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课堂小结

合集下载

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

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主要矛盾的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2、难点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的演变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分析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的曲折与成就。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让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和重要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历史现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后,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经过: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 年,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清政府的腐败和国防空虚。

经过: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 年,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八国联军侵华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

经过: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 年,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辛亥革命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学科来自高中历史教学课例名
《辛亥革命》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
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 教材分析
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
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
为总统的原因。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教学目标
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
团队协作之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 教师讲述: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短短三
天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之后全国闻风响应, 全国有十多个省份宣布独立。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南 京临时政府建立,但建立后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 各种压力之下,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得不妥协退 让,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 月 13 日孙中山辞去临 时总统职位,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 月 11 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实施。
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
史学素养。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
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 教学过程
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

大学二年级学思想史

大学二年级学思想史

大学二年级学思想史随着大学生不断接受高等教育,思想史这门课程逐渐成为大学核心课程之一。

学习思想史有助于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并对当代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从思想史的重要性、学习思想史的方法以及思想史的主要派别和代表性人物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思想史的重要性思想史是一门研究人类思想发展演变的学科,它以人类的思想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上思想思维和思想观念的演进进行梳理,从而揭示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和演变过程。

学习思想史具有以下重要性:1. 开阔视野:通过学习思想史,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于存在、认识、真理等问题的看法和思考方式。

这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理解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差异性。

2. 提升人文素养:思想史研究不仅涉及到哲学、宗教、伦理等领域,也融入了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学科。

通过学习思想史,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人们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3. 认识当代问题:通过对思想史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趋势。

对于当代社会的各种思潮、议题、文化现象,都可以通过思想史的视角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学习思想史的方法学习思想史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识获取和思维拓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学习思想史的方法:1. 阅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构想。

这些著作通常是思想家对于自己思想的系统整理和阐述,对于理解和掌握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学派和派别:思想史中存在着不同的学派和派别,每个学派都有其自身的核心理论和观点。

研究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可以更好地了解思想史中的不同思潮和多元观点。

3.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不同思想家、不同学派的观点和思想体系,可以对思想史中的异同进行辨析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思想史发展的认识。

4. 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指将思想史与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等进行结合,思考当代问题在思想史的背景下的演变和发展。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教案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教案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教案【教案】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第一部分: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近现代史的定义和时期划分;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分析中国近现代史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4. 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难点:理解近现代史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等视觉教具引发学生对近现代史的兴趣。

2. 出示一张中外历史事件时间轴,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有个整体了解。

3. 导入问题:你认为什么时期称为中国近现代史?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通过PPT或板书的形式,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定义和时期划分。

2. 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引导学生记忆和理解。

3. 教师讲解:中国近现代史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人物的思想和影响。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并进行班级展示和交流。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位重要人物的共同特点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拓展活动(20分钟)1. 学生自主研究:每位学生自行选择一位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2. 学生报告:学生按顺序进行简短的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3. 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研究报告的质量和内容进行点评,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2. 学生提问:学生提出对本节课内容的疑问和不理解之处。

3. 教师解答: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历史问题。

六、课后作业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近现代史小结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思考。

2. 准备教材:教师准备相关教材和素材供学生进行课后独立学习。

【教案结束】注: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教案示例,具体内容和格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总结课)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总结课)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前人敢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授课过程:导课: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六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梳理:教师出示幻灯片“复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屏幕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一、洋务运动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学案上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梳理表格。

做完之后,教师出示课件洋务运动的表格,学生同为之间交换学案,相互检查有无错误。

高一历史必修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高一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通史概要: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究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迈出探究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那么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开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开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究。

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那么主张西方的民主一一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的指导下,进展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一一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相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

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虽获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成功。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担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理论相结合的探究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开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近代史心得体会

近代史心得体会

近代史心得体会首先,近代史告诉我们,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历史课本上的内容主要是各个国家的历史,但是通过学习,我发现各国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在近代史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比如世界大战、殖民扩张、革命运动等,常常涉及到多个国家的联合或对抗。

