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城市空间变迁2013,7,28

合集下载

西宁市地理位置演变调查分析报告

西宁市地理位置演变调查分析报告

西宁市地理位置演变调查分析报告一、实践目的:1.培养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2.培养网络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3.活学专业知识的能力二、实践步骤:1.根据调查对象拟好提纲2.收集相关资料3.整理资料和报告编写西宁市地理位置西宁地处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

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7 〃北纬36。

34'3〃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

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

市区内海拔2275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气温34.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8.9摄氏度,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

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有“夏都”之称。

西宁市人口与民族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

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全市常住人口 215.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29.24万人,乡村人口86.12万人。

在常住人口中,市区人口107.17万人。

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

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

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 55%。

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西宁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发展构想

西宁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发展构想
关键词 : 空间结构 ; 市圈 ; 都 城镇带 ; 西宁
中图 分 类号 :5 3 ¥3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5220 )1 OO一0 10 —74 (080 一O9 4
西 宁是青 海省 的省会 , 于黄 河支 流 湟 水 的 位
的确厮 哕部 在青 海建立 宗喀政 权 , 都西 宁 . 唐 迁 青 城是在 南滩 古城 的基 础上 改 建 的 , 对南 滩 古 城进 行 加 固加 高 , 将南 滩 古 城 的东 、 二 城 连 接起 并 西
上游 , 湟水及其支流南 西北 高 , 南低 . 山、 山以湟水 为 东 南 北 界包围市 区 , 个 城市 形 似一 叶扁 舟 . “ 川 汇 整 受 三
聚 , 山对 峙” 形 的影 响 , 市 “ 生 ” 有 沿 河 两 地 城 天 具 流呈带状 发展 的特征 . 随着西 部大 开发 的实施 , 青 藏铁路 和兰州 —— 西 宁高 速公 路 全 线 贯 通 , 宁 西 作为青藏 高原 地 区唯 一 的 中心 城 市 , 地位 更 加 突
西宁城 市 空 间结构 演 化 与发 展构 想
樊海 强 袁 ,
( . 州大学 建筑学院 , 1福 福建 福州
寒2
707 ) 30 0
3 02 2 西北师范 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 院, 5 0;. 0 甘肃 兰州
摘 要: 西宁是西部地 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 西宁的发展对西部大开发具有积极 意义 . 本文系统地分析 了西宁城 市空间结构演化 的历程和 阶段性 , 出西宁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 指 结合城镇 发展现状 与趋势 , 中心城市空 间优化 、 市圈构 建和兰西城 从 都 镇带建设 三个层面 , 出西宁城市空间发展 的战略构想 . 提

城市化进程对西宁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西宁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形及其河流走 向发展 , 所 以, 西宁市城市 土地利用空 间格 局沿 河流 、 盆地具有呈条带状分布的特征 。
西 宁常住人 口达到 2 2 2 . 8 0 万人 , 城镇化率达到 6 5 . 4 4 %。 市
内居住汉 、 藏、 回、 蒙古 、 撒拉 、 满及土族等众多 民族 。主要宗教 为伊斯 兰教 , 藏传佛教 , 汉传佛教 , 道教 , 天主教 等。西宁地区聚
三、 建 国 以 来 西 宁城 市 化 进 程 特点
城 市 生 态建 设 . 西 宁应 如 何 改进 , 提 出看 法 和 建议
【 关键词】 城市化进 程 ; 城市生态 系 统


引 言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 的过程。从十九世 纪下半叶 , 到二 十世纪 中叶, 由于受 到世界列强 的侵 略, 以及受 到军阀割据 的困扰 , 导致 中国城市化 的发展不均 。 自 5 0年 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 , 使得城市化长期 处于停滞状态 。由于 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 放 以后 , 中国城市化进程 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 ,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是 2 1 世纪 中国必须面对 的一个
殊经济文化圈 , 这就是青藏高原经济 因 。 西宁所处 的河湟谷地 是 中原通往青藏腹地及西藏 的咽喉地带 , 历史上是“ 唐蕃古道 ” 主干线 , 汉藏文化交汇处 , 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 所以历代 中央政 权 大都采取“ 安藏必先安青” 的策略。 西 宁是黄河上游第一座人 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 。 流经西宁 的湟水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保护和建设好西宁的生态环 境, 不仅是再造 山川秀美大西北的客观要求 , 而且对保护 “ 母亲 河” 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 意义 。

西宁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梳理

西宁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梳理

西宁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梳理作者:高强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4期摘要:西宁是我国千年古城,在西北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很重要。

本文从西宁城市时间发展角度来探究西宁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西宁;城市;历史;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48-01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重要的承载空间和物质文明。

