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教师如何应对新高考变化

教师如何应对新高考变化

教师如何应对新高考变化新高考改革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于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如何在新高考的浪潮中站稳脚跟,积极应对并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转变,成为了每一位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新高考改革首先体现在考试形式和科目设置上。

不再是传统的文理分科,而是采取了“3+1+2”或“3+3”等多种选科组合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对各学科的知识体系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不能再仅仅专注于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而要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选科。

比如,物理和历史学科在思维方式和知识应用上有很大的差异,教师需要清楚地向学生解释这些差异,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做出明智的选择。

在课程安排上,新高考也带来了变化。

走班制成为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适应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在走班制中,学生的流动性较大,教师要在短时间内与新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同时,由于学生的课程组合各不相同,教师还需要更加精心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这意味着教师的评价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

以往单纯依靠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这不仅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教师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高考的变化,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是教师适应新高考的基础。

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经验、交流心得,能够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教育理念。

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适合新高考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新形势下的高考趋势与备考策略

新形势下的高考趋势与备考策略

新形势下的⾼考趋势与备考策略新形势下的⾼考趋势与备考策略第⼀部分:⾼考趋势的变化⼀、⾼考的两个重要特性1.选拔考试⾸先明确⾼考具有适当的难度;不能等同于平常的教学要求;能够对考⽣的综合素质予以区别;受不同⾼校的招⽣要求,需要对考⽣分出不同的层次。

2.公平性⾼考试题以⼤纲或课标为依据;回避任何教材(尤其是材料);回避有争议的内容(包括学术上的);不能对某类考⽣有利(如城乡、民族、地区、性别等⽅⾯)。

这两点是⾼考试题出题的标准。

清楚了这些,⼤家对⾃⼰的教学就有了⼀个准确的定位。

也就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

⼆、回顾⾼考改⾰1.实施途径考试科⽬的改⾰(减少科⽬)命题思路的改⾰(强调能⼒)组织管理的改⾰(统⼀⾄分散)政策法规对教学的约束(如不准校内办补习班,取消义教中的重点学校等)2.改⾰的轨迹92年三南试验“3+2”并逐渐推⼴98年⼴东试验“3+X”(3+1)2000年⼴东试验“3+1+⼤综”,晋、辽、苏、浙试验“3+⼩综”之后,“3+⼩综”成为主流2007年开始的新课程⾼考,到2008年,已有⼆⼗个省市加⼊到课改,还会进⼀步扩⼤规模。

2010年开始⼴东开始实⾏“3+⼩综”。

这也是⾼考改⾰的需要。

三、新课程下的⾼考特点1.⽬标的变化总体⽬标: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具体改⾰内容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改变过于注重结果的教育改变过于依赖⼀本教材和课堂的教育改变传授式的教学⽅式改变⼀卷定终⾝的评价制度2.主要途径的变化颁布课程标准弱化教材的功能⿎励以探究为主的⾃主学习⽅式,注重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倡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3.试卷多元化(1)整体:2009年全国5套新课标试卷、2套全国卷和13套⼤纲⾃主卷;(2)历史:新课标6套(鲁宁⽂综、粤琼苏单科、粤加⽂基);全国⼀卷(辽陕晋冀豫闽浙皖湘鄂赣桂12省区);全国⼆卷(⿊吉蒙云贵⽢疆青藏9省区);⾃主命题6套(京津川渝⽂综、沪单科加⽂科综合能⼒)(3)特⾊:命题权下放,新旧并存,京派、海派、各省市等;(4)⾼校教师掌握命题权;5.考查主⼲知识化知识是能⼒的依托,能⼒是知识的运作。

面对新课程 应对新高考

面对新课程   应对新高考

面对新课程应对新高考我们围绕“新课程下的高考有哪些变化?如何实施高考复习?”等问题来研究新课程,研究新高考,提出复习新策略。

一、新课标下新高考的认识面对新课程,应对新高考,我们认为要树立“既要平稳过渡,又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这一指导思想,在继承原有“强化主干知识”等高考优点的同时,摒弃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虚拟的、不真实的试题结构,重点体现在学以致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应用。

重视各学科新增内容和与旧教材相比弱化的内容,如旧教材有的而现在新课标没有的内容不要再深入研究,原来没有而现在有的内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仔细阅读教材,将各种版本教材做“减法”,提纲挈领,抓住精要内容传授。

