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7157227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6.png)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不断地从一个形式变成另一个形式,并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水循环、氮循环、二氧化碳循环和其他元素的循环。
水循环是指大量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它由降雨、补充海湾和冰川;通过上升的蒸发进入大气;最后再通过降雨回到海湾或者冰川而形成一个闭合的回旋体来实施。
二氧化碳循环是由生物体呼出和吸入产生CO2, 土壤中CO2, 海洋中CO2, 地球表面上CO2 之间相互作用耗散耗尽所形成的一个闭合性能量传递体。
有机物(如有机废弃物)也会通过多步反应将原材料分解成少量多样化的分子(如N2O, CO2, CH4 等)并释出能量;然后将原材料再度回到生态体中去。
Nitrogen Cycle 是由天然植物对大气中N2 进行光合作用耗散耗尽所形成的一个闭合性能
量传递体. 大部分N 都存储在大气中; 其次是存储土壤; 最少都存储海湾. N 通常以NH3 或NO3 离子方式存。
开展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遥感动态评估的思路与建议
![开展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遥感动态评估的思路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1e05ab7ef46527d3240ce0f0.png)
全 球 变 暖 是 目 前 全 球 变 化 研 究 中 一 个 热 点 问 题 ,温 室 气 体 被 人 们 认 为 是 造 成 全 球 升 温 的 主 要 原
因 , 循 环 不 仅 是 I CC、HDP 和 I 碳 P I GBP 中 GC E 等 一 T 系 列 国 际 组 织 和 核 心 项 目 的 研 究 内 容 ,并 且 已 成 为
一
二 、 究 我 国 陆 地 碳 汇 动 态 刻 不 容 缓 研
在计算 C 02: 衡 时 , 人 们 注 意 到 存 在 一 个 未 知 乎 的 陆 上 碳 汇 ,研 究 认 为 在 北 半 球 中 纬 度 应 该 存 在 一 个 1~ 3 g P C/a的 陆 地 碳 汇 ,但 是 基 于 不 同 方 法 估 算 的 北 半 球 陆 地 生 态 系 统 碳 汇 的 空 间 分 布 与 幅 度 相 差 很 大 。 耕 地 和 牧 场 的 碳 沉 降 一 直 是 科 学 家 、政 府 最 感 兴 趣 的 对 象 。 美 国 科 学 家 研 究 认 为 ,1 9世 纪 晚
则 是 影 响 碳 储 量 变 化 的 主 要 自然 因 素 。
联 合 国 气 候 变 化 框 架 协 议 、京 都 会 议 的 一 个 重 要 话 题 。 在 自 然 界 ,各 种 温 窄 气 体 的 交 换 主 要 发 生 在 大 气 、海 洋 与 陆 地 生 态 系 统 之 间 , 因 此 陆 地 生 态 系 统 的碳 氮 循 环 一 直 是 人 们 的 研 究 焦 点 。
期 和 2 0世 纪 早 期 大 气 C 02浓 度 的 增 加 可 以 归 结 于 土 地 利 用 的 变 化 ,特 别 是 耕 地 措 施 和 将 森 林 改 为 农 田 , 美 国大 平 原 和 西 部 地 区 过 去 7 如 0多 年 的 农 业 生 产 已经 造 成 5 0% 以 上 的 土 壤 有 机 碳 分 解 释 放 回 到 大 气 。 干 旱 地 区 农 场 由 于 很 强 的 机 械 翻 耕 ,导 致 过 去 长 期 积 累 形成 的 土 壤 有 机 碳 ( OC) 大 量 氧 化 分 S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4467dc2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3.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圈中,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过程。
这些物质包括水、氧气、二氧化碳、氮、磷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相互流动和转化,起到维持生命平衡和促进各种生物活动的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三个方面来探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水循环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地表水和湿地等环节。
首先,水蒸发是水从地表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
蒸发主要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水体的蒸发来实现。
水蒸气在大气中上升,形成云层。
其次,降水是水从大气中以形式变为液态的过程。
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雪、露、霜等降落到地表。
同时,地下水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水源之一。
降水通过渗透和下渗进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地下水通过泉眼、河流等方式重新回到地表。
湿地作为自然的水过滤器,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具有调节降水和净化水质的功能。
二、碳循环碳循环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一,对维持生物圈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碳循环的起点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其次,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氧气与有机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此外,植物和动物的生死过程中也参与了碳循环。
植物的死亡会将有机物释放到土壤中,进而以土壤有机质的形式长期储存。
而动物的尸体也会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最后,碳循环的结果是将二氧化碳在大气和生物圈之间持续地转化和交换,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三、氮循环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元素循环过程,它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氮的固氮是氮循环的起点。
固氮指的是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氨或硝酸盐等无机形式的氮。
其次,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氮养分来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
动物则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的有机物来获取氮养分。
同时,氮的歧化是氮循环的重要环节。
氮循环的五个详细过程