一个城市发展的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国家或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按照时间顺序西宁城市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古西宁时代(约前121年~1840年)公元前121年西汉霍去病建西平亭,标志着西宁城诞生。

214年东汉设西海郡。

222年曹魏筑西平郡城。

十六国时期,鲜卑秃发部建立南凉,以西平为都城。

445年北魏灭鄯国,改西平郡为鄯善。

607年隋炀帝改鄯州为西平郡。

618年唐朝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

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角厮哕的国都。

1104年北宋改鄯州为西宁州。

1227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攻占西宁州。

1386年明朝长兴候耿秉文修西宁卫。

1645年清军入藏,置西宁府。

在这一时期西宁特点是(一)规模较小,以明朝西宁卫为例,耿秉文所修西宁卫城面积较小,城墙周长约4500米,高度厚度都约15米,月城高约12米。

城呈方形,中轴对称,开东南西北四门。

(二)功能单一,西汉霍去病建西平亭之初本是战时临时据点,后成为固定的戍边重镇。

直到明清时西宁最重要的城市功能依然是军事戍边拱卫关内。

(三)位置近水要处,西宁地区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四山夹三河”之势,即冷龙岭—大通河—达坂山—湟水—拉鸡山—黄河谷地—黄河南诸山脉。

西宁旁边就是北川、南川、湟水(含西川),西宁卫北是湟水河,北门口还有北门泉,湟水河是西宁的生命之水。

(四)周边自古畜牧业发达,农业不断发展。

此外手工业、商业在城市发展中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加强,成为手工生产和商品贸易集中之地。

西宁的铠甲武器、马牛羊和毛纺织业、奶制品等自古就名扬天下,此外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西宁下南关拆迁通告

西宁下南关拆迁通告

西宁下南关拆迁通告一、背景介绍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位于中国西北部。

作为西宁市的一个重要区域,南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需要,西宁市政府决定对南关地区进行拆迁工作。

二、拆迁原因1.城市规划需要:随着西宁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善,以适应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拆迁工作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旨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形象。

2.城市更新:南关地区的建筑物大多年代较久远,存在安全隐患和设施老化等问题。

通过拆迁工作,可以清除旧有建筑,为新的城市建设和更新提供空间和条件。

3.城市美化:南关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城市环境的整体协调性有待提高。

通过拆迁工作,可以改善城市的外观和环境,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和生活环境。

三、拆迁范围和计划1.拆迁范围:拆迁工作将覆盖南关地区的部分建筑物和房屋,具体范围为X街道至Y街道之间的区域。

2.拆迁计划:拆迁工作将分为多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拆迁工作时间和范围将提前通告。

拆迁计划将根据实际情况和政府的安排进行调整和执行。

3.补偿安置政策:政府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被拆迁的居民进行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具体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将在后续公告中详细说明。

四、拆迁程序和注意事项1.拆迁程序:居民需按照政府的拆迁安排和要求,配合进行拆迁工作。

具体的拆迁程序将在后续公告中进行详细说明。

2.注意事项:–居民应保持良好的配合态度,积极配合政府的拆迁工作。

–居民在拆迁工作期间应注意自身和财产的安全,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

–如有特殊情况或问题,居民可向相关部门进行咨询和反映。

五、联系方式如有任何问题或疑虑,请联系以下相关部门:•西宁市拆迁办公室:联系人:XXX,电话:XXX•西宁市政府服务热线:电话:XXX请居民在拆迁工作中保持理解和配合,相信通过拆迁工作的进行,将为西宁市的城市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好的改善和发展。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理解!以上为西宁下南关拆迁通告的内容,如有变动,以后续公告为准。

新中国60年西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新中国60年西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中圈分类号 : 6 9 / 1 )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o —5 4 (0 9 o —o 9—0 l 1 67 2o )6 0 O 6 0
新 中 国 6 西 宁城 市建 设 和发 展 的理念 与实 践 O年
刘红梅
( 中共西宁市委党校, 青海
西宁 80 0 ) 10 1

