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赏析”教学大纲

“唐诗宋词赏析”教学大纲

《唐诗宋词赏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唐诗宋词赏析教学课时:32适用专业:文、理、工科学生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教学目标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人生百味,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读懂古代诗词,也即是了解一门以历史文化为根柢,以人生体验为精髓的生命科学。

因此,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接受审美熏陶,学会审美操作,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使现实人生与艺术人生相结合,达到生活的审美境界。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要求了解什么是现实人生,什么是诗化人生,亦即艺术人生。

了解存在的四种形式。

懂得创造、审美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我们不但要发现世界,也要创造世界,创造美,创造生活,要珍惜生命,关怀生存,热爱生活。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运用他们的生存智慧在做这样一个课题,他们通过文学创作这样一种审美操作方式来超越生存,把握生命。

尽量使自己不被生存所沉埋,不迷失生命,迷失美。

他们以美质自珍,以贤人自比,从而超越生存,超越不幸,走出困境,进而释放自我,拯救自我,实现自我。

在实现生命价值的同时,也享受了生活的美好。

了解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功用的认识,如兴、观、群、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等。

了解诗歌的特质,诗缘情而绮靡。

简介中国古典诗歌的源流。

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

第二章初唐诗1、初唐四杰作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昂扬开朗,启盛唐之音。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

惜春意识,生命意识,宇宙意识。

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

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无人理解的悲愤。

三立意识:立德、立功、立言。

第三章盛唐诗1、山水田园诗派王维诗《山居秋暝》《竹里馆》《鸟鸣涧》《鹿柴》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

而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也的确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能够涤污去浊,平息烦恼,使人忘却尘世纷扰,产生忘情山水而甘于淡泊的情怀。

“禅是中国人接受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

唐宋诗词鉴赏说课稿

唐宋诗词鉴赏说课稿

唐宋诗词鉴赏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唐宋诗词鉴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教材)的第五课,是咏物抒怀诗单元。

该课选编了三篇精读作品《房兵曹胡马》(杜甫)《蝉》(李商隐)、《海棠》(苏轼);五首扩展阅读作品:《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刘禹锡)、《山园小梅二首(其一)(林逋)、《画眉鸟》(欧阳修)、《落梅二首(其一)》(陆游)。

精读求方法规律的掌握,扩读旨在类化、巩固精读过程中所形成的条件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咏物诗是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象为描写对象的一种诗体。

咏物诗是古典诗歌园林中的奇葩。

本课教学设计拟从精读作品的阅读鉴赏入手,来认识、把握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和阅读鉴赏的基本策略;然后结合扩张阅读作品的鉴赏,在诵读、比较、迁移中掌握咏物诗的阅读鉴赏的方法,加深对咏物诗的特点的认识,体会、积累咏物诗的常见意象。

二、说目标赏析咏物诗,认识咏物诗的特征(知识目标),理解诗人借物所抒之情(情感目标),掌握咏物诗阅读鉴赏的基本方法,体会、积累咏物诗的常见意象(技能目标)。

确立依据:根据诗歌阅读鉴赏教学的特点,把目标定位在“赏析”上,意在引领学生通过鉴赏分析,抓住咏物诗的核心意象及其关联意象,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组合建构的意境,从而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物象世界”与抒情主人公“心灵世界或思想境界”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得审美的愉悦。

同时,在具体的精读作品的赏析中,引领学生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归纳梳理出咏物诗的基本特征和阅读鉴赏的一般策略,以提升学生文学阅读鉴赏的经验。

教学重点:咏物诗的一般特点与阅读的常规方法。

教学难点:咏物诗的意象选择与组织的特点;咏物诗的“物象世界”所投射出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三、说教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选择依据: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和鉴赏评价能力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

唐宋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入门》教案、教学设计

唐宋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入门》教案、教学设计
2.通过鉴赏唐宋诗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人生态度。
3.使学生在品味唐宋诗词之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以下是根据本章节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设计:
4.拓展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批评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重难点:激发学生对唐宋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他们在感受诗词之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1.知识储备:学生已在语文课程中学习了部分唐宋诗词,具备一定的诗词知识基础,但鉴赏方法、技巧方面尚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2.兴趣与动机:学生对唐宋诗词普遍具有一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古典文学存在畏惧心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重难点:唐宋诗词的基本知识、鉴赏方法与技巧的掌握。
学生在诗词知识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鉴赏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尚不熟练。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成为本章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批评性思维能力。
唐宋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入门》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和目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

其本体的优美至善与其功能,对人的道德情怀及艺术情怀的涵养功能的全面丰富,使其成为传统教育最珍贵的资源。

本课程从中国古典诗词中精选名作,以分类形式(以作者分类、以时代份类、以主题分类、以艺术及形式分类等)对其进行艺术探讨。

开设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学生从古典诗词的鉴赏和学习中,培养道德人格,培养人文情怀,培养其艺术鉴赏的能力和对人及人生的理解能力。

