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必做题41题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虎门外语学校储涛)小论文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第41题的主流题型,从2011年出现小论文以来,6年来总共考了4次,这类题型特点有三,一是突出考察了考生的价值观,具体来看就是史观的理解运用,如15年全国卷1第41题主要要从唯物史观来分析这个公式,而16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主要是从文明史观来解析运用,都不是简单记一记概念就能行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并且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行。
二是突出考察学科思维能力,主要是史论结合以及建立这个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
从近几年全国卷来看,所选取的材料主要来自经典,考生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解读材料,合理推理,然后才能做到解析观点,加以论证。
其中史论结合是最重要的考察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好,但不能有效的根据要求解读材料也是不行。
三是突出考察表述能力。
这类题型既然是历史小论文,那么就要求术语运用要准确,使用本学科的论证方式,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由于时间很紧,强度又大,所以在短时间能写出高质量的历史小论文实在不容易,若非平时高强度训练,具有了相当的能力,想征服这座高地着实不容易。
这也是这道题平均分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原因,也使得这道题成为历史科的压轴题。
有老师对此类题型做了如下归纳,首先明确解题要领,概括为四句话: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然后解题步骤,分为三步,写观点,要提炼观点,该表态的表态,该阐释的阐释;接下来就是论证,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最后一步就是总结,对以上论证升华、补充、拓展、评判。
总体来说,很精辟很到位,本文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梳理,力求更实用,更有效的提高备考针对性。
从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这一题型又可细分为三类:观点评述类、观点论证类以及半命题小论文。
观点评述类与观点论证类的不同在于前者要求考生对特定观点表态,后者就不需要,只要对特定观点进行论证即可,与半命题小论文的不同在于后者要求围绕特定主题自行拟题然后加以论证。
高考历史41题探究教案设计
《灵活多变的41题》教学设计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黄艳霞【教材版本】: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并参照人教版、岳麓版等其他版本)【设计思想】全国新课标高考卷文综(I卷)41题是自2010年以来逐渐形成的一道开放性的试题。
该历史题虽为开放性试题,但在考试中学生的得分却很低。
以2014年为例,该题全省的得分率仅为35%。
面对学生考试的困境,本课立足高考真题,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该题出现的三种类型(修改建议题、提取信息、说明题、学术观点评述题)的答题技巧,并使学生形成研究高考真题的习惯,科学应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历史高考题41题的几种常见的类型。
2、掌握已经考过的三种类型及其解题要领。
3、引导学生灵活应对41题的变式题型。
过程与方法:本课采用学案教学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学案中涉及的41题的三种类型。
在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41题的分析,激发学生对历史高考题的热情,加深对41题的认识,并形成研究高考真题的习惯,科学应考。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要逃避,坦然面对,掌握技巧,最终必将胜利”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研读41题真题、模拟题,熟悉已经考过的三种类型及其解题要领,并能灵活应对此题的变式。
难点:形成研究高考真题的习惯,科学应考。
【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学案教学、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手段:多媒体软件【课前准备】1、在本课的前一节课(自主课)上,教师发给学生导学案,提示该课题的学习目标、具体内容、课堂流程等,并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导学案中三道高考真题。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答案(可查阅高考答案),并互相交流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初步形成该类型题的解题要领。
最后各组推荐一位同学,在下节课上课前把一致认可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导入课程大屏幕展示近三年文综成绩、2014全省文综各科平均分,并提示学生41题全省得分率35%,教师表达高考题很难的感慨,以此引起学生的共鸣。
历史41小题答题技巧课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测试中,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 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 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 ,论证过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 1、多角度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2、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 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3 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
特别提示
除了第41题,在第一个大题(40题)、后面的 选做题的某一问也可能会出现评述历史观点类题 ,如果设问是“评析(述)”,分值在10分以 上的(通常是12分),仍按刚才讲41题的方法 去做
例2 2010宁夏第40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 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 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 特别注意 如果是“简要评析(述)”,分值在10分以下的要区别 对待。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 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 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 予以突破。
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结构完整,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 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 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 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 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 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 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 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 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 、“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 两格。
高考历史论述题历年41题总结全国新课标1卷
2017年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P89
时间
14~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 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史上的壮举。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 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 、番薯、马铃薯等高产物传入中国。汤显祖 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 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 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予以说明。
Hale Waihona Puke 2014年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材料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中日双方的重大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的全貌。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
宏观变化:由北密南疏到南北平衡(经济水平、经济重心) 行政区划名称不同(行政区划原则,中央集权)
3、(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1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参考答案二: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 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 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 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 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卷(解析版)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历史部分)解析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
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A、D与当时的史实不符,而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5题)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意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货币的使用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
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不具备保值价值,只有在经济稳定的情况才能作为一种流通交换的符号使用,在动荡不稳的时期,纸币的使用会受阻。
因此从图中我们获得正确信息是D,ABC在图中不能获取该信息。
解析2:解答本题时应充分解读图片中的信息,包括文字、地区类型等,结合题干中关键词时间和货币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意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货币的使用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
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不具备保值价值,只有在经济稳定的情况才能作为一种流通交换的符号使用,在动荡不稳的时期,纸币的使用会受阻。
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下面以典型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以期学生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典例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析”“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中国发生变化的时间定位: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1919年)观点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观点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历史全国卷高考41题
变式练习题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为图10四幅图片确定一个历史主题并加 以评述。(12分)