要 : 中国成 立 6 来, 新 o年 西宁城 市建设 由过去的老城局部 改造、 综合 开发转 向骨架拓 展、 环境 整治、 功能
涵 有所 提升 , 间范 围更 为广泛 , 市建设 发展 的路 空 城 径 由局 部 地 段 的 综 合 开 发 转 向整 个 城 市 的 系 统 建
设。
市初 步规划 意见 ( 初稿 ) , 15 》 至 9 5年 1 0月完成 。
这是西宁市的第一张城市建设蓝图。规划确定西宁
市是 省会 , 以毛纺 工 业 和 机 器 工业 为 主 的工 业 城 是
15 94年 3 , 月 西宁市人 民政府建设科组织技术
人员 编制 了 “ 宁市 城市 初 步规 划 示 意 图” 《 宁 西 和 西
设 , 市建设 方 式 由过 去 的单 纯恢 复 改 造 转 变为 综 城
合开发、 配套建设 , 城市综合开发成为这一时期城市 更新改造的基本模式 。进人 9 O年代的中后期 , 随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展, 西宁城市建设发展 的内
新中国成立 6 0年来 , 特别是 2 0世纪 9 0年代以 来,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接连展开 , 这直接推动了西宁 城市建设由过去的老城局部改造 、 综合开发转 向骨
机场外迁至曹家堡 , 进行了昆仑路高架桥、 同仁路高 架桥等大量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 4 分散组 团期 (00年至今 ) 、 20 。在 “ 西部大开 发” 政策以及新一轮总规划 实施 的影响下 , 城市 中

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

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

2021年2月第3期总第469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D EconomyFebruary 2021No. 3Total No. 469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孙骜12,张海峰12(1.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西宁810008)摘要:以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为西宁市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借鉴。

结果表明:①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居住空间质量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高低区域;②居住空间质量以及各准则层的集聚程度各不相同;③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格局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受到政府因素、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增长以及制度因素共同作用影响。

据此提出应该科学识别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分异、加强居住空间质量及其他特征集聚程度的判断、提高居住空间质量空间格局形成机制的判断等具体建议。

关键词:居住空间;居住空间质量;熵值法;空间自相关;西宁中图分类号:K901C2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21 (2021) 03—0012—03居民的住房关系到国民生计,居民的住房水平也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居民的居住空间质量成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宅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居住质量和居住空间发生了分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由于居住空间质量的差异而产生的城市问题,如:职住分离[1]、居住分化[2]、社会隔离[3]、犯罪率高M、流动人口管理难[5]等问题。

所以,必须要关注居住空间质量的问题,重视居民的宜居问题,发现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

因此,探究城市居住空间质量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有利于识别城市内居住空间的结构和分异规律,发现形成城市居住空间质量差异的内因,以此缓解由于居住空间质量差异而产生的城市问题。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公示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公示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新时代崛起的西部绿色文化城——忆记解放后西宁市的发展变化历程

新时代崛起的西部绿色文化城——忆记解放后西宁市的发展变化历程

因张武明/文每当我登上位于西山之巅的浦宁之珠,观望高楼林立又绿色浓浓的市容,或走进设在海湖新区中心地带的青海大剧院观看文艺演出,或出行时进入新建的西宁国际机场和西宁火车站,特别是得知西宁市已与66个国家建立了商业伙伴关系,今年第一季度就完成了生产总值557.09亿元,作为一名西宁发展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面对这些现代化建筑和经济成果,不由自主的浮想联翩,抚今忆昔,生出许多感慨和联想来。

我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和青海解放70周年来临之际,记述西宁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中青年朋友们了解这段历史或许有些益处。

解放初期西宁记忆一馆一院十二人员早在上世纪的1952年11月,我们西北军区后勤政治部京剧团奉上级指示,与驻青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戏曲队合并,全团来到西宁,从此我成为西宁的永久居民,算来已有67个春秋。

那时整个青海省的经济尚未复苏,这一年的工农业生产总值还没有达到两个亿,物质和文化生活仍然处在艰难困苦之中。

就西宁而言,市区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000人。

在城市建筑方面,所谓的繁华区除以湟光电影院为中心有一座三层楼的建筑名曰湟中大厦和两层楼的百货公司外,东西南北大街一律是低矮的平房。

狭窄坎坷的黄土马路,晴天扬尘土,雨天甩泥浆,一辆大卡车过来都无处躲避。

在社会事业方面,不仅西宁,全省的高等教育都是空白。

全市仅在北大街有一家中山医院,其余仅是一些零星的个人诊所,总床位加到一起不足百张。

而文化机构设施及文化事业,全西宁也只有一家图书馆和一家电影院,两个机构的工作人员加在一起只有12人,作为演出单位,我们更感到不方便的是全市没有新时代崛起的西部绿色文化城———忆记解放后西宁市的发展变化历程人民剧院作者在新建青海大剧院门前演出场地和设施。

为解决这一难题,一军戏曲队在石坡街一个大院投资3000元,修建了一座土木结构的席棚剧场,内设长条木板座位526个,两侧售卖站票。

舞台照明除灯光以外再无任何设备。

舞美电工是用一大缸盐水来控制电压,升降光线调节气氛。

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动趋势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动趋势研究

