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设计与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力学知识和运动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课程,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至关重要,关系到平衡状态、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实现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推理和归纳;(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过程,并理解它的内涵。
难点:经历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4、教具学具准备:斜面、毛巾、棉布、木板、玻璃、小车等学生实验用具多媒体课件二、教法、学法为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导学法(即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计划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入与演示实验深入讲解相结合的方式。
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大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学习新课;课堂小结、重温要点;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图片:如关闭发动机的车、自由摆动的秋千、踢出去的足球等一系列运动的物体最终要停下来的画面,让学生思考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的维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尽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观点,以活跃思维。
牛顿第一定律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推理”的科学方法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及对该定律的理解。
(二)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和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学习惯性、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
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在学生已经建立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并为后面惯性和二力平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知识的本身、往往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学生则一味被动地接受,很难有自己的发现;而本节课则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了以学生或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几位科学家们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2、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理解,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教育2、通过对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3、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1、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2、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教学难点】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教学用具】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惯性的小车和木块、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提问:在骑车上学过程中,你是怎样使自行车加速的?又是怎样使自行车减速的?学生:用力踩脚踏板时可使自行车加速;刹车时可以使自行车减速。
教师:用力踩脚踏板时,实质是通过链条传动给车轮施加了动力的作用,那么刹车使车子减速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学生:刹车时实质是通过橡皮对轮子施加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通过这一生活常识可知:要使物体加速则需对它施加力得作用;同样要使其减速也需对其施加力的作用。
那么力和运动究竟有何关系呢?本节我们就来探索这一问题。
板书: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要用力去推它。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
1、历史的回顾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肯定律》教学反思一《牛顿第肯定律》位于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开头位置,示意着它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本节内容看似少简洁,其实隐藏着很深的思想。
借助我校的课改,本节课我按三条主线绽开展现。
历史的主线:分析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观点,提出评价。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形成了两个小组之间的对话,还有一组学生通过从胚芽到大树的进展图展现了历史的进展,学生的思维开头翻开。
但惊喜也消失了另一个班级中,学生是以一个学簇为主,一学生主持,把对话发散到全班。
时空穿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学生回味着历史,体会着思想。
学生的评价开启了物理思想,打破了课本的局限,但折射着,我对学生的课前辅导不够,特殊是历史资料的给及,与学生的沟通缺乏。
抱负试验的思想主线:学生用自己的理解,通过画图和语言展现了本试验。
由于校安工程,没能动手是圆满之一,更大的圆满是没有和学生一起重新换思路,设计和经受试验。
概念的主线: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几个例子例如:车越快越不易停是不是速度大,惯性大?区分惯性。
在此主线中留意了教师的主导,对概念进展精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惯性惰性:反抗运动状态变化的力量。
对力、质量新的定义学生没有意识,我直接学生提问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士概念的提升。
但效果不太好。
在教学中时间与估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急,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对惯性的概念的教学,感觉例子没有找好,有一种只可意会不行言语的缺乏和思想。
物理学是一曲理性的旋律。
物理教学不应满意于对某肯定律的提醒,而应使他超越自身,使之上升到具有更大普遍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的东西,这样,物理规律的探究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肯定律》的预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熬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转变。
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考、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进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高考相结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一个是语速快了,给别人感觉像放鞭炮一样,前面直到牛顿第一定律与学生没什么互动。
你问问题的时候这个实验观察和比较,我觉得应该停下来让学生来回答,引导他思考,比如说第一个第二个现象比较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来分析,然后是第二个和第三个,总结之后再来讲这个实验的理想性,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结论的得到,思想是怎样外推的,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
还需要强调,你要把那几个跟牛顿第一定律诞生有关的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心中有数,他们的实验是怎样慢慢推进的,才能得出我们现在公认的结论。
学生将来真正的发展还是需要自己的创造性,要把科学家们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向学生传递,这个点你好像没有讲到。
你前期讲的多一点,一直是自我解说,没有怎么顾及学生。
惯性讲的还是挺好的,最后一块是花了时间的,节奏可以,引入很不错,比较符合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一些好例子提到了很多,实验器材都是身边的瓶子啊水啊,符合生活实际。
课堂上的热度很不错,与学生的
互动、亲和力,关系蛮融洽的,感觉你讲课蛮有热情的,有足够的幽默感。
最后是板书问题,板书只有牛顿第一定律,应该把惯性也板书一下,这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你的科学方法也应该写,这是以事实为基础,不能由实验验证的,这些都可以多提一下,这样学生做题目才更清楚明白。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演示实验和科学的推理,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仍以实验演示为主,学生们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再指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本课的重点是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下节课做好知识、技能和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同时在讲惯性的时候让学生从身边发现物理问题,很好的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本堂课的优点是充分发挥了演示实验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主导的教学理论,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好。
而且通过合理的推导,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
