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生物学知识
诗经中提到的生物
小雅.鱼藻之什白华1、白华菅兮,白茅束兮菅:禾本科菅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芦芒,于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灌丛、草地或林缘向阳处。
白茅:又名茅针、茅根、茅草、茹根、兰根、地筋,禾本科、白茅属多年生草本。
2、丑恶秃鹙在鱼梁,高洁白鹤在树林。
一对鸳鸯在鱼梁,嘴插翅下睡得香秃鹙:青苍色,长颈赤目,头与颈无毛,似鹤,又称秃鹫。
鹤: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顶鹤,体长130-140厘米。
绵蛮1、绵蛮黄鸟,止于丘阿。
黄鸟:别名金雀、芦花黄雀、主要属于雀形目、金翅科、金翅属世界性分布。
体型甚小(11.5厘米)的雀鸟。
苕之华1、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苕: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羽状复叶,花紫色,可作绿肥;古书上指凌霄花。
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羊亚科,是人类的家畜之一瓠叶1、瓠叶翩舞瓠瓜香,采来做菜又煮汤。
野兔肉儿鲜又嫩,烤它煨它味道美。
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夏天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食。
兔:兔是哺乳类兔形目兔科下属所有的属的总称。
俗称兔子。
生物学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兔形目。
何草不黄1、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虎:俗称老虎,是哺乳纲猫科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是亚洲的特有种类,原产地主要是东北亚和东南亚。
狐: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动物。
属于一般所说的狐狸,又叫红狐、赤狐和草狐。
大雅.文王之什棫朴1、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棫:白桵,一种小树,丛生,茎上有刺,果实紫红色。
朴:落叶乔木,叶椭圆形,上部边缘有锯齿,花细小,色淡黄,果实球形,黑色,味甜可食。
皇矣1、作之屏之,其菑其翳。
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启之辟之,其柽其椐。
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帝迁明德,串夷载路。
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柽(chēng):木名,俗名西河柳。
椐(jū):木名,俗名灵寿木。
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
柘(zhè):木名,俗名黄桑。
《诗经》中的植物科普
《诗经》中的植物科普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植物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诗经》中提到的植物及其相关的科普知识:
1. 荇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子小巧而呈现心形,多生长在池塘或水流缓慢的河流中。
2. 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芄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萝藦,开白色或粉色的花,果实呈纺锤形。
3. 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葭即芦苇,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生长在沼泽、湖泊等水域,可用于造纸、编织等。
4.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木瓜是一种蔷薇科植物,果实可食用,也可用于制药。
5. 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黍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去壳后即为黄米,可煮粥或制作糕点。
6. 芄芄:“芄芄黍苗,阴雨膏之。
”芄芄指的是茂盛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黍苗茁壮成长的景象。
《诗经·小雅》动物词汇研究及其语义分析
文 都做 出了记 录 。通过 管窥 《 小雅 》 中动物 词 ,希望 能够
探 知西 周 末 期 至春 秋 初 期 的 语 言 面貌 和 社 会 环 境 。 《 小 雅 》 动物 词 汇 概述
一
此 文 取 后 者 观 点 ,将 “ 虺 蜴 ”作 为 短 语 ,将 “ 蜴 ”单 独作为一个 单音动物词 。原因是在 原文 《 正 月 》 中 , 作 者 怨 刺 周 幽 王 、 忧 国 忧 民 、 自伤 孤 立 无 援 , 指 责 小 人 与 权 贵 祸害人பைடு நூலகம்间,是以应理解 为借 “ 虺 蜴 ” 两 种 毒 物 比 喻 为 非 作
黑 ( 1 ) 、投 ( 1 ) 、猱 ( 1 )、狐 ( 2 )、豕 ( 1 ) 、 群 羊 虫 。 二 者 合 起 来 , 《 说 文 》解 作细 腰蜂 。 “ 草 虫 ” 中,
( 1 )。
2. 鱼 类 1 0 个 :鱼 ( 1 3 )、鳞 ( 1 ) 、鲨 ( 1 ) 、 鲂 ( 3 ) 、鳢 ( 1 ) 、舷 ( 1 ) 、鲤 ( 2 )、 鳢 ( 1 )、 鲔 ( 1 )、
3.禽鸟类 l 8 个 :雕 ( 2 )、脊令 ( 2 )、鸟 ( 8 )、 “ 扈鹿 ”即母 鹿 ,毛传 : “ 鹿 牝 日唐 。 ”与之 情 况类 似 鸿雁 ( 3 )、隼 ( 3 )、鹤 ( 3 ) 、翠 ( 1 )、乌 ( 2 ) 、 鸣 的 是 “ 蛘羊”。 “ 群 羊 ”指母 羊 ,毛 传 : “ 群 羊 , 牝 羊 鸠 ( 1 ) 、桑 邑 ( 3 )、 鬻 ( 1 )、雉 ( i )、鹑 ( 1 ) 、 鸢 也 。 ” “ 黄 鸟 ”即 黄 雀 。 “ 骆 马 ” 指身 白、 尾 黑 的马 。
个 词 还 是 短 语 ,有 两 种 看 法 。一 是 认 为 “ 虺蜴 ”是~物 , 孔疏 引陆玑云: “ 虺 蜴 一 名 蝾 螈 , 水 蜴 也 ,或 谓 之 蛇 医 , 以生物 学标 准为 界限 ,并包括 古人想象 中的动物 。对于 同 如蜥蜴 ,青绿色 ,大 如指 。”一说 “ 虺蜴 ”分 别为两物 , 义 词 ,如 “ 骆 ”和 “ 骆 马 ”,本 文在统计 时把此类 词看作 “ 虺 ”是蛇类 , “ 蜴 ”亦作 “ 蜥 ” , 今 名 蝎 子 , 二 者 都 是 两 个词 ,即只要在 《 小 雅 》 中 能 够 独 立 运 用 的 动 物 词 , 本 有毒 的动 物 。
《诗经》里走出来的昆虫---蜉蝣的说明顺序
一、概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其中描写了大量自然景物和生物的诗篇。