二、明确目标,调整策略目标是方向,是指南,策略是手段,是路径,只有目标明确,策略得当,才能实现高考的终南捷径。

1、目标明确,任务细化。

为了让目标成为复习质量的保证,教师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达成目标的意识。

在高三启动仪式上学校首先下达了高2013级高考总体目标任务,年级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进一步落实文科和理科的目标,下达文考考生和艺术考生的人数,并将总目标分解到各班级,班级逐一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学生。

心中有学生,行动有方向。

让教师有强烈地实现目标的计划安排和细致地落实计划的措施。

1、捕捉信息,调整策略新课程的第一年高考,考试的各种信息收集尤其重要,及时捕作高考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复习策略,改变战术,少走弯路,从而有效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为此,学校在经费上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和对外交流。

现已先后派出部分高三教师参加了《重庆市教科院组织的高三复习报告会》,实地考察湖北黄冈中学、河北衡水中学、山东昌乐二中抓高三的具体做法,总结出他们的成功经验。

同时学校按过去惯例拨出专用经费聘请教科院的教研员和直属学校的名师定期亲临我校指导高三复习工作,传递高考信息。

2、借用考题,找准差距为了更加准确分析我校高三学生学习状况,我们将在不同时期借用云阳中学和铜梁中学月考试题组织月考,以他们为参照,依据他们学校总分和单科划线进行全方位对比,找差距、添措施。

教学的新高考应对策略

教学的新高考应对策略

教学的新高考应对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高考模式逐渐在各地推行。

新高考带来了诸多变化,如考试科目组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这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深入理解新高考政策首先,教师和学校管理层要对新高考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了解新高考的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评价标准、志愿填报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新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采用“3+1+2”或“3+3”的选科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选科时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未来职业规划进行综合考虑。

教师要向学生和家长详细解读这些政策,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二、优化课程设置为了适应新高考的选科模式,学校需要优化课程设置。

在保证必修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可以开设更多的选修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同时,要加强课程的整合和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新高考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较为清晰的规划。

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倾向。

可以通过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体验活动、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专业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为选科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创新教学方法新高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方法也要进行创新。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同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完善评价体系新高考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考试成绩外,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新高考背景下,教学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体系与考试内容之间的断层感。

新高考体制下,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注重知识的拓展性与深度;而考试内容仍然主要围绕着各类考试,注重考点与应试技巧,导致学习过程与考试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感。

二、学生自主性提升难度较大。

高考评价体系改变,不再单一地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而是要求学生具备的综合素质相对于之前也增加了很多。

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更多的自主性、探究性,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与方法。

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提升自主性的难度较大。

三、教学内容难以贯通。

新高考体制下,课程设置更加开放,需要在各类学科之间进行精心的串联与融合。

然而,由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与重复性,一些学科的教学难以重心突出,难以把握掌控。

针对以上教学困惑,教学应对策略如下:一、加深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更多的跨学科活动,引导学生把学科之间的联系找到,并在这样的学科交叉中探索其中的深度。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可溯性,助推学生在学科之间达成知识传递与应用端粒的连贯性。

二、引入思维导图等关联展示技法。

思维导图等技法可以在展示与感悟学科之间关联的同时,让学科之间的知识快速重叠,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解决考试与知识点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

三、探索个性化教育方式。

新高考体制下,个性化教育方案在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适应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通过设立“多元评价制度”,引入学生个人兴趣化的教育资源,满足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备自主性与探究性。

总之,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应对策略,需要注重课程体系性构建,更能引领学生走向综合素养领域。

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多样化的策略同时运用,以高效带动学生的科学学习、全面优化成长。