41.(12分)参考答案: 主题:契合题意、能概括图片均可。示 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3分) 评述:主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 反正;领导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推行全面开放政策,使中国迅速融 入全球化进程;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 思,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总之,邓小平为新 时期我国社会转型、走向国际舞台,做出贡 献。(9分)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 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1新课标文综•4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
【解题思维路径】
观点1:西方崛 起是欧洲自身文 明发展延续的结 果
观点2: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延续和外来 文明综合作用的结果
【优秀答案展示】
变式练习题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 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阅读上面统计表,从中提取中国革命的相关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不同:目录A 反映的内容主体便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过程,而目录 B既关注了西方, 也关注到东方;既 关注政治斗争,也 关注经济变化与思 想文化。
变式练习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目录对比(摘录)
对比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的一处不同, 并对这种不同进行阐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修改建议后再 设立一个主题,并说明理由。
2014届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2014届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路发达。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北方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国力强盛,国际威望很高,保障了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
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进海路交通。
信息:宋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建立的政权,如辽、西夏、金。
唐朝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清代南北大运河通州段上,河上行船往来穿梭,桥上行人来往不断,岸上人群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像。
清代北京鼓楼前,店铺林立,百货竞陈。
说明:清代的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从上面图表中分别提取这两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历史全国卷高考41题剖析
从新史观“全球史”“抗战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 组成部分”路径思考
修改意见可以是: 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内容,包括“中国远征军出国抗 战”、“苏英美对华援助”、“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 增加国民政府外交方面的内容,包括“美英废除治外法权 ”、“参与联合国的创建” 增加海外华侨对抗战的支持
【部分答案展示】
2、历史学科能力的集大成者
3、命制多与史学前沿动态相联系
4、基本是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
三、例题分析
一、例题(2014高考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 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 史事实。)
从史学动态“全民族 抗战”路径思考
2015年国庆大阅兵
三、(2012新课标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 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 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修改意见可以是: 增加“国民党积极抗战史实”包括增加国民党“淞沪会 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等 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包括增加“八一三事 变”、“国民党抗战自卫宣言” 合并“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国民党的黑暗统 治”两个子目改意见可以是: 增加抗战时期的经济发展,包括“民族工业的内迁”、 “中国经济区域结构的改变”等 增加抗战时期的文化建设 增加抗战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侵略战争给人们 生活带来的灾难、流亡和人口迁徙”
不同:目录A 反映的内容主体便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过程,而目录 B既关注了西方, 也关注到东方;既 关注政治斗争,也 关注经济变化与思 想文化。
【高考备课】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四)——史料比较类 Word版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四)——史料比较类比较类试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效应对全国卷第41题“史料比较类”试题,必须把握出题规律,掌握技巧,通过在平常练习中掌握方法和规律。
典例(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比较两个目录,指出一处不同,并说明原因。
第二步,抓关键信息——目录A 世界近代史开端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目录B 以16世纪世界为开端;目录A摘编自1972年版,目录B摘编自2011年版。
第三步,确定比较点——目录A与B以不同时间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
第四步,分析原因——之所以认识不同是因为目录A编写于文革时期,目录B出现于改革开放后。
第五步,组织答案——先指出不同,然后分析原因。
要有条理性,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示例1 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2分)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10分)示例2 不同:目录A反映的内容主体便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而目录B既关注了西方,也关注到东方;既关注政治斗争,也关注经济变化与思想文化。
(2分)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参考答案
赞成第一种观点。
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近现代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
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中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
理由:从历史上看,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和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发展。
所以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他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赞成第二种观点:世界文明成就应归功于世界各文明的交融。
理由:1、人类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如中国古代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等它们都是各地区先进文明。
特别是中国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中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2、西欧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他文明的交融。
的确,西欧崛起有很多因素来自于内部,如经济上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的商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政治上奠定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文化思想上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国际关系中殖民扩张等均源于西欧,无疑对推动西欧崛起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给其他地区文明带去了先进因素。
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统一的特点,文明交往是双向的,方式多样,任何一种文明不能替代整个文明的多样性与多元性。
如向近代过渡时西欧崛起受到中国文明的四大发明的影响,中国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造纸术等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重要作用。
高考历史论述题历年41题总结全国新课标1卷ppt课件
小结: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 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弘扬,冲击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 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
答案一:
关系: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 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
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特》。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
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
——据李亚凡编《世达界北美历。史年表》等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 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全国卷历史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概念阐释类(PDF版本)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八、概念阐释类1.(2015·河北石家庄一模·41)41.(12分)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
示例:西周分封制(1)背景:(宏观)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微观)商代的松散的方国联盟已不能适应西周建立后的形势发展。
(2)主要内容:同姓王族是受封主体;诸侯在封地权力很大,并可进一步分封;但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履行各种义务。
(3)影响或评价:(积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周的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秦汉之后作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的手段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
(消极)到了后期随着诸侯权力膨胀造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秦汉之后的个别时期,分封诸侯也造成了威胁中央集权局面的出现。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考点】启蒙运动;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解析】名词解释仿照示例分为四个要素:背景、内容、影响或评价、联系,要从多个角度回答,如“宏观”“微观”“积极”“消极”等等。