这种人格和能力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素养,也是最可贵的品质。

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典诗词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基本特点和审美特征等知识。

三、课程基本内容本课程是按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选择经典文学篇目进行讲解。

由于课时有限,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就重点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给予评析。

学生应阅读教材中所有作品的内容。

四、课程学时分配本课程在两年四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68学时,上学期安排34学时,下学期安排34学时。

本大纲简要列出规定的教学范围及相关建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法等问题的处理,由主讲教师自定。

第一学年先秦两汉魏南北朝文学第一学期先秦文学学时:34概说中国古典诗歌发展2学时第一章文学的起源2学时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要点:我国现存神话的主要内容与所表现的先民精神世界;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素材、精神、创作原则)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第二章《诗经》12学时要点:释名;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影响,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章法、句法、字法、用韵、使用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关睢》《芣苡》《氓》《蒹葭》《伯兮》《邶风·谷风》《氓》《黍离》《君子于役》《静女》《蓼莪》《无衣》《七月》《东山》《采薇》《何草不黄》《緜》《生民》《伐檀》《硕鼠》第三章屈原与楚辞8学时要点:屈原生平、经历与行踪,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离骚》《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九歌·山鬼》《九章·涉江》,宋玉《九辩》第四章汉代诗歌10学时第一节汉乐府民歌要点: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及其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东门行》《十五从军征》《有所思》《上邪》《孤儿行》第二节汉代的楚歌与文人五言诗要点:汉代楚歌、四言诗的作者与作品;文人五言诗的开端,在东汉形成气候,有班固、张衡、秦嘉等作者,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内容、艺术与诗史地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垓下歌》《大风歌》《四愁诗》《上山采靡芜》《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庭中有奇树》《孟冬寒气至》第二学期魏晋南北朝文学学时:34第一章建安文学10学时第一节曹操曹丕要点:曹操生平和思想,诗歌体式特征,主要内容,艺术特征;散文的艺术特征与影响曹丕生平与思想,诗歌题材、风格特征,对七言诗发展的贡献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其一)《步出夏门行》(其二)《燕歌行》《杂诗》(其二)第三节曹植要点:曹植生平,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七哀》《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洛神赋》《美女篇》《吁嗟篇》第四节建安七子及其他作家王粲、蔡琰的诗歌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王粲《七哀》、蔡琰《悲愤诗》第二章正始诗歌和西晋文学8学时第一节阮、嵇与正始文学要点:阮籍生平与思想,《咏怀》八十二首的内容、艺术特色与风格,嵇康生平与思想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咏怀》(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驾言发魏都);《赠秀才入军》第二节左思与太康文学要点:左思生平与思想,“左思风力”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咏史》(郁郁涧底松)(吾希段干木)第三章陶渊明6学时要点: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思想成就,艺术风格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其二《杂诗》其二《归去来兮辞》第四章南北朝诗文10学时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要点:山水诗创作特色,及对振起永明新体诗及后世山水诗创作的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第二节鲍照与七言诗要点:鲍照生平与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诗歌艺术特色与诗史地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寫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第三节谢脁和新体诗要点:新体诗的概念,谢脁生平、艺术特色与诗风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第四节萧氏父子与宫体诗要点:萧纲的文学主张及其宫体创作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咏美人昼眠》《关山月》《闺怨篇》第五节南北朝乐府民歌要点:南北朝民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与风格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子夜歌》(其一)《子夜四时歌》(春风动春心)(春林花多媚)《那呵滩》(闻欢下扬州)《西洲曲》《木兰诗》《敕勒歌》第二学年唐宋文学年课时:68第三学期隋唐五代文学34学时第一章初唐文学4学时第一节初唐四杰及陈子昂要点:“四杰”的题材与风格上的异同,陈子昂生平与思想,文学主张,诗歌内容与风格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长安古意》《登幽川台歌》第二节初唐其他作家要点:张若虚、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第二章盛唐山水田园诗6学时第一节孟浩然、王维要点:孟浩然生平,简淡幽雅、清空闲远的诗风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临洞庭赠张丞相》《过故人庄》《山居秋暝》《使至塞上》《渭川田家》《终南山》《鸟鸣涧》《辛夷坞》第三章盛唐边塞诗6学时第一节高适、岑参及其他边塞诗人要点:生平,几次边塞入幕的经历高适边塞诗的内容与风格,反映民生与抒情诗作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燕歌行》《别董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闺怨》《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第四章李白6学时第一节李白的生平与思想,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其一)《塞下曲》(“五月天山雪”)《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五章杜甫6学时第一节杜甫的生平与思想、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兵车行》《石壕吏》《新婚别》《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和河北》《秋兴八首》(其一)《登高》《登岳阳楼》第六章中晚唐及五代诗词6学时第一节韦应物、孟郊、贾岛、李贺、刘禹锡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滁州西涧》《枫桥夜泊》《寒食》《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夜上受降城闻笛》《竹枝词》(杨柳青青将水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第二节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长恨歌》《琵琶行》的双重主题第三节五代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菩萨蛮》(小山重叠)《谒金门》(风乍起)《虞美人》(春花秋月)《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第四学期元明清诗词34学时第一章北宋前期词8学时第一节晏殊、欧阳修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浣溪沙》(一曲新词)《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第二节柳永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第二章北宋初期诗歌4学时要点:欧阳修、王安石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戏答元珍》《明妃曲》《河北民》《泊船瓜州》第三章苏轼8学时要点:苏轼的生平与思想,词史意义第一节苏轼的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水调歌头》(明月)《江城子》(十年生死)《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老夫聊发)《念奴娇》(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第二节苏轼的诗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题西林壁》《惠崇春江小景》《新城道中》《饮胡上初晴后雨》第四章北宋后期词4学时第一节秦观贺铸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雾失楼台)《青玉案》(凌波不过)第二节周邦彦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六丑》(正单衣试酒)《苏幕遮》(燎沉香)第五章南宋诗词10学时第一节李清照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如梦令》(昨夜雨疏)《渔家傲》(天接云涛)《永遇乐》(落日融金)《减字木兰花》(独行独坐);《乌江》第二节陆游诗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临安春雨初霁》《沈园》(二首)《示儿》第三节辛弃疾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水龙吟》(楚天千里)《摸鱼儿》(更能消)《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甚矣吾衰矣)《念奴娇》(洞庭青草)《鹧鸪天》(壮岁旌旗)《永遇乐》(千古江山)《西江月》(明月别枝)《清平乐》(茅檐低小)《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人文公选课《唐宋词鉴赏》