“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2023)全文

“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2023)全文

素养基于实然而趋于应然,融二者为一体,有较强的观念 含蕴,凸显主动获得能力和主动应用能力的价值意义。从另一 个层面看,素养与先天禀赋有着重要区别。素养的土壤与养分 源自知识与能力,没有知识与能力,也就无法孕育素养。
命题的素养立意指向,体现在知识、能力、价值的融 通与应用中测评学生的素养水平。指向素养立意的试题, 更有结构性、整体性、情境性等真实任务的特点,更关注 任务的价值导向;更追求用做事来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与 探究水平,更关注思维、探究的动力状况,以及思维结果 、探究结果的价值意义。
“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
2023年是湖南省“三新”背景下的高考元年!
“新课标”作为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再也没有考 试大纲或考试说明!“新教材”作为高考命题内容的 重要载体!“新高考”的考试模型决定今后10年以上 高考命题的方向!
一、“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的变化 变化一:新高考将不再有“选考”,全部是“必考”。 教育部颁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有“新要求”,所选的学科 课程要全部学完所有选择性必修课程。
第三轮复习的时间段约在:第二年5月左右,就是平常所说的 冲刺阶段,该阶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这轮复习 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选择高质量的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提高解题速 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融会贯通,在知识应用中提升学 科核心素养。
(3)第三轮复习:强化训练,提升能力,融会贯通
第三轮复习的基本模式为:考试讲评、反思纠错、回归教材、 答疑指导和总结提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刻理解与扎实推进,要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观念,确保在高考中学科关键能力的应 用与迁移。
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复 习的过程便是将这种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这有利于知识 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素养层面上讲,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在不同问题情境中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对知 识加以整理和归纳,是提高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高中教育在内容、方法、形式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高考备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生需要采取相应的备考策略,以应对新的考试形式和要求,取得更好的成绩。

首先,要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注重思考,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

同时,新课程还扩大了考查的范围和难度,要求学生掌握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知识,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每个时间段,高效利用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考。

其次,要善于整合知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性,即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具备将知识进行整合并应用的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分析和梳理知识点,找出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应对复杂多变的考试内容和题目。

第三,要重视实践。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和实验,探索新知识和新领域。

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实验、考察、讨论等,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最后,要注重自我评价和调整。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要求学生具备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整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弥补。

同时,需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以更好地应对考试。

综合来看,新课程改革为高中生进行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知识体系和考试形式需要学生具备更多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学生需要采取上述策略进行备考,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善于整合知识,注重实践,重视自我评价和调整,以实现自己的备考目标。

如何应对新高考挑战

如何应对新高考挑战

如何应对新高考挑战新高考改革正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进,这给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变化,我们需要积极适应,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

新高考改革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考试科目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不再是传统的文理分科,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来组合科目。

然而,这种选择的多样性也让很多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

在应对这一挑战时,学生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

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擅长哪些学科,未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可以通过参加职业测评、与老师家长交流、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来更好地明确自己的方向。

学校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选课的指导和建议。

家长则要多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给予合理的建议和支持。

新高考还强调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意味着学生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还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要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科技创新比赛等,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经历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还能在高考录取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方法的调整也是应对新高考挑战的关键。

新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死记硬背已经不能满足新高考的要求。

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和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举一反三,将知识融会贯通。

同时,要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课程、学习 APP 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另外,心理调适也不容忽视。

新高考带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和焦虑。

学生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应对挑战。

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方面,教师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教师如何面对新高考变化

教师如何面对新高考变化

教师如何面对新高考变化新高考改革的推进,给教育领域带来了诸多变化,对于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在新的高考模式下,教师需要迅速适应并积极应对,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和人生理想。

首先,教师要深入理解新高考的政策和理念。

新高考强调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认真研究新高考的政策文件,了解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其次,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采用分层教学、走班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再者,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

新高考赋予了学生更多的科目选择权,这就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初步的规划。

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倾向,指导学生合理选择科目和课程组合。

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上大学,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教师还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新高考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

同时,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和适应新的变化。

新高考要求学校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新高考下的教学策略

新高考下的教学策略

新高考下的教学策略新高考改革的推行,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教学策略的调整与创新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发展,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的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帮助他们做出适合自己的选科决策。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新高考的政策和要求,包括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形式、录取机制等方面的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高考促使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

不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划分课程,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选科需求,灵活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组合。

例如,对于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学生,可以开设一些深入的实验探究课程;对于选择历史、政治、地理组合的学生,则可以加强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教学方法也需要随之改变。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高考的要求。

教师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比如,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个性化教学在新高考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学生的选科组合各不相同,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也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新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因此,实践教学的比重应进一步加大。

学校可以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开展课外调研、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等。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评价方面,新高考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