在分析惯性时,让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真正调动学生,学生只是观看,自己动手的机会少,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如设计实验、操作、记录等等。
还可以多一些个别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牛顿第一定律怎样得出的过程应该多注意,因为思维过程更重要。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讲惯性的理解时没讲到有用惯性和无用惯性。
还有就是教学时课堂练习较少,学生的应用理
解程度不够。
课堂活跃程度不好控制,有些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后没能及时的拉回来,造成思维间断,影响了学习。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从对学生的调查询问看,学生对这样处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所采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相当满意,普遍反映通过探究学习真正深刻地认识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和成功之处。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教师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是顾问。
要导的好、导的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备课时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其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
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反思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第一,在知识处理上: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但他们只是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的、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伟大意义。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
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第二,在能力培养上:1.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所以我再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建议抽象思维。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1在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后,我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针对牛顿第一定律,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设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进步学生分析^p 、解决问题的才能。
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的时机,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才能。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考虑到假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那只能由老师逐步引导学生去挖掘问题。
没想到同学们踊跃提出了各种问题,有的问题学生能解答的我就让学生解答,有的问题需在老师的点播下由学生解决,有的问提我直接告述学生是以后要继续学习的。
这样把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解决。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2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拟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p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开展抽象思维才能,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首先利用详细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展分析^p 考虑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进步。
2.本节课充分表达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详细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表达充分,详细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老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老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表达了循序渐进的思想。
《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表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展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根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
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答复以下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时机就相对少了。
四、评价方式较少,对学生评价缺乏开展的观点。
五、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整体设计框架下进展学习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的突破,这样的方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对于学生自我的思维开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制约,今后应该适当改进。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例文.doc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
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
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
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
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虻》读后感范文【读后感范文】一个为意大利的自由而战斗的斗士归来,意味着他此生再无安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牛虻》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牛虻》读后感范文一暑假里读了两本小说,一本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另一本则就是《牛虻》。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牛虻》吧!牛虻是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也是教育各影响了三代中国人的伟大作品!自使至终最突出的是它洋溢着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人民为赶走奥地利人,统一祖国而进行反抗与斗争的惊心动魄的战乱年代。
而文中的主人公亚瑟也就是牛虻,是一个生在富裕家庭深信上帝的教徒,直到有一天,他开始怀疑,开始慢慢放弃心中的信仰,他才发现,没有上帝,所谓的上帝只不过是一个思想的束缚者,一个凭空捏造的所谓的崇高的“神”。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引言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物理学的基础定律之一,对于初中物理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我教授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对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问题1:抽象概念的表达牛顿第一定律讲述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这是一个相对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观察到很多学生对此概念存在一定的困惑。
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我采用了以下措施:1.做实际案例分析: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小车运动和飞机飞行等,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并且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3.利用多媒体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动画、模拟实验等,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问题2:实践环节的不足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实践环节上的参与度较低,无法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设计实践任务:通过给学生设计一系列实践任务,如制作小车模型实现匀速直线运动、观察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相互启发,激发彼此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3.思维导图和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记录观察数据和思考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和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问题3:教学资源的匮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发现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我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课后反思《牛顿第一定律》课后反思这堂课我基本上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的,而我们也能看到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实现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这三维目标一体化。