![氮循环的五个详细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5817e0b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b.png)
氮循环的五个详细过程
,有中文标点
氮循环是一套完整、持续的过程,它是植物、动物和许多微生物正常生长生存的重要物质供应系统。
本文以氮循环的五个详细过程为标题,分别为氮化作用、固氮作用、氨解作用、气态还原作用和硝化作用,着重介绍氮循环的机理特点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氮化作用是氮循环的起始部分,它可以将大气中的氮固定形成可以被植物利用的氮化合物。
从雷射熔融式激光谱学上可以发现,界面作用可以使h2o、co2和n2的氮化物质在土壤中的活性氮的总量翻倍以上,这类氮化作用可以来源于植物根部细菌和黏液。
固氮作用是氮循环的主要部分,它指土壤微生物转化氮化合物,将这些氮化合物固定在土壤中,植物经过吸收可以直接利用,这一作用可以增强氮资源在植物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大量研究已证实植物根系微生物体系及植物同化分泌物对固氮作用有较大的贡献。
氨解作用是氮循环中比较复杂的一部分,它指土壤中微生物将氨盐还原成氨原料,由此有利于植物吸收氮肥。
当植物群落减少或死亡时,可能会发生大量氨解作用,由此释放氮肥,有助于其他植物生长。
气态还原作用作用类似于固氮作用,它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将可以氧化的氮分子还原成氮化物,从而让植物不断地吸收可以利用的氮资源。
植物的根系和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气态还原作用有较大的贡献。
硝化作用是氮循环的最后一步,它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将氨解后的氮分子氧化成一种可挥发的氮态还原产物,从而使氮分子的归还大气层,而这种可挥发物是完成氮循环全过程所必需的。
总而言之,氮循环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个过程,天然植被和活动生态系统都要依赖它来维持有机物的循环,而氮循环还可以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抑制由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全球变暖。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氮循环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氮循环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f4f812b3804d2b160a4ec0b8.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氮循环1.氮循环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因此,它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
虽然大气中氮的含量非常丰富〔78%〕,然而氮是一种惰性气体,植物不能直接利用。
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将游离的氮结合成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因此,大气中的氮被固定后,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
固氮的途径有三种:〔1〕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活动等高能固氮,其结果是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
据估计,通过这种方式固定的氮大约为8.9 kg/(hm2•a〕;〔2〕工业固氮,这种固氮形式的能力已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工业固氮能力为3×107 t,到20世纪末,可达1×108 t;〔3〕生物固氮〔最重要的途径〕,大约为100~200 kg/(hm2•a〕,大约占地球固氮的90%。
能够进行固氮的生物主要是固氮菌,在潮湿的热带雨林中生长在树叶和附着在植物体上的藻类和细菌也能固定相当数量的氮,其中一部分固定的氮为植物本身利用。
氮在环境中的循环可用图5-9表示。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状态的氮,主要是硝酸盐,用做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这样,环境中的氮进入了生态系统。
植物中的氮一部分为植食动物所取食,合成动物蛋白质。
在动物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含氮的排泄物〔尿素、尿酸〕,再经过细菌的作用,分解释放出氮。
动植物死亡后经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形成硝酸盐。
硝酸盐可再为植物所利用,继续参与循环,也可被反硝化细菌作用,形成氮气,返回大气中。
因此,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过程主要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氨化作用:氨化细菌和真菌将有机氮〔氨基酸和核酸〕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溶水即成为NH+4,可被植物直接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还有一部分硝酸盐变为腐殖质的成分,或被雨水冲洗掉,然后流到湖泊和河流,最后到达海洋,为水生植物所利用。
氮循环与固氮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氮循环与固氮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2cfe2b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2.png)
氮循环与固氮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体内。
氮的循环过程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重要的一环,而氮循环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挥着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固氮则是补充和维持氮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
本文将探讨氮循环和固氮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氮循环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氮循环包括氮的固定、氮的矿化、氮的吸收和再生等过程。
首先,氮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和利用的形式,主要包括生物固氮和非生物固氮两种方式。
接着,氮矿化是指土壤中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的过程,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氮,这是氮循环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植物在死亡和腐烂过程中释放出有机氮,再次回归到土壤中,进行再生。
