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透析与质谱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鼠脑尾核和海马区微透析液中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Mg I0 8mmo/ C C 2 . C2 . lL, a I1 2mmo/ ) p iL , H一6 7 . ,流速 Iu / n L mi.每只 鼠只插入 一 根微 透析探 针.
收 藕 日期 :2 0- 32 . 0 10 .1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 批准号 : 9 7 0 7 和中国科 学院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t 准号: j9 1A .0 — 3资 助 2752) 批 K 5. 15 70 )
mm, 一3 6mm) 海马 区 ( . 或 AP一 一4 8 Fm,, 5 0 . l i . 一 ,V一4 9mm) 人 3mm 自制微 透 析 探 . 插
针l 1 +2h后 收集 微 透 析 样 品.微 量 泵灌 流 液 为 Rne 液 ( C 4 isr氏 Na I 9mmo/ 1 lL,K I . C 9mmo/ , 3 [I
儿 茶酚胺类 神经递质 的含量 关键 词
测 定 肾上 腺 素 , 敏 度 为 2 g 1 灵 5g / .
神经递质 ;微透析取样 ;脉 冲安 培检测 O 5 67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0 5.7 0 20 ) 0 5一3 2 10 9 (0 2 o 52o
中图分类号
自瑞典科 学 家 Un eset等 提 出 了同心 型微 透析 取样 技术 以来 , g rt d 用微 透析 取 样对 活 体动 物 的各
鼠脑尾 核和海 马区微透 析液 中儿茶酚胺 类 神经递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微透析技术在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在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微透析技术是将推挽灌流和透析技术结合起来并逐渐完善的一种新型生物采样技术,可在麻醉或清醒的生物体上使用,特别适合于深部组织和重要器官的活体生化研究。
微透析技术最早应用于脑内是在1972年美国耶鲁大学报道的猴脑的微透析研究,之后微透析即开始应用于对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药物动力学监测以及一些疾病脑内神经生理改变的研究,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就微透析技术在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微透析技术的原理及探针回收率的测定微透析技术是以透析原理作为基础的在体取样技术,是在非平衡条件下即流出的透析液中待测化合物的浓度低于它在探针膜周围样品基质中的浓度,灌注埋在组织中的微透析探针,组织中的待测化合物沿浓度梯度扩散进入透析液,被连续不断地带出,从而达到从活体组织中取样的目的,通过测定流出液即透析液中待测物的浓度来研究组织中待测物的水平。
这是一种动态连续的取样方法。
简单地说,微透析技术的原理就相当于在组织中创造了一个“毛细血管”,使化合物在浓度差的作用下扩散而进入此“毛细血管”,然后随液体流动带出体外进行检测。
微透析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可在基本上不干扰体内正常生理过程的情况下进行在体、实时和在线取样,透析过程探针周围的组织液成分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可以持续收集样品,而且被透析动物可以小到老鼠一般大小。
通过微透析技术可以单独取得细胞外液,因此可对大脑神经递质进行活体监测[1],由于透析液中不含蛋白质和酶等生物大分子,能直接进样进行高效液相和毛细管电泳等生化分析,免除了复杂的进样前样品处理及由此而产生的样品损失和误差,也不会因在室温取样而酶解,提高了样品的稳定性,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可以对微透析试验进行全程的自动化控制。
微透析试验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要测定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透析液中待测化合物的浓度与其在样品基质中浓度之比),由于微透析是在非平衡条件下取样,所以所测得的透析液中化合物的浓度只是探针周围样品基质中该化合物浓度的一部分。
浙大计算机学院各大实验室介绍
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国家奖励,并形成了一支学风正派、
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学术队伍。实验室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
日本等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展开了广泛的学术合作和交流,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学术影响,曾被
国际权威期刊 SCIENCE 列为中国 TOP-LEVEL 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曾两次获得由国家
我们的每个实验室介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官方介绍,另一部分是在这些实验室里的 师兄们经过一年或者是两年的生活的体验。
CAD&CG
CAD&CG 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唯一的一个国家重
点实验室。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是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研究领 域。本实验室主要 从事计算机辅
助设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础理论、算法及相关应用研究。实验室 的基本定位是:紧密跟踪
1)数字图书馆(图书馆 2 楼):............................................................................ 10 2)跨媒体组(曹主 608 和 525 两个地方).............................................................11 3)动画组(曹主 404)..........................................................................................11 网络与媒体实验室 .......................................................................................................11 来自师兄师姐的介绍:.......................................................................................... 12 实验环境............................................................................................................... 13 CCNT 实验室 ............................................................................................................. 14 1)实验室概况 ...................................................................................................... 15 2)中间件小组 ...................................................................................................... 16 3)实验室环境 ...................................................................................................... 16 数据库实验室 ............................................................................................................. 17 Eagle 实验室............................................................................................................... 19 1)曹东 402 .......................................................................................................... 20 2)实验环境.......................................................................................................... 20 VIPA 视觉交互与图形学 ............................................................................................. 21 道富--浙江大学 VLIS 实验室....................................................................................... 22 浙江大学电子服务研究中心 ........................................................................................ 25 软硬件协同实验室 ...................................................................................................... 26 产品创新设计与信息智能处理..................................................................................... 26 二:联络导师教教程 ...................................................................................................... 27 三:浙江大学复试交流会 ............................................................................................... 29 四:更多的资料,你可能还会喜欢:.............................................................................. 30 这份资料凝聚了很多人的努力,大家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写下各自实验室的介绍。没有你 们,不可能有这份资料的呈现,在这里说一声谢谢,To all of you!!
