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教案

合集下载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社会行为教案(500字)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行为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社会行为的态度,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使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行为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如何评价社会行为的好坏。

三、教学设备:投影仪、PPT、教学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社会行为的概念,并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Step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PPT展示,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包括:1. 社会行为的定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与他人相互关联的各种行为;2. 社会行为的分类:礼仪行为、道德行为、法律行为等;3. 社会行为的特点:影响范围广、具有规范性、具有连锁性等。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案例,然后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社会行为。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社会行为进行介绍和讨论,从中找出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并理解好坏行为的影响。

Step 4: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对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和对好坏行为的评价标准。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观察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行为,时刻注意自己的社会行为是否符合规范。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社会行为,分析并书写自己观察到的好的或不好的社会行为,并总结其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分析社会行为案例,并提出评价标准。

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加强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

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生物《社会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社会行为的基本类型,包括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竞争行为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社会行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2. 社会行为的基本类型3. 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4. 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5. 案例分析:动物的社会行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及基本类型,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2. 教学难点: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动物社会行为的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基本类型及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的社会行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2. 辅助材料:PPT、案例资料、图片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物社会行为的了解。

2. 提问: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有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讲解(20分钟)1. 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

2. 讲解社会行为的基本类型,包括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竞争行为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讲解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动物社会行为的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基本类型及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2. 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 选择一个动物社会行为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 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对社会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生物《社会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 让学生掌握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社会行为是指生物个体在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特点:目的性、适应性、可塑性、复杂性。

2. 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社会行为可以提高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社会行为可以促进生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社会行为可以增强生物种群的适应性。

3. 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观察法:通过观察生物个体的行为来研究社会行为。

实验法:通过实验来模拟和探究社会行为。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种群的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行为。

应用:社会行为的研究可以应用于动物饲养、植物栽培等领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难点:社会行为的特点和作用。

1. 教材:《生物》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章节。

2. 教具:PPT、投影仪、生物学实验器材。

3.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生物个体在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引发学生对社会行为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举例说明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 实验:进行社会行为的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并观察社会行为的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对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5. 总结:总结社会行为的特点、作用和研究方法,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社会行为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在不同生物群体中的差异和相似性。

2. 让学生探讨社会行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 让学生思考社会行为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社会行为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作用的认识。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中的社会行为的种类和原因。

2.理解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意义。

3.掌握振动、鸣叫、化学信号等社会行为的表现方式。

4.能够识别和分析生物中的社会行为。

二、教学重点1.社会行为的种类、表现方式和原因。

2.社会行为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与生物个体、种群的关系。

2.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社会行为视频,比如大猩猩互相理毛、企鹅结伴而行等,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社会行为的奇妙和多样性,并引导他们思考社会行为的作用。

2. 学习社会行为的种类和表现方式通过PPT的呈现、教师的表述和互动讨论等方式,介绍社会行为的种类和表现方式,包括振动、鸣叫、化学信号等,并引导学生通过识别、分类等方式进行学习。

3. 听取案例解析社会行为的意义通过讲解一些社会行为案例,如狼群协作抓食物、昆虫群体防御外敌等,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意义。

4. 分组设计动物社会行为调查实验学生分组设计一项动物社会行为的调查实验,包括选定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归纳,并让学生识别和分析生物中的社会行为,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通过作业、小组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检验学生对生物社会行为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作业内容包括描述一些生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分析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作用等。

六、教学反思生物中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十分有趣和复杂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验性学习,让他们能够深入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培养其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社会行为-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2.理解社会行为的作用;3.掌握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社会行为;4.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社会行为的概念–概念定义:指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的时间内,为适应生活环境和生存需要所表现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

–种类:包括亲子行为、交配行为、群居行为、竞争行为、协作行为等。

2. 社会行为的作用•资源利用•安全保障•繁殖后代•培养后代•增强合作能力3. 鸟类的社会行为•对合情况的鸟类:黑天鹅、啄木鸟•群居生活的鸟类:喜鹊、孔雀、企鹅•合作繁殖的鸟类:黑鹳、农家鸡•善于社交的鸟类:冠羽鸟、橙尾虹雉4. 哺乳动物的社会行为•树栖动物的社会行为:长臂猿、金丝猴•群居动物的社会行为:非洲狼、大象、草原狗、狐猴、海狮•群居捕食动物的社会行为:狮子、豹子、野狼•繁殖的合作行为:抱卵动物、哺乳动物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社会行为。