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也相互影响,例如英国的工业革命对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要全面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就必须考虑到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其次,近代史告诉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有其独特性和必然性。

尽管各国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但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都有其特殊的环境和条件。

例如,在近代史中,不同国家的革命运动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结果,比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

这些革命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其结果也各不相同。

因此,要全面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就必须考虑到它的独特性和必然性。

再者,近代史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像近代史这样长达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从亚洲、非洲、拉美乃至欧洲的殖民到走向独立,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这一连串的事件都在不断塑造着今天的世界。

通过学习近代史,我认识到历史发展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它既有进步性的一面,也有曲折性的一面。

因此,要全面理解历史,就必须考虑到其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近代史告诉我们,历史的教训是宝贵的。

近代史中有许多悲剧性的事件,比如两次世界大战、殖民统治、种族歧视等,这些事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苦难。

通过学习近代史,我认识到历史的教训是宝贵的。

历史教育我们珍惜和平、追求和谐、反对侵略、抵制种族歧视。

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历史,我们才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近代史,我深刻认识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有其独特性和必然性,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历史的教训是宝贵的。

浅谈历史课中的课堂小结

浅谈历史课中的课堂小结

知识为根本 , 但万变不离其宗 , 不仅要做到“ : 知 不是教材的知识点的简单重复 ,而是知识点的 : 分析材料 , 力求做到语言规范 、 准确 , 清晰 , 层次
- 升华 , 打破原来的知识 点的编排体 系, 将相关知 一 无错别字 , 无乱涂乱画现象 , 避免因非智力因素
二、 构建知识结构网络
点建议 一
袁振 广
: 紧抓住与教材的联 系 ,指导学生能正确地把握
复习的 目的是提高学习成绩 ,而第二轮复 : 教材 , 把时政材料和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 恰
适应激烈的升学考试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 习是提高成绩的关键环节 ,进入这一阶段要注 : 到好处地整合答案, 达到提高成绩 的目的。 一 维和实践能力 , 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许多专家 、 教师都有不 课 我们共 同学 习了从鸦片 战争后至 1 9世纪末 成》 一课 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 的小结 :二战 “
同的见解 , 我认为这些不同的见解并不是“ 非此 中 国近 代 思想 向 西 方学 习发 展 的渐 进 :开 眼 看 后形 成了分别 以美 、 为首 的两极格局 。而两 苏 即彼” 的二元对立关系, 而是一种“ 仁者见仁 、 世界 、中学为体, 智 ‘ 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 、 地 极格局形 成后它就 不断地受到冲击与挑战 , 它
: 识串联起来 , 构建 自己的学科体系, 做到微观上 : 丢分 , 提升满分率。
社会在进步 , 时代在变迁 , 思想政治教学更 , 应与时俱进 , 作为一个政治教师, 应特别关 注时
复习不 同丁新授 ,要注重不 同角度重组知 : 把握考点知识 的内涵和外延 ,宏观上把握整个 : 识结构 , 进行拓展延伸 , 形成网络 。如要复习重 : 学科 角度 的内在联系。 点名词 、 概念和重要 观点时 , 多选一些考查概念 :

中国近代史第二课堂心得

中国近代史第二课堂心得

中国近代史第二课堂心得中国近代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了解和思考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和变革。

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近代史对于我们现代人的重要性,也体悟到了历史的价值和启示。

在这篇心得中,我将分享我在中国近代史第二课堂中所获得的一些收获和思考。

首先,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我被中国近代史上众多的历史事件所震撼和感动。

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变革,推翻了封建帝制统治的格局,以及中国近代化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同时,五四运动和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

这些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容忽视的,它塑造了我们的现状,也对我们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社会和人民所经历的磨难和不幸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追溯到鸦片战争,中国面临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外国侵略,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及兴起的各种思潮和革命运动,都是中国人民为追求独立、自由和富强所作出的艰难努力。

这些历史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稳定,也让我深深地思考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此外,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我也认识到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历史是一个谦卑的老师,它告诉我们过去的错误和失败,也给我们指明了应该前行的方向。