其中有一种昆虫,它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就是蜉蝣。
蜉蝣生活在水边,外形灰褐色,有着独特的飞行方式,被古人誉为“蜉蝣在上,君子在下”,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蜉蝣的生物学特征、生态习性、文化象征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蜉蝣的分类和特征蜉蝣是一类昆虫,属于鸠蝗目蜉蝣科。
其种类繁多,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水边环境。
蜉蝣的外形小巧玲珑,身体呈灰褐色,翅膀薄而透明,显得十分柔弱。
蜉蝣的触角非常发达,头部呈三角形,具有一对复眼和一对复叶。
蜉蝣的前翅膜状,后翅较宽,具有不规则的网状纹饰,整体给人一种精致而脆弱的感觉。
三、蜉蝣的生活习性蜉蝣的生活习性与其外观一样娇小而特殊。
它们喜欢栖息在水边的植物茎上,或者在水面上飘荡。
蜉蝣的幼虫生活在水中,通过滤食红藻等植物细胞来获取养分。
其天敌主要有鱼类、水鸟等,使得蜉蝣成虫的寿命非常短暂。
而蜉蝣成虫以滞空和布雷两种方式交配,繁殖力强,种裙较为密集。
四、蜉蝣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蜉蝣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诗经》中多次提及蜉蝣的形象,把它作为君子的比喻。
蜉蝣在上,君子在下,是古人对蜉蝣生活环境的赞誉,也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象征。
在《庄子》中也有关于蜉蝣的寓言。
蜉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体现了古人对于智慧和修养的追求。
五、蜉蝣与生态环境蜉蝣虽然在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但是由于其生活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其种裙数量也受到了影响。
水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蜉蝣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影响,种裙数量逐渐减少。
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蜉蝣有可能面临灭绝的危险,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六、结语蜉蝣是我国古代诗词中频繁出现的昆虫,在文学、文化、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了解蜉蝣的特征和习性,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生物,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象征和意蕴。
微专题--2023高中生物古诗词谚语中生物学中的知识
微专题--高中生物古诗词谚语中生物学中的知识姓名:班级: 20230424 1.(2021·高考广东卷)“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
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2.(2021·高考山东卷改编)《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会使部分个体饿死,且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B.“竭泽而渔”使鱼虾数量远低于K/2,导致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禁止开发利用自然资源D.要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2023广东省一模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昭示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下列关于该古诗的分析,错误..的是( )A.草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B.草的茂盛与枯谢更替,是次生演替的过程C.草被火烧过后,留下的灰烬为无机盐D.草将风带来的CO2转化为淀粉,淀粉属于二糖4.(20230届佛山二模6)晋代《南方草木状》记载:“蚁在其中,并窠而卖………南方柑树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讲的是广东一带以草席包着黄猄蚁的蚁窠出售,以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是世界上“以虫治虫”的最早记载。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黄猄蚁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丰富度等B.黄猄蚁与柑橘害虫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或种间竞争C.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比喷洒农药等化学防治方法见效更快D.黄猄蚁的引入降低了柑橘害虫的环境容纳量5.(20230届湛江二模2)我国数千年农耕史从未间断,智慧的劳动人民总结出许多农作经验,口口相传。
《诗经》中的动物意象
《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诗经》是我国的文学作品之祖,是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305片篇诗歌。
一、《诗经》中的马马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被蓄养,作为六畜之一,执行着狩猎、农耕、役使的职责,《易经》中认为:乾为马,坤为牛。
用天来形容马,可见马在周朝以农为主的时代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马在《诗经》中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仅带马的诗歌就有五十篇,纵观这五十篇诗文中的马,它们主要用以军事、狩猎、迎亲嫁娶、招贤纳士、祭祀、杂役等用途,而马在周文化中体现的意义,体现在《诗经》里,也同样具有着表达先民的某种情感的功能,马在《诗经》中,有两种较为典型的意象:英雄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展示、对贤者的渴望。
《诗经》中的《{风载驰》便是一片典型的表现诗人英雄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
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姓名可考得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的女儿,后嫁给许国国君许穆公。
这首是描写的是当时卫国变更迭起,正要面临一场亡国之灾,而已嫁入许国的许穆夫人,想要返回国家救国,可是却受到当时拘于礼法的许国大夫的阻挠和非议,而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描写的。