2. 教学难点•社会行为的种类较多,部分种类的知识深入较为困难。

四、教学方法•PPT讲授法;•告诉故事法;•实物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导入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2. 讲解通过PPT、图片和实物讲解鸟类、哺乳动物的不同社会行为的种类,探讨社会行为的作用。

3. 互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实物,分配小组进行鸟类、哺乳动物社会行为观察,让学生相互交流归纳社会行为的作用与种类。

4. 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拟定情境,分别演绎不同社会行为的过程,培养合作和观察能力。

5. 总结通过课堂讨论总结不同社会行为的概念、种类和作用,并对鸟类、哺乳动物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六、教学听力资料•本讲授并不需要听力资料,仅需要文字的学习材料即可。

七、教学评价•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参与的感受和经验;•比较不同的社会行为,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它们的作用;•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再次运用所学的知识,评估所学的效果。

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社会行为的作用和意义。

3.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定义:个体之间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2. 社会行为的特点: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可塑性、多样性。

3. 社会行为的作用: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有利于群体的稳定和发展。

4. 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通过社会行为,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存竞争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作用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社会行为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的意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作用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行为的作用和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社会行为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社会行为作用和意义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作用的认识水平。

4.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讲解社会行为的特点。

2. 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的意义。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方案,确保讨论有序进行。

八、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社会行为的研究。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生物的社会行为。

3. 开展社会行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请举例说明你了解的动物社会行为,并分析其特点与适应意义。”
b.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享观察到的动物社会行为,进行交流、分析;
c.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评价;
d.教师点评、总结,强调生物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关于社会行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和验证社会行为的规律,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4.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社会行为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
4.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漫画、海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所学的社会行为知识。作品需包含对社会行为特点、适应意义的阐述,以及生动形象的描绘。
5.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生物社会行为相关的书籍、文章,如《动物世界的社会行为》、《蚂蚁的奇妙世界》等,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作业评价:
1.观察报告:关注学生的观察过程和思考深度,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初二是学生生物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动物的社会行为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希望通过学习深入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特点及其适应意义。但受限于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学生在对社会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一个关于社会行为的实验或调查,制定实验方案或调查问卷,实施并分析结果,撰写一篇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
3.拓展作业:
-阅读一篇关于社会行为的科普文章或观看相关视频,总结文章或视频中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查等,关注人类的社会行为特点,分析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点:
-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生物界的多样性。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界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能够列举并解释不同生物的社会行为特点。
-能够分析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种群生存的意义。
2.学习群体生活的特点,掌握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结构。
-能够描述群体内分工、合作、竞争等社会现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评价任务,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观察到过类似的社会行为吗?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年级:高中学科:社会学单元:社会行为与社会规范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

2. 理解社会规范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3. 分析不同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培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学生对社会行为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有哪些。

- 与学生讨论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介绍社会行为(10分钟)- 定义社会行为为人们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行动和表现。

强调社会行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 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社会行为,如礼貌行为、互助行为、公民行为等。

3. 社会规范的作用(15分钟)- 介绍社会规范是规定社会行为的准则和方向,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则。

- 举例说明社会规范在不同社会场合中的作用,如公共场所、学校、家庭等。

4. 社会行为的影响(20分钟)-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社会行为进行讨论,并分析这种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讨论。

5. 培养积极参与社会行为的能力(15分钟)-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参与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行为。

- 开展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场景中进行不同社会行为的实践。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自己是否经常参与社会行为?如何理解和尊重社会规范?拓展活动:1. 调查社会规范的认知情况:学生可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同学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情况,收集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

2. 社会行为观察记录: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公共场所,例如图书馆、商场等进行观察,记录不同人群的社会行为,分析其中的规范和不规范行为。

3. 社会行为与价值观探究:让学生选择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为,如尊重他人,探究这种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影响力。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及种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定义、社会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的影响与重要性
教学准备:电子板书、教学PPT、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重要性是什么”。