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国家的优点和不足,为我们的未来提供经验和教训。

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历史对于人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独特价值,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更加明晰地认识现实。

最后,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深刻理解到了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过去,更是为了引导未来。

中国近代史的思考和反思,对于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更好地面对未知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近代史让我明白,只有不忘记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近代史学习心得

近代史学习心得
我对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历史,更加客观地看待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变迁。这也使我更加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异,更加珍惜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五、认识个人价值观
近代史学习让我思考个人的价值观和立场。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其选择或决策,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我开始关注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以及应该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时代公民。
近代史学习心得
在学习近代史的过程中,我深感受益良多。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深刻了解历史事件
近代史学习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例如世界各国的革命运动、战争和和平会议等。通过学习,我对这些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明白了这些事件对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近代史学习使我意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对当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产生影响,而当代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过去历史事件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我开始更加关注当下的社会现象,并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
近代史学习培养了我对信息的分析和理性思考能力。我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也使我在生活中更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六、警示历史教训
近代史学习也使我更加警醒和警示于历史的教训。通过学习历史,我深知某些错误的重演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更加珍惜和珍视和平、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观。
七、总结
总的来说,近代史学习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历史,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也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等方面得到了启发和提升。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也更加明晰地前行于征程。

结合辛亥革命的失败,谈谈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走不通

结合辛亥革命的失败,谈谈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走不通

结合⾟亥⾰命的失败,谈谈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中国⾛不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讨论⼀结合⾟亥⾰命的失败,谈谈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中国⾛不通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道路,当时的中国是什么状况,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探讨为什么⾛不通。

当时的中国国情,最⼤的就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切近代史的基础。

就⼈类政治⽂明史以及中国的实践来看,资本主义道路包括资产阶级改良和资产阶级⾰命,分别是维新派的君主⽴宪制⽅案和⾰命派的民主共和制⽅案。

众所周知,在这两种救亡图存的思想的指导下分别进⾏的戊戌变法和⾟亥⾰命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但根据题⽬要求,这⾥会重点以⾟亥⾰命作为例证。

⾸先从资产阶级内因来分析。

从经济基础来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然经济占主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量薄弱,具体表现为资⾦少、规模⼩、技术⼒量薄弱,不管是改良还是⾰命都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和物质保证。

⽐如,帝国主义把持着中国的税收,使临时政府难以为继。

因此⾃⾝经济实⼒的弱⼩决定了即使⾰命发⽣,也不可能深⼊彻底,也不可能⾛得很远。

从阶级基础来看,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的夹缝中艰难⽣存,阶级⼒量弱⼩,且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所以当袁世凯篡夺⾰命果实以及⽴宪派、旧官僚从内部施加压⼒时,“⼀些⾰命党⼈甚⾄也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总统”。

另⼀⽅⾯,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有密切的关系,带有封建性,不敢放受发动群众。

由于⾃⾝的阶级局限性,即使表⾯成功的⾰命发⽣了,维持⾰命成果也是相当艰难的。

从资产阶级内部结构来看,有维新派、⽴宪派(甚⾄是保皇派)、⾰命派(后期⼜有蜕化的逃避的甚⾄投靠军阀的),内部的论战与分歧⽃争阻挠削弱了资产阶级的对外的整体战⽃⼒。

某⼀种救国道路的实⾏会不同程度的受到不同利益阶层的反对。

如⾰命派与⽴宪派的论战。

这些其实中国资本主义畸形不⾜的发展所发育的阶级不成熟和层次不⼀。

思政课近代史

思政课近代史

思政课:近代史一、引言思政课作为高校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近代史作为思政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近代史这门课程进行介绍,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其重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近代史的定义和意义近代史通常指的是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近代史研究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近代史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近代史,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知道历史的起因和结果,并且能够理解当前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同时,近代史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的智慧和经验,对今后的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三、近代史的主要内容1. 世界历史的演进近代史的学习要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的演进。

从欧洲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到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再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冷战的结束,这些都是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

