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地理人口分布

地理人口分布

地理人口分布地理人口分布(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人口众多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人口的地理分布则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分布状况。

地理人口分布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理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首先,人口分布具有地域性。

世界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

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程度高,人口集中在城市地区;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种地域性分布与农业、工业和交通等因素有关。

由于中国沿海地区自然环境较好、交通便利,所以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导致人口密度较低。

其次,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适宜的自然环境可以吸引人口聚居,而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会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例如,世界上的沙漠地区、高山地区和极寒地区人口稀少,而河流流域、平原和温暖地区人口稠密。

自然环境限制了人群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从而影响了人口的分布。

再次,经济因素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原因。

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会直接影响人口的地理分布。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城市人口多,而经济落后的农村人口相对较少。

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例如,中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人口众多,而农村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产业发达、职业机会多样化。

最后,地理人口分布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人口过于集中会导致城市承载能力不足。

城市过于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问题逐渐显现。

其次,人口分布不均会导致资源利用不平衡。

例如,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源消耗较多,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却得不到有效利用。

这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一二章知识点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一二章知识点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一二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地域和自然环境
一、中国地域及其特点
中国横跨东亚和中亚,东西宽度达5500多公里,南北纵深达5000多公里,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特点是:地域
辽阔、东南沿海地区比较狭长、地形、地貌多样化、气候差异较大、资源富集。

二、自然环境及其分析
中国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和地貌、水文地质、气候、植被、动物、矿产资源等方面。

这些方面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地方
文化、食物、水、药品等诸多方面。

第二章中国的人口与经济
一、人口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人口众多,总人口数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人口密集,而西北及西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此外,大
城市人口密集,而小城市、乡村则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二、人口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的人口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衡量人均寿命、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素质等因素。

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基因、环境因素、营养和生活方式等。

三、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特征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指标之一,它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并维持了一个相对高的增长水平。

中国的经济增长还体现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

然而,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及其带来的人口问题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相关的人口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中国人口分布在中国,人口分布主要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

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这里不仅环境优美,经济发达,而且交通便利。

中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也是人口的集中地,这里的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较多,吸引了大批人口迁徙至这些城市。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口分布相对较少。

由于西部地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且经济相对落后,很多人选择离开家乡前往东部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种东西部人口流动的不平衡现象,导致了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较大,而西部地区则面临着人口减少、老龄化等问题。

此外,中国南北的人口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等,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而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气候寒冷、资源相对匮乏,不利于人口的聚集和发展。

第二部分:中国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过多、老龄化和性别比失衡等。

首先,人口过多是中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之一。

中国的人口总量庞大,且增长速度较快。

这导致了资源、环境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

尽管近年来,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但仍然难以根本解决人口过多的问题。

其次,老龄化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人口问题。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素质的提升,人们的寿命逐渐延长。

而同时,低生育率也导致了中国老龄人口比例的上升。

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

最后,中国的性别比失衡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于部分地区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导致了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男性人口相对过多,而女性人口相对偏少,这不仅造成了结婚难、单身问题等社会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第三部分:应对人口问题的措施为了应对中国的人口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初一地理人口分布特征概述

初一地理人口分布特征概述

初一地理人口分布特征概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特征在初一地理课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人口分布特征涉及到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以及人口分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以下是对初一地理人口分布特征的概述。

一、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据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人口约为14亿人。

人口数量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土地面积较大,人口分布相对较均匀。

另外,随着科技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出生率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人口密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和沿江沿海地区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

而西部和北部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二、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中国的人口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部地区是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该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交通和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流动。

这些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城市,以及具有优越经济条件的沿海地区。

相比之下,西部和北部地区的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这些地区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开发相对滞后。

由于缺乏经济吸引力,人口流动性较低。

三、人口分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分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水平。

因为人口集中会带动市场需求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这些地区也拥有较多的人才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口分布不均衡也给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人口过于集中的地区容易面临人口超载、资源供给不足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还造成了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西部地区的相对长期滞后发展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关注点。

综上所述,初一地理课程中的人口分布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人口数量及密度、地域差异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初步了解人口分布特征的核心内容。

中国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教案

中国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教案

中国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教案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以及相关的人口政策,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人口分布的现状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不均衡,这导致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主要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

1. 沿海地区:中国的沿海地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这是因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外来务工人员。