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新高考下的课堂管理策略

新高考下的课堂管理策略

新高考下的课堂管理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高考模式逐渐在各地推行。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发展,这给课堂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课堂管理策略,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高效、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新高考带来的变化新高考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等方面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在课程设置上,新高考打破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课程组合。

这意味着同一班级的学生可能选修不同的课程,课程安排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教学方式也需要随之转变。

新高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已不能满足需求。

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评价方面,新高考不再仅仅依据高考成绩来评价学生,而是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

二、新高考下课堂管理面临的挑战新高考的这些变化给课堂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是学生的差异增大。

由于学生选课的不同,他们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都面临困难。

其次,课程的多样性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都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更加精细地规划和协调。

再者,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增强,对课堂管理的参与度和要求也更高。

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需求,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

另外,新高考强调综合素质评价,这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但如何有效地进行这些方面的评价和引导,也是一个难题。

三、新高考下课堂管理的策略面对新高考带来的挑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加强课堂管理。

最新面对新高考如何应对新课改

最新面对新高考如何应对新课改

浅析面对新高考如何应对新课改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体系下的新高考,其考查目的有别于传统模式下的高考,最主要体现的是对同学们使用英语能力的考查,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听力、单词、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实战应用”。

面对新高考,教师本身要善于抓住机遇,知难而上,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以学生为本,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灵活有效的应对高考。

一、教师的转变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完成好新课改的新任务,就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我们应该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质量观。

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且学校的硬件设施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探究学习被大量的重复的练习所替代,学生负担重。

同时由于教材中可拓展的空间大,较难把握一个度,教材的知识容量大,学生遗忘快。

所以,教师更应该结合新高考研究教材,为学生减负,为高考助力。

教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多学习新课改方面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适应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二)合理整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重组”教学内容,坚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对教材采用了“删、看、讲、补”四字方针。

“删”,即删除不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内容;“看”,即学生能看懂的知识,学生看看就行了,不用多讲。

“讲”,即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作适当的精讲。

“补”,即补充最新的东西,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丰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目录一、新高考改革概述 (2)1. 新高考改革背景 (3)2. 新高考改革目标 (4)二、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 (4)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6)2. 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衔接问题 (7)3. 高考评价体系不完善 (9)4. 考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0)5. 政策执行力度与教师培训问题 (11)三、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 (12)1.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14)2. 完善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的衔接 (15)3. 构建科学的高考评价体系 (16)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7)5. 提高政策执行力度与加强教师培训 (18)四、案例分析 (19)1. 成功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地区或学校案例 (21)2. 新高考改革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经验教训 (21)五、结论与展望 (23)1. 新高考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24)2. 对未来新高考改革的建议与展望 (25)一、新高考改革概述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公平。

该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调整和优化,主要涉及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方式的创新以及招生录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

新高考改革旨在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更加科学、公正的机制。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新高考改革也面临一些实际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新高考改革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调整考试科目的设置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考试内容以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考试方式以更加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水平,以及完善招生录取机制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促进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高考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新高考下的教学策略探讨

新高考下的教学策略探讨

新高考下的教学策略探讨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

新高考的推行,无疑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教学策略的调整和优化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新高考带来了诸多变化。

首先,考试科目组合更加多样化。

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理分科,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考试科目。

这就要求教学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其次,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也成为了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这意味着教学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此外,新高考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这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这些变化,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教师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体验。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

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问题导向学习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实际的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还提高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也需要优化。