2. 氮循环促进植物生长氮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元素之一,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适量的氮肥可以促进草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增加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合成,进而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光能利用效率。
因此,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3. 氮循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氮循环不仅影响植物生长,还能够改善土壤质量。
通过氮的矿化过程,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有助于提高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和可利用性。
此外,氮的固定和释放过程也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
4. 氮循环与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氮循环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具有重要影响。
过量的氮输入会导致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从而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
另一方面,缺乏氮肥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维持良好的氮循环是维护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固氮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 固氮的基本过程固氮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够直接利用的形式。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固氮主要由一些特殊的植物和细菌来完成。
氮循环的主要过程
![氮循环的主要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624a6b6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2.png)
氮循环(Nitrogen Cycle)是描述自然界中氮单质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过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转化过程.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如大气中的氮经微生物等作用而进入土壤,为动植物所利用,最终又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返回大气中,如此反覆循环,以至无穷.空气中含有大约78%的氮气,占有绝大部分的氮元素.氮是许多生物过程的基本元素;它存在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是构成诸如DNA等的核酸的四种基本元素之一.在植物中,大量的氮素被用于制造可进行光合作用供植物生长的叶绿素分子.加工,或者固定,是将气态的游离态氮转变为可被有机体吸收的化合态氮的必经过程.一部分氮素由闪电所固定,同时绝大部分的氮素被非共生或共生的固氮细菌所固定.这些细菌拥有可促进氮气和氢化和成为氨的固氮酶,生成的氨再被这种细菌通过一系列的转化以形成自身组织的一部分.某一些固氮细菌,例如根瘤菌,寄生在豆科植物(例如豌豆或蚕豆)的根瘤中.这些细菌和植物建立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为植物生产氨以换取糖类.因此可通过栽种豆科植物使氮素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还有一些其它的植物可供建立这种共生关系.其它植物利用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硝酸根离子或铵离子以获取氮素.动物体内的所有氮素则均由在食物链中进食植物所获得.氨氨来源于腐生生物对死亡动植物器官的分解,被用作制造铵离子(NH4+).在富含氧气的土壤中,这些离子将会首先被亚硝化细菌转化为亚硝酸根离子(NO2-),然后被消化细菌转化为硝酸根离子(NO3-).铵的两步转化过程被叫做氨化作用.铵对于鱼类来说有剧毒,因此必须对废水处理植物排放到水中的铵的浓度进行严密的监控.为避免鱼类死亡的损失,应在排放前对水中的铵进行硝化处理,在陆地上为硝化细菌通风提供氧气进行硝化作用成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解决办法.铵离子很容易被固定在土壤尤其是腐殖质和粘土中.而硝酸根离子和亚硝酸根离子则因它们自身的负电性而更不容易被固定在正离子的交换点(主要是腐殖质)多于负离子的土壤中.在雨后或灌溉后,流失(可溶性离子譬如硝酸根和亚硝酸根的移动)到地下水的情况经常会发生.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的提高关系到饮用水的安全,因为水中过量的硝酸根离子会影响婴幼儿血液中的氧浓度并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或蓝婴综合征(Blue-baby Syndrome).如果地下水流向溪川,富硝酸盐的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水体的富营养作用,使得蓝藻菌和其它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生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虽然不像铵一样对鱼类有毒,硝酸盐可通过富营养作用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氮素已经导致了一些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从2006年起,在英国和美国使用氮肥将受到更严厉的限制,磷肥的使用也将受到了同样的限制.这些措施被普遍认为是为了治理恢复被富营养化的水体而采取的.在无氧(低氧)条件下,厌氧细菌的“反硝化作用”将会发生.最终将硝酸中氮的成分还原成氮气归还到大气中去.氮气(N2)的转化有三种将游离态的N2(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的方法:生物固定–一些共生细菌(主要与豆科植物共生)和一些非共生细菌能进行固氮作用并以有机氮的形式吸收.工业固氮–在哈伯-博施法中,N2与氢气被化合生成氨(NH3)肥.化石燃料燃烧–主要由交通工具的引擎和热电站以NOx的形式产生.另外,闪电亦可使N2和O2化合形成NO,是大气化学的一个重要过程,但对陆地和水域的氮含量影响不大.由于豆科植物(特别是大豆、紫苜蓿和苜蓿)的广泛栽种、使用哈伯-博施法生产化学肥料以及交通工具和热电站释放的含氮污染成分,人类使得每年进入生物利用形态的氮素提高了不止一倍.这所导致的富营养作用已经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破坏.。