二、讲解(15分钟)
1. 定义社会行为:指生物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行为;
2. 社会行为的种类:攻击性行为、合作性行为、交配行为等;
3. 分析不同社会行为对生物群体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展示生物群体中的某一种社会行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该行为的影响;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析该社会行为的利弊,提出解决方案;
3. 学生就案例进行展示与讨论。

四、讨论总结(10分钟)
1. 总结不同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影响;
2. 强调社会行为对生物群体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社会行为意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社会行为的思考文章,思考社会行为对自身与生物群体的影响,提出建设性建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社会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1.1 教学目的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中的第二章,主要涵盖了生物在社会中的行为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1.2 教学重点•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掌握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了解适应环境的方法和生物的相互关系。

1.3 教学难点•分辨不同生物的社会行为;•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4 教学任务通过讲解案例和互动讨论,让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经典案例,增强学生的思维和观察力。

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案例研究,让学生能够了解到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和生物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流程2.1 导入环节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你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哪些?可以分成哪些类别?2.老师检查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引出本课的主体内容,也就是“生物的社会行为”。

2.2 正文教学1.生物的社会行为(10分钟)老师可以讲解蜜蜂、狗和狮子等动物的社会行为,并简单介绍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同时,通过PPT展示生物社会行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的社会行为。

2.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40分钟)老师可以以海洋、荒漠和森林等为例子,分别介绍不同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群体结构的形成原因,以及生物群体组织的具体方式。

3.生物的适应环境能力(30分钟)老师可以以“猪”为例子,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猪”的适应环境能力,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并通过问答活动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2.3 总结与评估1.检测与测试(10分钟)老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出题进行测验,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

2.总结回顾(5分钟)老师进行总结,回顾生物社会行为的概念、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生物的适应环境能力等重点内容。

3.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答总结提问,在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章节一:社会行为的定义与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

2.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行为。

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定义: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举止。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社会行为。

2. 讲解:教师对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进行讲解。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培养积极的社会行为。

章节二:社交礼仪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

教学内容:1. 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如问候、道歉、感谢等。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社交场景,练习社交礼仪。

章节三:沟通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

教学内容:1. 有效沟通的要点:倾听、表达、非语言沟通等。

2. 积极主动沟通的意义:增进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等。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有效沟通的要点。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沟通场景,练习沟通技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如何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

章节四:团队合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共同目标、共享资源、共同成长。

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尊重差异、分工合作、互相支持。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完成团队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分享:让学生分享团队合作的心得体会。

章节五:冲突解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冲突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冲突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1. 冲突产生的原因:需求冲突、观念冲突等。

2. 有效冲突解决方法:沟通、妥协、寻求第三方协助等。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冲突产生的原因。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冲突场景,练习冲突解决方法。

3.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如何掌握有效的冲突解决方法。

(完整版)社会行为教案

(完整版)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执教人:闫晓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探究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通过课前预习,课前做观察蚂蚁的实验,课上准备精美的图片与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图片,提问:“学生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引入社会行为。

动物具有群体行为,那么群体成员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

那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引入蚂蚁的探究行为。

四课前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

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教师展示蜜蜂、蚂蚁、鹿、象等动物群居生活的图像和资料,师生一起欣赏,然后提示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 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是让学生思考讨论,由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特征先播放关于蚂蚁和猴群生活的录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录像,引导学生讨论蚂蚁,猴子的社会行为特点,并进一步概括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下面我们就以白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第一课时:社会行为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目标:1.掌握社会行为的概念。

2.了解社会行为的分类。

3.认识社会行为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社会行为的定义。

2.社会行为的分类。

3.社会行为在生物界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观察一群蚂蚁、蜜蜂等昆虫,引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观察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昆虫们会有如此多的体力去从事如此勤劳而复杂的活动?二.概念和分类1.社会行为的概念: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种群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2.社会行为的分类:(1)合作行为:同种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协作行为。

(2)竞争行为:汲取稀缺的食物资源、同伴、生存地等而发生的行为。

(3)攻击行为: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是种群中常见的行为。

(4)合群行为:某些种群中形成群体行为的行为。

三.社会行为在生物界中的作用1.提高群体生存的强度及效率。

2.增强生物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3.调节内部环境及维持生命机能的稳定。

四.总结和小结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活动,激励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与感性认知,从而更好的深入了解到社会行为的分类和作用。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2.小组活动法。