例如,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省份的人口密度较高。

2. 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沿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分布也比较密集。

例如,湖南、湖北和上海等省市的人口数量较多。

3. 西部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资源相对匮乏,因此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例如,青海、西藏和新疆等省份的人口相对较少。

二、人口政策的演变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

经过多年的实施,人口政策也经历了一些调整和演变。

1. 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指限制每个家庭的生育数量,包括晚婚晚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等措施。

这一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减轻了人口压力。

2. 单独二孩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政府于2016年实行了单独二孩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促进人口结构的调整。

3. 未来可能的人口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中国的人口政策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可能包括放宽生育政策、鼓励人口流动和促进人口结构优化等措施。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的影响人口分布和人口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人口多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这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经过近50年的发展, 我们可以知道, 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 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 西北则相对较少。

进一步分析, 这种差异更显著。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

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 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 东西差异显著。

若从人口密度来看东西差异更加明显,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 是中部的2倍多, 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

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 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的人口密度( 人/ 平方公里) 分别为( 1996年) : 2138、677、431、313、196和2, 由东向西, 人口密度从高到低的梯度降低趋势十分显著。

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 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级阶梯上, 我国一、二、三级梯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0.76%、28.36%、70.81%,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 33人, 75 4人, 314 4人。

由东向西, 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 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级阶梯。

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东距长江口770公里, 西距国境最西端达3660公里, 南距三亚164公里, 北距漠河2470公里, 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 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土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 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 除此之外, 其它因素, 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 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

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人口分布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中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往往与多种原因相关联。

本文将对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一、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1. 城市与农村城市和农村是人口分布最显著的两个区域。

一方面,城市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人口分散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导致农村人口密度较低。

2. 地理条件地理条件是人口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理因素包括土地利用、气候条件、水资源等。

人口更倾向于居住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例如,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而沙漠和高山地区则人口稀少。

3.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

发达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因为这些地区提供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

相反,落后地区缺乏发展机会,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二、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1. 工业与农业结构差异人口分布差异与工业和农业的结构有关。

经济发达地区通常具有发达的工业和服务业,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年轻人口。

而农业仍然是落后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高。

2. 政策和规划因素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还与政策和规划因素密切相关。

政府的发展策略会影响到各个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

有些地方政府会采取一些措施吸引人口流入,例如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条件等。

3. 自然环境和资源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人口更倾向于分布在拥有丰富自然资源、适宜农业生产、气候条件良好的地区。

例如,人口更多地聚集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因为这些地区相对较为宜居。

4.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一些地区的传统、民族和宗教因素可能会导致人口在特定地区的集中或分散。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高考地理:人口分布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

人口多寡、分布是否均衡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

而考察人口分布是高考地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着众多的人口资源。

但是,我国人口分布却是极不平衡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集中,而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现象呢?首先,历史原因是造成这种人口分布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自古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我国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所以人口自然而然就聚集在这里。

而西部地区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对于人口的吸引力不大。

这种历史地理的原因造成了我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造成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和引擎。

许多大型工厂、企业集中在这里,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前往就业。

很多人离开家乡去东部地区谋生,导致了东部人口的快速增长。

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弱,发展水平低,大量的人口基本上只能依靠农业生活。

由于西部地区人口基数小,人均资源相对丰富,因此人口增长率较快。

再次,自然条件也是造成人口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自然资源、气候等条件在不同地区有着显著差异。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

而西部地区,尤其是高原山区和戈壁沙漠地区,气候恶劣,资源相对匮乏,因此人们对于这些地区的迁徙意愿较低。

在面对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现象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

首先,他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例如发展西部大开发、实施转移农业人口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劳动力留在当地,缓解了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

另一方面,这些措施也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另外,我国政府还加强了各地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提升了人口流动的便利性。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1.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答: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其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⑴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俊,气候干冷,人口远为稀疏。

⑵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

⑶人口主要分布于较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

成因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⑴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

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

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东部地区农业条件较好,垦殖指数高,人口容量大,较西部地区对人口有吸引力。

⑵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经济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东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出以及沿海地区率先改革;经济迅速发展的累积牵动效应,已使中国人口地域分布自80年代开始,由建国以来的分散和均衡化转向向东倾斜的集中化方向发展,80年代以前,人口的地域分布趋势向分散、均衡;8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也从以往的西南偏西方移动,转为西南方向移动。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在今后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将会更加显著。