UHPLC-MS
第43 卷 第 5 期2024 年5 月Vol.43 No.5663~673分析测试学报FENXI CESHI XUEBAO (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UHPLC-MS/MS 测定化妆品中67种植物提取物标识成分张秋炎,黄芳,梁维维,廖均涛,吴惠勤,罗辉泰*(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东省化学测量与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药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70)摘要: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 )测定化妆品中67种植物提取物标识成分的方法。
化妆品样品经甲醇(含1%甲酸)超声提取,样液在0.1%甲酸溶液-乙腈流动相体系下经Agilent RRHD Eclipse Plus Zorbax C 18(3.0 mm×100 mm ,1.8 μm )色谱柱梯度洗脱分离。
采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分别对67种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中正离子采用多反应监测(MRM )方式,负离子采用动态多反应监测(DMRM )方式,以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
以膏霜、乳液基质为代表,67种成分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 2)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002 6~1.7 μg/g ,定量下限为0.008 0~5.0 μg/g ;3个不同加标水平下,膏霜、乳液基质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6%~117%和82.7%~116%,相对标准偏差(RSD ,n =6)分别为1.0%~12%和0.90%~12%。
该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化妆品中67种植物提取物标识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含量测定。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化妆品;植物提取物;标识成分中图分类号:O657.7;TQ6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57(2024)05-0663-11Determination of 67 Indicative Components from Plant Extracts in Cosmetics by 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ZHANG Qiu -yan ,HUANG Fang ,LIANG Wei -wei ,LIAO Jun -tao ,WU Hui -qin ,LUO Hui -tai *(Guangdong Provinci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Quality and Saf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hemical Measurement and Emergency Test Technology ,Institute ofAnalysis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National Analytical Center ,Guangzhou ),Guangzhou 510070,China )Abstract :A new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and rapid determination of 67 indicative componentsfrom plant extracts in cosmetics by 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HPLC-MS/MS ) was established. The cosmetic samples were dispersed with methanol (1% formic acid ) and ultrasonic extraction. The filtrate was analyzed by a Agilent RRHD Eclipse Plus Zor⁃bax C 18 chromatographic column (3.0 mm×100 mm ,1.8 μm ) with mobile phase consisted of 0.1% formic acid aqueous solution and acetonitrile. 67 indicative components from plant extracts were ana⁃lyzed in th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source ,including positive ion scanning with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ode (MRM ) and negative ion scanning with dynamic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ode (DMRM ) respectively. Creams and lotions were choos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matrix. The 67 indica⁃tive components showed good linearity 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 2) greater than 0.99 in their respective mass concentration ranges. The detection limits (LODs ) of 67 indicative components were in the range of 0.002 6-1.7 μg/g ,and the quantitation limits (LOQs ) were in the range of 0.008 0-5.0 μg/g. For cream and lotion samples ,the average recoveries of 67 indicative components at thre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levels ranged of 85.6%-117% and 82.7%-116%,respectively ; with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s ,n =6) ranged of 1.0%-12% and 0.90%-12%. The established method isdoi :10.12452/j.fxcsxb.24010601收稿日期:2024-01-06;修回日期:2024-02-28基金项目:广东省科学院打造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行动资金项目“高端医疗健康与高效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22GDASZH-2022010110)∗ 通讯作者:罗辉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应用,E -mail :luohuitai@研究报告664分析测试学报第 43 卷simple,rapid,effective,high sensitive,and is suitable for the qualitative identification and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67 indicative components from plant extracts in cosmetics.Key words:UHPLC-MS/MS;cosmetics;plant extracts;indicative components随着化妆品市场的不断完善,“安全、天然、绿色”逐渐成为化妆品高质量发展的主题[1]。
成年大鼠脑透析液和血清中褪黑素含量的测定
成年大鼠脑透析液和血清中褪黑素含量的测定孟涛;郑志竑;叶婧;林玲【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法和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成年大鼠脑微透析液及血清中的褪黑素(MLT)含量,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准确性及可靠性。
方法将微透析引导管置入正常成年大鼠纹状体内1周后,采用脑微透析技术动态收集2:00,6:00,10:00,14:00,18:00和22:00的透析液,并于次日22:00行尾静脉取血;用HPLC‐荧光法和ELISA法分别测定透析液及血清样本中的MLT水平。
结果HPLC‐荧光法测定MLT检出限为0.1 pg/mL ,在1.0~500 pg/mL之间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 y=10446 x +8603.5(r=0.9987,P< 0.001),日间、日内精密度均<6%;ELISA 法检出限为5.92 pg/mL ,检测线性范围为12.35~1000 pg/mL。
用HPLC‐荧光法测定2:00,6:00,10:00,14:00,18:00和22:00大鼠脑透析液中的MLT含量分别为(32.99 ± 2.22),(18.25 ± 2.27),(4.03 ± 1.70),(2.92 ± 1.08),(12.08 ± 1.77)和(21.83 ± 2.04)pg/m L ,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探针回收率为12%~13%;22:00血清中的MLT含量为(82.62 ± 8.09)pg/mL ,提取回收率>90%,且血清与透析液中的MLT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0.987,P<0.001);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MLT含量为(81.31±9.62)pg/mL ,且用2种方法测定血清中MLT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15)。
