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合集下载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1 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

大学生们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多学习掌握传统技能,比如空竹、风筝、汉服等;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目前大多只限于知识分子们所喜爱,大学生们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引更多的各阶层人士及外国友人,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四、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才能更为百姓所接受。

大学生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将中药、印染等传统与医学制剂、电子印刷相结合,从而获得文化继承与经济创收的双赢。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2 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

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

见《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不待外求。

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以下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一、理念引导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2.建立“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育资源建设1.建立传统文化导航网站和平台,提供学习资料和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

2.提供传统文化书籍、音像资料等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材。

三、专题课程设置1.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包括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绘画等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在其他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语文、历史、美术等,增加课程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活动组织1.举办传统文化艺术展览、表演、比赛等活动,展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成果。

2.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间艺术制作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五、名师资源引进1.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等进行学术讲座和艺术指导,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学习。

2.组织教师培训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

六、科研支持1.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研究,组织科研课题和项目,推动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与传承。

2.支持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科研竞赛,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社会资源整合1.建立与文化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等的合作关系,共享传统文化资源和交流合作机会。

2.邀请传统文化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传统文化的实践和经验。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案,学校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心,从而促进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

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

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大学生怎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3、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4、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得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然后才能传承它。

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传统文化。

并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

一些国粹越了解越喜欢,越热爱!大学生怎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形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

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

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比如,面向基层、面向大众,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等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1)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拥有文化底蕴,并积极投身实践中,进行宣传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培养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各种文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和冲击。

因此,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而学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构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学校应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构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融合性、实践性、启发性等。

其中,融合性体现在传统文化应当和现代文化相互交融,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

实践性体现在传统文化应当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教育。

启发性体现在传统文化应当通过激发和启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具体操作中,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中华文化、书法、绘画、音乐等相关选修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学校应当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将课堂重点放在古文阅读、古诗词欣赏和文学常识等方面,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在历史课中,通过讲解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名人故事,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在地理课中,可以将中国特有的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等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在美术课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国画、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推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例如,学校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中华文化模块,让学生在学习科技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让学生更加便捷地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置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了解中华文化,提高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了解程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并分析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提出了建立融合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路。

还提出了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及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举措。

结论部分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并强调了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启示,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积极影响、教育模式、教育活动、发展、价值、重要性。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困扰等。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大隐患,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

针对这一现状,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传统文化的融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我认同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融合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开展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对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背景和动机。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研究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高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途径,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一、加强相关课程设置在高校教育中,课程设置是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设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知识内容融入到课程中。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传统节日习俗体验等课外实践,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知。

通过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推动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不仅限于专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也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学相融合。

可以将传统文学、历史、哲学等内容融入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中,通过专题讲座、示范性案例、实地考察等形式,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和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种融合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通过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使传统文化的内涵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三、建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高校可以建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专业的研究平台和资源支持。

通过开展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活动,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接触与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促进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

如何在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在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在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逐渐边缘化。

如何在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让新一代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课程设置1. 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为了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相关课程,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历史、中国传统绘画等。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涵。

2.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科目在现有科目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其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讨论;在音乐课上,可以选取中国传统音乐进行演奏和欣赏;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对历史的影响。

第二节: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传统文化注重智慧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体验。

2. 实践教学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国传统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节:教师角色1. 教师示范与引导作为教育者,教师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教学实践,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

同时,教师要具备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多元评价传统文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教师应该在评价学生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学校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科技和西方文化所淹没。

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这些讲座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者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进行,让学生们从专业的角度了解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博物馆。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厚重感。

学生们可以参观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古迹,如故宫、长城等,了解这些古代建筑的背后故事和文化内涵。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专门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等。