K冠蒜蔽1本期聚焦;人口空间分布及流动特征研究2019.11/FOCUS: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MOBILITY文章编号:1009-6000(2019)11-0020-06中图分类号:[K901.3]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9.11.0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1038):青藏高原中心城市空间扩张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响应研究一一以西宁市为例;青海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O15-ZJ-6O2):青海省东部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作者简介:马晓帆(1994-),男,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规划管理研究;张海峰(1969-),男,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规划管理及GIS应用研究;高子轶(199O-).女,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孙鹫(1995-),男,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规划管理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动趋势研究Study on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Main Urban Area of Xining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马晓帆张海峰高子轶孙鳌MA Xiaofan ZHANG Haifeng GAO Ziyi SUN Ao摘要:基于西宁市1982-2010年人□普查数据,禾I]用人□分布结构指数、Theil系数、标准差椭圆,对西宁市主城区人□空间分布变化进行研究。

发现了:①近30年西宁市主城区人□空间分布人口郊区化趋势明显,说明人□空间分布趋于离心分散状态;②在城区内街道间的层面上,城北区出现人□极化现彖,另外三个城区人□分布呈离心分散状态;③主城区人□集聚区域分布呈"东南一西北"方向,对标准差椭圆的整体、顶点、重心分析,发现主城区人□集聚区域逐渐向西南与西北方向扩展。

西宁开发区从荒地开始的嬗变

西宁开发区从荒地开始的嬗变

九月的青海,满目葱绿,凉气袭人。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当汽车沿着一条宽阔、笔直的道路,直驶到开发区管委会楼前后,你会发现这里分明是一座城市园林: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整洁的路面,花草相间的绿地,广场上的喷泉,还有藏式建筑的博物馆……宁静、详和,徜徉其中,空气是如此清新,景致又如此和谐。

谁曾想,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与西宁市区隔山相望,如今却崛起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开发区注重‘科学、绿色、创新、和谐’四个方面的发展,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

”西宁市委常委、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姚琳如是说。

据介绍,2011年,开发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7亿元,是2005年的11倍,年均增长52%;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近1/4、西宁市的56%,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4家,占全市70%,已成为拉动西宁乃至青海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步步为营 夯实发展基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西宁开发区 从荒地开始的嬗变文/本刊记者 欧阳传春这是一片高原上的投资热土,区域规划面积126平方公里,2011年已开发工业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公顷达到2016万元,工业产值每公顷达到1985万元,达到西部地区先进水平……. All Rights Reserved.省委常委、副省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骆玉林和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毛小兵亲自指导部署园区项目建设工作。

建设”内迁和建设的钢铁、机床、汽车、工程机械、农机、化工、军工等一大批企业,为青海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的拓荒者由此在城市边缘的荒地上,开始白手起家,拉开了西宁工业大发展的序幕。

2005年12月,青海省委、省政府进一步调整理顺了开发区管理体制,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对西宁地区各园区进行整合,设立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区从此进入了全面加速统筹发展的新时期。

西宁从古城到现代都市的变化作文范文

西宁从古城到现代都市的变化作文范文

西宁从古城到现代都市的变化作文范文西宁,这座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城市,历史悠久,风景秀丽。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宁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古老的城墙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从传统的街巷到宽敞的马路,西宁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它的变迁故事。

在我的记忆中,西宁曾经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城。

那时的西宁,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古老的城墙环绕着整个城市。

每当夕阳西下,城墙上的砖瓦在余晖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

老街巷里,商贩们吆喝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在巷子里嬉戏打闹,老人们坐在门前的石凳上聊着家常。

那时的西宁,虽然没有现代化的设施,但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宁开始了现代化的步伐。

城市规划者们在保留古城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宽敞的马路、高耸的楼房、现代化的商场和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如今的西宁,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新建的高铁站和机场,使得西宁成为了连接全国各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现代化的公交系统和共享单车的普及,也让市民的出行更加便捷。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西宁也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近年来,西宁大力推进绿化工程,建设了多个大型公园和绿地。

每到春天,公园里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此外,西宁还加强了对河流和湖泊的治理,确保水质清洁。

湟水河畔,垂柳依依,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成为了市民们散步和锻炼的理想场所。

西宁不仅在硬件设施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文化和科技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年来,西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了多个文化中心和博物馆,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西宁还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创新。

如今的西宁,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文化、科技、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

展望未来,西宁将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宁将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成为一座让人们引以为豪的现代化都市。

西宁市人居环境的空间集聚特征与政策建议

西宁市人居环境的空间集聚特征与政策建议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多样,如宁越敏等[6]指出,可以从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业设施三个方面出发,共设20个指标来探究大都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又如李雪铭等[7]从社会经济环境、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出发,评估中国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