教学工具:PPT、图片、悬挂展示板。

作业:参考考试模式写一篇短小的学习总结。

拓展阅读:社会行为的发展历程:社会行为的发展历程也是生物演化史的重要内容。

从最初作为某些类型的物种生存的必需品,到形成一些像群体生活形态、互动、竞争和协作的高度复杂的社会形态,社会行为在演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社会行为 教案

社会行为 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行为能力教案目标:1. 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积极的社会行为技巧,如合作、尊重和倾听。

3. 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情绪调控能力。

5.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并分享曾经经历过的积极社会行为的例子,并让他们思考这些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探究:2. 介绍社会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积极的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3. 分析积极的社会行为技巧,如合作、尊重他人、倾听和分享。

4. 通过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不同社交场景下的积极行为,并讨论行为的积极影响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5.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示积极的社会行为,如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6.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项目,通过实际行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行为能力。

总结:7. 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强调积极的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8.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积极社会行为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分享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教学资源:1. 视频或图片展示积极社会行为的例子。

2. 小组合作活动的任务卡片。

3. 社区服务项目的介绍和相关资料。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展示的积极社会行为。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书面反思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社会行为经验和感受。

拓展活动:1. 邀请社会工作者或专家来班级进行讲座,分享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和实践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组织或慈善机构,了解并参与实际的社会服务活动。

教案撰写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进行调整和适应。

以上教案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教学框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八年级社会行为教案

八年级社会行为教案

教案主标题:理解和引导社会行为的重要性教案副标题:培养八年级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认识到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行为素养,提高沟通、合作、关爱他人等社会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积极健康社会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理解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和回应社会行为的需求。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看一段视频或播放一段与社会行为相关的音频,引起学生对社会行为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概念解释(10分钟)向学生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如礼貌、互助、合作等,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3.合作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的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4.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社会行为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和他人有何影响,并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

5.活动实践(30分钟)a.分角色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角色,如领导、协助者、记录者等。

给予学生一个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通过角色分工和合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b.讨论和总结:活动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并归纳出影响活动结果的社会行为要素。

6.反思与评价(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回顾,回答以下问题:a.你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了哪些积极社会行为?b.你在小组活动中观察到了哪些积极社会行为?c.你在小组活动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反思,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并勉励他们继续努力发展积极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社会行为的分类和特征;3.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点;2.社会行为的分类和特征;3.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4.社会行为的培养和规范。

三、教学重点1.社会行为的分类和特征;2.社会行为的培养和规范。

四、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2.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分类和特征,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社会行为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规范;3.观察法:通过观察社会行为中的现象和行为,让学生感受社会行为的特点和规范;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让学生交流和分享社会行为的经验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知识。

2. 讲授(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社会行为的分类和特征,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通过分析社会行为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规范。

4. 观察(10分钟)教师通过观察社会行为中的现象和行为,让学生感受社会行为的特点和规范。

5. 讨论(15分钟)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让学生交流和分享社会行为的经验和感悟。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和规范。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点;2.学生能够正确分类和描述社会行为的特征;3.学生能够分析社会行为中的影响因素;4.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5.学生能够体现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和讨论法,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分类和特征,并能够分析社会行为中的影响因素。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社会行为教案(700字)教题:社会行为的概念与重要性教材分析: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社会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意识。

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2. 知道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3. 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1. 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2. 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学生观看一段社会行为积极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是社会行为?3.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社会行为的概念有基本的了解。

二、讲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向学生解释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例举生活中的几个社会行为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三、探讨社会行为的重要性(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总结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小组代表汇报: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的积极影响。

四、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意识(15分钟)1. 通过举例分析,教师讲解一些社会行为的案例,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案例中的积极和消极行为。

2. 教师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有类似的行为,并提醒学生注意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意识。

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社会行为的概念与重要性社会行为:- 定义: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 特点:互动性、双向性、可塑性。

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对个体的重要性: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升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第一章:社会行为的概念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社会行为的定义:个体在社交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作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的概念。

