上校还希望通过远在巴黎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吹捧自己的战绩,便给雨果写了一封信,咱们今天一起拜读的便是雨果给他的回信。

2、检查预习。

(5分钟)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拼音表示的字:(珐)琅晨曦(xi) 箱(箧) 缀(zhui)满(瞥)见给(ji)予恍(huang)若朱鹭(lu)3、整体感知。

(10分钟)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在课本上划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以及批判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语句。

体会雨果的态度及思想。

[提问]雨果对巴特勒的要求是肯定还是否定?(否定)[提问]文中什么地方说明是否定的?(指称其为强盗等)[提问]雨果对圆明园又是怎么认识的?(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典范等)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20分钟)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一代文豪,文章中许多语句体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深厚底蕴。

1、“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圆明园。

”(比喻)2、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排比)3、“人们常说希腊有……而东方有圆明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雨果的信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雨果的信对当代有何启示?”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2.教学难点
-理解雨果的写作意图和深层含义,这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
-掌握文本分析的方法,如何从语言表达中提炼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够理性表达。
举例解释:
-针对雨果的写作意图,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理解雨果作为法国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强调了雨果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试图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来理解其深层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这些写作技巧的讲解,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这样学生才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同时,我也发现,对于难点部分,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深度,以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明确雨果写信的目的和立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致”、“远征”等,并理解其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分析雨果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讽刺、批评等,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提炼出雨果反对侵略、主张和平的观点。
4.体会雨果在信中对巴特勒上尉的讽刺和批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爱国主义情怀。
5.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旨,学会用事实论证观点的方法。
6.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认识现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案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案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案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和观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雨果的观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吗?它发生在哪个时期?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雨果的观点。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雨果在信中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雨果在信中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吗?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当时的英法联军,你们会怎么看待这次远征?四、写作训练1.让学生以“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为题,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吗?二、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了雨果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了解背景:通过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环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文明尊重?”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文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优化语言表达: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使之具备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4.增强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分析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5.塑造价值观:通过讨论文章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意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这封信的基本背景和雨果的观点。这封信是雨果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强烈谴责,表达了他对文明尊重、反对侵略的立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封信中的一个具体例子:“文明只能是自由的精神创造出来的,而自由则必须在法律的范围之内。”这句话展示了雨果如何在实际中表达尊重文明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背景:重点讲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明白文章创作的时代环境。
-分析作者观点:强调雨果对英法联军侵略行为的批判立场,以及文章中表达的反侵略、爱国、尊重文明等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2.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3.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德育目标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结合ppt课件灯片1-9完成自读步骤一至三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二、结合灯片7、8完成自读步骤一:走近作者、时代背景,了解相关常识
维克多·雨果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军官家庭。

他在中学时代就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

他的文学活动是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开始的。

1827年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了长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艺宣言。

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1885年5月22日,法国伟大的民族诗人、著名小说家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

100多年来,法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直缅怀这位伟大的法国文化先驱者。

他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小说杰作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三、结合灯片9完成自读步骤二:结合注释、练习册等扫清字词障碍
缀满绸缎珐琅瞥见晨曦箱箧制裁
四、结合灯片10完成自读步骤三:走近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
1、针对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巴特勒上尉的态度如何?他为什么要去问雨果?
2、作为一位法国作家,雨果的态度如何?
主要观点:赞美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3、你认为雨果是个怎样的人?
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
结,胸怀博大。

五、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结合相关视听材料进入视听课堂,并结合灯片11-13拓展延伸给雨果回信教学过程:
一、总括上堂内容,导入本堂要完成的两个自学步骤
二、完成自读步骤四:走进视听课堂
三、结合灯片11-13完成自读步骤五:拓展延伸,回信给作者,说感动感想
读了这封信,你是否为雨果先生义正辞严的态度和精神所感动?给他回封信吧,把你的感动感想说出来。

要求:格式正确,观点鲜明,内容丰富,不少于500字
给维克多·雨果先生的一封信(教师下水习作)
先生:
您一定还好吧!像您这样的人,亡灵是一定能上天堂的,阎王小鬼们也会敬重您的,我想。

不是么,就凭您当年写给巴特勒上尉的那封信,谁还会怀疑您的人品?我,一个中学生,就是因为那封信才对您顶礼膜拜的。

您真是太了不起太伟大了!您是我们中国人真真正正的,永永远远的朋友!
您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站在坚持人道主义和珍惜世界文化遗产的立场,对巴特勒上尉说的那篇痛快酣畅、慷慨淋漓的话,时至今日依然令每一个中国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您的话是历史的公论,是正义的呼声,是真理的阐释!感谢您,先生!感谢您对圆明园给予那么崇高的评价;感谢您对侵略者无情的痛斥和鞭挞;感谢您对一个弱国所给予的深深的同情。

先生,我们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更不会忘记您对中国给予的厚望。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民族正进行着伟大的复兴。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牢记着“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至理名言,开拓进取,奋勇拼搏,把建设好自己的祖国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正以一个东方强国的姿态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那些曾经流失在外,包括被英法两个强盗掠去的国宝,正一件件地回归我们祖国的怀抱。

我们高兴,我们自豪,您也一定会欣慰吧。

先生,那场劫难已历一百五十多年。

在去年的忌日里,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中国人把您高大的形像塑雕在了圆明园,您那篇义正词严,掷地铿锵的文字也镌刻在园里了,每一个中国人会记住沉痛的国耻,更会记住您这位敢于仗义执言的英雄,敢于为世界和平大声疾呼的勇士!您的字字句句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作为新中国的青少年,我将更加坚定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好自己的祖国,为将来能创造出更多的像圆明园一样的世界奇迹而不懈努力。

为全人类的科学文化事业而不懈努力,为世界的和平温馨而不懈努力。

您就瞑目安息吧!
此祝
含笑九泉!
一个中国中学生
2011年9月2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