总之,探究人居环境质量需要从不同维度出发,评估多指标影响下人居环境的整体水平。

此外,人居环境质量的实证研究集中在辽宁[8]、湖南[9]、江苏[10]等东部中部省份,缺乏对西部地区甚至青藏高原城市的探究,因此需要加强相关区域的实证研究,而西宁市是西部城市和青藏高原城市[11],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综上,需要从人居环境的多维度评价视角出发,探究西宁市人居环境的空间集聚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基于此,本文以西宁市的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局域空间自相关的方法探究西宁市人居环境的空间集聚特征,为提高西宁市人居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和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中心城市。

目前,西宁市主城区下辖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四区,共30个街道和镇。

2021年,西宁市人口为247.56万人。

西宁市的城市呈沿河湟谷地向四周发展的特征,其中河谷中心区域为西宁市的老城区。

在后续发展中,西宁市先向东和向北进行城市空间扩张。

随着西边的海湖新区和南边的城南新区的提出和建设,后转为向西和向南扩张,并成为西宁市的城市新区。

1.2 数据来源本文以西宁市主城区不同维度的人居环境空间集聚程度为研究内容,并以西宁市的居住区为研究对象。

其中,居住区的数据采用目视解译提取,居住区面积、建成年代、户均建筑面积通过爬虫技术从相关房地产网络平台进行采摘要 人居环境是城市规划学者关注的重点,目前关于人居环境空间集聚特征的研究缺少西部城市的实证案例。

因此文章以西宁市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探究空间集聚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西宁城北区建设巷1号拆迁计划

西宁城北区建设巷1号拆迁计划

西宁城北区建设巷1号拆迁计划西宁城北区建设巷1号拆迁计划:城市改造与社会变迁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改造成为了许多城市的必然选择。

而作为城市中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交融的重要节点,拆迁计划往往是城市改造的核心工作之一。

本文将围绕西宁城北区建设巷1号拆迁计划展开深入探讨,旨在通过对这一具体案例的分析,揭示城市改造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

【1. 简述背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西宁城北区建设巷1号的拆迁计划开始引起广泛关注。

该计划旨在通过拆除现有住宅区,打造更现代化、安全、宜居的城市空间。

然而,这一计划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城市改造与社会变迁的思考。

【2. 评估拆迁计划】2.1 深度评估针对西宁城北区建设巷1号拆迁计划,我们需要进行一项深度评估。

我们可以对该计划的目标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考虑拆迁计划对居民和周边社区的影响。

我们还应该评估该计划在整体城市发展中的位置和影响。

2.2 广度评估除了深度评估,我们还应该进行广度评估,以了解西宁城北区建设巷1号拆迁计划的广义意义。

其中包括对城市改造的整体影响、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考虑。

【3. 深度探讨】3.1 城市改造与社会变迁通过对西宁城北区建设巷1号拆迁计划的研究,可以看出城市改造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密切联系。

城市改造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的革新,更是对城市功能、社会结构和社区关系的重新调整。

而社会变迁则是城市改造的产物,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

3.2 政府的责任与社会的参与城市改造和拆迁计划的实施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理解。

政府在制定拆迁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和需求,并提供合理的补偿和安置方案。

而社会也应当参与到城市改造中,共同推动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4. 案例回顾】4.1 西宁城北区建设巷1号拆迁计划的执行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进,西宁城北区建设巷1号拆迁计划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2-0244-05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陈琼1,周强1,梁生甫2,罗正霞2(1.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系,中国青海西宁810008;2.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中国青海西宁810001)摘要: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

文章利用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说明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对西宁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宁市高原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在2003年前后才基本形成,表现出青藏高原落后地区中等城市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2004—2008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

关键词:西宁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在“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 )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 )的推动影响下,19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明显加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1],因为土地利用和覆盖状况的变化改变了地球表层的物理性质,改变了大气和水分的能量交换,从而导致CO 2等气体的地气交换等过程被改变,影响气候的变率及其环流形式。

鉴于国际研究背景的推动下,国内各研究机构也纷纷开展了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1-7]。

而典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从199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地理学研究热点问题。

城市由于人口、经济、交通等高度聚集,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为剧烈的地域综合体,人类扰动强度极大,尤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西宁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

西宁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

西宁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
刘辉;段汉明;范熙伟
【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4)003
【摘要】在RS和CIS技术支撑下,利用城市空间紧凑度模型,分析两宁1987、1996、2002、2006年近20年的城市影像图.得出西宁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X字"形,存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扩张速度加快,同时发现,湟水南岸扩张速度快于湟水北岸,并且主导西宁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类型;从城市内部来看,近20年湟水北岸城市空间扩张以填充紧凑型模式演化,湟水南岸表现出从填充紧凑型过渡为外延扩张型为主.最后分析得出西宁城市形态跨河发展演化机制中,湟水、南川河与北川河流向奠定了其城市空间形态总体格局,交通网络体系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经济基础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等.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刘辉;段汉明;范熙伟
【作者单位】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710127,西安;长安大学建筑学院,710061,西安;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710127,西安;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710127,西安【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73.11
【相关文献】
1.阳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 [J], 阴新明
2.开发区快速建设影响下的苏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 [J], 龚富华;杨山
3.基于GIS与VR技术的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方法建构 [J], 侯鑫;王晓萍;王绚
4.基于汉森模型的西宁市商业中心体系未来演化分析 [J], 赵发兰
5.西宁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 [J], 刘辉;段汉明;范熙伟;谢元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说说西宁的建筑变化和国防力量