全诗分为四章,描写了许穆夫人驱马疾行,突破礼教,最终回到国家的故事。
诗中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如何快马加鞭回国,为国谋略的艰难过程。
虽言马,但更喻人,尤其诗中最后一章:“我行其野,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却更是体现了许穆夫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英雄主义情怀。
而诗《小雅白驹》则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贤人渴望的典型诗歌。
它是诗经中唯一一首以马起兴的诗,诗中主要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皎皎白驹”,一个是“所谓伊人”,前面描写的是“白驹”与“伊人”在一起的快乐场景,然而,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最终要面对分离,诗中最后写道:“无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毛传》中写道“宣王之末,不能用贤,贤者有乘白驹而去者”。
名著阅读之认识《诗经》中的鸟
关雎《诗三百》第一篇名之为“关雎”,关雎是一种水鸟,可惜我没有看到过。
关雎,雎鸠鸟,又叫王雎诗经》的开篇之作《国风·周南》之《关雎》。
诗中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传说是如鸳鸯般的鸟儿,总是两两出现,很是恩爱。
原来,这雎鸠是我国特产的珍稀鸟类,因头顶冠羽,所以像极王冠,有王者风范,又被称为王雎。
经过学者考证,应该是如今的凤头鹏鹛。
螽斯出自《周南·螽斯》,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蝈蝈儿,有的地方叫蛐蛐儿,《聊斋志异》中叫促织,我们本地管他叫蚂蚱。
朱子解释其“一生九十九子”,所以引申为子孙繁多。
桃,桃花麒麟出自《麟之趾》,传说中的一种瑞兽。
鹊《国风·召南》首篇《鹊巢》,里面说“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原诗本意是说夫妻新婚,鹊代指新郎,筑好新房,鸠为新娘,来此居住。
这里鹊诗文意思应该为喜鹊,而鸠应指鸠,也就是布谷鸟。
这里作为个人我只是有一个疑问,在自然界中,真要发生鸠占鹊巢的事情时,一般情况下,强势的一方才能获得胜利。
实际上布谷鸟体型是要比喜鹊小了一个级别的。
所以,真发生被占巢事件的应该是另一种鹊了。
而由于喜鹊一向有喜庆吉祥的象征意义,那么诗人应该就直接用喜鹊代之了。
鸠而诗中提到鸠,当然也是因为鸠本身的象征意义所在。
《国风·曹风》之《鸠》就说“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传说鸠有七个孩子,母鸟总是在喂食时早晨就从第一子喂到第七子,晚上就会从第七子喂到第一子,始终如一。
这里面的意义就是鸠多子多福,而且对待每个孩子都是非常公平,这样代指新娘将来也能够多子多福。
虽然传说未必可信,但是鸠就是如今的布谷鸟却是毋庸置疑的。
《国风·邶风》之《雄雉》中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我之怀矣,自诒伊阻!”这首诗本身是思念丈夫的内容,那么以雄雉起兴自然也就以雄雉比作丈夫的涵义在里面了。
而这雄雉,其实就是雄性野鸡,羽毛鲜艳,比之雌性野鸡,它的特征可谓非常鲜明。
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看似随意地用某种鸟类起兴,实际上早已有了较为深刻的意义蕴含在里面。
《诗经》中的植物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中描写的植物种类众多,据统计:“《诗经》共记载植物 143 种,内含草类 85 种、木类58 种。
”
《诗大序》云:“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自然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目之而有色,闻之而有声,人心因感触声色而抒情、而达意。
在《诗经》中,那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不是一群不起眼的简单生物,他们有思想,有着主人公的抒情寄托,承载着他们的感情,寄托着他们的情思。
草木本无心,花草皆有情。
《诗经》中的每一个植物意象,都值得我们去细细研磨、品味。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
欢迎你和我一起,轻敲《诗经》门扉,感受植物意象之美,走进“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芙蓉花的美丽故事;感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艳,体会“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以及“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的乐趣。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与古诗文相关联的知识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引用古诗文知识分析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中多处出现引用古诗文联系生物学问题,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和表达的多元性,为相关知识的理解拓展了时空。
下面对其分别从内容、出处、课本引用位置、原诗(文)意、生物学蕴意等方面进行汇总分析。
1.古诗文内容:“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处:唐·杜牧《秋夕》。
课本引用位置:必修一88页问题探讨。
原诗意:描绘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
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生物学蕴意:流萤,飞来飞去的萤火虫通过体内的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氧化荧光素而发光。
涉及到ATP的水解、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变化。
2.古诗文内容:“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出处: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
原文为“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一句俗语。
课本引用位置:必修二第23页。
原文意:传说中龙生有九子,《诸神由来》一书说《升庵外集》记载龙之九子是:品质,形似龟好负重,即碑下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盖;蚣蝮,好立,站桥柱;椒图,似螺蚌,性好闭,立于门首;金猊,形似狮,好烟火,立于香炉;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眦三个,恰为龙之九子。