2.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及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答:世界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两种矛盾:一是出生率过高引起的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非洲、南亚;二是出生率过低引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1)

第四章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第四章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历史时期⼈⼝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年到道光三⼗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产⼒发展⽅式变⾰缓慢和⽔平不⾼,制约着⼈⼝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出⽣率、⾼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些原因:如初婚年龄⽐较早、妇⼥的真正有偶率及净⽣育率、家庭规模很⼩、传统⽂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起决定了,尽管出⽣率⽐较⾼、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这就造成了⼈⼝长期的低增长率。

(2)⼤起⼤落和⼈⼝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起⼤落的现象,⼤落指短时期之内⼈⼝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遇动乱(战乱、灾荒等),⼈⼝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基数越来越庞⼤,⼆是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个转变,由⾼⾼低向⾼低⾼转变,原因⼀是医药公共卫⽣取得了⼀些进展,⼆是出现了新式接⽣⽅法,降低了婴⼉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时⼈⼝的死亡率。

(3)⼈⼝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率及⼈⼝增长率差异。

⼈⼝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育率⽐较低,增长率也⽐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增长的不平衡,⽣产⽅式、宗教等也会对⼈⼝增长产⽣⼀定的影响。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他们跨越地域界限,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地域类型进行科学划分,并深入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明确各类地域类型的特征和差异。

同时,结合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学者提供研究基础,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解中国流动人口现状的窗口。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划分和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维度的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划分方法,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地理因素等。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

通过对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推动中国人口流动的科学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流动人口的地域类型划分方法流动人口的地域类型划分,是理解中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关键。

这一划分方法主要基于流动人口的来源地、目的地、流动路径以及居留状态等多个维度。

根据流动人口的来源地,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农村流动人口和城市流动人口。

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农村地区,他们因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或生活条件而迁移到城市;而城市流动人口则主要来自于其他城市,他们在城市间的迁移往往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更高的生活质量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根据流动人口的目的地,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跨省流动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

跨省流动人口是指那些从一个省份迁移到另一个省份的流动人口,他们通常面临着更大的地理和文化差异;而省内流动人口则是指在同一省份内不同城市或地区间迁移的流动人口,他们的迁移路径相对较短,面临的地理和文化差异也较小。

中国疆域和人口知识点总结

中国疆域和人口知识点总结

中国疆域和人口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分布是中国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了解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人口分布情况。

一、中国的疆域中国的疆域包括陆地领土和领海,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领海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127.7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疆域可分为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南部亚热带地区和北部寒带地区。

1. 东部沿海地区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地区,主要包括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

这些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区和经济中心。

华东地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西等省份。

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

华南地区是中国南部的沿海地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份。

这一地区地处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出口基地。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处东北亚地区,气候寒冷,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和重工业基地。

2. 西部内陆地区中国的西部内陆地区主要包括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这些地区地势高原和山地为主,气候复杂,地质构造复杂,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难度也较大。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干旱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处中亚地区,气候干旱,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和粮食生产区。

西南地区是中国的山地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险峻,气候多样,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区。

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的高原地区,包括西藏和青海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严寒,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水资源和农牧业生产区。

3. 南部亚热带地区中国的南部亚热带地区主要包括华南地区和福建地区。

初中六年级地理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

初中六年级地理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

初中六年级地理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的城市。

在初中六年级的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对中国的人口和城市有一定的认识。

本文将从中国人口的分布、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中国的主要城市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人口与城市。

一、中国人口的分布中国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众多,而西部和西南地区则相对稀少。

这主要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动。

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因此人口数量较少。

西藏、青海等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对人们的居住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人口较少。

二、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中国的人口数量在近几十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

这些政策导致了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但人口总量依然庞大。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有所回升。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数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5亿人左右增长到现在的14亿人左右。

人口数量的增长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带来了挑战,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国的主要城市中国拥有许多大城市,其中一些是全球知名的国际大都市。

以下是中国的一些主要城市:1.北京:中国的首都,也是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

2.上海: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

拥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国际化的城市风貌。

3.广州: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是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枢纽。

广州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4.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