说说西宁的建筑变化和国防力量

说说西宁的建筑变化和国防力量西宁古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挥军直指湟水流域,在湟水中游修建西平亭,正式将西宁纳入西汉版图。

公元1104年改为西宁州,治所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

自此,“西宁”一词始见于青海史籍,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西宁古城不但是一个军事战略重镇,也是一个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的要冲。

俗称“海藏咽喉”。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留有绝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固执地认为,西宁似乎就是那片“孤城”,通过西宁可以西达西藏,南至四川,北通新疆,东及河西走廊,可见青海西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由于西部的社会稳定,到了明清时代,西宁的发展以及社会和平进步,已成为西北的经贸重镇。

清末民初,西北的山陕商人和五花八门的手工艺源源不断的涌入到西宁及湟源、湟中、大通等地。

青海主要的特产畜产品、矿产、药材,流入内地,或出口国外。

青海各族人民所需要的生活必须品,也运到西宁和广大牧区。

到了解放初期,西宁人口增加到五万人,在那个年代人口的增长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纵观西宁历史,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修建了西宁卫城,明朝嘉靖年间,修建了东关厢城,按城池计算,西宁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一直到解放时,城区建设没有变化,几百年间全城除了低矮的土平房,就是尘土飞扬的沙石路。

加之气候恶劣,自然条件恶劣,西宁的百姓始终生活在落后的城市环境中。

当时有一段童谣“西宁的山上不长草,西宁的房上能赛跑,西宁的姑娘不洗澡,西宁的风沙能埋脚。

”道尽了西宁的自然环境之差。

1949年以后,西宁人口急遽增加,特别是来自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使西宁的人口飞涨。

西宁这座古老的城市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口的压力,交通设施落后,生活必须品亏缺,从兰州到西宁唯一的交通渠道只有西兰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滞后。

好多物资难以及时的运往西北重要的城市兰州。

解放初期政府压力不少,也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百姓的正常生话。

【每天老照片】-1万-8818-记忆中的青海西宁,那个再也回不去的老西宁,满满的都是回忆

【每天老照片】-1万-8818-记忆中的青海西宁,那个再也回不去的老西宁,满满的都是回忆

【每天老照片】-1万-8818-记忆中的青海西宁,那个再也回不去的老西宁,满满的都是回忆这是一组青海省西宁市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记录了这座城市的过去,记录了昔日西宁市的社会风貌。

通过这些老照片,带大家去逛逛昔日的西宁,去感受这里的旧时光。

图为昔日西宁建国桥,正前方的那个框架建筑是当时还在修建中的火车站。

西宁地处西北地区、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这里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

西宁城市名字取“西陲安宁”之意。

图为昔日西门口体育场一带的街景。

图为昔日西宁火车站。

西宁火车站,自1959年10月1日正式通车以来,随着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西宁火车站也经历了多次扩建改造。

如今的这里成为现代化铁路交通枢纽,为青藏高原最大铁路枢纽。

图为昔日西宁大十字一带的街景。

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十字就是西宁商业中心的代名词,为西宁市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像百货大楼、解放商场、刘胡兰商店、新华书店都集中在这一带。

图为昔日西宁大十字天桥。

大十字,是西宁的一个城市记忆符号,这里西宁人都很熟悉。

大十字过街天桥建于1993年,当时是为了有效地疏导大十字中心商业区的客流和车流。

2008年,大十字天桥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地下通道。

图为昔日西宁的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始建于1959年,经数次扩建,如今占地40余公顷。

园内主要游乐设施有花卉区、人工湖、儿童游乐区、动物观赏区及美术展览馆等,是西宁市最大的公共游乐公园。

图为昔日青海大学校门。

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青海工学院,这所学校是目前青海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图为昔日的青海剧场。

该建筑于1958年建成,剧场位于五四大街南侧,这是一个多功能影剧院,以演大型歌舞为主,兼演戏剧、放映电影。

图为昔日西宁市人民公园正门口的大转盘,后来为了解决这一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人民公园大转盘在2010年被拆除。