都不像龙,各有所好。
生物学蕴意:体现了减数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造成基因重组,使配子遗传物质组成具有多样性。
3.古诗文内容:“牝鸡司晨。
”出处:《尚书·牧誓》:“牝鸡无晨。
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课本引用位置:必修二第40页思维拓展。
原文意:母鸡不会在早晨打鸣。
如果母鸡在早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败落。
生物学蕴意: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
母鸡打鸣,是因为雄性激素分泌增加造成母鸡出现公鸡的性征。
但是性反转只是性别的变化,其性染色体的组成仍然为ZW型。
中国古代生物学
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是从实际生活经验而得的。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自身的生存,早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作为食物、医药和日常生活所需。
这样就开始了古人对各种动植物的探索历程。
中国古代生物学的知识是在这样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以积累。
古人十分重视生物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分类记录。
普遍的分类是将动植物具体地分为草、木、鸟、兽、鱼、虫等,因此生物学在古代被称为“鸟兽草木之学”,就是现代所谓的普通生物学。
他们将这些观念记录下来,并最终成为了今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生物学的萌芽时期。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诗经》(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就包含了大量的植物学知识。
为了认识和辨别各种生物,古人很早就注意生物的形态。
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它生动地展现各种生物的特点。
例如“草”字,形象地表现了植物茎上长着两片叶子。
“果”字则表现为一棵树上长着一些圆形的果实。
古人认为动物是相对于植物而言的、会运动的生物。
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认为,动物的生物级别比植物高,因为二者虽然都有生命,但动物有知觉。
因此,古人把鸟、兽、虫、鱼归类为动物。
“动物”一词与“植物”一样,最早见于《周礼》(距今二千多年前)。
至于菌类,由于未能凭肉眼观察菌的孢子繁殖和菌丝繁殖,因此古人认为这类生物是由“气”或“精气”生成。
古人的“化生说”(一种生物由其他生物变化而来)也与此有关。
中国人很早也注意到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据说早在夏朝时,农业政事记述的著作《夏小正》便记载了动物迁徙的规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正月(夏历)的时候,大雁向北飞行,雉鸡振羽鸣叫,鱼类游上水面,鹰去鸠来等等,人们注意到生物繁殖和迁徙与气候的关系,并通过观测物候来安排生产活动。
对生命的认识,古人是从实际生活经验而得的。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初步总结了一些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以说明疾病的缘由及其变化的原因。
古人对遗传现象的认识也是很早的,因为这种现象很容易从人类本身的繁衍和周围其他生物的繁衍过程中看出来。
《诗经》里的鱼意象
《诗经》里的鱼意象一、富裕丰收的象征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人们为了生存,大多选择临水而居。
相较于打猎,捕鱼危险性较低,且鱼的繁殖能力强大,数量总类众多。
并且有鱼就暗示有水,对于农业文明来说,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不难理解古人把鱼的丰富等同于食物的充足,把它当成富裕丰收的象征。
《小雅·鱼丽》一诗,盛赞宴享时的酒肴,表现了主人待客殷勤,宾主共同欢乐的情景。
在这样喜气洋洋的场景中,菜肴之丰富可想而知,可诗中除了酒外,极写鱼的丰富。
前三章不厌其详地提到鲿、鲨、鲂、鳢、鰋、鲤六种鱼,令人感受到食物的丰盛。
陈子展先生曾说:“远在旧石器下期,中石器初期,人类已知摩擦取火,而以渔猎为生,直至发生宗教,相信死后生活,可有专用鱼类献祭之原始仪式,进入奴隶社会,此尚作为一种正式祭典,不过可视为原始氏族社会旧俗之残余而已。
《潜》诗不妨视为摄取此一历史之小影也。
”[1]《周颂·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从鱼的数量之多、品种之繁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发展状况。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
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会损害祭祀的意蕴,而富裕丰收的意味也便荡然无存。
二、婚姻或配偶的象征鱼作为一种寻常可见的动物,由于它们与人类生活关系太密切,不自觉地被染上了人类生活印记,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味。
对于鱼的研究,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在《神话与诗·说鱼》中指出:“鱼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
”[2]他更一步探源:“为什么要用鱼来象征配偶呢?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
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间,若称其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 [3]孙作云先生的说法类似闻一多先生,《<诗经>恋歌发微》以民俗学的视角来分析鱼意象的隐意:“因为古代男女在春天聚会、在水边祓禊唱歌,即景生情,因物见志,所以在诗中往往用钓鱼、食鱼来象征恋爱,寻致成为一种专门性的隐语。
中国古代生物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生物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生物的认识和研究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
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古代人民积累了大量的生物知识,对于自然界的生物有了相当详尽的了解和分类。
以下将对中国古代的生物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了解古代人对生物的认识和研究。