人文公选课《唐宋词鉴赏》

人文公选课《唐宋词鉴赏》王步高 教授第一讲 绪论、唐词、花间词 我们这门课叫唐宋词鉴赏,它是我们创建唐宋诗词鉴赏国家精品课程三门课当中的一门。

另外两门课是唐诗鉴赏和诗词格律与创作。

有四种教材,一种是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和《唐宋词鉴赏》,另外一个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2003年出的一本,是2001年的修订本。

这个就叫《唐宋诗词鉴赏》。

把唐诗和唐宋词混在一起。

唐宋词南大出版社的是分开的。

我们还有一个配套的网站,这个网站有几个系统。

一个从学校教务处国家精品课网进去。

也可以教育网进去,另外还有一个网址是/tsscjs.或.因此我们这门课是按照国家精品课的要求来做的。

首先我们讲词的定义。

什么是词呢?根据王力先生的定义,词是韵文的一种。

如果把文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散文,一类是韵文。

词是韵文当中的一种。

韵文包括诗,词,曲,赋等等;散文包括散文,小说,戏曲等等。

王力认为,词应具有以下特点:有固定的字数;律化的平仄;长短句;合乐可歌;另有一种定义: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长短句,合乐可歌;当然还有一些公文体裁,比如政府的官样文章,皇帝的诏书、诏令等等。

散文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文学作品,这一点大家必须清楚。

词是韵文的一种,韵文又分齐言的和杂言的两部分。

齐言的就是每一句话的字数是相等的,有四言,有五言,有七言。

当然也有少量的六言和其他字数不规范的。

六言诗当中还有很多不错的,诗经中有不少三言的,比如诗经中的“颂”很多都是三言,另外比较多的三言是楚辞。

诗经中有一点三言,但不多,基本上是四言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是四言的。

《楚辞》里句子就很长了,往往杂言的多。

比如《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到汉乐府,汉乐府也是三言为主,也有齐言的。

《孔雀东南飞》基本上都是齐言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是五言的。

《唐诗宋词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唐诗宋词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唐诗宋词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的英文名称:Issues of Tang’s Poetry and song’s Lyrics课程编号:2031202总学时:54 学分:3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制(脱产)专升本科先修课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一、课程的性质和要求唐诗宋词专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学科必修课,对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门课程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1)要使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发展轮廓,掌握本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2)要使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唐诗宋词作品;(3)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分析、鉴赏和评述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与艺术的基本特征;(4)要使学生熟读和记诵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5)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素质,为毕业后承担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唐诗与宋词两大部分。

上编唐诗部分:唐诗概说第一节唐诗发展概况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唐诗作品多、作家多;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丰富多多采,风格多种多样;诗体完备。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初唐时期(618-712)、盛唐时期(713-770)、中唐时期(771-835)、晚唐时期(836-907)。

第二节唐诗兴盛的原因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为造就诗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思想文化政策相对地有利于文化学术的繁荣。

三、各种学术、艺术的繁荣对诗歌的繁荣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四、前代文学成就为唐代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讲初唐诗歌第一节初唐诗坛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二、王绩与“四杰”。

三、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第二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一、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

二、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

三、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一、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性的诗歌意境美。