这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画面都记述着昔日西宁的历史,承载了一个个时代的烙印,看了这些老照片,是否唤起你昔日的城市记忆?对于西宁,你的记忆又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河谷型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以西宁为例[摘要] 区域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区域、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在资源环境条件约束下,“精明增长”、“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复合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

青藏高原普遍发育河谷型城市,但规模不大。

河谷相对于海拔较高的内部腹地“高平原”而言,人口、产业的集聚效应强、发展速度较快,是城市发展的最佳区位。

分布于海拔较低位置的河谷城市,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其产生、形成和发展都存在独特的内在空间秩序和特定的空间发展范式。

本文以西宁市为例,截取1949~2011年统计数据,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视觉做出判断。

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具有高海拔、河谷型的自然特征,也因特殊的自然区位赋予“桥头堡”和“宜居城市”的城市职能,与国内其他省会城市及河谷型城市相比,城市空间扩张突出表现:①城市空间扩张,由于受到河谷地形的限制,其发展带有鲜明的西北内陆地理环境背景下河谷型城市的发展一般特征,也因立体开发中受海拔高度、土体结构、地势的限制约束,立体开发相对不明显。

②城市职能构建中,既要满足中心城市本身发展的一般需求,更要承担高原腹地人们选择适宜居住地的任务,进而在城市用地结构中城乡居住用地增速明显。

③城市空间快速拓展背景下,必须将如何处理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第一要务。

但因城市早期快速发展阶段注重“生产功能”,所积淀的基础环境在围绕“宜居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围绕中心城市建设水、土自然资源约束明显。

④城市发展的驱动要素,突出体现其来自外部强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使区内城镇发育突出表现省会中心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周边城镇基本处于初期或向成长阶段转型的过程,中心城市“孤立”发展的特征明显。

因此,基于西宁城市发展的现有基础,围绕如何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认为:①从区域整体性的视觉,科学制定城市未来的发展。

②科学研究城市适宜性发展的规模。

③形成城市发展“精明+生态”良性互动的格局。

④加强生态廊道体系建设。

[关键词] 河谷型城市青藏高原西宁市空间扩张1.前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及不断深化,使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跨越发展的时期,由此引致区域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区域、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精明增长”、“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复合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为其城市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中国西部城市发展既有着一般城市化推进中的规律,也有跨越发展中的矛盾,更有特定环境背景下发展的轨迹。

因此,建立空间结构有序化演进学说,使之成为能够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一样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未来10年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之一[1]。

河谷型城市是西部城市发展的主要类型,它们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是所在区域经济体、生产关系集中地,也是区域生产力构成的集散中心,在整个西部区域城镇体系中处在关键的环节,共同构成了西部区域发展的基础。

河谷型城市由于独特的内涵而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地貌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强烈限制而迫使城市随地貌的格局而布局;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为群组形态,城市布局一般具有明显的组团特征;城市发展主轴一般沿河流主河道伸展,呈现带状密集空间结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将跳出河谷,向外围寻求支撑点,如卫星城镇等[2]。

由于地形格局的原因河谷型城市在城市容量与规模上,受到明显的限制,同时伴随着城市病(如环境污染、交通问题等)也比其他类型城市出现的时间早,而且显得更为突出和严重。

另外受到河谷形态的影响,河谷型城市布局独特,一般呈现出带状空间格局,而且两边山体的存在也导致城市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城市景观与其他城市有显著差别[3]。

青藏高原普遍发育河谷型城市,但规模不大。

河谷相对于海拔较高的内部腹地高平原而言,人口、产业的集聚效应强、发展速度较快,是城市发展的最佳区位。

分布于海拔较低位置的河谷城市,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其产生、形成和发展都存在独特的内在空间秩序和特定的空间发展范式。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城市发展范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西宁市为例,截取1949~2011年统计数据,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视觉,实证分析特定环境背景下城市发展的脉络及演进特征,为进一步构建更加适宜的城市提供实践指导。

2.西宁城市空间演进的过程西宁市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黄河支流湟水谷地中部西宁盆地内;地理位置于36°12′27″~37°30′09″N,100°47′56″~101°56′49″E。

区内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分别从西、南、北三面汇合于盆地中心,并向东贯穿全市;周边山地起伏,呈现“四山夹三河”的地貌格局;盆地呈东西狭长带状延展,长约35km,南北宽3—5 km不等,最窄处约2 km;平均海拔2250—2600m;年平均降水量380mm、气温7.60C、蒸发量1363.6mm,全年降水60%集中在6—9月,夏季平均气温17—190C,属内陆半干旱型气候[4]。

