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合集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落实核心素养,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需要思辨和探究的学科,通过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可以启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能够提供相关的证据和理由进行支持。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规律和联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多种学习资源和工具,如图书、互联网等,帮助学生主动获取和整理历史知识。

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学科的知识整合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学习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关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团队中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项历史研究任务。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习鼓励学生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还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和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考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能够在学习历史的全面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

最终,让学生在面对历史问题和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做出明智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简介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领域中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档将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落实核心素养。

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1.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多种文献资料、史料和学科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考: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多重解释和影响。

3. 培养历史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帮助学生思考事件的背后原因和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培养跨学科思维和信息素养1. 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历史教学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地理、政治、经济等,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理解。

2. 提供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获取、分析和评估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进行跨学科项目研究: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项目研究,例如历史文化艺术展览、历史地理探索等,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培养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感1.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问题: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启发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探究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进行探究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多元和包容的社会。

3. 研究历史人物的追求和价值观: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思想,激发学生对积极追求和价值观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和道德观念。

结论在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跨学科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多样的研究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培养出有理性思维、宽广视野和积极价值观的历史研究者。

参考资料:- 李晴晴(2018)核心素养在数学课程中的贯彻与发展路径。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随着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核心素养”正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而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所面临的挑战。

本文就将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落实方式和方法。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在进行历史学科教学时,学科“核心素养”是融入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特定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历史材料的辨析和运用能力等。

这些素养不仅在学生历史学科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素质。

1. 强调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正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开展分析、辨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材料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问题解决和历史事件解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强调历史素养的实践性历史学科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强调学生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文献阅读、历史场馆参观等形式,引导学生实地感受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研究课题、展示历史项目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历史素养的实践性。

学科“核心素养”中还强调学科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地理环境对事件的影响;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等。

这些跨学科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全面理解,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能力,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能力、历史方法能力、历史情
感能力和历史价值观能力。

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
方面来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1.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历
史思维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等方式,引导
学生主动思考历史事件和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批判
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 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力,我们
应该提供丰富而系统的历史知识。

通过讲解、讲授相关的历史知识,并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
素养水平。

3. 教授历史方法和技巧: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
些历史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和分析。

例如,
教授学生如何分析历史文献、如何运用历史地图和时间表等工具来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方法能力。

4. 关注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观: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历史情感,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让他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在历史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素质。

(完整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完整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完整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能够作为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素养,是影响、决定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和世界观的有机统一,是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的潜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遵循历史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为目标,确立教学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特将一、教学设计要紧扣“中心”,实现价值引领所谓“中心”,是统领一节课的灵魂,也是一节课应该达到的根本目标。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开展等,都应围绕这一“中心”。

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来说,“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实”是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解和认识教育与“国运”的关系是本课的中心,也是本课的“灵魂”。

因此,在设计导课环节时,以“一场逆转德法命运的战争”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阅读普鲁士是如何重视教育的材料,从而凸显教育与“国运”的关系,彰显本课中心。

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为下面三个环节:环节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展示“当前世界教育竞争力排名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排名表”,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教育竞争力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

环节二:“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主要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和教师的讲述,使学生基本上掌握新中国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理解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环节三:“中国教育‘冷思考’”以两个关于中、美基础教育发展前景的“考察报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基础教育对中、美两个国家的影响,理解教育与“国运”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相关材料,以“中国诺贝尔奖的缺失”等现象为抓手,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深度思考教育与“国运”的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导言近年来,教育界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学科学习的基础,是形成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素养。

而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并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落实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学科的教学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文本、分析历史事件、解决历史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历史文献材料,让学生从文献中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比较、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增强跨学科能力历史学科是跨学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政治、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跨学科能力。

三、促进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体验能力,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通过历史文化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历史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强化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信息素养尤为重要。

历史学科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历史信息,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如图书、网络、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五、提高批判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对历史事实、历史论断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也日新月异,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施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科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和学科有关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则需要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提升。

本文将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科学习的终极目的。

学科核心素养既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方式和学科方法技能,也包括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方法技能的培养、历史情感态度和历史价值观念的形成。

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可以实现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历史教学内容单一、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历史素养提升不明显等。

一方面,当前的历史教学内容主要以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历史知识,而缺乏对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方法技能的培养。

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低,导致历史素养提升不明显。

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1.优化历史教学内容为了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优化历史教学内容。

要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合理调整历史教学内容,注重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方法技能的培养。

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思考现实问题,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要注重历史教育的多元化,引入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树立历史学习活动观 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树立历史学习活动观 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树立历史学习活动观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背景历史研究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研究活动观是至关重要的。

