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及文化传承有何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4月)

非连续性文本《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4月)

重庆市渝北区两江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清北班)(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

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

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

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耱(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

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

河流水质普遍下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

“二十四节气”理念主要告诉人们要特别关注农时,即尊重自然规律,什么时候耕地、播种、中耕除草、收获与贮藏等,都要遵循一定之规。

“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

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篇1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日常生活中,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对天气和农业生产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总结。

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这一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是从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农业大国,在封建统治阶段,我国的主要经济是农业生产。

自古以来,不少务农人员都会对天气、季节等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其坚任不拔的意志以及勤劳智慧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俗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二十四节气”主要映了一年中不同时令的主要天气变化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四立”就简单明了地反映了季节的更替时间。

大小暑、大下雪则反映了较为具体的天热阴冷情况。

而惊蛰,清明等则反映了生物随着季节天气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更替与发展,我国的科技、经济、农业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依然能在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起到较大的指导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清楚地知道现在相应的时节与主要的天气变化,来及时的调整作息习惯或安排相应的衣食住行以适应节气。

“二十四节气”最早的意义是用来针对性指导农业生产的,因为农作物的生长都会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农业生产以及季节气候相适应的经验总结。

虽然“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带来不少的益处,但是在千百年传承的同时,通常伴有着或多或少的迷信内容,有些不科学的内容至今还没或者部分教育水平过低的民众。

在科学技术不是很发达的古代,每当遇到当时科技以及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祈求于神灵,将某些灵异现象附会到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中。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阅读答案:1.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它们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在历代得到发展和完善。

3.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情况来划分的,每个节气与特定的太阳位置相对应。

4. 节气的划分上下半月,每个节气的日期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太阳运行的情况而定。

5. 二十四节气以气候和自然现象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

6.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时令食品、农事活动等密切相关,对农业生产和节气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阅读原文: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据历史记载,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它们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在历代得到发展和完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情况来划分的,每个节气与特定的太阳位置相对应。

节气的划分上下半月,每个节气的日期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太阳运行的情况而定。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基于气候和自然现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

它们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六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时令食品、农事活动等密切相关。

比如,在立春之后的雨水节气,是气温逐渐回暖、降雨增多的时候,也是种植农作物的好时机。

因此,人们会根据雨水节气的到来,开展田间的筑坝、翻晒、杀虫等农事活动。

又如,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露水较多,早晨地面上会有一层白白的露水,因此被称为白露。

白露节气是收获的时候,农民们会赶着将成熟的稻谷割下来。

总之,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历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

它们与农业生产和节气文化密切相关,对农民的农作活动和食物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今,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二十四节气仍然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农业、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之中。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特而精细的时间体系,它不仅标志着季节的变迁,还融入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阅读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阅读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阅读题及答案关于《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阅读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二十四节气歌》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统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太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等来的-系刊天文物候变化。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后又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

节气时令是自然节律,也是传统中国人亲近自然的季节提示。

人们依照春夏秋冬的天时,安排着四季的农业活动。

如霜降,霜降之后秋收结束,农人停止劳作。

《礼记?月令》:“霜始降,则百工休。

”这是顺时,也是因为天冷不便手工制作。

当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往北或往南有明显的差别,各地都有各自的节气特点。

因此,在日常的生产、农事活动中及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推广中,应结合节气,合理制订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日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指导人们饮食保徤的秘宝。

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

一年四季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一,也必定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地发生更替。

传统时令饮食原则是: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黄帝内经》认为: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

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己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例如清明节。

一些节气如立春、立夏、冬至等也融入了节日的氛围。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甲】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划分并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由于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故二十四节气也就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

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二至和二分这四个大节气。

当时是利用土圭(一根直立于地面的杆子)测量日影的长短来确定的。

中午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是夏至,最长的一天是冬至;夏至到冬至和冬至到夏至季节变换中,土圭影子适中,昼夜平分的那两天就是秋分和春分了。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四季。

到秦汉年间,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物候、气候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同时对同纬度的日本、韩国、朝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乙】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很有特点,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又称八位,其命名令人一目了然。

另外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和作物的长势及成熟情况,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还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十二个节气则反映了降水现象、气温的变化以及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从以上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中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当然,我们必须关注的是两千年的气候变迁,其实用性有所下降。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西藏中考题)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西藏中考题)

(二)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15-19题。

(14分)“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①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二十四节气歌》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

③“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认识自然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的确令人惊讶。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十四节气”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④“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即便如此,现代农业的耕作仍然没有逃脱原来的节气规律,即便由于气候变暖和地区差异的确有些出入,一般也都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节气变化来准备需要添减的衣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

所以,“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的指导或参考意义仍然存在,“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⑤“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残。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

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同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记载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

它被列入农历中。

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沿用。

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

它所含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

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摘编自《郑州晚报》2016年12月1日)材料二: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

【最新文档】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含答案)word版本 (3页)

【最新文档】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含答案)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阅读附答案(2021年西藏中考试题)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阅读附答案(2021年西藏中考试题)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阅读附答案(2021年西藏中考试题)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①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_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二十四节气歌》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

③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认识自然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的确令人惊讶。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十四节气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④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即便如此,现代农业的耕作仍然没有逃脱原来的节气规律,即便由于气候变暖和地区差异的确有些出入,一般也都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节气变化来准备需要添减的衣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

所以,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的指导或参考意义仍然存在,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⑤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所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名师讲题】“二十四节气有哪些当代价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二十四节气有哪些当代价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远古先民观天察地,根据星月的变化、植物的枯荣,总结出来的一套时间体系。