唐宋诗词鉴赏课程介绍.doc

唐宋诗词鉴赏课程介绍.doc

唐宋诗词鉴赏课程介绍.doc唐宋诗词鉴赏课程介绍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

东南大学校址乃六朝皇宫所在地,是格律诗词的发祥地之一,《昭明文选》成书于此;明代为国子监,《永乐大典》也成书于此。

文学积淀十分深厚。

在民国时期,这里为中央大学,一大批文学大师学习、任教于此。

但1952年院系调整后,文科全部迁出,这里仅成为南京工学院,如今虽已成为一所理、工、医、文、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仍以工为特色。

理工科学生长于逻辑思维,短于形象思维,而诗词正运用形象思维,唐宋诗词又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顶峰,开设“唐宋诗词鉴赏”既可提高学生的文学和人文素养,也能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增强其创造能力。

九十年代初,我校提出“巩固工科,加强理科,发展文科”的办学方针,一大批文学硕士、博士来东大工作,“唐宋诗词鉴赏”渐渐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

“唐宋词鉴赏”连续几年被学生评为“全校十佳选修课程”。

1995年王步高牵头的“古典诗词教改工程”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大校友诗社等师生的文学社团相继成立;中华词学研究所、《中华词学》刊物等先后在东南大学诞生。

由校友李飞父子捐款30万元,还建起了“中大校友诗词创作基金”。

九十年代中期,东大成为首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单位,“唐宋诗词鉴赏”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

2003年列为学校支持建设的三级精品课程,2004年东大“大学语文”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后,“唐宋诗词鉴赏”的教改进入了快车道。

“唐宋诗词鉴赏”是作为一个小课程群建设的,含“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三门课,三门课可单独开,亦可连续开。

“诗词格律与创作”原则上只面向学过“大学语文”、“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的学生,要求学生有较厚实的文学与诗词修养,也能背上一二百首诗词,对传统诗词有很深的兴趣,才希望他们选这门课。

“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是普及性课程,每班160-200人,“诗词格律与创作”是提高课,每班仅40人。

唐宋名家词导读考试大纲

唐宋名家词导读考试大纲

唐宋名家词导读考试大纲唐宋名家词导读教学大纲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鉴赏古代词作,并初步具备独立填词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1.让学生牢固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及重点作家、作品,具体指唐五代的温庭筠、李煜、北宋的柳永、苏轼、秦观、贺铸、南宋的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及作品。

2.一般掌握的作家及作品,包括李白、张志和、白居易、韦庄、冯延巳、李Z、范仲淹、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黄庭坚、周邦彦、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吴文英、张炎等人及作品;提高学生的词作阅读和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借助旧注读懂中等难度的古典词作。

3.对于本教程及中国古代文学史涉及到的其他作家及作品,要求学生进行一般性的了解;使学生能运用文艺理论知识,独立分析,评价古代词家和作品。

第一章词学论略(3学时)本章的重点是“词的体性”和“词的风格”,而难点是“词名释例”和“词的体性”。

教学时,应抓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词的体性”这一关键问题,尤其是其中关于“诗余”和“倚声”的理解。

第一节词名释例:本节主要介绍词的各种异名:曲子、长短句、诗余、倚声,其他名称乐章、乐府、琴趣、歌曲、鼓吹等略带一下。

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合乐歌唱的新诗体。

词作为一种介于诗与曲之间的文体,是直到北宋中叶才以“词”的名称而固定下来的。

第二节词的起源:诗词同源说、词源《诗经》说、隋代初唐说、六朝乐府说、六朝浮艳说。

重点介绍“隋代初唐说”。

从时间上来看,目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看法是认为词起源于隋代或初唐。

第三节词的体性:李渔《窥词管见》云:“作词之难,难于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缁(黑色)不磷(玉石符采映耀貌),立于二者之中。

”又说:“诗有诗之腔调,曲有曲之腔调。

诗之腔调宜古雅,曲之腔调宜近俗,词之腔调,则在雅俗相和之间。

”胡夷里巷之曲(音乐来源上)、词为艳科(语言风格上)、要眇宜修(艺术上)第四节词的体制:一种分法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另一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

唐诗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唐诗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唐诗鉴赏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全校选修,参考学时:20学时)一、课程简介:《唐诗鉴赏》这一棵程,是为了加强我校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非中文专业各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开设的一门选修课。

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唐代诗歌兴盛的原因,主要成就及各类诗体的鉴赏方法,并介绍唐代各时期的主要诗歌流派、著名诗人及其主要优秀作品。

二、教学目的:对全校学生开《唐诗鉴赏》这一课程的目的在于:1、提高非中文专业各系学生和文学鉴赏能力,让选修这一课程的青年文学爱好者们学会在未来的生活中自学更多的文学作品,并从中自觉而愉悦地攫取必需的、有益的知识营养。

2、引领学生在欣赏和享受诗歌美感的同时,去了解那些幸运的或不幸运的各类诗人的美丽人生,去了解他们所思考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去体味他们思想的深邃、细腻与丰富。