西宁市总面积为7665km2,市区面积是350 km2;行政范围包括四区三县(市区为城西区、城北区、城东区、城中区及所属大通、湟源、湟中三县)。

西宁市自西汉建立西平亭起始,是已有2100多年的高原古城。

历史上这里曾是“丝绸南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素有“海藏咽喉”、“青藏门户”的战略地位。

而今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及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青藏高原重点开发的区域。

城市建设因特殊的区位而孕育,也因适宜的发展机遇而兴盛。

纵观西宁市城市发展,梳理其变迁的历程表现出:①1949年以前,城市萌芽、缓慢增长期。

截止1949年,城市用地面积为3 km2,人口约7万人[5];随着历史变迁,城市由单一的军事要塞,逐步突出了联通中西方及高原腹地与中原的交通枢纽、贸易中心的职能。

②1950~1980年,城市快速成长期。

新中国成立后,因联通内外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大批工业企业的布置,城市用地产生明显的功能分化,以工业组团为主导依次沿河谷形成北川、东川、南滩、西川、南川5个工业区。

致使城市空间形态以旧城区为中心、以东西为主轴的团块状转变为放射“十字”形格局。

1980年,城市用地面积达43km2,市区人口增长到42. 9万人[6]。

③1980~2000年,城市调整发展期。

一方面围绕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呈现土地“退二进三”的功能置换,带动城市空间更新;另一方面在旧城外缘相继开始建设商品化住宅小区;并强化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建设。

2000年,城市用地面积达75 km2,人口为77.3万人[7]。

④2000年~至今,城市组团发展期。

一方面通过调整行政区划,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园区建设,突出中心城市发展职能。

2011年,城市用地面积达128.4 km2,人口134.76万人[8]。

3.西宁城市空间扩张基本特征3.1城市空间呈现阶段性扩张过程西宁市域面积由1949年不足30 km 2,增加到2011年的7665 km 2;城市用地面积由3 km 2增加到128.4km 2,年均增长分别是9.35%和6.25%。

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展的同时,出现两个明显增长的阶段:1949~1978年,是高原新城“嵌入式”建立现代工业综合体系的重要阶段;2000~2011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区域特色产业体系阶段。

进一步通过:①城市扩展速度指数和城市用地扩张强度指数 [9],反映其在1956、1965、2005、2010等年段变化最为明显(见图1)。

其中,1956年城市扩张速度指数达到66.67%、2005和2010年分别是6.24%和9.17%;同期,城市扩张强度指数为6.88和3.57。

②用城市扩张弹性系数来测度不同时期城市用地扩张的合理性。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院对国内历年城市化进程分析,其弹性一般为1.12时较为适合,此值过小会导致建设用地过于紧张,反之,可能会出现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10]。

由表1可知,在研究期间,只有2005年段的弹性系数处于1.12的合理范围,其余年度均接近或出现大于、小于的情况。

说明城市扩展速度与区内人口增长速度远离相对均衡发展状况。

其中,在城市扩张明显的两个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明显粗放,相反,在城市扩张较弱的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相对向集约转变。

图1 1949~2011年西宁市城市用地扩展变化表1 1949~2011年西宁市城市扩张弹性系数年份主城区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 弹性系数 1949年0 0 0 1956年0.4579 0.4262 1.074378 1965年 0.37 0.3204 1.154806010203040506070801949年1956年1965年1978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1年扩展强度/%,扩展速度 k m 2,a -1020406080100120140扩展面积 k m 2AGA AGR %主城区 km21978年0.1841 0.2114 0.8708611985年0.2146 0.4994 0.4297161990年0.3581 0.5038 0.7107981995年0.0337 0.3906 0.0862782000年0.3492 0.3492 12005年0.7792 0.9133 1.1270122010年 1.0293 0.7601 1.2283912011年0.1736 0.1246 1.3932583.2 城市扩展方向依地形、沿交通线呈现放射性拓展态势城市空间扩展分布及方位总是沿着城市化最具潜力的地区扩展,即扩展成本低阻力小的方向,比如自然条件、交通便利、非农业产业基础好等等。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沿着交通线为主体的廊道进行扩展[11]。

西宁市作为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在城市发展的早期就受到地形条件较为明显的约束,进入成长期后城市本身被迫沿地形及其河流走向发展。

与此同时,各条交通线作为城市扩展轴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城市用地依地形沿交通廊道形成放射性拓展的态势(见图2)。

表现出:①缓慢发展期的集中块状形态(1949年以前)。

城市集中在湟水流域西宁盆地的河谷平坦地带发展,城区范围在湟水与其支流南川河交汇的东南部。

②快速成长期的突变放射状形态(1950~1978年)。

因城市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城市空间首先向西拓展,突破南川河这一“门槛”,相继向北川河(小桥、朝阳)方向发展,然后向东川、西川、南川迅速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