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节选)》第2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1.2《离骚(节选)》(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2《离骚(节选)》(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153ac9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7.png)
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②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③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
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④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
(重点分析“比”)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活动2.《离骚》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这一点在本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明确:从本文来看,诗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有幻想色彩。
诗人对自己身世、诞辰、名字的交代反映了历史事实,而他立志改变楚国法度,将自己出众的才华贡献给楚国的思想情感也是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的。
但表现这些内容却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诗人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将“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与诗中的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并以纵横恣肆的浪漫主义语言表达强烈而激荡的情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课堂总结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
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诗歌充分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dabfd4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1.png)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屈原》(节选)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文章体裁是戏剧,剧本形式是多幕剧,主要情节是南后把屈原关在庙中,并派靳尚秘密下令,让郑詹尹毒死他。
屈原带着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主要形式是用对话和屈原的内心独白为主,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情感,增强语句气势,表现了屈原痛恨黑暗、追求光明、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作者想借屈原受陷后的抒情独白,表达对黑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作者作品及屈原的事迹。
2.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戏剧知识。
3.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剧本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并体会人物形象。
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片段的诵读,初步感受戏剧语言特点,在诵读中对人物形象有大致的感知。
三、说教法
(一)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二)构图法。
【初中语文】《屈原》(节选)+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副本
![【初中语文】《屈原》(节选)+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bd0b45c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b.png)
《屈原》内容介绍
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们之间尖 锐的矛盾冲可分为两场。
第一场写看守卫十从死槛里救出婵娟。 第二场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发展和高潮:写屈原的内心独白。 结局:写婵娟之死。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督不两立的冲突。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的前两部分。这部分也是第五的高潮。
屈原其人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 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 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 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 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 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 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 增强。
《屈原》内容介绍
前四幕的剧情主要是: 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
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孰料却遭到张仪、南后 之流卑地陷害,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 然拳拳关注祖国和民,把它们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他“沉痛地”劝 诫楚怀王,愤怒地斥责南后,恨危害了祖国。但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 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转而依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 ,屈原也遭到囚禁。
第二板块
内容学习
《 屈 原 》 片 段 欣 赏
一、字词学习
诡谲(jué) (xī) 雷霆(tíng) (pì nì) 景仰(yǎng) (páo xiào)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2d58eb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4.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说课稿尊敬的教研组领导、各位教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的内容。
首先,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课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课文分析屈原,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坎坷,经历了波折和离居,但却并未屈服于命运的险象,反而以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现在他的诗歌中,“离骚”就是屈大夫颠沛流离得出的心灵之作。
在长达400多年的千古佳话中,屈原依然是深受民众喜爱的文化符号,被人们誉为“竹林七贤之首”。
此次教学重点讲解《离骚》中的第一篇(自题为“九章”),全文分为“九章”(9个部分),若干章节。
本节课共选择了其中的三个章节,分别是《大序》、《离骚》和《招魂》。
三个章节共计555个单词,考虑到本节语文课的时长,主要掌握《离骚》这一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并能够理解其含义。
(3)了解屈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和思想。
2.能力目标(1)能够理解和阅读屈原的文学作品。
(2)能够分析和比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
(2)离骚的主旨和文学意义。
2.难点(1)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导读法和互动式授课法。
(1)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让学生快速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和结构,建立对离骚的整体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互动式授课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热情,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PPT呈现、多媒体配合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轻松愉悦地掌握课程。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屈原的诗歌的深刻意义和爱国情怀。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15bdb4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f.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屈原(节选)》单元 5 学科语文年级九学习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重点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2、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廷激趣讲授新课展示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读笔记明确目标体现与时候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复》;不说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剧本《卓文君》、《王昭君》、《虎符》、《高渐离》、《蔡文姬》、《屈原》等。
郭沫若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事求似’。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节选》授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节选》授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29d0f40c22590102029d64.png)
8. 以上段落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 长剑、无形的长剑”分别象征什么?有什么作用?