启发学生积极打开思路,从而在同先人对话、与伟人共鸣的快乐体验中,慢慢培养起自己对待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幸运与失意等多姿多彩生活机遇的诗意情怀,从而促进他们树立起一种科学、乐观、积极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终培养起自己独立而高尚的人格情操,以受益终身,也受益于各自的专业学习。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所选唐诗作品后,能够在思想情操上大有提高,在技能上学会完全靠自己的体悟写出讲授内容以外,自己较喜欢的任何一首唐诗的评论文章。

四、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为主,教师的作用象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要做的工作是:1、提供专题内容、诗人简介、成诗原因,时代背景,解释语言难点和典故出处。

2、启发学生思考,创造讨论气氛,掌握教学节奏,导出正确结论。

五、教学基本内容和课时安排一、理论教学部分第一节唐诗概说1、教学要求:了解唐诗兴盛的原因、成就、主要分期及各期主要诗歌流派。

2、重点、难点:唐诗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初唐诗歌1、教学要求:了解初唐律诗的形成过程中上官仪、文章四友、沈伶期、宋之向的过渡作用;学会欣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唐宋诗词大纲

唐宋诗词大纲

唐宋诗词大纲唐宋诗词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唐宋诗词研究唐宋文学的拓展课程,主要从诗词各自的发展线索看这一时段的诗词发展脉络,在内容安排上与文学史不尽相同,更侧重于诗词本体的发展而较少参杂复杂的社会因素。

二、教学目的通过唐诗宋词研究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诗词本体发展的线索来看待相关作家的成就与贡献。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唐诗宋词研究是对唐宋文学的延伸和拓展,可以说它从文学本身的发展角度更真更纯地反映了当时代人的文学创作成就,抛开了复杂的旁线,更单一、更清晰地考察作家、分析作品,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唐宋时期诗词作品的魅力。

本课程在学生学习了古代文学第一、二段的基础上开设的,有了相当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与唐宋文学同时开设,使两者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时期的作品,更容易形成。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6学时,一般在第五学期开设。

四、教学内容第一讲走向高潮的初唐诗教学要求:了解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文章四友”、“吴中四杰”;理解王绩的诗歌创作;掌握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陈子昂的文学理论及其创作重点难点:初唐四杰的成就;陈子昂的文学理论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一、古人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从唐高祖武德到唐睿宗景云大约一百年,是为初唐。

二、初唐的诗歌革新:南北诗风合流;初唐四杰重振“气骨”;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风骨,指出了唐诗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长篇歌行的扩展;律诗和绝句的规范化;古体诗歌的渐变。

四、王绩的诗歌在题材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使南北朝分道而行的山水适合田园式初步合流,在唐代的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中起了先导的作用。

五、“初唐四杰”使诗歌“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在强烈的爱国热忱中贯注了人生的远大理想,抒发抑郁不平的苦闷,以及对边塞形式的密切关注和重义轻生的豪侠意气,表现了社会上一般人的生活思想和正常健康的感情。

六、“文章四友”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唐诗宋词赏析--课程简介、教学大纲_课程设置_课程服务_人文素质教研部_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

唐诗宋词赏析--课程简介、教学大纲_课程设置_课程服务_人文素质教研部_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

唐诗宋词赏析--课程简介、教学大纲_课程设置_课程服务_人文素质教研部_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
唐诗宋词赏析--课程简介、教学大纲
唐诗宋词赏析
授课教师:杨保国
课程简介
中国是诗的国度。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

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

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

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

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

了解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重要流派、诗人词人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是名家名作欣赏。

教学大纲
本课程分为十二讲
第一讲初唐诗坛(2学时)
第二讲盛唐气象(5学时)
第三讲李白(3学时)
第四讲杜甫(3学时)
第五讲中唐两大诗派和刘禹锡、柳宗元诸家的沿革(6学时)第六讲晚唐诗坛的余辉(4学时)
第七讲柳永与演进中的北宋前期词(4学时)
第八讲举首高歌、逸怀浩气的苏轼词(2学时)
第九讲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4学时)
第十讲李清照和南渡词人(2学时)
第十一讲辛弃疾和豪放词派(2学时)
第十二讲姜夔与雅化的南宋词(3学时)。

唐宋诗词鉴赏《唐宋诗词专题鉴赏与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唐宋诗词鉴赏《唐宋诗词专题鉴赏与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观看一部与唐宋诗词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撰写观后感,不少于500字。
3.作业要求:
-必做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诗词鉴赏能力;
-选做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情感态度,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基本知识:介绍唐宋诗词的格律、韵律、对仗等基本知识,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艺术特色:讲解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概念,结合具体诗词作品进行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魅力。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举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唐宋诗词:
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比较法: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分析其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词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唐宋诗词的格律、韵律、对仗等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到诗词鉴赏中;
2.深入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感悟唐宋诗词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诗词基本知识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唐宋诗词的格律、韵律、对仗等基本知识;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如对仗练习、诗词创作等;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一、总则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唐宋诗词鉴赏”应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才,以诗育人,在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东南大学四牌楼本部曾是六朝皇宫、台城所在地,是“竟陵八友”聚会之所,沈约等便在这里提出“四声八病”说,创作“永明体”诗歌。