一、古代人对动植物的认识1. 动物的分类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动物的分类已经有了相当详尽的了解。
早在西周时期,关于动物的分类已经出现在了《诗经》中,如虫、鸟、兽等。
而在汉代的《尔雅》中,更进一步对于动物的分类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对于各种动物的特征和习性都有了系统的描述。
如“鸟有顾颜,有蹯翅,有腾翅,有伏翅”等,都对于鸟类动物的分类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2. 植物的认识古代人对于植物的认识也相当深入。
《尔雅》中对于植物的分类已经相当详尽,如“谷雨时节,稼穑始生”、“四时之顺,各有所宜。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都对于植物的生长习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同时,在《山海经》中也对于各种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如“有植物,名曰黄柏,其木如栀子”等。
二、古代人对生物的利用1. 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一直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方式。
因此,古代人对于植物的利用也非常广泛。
《诗经》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农业生产的内容,如“黍稷归储”、“薄葵盖既载之”等。
另外,在《农政全书》中也对于农业生产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对于种植技术、施肥、灌溉等方面都有了详细的介绍。
2. 食物药材古人也对于食物和药材的利用有着相当深入的认识。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草药学著作,其中收录了大量的食物和药材,对于它们的功效、用法都有了详细的记载。
如“茶,可以解暑”、“枣实,能补中而以庚梧疗心痛”等。
古代人对于食物和药材的利用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
三、古代人对生物的研究1. 动植物的特性古代人对于动植物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如《尔雅》中对于植物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马鞭草,其实则密。
薄叶者,其实则疏。
叶悉青者,则实深白”等。
诗词歌赋中的生物学
诗词歌赋中的生物学(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诗词歌赋中的生物学现象1.动植物的描绘2.生态环境的反映三、诗词歌赋对生物学的影响1.激发生物学研究兴趣2.丰富生物学知识体系四、结论正文一、引言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从古至今,诗人们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不仅展示了他们对生物世界的热爱,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生物学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诗词歌赋中的生物学现象入手,探讨诗词歌赋对生物学的影响。
二、诗词歌赋中的生物学现象1.动植物的描绘诗词歌赋中有许多对动植物的描绘,既有对形态特征的直接描写,也有对生活习性的细腻刻画。
例如,《诗经》中的《草虫》:“草虫鸣兮,声相近;草虫鸣兮,我在侧。
”诗人通过对草虫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此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名句,描绘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
2.生态环境的反映诗词歌赋中还反映了许多生物学相关的生态环境。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描绘了黄河流域的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同时,诗词歌赋中还有许多对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的描绘,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诗词歌赋对生物学的影响1.激发生物学研究兴趣诗词歌赋中丰富的生物学现象激发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分析,学者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生物学的发展状况,从而为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2.丰富生物学知识体系诗词歌赋中的生物学现象丰富了我们对生物世界的认识,也丰富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这些诗句中包含了许多生物学原理和规律,为我们深入了解生物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四、结论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从古至今,诗人们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不仅展示了他们对生物世界的热爱,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生物学的重要途径。
诗经相鼠的古书注解体例
诗经相鼠的古书注解体例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文献,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篇305首,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创作。
其中,诗经中的《相鼠》一篇描述了两只老鼠相遇的情景,通过鼠的交流与比喻,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对比。
下面是对《相鼠》的古书注解体例的相关参考内容。
1. 道家哲学解读:相鼠一穴,当代道家注解认为这句是指同类生物在相同环境下的相互依存关系。
老鼠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它们在同一个洞穴中共同生活并依靠彼此的存在,这可以看作是道家的“不分彼此”观念的体现。
鼠兄鼠弟,亦即指出了老鼠之间的族群友爱和合作精神,与道家追求和谐统一的思想相契合。
2. 儒家有颜渊解读:有颜渊在《相鼠》中解读道:“相鼠者,同类也。
”他认为,相鼠一穴,表达了同类相互依存的道理。
鼠类具有禀性相同的特点,它们在同一个洞穴中生活,相互帮助、互助关系密切。