通过这些参观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绘画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传统音乐,了解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学习传统舞蹈,感受古代舞蹈的优美和独特韵味。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让他们了解中国画的技法和意境。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学生们可以学习制作传统节日的食物,参与传统节日的游戏和庆祝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氛围。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表演,如京剧、杂技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最后,学校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评选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推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国际化进程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逐渐式微。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对塑造个体的思想品格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大学生中,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导致一些人在道德修养上出现偏差和缺失,甚至出现一些不良现象。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他们的道德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在未来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1.2 研究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推广,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提供有益启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字数:251】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提出可行的措施和建议,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伟大任务,要完成这一伟大任务,需要综合考虑传承什么,为什么传承,怎样传承,在传承中应注意什么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样的文化,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我们知道,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部分甄别出来进行传承。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一样,它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

前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后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

这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时,要对传统文化的这两个层面进行区分,搞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载体,不至于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就仅仅想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戏曲,恢复传统节日等等,而忽视了我们传统的自然观、天人观、伦理价值观等等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反之亦然。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之体,更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魂。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首先明确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发掘、阐发,使它们进入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化为我们精神的血脉,指导我们的实践生活;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整理、保护,使它们得以延续和传承,使当下的人们拥有进入传统的现实渠道和方式。

第二,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应考虑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说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仅仅是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还是为了解决当今中国甚至人类世界中存在的问题而传承传统文化?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固然必要,但传承优秀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参与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为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世界的问题提供启示,而不是让它进入历史博物馆供人瞻仰,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拥有这些东西。

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营造浓郁氛围,让经典育人“润物细无声”高尚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塑造,具有无声的熏陶和感染的教育功能。

学校要努力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1、环境文化我们将“明礼、勤奋、活泼、进取”八个大字镌刻于外墙,点染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旨,并开辟传统经典文化专栏,涉及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名胜古迹、教育智慧八个方面的内容,营造出浓厚的传统经典文化氛围。

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2、班级文化学校将圣贤的智慧、经典的名著、璀璨的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学习园地中,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让我们在为孩子的才智竖起大拇指的同时,真切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3、精神文化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做融汇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和“博纳、儒雅、蓄志、创新”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也更加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二、躬身教育实践,让经典育人“潜移默化”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小、记忆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与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对话,学习先哲的风范,习得圣贤的智慧,就会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存入心中,奠定自己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播下希望的种子。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让传统文化走进教师的心田。

学校注重引领教师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引路人。

开展教师“读书富脑工程”,传统文化书籍是必读书目。

寒暑假要求教师至少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并写出心得,开学后组织交流;筛选了自先秦至明清的100多篇优秀的古文,每学期组织一次测试,成绩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定期开展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赏析活动。

在读书、交流、测试、赏析中,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扎下根。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情感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学作为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教育环境、思想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各类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

同时,学校应该建立起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将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设置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平台。

二、加强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核心内容。

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思想的引导。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等,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设置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渠道。

学校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

可以通过设置选修课程、文化艺术展示等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教育中。

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提供学生展示才艺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四、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有效途径。

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题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社会调研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并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爱国情感的培养不能与创新教育相割裂,应该在创新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实现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实现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实现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包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历史文化传承、美学思想等。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保护传承的重要价值,更应该在当代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并提出实现途径。

首先,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标准。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道德理念,并将其应用于个人行为和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对祖国及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此外,传统文化还能够启发学生的美学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如诗词、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从小就接触美,感受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途径如下:第一,加强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

加强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前,在教育课程中,我们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各个学科中,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同时,学校也可以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课程,通过专题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推广传统文化的活动和展示。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和展览,如传统音乐、舞蹈、书法等的比赛和演出,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等,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第三,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环节,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进校园,积极推
广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师生更加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活动内容
1. 传统文化展览:在学校操场或者室内展览厅展览中国传统文
化相关内容,包括书画、书法、古代文学作品、民族音乐、传统戏
剧艺术等。

2. 传统文化体验:在展览区域设置传统文化体验区,包括中国结、剪纸、泥塑、民族服装试穿等互动体验活动,为师生提供零距
离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3. 传统文化讲座:邀请专业人士或者知名学者举办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让师生深入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激发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