深圳的特区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金和人才。

5.成都: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美食而闻名于世。

中国各省人口统计数据2019

中国各省人口统计数据2019

中国各省人口统计数据2019引言人口统计数据是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情况的重要指标,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信息,如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和人口总数等。

本文将对中国各省人口统计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和概述,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口的分布情况。

人口总数排名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各省人口总数排名如下:1.广东省 - 1.04亿2.湖南省 - 8.74千万3.河南省 - 8.09千万4.四川省 - 7.74千万5.河北省 - 7.47千万6.安徽省 -7.39千万7.山东省 - 7.35千万8.湖北省 - 5.93千万9.浙江省 - 5.81千万10.江苏省 - 5.79千万人口分布情况地理分布中国的人口分布十分不均衡,东部地区人口众多,而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最人口众多的省份是广东、河南和四川,其人口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10%、8.7%和8.2%。

人口较少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如青海、西藏和宁夏。

性别比例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的性别比例为107.8,即男性总人口比女性多。

这表明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

然而,性别比例在各省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海南省的性别比例最高,为114.7,而北京市的性别比例最低,仅为105.2。

年龄分布中国的人口年龄分布也存在差异。

根据数据显示,20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5%,30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

这表明中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群体中。

不同的省份对应的年龄分布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与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策规划等有关。

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长趋势是了解人口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广东省、湖南省、河南省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而青海省、宁夏省等西部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较慢。

这与各个省份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结论通过对中国各省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部地区拥有众多人口,而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中国人口分界线知识点总结

中国人口分界线知识点总结

中国人口分界线知识点总结人口分界线是指划定一个区域内人口数量的界限线,一般用来划分城市、乡村或者其他行政区域。

在中国,人口分界线通常是由国家统计局和相关专家根据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差异等因素制定的。

人口分界线的划定对于城市规划、资源调配、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中国人口分界线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人口数量是人口分界线的首要考虑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国家将城市人口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三个档次,对应的人口数量分别是100万人以上、50-100万人和50万人以下。

在乡村地区,一般根据镇街的人口数量和规模来划分。

2. 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制定人口分界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分界线较高,而相对落后地区的人口分界线较低。

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社会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水平,这些都会影响人口的集聚和分布。

3. 城乡差异也是制定人口分界线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中国的城乡差异在许多方面都非常明显,如收入水平、教育资源、医疗保障等。

因此,人口分界线的划定也会考虑到城乡差异,分别制定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分界线。

4. 人口分界线的划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除了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差异外,还需要考虑到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等因素,以全面地把握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5. 人口分界线的划定对于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人口分界线,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社会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政策。

6. 人口分界线也对资源调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人口分界线,可以合理调配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资源,使得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

7. 人口分界线的划定对于社会服务也非常重要。

根据人口的分布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配置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资源,以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需求。

总之,人口分界线的划定在中国的城乡规划、资源调配、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合理划定人口分界线,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的分布状态,又称人口地理分布或人口地域空间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人口分布状态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有静态和动态之分。

人口的静态分布是人口过程在一定历史时间中相对静止状态的现象,它反映特定时间内的人口分布特征。

人口的动态分布是人口分布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动状况,它反映长期时间内人口分布特征的变化。

人口的地域分布特点:我国人口地域分布非常不均衡。

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部,尤其是沿海地区人口高度密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而西部,尤其是西北部则地广人稀。

中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早在1935年就划出了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的一条地理界线,此线东南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而居住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6%;此线西北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而居住的人口仅为全国人口的4%。

这条分界线描述了当时中国最显著的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特征。

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资源环境条件是影响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自然基础(1)气候。

划分气候类型的主要依据是气候和降水两项指标。

目前,使用广泛的气候分类是柯本式设计额分类体系,按照这一系列划分的各大洲各种气候类型区的人口密度反应于表资源来源:约.斯塔纽斯基:《柯本氏气候带的人口分布》。

1961年从表可见,人口密度最大的气候类型区是温带夏雨气候区,达每平方公里61.1人。

该气候区所包括的地区有: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到南岭以北,美国东南部,阿根廷东北部和乌拉圭,南非和澳大利亚的东南海岸。