这种情景可以引申为人类之间应该秉持友善、互助的态度,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道德经解读:道德经对《相鼠》的解读注重于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道德经认为,人应该学习老鼠的友爱和合作精神,实现“和为贵”的思想。
《相鼠》中的“鼠兄鼠弟”形象反映了人们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释文解读:《相鼠》的古书注解体例中还包括对古文释译的注解。
例如,“相”解释为互相,表示鼠之间相互对比;“鼠兄鼠弟”解释为同为鼠类的兄弟姐妹关系,强调了彼此之间的亲近;“一穴”则解释为同一个洞穴,说明老鼠们处于相同的环境之中。
5. 社会分析解读:《相鼠》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解读。
例如,可以将老鼠的相互依存关系类比为人类社会中的合作共赢,强调人们应该发扬合作精神,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推动社会的繁荣。
以上是《相鼠》的古书注解体例的相关参考内容。
由于众多学派对于古文的解读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解释方式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通过对于诗经中的《相鼠》进行多种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首诗歌的深意,以及古代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社会和谐的思考和追求。
《诗经》的物候分类
《诗经》的物候分类《诗经》的物候分类《诗经》中描绘了大量物候的现象,根据其表现的季节来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春夏、秋冬物候。
物候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和自然界一些非生物现象对季节和气候的反应,包括植物的发芽、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换毛、迁徙,以及非生物现象始霜、始雪、结冰、解冻等等。
古人对季节的变化,最早并不是根据天象的观察,而是根据物候现象捕捉的。
《诗经》中描绘了大量的物候现象,根据其表现的季节来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春夏和秋冬物候。
一、春夏物候(一)春季物候春天花香鸟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时而出。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春之日,东风解冻。
又五日,蛰虫始振。
又五日,鱼上冰…雨水之日,獭祭鱼。
又五日,鸿雁来。
又五日,草木萌动…惊蛰之日,桃始华。
又五日,仓庚鸣。
又五日,鹰化为鸠…春分之日,玄鸟至。
又五日,雷乃发声。
又五日,始电。
”这说明先秦时期,人们就知道用物候来判断季节。
而《诗经》作为反应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自然而然地记录下了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种种。
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开始苏醒。
水是生命之源,水的苏醒召唤万物的再生。
沉睡凝固的河水融化,正是春天来临的征兆。
《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朱熹注曰:“‘涣涣’,春水盛貌,盖冰解而水散之时也。
”阳春三月,河水解冻,溱洧水涨得汪汪洋洋,清清澈澈。
这里即是以溱洧河冰的融化预示春天的到来。
花木抽青也是春天的重要标志,《小雅·限桑》:“限桑有阿,其叶有难。
…瞩桑有阿,其叶有沃。
…隐桑有阿,其叶有幽。
”桑密茂茁壮而有光泽。
《豳风·七月》“爱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朱熹注曰:“柔桑,稚桑叶。
迟迟,日长而喧也。
蘩,白蒿也,所以生蚕,今人犹用之。
盖蚕之未生齐,未可食桑,故以此啖之也。
”“春日迟迟”,这已是昼长夜短的'春季,是养蚕的时候,所以采摘喂蚕的嫩桑叶和白蒿。
《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中昆虫意象的分类与分析
《诗经》中昆虫意象的分类与分析《诗经》是中国文学少年时代的骄傲,文学自觉意识在此阶段已然显现。
先民的生命意识逐步从混沌中走向清晰,因而,《诗经》作品中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与追问日趋增多。
这种生命自觉的意识首先源自当时生存环境的残酷现实,借作者身边熟悉的场景、物候而抒发,其中尤以对动物、植物的文学书写最为出色。
昆虫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以昆虫为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抒发由昆虫而产生的文学情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反思,并涉及昆虫与周边环境生态联系的文学。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昆虫进入文学各时期的发展演变规律、盛衰之状况;各类昆虫的意象表现、文化意蕴的差异;不同作家写作的思想倾向,以及凡与昆虫直接或间接有关系的思想、经济、教化等。
一、《诗经》作为昆虫文学萌芽的科学依据中国昆虫文学萌芽于《诗经》,是有科学依据的。
数据统计是还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数据的整理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可以给我们直观的印象,尽管数据本身不一定能完全揭示它的文学意义,却能够给人最真实的原貌,对研究工作和文本分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作品数量上看,结合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诗经》单独使用了“虫”字的地方不多,例如《召南·草虫》的“喓喓草虫”、《齐风·鸡鸣》的“虫飞薨薨”、《大雅·桑柔》的“如彼飞虫”、《大雅·云汉》的“蕴隆虫虫”、《周颂·小毖》的“肇允彼桃虫”。
这中间仅有“草虫”为昆虫,其他几个如“虫虫”、“虫飞薨薨”泛指鸟和虫,“飞虫”、“桃虫”指鸟。
按《风》、《雅》、《颂》分别进行人工统计,其次,从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来看,《诗经》中昆虫文学影响深远。
《诗经》中的昆虫形象对后世昆虫的文学性格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例如害虫多象征小人;斯螽、阜螽、蟋蟀与物候相关;螓、蛾、蝤蛴等象征美人;螽斯象征子孙后代众多;蜉蝣象征短暂的虚华不实;蜩螗象征乱象等。
表现的主题既有反映国家之象,又有反映社会之貌的,不仅有一般人民的生活,还有位高权重者的生活,并涉及女子、贤与不肖、美貌等多方面、立体的图景。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初中生物课程中,虽然不直接涉及古诗词,但我们可以借鉴古诗词中蕴含的自然哲理和生物现象,将它们与生物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与初中生物知识点相结合的古诗词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诗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季节性特点和环境因素。