这节课主要教授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经典力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不仅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而且体验了这一定律的科学探索过程,了解了人们关于“力与运动关系"认识演化过程,不仅掌握了科学结论,而且懂得科学精神的重要;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比较和鉴别、质疑和思考。
同时能够利用惯性知识解释某些生活现象,达到从课本回归生活的目的。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由一个课前争论引出一个问题: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怎样?力与运动有怎样的关系?通过问题引出实验探究。
其次是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
本环节所用的时间较多,老师对各组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地方一一指导,最后规范演示了整个实验过程,强调细节,加强了学生探索的广度、深度和规范性。
我认为探索不仅仅是完成实验,也必须包含思想的活动,在实验完成后学生总结归纳出实验结论,并思考推理得出不受摩擦力时物体的运动情况,切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效的突破本节重点和难点。
再次是惯性知识讲解,强调对惯性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先讨论自己对惯性的理解,并举例说明,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将惯性知识结合生活现象讲解,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并且学能致用,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本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做好实验是关键,但实验过程占用时间较多,导致后面有点赶,实验时间可以适当压缩。
二、从感性认识经过推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的引导不够,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
三、关于惯性知识讲解,一是设疑不够,二是举例太少、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没有展开讨论,没有提高学生的认识深度,四、例题设置太少太单一,学生的练习不充分。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力与运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然后重现历史,引出历史上对该问题的两种观点看,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
接着进行伽利略理想实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
得出结论、找出该注意的问题后,马上进行课堂巩固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过程。
通过诱导式的提问启发学生,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与推理,突破了教学难点。
而知识的总结与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则是放在了作业里,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任由学生自由发挥。
既是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也给了老师细心观察学生的好机会。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篇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位于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开始位置,暗示着它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演示实验为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通过学生分析和讨论、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让学生以推木块为例,体会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得出他自己的观点,时空穿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学生回味着历史,体会着思想。
概念的主线: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几个例子例如:车越快越不易停是不是速度大,惯性大?辨别惯性。
在此主线中需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对概念进行准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惯性: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
对“力、质量”新的定义学生没有意识,我直接学生提问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士概念的提升,但效果不太好。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物理学是一曲“理性的旋律”。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篇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一.备课得之要上这堂课的时间是星期六上午,而我呢,幸运的被安排在了第二个星期二上午去上课,也就意味着我有将近三天的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
在课前我也一直努力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参考了多份成熟的教案以及ppt教材,还下载了网上的一些前辈的课去认真的听,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对于一些有疑惑的方面,在星期天又抽空请教了下钱老师,最后觉得差不多了定下初稿,由于这堂课演示内容比较多,需要用到ppt,于是又在电脑上下载了多份ppt,把可以引用的内容引用进来,根据自己的教案做了一份配套的ppt,当然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还在星期一的时候自己找了个空教室自己给自己讲了两遍,感觉语言组织方面应该没啥问题了,时间把握也差不多,而且在准备过程中,我也没有忘记学生是活的,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总有你意想不到的,于是在我的教案中也有一些预设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这节课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这节课重点放在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和结论的推理上,给学生展现了伽利略理想实验法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教育。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注重实验探究,体现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
通过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科学的事实求是的严谨态度,又让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得到了培养。
该实验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
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交流他们的发现。
然后控制一些条件,并思考: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并指明让学生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再进行探究,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取得预期的实验效果。
实验是桥梁,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若表面逐渐光滑,直到摩擦非常小时,小车速度的改变及前进的距离将如何?学生会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作好实验,通过实验,即能为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事实求实的严谨态度。
该实验是让同一辆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
做实验前,应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并指明让学生观察查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该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注意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结合实验,取得实验结果。
在这方面我做的不够理想,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同时还有几点不足
1情感目标没有充分体现。
2实验结果学生交流不充分。
《牛顿第一定律》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力学知识和运动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课程,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至关重要,关系到平衡状态、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实现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推理和归纳;(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过程,并理解它的内涵。
难点:经历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4、教具学具准备:斜面、毛巾、棉布、木板、玻璃、小车等学生实验用具多媒体课件二、教法、学法为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导学法(即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计划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入与演示实验深入讲解相结合的方式。