现在较多的学者认为词起源于六朝乐府,梁武帝萧衍、沈约、萧纲等创作的《江南弄》十多首、陶弘景《寒夜怨》、陆琼《饮酒乐》、徐陵《长相思》已具有词的雏形,只是未完全讲平仄格律。

这些作品也诞生在东大这块土地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南大学是我国格律诗词的发祥地。

民国年间这里是中央大学原址,汇聚了大量诗词大师,在这里弘扬诗教,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当今西风劲吹,母语教育危机重重,以诗词这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开展生动形象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思路:1、对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系统梳理:大学生过去也接触过许多唐宋诗词的名篇,但缺乏系统性。

本课程按唐诗、唐宋词两条线帮助学生建立起较系统的相关知识体系,对已有知识及信息梳理、更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从诗史、词史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诗词为媒介,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开展道德情感教育。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同时学习苏轼等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唐诗宋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大纲

唐诗宋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大纲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大纲《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诗文鉴赏导师王干河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版)课程型知识拓展班授课时间为2014学年第二学期,共18课时目标受众是高一学生课程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选修教材。

是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配套的选修科目,以中国古代诗文为基础。

为了突出鉴赏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教材打破了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的一般单元排列模式。

诗词散文分类,根据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欣赏方法设置单元。

诗歌分为三个单元,简单适度,满足高中生的鉴赏需求,尽可能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各自的特点。

尤其是散文的单元设计,由于缺乏参考资料,很有创意,从生动性、抒情性和逻辑性、灵活性和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出散文的整体风格。

从选取的项目来看,每个单元选取的作品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根据教学和欣赏的需要进行多层次的排列。

培养阅读诗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文作品,了解其思想内涵,发掘其丰富的内涵,领悟其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诗的思想内容,给予适当的评价。

3.借助参考书和相关资料,阅读难度不太大的古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著名古诗词。

学习古诗词和节奏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相关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的积淀。

4.学习鉴赏诗词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中国古代诗词散文的艺术特色,注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努力创作诗词散文,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经验。

课程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从殷商到晚清,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遗产。

这一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和散文最早产生和成熟,历史最长,最受重视,发展最充分。

唐宋词欣赏教学大纲

唐宋词欣赏教学大纲

唐宋词欣赏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xz01185课程英文名称: Tang and Song Lyrics :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授课对象: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专科)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建议学时:36学时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中国古代文学考试方式:考查二、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唐宋词的学习,初步了解唐宋词的文学定位、起源发展、情感内容、抒情结构、抒情方法、特色和美感、历史地位等。

从而对唐宋词的整体风貌有一个初浅的认识。

2、能够熟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唐宋词,提高鉴赏分析唐宋词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课时分配第一章、唐宋词的文学定位(2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一、唐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一种合歌唱的新体诗。

二、唐宋词是一种心绪文学,更适合表现细腻深微流动的情绪。

三、唐宋词是一种娱乐文学,和歌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娱乐性。

(二)教学方法:讲授第二章、词的起源与昌盛(2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一、词的起源和唐五代词的发展起源于民间,重点讲述敦煌词二、宋词的昌盛气象及其繁荣原因。

1、创作成果的繁荣丰硕。

2、作家队伍的整齐壮大。

3、词体词调的成熟完备。

(二)教学方法:讲授第三章宋词的演变与发展(2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1、沿袭期2、变革期3、过渡期4、中兴期5、衰落期。

(二)教学方法:讲授第四章唐宋词的情感内容(20学时)(一)教学基本内容:包括约会、离别等十五类词的情感内容和欣赏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第一节约会词(1学时)1、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2、朱淑真《清平乐、恼烟撩露》3、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第二节离别词(2学时)1、秦观《临江仙、髻子偎人娇不整》2、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3、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4、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5、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第三节相思词(2学时)1、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2、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3、柳永《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4、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5、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第四节悼亡词(1学时)1、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2、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3、吴文英《风人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第五节亲情词(1学时)1、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2、欧阳修《玉楼春、夜来枕上争闲事》3、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第六节性情词(1学时)1、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2、张元干《蝶恋花、燕去莺来春又到》3、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第七节豪情词(1学时)1、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2、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第八节羁旅词 ( 2学时 )1、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2、柳永《戚氏、晚秋云》3、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4、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第九节贬谪词(1学时)1、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2、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3、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第十节亡国词(1学时)1、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2、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高楼》3、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第十一节都市词(1学时)1、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2、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第十二节乡村词(2学时)1、苏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2、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3、辛弃疾《鹊桥仙、松冈避暑》4、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5、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初破芽》第十三节山水词(1学时)1、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2、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3、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4、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第十四节咏物词(2学时)1、章楶《水龙吟、燕忙莺懒花残》2、苏轼《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3、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4、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5、张炎《解连环、楚江空晚》第十五节怀古词(1学时)1、鹿虔扆《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2、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4、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第五章唐宋词的意境特征(2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一、对“意境”的阐释二、唐宋意境的一般特征(二)教学方法:讲授第六章论唐宋词的结构(2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一、影响词体结构形成的两大要素二、词体结构的两大类型三、词体结构的三大特色(二)教学方法:讲授第七章唐宋词的抒情方法(4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 一、直抒胸臆法二、对比抒情法三、借物赋情法四、借景抒情法(二)教学方法:讲授第八章唐宋词的美感和历史地位(2学时)(一)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唐宋词的阴柔美第二节唐宋词的地位和影响历史地位 (二)教学方法:讲授四、实践环节理论课程,讲授为主,每学期布置1,2次作业。