先民按照相关时间点上出现的天文、物候、气象、农事现象变化,将一个太阳周年结合农时周期进行二十四段的划分。

某个节气要做什么事情,都安排得很具体也很细致。

节气尚未形成之前,古人的生产生活主要看的是物候。

物候的出现早于节气,是形成二十四节气的先河,也是结合天文、气象、物状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雏形。

什么叫物候?它是自然界在天气变化时出现的各式自然现象。

大家在幼儿园或小学的时候可能都唱过儿歌《小燕子》,小燕子来了,春花开了,这就是物候。

秋天到了,庄稼熟了,芦苇开花,大雁南飞,这也是物候。

总之,飞禽走兽迁徙或者一些天气现象的发生、动植物方面的变化,都可归纳为物候。

具体来看,它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物候,既包括植物的,也包括动物的;另一类是自然现象,如东风解冻、水始涸、地始冻等。

当然,由于某个年份的气候突变或观察错误,可能会导致有些物候的发生、描述不是那么准确,甚至不符合科学事实,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物候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也一直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陈勤建《二十四节气为何获赞“第五大发明”》)材料二:从立春到大寒,二十四节气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以季节、降水、气温、物候等变化来呈现四时岁月流动的自然之美。

例如,从雨水到谷雨,表征的是从早春“细雨霏霏”到暮春“雨如谷粒”的降水变化。

仅从名称上来看,二十四节气就洋溢着自然的浪漫与神韵。

与二十四节气“配套”存在的七十二候,将一个节气又细分为三候,以植物的萌动、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鸣叫、繁育、迁徙,以及冰雪消融、电闪雷鸣等典型物候现象来标识时间流转的轨迹。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西藏中考题)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西藏中考题)

(二)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15-19题。

(14分)“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①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二十四节气歌》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

③“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认识自然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的确令人惊讶。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十四节气”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④“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即便如此,现代农业的耕作仍然没有逃脱原来的节气规律,即便由于气候变暖和地区差异的确有些出入,一般也都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节气变化来准备需要添减的衣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

所以,“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的指导或参考意义仍然存在,“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⑤“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44

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44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葛洲坝二零二零—二零二壹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1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将面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

据悉,英文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以三部、九卷的形式陆续HY。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

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行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

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

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

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

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

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

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

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那么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

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那么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

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大方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

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

《二十四节气》阅读习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习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习题及答案《二十四节气》阅读习题及答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良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亲密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外表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步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解析版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解析版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二十四节气》,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①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歌中所唱的二十四节气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②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一中国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农业生产行为。

惊蛰节气,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开始苏醒,我国大部分地区由此进入春耕季节。

谷雨时节,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农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④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人们会根据节气准备特色食物,安排出行活动。

例如:立春时,人们会做春饼、赠春盘、食春菜;清明时,人们会到郊外踏青、祭扫。

⑤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还对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说文解字》对“满”的解释是“盈溢”,一种丰盈到能够溢出来的状态。

小满这个节气的名字,在“满”字前面加了一个“小”字,按通常规律,有小则有大,可二十四节气中只有小满没有“大满”。

它告诉我们: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启示人们做事留有余地,做人适当留白..。

这样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智慧。

⑥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是世界对二十四节气价值的认同。

【注】①二十四节气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选文有改动)1.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别指出下面三句话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①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含解析)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反映出的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古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业耕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如何不违农时,如何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两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二十四节气是科学的,在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直到今天,它仍在指导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及气象研究。

在农耕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农耕生产节奏与大自然节律是同步的。

所谓大自然节律,就是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所谓农耕生产节奏,就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二十四节气标示的气候变化,迄今仍是中国人和自然之间漫长的农耕关系的续演,其中的传承意义深远而厚重。

“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所以,“二十四节气”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对于当代的中国人,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因为,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自然认知的独特性、适应自然的实践活动之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

(摘编自谭汝为《“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材料二: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高考冲刺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考冲刺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

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

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

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

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如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在遵循自然节律的基础上,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

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

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

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即农事节律。

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

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

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三)二十四节气(9分)材料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材料二: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具体说就是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时间(阳历)表春季立春2月4日前后雨水2月19日前后惊蛰3月5日前后春天开始降雨开始,雨量增多春雷乍动,动物苏醒春分3月21日前后清明4月5日前后谷雨4月20日前后春天中点,昼夜时长相同天清气爽,草木繁茂雨水增多,谷物生长夏季立夏5月5日前后小满5月21日前后芒种6月6日前后夏天开始夏季小麦,籽粒灌浆小麦收割,开始夏种夏至6月21日前后小暑7月7日前后大暑7月23日前后夏天中点夏天炎热,正式开始夏天炎热,到达极致秋季[立秋8月7日前后处暑8月23日前后白露9月8日前后16.阅读材料二,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理由。

(3分)17.请从材料三中归纳出关于“二十四节气”三点有意义的信息。

(3分)18.下列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A.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夏天的5、6月份,最冷的时候是冬天的11、12月份。

【说明文阅读】《二十四节气》阅读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二十四节气》阅读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二十四节气》阅读附答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分割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做一候,3祗为一气,表示节气,全系列分成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良和健全。

公元前104,由邓公平制定的《太初历》正式宣布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晰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边线。

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存有密切关系,它能够充分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窥见,节气的分割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用以充分反映季节的,将一分割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充分反映了四季的已经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从天文角度去分割的,充分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辛年、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充分反映气温的变化,用以则表示一中相同时期五脏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充分反映了降水现象,说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迎春、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充分反映的就是水汽凝固、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充分反映出来了气温逐渐上升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上升至一定程度,水汽发生面霜现象;气温稳步上升,不仅面霜激增,而且越来越肥;当温度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

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
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

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

”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
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

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

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

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D.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2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B.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

C.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了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23.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及文化传承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答案】
21.C
22.A
23.①有利于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二
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②有利于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③有利于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