11.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 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 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案】三个倒装的呼告句组成排比句,强调了要赶快行动起来。 三个“毁灭”构成反复,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他 呼唤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 不说把黑暗毁灭,而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更 突出了与黑暗社会不共戴天的仇恨,表现了他鞭挞一切污秽、横扫 一切邪恶的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那家伙惯会收揽人心,把他囚在这里,都城里的人很多愤 愤不平。再缓三两日,消息一传开,会引起更大规模的骚 动。待消息传到国外,还会引起关东诸国的非难。画线句 子对表现屈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处运用侧面描写,描写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快 些杀死屈原,他们担心“都城里的人很多愤愤不平”“更 大规模的骚动”“关东诸国的非难”。这些从侧面突出了 屈原在人民群众中是有名望的,他的主张是深得民心的。
“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 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剧 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 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 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剧本
剧本指的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 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提示组成,舞 台提示一般指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说话时的动作,或人物上下场、 指出场景或其他效果变换等。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 展、转折、高潮、结局”。当然根据编剧技巧的不同,结构还会变 化。剧本的分类:按照应用范围,可分为:话剧剧本、电影剧本、 电视剧剧本等。按剧本题材,又可分为 : 喜剧、悲剧、历史剧、 家庭伦理剧、惊悚剧等等。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https://img.taocdn.com/s3/m/716aaaaf0066f5335b812137.png)
这里的土地没被秦兵践踏过,是干净的。他解下衣服,包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
爱国诗人带了楚国的干净石块,很快沉了下去。这天正是农历五月五日。
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
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课题
《屈原(节选)》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戏剧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
2、品味戏剧语言,理解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但是此时,种种诬陷也接踵而至,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7.屈原(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7.屈原(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036686b74afe04a1b071de83.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6.能够有依据地进行推理与联想,大 胆表达 对日食 现象的 更多看 法。进 而产生 继续研 究关于 日食和 月食更 多现象 的兴趣 。
7、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 处于月 影中时 ,因月 球挡住 了太阳 照射到 地球上 的光形 成了日 食。而 月食则 是月球 运行到 地球的 影子中 ,地球 挡住了 太阳射 向月球 的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开课课件:1 7.屈原 (节选)
第17课《屈原(节选)》(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7课《屈原(节选)》(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f3785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c.png)
有形的长剑 无形的长剑
象征
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 为国为民的坚定信念
知识链接
小贴士
象征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 (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 征的本体),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 深沉、凝练。
研读课文
⑤“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 “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 亲!” “你,你东君,你是个什么东君?” “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根,你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烧毁你的一切!” “什么个大司命,什么个少司命,你们的天大的本领就只有晓得播弄人!什么个湘君, 什么个湘夫人,你们的天大的本领也就只晓得痛哭几声!” “你们滚下船来,你们滚下云头来,我都要把你们烧毁!烧毁!烧毁!
知识链接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 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是中国浪漫 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辞赋之祖”。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 《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与
《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 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风、雷、电
象征
人世间追求正义 光明的革新力量
研读课文
②“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 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 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 海的边上去呀!”
象征
洞庭湖、东海、长江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1b63b4deefdc8d377ee320e.png)
屈原(节选)郭沫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1.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目标: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1.听——读——赏——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朗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1.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象、图片)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26ec56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6.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屈原》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文体特征,理解对话、舞台说明、独白的作用。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体会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体会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年农历端午节,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1.屈原简介屈原,名平,战国时楚人。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毁谤,被放逐,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2.作者简介郭沫若,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
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主编作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3.作品简介课文节选的是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的前两部分,可以分为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
开端在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中,交待二人承南后旨意,欲毒死屈原的密谋;发展和高潮写屈原的内心独白,呼风唤雷,怒斥神祗。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ad3c5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0.png)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生平事迹。
本文以屈原的政治抱负、人格魅力和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领略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对于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对于屈原所代表的伟大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屈原的精神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精神风貌,提高情感体验。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收集,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随文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b229a8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1.png)
部编版语文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修订版)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中的第一篇话剧作品,对剧本的阅读属于活动•探究之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本的特点,掌握戏剧阅读策略,把握戏剧主旨,并为完成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做铺垫。
《屈原》(节选)是整部剧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屈原身陷囹圄,靳尚和郑詹尹阴谋毒害屈原,屈原眼见国土沦丧,一腔悲愤之情喷涌而出。
将自己与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表达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力量的情感。
屈原的光辉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而本文尤其是第二部分独白,实际上已经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气势雄伟,情感饱满,抒情意味浓厚,读来令人振奋,很适合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涵,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文章内容;2、采用分角色朗读、范读、配乐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魅力,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采用分角色朗读,概括文章第一部分内容;2、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形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学习体会语言魅力;2、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批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屈原图片并解说: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2、背景链接:《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第二课时)名师课堂教案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第二课时)名师课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0f364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4.png)