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大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学习新课;课堂小结、重温要点;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图片:如关闭发动机的车、自由摆动的秋千、踢出去的足球等一系列运动的物体最终要停下来的画面,让学生思考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的维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尽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观点,以活跃思维。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反思靖江市礼士中学周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内容,会用惯性解释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与体验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推理的科学意识。
【重点和难点】1、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定律的理解。
2、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让学生明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教具】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纸板,橡皮筋,象棋,直尺。
【教学过程】一、引起冲突,激发需求有一天晚上,伽利略做梦自己穿越到了古希腊遇到了亚里士多德,两人发生了争吵,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的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伽利略通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你认为到底哪个说法比较准确?你的依据是什么?[思考]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的时候脚是否还对足球有力的作用?足球最终会慢慢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若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这种力是什么力?生:没有;受到阻力的作用。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板书: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探索方法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猜一猜]师:如果运动的物体只受阻力的作用,当阻力的大小改变,物体运动的路程会怎样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生:阻力越小,运动的路程越远;阻力越大,运动的路程越小。
并举例说明。
[想一想]师:大家讨论一下如何改变阻力大小,可以选择哪些器材实验?你的依据是什么?生:选择毛巾、纸板和木板,因为压力一定时,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科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运动和力,第五章主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的内容。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由于本学期前几章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所以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能够运用分析力的知识来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考虑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看似矛盾的两个实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进而按照历史的线索共同学习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进而分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纠正错误观念。
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小球在实验中不能上升到与释放位置的相同高度”,进一步思考如果斜面水平放置,小球在水平面滚动时会不会加速或减速,进而得出小球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使物体加速或者减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还通过flash演示理想斜面小球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深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领悟。
最后通过观看现实中的冰壶在冰面的运动,来体会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特性,也就是惯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关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就是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在这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关于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部分同
学不易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如认为和物体的速度以及受力有关。
关于这一点,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来证明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
此外,生活中很多情况我们要利用惯性为咱们服务,同时,很多时候我们要避免惯性造成的危害,这时候一方面让学生举例,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播放视频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践的意识和分析能力。
本节课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有一些比较好的地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1)按照新课标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渗透教育较为成功。
本节课包含大量的物理学史内容,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提高之外,同时牛顿第一定律在研究过程中,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课堂上我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具体操作实验,从而经历科学研究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
同时提问学生为什么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2000多年时间错误的观点才得到纠正,进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质疑精神的重要。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中,一方面突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意义,另外,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会牛顿的人格魅力,同时以前人的知识为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自信心。
(2)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较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好,同时能够认真思考分析问题。
对于随机的问题,例如抛糖给学生让学生分析糖运动的几个阶段,分析受力情况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反映较好,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对该问题留下深刻印象。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1)在课堂中教师的声音还是不够洪亮,而且缺少阴阳顿挫,情感不够丰富。
(2)学生在前半节课时间表现明显紧张,课堂气氛略微有些紧张,缺乏活力。
(3)学生在课堂中缺乏自信,体现在回答问题往往都是集体回答较好,声音较大,但是要求他们举手发言的时候往往举手的学生人数很少。
(4)本节课的导学案设计有些地方过于详细,造成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生成,而成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学案和老师在课堂的教案。
(5)在课堂中,由于怕时间不够,所以在让学生阅读导学案或思考问题的时候多次使用“快速浏览”,“快速阅读”等词语,这样造成学生在应该认真思考的地方缺乏足够的时间,可能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会不够深入。
(6)针对知识的练习题设置不够合理和完善,例如,在讲到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的时候,由于惯性是固有属性是一个难点,因此应该在这个地方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摆脱错误的观点,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
(7)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述没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学生出现不准确的表述之后,没有及时在课堂上纠正,这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思维习惯和物理语言表达习惯。
总之,《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总体上有一些成功之处,但同时也让我发现了很多平时在课堂中没能注意到的问题,这节课的结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一个起点和动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很多需要提高、进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