结论用HPLC‐荧光法测定大鼠脑微透析液和血清中的MLT 含量具有灵敏、快速、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且HPLC‐荧光法和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ML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名单与主要实...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刘建勋
在中药化学方面的主要实验技术;1、大孔树脂吸附技术;2、中药指纹图谱技术;3、树脂残留测试方法。
中药化学实验室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李光荣
在中药化学的主要实验技术:1、色谱柱、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技术;2、超滤柱或膜分离技术;3、中药复方新药质量标准控制技术;4、中药指纹图谱质控技术;5、中药物质基础化学分析方法。
中药药理实验室
重庆中药研究院
徐嘉红
在中药药理方面的主要实验技术:1、心、脑血管病中药主要药效实验技术;2、中药免疫、抗炎实验技术;3、小鼠自发活动三维检测系统;4、电刺激迷走神经咳嗽模型。
中药药理实验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李曰庆
在中药药理方面的主要实验技术:1、非感染性、支原体性前列腺炎实验动物造模技术;2、益智中药主要药效学实验技术;3、心脑血管病中药主要药效学实验技术。
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
辽宁中医学院
沙明
在中药质量分析方面的主要实验技术:1、染色体分析技术;2、HPLC指纹谱技术;3、导数光谱技术;4、中药的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技术。
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
沈阳药科大学
崔征
在中药质量分析方面的主要实验技术:1、中药和复方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技术;2、中药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及生药鉴定技术;3、酶标技术。
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王喜军
在中药质量评价与血清药物化学方面的主要实验技术:1、药材质量生物学分析技术;2、中药及复方的质量标准技术;3、中药成分提取分离鉴定技术;4、中药指纹图谱质控技术;5、血清药物化学分析技术。
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
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惠云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体中11种异味物质》团体标准
团体标准名称: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体中11种异味物质
团体标准编号:
标准简介:
该团体标准主要适用于水体中11种异味物质的分析和检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分析。
该标准包含了样品处理、仪器设备、操作方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规范,旨在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方法,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标准内容:
1. 范围:适用于水体中以下11种异味物质的测定:(列举具体物质名称)
2. 仪器设备:包括顶空固相微萃取装置、气相色谱仪、质谱仪等。
3. 样品处理:包括样品采集、前处理、固相微萃取等步骤。
4. 操作方法:详细描述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操作步骤,包括条件设置、样品进样、柱温程序等。
5. 数据处理:包括峰面积计算、质谱图解析、定量分析等方法。
标准要求:
1. 仪器设备应满足一定的性能指标,如灵敏度、分辨率、稳定性等要求。
2. 样品处理过程中应控制好各个步骤的条件,确保提取效果和分离效果。
3.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实验技能和操作经验,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
4. 数据处理过程中应使用合适的软件进行数据解析和定量分析。
应用价值:
该团体标准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水体中11种异味物质的测定。
它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饮用水安全评估、水处理工艺优化等领域,为相关行业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助于保障公共健康和环境安全。
赛默飞ISQ系列GC-MS
无需卸真空,2分钟内即可移除 整个离子源
3
最合适的GC-MS系统
迎接今天的挑战,
把握明天的机遇
强化的传输线设计
ISQ系列GC-MS独具优化的GC-MS接口。该传输线 将热量均匀分布在分析柱长度方向上,确保不存在过热 或过冷点,从而使被分析物(甚至是高沸点化合物)呈 现高斯峰形。
扩展的质量数范围 —— 涵盖更多化合物
简单就是美
TRACE 1300系列GC的炉箱、进 样口和检测器都有很低的热容。这将 加快加热和冷却的速度,减少从这一 针到下一针的时间,提高样品通量。 采用全新范围的微池体积GC检测器可 以提高灵敏度。即时连接检测器无可 比拟的灵敏度可以使样品无需重新浓 缩或减少必须的初始样品量。
简单的自动进样选项
ISQ系列GC-MS系统包括ISQ QD单四极杆GC-MS和 ISQ LT单四极杆GC-MS,该系统基于成熟的技术,提供可 满足您实验室当前及未来需求的解决方案。
ឥ⁍
ISQ 系列 ExtractaBrite 离子源在批次分析 BSTFA 衍生化尿液的耐用性
Thermo Scientific ISQ QD GC-MS
重新思考一下采用专为确保您长时间不间断 分析而设计的技术。ISQ系列GC-MS系统的核心是 Thermo Scientific™ ExtractaBrite™离子源,其领先技术和 品质设计让您的GC-MS能更长时间地保持清洁。而且离子 光学通道整体加热,使得ISQ系列质谱仪每天可以分析大量 的脏污样品,并且在成千上万次进样后依然保持高性能。
Thermo Scientific AI 1310的基本配置一次可容纳8个 样品瓶,而AS 1310可容纳100多个标准液体自动进样器的 样品瓶。出色的精度和免工具校准使该进样器成为常规液 体样品进样的理想选择。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理学基础及其研究进展_郭宾
HSA 的分子量 为 66248 , 其一 级结构序 列分析
很早就完成了 , 由 585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条多 肽链(牛血清白蛋白 BSA 的氨基酸残基数为 582), 含有 35 个半胱氨酸残基(Cys), 除 Cys34外 , 其余形成 17 对二硫键[ 2] 。HSA 的二级结构包括 I 、II 、III 三个 α-螺旋的结构域(domain), 其中每个结构域又分为 A 和 B 两个亚结构域(subdomain)[ 10 , 11] 。人们采用药物
和结合(saturable binding)的特点 , 但在多数情况下满
足 K a·Cu 1 , 结合率在一定的药物浓度范围内为一
常数 , 不随药物浓度而变化 ,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呈线
性结合 。根据式(3)可知 , 在一定的环境下 , 决定血
浆蛋白结合的因素有药物浓度 、血浆蛋白的结合容
量(包括结合蛋白浓度和结合位点数目)以及亲和力
情况下 , 蛋白远未被药物分子饱合 , P 可近似认为体 系中结合蛋白的总浓度[ 8] 。
简单地假设每个蛋白分子含有 n 个相互独立 、
亲和力相当(Ka)的结合位点(binding site), 由配体与
大分子表面之间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
κ1·Cu·[ 1 -Cb (n·P)] =κ-1·Cb (n·P) (2)
白结合与药物代谢动力学 , 以及与药效相关性之间 的相互关系的理论阐述 , 总结在常规的药物实践中 如何考虑这些重要因素 , 以明确哪些药物在什么情 况 , 才有必要进行药物的游离浓度监测 , 以及血浆蛋 白结合的药效和临床相关性研究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大鼠血清中8种神经递质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大鼠血清中8种神经递质赵芳;李强;梁梅丽;闫艳;邢婕;秦雪梅;高晓霞【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8种神经递质(5-HT、GABA、Glu、ACH、NE、DA、5-HIAA和HVA)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方法(UHPLC-MS/MS),并用于大鼠血清样品的测定.大鼠血清经含0.1%甲酸-乙腈沉淀蛋白处理后,选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以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进行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离子扫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8种神经递质及内标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8种神经递质可在10 min内准确测定;定量限为1.8 ng/mL,且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4,日内、日间精密度(n=6)≤9.2%,稳定性、加标回收率和基质效应等均符合分析要求.本方法分析时间短、准确度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稳定性好、基质效应小,适用于血清中3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乙酰胆碱)共8种神经递质的同时定量检测.