唐宋诗词赏析

唐宋诗词赏析

唐宋诗词赏析《唐宋诗词赏析》讲义二○一一年二月序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文艺理论十分重视文学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感化和引导作用,包括对人的审美熏陶作用。

前人或通过对艺术创作实践的总结,或通过对作品的深刻领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

二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反映了孔子对“诗教”作用的认识。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阐述了“乐教”对人心灵的塑造作用,云:“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2。

汉代《毛诗序》更推崇“诗”,道:“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唐代的白居易直接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诗可以“补察时政”,歌可以“泄导人情”。

3到了近代,王国维先生进一步阐述了艺术美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4很显然,重视文学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我国具有光荣而悠久的传统。

《唐宋诗词赏析》是高校的一门校级选修课程,它以经典的唐、宋诗词艺术作品作为教和学的载体。

《唐宋诗词赏析》是一门艺术审美能力提高课程,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自觉,即在引导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古典诗词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工作,进而引领大学生修身养性、完善自身,培养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不断形成关注自然、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人文精神,将来更好地承担起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责任。

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

”5过去讲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宋诗词赏析》课程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是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窗口之一,学生“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

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他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东南大学“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一、总则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唐宋诗词鉴赏”应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才,以诗育人,在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东南大学四牌楼本部曾是六朝皇宫、台城所在地,是“竟陵八友”聚会之所,沈约等便在这里提出“四声八病”说,创作“永明体”诗歌。

现在较多的学者认为词起源于六朝乐府,梁武帝萧衍、沈约、萧纲等创作的《江南弄》十多首、陶弘景《寒夜怨》、陆琼《饮酒乐》、徐陵《长相思》已具有词的雏形,只是未完全讲平仄格律。

这些作品也诞生在东大这块土地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南大学是我国格律诗词的发祥地。

在这里弘扬诗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今西风劲吹,母语教育危机重重,以诗词这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开展生动形象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思路:
1、对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系统梳理:
大学生过去也接触过许多唐宋诗词的名篇,但缺乏系统性。

本课程按唐诗、唐宋词两条线帮助学生建立起较系统的相关知识体系,对已有知识及信息梳理、更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从诗史、词史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诗词为媒介,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开展道德情感教育。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同时学习苏轼等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本课程与大学语文等文学素质课一样,应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情感教育的功能,不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唐宋诗词精品的感染下,使学生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学生求知往往经历:无知——有知——怀疑——创新和朦胧——较清晰——再朦胧——再清晰的过程。

学习唐诗、宋词的同时,也应学习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对文学精品,也要敢于白璧求瑕,对大家、名家也要敢于找出其不足。

少点迷信,多点独立思考,多点标新立异。

这对学生日后在自身学科领域建立开拓创新意识很有好处。

4、“浅化”与“深化”相结合,“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
历来诗词鉴赏均采取注释、赏析、作者介绍相结合的“浅化”模式,我们在“浅化”的同时还适当“深化”教材,通过单元[总论]、[集评]、[汇评]、[本事]、[附录资料]、[真伪考]、[作品综述]等去“深化”教学内容,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部分优秀生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也迫使老师去贴近学术前沿。

本课程坚持以课外、课内相结合,要求学生从“不求甚解”——知之较多——渐入佳境,
提倡“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以增大信息量,拓宽阅读面。

5、与诗词创作相结合
唐宋诗词代表了中国传统诗词的最高水平,继承这份文学遗产,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字词、典故或一般的内容分析、艺术赏析,还应通晓诗词格律,尝试写诗填词,尝一尝创作的甘苦,既可学会一种写作技能,更能以较为内行的眼光去鉴赏诗词。

让学生过过当“诗人”的瘾,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与教学内容
1、建立《唐宋诗词鉴赏》系列立体化教材,2006年及以前建设8种教材:《唐宋诗词鉴赏》(2003年北京大学版,32万字)、《唐宋诗词鉴赏》(2007年版,北京大学版,50万字)、《唐诗鉴赏》(2006年版,南京大学版,45万字)、《唐宋词鉴赏》(2006年版,南京大学版,45万字),《唐宋诗词鉴赏电子教案(CD-ROM格式)》、《唐宋诗词鉴赏音像教材(DVD格式,约3G)》、《唐宋诗词鉴赏网络课件(DVD格式,约5-6G,上片不含教学实况,下片只含教学实况)》。