简述陆地生态系统氮的循环过程
![简述陆地生态系统氮的循环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4aea8ba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79.png)
《简述陆地生态系统氮的循环过程》
氮循环是指陆地生态系统中氮的转化和迁移过程,包括氮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固定、分解、合成及排出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
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1)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氮,其中有机氮约占95%,无机氮仅占5%左右;
(2)微生物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还原为氨,但是只有少部分被植物所利用;
(3)动物的肠道细菌可以把氨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些都不是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而且也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氮循环是生命过程中重要的化学过程之一,它使生物圈保持着良好的生态平衡状态。
如果没有氮循环,就不能维持生物圈中碳、氢、氧、氮四者间的正常比例关系,各种生物就难以生存。
氮循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据估计,地球上每年有50亿吨N2转变为NOx 排入大气,同时有20亿吨N2被还原为NH3返回到地表。
因此,在生物圈中氮的损失率达30~50%,其中40%以上的氮被生物固定或释放到大气中去了。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f5068ad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16.png)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上生物和地球化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过程。
它包括了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各种循环过程。
这些循环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地球系统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意义。
一、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最重要的循环过程之一。
它涉及了水在地球大气圈、水域和陆地之间的循环和转化。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和冰雪融化等过程。
通过水循环,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重新分配,维持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条件。
二、碳循环碳循环是地球上生物体内碳元素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释放氧气。
而动物则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此外,碳循环还涉及到有机物的分解和石化等过程。
碳循环在维持地球大气中的气候稳定和调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氮循环氮循环是指地球上氮元素在大气、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转化过程。
氮气通过闪电和大气氮固定细菌的作用转化为氨或亚硝酸盐等化合物,再通过植物吸收和动物食物链的传递进入生物体内。
细菌还可以将有机废物中的氮转化为氨和硝酸盐。
氮循环对维持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磷循环磷循环是磷元素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磷主要以矿物形式存在于地壳中,在岩石的风化过程中逐渐释放出来,进入水体和土壤。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转化为有机磷,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
磷循环在维持植物的生长和调节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们通过协调地物质的转化和分配,维持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条件,调节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并在气候变化、营养循环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确保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能够持续存在。
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性,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氮循环与环境氮污染治理的研究
![氮循环与环境氮污染治理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766d83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2.png)
氮循环与环境氮污染治理的研究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参与了生态系统的许多关键过程。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氮的循环被打破,导致了环境氮污染的严重问题。
因此,研究氮循环和环境氮污染治理变得至关重要。
一、氮的循环氮的循环涉及到多个过程,包括氮气固定、氨化、硝化、反硝化和氮沉积等。
首先,氮气固定是氮循环的起始过程,通过大气中的闪电放电或者生物固定作用将氮气转化为可利用的氨。
然后,氨化过程中,厌氧微生物将氨转化为有机氮。
接着,硝化是指氨氧化细菌将有机氮和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这一步骤是氮转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反硝化过程是指反硝酸盐还原成氮气的过程,从而回归到大气中。
最后,氮沉积是指氮化合物沉积到土壤或水体中,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环境氮污染的成因环境氮污染主要是由于过量的氮源输入导致的,这些氮源包括农业排放、工业废弃物排放和生物质燃烧等。
首先,农业是氮源输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农民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氮肥的过量施用问题。
其次,工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氮化合物,如硝酸盐和氨等,如果排放不当会导致环境中氮浓度的过高。