%An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ic ( LC-MS/MS )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8 kinds of neurotransmitters (5-HT, GABA, Glu, ACH, NE, DA, 5-HIAA, HVA) in rat serum was developed.The blood samples were extracted by 0.1% formic acid in acetonitrile and separated on a 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 1.7 μm) using gradient elution, with the mobile phase consisting of acetonitrile and 0.1% formic acid in water.The samples were then ioniZed with positive electrospray ( ESI+) , and detected under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 MRM ) mode.As a result, 8 kinds of neurotransmitters were determined accurately in 10 min with a limit ofquantitation of 1.8 ng/mL and intra-day and inter-day precisions of ≤9.2% ( n=6 ).This method showed a good linearity in detection of neurotransmitters and the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greater than 0.994.Also the stability, recovery and matrix effect were eligible for the analysis.This method showed high accuracy, sensitivity, strong specificity, good stability, small matrix effect and short time for analysis, and was suitable for the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monoamine, amino acids and acetylcholine neurotransmittes in rat serum.【期刊名称】《分析化学》【年(卷),期】2018(046)001【总页数】8页(P121-128)【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神经递质;血清;含量测定【作者】赵芳;李强;梁梅丽;闫艳;邢婕;秦雪梅;高晓霞【作者单位】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太原030006;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太原030006;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太原030006;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太原030006;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太原030006;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太原030006;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太原030006;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太原030006;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神经递质是在神经化学传递中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
2011年度上海市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面上项目(A类)、重点项目(B类)资助人员名单及经费安排2
111R21410100上转换发光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及其抗乳腺癌作用研究东华大学陈娜4 211R21410200载药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光动力抗肿瘤作用研究东华大学严懿嘉4 311R21410300细胞自噬促进肝癌转移的作用机制及基于自噬的肝癌组织特异性靶向治疗研究复旦大学彭远飞4 411R21410400中国人群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筛选复旦大学梁旺4 511R21410500n-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和血管功能重建中的作用及机制复旦大学张雯婷4 611R21410600兔肺VX2移植瘤的高分辨率PET-CT以及血浆游离DNA疗效评价实验研究复旦大学左长京4 711R21410700大肠癌肿瘤间质细胞microRNA的表达和肿瘤预后相关性的研究复旦大学王漱阳4 811R21410800TET3 CXXC结构域-DN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其结合机制的研究复旦大学许志宾4 911R21410900基于癌症相关蛋白YAP结构抗癌药物设计与筛选复旦大学李 泽4 1011R21411000Notch通路的调控对SLE发病中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复旦大学张伟娟4 1111R21411100乙烯合成重要基因家族进化及合成途径系统生物学研究复旦大学张体操4 1211R21411200具有化学趋向性的铂/金纳米马达在流体中的运动行为复旦大学杨颖梓4 1311R21411300石墨烯-栅介质材料界面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复旦大学陈国红4 1411R21411400弱带电嵌段共聚物浓溶液自组装形成有序结构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复旦大学刘一新4 1511R21411500多响应的靶向型药物控制释放传输系统复旦大学滕兆刚4 1611R21411600基于可控聚集态结构纤维素与丝蛋白复合材料的多级组装及功能化利用复旦大学周亮4 1711R21411700视频监控中特定目标人物识别与检索复旦大学李宏宇4 1811R21411800基于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汽车装配管理系统研究和开发复旦大学邹宗峰4 1911R21411900基于VaR和ES的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优化模型、算法和实证研究复旦大学郑小金4 2011R21412000KdV方程的无穷维KAM环面和概周期解复旦大学刘建军4 2111R21412100弱KAM理论中Lax-Oleinik半群收敛速度的研究复旦大学王楷植4 2211R21412200亚椭圆算子的热核不等式复旦大学钱斌4 2311R21412300新型磁性碳吸附材料的孔调控、分子修饰及其对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净化复旦大学李坤权4 2411R21412400微生物水驱采油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刚洪泽4 2511R21412500超声波-过硫酸盐耦合体系强化水中1,1,1-三氯乙烷去除的效能与机理研究华东理工大学李炳智42611R21412600并用橡胶体系中炭黑凝胶结构与成分的控制研究华东理工大学许海燕4 2711R21412700复合rhBMP-2 纳米人工骨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的应用研究华东理工大学苏佳灿4 2811R21412800初级体感皮层在交叉模式感知和记忆中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库逸轩4 2911R21412900朊蛋白(PrP)分子的膜定位与空间构象转变的相关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许媛媛4 3011R21413000磁性异质结的物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高矿红4 3111R21413100dcf1相关的小鼠神经干细胞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上海大学张律文4 3211R21413200复杂地层影响下盾构隧道施工引起临近管道变形的位移控制机理与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上海大学张治国4 3311R21413300强磁场下金刚石薄膜制备及生长机理研究上海大学黄健4 3411R21413400基于共振式压电致动器的胃肠道仿生微机器人研究上海大学张健滔4 3511R21413500电喷雾萃取电离质谱法直接检测尿中羟基多环芳烃上海大学李雪4 3611R21413600p-diamond/n-CdTe异质结薄膜太阳电池的设计与工艺研究上海大学苏青峰4 3711R21413700基于SD的集装箱供应链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上海海事大学贾伟强4 3811R21413800射流式漩涡发生器控制涡轮叶尖泄漏涡衰减的机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李伟4 3911R21413900微传感器连续自持供电技术-钝体尾流压电薄膜涡激共振发电中流-固-电多场耦合的实验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施圣贤4 4011R21414000微带电路平均功率容量预测与改善方法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吴林晟4 4111R21414100海量多源异类交通传感数据并行融合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夏莹杰4 4211R21414200基于人眼视觉模型的图像压缩技术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翟广涛4 4311R21414300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骨盆损伤控制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上海交通大学汪方4 4411R21414400富血小板血浆促进仿生支架修复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上海交通大学于晓巍4 4511R21414500零知识证明与程序混淆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丁宁4 4611R21414600土壤中共平面多氯联苯分量的荧光PCR检测新方法研究上海交通大学陈寒玉4 4711R21414700镁合金低温扩散渗金属的化学位梯度增强方法及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何美凤4 4811R21414800腺花素小分子探针的合成及其在腺花素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伟卫4 