学生应通过学习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世界历史的演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国近代史是近代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深入的理解。

3. 人类文明的进程近代史还关注人类文明的进程。

从科学技术的进步,到思想文化的交流,人类文明在近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学生应了解这些进程,学习近代史中的变革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如何学好近代史1. 注重启发式教学法学习近代史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与思考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2. 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近代史需要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国史课期末总结

国史课期末总结

国史课期末总结国史课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加对国家发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本学期的国史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等各个朝代。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我国历史的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收获了很多,首先是知识的铺垫。

通过学习不同时期的国史,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战争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不仅加深了我对古代历史的了解,还让我明白了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的根源,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其次,我学会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我发现历史事件并非只是一段文字的描述,背后还有深刻的原因和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我们思考历史事件的背后因果关系,要求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

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我们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我还学到了如何运用史料和资料进行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愈发凸显,通过学习如何对史料进行筛选、归纳、总结和分析,在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我也深刻体会到研究的过程中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以取得可靠的研究结果。

此外,通过学习国史课,我也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着,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而这些文化传统的形成,又与历史的演变密不可分。

通过对国史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更加尊重和珍惜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还有一些困惑和不足之处。

首先是我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记忆不够深刻,有时会出现记错或遗忘的现象,这给我的复习和考试带来了一些困扰。

2024年初三上册历史教案

2024年初三上册历史教案

2024年初三上册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包括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

在近代史上,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1. 鸦片战争(1840-1842年)教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当时,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派林则徐、琦善等人前往广东禁烟。

然而,英国发动军事进攻后,清政府战败求和。

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生: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教师: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次,鸦片战争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开始近代化。

此外,鸦片战争也促进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2.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教师:在鸦片战争之后,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一些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新式军队等。

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学生: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教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虽然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近代化积累了经验。

初中历史_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生活科技思想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生活科技思想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生活科技思想文化复习》(第19-22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九年级中考复习课,覆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的第19、20、21、22课共四课的内容。

本课讲的是近代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变革,传统的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史实。

民族工业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着。

以及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光芒闪耀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在本课中应引导学生将历史人物置身于历史的过程中,与民族、社会的发展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对之有一个合乎实际的认识和评价,对历史人物的成就与贡献有一个历史的全面的认识。

复习目标:1、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史实,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掌握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5、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6、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7、掌握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复习重点:1、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3、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侯德榜的“侯低制碱法”;魏源和《海图志》;严复《天演论》4、科举制度的废除。

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课件图片内容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师展示课件上的复习目标,完成复习学案,小组互助预习。

复习任务:认真梳理各课知识第19 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1、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他创办企业:纱厂、南通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院)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a.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水平落后b. 从行业上看,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c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发达,广大内地落后 d. 艰难发展,道路曲折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1、19世纪初,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在近代相继传入中国。

近代历史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近代历史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掌握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思想。

2. 教学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末年的一场自强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科技来挽救民族危亡。

(3)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场政治改革,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

(4)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 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1)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

(2)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清朝末年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试图通过扶清灭洋来挽救民族危亡。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 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1)林则徐: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家、思想家,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康有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他主张变法维新,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

(3)孙中山: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2020高中历史 第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案(含解析)

2020高中历史 第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案(含解析)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

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近代向西方学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知识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1)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清廷朝野感到震惊.(2)一批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寻求御敌之方。

2.代表人物及其活动(1)林则徐①贡献: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①贡献:1842年,编撰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②作用:启发了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关注和认识世界,为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知识点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思想。

2.形成(1)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内涵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名教纲常.4.评价(1)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2)它强调的维护封建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起着阻碍人们思想解放的作用。

1.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人进一步觉醒,维新思想日益激荡。

2.理论依据(1)康有为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2)严复的译作《天演论》。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康有为①《新学伪经考》猛烈抨击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学。

中国近代史结课

中国近代史结课

中国近代史结课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的中国近代史课程即将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一起探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我们了解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曲折历程。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外来侵略、内部动荡和社会变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同时,也见证了无数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了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和影响,以及我们在当代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