2. 光合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青青子衿》)- 这句诗中的“青青”形容植物的嫩绿,可以引申到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3. 呼吸作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 诗句中的“尽欢”可以类比生物体在适宜条件下的旺盛代谢,即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4. 遗传与进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进化论的概括)- 虽然不是古诗词,但这句话可以与生物进化论的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5. 生态系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 诗句中的“两岸猿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
”(《华严经》)- 这句话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细胞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7.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诗句中的自然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8. 生物多样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诗句中的“红豆”可以代表特定的生物种类,引申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通过这些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生物学的知识点,还能够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古代一部重要的生物学著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古代一部重要的生物学著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罗桂环
【期刊名称】《古今农业》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诗经》是我国西周至春秋时期流传诗歌的一部总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因此,儒家宗师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可以“多识鸟兽草本之名”。
他的言论唤起后世学术界对《诗经》中生物内容的注重。
另一方面,由于这部诗集中的诗年代久远,其中许多生物的名称已有变更,后人渐觉不知所云。
在这种情况下,自秦汉以降,不少学者都对《诗经》中的生物作过注解,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当推三国时期的陆机。
他所撰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但对人们认识《诗经》中的生物颇有帮助,而且还在一
【总页数】6页(P31-36)
【作者】罗桂环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4
【相关文献】
1.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有关问题研究 [J], 郝桂敏
2.《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 [J], 曾昭聪
3.文本的衍变:《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r辨证 [J], 徐建委
4.《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研究初探 [J], 韩威
5.焦循《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十一卷定本编纂考论——兼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版本源流 [J], 黄睿;秦跃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经》中的硕鼠竟然是一种叫蝼蛄的昆虫
《诗经》中的硕鼠竟然是一种叫蝼蛄的昆虫展开全文事实上,“石”“硕”“鼫”相通的例子,在出土材料、传世文献中是常见的。
如《诗经·卫风·硕人》的“硕人”在1972年湖北省更生仓库废品中拣选出的一面铭文镜的镜铭文作:“石人姬姬……”其“硕人”就是作“石人”的;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剥》《蹇》二卦中的“硕”亦作“石”;《穆天子传》“爰有大木硕草,硕假借为石”;《周易·晋·九四》:“‘晋如鼫鼠,贞厉。
’《正义》引《郑氏周易》引《诗》‘硕鼠硕鼠’”。
《经典释文·周易音义》“鼫,音石。
《子夏传》作‘硕鼠’。
鼫鼠,五技鼠也”等等。
所以“石鼠”“硕鼠”“鼫鼠”应为同一种动物,但到底是什么,历代也一直有不同意见。
从传世本《诗经·硕鼠》:“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和《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的《诗经·硕鼠》:“毋我、毋我、毋我苗”来看,此“石(硕)鼠”一定要符合吃黍、麦、苗的生活习性,既要具备吃植物种子的特性,也要有吃植物活苗的能力。
那么,“石鼠”“鼫鼠”“硕鼠”到底指的是什么。
首先是石鼠。
《广韵·下平声十九·侯》:“蝼,蝼蛄。
一名仙蛄。
一名石鼠。
”宋范成大所著,记载广西地区地理风俗书《桂海虞衡志·志兽》:“石鼠专食山豆根,宾州人以其腹干之,治咽喉疾效如神,谓之石鼠肚。
”《方言》:“蛄,诣谓之杜蛒。
蝼螲谓之蝼蛄,或谓之蟓蛉。
南楚谓之杜狗,或谓之蛞蝼。
”《尔雅·释虫》:“螜,天蝼。
郭璞注‘蝼蛄也。
《夏小正》曰螜则鸣’。
”所以“石鼠”应即“蝼蛄”,其异名的存在或是方言原因。
此“石鼠”既能破坏出苗后禾苗的根部,又能损毁刚刚播种到地里的种子。
所以,它是符合蝼蛄特性的。
其次是鼫鼠。
《说文·鼠部》:“鼫,五技鼠也。
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
从鼠,石声。
”《本草纲目·兽部》:“硕,大也。
《诗经》中“鸠”的生物学辨析
《诗经》中“鸠”的生物学辨析
王凤产
【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2(25)2
【摘要】《诗经》中多篇有"鸠"的记载,运用训诂学和现代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探讨.确认它们为4种鸟:鹗、红脚隼、山斑鸠、大杜鹃.