学校要根据新高考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

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同时,要注重课程的整合和跨学科教学。

比如,将历史和地理学科进行整合,开展“史地融合”的课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善于筛选和整合这些资源,为教学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感受、思考与领悟素养
[例1] 13.
古 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
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
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
路难。
徂晖:落日余晖。②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 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A.① 滋养 ② 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 浸润
B.① 养育 ③ 浸渍
② 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C.① 养育 ③ 浸润
② 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D.① 滋养 ③ 浸渍
② 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答案)A
2.阅读
以读懂为基础,体现出对“感受、鉴 赏、思考、领悟、拓展”等课程目标 的素养要求。
B.
2009(原题):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 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 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
2010(原题):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 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越远,它们却离我 越近”该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 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 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 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1.基础知识 体现“积累”、“应用”的课程目标要
求 (1)积累素养
(2)应用素养
[例3]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 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 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三、课例研讨
课例一:作文材料的积累与使用(朱姝) 学生的问题一:材料匮乏 应对措施:充分利用既有学习经验,积累
、整合、拓展、应用。(链接一) 学生的问题二:材料陈旧 应对措施:普通材料个性化使用。(链接
二、三) 学生的问题三:认识肤浅 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使用材料,深入挖
掘材料内涵。
(3)阅读延伸题的特点 ①扩展开放 ②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 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④言之成理 ⑤有个性的新见解、新发现 ⑥语言表述顺畅
(4)阅读延伸题与往年北京卷高考试题
阅读延伸题是在总结往年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来的,北京卷往年的一些题目已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阅读延伸”的特点。
,非醴泉不饮。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答案)要点:
①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2)鉴赏
[例2]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 ,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6)阅读延伸题区别于话题小作文,也区别于 一般的阅读理解题。
(7)阅读延伸题举例
A.
2009(改造):写出第二段“孙叔敖之知,知 不以利为利矣”的意思;联系现实生活,说说 你对孙叔敖智慧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2010(原题):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 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 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到长远所以获得 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 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 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 字)(10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 ”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 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 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 的分歧是正常的。
(答案)B
[例4]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பைடு நூலகம்
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 歌外,文体不限。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特色题
1.关于阅读延伸题 (1)设置阅读延伸题的目的 第一,为了更好地贯彻和体现课标的基
本理念。 第二,通过改进高考评价方式,促进课
堂教学改革。
(2)什么是阅读延伸题
①.阅读延伸题的命题形式 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各设置一道分值10分的
2.关于写作
《2010年考试说明》同“教学大纲”时代北 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不同的地方:
(1)能写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实用类的 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作品。
(2)“符合题目要求”“鼓励有个性、有 创意的表达”
例: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 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 限。
新课程高考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一、《2010年考试说明》与 《2010年北京卷》
(一)2010年北京卷整体特点 1. 测试内容、能力要求、呈现方式、
试卷结构大体保持稳定。 2. 试卷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阅读延伸
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整卷主观表述 部分增加;作文题体现出对思辨能力的 更高要求。
(二)2010年北京卷各部分内 容的基本特点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 ,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 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 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 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题,一般要求用200字左右作答。
②.阅读延伸题考查的能力 从考试说明的角度 A.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
评价;
B.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 阐释。
从课程标准的角度 阅读延伸题是实现课程目标、体现课改精神的手段,是
考查考生建立在阅读材料基础上的感受鉴赏能力、思考 领悟能力、应用拓展能力、发现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应用性背景 2.综合性指导 3.个性化原则
(二)立足于学生经验,培养 实践能力
1.共同的学业基础,不同的学业水平 2.训练必不可少,但要有训练思想 选题精准、典型,目的性强,讲评要到
位,重视测试数据的解释和分析
3.精心设计学习计划,循序渐进
(三)针对难点,分层(有 针对性地)指导
2004年的第22题:“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 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人之外的典 型例子”。
(5)阅读延伸题与全国卷探究题
2009年高考海南宁夏卷:文中说:“陶行知不仅 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 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 的一点。
课例二:阅读延伸题复习指导(王锡婷 )
可借鉴的地方:
发现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设 计教学,使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
阅读延伸题见解的多样和表述的严谨相 结合,使学生既表现个性,又对自己的 发现负责。发现要鼓励,表达要指导。
结束语:
预祝各位老师取得高三复习的好成 绩,实现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
(四)对教学的启示
对考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 ·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 发展中所获得的能力进行考查。
对应用能力、鉴赏审美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的考 查。
兼顾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全面性,又突出对某些 语文能力的重点考查。
平时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二、复习建议
(一)梳理既有知识,形成网络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 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 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 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 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 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 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答案)A C
[例3]
17.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答案)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意 思对即可。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 了作者的爱国情感。意思对即可。
3.写作 综合体现出“课标”的素养要求。 [例] 20.作文(60分) 请以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 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 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答案)D
[例5]
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 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莲水库是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最大的一条干渠通 向山脚下的白莲浦, ① 着那里的苍生万物。白莲水库 的水是绿蓝绿蓝的, ② ,触须沿途四散, ③ 着白 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