4911R21414900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调节肿瘤细胞代谢的分子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吴丽芳4 5011R21415000AChE在AD炎性过程中活化小胶质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夏铮45111R21415100荷瘤应激诱发抑郁的视黄酸通路改变及其代谢组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谢瑛4 5211R21415200三维琼脂糖细菌纤维素支架复合骨髓干细胞修复软骨缺损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研4 5311R21415300应用帕金森病特异性iPS研究LRRK2新双突变(N284S/D478Y)的分子发病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徐亮4 5411R21415400miR-132在胚胎干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杨德华4 5511R21415500组蛋白H3K36甲基转移酶HYPB在ES细胞定向造血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元亮4 5611R21415600基于微透析技术的丹皮酚纳米凝胶经皮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数学模型拟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刘继勇4 5711R21415700核小体分辨率组蛋白修饰的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技术平台建立同济大学葛瑛4 5811R21415800饮用水氯胺消毒生成新型含氮消毒副产物三卤硝基甲烷的机制研究同济大学楚文海4 5911R21415900纳米金有序聚集粒子系对半透明介质的强化光热效应研究同济大学安巍4 6011R21416000高性能纳米结构WO3基光学气敏材料的制备和第一性原理研究同济大学高国华4 6111R21416100大型多技能呼叫中心排班的人力资源优化研究同济大学李军祥4 6211R21416200基于交会定点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自定位机制研究同济大学石琴琴4 6311R21416300模拟植物生长算法及其应用的研究同济大学丁雪枫4 6411R21416400基于环境成本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补贴策略同济大学柳林4 6511R21416500基于问题管理的制造系统质量保证研究同济大学王兆卫4 6611R21416600pH对嗜碱生物破乳菌破乳性能的调控机制研究同济大学刘佳4 6711R21416700超短脉冲激光微纳处理光伏材料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郭晓东4 6811R21416800等离子体喷涂Al2O3–ZrO2(3Y)–SiC耐磨复合涂层协同强韧化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杨凯4 6911R21416900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高质量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毕辉4 7011R21417000细胞骨架调控蛋白Twinfilin-1调控心肌肥厚的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青4 7111R21417100HEF1在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肖田4 7211R21417200沙门氏菌乙酰化修饰酶Pat和CobB互作蛋白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启军4 7311R21417300飞蝗几丁质酶基因LmCht6的功能及激素调控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建珍4 7411R21417400基于肝脏基因表达谱的调节肝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关键基因的筛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芳4 7511R21417500TLR4在乙型脑炎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世兴47611R21417600Sel10 介导的泛素化蛋白降解途径在卡波西氏肉瘤癌细胞中调节Notch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星4 7711R21417700活动星系核反馈对类星体光度的限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甘朝明4 7811R21417800无线应急通信系统通用实现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刘洪武4 7911R21417900葡萄糖激酶小分子活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毛魏魏4 8011R21418000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免疫滚环扩增信号放大系统的构建及相关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颜娟4 8111R21418100表面浸润性质对表面流体流动特性影响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王春雷4 8211R21418200基因导向的氟化硫链丝菌素的突变生物合成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王守锋4 8311R21418300铜催化的串联反应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徐晓冰4 8411R21418400细胞粘附分子L1在胰腺癌神经侵犯中的机制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贲其稳4 8511R21418500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系统化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疗效的系统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谢峰4合计340。
微透析技术
微透析技术一、微透析技术微透析(Microdialysis)技术是一种将灌流取样和透析技术结合起来并逐渐完善的一种从生物活体内进行动态微量生化取样的新技术。
具有活体连续取样、动态观察、定量分析、采样量小、组织损伤轻等特点。
可在麻醉或清醒的生物体上使用,特别适合于深部组织和重要器官的活体生化研究。
目前已成为实验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化学的重要研究工具之一, 它可提供递质释放、摄取和代谢的必要信息。
1、主要原理以透析原理作为基础,通过对插入生物体内中的微透析探头在非平衡条件下进行灌流,物质沿浓度梯度逆向扩散,使被分析物质穿过膜扩散进入透析管内,并被透析管内连续流动的灌流液不断带出,从而达到活体组织取样的目的。
2、微透析系统及其特点2.1、微透析系统装置主要由微量泵、微透析探头、收集器、连接管及配套设备组成。
2.1.1、微量泵以注射泵为佳,有利于减少恒流泵和蠕动泵的波动, 流速一般为1~5μl/min。
2.1.2、微透析探头有直线性探头、环形探头、同心型探头等不同的类型(微透析管因实验对象不同而形状大小各异);按照探头的形状分为穿颅探头、U型探头、I型探头、环形探头等。
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同心型探头,微透析探头通常是由一管式半透膜与不锈钢、石英或塑料毛细管构成双层管道;长度一般为1~10 cm。
半透膜由再生纤维素、聚碳酸酯或聚丙烯腈制成, 载留分子量5~10 KD不等。
实际应用需根据具体组织和待测物选择不同的微透析探头。
微透析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可在基本上不干扰体内正常生命过程的情况下进行在体( in vivo)、实时( real time) 和在线(on line) 取样, 特别适用于研究生命过程的动态变化。
微透析技术的优点是活体取样、动态观察、定量分析、采样量小、组织损伤轻等。
该技术的另一大优点是样品的采集与分析过程既可在位又可离位进行。
此外微透析技术的独到之处是可以单独取得细胞外液, 因此可对体内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进行动态监测, 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急性力竭运动对大鼠下丘脑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影响
直接获取生化样品, 为研究脑 内的生理 活性物质的动态变化提供 了重要的采样手段, 免除了复杂 的样 品前 处 理过 程[ .因 此被 广 泛 应 用于 定 量 分 析大 脑 细 胞外 液 中的 各种 神 经 递 质 的 浓 度 ] it- .Bo a s ad 等[ t n . 报道了急性力竭运动后能使大鼠下丘脑 中的单胺神经递质增加,文献[ 1 报道脑 中氨基 r 1] 酸神经递质 的量要 比单胺粪神经递质多 10 以上, 0倍 而急性力竭运动后 , 下丘脑细胞外液中氨基酸神 经递 质是否 发 生 变化未 见 报道.为了探 讨急 性力 竭运 动后 下丘 脑细胞 外 液 中的氨 基酸 变化 ,我们 应用 微 透 析技术 研 究运 动前后 大 鼠下丘脑 细胞 外液 中氨基 酸 的浓度 变化.脑 神经 递 质 的定量分 析 传统 上采
摘要 用激光诱 导荧 光检测 的高效毛细管电泳结 合徽透 析技 术测定 急性力竭运动前后 的大鼠下 丘脑 区细胞 外液中的氪基 酸神经递 质的古量.实验结果 表明 , 性力竭运动后丈 鼠下丘脑 区的细 胞外液中 的 6种氨基 急 酸( 氨酸、甘氨酸、赖 氨酸 、谷氨酸 、 氨酸、 氨基T酸 ) 精 礞 一 有统计意 义的增 加 , 这一 结果显示 丁下 丘越 区
纯水 ( 去离 子水 用 Moio 公 司生产 的 mii ae  ̄ m 制 备 ) 其 它化 学试 剂均为 国产分 析 纯.实 l m l p l— w tr y e lq s , 验动 物为成 年雄 性 S rg eD wl pau— a e y纯种大 白 鼠. 重 为 20 0 , 自中国科 学院动 物研 究 所实验 体 5 ~3 0g 购 动 物 中心 .分 养于 室温下 (8 O℃) 在 自然光 照周期 环境 中 自由饮 水 和取 食 . 2 ~3 .并 12 锻 透析 采样 和探 针 回收率 .