温带湿润气候区的人口密度和温带夏雨区相差不多,也属于人口密集地区。

它包括美国东北部,加拿大东南部,欧洲北纬60度以南,阿尔卑斯山以北,亚洲的日本,朝鲜,中国的华北,东北以及苏联的临近部分地区。

温带冬雨气候区又称地中海式气候区,分布在地中海沿岸,美国西海岸,澳大利亚南部海岸的一些地区,其人口密度仅次于上述两个地区。

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成因_方瑜

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成因_方瑜
Natural forming causes of China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FANG Yu,OUYANG Zhi-yun, ZHENG Hua,XIAO Yi,NIU Jun-feng,CHEN Sheng-bin,LU Fei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 . -Chin. J. Appl. Ecol. ,2012,23( 12) : 3488-3495. Abstract: The divers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China causes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China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for the population,resources,and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ina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by adopting the index of population density ( PD) in combining with spatial statistic method and Lorenz curve,and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the natural factors o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16 indices including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 AAP)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 AAT) ,average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 AASD )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 PV ) ,temperature variation ( TV) ,sunshine duration variation ( SDV) ,relative humidity ( RH) ,aridity index ( AI) ,warmth index ( WI) ,≥5 ℃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 AACT) ,average elevation ( AE) ,relative height difference ( RHD) ,surface roughness ( SR) ,water system density ( WS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 NPP) ,and shortest distance to seashore ( SDTS) . There existed an obvious aggregation phenomenon i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The PD was high in east China,medium in central China,and low in west China,presenting an obvious positive spatial association. The PD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SD,AAT,AAP,NPP,AACT,PV,RH,and WI, and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HD,AE,SDV,SR,and SDTS. The climate factors ( AAT,WI,PV,and NPP) ,topography factors ( SR and RHD) ,and water system factor ( WSD) together determined the basic pattern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It was suggested that

中图版地理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图版地理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分布不均衡和具有趋向性,整体特点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基本位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

2.人口分布受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和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社会治安、物质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与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特点。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和其他因素。

5.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6.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区域自然资源、环境质量等自然因素及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7.人口合理容量受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

8.资源环境承载力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通过对某一区域的人口调查或者查询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描述、推测该区域人口分布、人口迁移、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地理实践力)能够由图表和资料,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和原因。

(综合思维)能够比较不同区域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分析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及影响,探讨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根据教学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第四轮专业学科评估结果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知识清单一世界人口分布分布不均匀,具有地域差异: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东亚、东南亚、南亚、北美东部和欧洲,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知识清单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1.具体特点知识清单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易误辨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一成不变的。

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

在原始文明时期主要为自然因素,现代工业社会主要为社会经济和科技等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

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

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

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

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

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

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

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

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

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

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的物质前提。

中国人口重心与农业资源重心十分接近,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一般只在经纬度上相差几分, ⑤,这也充分说明,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与农业有很大关系。

东部地区农业条件较好,垦殖指数高,人口容量大,较西部地区对人口有吸引力。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经济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将越来越
显著。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地区经济
发展战略重点的东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出以及沿海地区率先改革;经济迅速发展的累积牵动效应,已使中国人口地域分布自80年代开始,由建国以来的分散和均衡化转向向东倾斜的集中化方向发展,中国人口分布不平衡指数从1933年的3.69,1953年的3.60;一直下降到1982年的3.43而停顿下来。

80年代以前,人口的地域分布趋势向分散、均衡;8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也从以往的西南偏西方移动,转为西南方向移动。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在今后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将会更加显著。

三、人口地域分布的评价
毫无疑问,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差异是显著的,但不均匀并不是不合理,根据以上对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探讨以及各地区自然、经济因素对人口抚养能力与现实人口相对关系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是基本合理的。

因为,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综合分析,目前人口容量处于过剩状态,没有人口压力的省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带,特别市东部地带;人口容量处于不足状态,有人口压力的省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带;综合考察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相对平均状况,则东部地带为人口容量尚处于一定过剩状态、为感受人口压力的地区;中部地带为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基本相当的地区;西部地带为人口容量处于一定不足状态,已感到人口压力的地区。

三大经济地带人口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调和关系,从东向西优趋劣,呈顺序变化趋势,显然也决定了中国人口地域分布东密西疏的相对合理性。

据此也可以认为,中国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从分考虑到西部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不应过多投资人口密集型产业。

在稳定的东西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的前提下,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的格局将长期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将会更趋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