此外,生物质燃烧也会释放出大量含氮物质,如氨气、氮氧化物等,加剧了氮污染的问题。
三、环境氮污染的影响环境氮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
首先,氮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即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的情况。
此外,氮污染还会造成土壤酸化、氮沉积和酸雨的形成,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氮污染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如饮用受氮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四、环境氮污染治理的研究针对环境氮污染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治理策略。
首先,减少农业氮源输入是治理环境氮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农民可以通过科学施肥、轮作休耕和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等方法,有效减少氮肥的过量使用。
其次,加强工业废弃物处理和排放管控也是重要的环境治理手段。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名词解释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2b79ef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2.png)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名词解释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的物质循环过程。
这些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硫循环等。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循环进行解释。
1.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等过程。
水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机制,也对气候形成和生物生存起着关键作用。
2. 碳循环,碳循环是指地球上碳元素在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矿物化等过程。
碳循环是维持地球上碳平衡的重要机制,也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3. 氮循环,氮循环是指地球上氮元素在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
它包括氮固定、氮硝化、氮反硝化、氮脱氮等过程。
氮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氮平衡的重要机制,也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4. 磷循环,磷循环是指地球上磷元素在岩石、土壤、水体和生物体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
它包括磷岩石的风化、土壤中磷的吸附和解吸、植物和动物的磷吸收和排泄等过程。
磷循环是维持地球上磷平衡的重要机制,也是生物体合成DNA、RNA和ATP等生命分子的重要来源。
5. 硫循环,硫循环是指地球上硫元素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
它包括硫的氧化、还原、硫酸盐的沉积和生物体的硫代谢等过程。
硫循环是维持地球上硫平衡的重要机制,也对气候、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物质循环的综合表现。
这些循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对于了解地球的自然过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微生物学中的氮循环过程
![环境微生物学中的氮循环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5a184b9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68.png)
环境微生物学中的氮循环过程氮循环是环境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过程。
它可以促进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转化和利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调节着环境中的氮含量。
本文将介绍氮循环的各个环节以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氮的来源和类型氮在大气中占据了78%,但它却不易被生物利用。
因此,在环境中,氮的主要来源为土壤中的有机氮和无机氮,以及在水中溶解的氨态氮和硝酸盐。
氮分为氨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氮气和有机氮等多种形式,它们的转化过程就构成了氮循环。
氮的输入和输出生态系统中的氮输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大气中的氮化合物通过氮沉降进入土壤,另一种是污染源中的氮化合物进入水体中。
而氮的输出主要是氨气通过挥发进入大气中,以及氮氧化物和氮酸盐通过河流等方式从生态系统中排出。
氮固定和氮矿化氮固定是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氨,从而成为生态系统中可利用的氮的过程。
氮固定既可以在非生物条件下发生,也可以在生物条件下发生。
比如,闪电、合成氨工厂等非生物条件下的氮固定,以及植物和一些细菌中的生物氮固定。
其中,植物中的生物氮固定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过程,它是将大气氮转化为生态系统中有机氮的主要途径。
氮矿化是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的过程。
有机氮可以来源于动植物尸体、粪便、枯萎植物等,也可以来源于土壤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化合物。
而有机氮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后,可以转化为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等无机氮。
氨化和亚硝化氨化是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它是由产氨细菌完成的。
当有机氮矿化为氨之后,就会有产氨细菌将其进行氧化,产生亚硝酸盐。
产氨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和水中,它们是利用氢离子和电子向氧化的氨添加氧的氧化细菌。
因此,在环境微生物学中,它们也被称为氧化氨细菌。
亚硝化是指氨一氧化为亚硝酸盐的过程。
它是由氨氧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共同完成的。
其中氨氧化细菌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而亚硝化细菌则进一步形成了硝酸盐。