有机质谱解析导论_随笔
《有机质谱解析导论》读书记录目录一、有机质谱基本原理 (2)1.1 有机质谱的发展历程 (3)1.2 有机质谱的基本概念 (4)1.3 有机质谱的类型 (5)二、有机质谱的主要组成部分 (6)2.1 离子源 (7)2.2 质量分析器 (9)2.3 检测器 (11)三、有机质谱解析方法 (12)3.1 分子离子峰的识别 (13)3.2 二级质谱图的解析 (15)3.3 三级质谱图的解析 (16)3.4 未知化合物的鉴定 (18)四、有机质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19)4.1 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 (20)4.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4.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23)4.4 生物大分子的分析 (24)五、有机质谱与其他分析技术的联用 (26)5.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27)5.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28)5.3 核磁共振-质谱联用 (29)六、质谱解析中的注意事项与技巧 (31)6.1 数据处理与软件应用 (32)6.2 分子式的确定 (34)6.3 结构推测与假设验证 (35)七、有机质谱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36)7.1 新型离子源的开发 (38)7.2 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发展 (39)7.3 质谱成像技术的研究 (41)一、有机质谱基本原理质谱分析是一种基于物质质量与电荷比的分析方法,它通过测量分子在电离后产生的离子碎片的质量和相对丰度来确定分子的化学结构。
在有机质谱中,分子首先被电离成离子,然后这些离子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按照一定的轨迹运动,最终打在检测器上并被记录下来。
对于有机化合物来说,其质谱解析的关键在于理解分子的离子化过程以及随后离子的运动轨迹。
在电离过程中,分子通常会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来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
这个过程取决于分子的电子结构和电离条件,一旦离子化完成,离子就会根据其质量和电荷比在磁场或电场中的运动轨迹被检测到。
质谱解析的过程就是通过对离子的质量、丰度和相对强度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出分子的结构信息。
微柱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鼠纹状体单胺类物质的含量
微 透 析 探 针 为 同 心 型 ( tl t ,瑞 典) Me a a n AB ,有 效 膜 长 4mm,截 留分 子 量 1 0 .微 透 析泵 为 50 0
C 0 ( MA,瑞 典 ) MA 10 C .HP C包 括 L 一 微 量 色谱 泵 ( 京 星 达公 司 ) hoy e72 L B 1型 北 ,R edn 15进 样 阀 ( L ;UnJt S微 柱 ( AS 5 ) i e OD B ,美 国 ,10mmX1 0mm d ,3 m) 0 . i . . ,连 接 管路 为石 英/ TF 管 P E
玻 碳 电极 ( 一6m , 厚 1 , 有 效池体积 约 为 0 4 L m) 膜 u 5 m, .Z ;参 比电极 为 AgAg 1 辅 助 电极 为不锈 / C,
钢 电极 ,工作 电压设 为 +0 7 . 5V.
数据采集与处理在本室自制色谱工作站上完成( C 00 A 12 型模/ 敷转换板 , 北京大恒公司) 数据分 ,
微 柱液相色谱一 电化 学法检测 鼠纹状体 单胺 类 物质 的含 量
王 磊,韩 慧婉 ,余 晓, 赵 睿 ,刘国诠
( 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分子科学中心 , 中 北京 1 0 8 ) 0 0 0
关键词
檄 柱液相 色谱 ;单胺 ;微透析 ; 纹状体
中国分类号 06 7 5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0 5— 70 2 0 ) 615 。3 2 10 g (0 20 。0 00
单胺类 神经 递质 ( na ns,包括儿 茶 酚胺 ( aehl n ) 5羟 色 胺 (eoo i) 中枢 神 Moomie) C tco mie和 一 a Srtnn ,在 经 系统 中起 重要 作用.对 其含 量的准确 测定在 基础 研究和 临床诊 断 中均具 有 重要 的意义. 微透 析是 2 纪 8 0世 o年代 发展 起 来 的活体 取样 技术0 ,为 脑功 能的 研究 提供 了极 为有 力 的手段 , ] 本实 验室在 此方 面进行 了多 年 的研究 .微透 析 与液相色谱 电化学 检测联 用c,可测定 神经 细胞外 液 4 ] 递质 的含 量及 释放 量 , 此可对 一 系列重要 的生理 、病理 和 药理现 象做 出解释.但 使用 常 规高 效液 相 据 色谱 柱 ( 一4 6mm i . 尚存在 不足之处.首先 ,透析 液 中神 经递质 的浓度 很低 ,接 近甚 至低于检 测 . . ) d 器 的浓度检 出限;其 次 , 为使样 品得 到较好 检测 ,需加大 进样量 ( 常需 Z L) 通 5 ,从而需 更 长的取样 时 间 , 得方 法 的时间分 辨率 降低 , 以反 映体 内的动 态变化.为克服这 些 缺点 ,近年来 , 使 难 微柱 液相 色谱 电化 学检测 ( cooe L —C 技术受到 了重 视口,高效微 径柱 的使用大 大 降低 了峰展宽效 应 ,抑 Mi br r HP CE D) ] 制 了组分 的稀释 ,极 大地提 高 了检测灵敏 度.同时 , 进样 量 的降低也 使得 时间分 辨率碍 以提 高( 进样 量 为 1 L,相 当于 采样 时 问 I n , 以分 钟为单位 的动 态检测 成为 可能. ~5 ~5mi) 使
典型页岩气油基钻屑的组成分析及危害评价
页岩气井分为直井和水平井两种"直井用于勘探 实验"水平井用于开采& 由于直井和水平井的钻井方 式和井深不同"它们所需的油基钻井液组成和携带出 的岩屑存在差异(’!) "由此产生的油基钻屑也不相同& 本研究的两种页岩气油基钻屑样品分别取自重庆两 个 页 岩 气 井 场$ 直 井 油 基 钻 屑 ! 8# 和 水 平 井 油 基 钻 屑! ]# & FGFGN # 样 品 预 处 理
本研究微波消解所用的盐酸与硝酸为优级纯"其 余试剂 均 为 分 析 纯" 购 自 国 药 集 团 化 学 试 剂 有 限 公司& NE结果与讨论 NGF E 基 本 组 成 与 性 质 分 析 结 果
8’]两种油基钻屑的基本组成如图 ’ 所示"基本 性质如表 ’ 所示& 结合图 ’ 和表 ’ 可知$两种油基钻 屑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 两种油基钻屑均具有弱碱 性’高密度’高 VFE和 高 热 值 的 特 点" 且 均 以 灰 分 为 主"分别占总质量的 (%>$&?! 8# 和 $%>!D?! ]# & 同
摘要!分别从重庆某两个页岩气井场选取 水 平 井 油 基 钻 屑 # 8$ 和 直 井 油 基 钻 屑 # ]$ 样 品!详 细 分 析 其 基 本 性 质 及 组 成" 结果表明’油基钻屑由 (%>($? b$’>!D? 的灰分&’D>’D? b%:>%’? 的有机物和 ’>&’? bD>"%? 的水分组成" 灰 分来源于钻井液中的无机添加剂和钻头破碎的岩石碎屑!主要成分 为 V2VF! &]2OFD &O,F% 和 a0% F! " 有 机 物 来 源 于 调 制钻井液的基础油和各类有机添加剂!主要成分为烷烃&多环芳烃&苯系物和烯烃" 碱性盐&重金属和有机物是油基钻 屑中的三类有害物质!且其危害依次增加!若不加以有效处置!将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持久性破坏" 关键词!油基钻屑%有机物%重金属%危险固废%页岩气