2、2008年再编纂一种文字教材:《诗词写作教程》,并有配套的电子教案、音像教材及网络课件。

3、计划编著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三种:《诗词艺术教程》、《诗学通论》、《词学通论》,并与电子音像配合。

4、此系列教材均具有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特点。

《唐诗鉴赏》按诗史顺序分为18单元:唐诗概论、初唐诗(上、下)、盛唐诗(一、二、三)、李白(上、下)、杜甫(上、下)、中唐诗(一、二、三、四)、白居易、晚唐(一、二、三);
《唐宋词鉴赏》按词史顺序分为18个单元:绪论及唐词、花间词、南唐词、柳永张先、晏欧词、苏轼(上、下)、苏门词人、贺铸周邦彦、南渡词人、李清照、陆游、张孝祥范成大、辛弃疾(上、下)、辛派词人、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宋末词人。

5、教材分精读篇目(含作者介绍、集评、课文、注释、汇评、本事附录资料、赏析)、备选课文、泛读课文、专题,作品综述、参考篇目、中小学已学篇目、思考与练习等。

专题包括咏史、怀古、山水、田园、思乡、咏物等三十多个专题,一一附于各单元后。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题、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习方法。

采取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的基础上再精读唐诗、唐宋词近二百首,泛读近1500首(均纳入课本中)。

2、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与教材配合建立与之配套电子教案、音像教材、网络课件供本校任课教师及全国同行采用。

3、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作用,在“大学语文·中国”网(http:// 或)建立起“唐宋诗词”网络课程(5000兆以上),以丰富的内容、图文音像并茂,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逐步开辟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交流等功能。

加强师生互动,使本课程具有更人性化的特点。

4、与写作相结合,开设“诗词格律与创作”全校公选课程,供本科生、硕士生选学,学生创作的优秀诗词和对联挂上“大学语文·中国”网,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其写作能力。

5、与“金陵之声广播电台”、江苏电视台国际频道等媒体合作,在电台开设“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等系列课程,开通网上辅导课程,面向海峡两岸及全球
爱好唐宋诗词的听众、观众。

6、在全国各地大专院校、中等学校召开唐宋诗词讲座,向全国高校提供教材、电子光盘,扩大本课程的辐射作用。

五、学时:
唐诗鉴赏:32课时,唐宋词鉴赏:32课时,诗词格律与创作:32课时(或48课时)。

六、考试:
参见《唐宋诗词鉴赏考试大纲》如下:
东南大学“唐宋诗词鉴赏”考试大纲
一、总则
本校“唐宋诗词鉴赏”考试旨在测试学生实现《教学大纲》中五大功能(“梳理”和“激活”已学旧知识的功能、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熏陶功能、改善思维品格的功能、建构唐宋诗词史的功能、学习诗词写作的功能)的落实情况,三门分课程各有侧重,考核其知识水平、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诗词写作能力的提高及实际水平。

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写小论文、网上答题等形式,小论文也可采用纸质、电子邮件等形式,但切不可从网上下载作简单拼接或互相抄袭。

考试应以考核已教的精读课文为主(不少于60%),兼及备选课文、泛读课文及专题课文,考试既考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考核能力的提高。

二、唐宋诗词历史及基本知识的考核
应考核诗词的基本知识:文体知识、流派知识、专用名词、诗词修辞术语等等;
应考核重要诗词流派、诗词现象产生的社会经济及文学原因,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成就及不足。

考核重要的诗词学术争鸣攻辩双方的主要观点,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考核诗词发展中某个流派或某个历史阶段诗词的简略情况,能以二三百字说清要点。

应弄清重要诗人、词人的代表作,他(她)在诗词史上的地位,从思想性、艺术性把握其主要特色,还可将在诗坛、词坛齐名或生活年代相近、创作风格相近的作家进行艺术比较。

如苏、辛齐名,其风格却相去较远,应能辨证分析其异同。

三、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含诗词全篇及名句赏析,也包含解释诗词句中某一两个关键的字词;
名句赏析要求其能说出该句出于何代、何人、何首诗词,并能说说该诗句的艺术内涵以及用典、修辞等方面的特点;
诗词赏析只可考绝句、律诗、小令、中调和长篇古风中特别有名的段落;
考核赏析的主要是已教篇目,若考未教篇目不仅必须课本上有的,且必须是难度大大低于精读篇目。

最好是已学作家的其他篇目,方便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分析鉴赏。

考核中也可兼及中小学已学篇目,检验本课程“激活”旧知识的作用。

四、考核与诗词有关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知识
可以考虑以卷面份量1/5的篇幅安排考核学生将繁体改简体、将简体改繁体,也可考核某些诗词中出现的多音字、多义字的不同用法以及科举、职官、天文、历史等与诗词相关的
简单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