目标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树立历史研究活动观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

树立历史研究活动观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研究活动观可以引领教师设计和组织有效的历史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和建议为了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设计多样化的历史研究活动:通过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历史研究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以丰富学生的研究经验。

2. 强调历史研究的实践性:历史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研究,更应注重实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进行历史考古、参加历史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历史。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 提供合适的研究资源和材料:教师可以收集和提供多样化的历史研究资源和材料,包括文献、图片、视频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实,并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5. 鼓励学生参与历史研究和创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创新,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调查、个人研究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落实以上指导和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树立历史研究活动观,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结论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活动观并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通过多样化的历史学习活动、注重实践性学习、强调批判思维、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鼓励学生参与历史研究和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阶段,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核心概念、方法和技能、学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问题。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1.学科内在属性: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是通过研究人类在过去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活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基本概念和方法: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时间、事件、事实、史料、历史成果等,而学科核心方法主要包括:史料分析、比较研究、综合评价等。

3.核心技能:历史学科的核心技能包括:史料的搜集与利用、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等,这些技能需要通过实际获得与训练来逐步掌握。

4.核心思维方式:历史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研究和总结,形成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历史思考,从而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5.价值观问题:学科核心素养还需包括历史学科的价值观问题,即通过历史研究对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培养。

1.贯彻历史学科基本概念和方法:为了强化学生对历史学科内核心概念和方法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学生具体深入地了解和使用这些概念和方法上。

例如,我们可以导入一些现代城市发展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比阐释发展趋势、人口变化等方面来学习历史中的比较方法。

同时,在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中又一个关键的桥梁–史料的搜集和利用能力上,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相关的史料,通过实际搜集史料,并且理解与分析史料的价值与局限性,从而掌握这一核心技能。

2.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为了强化学生对历史学科核心思维方式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意识。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目标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和接受。

核心素养是指在学科教学中需要培养和发展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培养学科理解和分析能力历史学科是一门以探究和研究历史事件、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分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通过历史教学,掌握历史事件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分析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故事,布置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提高学科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是一个需要学生具备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历史主题研究、历史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主题研究项目,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促进学科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习历史学科是一个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知识和多种文化背景。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跨学科课堂活动、开展跨文化交流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生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参加历史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学科界限,拓宽视野,促进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习。

四、促进学科信息素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学科信息素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至关重要。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综合能力,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价值观、文化素养等综合能力。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谈谈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明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学科,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知识目标的设置上,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历史事实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还要引导他们思考战争的原因、战争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在能力目标的设置上,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的知识和分析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采用情景再现、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争议性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辩论。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判断能力。

在教学评价的设计上,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检测。

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

可以采用开放性的问答题、案例分析及探究性任务等形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评价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方面的考察,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核心素养的落实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能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科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价值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上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确保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概念思维、时空思维和因果思维等。

还应该教导学生掌握历史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探究性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开展历史实地调研、历史文献研究、历史文物鉴赏等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探索历史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判别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历史事件的多因素性和多维度性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论证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思考和客观分析。

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社会实践和课外拓展活动,通过参观纪念馆、开展社会调研、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持续学习的习惯。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非常重要。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并从中获得启示。

一个好的历史教学设计必须落实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探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历史思维核心素养的落实历史思维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核心素养。

历史思维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了解历史事实,掌握历史概念,形成历史观念,练习问题解决能力。

在历史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历史思维核心素养,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1.历史事实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让学生可以从事实中获取相关信息。

同时,应该结合各种教学资源,例如地图、图片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

2.历史概念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和相关的词语,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关键词汇,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4.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善于提问和回答问题,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历史研究方法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研究方法和相关技能,让学生知道如何使用各种方法来研究历史事件。

同时,还应该展示并分析各种历史资料的不同作用,让学生了解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2.历史阅读与写作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读历史文献,了解不同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加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历史分析和论证,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1.历史学科知识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例如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了解,例如各种历史领域的性质和历史学科的发展。

2.历史学科综合能力教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并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例如分析历史文献、解读历史地图和贯通历史知识。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核心素养落实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历史思维核心素养、历史方法核心素养和历史学科素养。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指个人和集体对历史的认识与把握,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并形成
对历史运动规律和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形成的一种认识意识和价值判断。