启蒙运动:(1)背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资产阶级进一步反对封建统治、开始和传播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2)主要内容:从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3)影响或评价:从对自身和对其他国家两个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人文主义的发展到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的先声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美国1787年宪法:(1)背景:从美国独立后的邦联政府松散、无权,成立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的必要性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2)主要内容:从三权分立的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制等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高考文综历史41题解题策略(教案)
开放性探究题(全国卷第41题)解题练习【开放性探究题】高考历史的开放探究性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境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由于认同(或提取)的观点不同,因此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此类题型须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学问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该题型可分两类:历史阐释题:信息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历史探讨题:观点推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第一类:历史探讨题:论证、评价、评述、探讨观点类【解题基本思路】(1)述:从图片、表格、文字材料中获得信息(结论、观点等)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2)评:亮明你的观点即对获得的观点看法,留意要客观、全面(3)论:用史实论证观点,留意要多角度(4)析:一般为分析错因或呼应观点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详细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须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特别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相识。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说明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起先,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猛烈变更。
人教版高中历史近6年高考41题特色分析及备考建议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二 观察图2信息:
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13年“图2文0资1料6可从政治、经济、文化3个方面任选2点比较分析说明即可简, ”要、阐14年述“教科书”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 、
15年“公式”允许学生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 ,题目的命题立意、形式演变、还是能力考察上、人文素养等
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予以说 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分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不够 准确或不能运用,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 的关系认识不清楚或没有认识,
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不够 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 新课改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考察要求为: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 力四个层次。
• 近几年41题:“据史说明”即可、“以史修改”、“用史 论证”,悄然完成了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全覆盖考察。
• 它通过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说明”或“观点论证”,将历 史的层次性和发展性相融合来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创新与发展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取 舍、汇聚、整合后进行自由独立思考作答能力,这会明显 体现出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水平,拉开学生之间的分差。
• (3)此外: 人文性: “自助餐”式的选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
体、以学生的发展(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 为出发点的人文性命题立意。
(4)主干知识:主要是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能有机 地形成专题模块、能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决定性事 件、现象等
全国高考历史41题题型研究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 41题评述题答题范例第 41题单独成大题的评述题, 这类评述题一定要弄懂 SOLO 评分标准并严格注意格式和要求。
一评分标准 :一等 (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 , 观点明确 ; ②合理引用史实 , 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 , 一逻辑严密 , 表述清楚。
二等 (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 , 观点较明确 ; ②引用史实 , 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 , 表述清楚。
三等 (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 , 观点不明确 ; ②未引用史实 ;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
, 表述不清楚。
二解题方法一三段式 :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2论证 (论点或角度 1—实证; 论点或角度 2—实证…史论结合 , 多角度分析, 层次要清晰。
3结论(升华、补充、拓展、评判三解题方法二:观点评论类题目类似于历史小论文,要表述成文,符合逻辑,不能简单列举。
解题思路为:1、找(紧扣评论对象, 找出材料观点 2、评(明确自己对观点的看法, 正确、错误、片面等 3、论(论证自己的观点,①要合理引用史实:可以是材料中的,也可是所学知识;②多角度论证: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也可以是内外因国内国际因素, 或与该事件有关的多个主体;③史论结合 4、综(总结升华,可以点明观点实质,也可引入史观或历史评价方法四典例练习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世界结束于 1820年,一部此前 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
如果世界结束于 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日本学者杉原薰评述材料中作者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新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年新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年新课标2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014年新课标2卷: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A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章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三章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略)——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第三节宗教改革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年版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2013年新课标1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4年新课标1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2011年新课标卷:41.(12分)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观点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第一段材料;观点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第二段材料。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欧洲崛起的时间定位:16—19世纪末欧洲中心论: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经济:世界市场发展过程思想:人文主义兴起发展反欧洲中心论: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亚非拉地区为欧提供了市场、原料和劳动力;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观点一:本人支持材料中所提到的“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成就”的观点。
理由如下:①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等亚洲诸国无论在经济、科技、贸易及航海探索开拓方面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②经济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如中国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入国内及国际市场。
③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的先进的历法和数学成果大多已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引起西方各国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改革和文化运动,大大推动了欧洲各国从封闭落后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中国的指南针、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等为西方探索新航路提供了科技条件。
④贸易方面:亚洲通往欧洲的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早已打通,大量的中国商品,如瓷器、香料、丝绸和茶叶等行销全世界。
直到19世纪初,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亚洲处于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
观点二: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
比如: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2012年新课标卷:41.(12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因角度给予否定。
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
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
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2013年新课标2卷:41.(12分)(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2014年新课标2卷:41.(12分)示例: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2013年新课标1卷:参考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意山川地理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