亚硝化细菌主要分为硝化细菌1和硝化细菌2。
硝化硝化是氨氧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生成硝酸盐的过程。
氮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析
![氮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d6892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13.png)
氮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析氮循环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且复杂的循环之一。
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生物体的生长繁殖,还与土壤肥力、水质和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氮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首先,氮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生长的关键过程之一。
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成分,是所有生物体必需的营养元素。
在氮循环中,通过氮的固定、氮的氧化和还原等一系列过程,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和微生物能够利用的形式。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硝酸盐和铵盐形式的氮,利用氮合成蛋白质和其他生物体所需的有机物质。
而微生物则通过分解和腐解作用将有机物质降解为无机氮,进而循环回到土壤和水体中。
通过氮循环的正常进行,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得到了所需的氮营养,保证了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其次,氮循环在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中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氨和硝酸盐是植物的主要氮源,而有机质的分解和微生物活动是氮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
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机物质中的蛋白质和尿素等含氮物质被分解为无机氮物质,确保了土壤中氮素的供应。
同时,微生物在氮的固定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特定的细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硝酸盐或铵盐,进而被植物吸收利用。
这一过程被称为生物固氮,不仅为土壤提供了氮素,还能够减少对化学合成氮肥的依赖,减少生态环境对氮污染的敏感性。
此外,氮循环还与水质和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
氮是水体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过量的氮污染会导致水质下降,引发水华和富营养化。
氮的过量输入会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异常增殖,消耗水体中的溶氧,导致水体富氧环境变质,造成大面积的水体死亡。
氮的排放也与气候变化有关。
化学工业和农业活动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氮的过量利用和排放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合理管理和利用氮资源,控制氮的排放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与氮循环的作用及关系研究
![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与氮循环的作用及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fac185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b.png)
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与氮循环的作用及关系研究碳和氮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们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生态系统中,碳和氮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碳循环是指碳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储存方式。
它包括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中的碳固定、碳储存和碳释放。
碳的来源主要是生物体的呼吸和光合作用,而碳的固定则是通过光合作用和海洋中的生物作用。
碳的释放则是由于生物体的呼吸和有机物的降解所产生的。
碳循环的作用在于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在地球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可以对地球的气温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则可以通过吸收和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缓解温室效应的问题。
另外,碳在生态系统中还具有调节水分循环、维持土壤肥力和提高植物抗逆性等方面的作用。
氮循环是指氮在生态系统中流动和转化的过程。
它包括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水体生态系统中的氮吸收、固定、转化和释放等环节。
氮的来源主要是生物体的氨气呼吸和大气中的固氮作用。
氮的固定则是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和植物根系生产的根瘤菌来完成的。
氮的转化则是指将不同形态的氮化合物相互转换,例如将氨转化为硝酸盐。
氮的释放则是由于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体的排泄所产生的。
氮循环的作用在于维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生态系统中,氮是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之一,它是蛋白质、核酸和其他重要生物分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另外,氮还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提高作物的产量。
在水体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还可以影响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生态环境。