活动流程
1. 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2. 策划展览和体验区。

3. 邀请专业人士或者知名学者举办讲座。

4. 宣传活动,吸引师生参与。

5. 活动执行。

(展览、体验、讲座)
活动预算
本次活动预计需要资金10万元,主要包括场地租赁、物资采购、人员费用等各方面开支。

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将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让师生更加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也将使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推广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也将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提高师生的文化修养和爱国热情。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逐渐被忽视。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承载着灿烂的历史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非常必要。

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或者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公共课等。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中国古代文学、音乐、绘画、戏曲、礼仪等方面,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展示其魅力与精髓。

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讲座、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相关知识和经验,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开发传统文化教育APP等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观看传统音乐、戏曲演出的视频、阅读相关经典文献的电子版等。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传统文化艺术社团或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可以设立传统文化艺术社团,如古琴社、书法社、民乐团等,给予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学生更多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演出、比赛等活动,增加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的曝光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并了解传统文化。

可以邀请一些知名艺术家或者传统文化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示范等,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一些具有传统文化代表性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之美。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项目研究和创新实践,如编写古籍整理的目录、设计制作传统文化艺术品等。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需要学校、学生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途径研究

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途径研究

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途径研究【摘要】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探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意义。

研究发现,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素养。

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建议,包括加强课程设置、拓展教育资源等。

传统文化教育对艺术类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艺术类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因素分析、途径探讨、意义、建议、重要性、发展方向、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当下流行的文化,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珍贵性。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其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在当下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更显珍贵。

艺术类大学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他们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新者,在未来将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

本文将就当前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开展途径、意义以及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重要性显得格外突出。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因为理工科的学生更注重理性思维和科学知识,对于传统文化常常理解较少,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参与度。

在理工科大学生中普及传统文化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可以通过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的形式来吸引理工科大学生的兴趣。

比如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文艺演出、讲座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理工科大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生活的影响和意义,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者设置传统文化必修课程。

通过学校制定强制性的课程体系,让所有理工科大学生必修传统文化课程,让他们能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

可以设置选修课程,给学生们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深入学习和研究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领域。

可以建立传统文化俱乐部或者兴趣小组,让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来学习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经费和场地支持,让学生自主组织相关的活动,如传统乐器演奏、书法绘画、传统舞蹈等,既能弘扬传统文化,又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交需求。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与方法。

通过互联网平台、手机应用等方式,开发和推广一些富有创意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提供直观、简洁、易懂的学习材料和互动式学习方式,以吸引理工科大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度。

理工科大学生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应当多样化、有趣化,同时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

通过宣传推广、设置课程、组织活动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等方法,既能够增加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触,又能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和正面影响。

这样不仅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出更全面发展、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优秀理工科大学生。

高校如何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如何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另外 , 形式单 一 , 照本宣科 。高校传统文化 教育的载体一 般 为课 堂或讲 座 , 课外活动较少 , 使传统文化无法走 出书本 、 走 出课
堂。 3 方 法探 讨 3 . 1 统 一思 想
高校相较 于学生人文 素质培养 , 更看重 就业率 、 升学率等 指 标 。教学计划 对专 业课 安排较多 , 没有 多余学 时开设语文 等通识 教育课 。即便 开设 也不重视 , 授课教师对传统文 化的理解 不够深 入 。学生第二 课堂教育以公 益创 业 、 就业指导 、 升学讲座等为主 ,
开放 的逐步深化 , 外 国文化逐渐渗 透到我 国 , 与传统 文化形成 巨 大 反差 , 社会陷入推陈 出新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的矛盾 中。为实
现富强 、 民主 、 文明、 和谐 国家 的建设 目标 , 形成 自由、 平等 、 公正 、 法治社会 , 倡导爱 国、 敬业、 诚信 、 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 , 优 秀的传 统文化是化解诸 多矛盾 的 良药。近年来 , 虽然 国家先后有一 系列
2 - 3 高 校 原 因
政策 出台, 电视媒体如《 百家讲 坛》 系列节 目 都唤起 了人们对传 统 文化 的重 视 , 但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仍不尽如人 意。
1 . 2 学生特点 《 华夏时报》 对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 结 果 显示 : 对传 统文化 了解的大学 生有 6 0 %, 能完整背 出古 诗词或 正 确 回答 出作者 的大 学生有 4 5 %, 认为传 统文 化有 用的大 学生 有 2 0 %, 对传统 文化感 兴趣 的大学生 占总数 的 3 0 %; 而有 9 7 %的同 学认 为学习英语 是绝对有用 的 。在对传 统节 日的重 视程度调查 中, 7 5 %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诸如 中秋 、 端午等节 日重要 , 但 是也认 为圣诞 、 情 人等西方 节 日同等重要性 。而且 , 正处 于青春逆反期 的学 生对于西方 所谓 民主 、 自由的浪漫主义 文化情有独 钟 , 从 而 对“ 传 统” 二字 产生抵触 , 认为传统文化等 同于封建迷 信。 1 . 3 教学特点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情怀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情怀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德、审美和智慧。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与情怀。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传统文化与爱国意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传承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其中一项核心价值观。