微谱分析报告
微谱分析报告1. 引言微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通过将样品分解成原子、分子或离子,并利用光谱测量它们的特征光谱。
本报告旨在介绍微谱分析的原理、应用和实验过程。
2. 原理微谱分析基于光的相互作用与物质,通过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发射或散射来获取样品的光谱数据。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需要分析的元素或化合物类型,常用的微谱分析技术包括原子吸收光谱(AAS)、原子荧光光谱(AF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拉曼光谱等。
3. 应用微谱分析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环境科学微谱分析可以用于分析水体、大气和土壤等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
通过测量样品中特定元素的光谱特征,可以确定污染物的存在和浓度。
3.2. 医药研究微谱分析可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质量控制。
通过测量药物样品的光谱,可以确定其纯度和活性,从而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3.3. 材料科学微谱分析可以用于分析材料的成分和结构。
通过测量材料样品的红外和拉曼光谱,可以确定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3.4. 食品安全微谱分析可以用于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鉴定。
通过测量食品样品的光谱特征,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有害物质,并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4. 实验过程微谱分析的实验过程通常包括样品准备、光谱测量和数据分析。
以下是一般的实验步骤:4.1. 样品准备根据需要分析的样品类型和分析目的,合理选择样品准备方法。
例如,对于固体样品,可以采用研磨、溶解或烧蚀等方法;对于液体样品,可以直接使用或经过某些处理后使用。
4.2. 光谱测量使用相应的仪器对样品进行光谱测量。
不同的微谱分析技术使用不同的仪器和测量方法。
根据实验要求,设置适当的仪器参数,并进行光谱测量。
4.3. 数据分析通过对测得的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识别和量化样品中的目标成分。
可以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谱图处理、峰识别和定量分析。
5. 结论微谱分析是一种强大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医药研究、材料科学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透析与质谱熊少祥微透析(Microdialysis,MD)是一种优良的在线取样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在基本不干扰生物体内正常生命过程的情况下,进行活体(in vivo)、实时(in time)、在线(on line) 取样,特别适合研究生命过程的动态变化。
Bito等1966年首先报道了应用半透膜可以用在对狗的血浆和大脑的细胞外液的取样分析,随后微透析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活体的神经传质的研究,由于质谱分析的快速,灵敏和进样量少等特点,其与微透析联用对生物活体的在线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体积取样能力的要求,使得微透析在酶和底物的特性分析研究中成为重要的手段,尤其是与高灵敏的检测系统联用时。
质谱作为一种有力的检测手段,得到的分子和碎片离子,可以较好地提供样品的结构信息。
随着电喷雾电离源(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MALDI)的应用和发展,质谱越来越成为生物分子的一种重要分析技术,尤其是ESI-MS 可以通过碰撞诱导碎裂(CID)提供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序列信息和结构信息,其重要作用已日渐突出。
质谱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最大缺陷是存在一些物质效应,如盐及小分子物质的存在,将严重影响样品分子的离子化效率,导致检测灵敏度下降,甚至无法得到检测信号。
因此,用微透析脱盐,除去生物样品基质的干扰,也成为其在质谱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Liu 等对DNA等生物样品分析时,应用在线微透析可以降低盐的浓度至250mM,证实了微透析去盐的快速和高效[1]。
1.微透析原理微透析采用透析技术,关键部分是透析膜,仅仅允许水分子和其他小分子透过,膜内灌注液体介质,这种介质与膜外液流(通过向两个方向的扩散)达到平衡。
微透析体系的基本部件包括:透析针,连接管,灌注介质,注射泵,样品收集器(图1)。
样品可以通过样品收集器收集,也可以通过在线注射阀引入分析系统。
实验动物置于相应设计的装置中,要求动物自由活动而不影响或者破坏连接管。
图1 基本微透析系统示意图,组成包括驱动注射液的注射泵,微透析探针和连接管微透析探针的设计大致有三种:线型方案,同轴方案,并列分路式方案(图2)。
透析针插入生物组织或生物母体,灌流液由注射器推入膜内套管,透析膜孔径大小允许小分子自由扩散通过而阻止蛋白质等大分子通过。
被测分子足够小可以扩散通过透析膜,透析液按顺序依次通过内外套管,出口管,样品收集器进行样品收集或在线分析。
图2 微透析探针设计三种方案示意图(A)线型,(B)同轴型,(C)并列分路型。
图中阴影部分代表透析膜,箭头指向为注射液流过探针的方向透析针的选择主要根据插入的部位而定。
线型方案使透析针插入球型组织时非常有利;而在活体脑透析中,同轴型针使用最为典型和普遍。
并列式方案和环型方案实际上是同轴型的改进模式。
前者由熔融硅管相互并列粘合,表面覆盖一层柱型透析膜。
这种设计考虑到在动物运动时允许透析针弯曲以免结构损伤;后者透析膜的长度相对较长,约2~4cm,适合于皮下组织、腹膜取样。
并列分路式透析针Lunte和Gunaratna分别应用于胆汁的活体微透析取样,得到较高的回收率。
二十年前就有工作者开始尝试微透析与质谱的联用。
1990年Menacherry和Justice将微透析与热喷雾串联质谱联用,测定了老鼠脑细胞外液多巴胺水平;1991年Caprioli和Lin采用FAB-MS检测了老鼠体内盘尼西林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及电泳质谱联用也逐渐被报道。
微透析效率取决于透析针的透析效率。
描述透析针的透析效率时,科学工作者通常采用Bungay-Morrison模式[2],定义透析分数(EF)为:EF= (C d out-C in) / (C b-C in)=1-exp[-1/Q d(R d + R m + R ext)]其中,C d out,C in,C b分别表示样品在透析液,注射液和生物过程中的分析浓度。