屈原列传【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理解司马迁在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生平放在楚国日趋衰亡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
3.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4.能联系已学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5.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理想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不懈追求的精神。
【重点难点】1.理清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理解司马迁在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生平放在楚国日趋衰亡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
2.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教学过程】一、回顾前文:上节课中,我们一起了解了屈原悲惨的一生,从司马迁的评述中感受到了他的高洁品行、坚贞人格,作者对他的赞美和悲叹充溢在字里行间。
我们先来对上节课的作业进行一下反馈。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关于史传“变体”: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
这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
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
所以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作为《史记》当中一篇较独特的纪传体散文,本文有着独特的叙事艺术。
仔细品读,感受作者于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叙评结合,论中有情的叙事艺术,理解作者寄托在屈原这一形象上的情感,培养我们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第二课时三、学习活动(一)作业反馈1.司马迁为屈原所作的这篇传记,别具一格,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赞颂、同情、悲叹之情。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第2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第2课时》优质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803a4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4.png)
17 屈 原(节选)
第1课时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 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
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 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主旨的理解。(重点) 2.学习本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时代主题的写法。(重、难点) 3.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展开丰富想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知识备查
戏剧基本常识
5.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 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是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 对白或独白。 6. 话剧剧本:剧本是戏剧的文学因素,是供演员在舞台上 演出的文学脚本,它是戏剧的基础,是一剧之本。
知识备查
戏剧基本常识
7. 剧本的组成: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 说明组成。 8. 剧本的语言:(1)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 对话、独白、旁白。 (2)舞台说明,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包括剧中人物 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 情、动作、上下场等。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汹涌浩大;后用来形容规模大,声势雄壮。
【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大义灭亲】 为了维护正义,对违反国家、人民利益的亲人不 徇私情,使其受国法制裁。
【暗无天日】 形容社会极端黑暗。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简要概括每部分的 主要内容。
非难
huá
哗众取宠
预习检查 多音字
xiāo 削皮
pī 劈开
jī 滑稽
削
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4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8c0af5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2.png)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屈原(节选)》第2课时 示范教学课件【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屈原(节选)》第2课时 示范教学课件【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62c5e78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e.png)
1.第一部分分析 (1)靳尚出场后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①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令来,你收到了吗?②罪人怎样处置了?③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④(惊异)什么?
咄咄逼人、急于害死屈原
精读细研
(2)郑詹尹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 态度:对毒死屈原有些迟疑 原因:郑詹尹对毒死屈原有疑问,不是同情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东皇太一庙。但当靳尚说到不按南后的意旨办事的话,南后可以大义灭亲,处死他时,他便下定了毒死屈原的决心。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5)读完课文,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精读细研
作者通过屈原的形象概括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而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与言行。 这也是郭沫若先生塑造屈原这个人物的意义所在。
合作探究
3.动作: (命卫士乙) (向湘夫人神像左侧门走入) (鞠躬) (把面巾蒙上,向卫士) (向风及雷电)
作用: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直接展示戏剧情节。
合作探究
4.表情: (迟疑地) (惊异) (含怒)
作用:用来说明人物的心理,直接展示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布置作业
1.与以前学过的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相比,《屈原》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2.拓展阅读历史剧《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段落总结
精读细研
2.第二部分分析(1)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有形的、无形的长剑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象征手法
风、雷、电: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节选)》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节选)》优质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bf7210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05.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7 屈原(节选)》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屈原的代表作,收入《楚辞》。
它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诗中展现了屈原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本节课将通过赏析课文,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认识。
但文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文化常识和诗歌表现手法等,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诗歌品鉴: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诗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ef0b7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5.png)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剧本特点和阅读的方法。
2.关注戏剧冲突及舞台说明,把握戏剧的主题。
3.通过鉴赏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4.解读独白中的物象,理解郭沫若创作该主题的用意。
【教学重点】1.了解剧本的特性和阅读方法,掌握剧本的基本要素,如角色、情节和舞台说明等。
2.深入理解屈原的戏剧冲突和舞台说明,把握其主题和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1.通过鉴赏屈原的台词,感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理解他的情感和思想。
2.解读屈原独白中的物象,理解郭沫若创作该剧的深层用意和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看视频,了解屈原一生。
2.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它在重庆一上演就赢得了全城空巷的轰动效应。
该剧所塑造的屈原的光辉形象成为当时鼓舞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就走进《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场,近距离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2.了解背景这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3.了解作品《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虽然只写了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
这篇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溢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4.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靳(jìn)尚俄顷(qǐng)商於(yú)脚镣(liào)瘦削(xuē)污秽(huì)稽(qǐ)首咆哮(páo xiào)木梗(gěng)虐(nüè)待三闾(lǘ)鞺(tāng)鞺鞳(tà)鞳②理解词义: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时代主题的写法。
2.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展开丰富想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归纳总结屈原形象,学习屈原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时代主题的写法。
2.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展开丰富想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归纳总结屈原形象,学习屈原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屈原形象,学习屈原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屈原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作品的整体结构,并要求大家通过阅读相关作品,掌握屈原的人物性格。
下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屈原。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对本文进行细致分析,看看郭沫若是如何塑造屈原的人物形象的。
二、精读细研
1.第一部分分析
(1)靳尚出场后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令来,你收到了吗?