爱国意识是指对自己的祖国有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并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贡献力量。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民族发展史,从而培养出真挚的爱国情怀。

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情怀。

首先,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了解并传承它有助于加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其次,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再次,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弘扬这些道德观念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品德和道德情操。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情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推广和弘扬传统文化。

1.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大学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哲学、中国传统美学等专门的课程,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2. 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传统文化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和价值,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3. 利用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互联网时代为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线上课程等方式,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

4. 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研究:学校可以设立传统文化研究社团或课题组,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鼓励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四、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案例近年来,我国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探索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探索
中 国科 技 经济新 闻数 据库 教 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 “ 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探索
杨 琴 6 1 0 0 6 5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四川 成都
摘 要 : 中国传 统文 化在 现代 社 会发 展 中的缺 失 已经成 为一 个普 遍 性 问题 , 大学生 作 为 时代 发展 的新 鲜 力量肩 负着 承接 历 史 、创 造 未来 的责任 , 优 秀 民族 文化 是社 会发展 的必须 品 , 有 助 于 大学 生的全 面健 康 的成 长 , 但 是现 代 大 学生 的传 统 文化教 育程 度 却令 人担 忧 , 因此应该从教育内容、教育 实践等方面不断加 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
党 的十 七 大 报告 指 出 : “ 弘扬 中华文 化 ,建 设 中 华 民族 共
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 要取其精华, 去 其 糟粕 ,使之 保 持 民族 性 ,体 现 时 代性 。” 中 国传 统文 化就
是 强 调人 际 和谐 、社会 和 谐 u 。在 现 代社 会 的 发展 中互联 网科
2 . 在大学校园中普遍推广中圜传统文化教育
每个 大 学 校 园都 应 该具 备 自己的校 园文化 ,不 同的 校 园文 化 内涵 会 对 学生 身 心 品德 方面 产 生 不 同的 影 响 ,可 以将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相 关 内容 与校 园文化 进 行 结合 ,将 其 渗透 到 大 学生 的 学习、 生 活 的各个 领 域 , 为传 统文 化 的传播 塑造 一个 强大 的载 体 ,
进 行 中 国传 统 教育 时 应该 注 重诚 信 方面 的教 导 。对 于 传 统文 化 的现代 发 展 不足 的 问题 ,学校 应 该努 力 汲 取优 秀文 化 中 的有 益 成分, 增加相关方面的课程, 为学生推荐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 , 逐 渐 转变 学 生 的观 念 ,认 识 到学 习 中 国传 统文 化 的重 要 性和 必 要 性 ,这 是进 行大 学生 教 育的首 要条 件 。 除 了 诚 信 观 念 的重 要 性 之 外 还 需 要 增 强 大 学 生 的 感 恩 意 识 ,越 来 越 多 的实 例让 我 们认 识 到 现代 的 青年 人 没有 一 个清 醒 的感 恩 的认 识 ,不 尊 重老 人 、不 善 待父 母 的现 象 时 有发 生 ,这 就 是 缺 乏感 恩 意识 的表现 ,感 恩一 直是 中华 民族 的传 统 美 德 , 自古就 有 “ 滴水 之恩 当涌 泉相 报 ” 的 说法 , 还有 “ 羊羔跪 乳 ”“ 乌 鸦 反 哺 ” 的成语 ,动物 尚且 如此 知 恩 图报 ,作 为 现代 的大学 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沈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郑州450015) 摘要:当前,在民族文化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是:开设通识课程,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师文化素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