Q d是注射速度,R d,R m,R ext分别由透析液,透析膜和生物反应溶液引起的对扩散的阻力。
当注射速度一定,同等几何尺寸下,选择不同膜的关键取决于R m:R m=ln(r0/r1)/L edl D eff фmr0 , r1分别表示膜的内径和外径,L edl指膜的有效透析长度,D eff膜中水相有效扩散系数。
当膜安装到透析针后,其几何尺寸L edl就固定下来,不再影响EF值。
事实上,膜总是对其环境作出响应。
膜与生物基质的作用显然会影响以上R m计算式,这种效应常常是使EF的起始值降低,为此Andrade效应因子被引入作R m的实际校正:R m=ln(r0/r1)/L edl D eff фm+A当生物作用环境变化时,A实际上包括了膜-蛋白质,膜-分析样品等其它相互作用的总和。
所以,在管内或者是活体微透析取样中,必须保证微透析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有效寿命。
2.MD技术的质量问题应用微透析技术进行生物活体在线研究,如何对被测样品进行有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非常重要。
微透析取样是在非平衡条件下取样,所以,所测得透析液中化合物的浓度只是探针周围样品基质中该化合物实际浓度的一部分。
透析液中待测化合物的浓度与其在样品基质中浓度的关系被称为探针的提取分数(Extraction Fraction, EF)。
影响EF的参数有温度、灌流液流速、透析膜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探针的几何形状、膜表面积、待测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基质中的扩散速度。
在正常微透析取样操作条件下,这些参数均保持恒定,因此,尽管未建立平衡但却快速地达到了稳态。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用回收率或释放(delivery)实验来确定探针的EF,进而求得实际的样品浓度。
具体方法如下:2.1 流速法(Flow Rate Method)早在1985年Jacobson等人通过测定在不同注射速度条件下微透析液中待测化合物的浓度,观察EF与注射速度(F),膜面积(A),平均物质传递系数(r)等相关,于是,通过实验总结出如下非线性回归规律:C dial = C0 (1- exp-rA/F)C0是探针周围样品基质中待测化合物浓度,假定样品基质中待测化合物浓度与探针膜内浓度处于平衡状态,则所测得微透析液中待测化合物的浓度即为取样部位样品基质中的浓度C dial。
2.2 极慢流速法(Use of Very Low Flow Rate)Justice等发现,在灌流速度低于50nl/min,分子量小于500Da的化合物回收分数高于95%;极慢灌流速度下回收率达到100%所引入的误差可忽略不计[3]。
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时要解决微透析液样品收集和分析都比较困难。
非在线分析一般需要至少2μl样品,所以要考虑延长取样时间以收集足够量的样品,并要能够处理少量样品所存在的诸如蒸发之类的问题。
不过使用在线系统(如微透析取样结合毛细管电泳或毛细管LC)有可能实现纳升样品的分析。
2.3 零净流量法(Zero-Net Flux Method)用一系列含有已知浓度(C p,i)的待测化合物溶液注射入探针;稳定条件下,流出透析液的浓度(C e)是可测定的;注射基质中这些待测化合物在透析前后的浓度差(C p,f-C p,i)与初始注射液浓度存在线性关系(图3示)[4]。
直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化合物的提取系数EF,Y轴截距为净流量点——既没有损失也没有得到,表征了待测化合物在组织中的浓度。
该方法比反透析法更准确,在于它用实际研究的化合物自身校正,但数据量大而操作过程耗时。
该方法在探针校标过程中C p,i的持续稳定,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影响了实验间参数的设定,所以此方法不适用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图 3 应用于活体微透析探针回收率测定的净零流量法的示意图2.4 反透析(Retrodialysis)反透析法实际是净流量分析的一种特例。
取样时将一种内标物加到注射液中,测定该化合物向组织中的穿过速度。
假定待测化合物的体内回收率与内标物向组织中的穿过量相等。
该方法要求内标物与待测化合物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各方面均完全相似,否则EF准确性是不可靠的。
反透析法改良后的释放量法(Delivery)能克服应用一种类似物作内标所引入的不确定因素[5]。
就是测定分析样的释放量,并且假定同一物理条件下EF是不变的。
释放量就是从注射液里损失的浓度相对于当样品浓度为零时注射液起始浓度的比值。
因为释放量的测定只需要注射液的浓度和透析液的浓度,所以释放量法对管内和活体实验具有决定性意义。
如果建立了EF和释放量的关系,那么就可以通过测定释放量来得到EF的值。
Zhao等对此项研究做了深入探讨,并且讨论了在不同流速,不同膜的几何尺寸,不同pH值下两者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3. 质谱与微透析体系的联接解决微透析技术中样品的分析方法问题是成功应用该项技术的必要前提,在开发分析方法时首先要考虑微透析取样的特点。
由于使用低流速,微透析样品量一般只有1~10 μl,另外收集样品时,透析过程也不可避免地会稀释样品。
样品量少、浓度低(1 pM~1 μM)的特点为建立分析方法提出了极大挑战。
要求使用的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样品量少、分析速度快的特点,最好利用在线分析对微量样品进行实时操作以减少实验误差。
图4描述以微透析取样为基础的色质联用体系[6]。
该体系可以用于流动注射分析(FIA)和色谱分析。
只要开启阀门A,FIA模式中灌注液由注射器在线注射,在进入生物传感器或质谱前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去盐。
如果采用色谱模式,分析样直接被IPED(integrated pulsed electrochemical detector)检测。
原位取样,样品净化,高效分离,在线去盐,直接电化学检测,质谱检测等技术联合使用在生物分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图4 整合有脉冲电化学检测,生物传感器,质谱,在线阳离子交换膜去盐,流动注射或离子交换色谱的微透析体系Kerns等1999年报道了串联质谱(MS/MS)与微透析取样的连用体系(图5),并对毒品代谢,酶催化反应和蛋白质配体络合反应做了在线检测和管外检测实验,证实了这套设备的优越性[7],使用热喷雾和电喷雾接口的检出限分别达到100和200ng/ml,而且有效的减少了样品存贮和预处理步骤。
同时,通过串联质谱的SRM响应(选择反应检测),Kerns等研究了取样时间、透析液流速、微透析取样效率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
对热喷雾接口优化结果为:透析针尺寸:20 × 0.4 mm I D,4 mm膜;透析速度:10 ul/min;切换阀尺寸:200× 0.12 mm I D;醋酸銨反冲洗速度:1.5 ml/min;碰撞气(氩气):0.7 mTorr,50 eV;透析速度比通常用于微透析的要高些,然而这样减少了流体传输时间,降低了稀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