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继续深入学习中国近代史,以及更广泛的历史领域。

通过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展望未来。

最后,我要感谢老师在这门课程中的辛勤付出和教导。

同时,也要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讨论,让我们共同营造了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

中国近代史四史思政大课第二课心得

中国近代史四史思政大课第二课心得

中国近代史四史思政大课第二课心得中国近代史四史思政大课是在学习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第二课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对于我研究和思考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背景,特别是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我了解到了晚清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首先,我对晚清政治体制的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封建的皇帝制度转变为议会制度和共和制度。

这一系列变革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到这些历史,我对于中国政治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对晚清军事改革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军事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以提高自身的军事实力。

这些改革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还了解到了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变化。

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和兴办工业等。

这些改革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晚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儒家思想的兴起和传播等。

这些变化对于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课程,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多元化的历史过程,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其中的每一个变化和事件都对中国近代史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只有通过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这些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

总之,中国近代史四史思政大课第二课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中国近代史的机会。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变化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我研究和思考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继续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的认知,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中国近代史讲课教案

大学中国近代史讲课教案

课程目标:1. 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

2. 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3. 分析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一、引言(1课时)1. 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定义和意义。

2. 回顾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现状和重要著作。

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阶段(1课时)1. 鸦片战争(1840年):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民族危机与自强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讲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事件。

3. 辛亥革命(1911年):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介绍北洋政府的成立、发展和终结。

三、中国近代史的特点(1课时)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探讨近代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发展。

3. 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影响:介绍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四、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课时)1. 社会影响:分析近代史对中国社会结构、社会风俗、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2. 政治影响:探讨近代史对中国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实践等方面的影响。

3. 经济影响:分析近代史对中国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经济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4. 文化影响:探讨近代史对中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定义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现状和重要著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讲授1. 按照教学内容,分段进行讲解,重点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

2. 结合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三、课堂讨论1. 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人物思想史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

从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国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指出农民革命战争诸多规律性现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

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和人物的详尽分疏,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评价甚高。

此外,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义的突出思想特征,上世纪初知识者由爱国而革命的心路历程以及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独特意义,对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说过,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

中国近百年来的许多规律、因素、传统、力量等等,直到今天还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

中国近代思想在短短几十年内,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像雷奔电驰似的,越过了欧洲思想发生成熟的数百年行程。

从洪秀全到鲁迅,这些思想是中国近代走向未的浪潮。

洪秀全的主要思想一、宗教唯心主义与一神论思想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和阐述分析他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洪秀全生于清嘉靖十八年,出生于广东省花县一个农民家庭。

自幼接受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教育。

1837年洪秀全23岁,他再次去广州应试,考试未中却得到一本《劝世良言》。

《劝世良言》是梁发写的宣传西方基督教教义的书,初刊于1832年,全书九卷,他并不是系统的讲“圣经”,而是一本浅薄的传道书。

该书对洪秀全的思想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和中国农民的“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结合起来,预想天下,设想出一个“皇上帝”,并提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洪秀全早期对于“皇上帝”思想的宣传并没有革命的政治要求在内,他所谓的平等只是信仰的平等,人人都有信仰“皇上帝”的自由。

使得洪秀全思想从保守转向革命的关键人物是冯云山,冯云山是洪秀全的密友。

1844年同洪秀全到广西后就独自到桂平紫荆山扎根,冯云山本身是一个贫苦的劳动人,通过他个人的亲身深入群众传播拜上帝的道理,所以两三年组织人数已达几千人。

在这个组织中人人拜上帝,人人敬仰“洪先生”。

洪秀全早对这个邪恶腐败的社会不满,如今他来到广西,这一切使得他的思想从早先的救世扫除妖邪变为反清。

洪秀全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是奉命救世人,皇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众人都是皇上帝所造,而不应该去拜其他的神。