在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

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开来,致使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国学知识严重匮乏。

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

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

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

为此,我国高校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使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现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做如下阐述:
一、在大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二、多方位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
对学科课程,尤其是对文科课程,我们在讲授其专业知
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开掘其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譬如在讲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基于课程本身浓厚的人文特质,可以充分挖掘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资源,从哲学、政治、历史、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进行多维度的意义建构,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

其他文史哲课程亦如此。

对自然科学课程则可以通过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等方法,强化专业的历史教育,如法制史、财政史、金融史、经济史、建筑史、物理史、化学史、数学史等,使学生对中国科技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有所了解。

三、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现在,尽管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关于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课,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对它们的评价却是“效果平平”。

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授课方式的古板和陈旧则是屡屡受人诟病。

然而,同样是传统文化的传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却十分受人欢迎。

“于丹现象”、“易中天现象”为我们更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首先,要注重对传统经典中的现代因子进行挖掘,从“现代视角”,在新时期语境下,进行阐释和调整,做到古为今用。

其次,在注重对历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设计与把握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兴趣需要,不能居高临下,故作高深,过于强调学术性,要采取“平民立场”和普及的态度,从学术研究的高阁中走出来,运用深入
浅出的方法,甚至可以“用非学术的语言,来讲学术性的内容”,努力实现从“曲高和寡”向“和之者众”的转化,从而激发起大学生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四、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

由于历史
的原因,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

目前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容乐观,难以很好地承担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因此,必须从培训教师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派出学习、资助课题、与文化单位交流研讨等形式,建设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学历高水平的专家型的大学教师队伍,并造就一批国学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

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
在传统文化教材建设方面,近年来,教育部虽然已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有的已作为大学传统文化教材进入课堂,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这些教材暴露出一些“大而空”的缺陷,泛泛而谈的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今后我们非常有必要集中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加强对现有教材的分析研究,选择那些能够体现现代意义的传统经典,尝试“以实为主,以问题带经典作品原文,以作品印证问题”的方法,尽快编写出高水平、规范化、深受师生喜爱的大学教材,并不断加
工修改和提高质量,逐步将全国的传统文化课教材建设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六、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二十九条规定,要“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并不断地创新形式和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采用耳濡目染的方式,在校园中营造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是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播放古曲、古乐,张贴古代先贤的语录,通过各种文化社团组织古诗词朗诵、古诗词写作活动,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开设讲座和论坛,传习传统技艺等,还可在传统节日组织各种民俗活动,紧紧围绕节日主题,体现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挖掘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内涵。

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中,学生会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七、有效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
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我们还可以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公园、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教育渠道,使这些过去被忽视的教育资源进入高等教育的主流渠道,使其成为大学生丰富多彩、直观生动的校外课堂,促进学生们的文化认同与认识深化。

在运用上述途径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时,还应注意
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视基础文科的同时,还要转变观念,不能用狭隘的功利主义的观点看待基础文科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用先进文化观念进行教育,落脚点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

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单纯追求课程化和知识化,因为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和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提升文化品位,丰厚文化底蕴,锻铸自己的文化品格。

第二,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不能只讲文化的继承,也应该重视文化的批判和创新。

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

我们还要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绵延不绝、长盛不衰、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因,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是培养一个人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旨在通过多种渠道,给大学生搭建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平台,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民族精神,淳化风气,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和谐发展,帮助他们修养身心并达到较高的人格境界,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Z].2006-09.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3]冯友兰.论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7.
[4]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何静,何怀仁.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
[6]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责任编辑:许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