碳循环和氮循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碳循环和氮循环都是通过生物体的参与实现的。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而植物根部的微生物则可以进行氮的固定和转化。
其次,在生态系统中,碳和氮互相影响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转化来进行相互调节。
为了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稳定,碳和氮之间的转化和配合是必要的。
科学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自然界的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cc16ffa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d.png)
科学自然界的循环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循环过程,这些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循环不仅保持了生物种群的稳定,还使得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了复杂而精确的平衡。
本文将围绕着碳循环、水循环和氮循环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深入了解科学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一、碳循环碳循环是地球上最关键的化学循环之一,其通过地球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交换来实现。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然后释放出氧气。
这些有机物被依次传递到食物链中,最终被动物消化吸收。
随着动物的呼吸和分解,有机物中的碳逐渐释放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
此外,死亡的植物和动物通过腐败,也释放出二氧化碳。
这样,碳就完成了从大气到生物再到大气的循环。
二、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循环之一。
在水循环中,水以不同的形式在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
太阳能引起水的蒸发,将水从地面和海洋表面升华为水蒸气进入大气中。
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并形成水滴,最终形成云。
云中的水滴会凝结为雨、雪或冰,并降落到地球表面。
一部分雨水被植物吸收,并通过植物的蒸腾释放到大气中。
另一部分雨水通过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回归到海洋,从而完成水循环。
三、氮循环氮循环是生物体内蛋白质合成的重要过程。
大气中的氮气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被转化为有机化合物。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氨和硝酸盐等形式的氮,将其转化为植物所需的有机氮。
当动物摄取植物时,有机氮被传递到食物链中。
在动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氮被释放为尿素并排泄出体外,经过分解和硝化,氮又转化为氨和硝酸盐。
氨和硝酸盐可以再次被植物吸收,从而形成氮循环。
综上所述,碳循环、水循环和氮循环是科学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循环过程。
这些循环既维持了生物种群的平衡,又保护了环境的健康。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循环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来保护和维护这些循环的稳定性,以确保我们能够持续享受到自然界的恩惠。
大自然的循环过程认识水循环氮循环等自然循环
![大自然的循环过程认识水循环氮循环等自然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c185788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2.png)
大自然的循环过程认识水循环氮循环等自然循环大自然的循环过程:认识水循环、氮循环等自然循环大自然是一个充满了奇迹和无限智慧的地方,其中自然循环是一个无比重要和精彩的过程。
水循环和氮循环作为其中的两个重要循环过程,不仅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自然界的奥秘。
一、水循环:大自然中的水之旅水是人类生命和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则是在地球上各个不同环境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相互转换并流动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环节。
首先,蒸发是水循环的起点。
太阳能的作用下,地表水蒸发成为水蒸气,升腾到大气中。
其次,凝结是水循环的关键环节。
在大气中,水蒸气冷却并接触到凝结核,在气温、湿度等条件影响下,水蒸气凝结成为小水滴或冰晶体,形成云雾。
之后,降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增大,形成雨滴或雪花,通过重力作用下落到地表。
最后,地表径流是水循环的结果之一。
降水通过渗透、蓄积和径流等方式进入地下水和水体,同时也充实了河流湖泊等水体。
二、氮循环:生命之源的传递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核酸等重要有机物的关键元素,而氮循环则是大自然中氮元素的转化和各环境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首先,氮固定是氮循环的重要过程。
氮气通过闪电活动或者通过某些特殊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可利用的化学形式。
这些微生物如雷蒙德氏菌等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气。
其次,氮硝化是氮循环的关键环节。
硝化细菌能够将氨气氧化为硝酸盐,而亚硝化细菌则能够将硝酸盐进一步还原为亚硝酸盐。
之后,氮固定和氨化互为循环。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氨气或硝酸盐来合成氨基酸等有机氮物质,进而转化为蛋白质。
而动物通过摄入植物或其他动物的蛋白质来获取有机氮物质,将其消化吸收为氨气等无机形式。
最后,腐败和尿液是氮循环的结果之一。
生物死亡、排泄或者其他氮化合物的分解,能够产生氨气和硝酸盐等无机氮形式,从而重新进入氮循环过程。
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71f9ee41852458fb770b5639.png)
反硝化作用
• 反硝化作用需要三个条件: 低氧、高硝酸盐浓度和可以用的有机碳 NO3- 还原的序列为: NO3- ==> NO2- ==>NO==>N2O ==>N2
最后三个产物,会以气体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土壤反硝化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
• •
火灾也会造成大量气态氮的丧失 氮素气体在大气中的角色 NH3 => NH4+ 与空气中的酸(硫酸)发生反
硝化作用的控制因素