在历史教学设
计中,教师应该通过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历史
的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在教学中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主观感受和客观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历史研究能力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和研究中,具备运用历史知识、历史方法和历
史思维进行历史问题的认知、探索、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
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课
外阅读、资料搜集和历史展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置历
史研究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进行历史文献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编写历史研
究报告,通过展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有
效的教学手段,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
中不仅能够掌握历史知识,更能够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历史意识、历史研究能力、历史思
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取
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一、核心素养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方法意识等核心素养。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要求:1.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应具备分析问题、推理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历史学科强调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学生需要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进行问题解读和推理。

2.历史文化素养: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

历史学科涉及到广泛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常识和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

3.历史方法意识:学生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

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历史研究方法,如史料分析、文献阅读和历史实证等,以便运用到实际的历史研究中。

1.启发性教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历史研究和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历史研究的过程。

2.多媒体教学:历史学科涉及到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一些实物、图片和音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

3.情景模拟教学:历史学科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往往是学生无法亲身感受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历史,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教学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参与历史事件的重演,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情感投入。

4.课外拓展活动: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阅读历史故事和参与历史文化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历史。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参与到历史文化的学习中。

在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应该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评价。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作文、论文和课堂参与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问题分析、推理思维和逻辑思维等。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舞台,而历史素养又是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水平,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从历史素养的内涵、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以及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历史素养的内涵历史素养是指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具备历史思维、培养历史情感和形成历史意识的能力,是学生历史学科修养和素质的体现。

具体来说,历史素养主要包括:1.历史知识:学生应该掌握较为系统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地理、历史文化等内容,形成对历史的基本认知。

2.历史思维:学生应该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的因果推理、历史事实的解释和历史问题的思考等能力,形成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深入理解。

3.历史情感:学生应该具备对历史的情感投入,包括对历史事件的赞美、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对历史文化的珍视等情感体验,形成对历史的感情认同。

4.历史意识:学生应该形成历史意识,包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的把握和对历史使命的认知,形成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和深刻理解。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是实现历史素养落实的关键环节,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要素。

下面结合历史素养的内涵,探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

1.教学目标:历史素养作为历史教育的核心,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以历史素养为导向,既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也要求学生培养历史思维、历史情感和历史意识,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历史素养目标的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情感。

4.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工具、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方面。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应当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情感态度。

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历史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和解读,培养他们的史料分析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对其进行批判性评价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实的分析和解读,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观点进行辨析和评价,培养他们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态度。

历史情感态度是指学生对历史问题持有的态度和情感,包括对历史的关注与热爱、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与敬佩、对历史事件的认同与反思等。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讲授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共鸣;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实践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对历史的情感认同;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教训,培养他们对历史现象的情感体悟。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情感态度的形成。

只有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教学中的落实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教学中的落实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教学中的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在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情感和历史能力的综合素养。

在高中教学中,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中,重要的一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讲述历史故事、进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历史实践活动,比如考察古迹、调查研究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深化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分析历史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因果关系、对比分析、综合思考等方法,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分辨历史真实和虚假,培养他们对历史问题的质疑和思考能力。

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历史情感是指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文学作品、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历史亲历活动,让他们感受历史的魅力和厚重感,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

历史能力是指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历史研究课题,激发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

还可以开展一些历史实践活动,如历史文物保护、历史遗迹整理等,培养学生的历史工作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获取历史资料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核心素养指
的是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落实核心
素养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等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分析等
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以组织
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或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还可以通过历史文献的阅读
和整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获取、整理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学习项目,培养
他们的学习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文献、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野外考察等,培养他
们获取和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实践活动或写作,提高
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表
现出来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交
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或小组展示活动,让他们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在团
队合作中培养社交能力。

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历史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
交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能够作为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素养,是影响、决定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和世界观的有机统一,是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的潜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遵循历史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为目标,确立教学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特将一、教学设计要紧扣“中心”,实现价值引领所谓“中心”,是统领一节课的灵魂,也是一节课应该达到的根本目标。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开展等,都应围绕这一“中心”。

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来说,“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实”是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解和认识教育与“国运”的关系是本课的中心,也是本课的“灵魂”。

因此,在设计导课环节时,以“一场逆转德法命运的战争”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阅读普鲁士是如何重视教育的材料,从而凸显教育与“国运”的关系,彰显本课中心。

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为下面三个环节:环节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展示“当前世界教育竞争力排名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排名表”,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教育竞争力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

环节二:“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主要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和教师的讲述,使学生基本上掌握新中国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理解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环节三:“中国教育‘冷思考’”以两个关于中、美基础教育发展前景的“考察报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基础教育对中、美两个国家的影响,理解教育与“国运”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相关材料,以“中国诺贝尔奖的缺失”等现象为抓手,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深度思考教育与“国运”的关系。