主体讲解: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总结:强调社会行为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到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社会规范的概念: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要求和规范。

道德观念的概念:个体对善恶、对错的价值观和信念。

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概念。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概念。

主体讲解:讲解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总结:强调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社会交往与沟通技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交往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

3.2 教学内容社会交往的概念: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沟通技巧的概念: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掌握有效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增进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交往和沟通技巧的概念。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实践沟通技巧。

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交往的概念。

主体讲解:讲解社会交往和沟通技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实践沟通技巧。

《社会行为》教案.doc

《社会行为》教案.doc

《社会行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法与过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学习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学习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岀、方案的设计、实施。

课前准备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和社会行为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

播放录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参与讨论一起归纳总结讨论结果。

2、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引导学生思考:分工的社会意义,雌蚁的庞大体形对种族延续的意义。

3、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学生一起分析。

一同观看图片找出等级。

(提示:群体中按个体大小、健康状况、力量强弱划分)1、观察社会生活的动物的录像片,讨论社会行为的特征。

2、讨论、表达交流: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并以实例说明。

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质疑:为什么雌蚁的腹部那么大?3、阅读教材产生疑问:羊群走路靠头羊,为什么?观察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找出哪一个是首领。

(三)群体屮的信息交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传递的趣味性,信息传递在生活中的意义。

引出其他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的1.识记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

2.知道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的“语言”种类。

3.通过对蚂蚁的社会行为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技小论文的撰写能力以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4.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1.群体的组织特点是教学的重点。

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

因此,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群体的组织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了解群体中“通讯”的重要性。

2.群体中的“通讯”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教具准备录像、图片、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先播放教学放录像(动物的社会行为),让学生先有个感性认识,再通过蜜蜂、蚂蚁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引出社群行为。

这些典型事例概括出群体组织特点,展示“兽语”,了解群体的通讯。

二、新课讲解1.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这就是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蚂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

在蚂蚁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下四中类型:雌蚁、雄蚁、工蚁、兵蚁(根据图片让学生分辨蚂蚁的类型)。

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

工蚁的智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

兵蚁则专管蚁穴的保卫。

雌蚁是专门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

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不能移动。

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展示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结合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我们说过了,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

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

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

“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

那么大家知道牧羊人是怎么放牧的吗?(提出问题)答:牧羊人只要管理好“领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它羊会跟着这只“领头羊”走。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提问)答:有些动物,他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狼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集群也有其他作用,如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的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取暖,又如,猴子们也不得不联合起来以防不测。

集群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食物、敌害以及生存条件的适应。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那么,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动物之间常常进行“通讯”行为。

所谓的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想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蜜蜂是如何通讯的?(播放flash动画)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比如用电话,传真,网络的QQ等),其他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让他们说出动物交流的方式。

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些昆虫靠气味进行通讯,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能分泌吸引雄虫的具有挥发性和特殊气味的性外激素。

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

根据这种特性人们制造出许多有气味的药品。

有的能干扰雌雄交配;有的能吸引害虫前来,然后捕杀他们;有的能使害虫逃避,可以保护人和动物不受虫害。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接下来,我们将以蚂蚁为例来探究动物间的信息交流。

你仔细观察过蚂蚁吗?他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呢?(总结、疑问、引出探究课题。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蚂蚁的通讯行为。

(将同学分成三大组进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下面几个可以让同学参考):(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2)蚂蚁喜欢甜食吗?(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作出假设:对所选的问题作出认为合理的解释。

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3、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阅读教材并结合老师的探究提示初步拟定计划,完善计划,成员分工,自主探究。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研究。

(一星期时间)(查阅资料,实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补充探究提示:(1)、如何捕捉、饲养蚂蚁(2)、怎样才能使现象明显(3)、把纸片换成其他物体可以吗?(4)、注意组内的分工合作提示:(1)、在垃圾箱的附近、树林里、路边土壤干燥的地方,看到有松松的小土堆就可以找到蚂蚁窝;大雨来临前常可碰到蚂蚁搬家,可以说在公园、树丛、马路边无处不在。