要的直接因素。 肥料输入和铵沉降是铵输入到许多生态系统的 额外来源。 2、氧是控制硝化作用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大 多数硝化细菌需要有氧才能氧化NH4+ 。
由上图可知: 1、 NH4+ 的可利用性是决定硝化作用速率最重
• 不同生态系统间矿化作用中氧化成硝酸盐 部分的比例变化很大。
森林对阻止土壤中氮等营养物质流失的作用
无植被期,营 养物质大量流失。 随着植被逐渐 恢复,营养物质的流 失也得到了逐步缓解, 并最终基本达到初始 水平。
• 硝酸盐进入地下水,被还原会形成亚硝酸 盐,人和动物饮用后,会减弱体内血红蛋 白运输氧的能力,导致贫血。 • 大量的硝酸盐进入河流,会增加河流的生 产力和碎屑累积,同时分解作用又导致氧 气浓度下降,会大量杀死鱼虾。
氮素矿化作用:微生物裂解DON,同时释放NH4+ 到土壤的过程。
也称氮素铵化作用,铵是直接产物。 硝化作用:从铵到硝酸盐的转化过程。
反硝化作用:从硝酸盐到铵的转化过程。
陆地氮循环简化示意图
溶解有机氮的产生和归宿
• 从不溶解的有机氮到溶解的有机氮(DON)的转化是 氮素矿化作用最初的一步,也通常是限速步骤。 因为所有的有机氮在它能被微生物吸收和矿化前 ,首先必须变成溶解态的。所以就生态系统的氮 通量而言,通过DON的氮通量应该是很大的。 • 产生机理前面DON定义时有介绍。 尿素经尿素酶作用生成氨气和二氧化碳。 • 归宿: 1、被微生物吸收利用 2、微生物矿化作用(DON => NH4+ ) 3、吸附到土壤交换复合体 4、淋溶进入地下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铵化作用过程
• 通过微生物的铵是净吸收(净固持作用) 还是净释放(净矿化作用)取决于碳的状 态。 • 当微生物生长是碳限制时,微生物主要利 用DON中的碳,同时释放铵,即发生净矿化 作用。 • 当微生物生长是氮限制时,微生物则主要 利用DON中的氮,就没有了铵的释放,即发 生净固持作用。
氨化作用的控制因素
硝酸盐的归宿
• • • • 1、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 2、与土壤中阴离子交换点位发生交换 3、反硝化作用 4、通过淋溶丧失
氮的时空变异性
• 在精细尺度上的生态控制会导致氮循环的 巨大时间和空间变异性。 • 氮素矿化作用的季节性一般与植物氮吸收 的季节性不一致。 植物处于休眠季,土壤中的微生物能继 续矿化氮,为植物活动准备有效氮。
硝化作用的控制因素
要的直接因素。 肥料输入和铵沉降是铵输入到许多生态系统的 额外来源。 2、氧是控制硝化作用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大 多数硝化细菌需要有氧才能氧化NH4+ 。
由上图可知: 1、 NH4+ 的可利用性是决定硝化作用速率最重
• 不同生态系统间矿化作用中氧化成硝酸盐 部分的比例变化很大。
微生物生物量的
C :N
• 微生物生物量的C:N约为10:1. •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底物中约40%的碳转化为 微生物的生物量,并通过呼吸作用将另外60%的 碳以CO2的形式返回大气。 • 在这种40%生长效率的情况下,微生物需要的C:N 约为25:1。 • 25:1常被认为临界C:N。高于这个值,为氮限制, 没有净氮释放;低于这个值,则为碳限制。 • 实际上,微生物生长过程中, C:N总是变化的—— 细菌为5~10,真菌为8~15。
应,中和空气酸度。 NOX可作为CO+O2=>O3的催化剂,而O3是产 生对流层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成分。 N20活性较低,在大气中具有150年的“寿 命”,同时也是温室气体,对红外线的吸收, 是CO2的200倍。
氮以溶液形式的丧失(淋溶)
• 大多数生态系统中,以溶液形式丧失的氮 主要是硝酸盐和溶解有机氮。 • 硝酸盐淋溶的上升是氮饱和的特征之一。
铵的归宿
• 1、被植物或微生物吸收 • 2、吸附到土壤矿物和带负电的有机体表面 • 3、固定到某些铝-硅酸盐黏土或络合到稳定 土壤有机质中(很难利用) • 4、挥发出氨气 • 5、硝化作用
硝酸盐的产生和归宿
• 硝酸盐的产生: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
含亚硝基类(铵 亚硝酸盐) 自养型 含硝基类(亚硝酸盐 硝酸盐) 硝 化 细 菌 异养型 —— 从有机质中获得能量进行硝化作用 使用硝化作用产 生的能量固定 CO2,从而获得 碳
• 氮的侵蚀丧失——氮素丧失的自然 途径
• 在那些不稳定的边坡和暴露于大风中的区 域尤为明显。
谢
谢
铵的产生和归宿
• 总矿化作用:通过矿化作用释放的氮总量。 • 净矿化作用:在特定时间内,无机氮进入土壤溶 液的净积累。 土壤溶液是土壤中水分及所含溶质的总称, 是土壤的液相部分,主要包括无机离子、有机离 子和聚合离子以及他们的盐类。 • 铵的产生:矿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 微生物通过矿化作用将DON中的氮变为NH4+ ,微 生物维持自身生长需要消耗氮,所以关于微生物 对NH4+ 的吸收和释放存在着一定同时释放NH4+ 到土壤的过程。
也称氮素铵化作用,铵是直接产物。 硝化作用:从铵到硝酸盐的转化过程。
反硝化作用:从硝酸盐到铵的转化过程。
陆地氮循环简化示意图
溶解有机氮的产生和归宿
• 从不溶解的有机氮到溶解的有机氮(DON)的转化是 氮素矿化作用最初的一步,也通常是限速步骤。 因为所有的有机氮在它能被微生物吸收和矿化前 ,首先必须变成溶解态的。所以就生态系统的氮 通量而言,通过DON的氮通量应该是很大的。 • 产生机理前面DON定义时有介绍。 尿素经尿素酶作用生成氨气和二氧化碳。 • 归宿: 1、被微生物吸收利用 2、微生物矿化作用(DON => NH4+ ) 3、吸附到土壤交换复合体 4、淋溶进入地下水
反硝化作用
• 反硝化作用需要三个条件: 低氧、高硝酸盐浓度和可以用的有机碳 NO3- 还原的序列为: NO3- ==> NO2- ==>NO==>N2O ==>N2
最后三个产物,会以气体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土壤反硝化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
• •
火灾也会造成大量气态氮的丧失 氮素气体在大气中的角色 NH3 => NH4+ 与空气中的酸(硫酸)发生反
森林对阻止土壤中氮等营养物质流失的作用
无植被期,营 养物质大量流失。 随着植被逐渐 恢复,营养物质的流 失也得到了逐步缓解, 并最终基本达到初始 水平。
• 硝酸盐进入地下水,被还原会形成亚硝酸 盐,人和动物饮用后,会减弱体内血红蛋 白运输氧的能力,导致贫血。 • 大量的硝酸盐进入河流,会增加河流的生 产力和碎屑累积,同时分解作用又导致氧 气浓度下降,会大量杀死鱼虾。
氮损失的途径
• 以气体形式丧失 • 以溶液形式丧失 • 侵蚀丧失
氮以气体形式的丧失
• 主要途径:氮挥发、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 氨气能从土壤和叶片中散发。 农田使用的铵肥和尿素一般会有20%~30% 的氮以氨气形式丧失。
• 硝化作用中,会产生NO和N2O等副产品,他 们占得比率为10%~20%。
氮的系统内循环
• • • • 矿化作用概况 溶解有机氮的产生和归宿 铵的产生和归宿 硝酸盐的产生和归宿
矿化作用概况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大部分(>99%)土壤氮来源于植 物、动物和微生物死的有机体。
溶解有机氮(DON):微生物分解死的有机物时,在胞外酶的作用下释放出来 的氮。 死有机体中的大部分氮分配在复杂聚合体(如蛋白质、核酸)中的,但是 他们太大而不能穿过微生物膜,因此微生物必须分泌胞外酶(蛋白酶等)去裂 解聚合体变成小的水溶性的亚单位(如氨基酸和核酸)才能被微生物细胞吸收。 固持作用:无机氮(NH4+ 或NO3-)被微生物吸收和化学固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