【总页数】5页(P213-217)
【关键词】诗经;鸠;辨析;古文化
【作者】王凤产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4
【相关文献】
1.毛传郑笺所本之《诗经》面貌管窥——以《曹风·鸤鸠》为例 [J], 赵培
2.《诗经》鸤鸠考 [J], 安秉均
3.《诗经·匏有苦叶》歧解辨析——兼论《诗经》解释的方法问题 [J], 时雨若
4.创造性的《诗经》研究——《诗经主题辨析》评介 [J], 李云贵
5.诗经说鸟——睢鸠是种什么鸟 [J], 柳向阳;张海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生物学知识
《诗经》305篇中,有141篇提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次数达到了492次;提到植物的篇目有144篇,共计505次;而涉及到自然现象的篇目有89篇,共235次。
其中一些现象包含了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原理。
在生物学教学中如果能尝试渗透《诗经》中的有关生物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说不定学生会对所讲内容印象更深。
下面介绍几个例子。
农田生态系统
1.1 农田需要耕地、施肥《小雅·大田》中记载:“以我覃耜,俶载南亩”。
意思是背起锋利的犁到田里耕地。
《周颂·良耜》中记载:“荼寥朽止”。
意思是将杂草等埋在田里,腐烂后可以作肥料。
这说明我国古人已经认识到农田需要松土、施肥,从而获得丰收。
这是因为耕地松土可以使土壤O2含量增加,农作物根系呼吸增强,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
杂草等废弃物在土壤中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杂草中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被农作物再吸收利用。
这就是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模式。
图1 古代劳动人民耕地松土的农具——耜
1.2 农田需要锄草、除害虫《小雅·甫田》中记载:“或耘或耔,黍稷薿薿”。
意思是农田中有的锄草有的施肥,农作物长势良好。
《小雅·大田》中记载:“去其螟螣,及其蟊贼”。
意思是除去害虫。
锄草可以降低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除去害虫可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伤害。
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角度来看,锄草、除害虫可以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湿地淡水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诗经》中记载的湿地淡水生态系统的例子很多,以下仅分析两个典型的例子。
①《国风·周南·关雎》中记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意思是一对雎鸠在河中小岛上鸣叫。
②《陈风·泽陂》中记载:“泽彼之陂,有蒲与荷”。
意思是清清的池塘边长着蒲草与荷花。
其共同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优势植物是水草与荷等水生植物,优势动物是鱼类与各种水禽。
湿地淡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生活用水。
而景色秀美的湿地也是人们观光的重要场所,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
这都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
图2 湿地淡水生态系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图3 湿地淡水生态系统,“泽彼之陂,有蒲与荷”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桧风·候人》中记载:“维鹈在梁,不濡其翼”。
意思是鹈鹕停在鱼梁上,水不能打湿它的翅膀。
这一句描绘了鹈鹕捕鱼时的情景:虽然在水中捕鱼,但鹈鹕的翅膀不会被水打湿。
这是因为鹈鹕皮下有油脂腺,能分泌油脂,这些油脂涂在羽毛上能起到防水的作用。
这一点对包括鹈鹕在内的水禽非常重要。
因为翅膀一旦打湿将失去保温的作用,这样,鹈鹕将消耗更多能量以维持体温,同时也会增加飞行时的负重。
所以生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至关重要,即适者生存。
图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维鹈在梁,不濡其翼”
物种之间的关系
《诗经》中记载的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捕食关系、巢寄生现象和寄生现象。
4.1捕食关系《小雅·鹿鸣》中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意思是鹿呦呦地不停鸣叫,在野外吃青苹(艾蒿)。
鹿吃青苹反映了生物之间典型的捕食关系。
即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鹿属于捕食者,青苹属于被捕食者,构成了一条简单的食物链。
图5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4.2 巢寄生现象《国风·召南·鹊巢》中记载:“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意思是喜鹊的巢被布谷鸟(一种杜鹃)占据。
成语“鸠占鹊巢”即出自这个典故。
实际上杜鹃并不是占领喜鹊的巢,而是把卵产在喜鹊的巢中,两种卵形状、颜色很相似,因此一般不会被发现。
杜鹃的卵先孵化出小杜鹃,出生后的小杜鹃会本能地将喜鹊的卵全部挤出巢外,最后喜鹊会
一直将小杜鹃当作自己的孩子并哺育长大。
这就是著名的巢寄生现象。
但杜鹃并不是害鸟,而是松毛虫的天敌,是著名的益鸟。
图6 巢寄生现象,“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4.3 寄生现象《小雅·小宛》中记载:“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意思是螟蛾的幼虫被蜾蠃(一种蜂)喂养。
古人误以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
但实际上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将螟蛾的幼虫捉回巢中并将卵产在这些幼虫体内,卵孵化后就在螟蛾的幼虫体内发育成熟,最后螟蛾的幼虫死亡。
这是一种典型的寄生现象。
图7 寄生现象,“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
生物群落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这两个方面在《诗经》都有记载。
5.1 群落的垂直结构《小雅·鹤鸣》中记载:“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彀”。
意思是可爱的园林中种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下生长着矮小的楮树。
灌木与草本植物形成了垂直分层,高大的乔木与低矮的植物也形成了垂直分层——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形成垂直分层的原因是不同高度的植物对阳光的竞争:高大的乔木争夺阳光的能力最强,生活在最上层;灌木次之,生活在中层;草本植物再次之,生活在灌木下面。
这样的垂直分层能使各种植物充分利用阳光,减少物种之间的竞争,同时植物之间的分层也为动物提供了不同的食物及栖息空间。
5.2 群落的水平结构《邶风·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隰有苓”。
意思是榛树生长在山顶,苦苓生长在低洼地。
这既体现了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又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水平结构。
导致水平结构的的原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本例中群落的水平结构即是由于地形的不同使植被的分布出现差异。
群落次生演替
《齐风·甫田》中记载:“无田甫田,维养骄骄”。
意思是无力耕种大块田以致杂草长得又高又密。
《小雅·小弁》中记载“踧踧周道,鞫为茂草”。
意思是平坦的通向京城的大道如今长满了杂草。
这两个例子都体现了典型的生物群落次生演替。
前一个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次生演替,后
一个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一样,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次生演替。
农田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一样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其共同的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旦人的作用弱化或消失,原来占据优势地位的农作物、绿化植物等种群的优势地位将很快被杂草取代。
图8 “无田甫田,维养骄骄”——弃耕农田里杂草长得又高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