他写道:“皇上帝天下凡间大众之共父也,生死祸福由其主宰,服饰器用皆其造成。

仰观夫天,一切日月星辰风雨云莫非皇上帝之灵妙,俯察夫地,一切山原川泽飞潜动植莫非皇上帝之灵是乃真神,如是乃天下几闻当朝朝夕拜”。

洪秀全提出“一神论”思想,主要是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一神论”有意味着“一帝论”。

马克思说过“对神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洪秀全对神灵和阎罗妖的批判实际就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是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

除此之外,洪秀全对封建传统所推崇的孔孟进行了全盘的否定。

把封建社会的各种罪恶归结到他身上,说他的思想把人教坏了,借用皇上帝的名义要对他进行批判。

在洪秀全的《太平天日》一书中,他这样写道:“天父上主皇上帝因责孔丘曰,尔因何教人糊涂了事,致凡人不识睁孔丘始强辩,终则默然无词,天父圣主皇上怒甚,命天使鞭挞他。

孔丘跪在天兄基督前,再三讨饶,鞭挞甚多,孔丘哀求不已”。

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事。

尼采曾经说:“上帝死了”。

使得整个西方陷入恐慌境地,洪秀全同样提出孔子死了,使得整个整个清朝统治阶级陷入了仇恨和恐惧之中,封建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曾国藩大叫道:“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明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痛苦于九泉”。

在此之前当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孔子只是质问或反对,像这样打倒孔子的,在五四运动之前只有洪秀全。

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洪秀全在自己的“皇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提出集中体现在他1858年颁布的以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包含了一整套的关于社会结构的设计。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天下共享天父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

”主张“凡天下婚姻不论财”。

禁止封建买卖婚姻,禁止缠足,娼妓,纳妾,和买卖奴婢。

规定妇女和男子一样享受参军权,应试和被保举等权利,这种肯定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是对封建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礼教思想给以彻底的否定。

恩格斯说过:“每一种社会制度中对妇女的解放程度是一种天然的解放尺度。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当对妇女的解放,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从深度和广度超过了以往农民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农民运动的思想的结晶,对向往社会制度的一种憧憬,农民生产生活的根本是土地。

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虽说这个问题在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才得到根本的解决,但《天朝田亩制度》中的这种思想揭开了中国土地革命的序幕。

三、思想的局限从思想上来说,洪秀全思想带有近代民主主义的意味,是中国两千多年农民革命思想的结晶,但不管怎样思想难免带有以下局限。

这种局限成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因素。

在思想文化形态上有反对“孔子”的革命意识,同时又不敢彻底放弃“孔孟”的思想。

洪秀全反对孔孟思想,在他的著作《劝世良言》中明确而又尖刻的批判孔子,但是他又摆脱不了孔孟的思想束缚。

洪秀全自幼深受传统思想当影响,熟读经书,推崇尧舜禹汤文武的道德功绩。

在《劝世良言》中他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是..故奸邪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原本是儒家的思想。

在他的很多著作中,如《幼学诗》,《天父诗》《天条书》中很多来自孔孟思想,在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中,洪秀全实际公开的应用孔孟的思想。

1、在道德标准上表现为追求“正道”的伦理思想和封建传统伦理思想的冲突洪秀全为太平天国革命的胜利,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他提出“公正善恶”追求“正道”的伦理思想在当时是很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还包括着很多封建的落后思想,表现在:(1)为推崇伦理道德思想借助宗教的力量,制定了许多繁琐的仪式。

《天条书》中规定,“吃饭谢上帝,有病求上帝”,有很多忏悔的规矩,这些都是一些宗教的糟粕思想。

(2)洪秀全虽然主张“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允许妇女参加科举考试,命令妇女放脚,天条第七条规定,“不好奸邪淫乱,并发挥妇女在战斗中中的地位,提高了妇女的地位”,但是他又在《幼学诗》中宣讲“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

使得妇女重新受到封建三从四德的束缚。

另外洪秀全虽然痛恨奸淫妇女,他自己却广纳妻妾,据史料记载他有88个妃子,这无不于他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相矛盾。