捉回来之后,取一些生活环境中干燥的土壤,投些糖、饭粒或菜汤。

有的实验最好不投以食物,可使实验更加顺利。

(2)、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可以考虑用醋、香水等挥发性物质干扰其嗅觉。

(3)、白纸片换成树叶,或印刷过的纸(有油墨味)会怎样?(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撰写探究报告)探究的课下延续:查阅资料,实施实验。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一星期以后汇报。

4、表达交流: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报告。

客观的评价,鼓励探究精神,对新的创意予以肯定分析资料:秋日的一天,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

呼呼直窜的火焰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的小丘陵包围。

丘陵上的无数蚂蚁被熊熊的火势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此时的蚂蚁已经走投无路。

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你拉我,我拉你,紧紧抱成一团,很快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

蚁球越滚越快,冲向火海、冲下丘陵,冲进重获新生的小河。

蚂蚁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为我们创造了足以震撼心灵的人生感悟。

作为社会的一员,班集体中的一员。

每一个人有何感触呢?将团结协作的精神融入科学课。

三、本课小结1、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蚂蚁的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可以分为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

他们的智能分工也是不一样的。

狒狒的分工中还存在等级现象。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动物的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四、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场消化重点知识)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A、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B、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C、蜂王从小到老由工蜂喂养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B、工蜂跳8字型舞蹈C、蟑螂昼伏夜出D、鸟类的鸣叫3、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面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B、觅食和御敌比较困难C、不同性别个体交配繁殖受到影响D、立即死亡答案:1、C 2、C 3、D二、简要回答下面问题:“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答: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五、布置作业按小组探究蚂蚁的社会行为,写成科技小论文,一周后交齐。

附录:(学生探究实验的参考资料)探究问题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从观察外出找食物的蚂蚁找到食物后向同伴传递消息的动作判断:蚂蚁是靠触角传递信息的。

实验观察发现蚂蚁并不能通过触角向同伴准确传递食物的位置:领路的蚂蚁总是要经历曲曲折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它没有选择一条捷径。

学生由此发现是否还有其他的联系方式,经过多次的实验发现,几乎每一次都是在重复初次发现食物时所走的路径。

是否在路上有什么标记呢?分析一些常识知道很多动物都是在经过的路上留下气味,蚂蚁是不是呢?于是把蚂蚁换环境饲养,不再另投食物,两天后实验,再蚂蚁和食物之间用白纸片搭出一条通道,先出走的蚂蚁找到食物后,原路返回,大批的蚂蚁出来搬运食物,浩浩荡荡原路返回。

把纸片换成树叶,蚂蚁慌乱一团;重新将纸片按顺序摆好(取走时标号)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正常;一些蚂蚁走出巢穴后,再次把路上的纸片首尾相接,蚂蚁就一直在纸片上转圈;把用过的纸片拿走换成油印的试卷撕出的小纸片,蚂蚁又一次四处奔跑。

可能蚂蚁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在通过的路上留下了气味。

探究问题2 :蚂蚁喜欢甜食吗?某学生在做一本课外练习册时了解到蚂蚁喜欢吃糖。

于是提出这个问题,糖是不是他们最喜欢的食物呢?一个小组的同学在一个垃圾桶附近发现了一个蚂蚁窝,那是一支大部队,正在从垃圾桶底搬运食物。

它们在路上设置了很多障碍,想吸引蚂蚁来搬运他们放置的绵白糖,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虽然有少数被强制前来,但都是有去无回。

直到第二天搬走了垃圾桶,清洗了地面,还有蚂蚁在徘徊,而离此几十厘米的绵白糖,无蚁问津。

由此得出蚂蚁最喜欢的食物并非甜食,是什么呢?探究问题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选择校园周围的一窝蚂蚁和在市里居住的同学捉来的一窝蚂蚁。

学生做了多种尝试:把一只放在其他群体中,多次被赶了出来。

放归群体被接受;把机制喷过香水的蚂蚁再放回群体,也被赶了出来;把两窝蚂蚁都喷洒同种香水,没有发生排斥现象,同一窝蚂蚁喷洒了不同品牌的香水,结果双方发生战争,少数的一方很可能逃掉,双方的数量越多战争越激烈,可见蚂蚁不但能靠气味互相识别,而且还十分注重群体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