这三个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教育与“国运”的关系这个中心,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重要影响。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整体预设和系统安排,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教学设计紧扣教学“中心”,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站在历史学科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形成价值判断,彰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体现了历史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

二、教学设计要凸显“主角”,关注学生发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积极建设者。

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

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是一个剧本,教师只是这个剧本的编剧或导演,学生才是这个剧本的“主角”。

一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采用等,都不能忽视“主角”。

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才能更好的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开发的教学资源适合学生实际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开发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测和需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比较盲目、随意,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从本质上说,这是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意识的表现,违背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设计一课教学时,应充分研究学生实际,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上,选取的有文字材料,如龙永图关于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讲话;有数据材料,如改革开放前,中国赴西欧考察团报告;还有图片材料,如“1978到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表”。

选取的这些材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直观,易于理解,适合学生思考,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对突出教学主题、实现教学目标更有效果。

第二,设计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发展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下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发展思维。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实际。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设计有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阅读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通过阅读,学生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彰显了学生的“主角”地位。

本课还设计有一些课堂讨论,如讨论“恢复高考的意义”、“钱学森之问”、“中国留学生现象”等。

这些讨论,从学生兴趣和实际出发,适合学生思考、讨论,有助于学生思维在活动中的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学设计中凸显学生“主角”地位,知识的讲授、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把学生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思想、能力和品质,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实现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设计要彰显“史韵”,彰显学科特色历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史实说话,史论结合。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历史学科的这一独特性,彰显历史教学的“韵味”。

有“历史韵味”的教学设计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有丰富多元的材料的支撑历史教科书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历史的记述往往比较简约、单一,甚至有概念化的倾向,缺乏历史味,这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认识。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需要补充丰富、多元的材料,彰显历史的多元,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多元意识和实证意识、方法和能力。

第二,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不是历史的简单再现。

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历史教育对“合格公民”的培养目标。

第三,有历史与现实的有力对接为现实提供思考和启示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

任鹏杰说:“历史教育有效服务人生的前提恰是落脚于‘现在’。

忽略了‘现在’,就会犯鲁迅批评过的痼疾,即一味回顾悠悠过去,展望渺渺未来,惟独对‘现在’的问题缴了白卷。

教育无‘现在’,断无生命力可言!”[1]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让历史对话现实,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国家与世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上三点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

基于这三点,在设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时,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怀当前中国教育发展,凸显教育与“国运”的关系,也彰显了历史教学的“韵味”。

如谈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这一内容时,通过展现“全国1998-2015高考录取人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一流大学的雄心壮志”等材料,使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有深刻的认识。

以“一个‘无颜面对’的大学排名”、“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中国‘留学生现象’”等材料,对学生思想形成强烈冲击,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上出现的问题。

最后,以“‘孤独’的坚守者——山西代课老师宋玉兰坚守讲台40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素材,激发学生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关怀,建立历史与现实的链接。

这些,都能唤起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学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可见,有“历史韵味”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依托丰富的材料,力求史论结合;有“历史韵味”的教学设计,也一定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所有这些,体现了历史教学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教学设计要留有“空间”,促进教学生成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教学资源的开发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教学问题的预设到学生活动的组织,每一步设计得很周全,力求精致、精细、精到,十全十美。

但教学设计只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的初步预设。

而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思想活力的学生,教学设计在实施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变数,有不确定性。

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没有必要去追求所谓“完美无缺”、“天衣无缝”。

教师应该充分预计教学的不确定性,给课堂教学留有一定“空间”,即教师无法预知的“知识疑问点”、“学生发展点”、“课堂困惑点”等“盲点”、“盲区”,通过课堂教学“填实”、“完善”、“解读”、“探究”这些“盲点”、“盲区”,有助于推进课堂生成,也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对于本课来说,“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是重点,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再补充适当的材料,学生基本上就能掌握新中国“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不设计问题或组织其他教学活动,留下一定的空间。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对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兴趣点、困惑点的把握不十分确切、确定。

在这种情形下,完全凭主观意识设计教学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盲目性比较大,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在教学中,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设计问题,组织教学活动,效果会更好。

或者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思维,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实现教学生成。

从后来的实践效果看,本课教学设计留下的这些“空间”,后来都在课堂生成中得到较好解决。

课堂上有学生主动问:“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留学生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报效国家;为什么今天,条件好了,一些留学生反而不愿意回国,为什么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

教学设计留有一些“空间”,既尊重了教学规律,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生成更自然、更真实,也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留下了很大空间,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各要素进行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师的教学意图、思想和理念,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作用在课堂教学上,影响在学生成长上。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关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对课堂教学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至为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