2、在政治思想上表现为追求“平等主义”的思想和追求“皇权”思想的矛盾洪秀全当平等主义思想在上一节中已经论述过,最主要包含在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这些思想在革命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他的平等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天京变乱后,他颁布了《太平礼制》规定了等级制度和世袭制度。

永安建制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分王,洪秀全下达了诏令:“前此左辅,右弼,后护各军,朕命称王爷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明确规定等级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在早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早期还可以推行,但是制度本身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当时正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后期,制度就行不通了。

在后期内部的上层阶级极力推崇特权和排场,大兴土木,何来平等之讲。

3、洪秀全的思想体现出浓厚的宗教思想和进步农民运动的革命思想的对立洪秀全以皇上帝为基础的宗教神学思想在上一个章节中已经论述过,他创立拜上帝会的目的是为了组织农民革命,在早期起到了统一思想,招揽民众的作用。

他把封建统治阶级称为“阎罗妖”,声称“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最作怪多变,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姐妹当共灭之”。

这种包含着革命辩证法的宗教哲学思想,在后期没有得到合理的发展,逐渐对革命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如清朝军队攻克天京时,城内缺水断粮,洪秀全已经病入膏肓,他对自己的部下说:“我军个个是天朝神兵,刀枪不入,可饮甘露而餤之。

”已经发展到事事迷信的地步,经常附会以天妈,天嫂,天孙,以及天父天兄的附体下凡。

太平基督最后变成骗人和麻醉群众的腐浊剂了。

龚自珍的思想龚自珍之政治思想突出了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主张。

1.社会批判思想⑴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批判来自于对社会黑暗和危机的揭露,意识到清王朝步入末世,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趋势;尤其是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对农民剥削加重,烟土泛滥,清王朝已经:“日之将下”。

⑵对黑暗社会的政治批判。

尤其是突出对专制的批判。

⑶对封建土地兼并的揭露,清末土地兼并严重,分化悬殊,意味着社会灭亡加速,由最初土地分配大体相齐,到小不相齐,到大不相齐,终丧天下,预示着一种大的社会变乱。

“山中之民将灭亡天下”。

⑷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认为其不能真正选拔人才,相反耽误了许多读书人的少壮精力,造成了许多无用之才,“万啄相因”的结果,“词可猎而取,貌可拟而肖”,除应付考试外则别无好处,虽书法讲究,但所录之人于国事无补。

2.社会改革思想实质是地主阶级改革派从维护地主阶级的长远、根本利益出发为目的,以王安石为榜样,而要求更法改制的思想主张。

⑴政治改革思想。

主张修改礼制,加强大臣权势。

要求修礼仪、变科举、重臣威,反对君主极端专权,选贤任能,并提出:权不重则气不正,无力处理政要,终成弊端,其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国家机器。

⑵社会经济改革思想。

从经济根源上探究社会危机,认为社会财富的分配决定贫者危富者安,贫者日倾富者壅,不祥之气充天地之间,财富中土地是关键,田相齐方可解决土地问题,按封建土地制度来调节土地分配,大宗可雇工5人,小宗可雇工1人,则安闲民。

这种以宗法关系占有土地多少不等,其目的是解决大豪土地兼并问题。

同时由于时局变更,其思想也带上时代的烙印。

面对当时中国的现状,他也表现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对鸦片持反对态度,曾对林则徐禁烟提供建议;对俄罗斯的扩张势头也有所警惕;对中国的传统道路有了怀疑,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鼓励老百姓“役于圃、役于市”支持对土地进行自由经营,主张同西方进行贸易,增加中国实力等。

3.政治思想的基础和进步意义⑴变易进化的历史观。

利用今文经学对脱离实际的汉学进行批判,突破了今文经学注经之路途,寻其“微言大义”,评议时政,吸取其所需部分,阐述社会轮回发展说,“张三世”“通三通”“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无论“天道”“人道”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呈“自然之势”,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⑵局限和意义在变革问题上,只承认渐变,否认突变和飞跃,往往保留一些传统思想,晚年则囿于“历史循环论”“佛学因果论”而陷于倒退和停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