②罪人怎样处置了?
③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④(惊异)什么?
咄咄逼人、急于害死屈原
(2)郑詹尹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
态度:对毒死屈原有些迟疑
原因:郑詹尹对毒死屈原有疑问,不是同情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东皇太一庙。
但当靳尚说到不按南后的意旨办事的话,南后可以大义灭亲,处死他时,他便下定了毒死屈原的决心。
从侧面表现出屈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3)从对话上看,靳尚和郑詹尹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他们都是阴险、丑恶、奸佞的黑暗政治权贵的代表。
不同之处:靳尚位高权重,狠毒、诡计多端,而郑詹尹则显得卑鄙、狡诈,还有一些胆怯,是朝中奸佞们的帮凶。
段落总结:屈原对祖国赤胆忠心,对人民一片赤诚。
为使祖国免遭秦国侵犯,他提出联齐抗秦的主张。
但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昏庸的楚怀王拒不接受他的正确主张。
南后、靳尚之流则内外勾结,把屈原视为与秦国交好的障碍,对他进行无耻的诬陷和残酷迫害,不仅投之狱中,还要密谋毒死屈原。
这正暴露了他们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也表现出他们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恐惧。
2.第二部分分析
(1)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有形的、无形的长剑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2)作者在写这些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义?仔细分析一下。
象征手法:用一种具体事物表现另一种特殊事物或特殊意义。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有形的、无形的长剑: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指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
(3)找出第三部分中作者提到的人物,他们象征了什么?
东皇太一: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阶级。
土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东君、大司命、少司命:欺骗民众的反动势力的帮凶。
湘君、湘夫人:悲观论者。
(4)主人公屈原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5)读完课文,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段落总结:作者通过屈原的形象概括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而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与言行。
这也是郭沫若先生塑造屈原这个人物的意义所在。
三、合作探究
(一)《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也是文章精要所在,回答以下问题。
1.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这些话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
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呼告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叙述某人或某物时,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听众或者读者,而直接向所涉及的人或呼唤、倾诉的一种修辞格。
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呼告往往和比拟、示现结合在一起,带有比拟和示现的性质,所以呼告通常可以分为比拟呼告和示现呼告两大类。
(二)《屈原》独白部分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①拟人兼呼告;②排比和反复;③多用短句
(三)剧本的舞台说明: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文字,说说其作用。
1.剧情发生的地点、道具、布景
东皇太一庙之正殿……各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
作用:交代了东皇太一庙的各位神像的摆放位置、场景的布局、人物及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渲染了氛围。
2.剧情发生的人物、服装、道具:
屈原略略点头,郑詹尹走入左侧门。
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作用:对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3.动作:
(命卫士乙) (向湘夫人神像左侧门走入)
(鞠躬) (把面巾蒙上,向卫士)(向风及雷电)
作用: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直接展示戏剧情节。
4.表情:
(迟疑地)(惊异)(含怒)
作用:用来说明人物的心理,直接展示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服装,所需的道具、布景,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文章节选的是暗害屈原的人密谋及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以及
怒斥恶神的独白,充分表现了屈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也无情鞭挞了黑暗的统治,表达了屈原毁灭黑暗旧社会的坚定决心。
五、拓展阅读
郭沫若的五幕话剧《虎符》取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写于1942年,1943年首演。
该剧描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
魏安厘王二十年(纪元前二五七年),秦国侵赵,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亲自突围到魏国求援。
魏王的异母弟信陵君认为赵魏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因此,他固请魏王发兵救赵。
暴戾狭隘自私的魏王执意不肯,反劝赵降秦。
信陵君亲率三千门下客,前往救援。
侯瀛建议窃取魏王虎符,凭符调用老将晋鄙统率的十万魏兵。
如姬夫人素来佩服信陵君“宽厚爱人”的品质和“合纵抗秦”的政治主张,也感念他替她报了杀父之仇,因此冒死盗符。
信陵君佩符至晋鄙军中,晋鄙疑,朱亥杀之,信陵君统兵八万解赵之围。
魏王杀信陵君全家,信陵君之母魏太妃代如姬受过自杀。
如姬逃出宫后,本可以逃至邯郸请信陵君保护,但为了不损害信陵君的声名,在父亲墓前自杀。
六、布置作业
1.与以前学过的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相比,《屈原》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2.拓展阅读历史剧《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